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2022-09-12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它的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 常伴有高血压。治疗原则是改善侧支循环, 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流, 增加对缺血区域的氧供应, 消除局部水肿, 防止血栓或栓塞的进一步扩展。现回顾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20例的急性期脑梗死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现将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1 急性期脑梗死有如下特征

总的脑功能低下;二为脑血流随血压而变化;三为血流和代谢变化未必并。治疗原则有3点:一般治疗, 即控制血压和脑水肿, 在超急性期应尽力避免降压, 减少血压变化, 对脑水肿用甘油治疗;再灌注和控制血流, 重要的是改善梗塞灶周边缺血部位的血流, 促使恢复功能, 采用纤溶疗法, 抗血小板药和血液稀释疗法。溶栓可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戈尿激酶;应用脑细胞保护剂。

2 应用溶栓剂的护理

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 方便快捷, 操作技术容易掌握, 创伤相对较小, 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费用较低, 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 对纤溶系统影响大, 出血较多, 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 再通率较低, 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尿激酶, 可使纤溶酶原中的精氨酸——缬氨酸化学链断裂, 直接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 而起到使纤维蛋白溶解, 血栓和 (或) 栓子溶解的作用。可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 剂量为20~250万U。治疗前应筛选病例, 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 检查出凝血功能等;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 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 主要观察患者的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点, 有无齿龈出血, 有无自发的皮下淤斑, 大小便颜色有无变化, 注意血压的变化等。

3 应用血管扩张剂、扩溶剂的护理

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或在其中加入复方丹参10~20mL:静脉点滴, 7d为1个疗程, 低分子右旋糖酐通过增加血容量, 使血液稀释, 降低血液粘稠度, 从而达到防止和消除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上应用该药偶有发生过敏反应, 我科在应用该药前, 均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即抽取该药0.1mL做皮内注射, 20min后观察局部反应, 局部无红肿、硬结, 皮肤无发痒者为阴性, 阴性者方可使用。另该药进入体内可吸收一些水分, 使用时要注意, 有心功能不全者严格控制滴速。

4 应用脱水剂、降颅内压药物的护理

4.1 甘露醇

静脉加压点滴该药可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使组织内的水分向血浆转移, 组织脱水[1]。一般要求125~250mL的甘露醇15~20min内滴完, 滴注该药后20~30min颅内压开始下降, 1~1.5h内作用最强, 维持5~8h。静脉加压点滴该药由于循环血量急剧增加, 心脏负荷增加, 故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 对于心衰的患者, 滴注速度过快可使血容量增加引发心力衰竭。该药遇冷易结晶, 使用要注意检查, 发现结晶时, 应先加热溶解后再使用, 用药过程中加以输液加热器, 通过输液管的温度, 可以防止结晶。该药从肾脏排泄, 故可引起肾脏功能的损害, 使用时要密切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的变化, 并随时抽血检查肾脏功能, 及早发现肾功能损害, 及时采取措施。由于大量脱水剂的应用可影响血浆电解质浓度而出现电解质紊乱, 故应调整脱水剂的应用, 合理补液, 可口服或静脉补钾, 以防发生电解质紊乱, 造成不良后果。

4.2 β-七叶皂甙钠是由七叶树成熟果实提炼出的皂甙钠类, 是一种抗渗出和增加静脉张力药, 具有消肿、抗炎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主要用于降低颅内压, 与甘露醇交替使用。一般250mL生理盐水中加入七叶皂甙钠20mg, 静脉点滴。该药为白色粉末状, 在配制过程中容易出现泡沫, 造成药物的浪费, 故在溶解过程中避免压力过大, 造成泡沫的大量产生。因此应在加药时缓慢将药液注入药瓶或将药瓶倒置后再将药液加入, 这样可减少药物与空气接触的机会, 从而减少泡沫的产生;输注速度不宜过快, 也可减少泡沫的产生。该药在输液时刺激性较大, 部分患者感到局部疼痛, 应减慢输注速度, 或局部给与热敷, 以减轻疼痛;输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 防止药液外渗, 如果药液外渗, 会造成局部疼痛、硬结, 甚至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应立即停止输液, 局部给予热敷,

5 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的护理

抗血小板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以达到改善微循环及抗凝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目前阿司匹林对于急性脑梗塞的预防作用已得到肯定。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低分子肝素钙5000u bid ih等药物, 该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作用, 其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刺激和凝血功能障碍。如消化道出血、出凝血时间延长等。在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 有溃疡史患者慎用。使用时为避免胃肠道反应, 可嘱咐患者饭后服用或选用肠溶片剂型均减轻胃肠道症状;用药时注意观察凝血功能及消化道出血症状, 观察ih注射部位有无皮下淤斑如有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6 应用脑细胞保护剂的护理

急性期脑梗死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为时间窗内溶栓治疗, 但大多数患者从就诊及确诊时间已经超过溶栓适应证, 因此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 脑梗死造成的神经元损伤不仅仅是缺血, 更重要的是缺血后再灌注产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主要涉及钙超载、自由基、兴奋性神经毒性、能量代谢障碍等一系列机制。使用神经保护药的目的是减轻缺血后的细胞损害, 延迟神经细胞死亡, 以争取时间恢复脑灌注。按作用于受体的不同, NPT药物可分为:钙通道拮抗剂、天门冬氨酸调节剂 (NMDA) 、钠通道拮抗剂、γ-氨基丁酸转氨酶 (γ-GABA) 增强剂、钾通道开放剂和生长因子受体调节剂等[2]。脑梗死早期, 因氧供下降和ATP减少, 脑细胞的正常代谢途径受到破坏, 因此, 应用脑保护剂非常重要。脑保护剂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能够提高治愈好转率, 适用于错过溶栓窗的梗塞面积较大的脑梗死患者治疗[3]。脑蛋白水解物可使脑内兴奋和抑制性物质的平衡得以调整, 有利于神经系统细胞的修复。将脑蛋白水解物10~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 用药时避免与平衡氨基酸注射液同时使用, 老年人用药可出现排尿过多2~3d内不能缓解的患者应停止使用[4]。偶有过敏反应, 注意观察, 及时处理。

7 疗效标准及结果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1995) [5]。治愈: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患肢肌力功能恢复, 生活自理, 不留后遗症。显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 患肢肌力提高Ⅱ级, 手指可自主活动, 去杖行走跛行。有效:神经系统症状、体征部分消失, 患肢肌力提高Ⅰ级, 麻木疼痛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恶化。本组120例患者通过精心护理,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治愈90例, 显效28例, 无效2例。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药物治疗中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的急性期脑梗死药物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通过精心护理,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治愈90例, 显效28例, 无效2例。

关键词:急性期脑梗死,药物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 沈言修.脑梗死治疗的现状和进展[M].中国临床医学, 1994, 22 (4) :19~21.

[2] Moonis M.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Issues and Answers[J].Neurol lndia, 2002, 50Sup-pl:S50~56.

[3] 姚涛、袁秀珠、陈汉其.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120例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 2005, 5:23.

[4] 徐亚军, 郑东明.367例脑梗死治疗体会[J].武警医学, 2001, 5:284.

[5]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病分类诊断要点,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76.

上一篇:关于普通高校新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的思考下一篇:胃癌肉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拟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