以火针疗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2023-03-06

目前, 我国人口已趋于老龄化。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随着老年人群不断增多, 该病也有上升的趋势。针刺[1]在治疗脑梗死等缺血性中风方面疗效显著,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 笔者采用以火针疗法为主, 常规西药治疗为辅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近,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较果, 结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 男32例, 女24例;年龄 (48~82) 岁, 平均年龄 (52.68±3.14) 岁。人选病例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均为首次发病, 有神经功能缺损, 病程均在10d以内。排除以下病例: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发病前已有影响功能恢复的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神志昏迷者及已用抗凝、溶栓剂[2]治疗者均不予入选。入选病例发病均1周以内, 进行常规治疗, 有颅内压增高者, 给予脱水降颅压。将病例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3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病残程度分级和并发症方面基本接近, 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为患者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分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根据1986年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来评定, 轻度0~15分, 中度16~30分, 重度31~45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单存西药法, 选用我科常规治疗, 一般对症处理。调整血压, 血压极高 (收缩压>185mm Hg或舒张压>110mm Hg) 时给予硝普钠静滴。给予预防脑水肿药物甘露醇静滴, 持续2d;脑代谢活化剂胞二磷胆碱静滴, 每日1次, 14d为1个疗程。补充营养给予神经剂弥可保静推或口服为预防再次发作, 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胶囊50mg, 每晚睡前30min服用, 并对患者原发病史作对症处理。

2.2 治疗组

治疗组在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西药法基础上, 进行火针疗法治疗。火针疗法参考郑氏[3]温通法进行操作。火针点刺百会, 尺泽、委中处浮络点刺出血, 每日针1次, 10次为1疗程, 疗程期间间隔1d。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基本痊愈:生活能够能正常独立完成、能独立行走,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生活部分自理, 部分活动需他人协助后才能完成,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l~3级;有效:偏瘫、失语有进步, 生活不能自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体征无改善,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

3.2 治疗结果

3.2.1 2组疗效结果及对比

治疗组治疗后痊愈15例, 显效7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治疗后痊愈8例, 显效6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2.1%。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1。

3.2.2 2组神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18.03±9.0 9) ,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3.5 6±3.2 7) 。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17.68±9.68) ,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4.89±5.73) 。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 均有明显差异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t=1.690,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3 2组病残程度分级的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病残程度为 (3.50±1.45) , 治疗后病残程度为 (0.56±1.35) 。对照组:治疗前病残程度为 (3.58±1.38) , 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0.89±1.26) 。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 均有明显差异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t=1.915,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脑动脉管腔狭窄, 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 使的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 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死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 由于病人本身因大多数慢性疾病缠身, 故在治疗上时应当谨慎用药, 加上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 故在治疗时易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导致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死亡率、残废率也相当高。

从中医角度来讲, 如《灵枢·剌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人深, 内居营卫, 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对于此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而火针古称之白针、烧针、燔针、焯刺。它的施术主要是将针体烧白, 然后刺人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 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日的。在使用火针疗法时, 应注意一下操作要点:红, 烧针易使用95%酒精的酒精灯, 且尽量靠近预治穴位。烧针时要在火焰外上1/3处烧, 切勿心急, 应待针烧红至白亮后在火上烧几秒钟;准, 即针刺腧穴或部位时要准;快, 即进出针速度要快, 须在0.1s间内完成进出针过程;直, 进针时针体要与皮肤角度垂直, 否则易出现弯针。

火针在针刺穴位时具有调整作用, 此同微通法;因温热属阳, 阳为用, 人体如果阳气宽盛, 刚阴寒之气可以驱除, 故火针有祛寒助阳的作用。因为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 故本文主要以火针疗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 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采用以火针疗法为主方式治疗其总有效率92.9%, 比常规治疗后总有效率82.1%, 有明显差异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以火针疗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为28例, 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为28例在常规西药治疗下采用火针疗法治疗, 比较2组的总体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残程度分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2.9%,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2.1%, (P<0.0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t=1.690,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残程度分级与对照组相比 (t=1.915,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火针疗法为主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相比常规治疗, 疗效更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火针疗法,神经功能缺损,病残程度分级

参考文献

[1] 李作孝.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变化的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2) :82.

[2] 郑魁山.针刺补泻手技[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 1995:89.

[3] 李岩, 周震, 贺小靖, 等.火针治疗痹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 2003, 23 (7) :408~411.

上一篇:应用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围手术期患者血糖的疗效观察下一篇:难民问题对国家冲突及不安全感的影响研究——以罗兴亚难民问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