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教师情绪压力”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由于工作等多方面的关系所造成的对教师来说具有不良感受的并_具有威胁性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目前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生活负担、上升空间等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教师情绪管理现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第一篇: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良情绪的产生与控制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体育课上,教师健康的形象、优美的示范、洪亮的口令,无不给学生以积极、美好的印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好的心情。然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在某些体育课上,有的老师激怒易怒,动辄呵斥学生,严重者造成师生冲突这种不良情绪表现,是不可能带给学生充实愉快的精神享受的。这样的体育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一、教师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第一,课堂教学反作用于教师的情绪。体育课上,师生互动频繁,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一方发出判断信号,一方接受信息并发出反应,双方相互作用。当双方为彼此共同的目标而同步先振时,这时产生的效应为正效应,反为则为零效应。由零效应反馈所滋生的教师情绪的困扰:如情绪低落,教学没有兴趣,易焦虑暴躁,发脾气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师需要更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某个教学环节不顺利、学生不听话或教学效果不满意,就会影响教师的情绪。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也不例外。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或多或少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不良的影响;工资、待遇问题等也是造成教师情绪不佳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职业倦怠”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产生出一种疲惫闲乏至厌倦的心理,工作只是依靠一种“惯性”来进行,全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有调查显示,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群体。

第四,身体的原因。身体状况影响情绪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身体是情绪的载体,如果某位老师患有疾病,或身体虚弱,休息不好,自然会对其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一)明确自我认知目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职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学生与教师具有同等的人格尊严,教师不仅要了解、尊重学生,还要用有错必改的心态接受来自学生的各种声音,这是达到平等的基础。

(二)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1)体察自己的情绪,分析引发情绪的原因。要清楚的认识到这种感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情绪的源头,就可以对情绪作更好的处理。

(2)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进行恰如其分地控制,以培养良好的习惯。1.确立原则: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确立明确的原则,比如在自己情绪特别激动时,内心深处就立刻暗示自己要尽量稳定情绪,不要批评学生,先做一下冷处理。2.换位思考:体育老师中不乏血气方刚的,往往在被学生顶撞或讽刺时火冒三丈,最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绪。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转换师生角色,从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身份考虑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的去了解、认识自己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当他们的朋友。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一起打球、跑步,一起扮老鹰捉小鸡,排在学生队伍里,依次做前滚翻、立定跳远等动作。

(3)转移注意力:注意力指向越集中,就越不容易摆脱情绪的困扰。试着转移一下注意力,松弛一下高度紧张的神经,就会降低负性情绪的强度,使自己尽快从不良的影响中解脱出来。正所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

(4)培养宽阔的胸襟,泰然处事。对学生不存偏见,对事不固执己见,对别人无心的过失不过分求全责备,就会减少负性情绪。一个涵养深厚的人是不会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的。再者,培养快乐的心态,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认为:只有快乐的心理才能改变自己的世界,你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对人、事、物的看法。儿童少年生理不可能很成熟、很完美,他们的心灵如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们倍加呵护,这是一种风度,一种做人的美德,一种人格的魅力。

(三)采取合理的方式舒缓情绪

情绪控制,并不是说要一味的压抑情绪。其实,缓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会找知心好友倾诉一番,有些人则选择听音乐、做家务。此外,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参加社团活动也有助于情绪的缓解。

过量的情绪反应不仅会造成心理疾病,而且会造成生理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有效地保护好我们的情绪。能有效地控制好这的情绪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此外,认识不良情绪的来源,有效地保护好教师的情绪,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都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何 勇

第二篇:教师压力控制与情绪管理论略

摘要:“教师情绪压力”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由于工作等多方面的关系所造成的对教师来说具有不良感受的并_具有威胁性的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目前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生活负担、上升空间等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教师情绪管理现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面对情绪压力,教师可以通过转移注意、调整心态;锻炼意志、自我提醒;加强交流、保持沟通;合理宣泄、适当调节等方式促使职业的全方面成长和提高。

关键词:教师;情绪;情绪管理;沟通

文献标志码:A

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需要面对着各种不同的压力,学校行政部门给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职称评定、人际关系的处理、生活的压力等,对身处“象牙塔”的高校教师来说比社会上一般的其他职业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存在。教师是个“高压力”的职业,在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系统中,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及情绪管理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下更值得我们关注。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发展

早在19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索戴克就首先提出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认为拥有高社会智力的人具有了解及管理他人的能力,能在人际关系上采取明智的行动。1926年第一份社会智力测验(George Washington Social Intelligence Test)被推出,问卷的题目包括指认图片中人物的情绪状态以及判断人际关系中的问题等。

心理学家巴昂(Reuven Baron)在1988年编制了一份专门测验EQ的问卷(EQ—i),也成为第一个使用“EQ”,即情商这个名词的人。真正让“EQ”一词走出心理学的学术圈,而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日常生活用语的心理学家是哈佛大学的高曼教授(Daniel Geleman),高曼发现一个人的情商对他在职场的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工作成就而言,情商的影响是智商的两倍,而且职位愈高,情商对工作表现的影响就愈大,可以看出,对情绪的有效管理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二、高校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

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生活负担、上升空间等是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整个高校教师情绪管理现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1 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目前,中国社会的全方位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而高校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阵地,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变革。高校在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不同程度上对教师情绪产生了影响。比如,在高校中实行的教师考核制度及职称评审制度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心态产生了不稳定的影响。

2 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发展趋势

作为高校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担负一定数额和层次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不仅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直接与工资福利待遇挂钩,决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等级。可以说,科研与每位高校教师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因此争取科研项目与研发资金也就成为高校教师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科研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更好地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力量分配,如何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使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进步,也是高校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和面临的重要课题。

3 教师角色的模糊与冲突

社会对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期待与要求,高校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多方面的角色,担负着越来越多的責任和重担。高校教师通常对事业很忠诚,在工作上、生活上及学识上都追求完美与卓越,他们特别看重精神生活的质量,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期望很高。高校教师在面临着生活的改善、待遇的提高、个人成就的肯定等内在需求满足的同时,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善、美”形象的最佳体现者受到社会群体的关注。当角色扮演与需求满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冲突时,高校教师面临着高乎普通人的多重压力和谴责。因而,教师角色的冲突与模糊,从根本上会影响其工作成绩的取得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4 人际关系复杂的处理过程

在高校中,行政和科研往往是紧密联系的,许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成员通常是行政权力领导兼任的,有很多的机会拓展自己社会网络的范围,获取教学和科研的多方面有效资源,促进自身发展。而部分高校教师只是潜心于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和机会与相关群体、组织和机构进行沟通和联系,因而在获取资源和信息等方面就会明显地滞后。同时,复杂的行政指令和程序,也使得高校教师在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时相形见绌。

三、情绪管理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1 情绪管理能维护身心健康的平稳发展

英国哲学家斯宾说过,生命的潮汐因乐而升,因痛苦而降。当然,情绪上的良性感染与反馈,能促使体内免疫球蛋白A血清素和各种酶的生物活性水平提高,改善肌体的生化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促进身心的健康。

目前,高校教师身心状况令人担忧,据调查显示,82.2%的高校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教师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变化除了会导致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还会迁怒于学生、同事、家人等相关群体,降低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2 情绪管理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交往

情绪管理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和调节方式,对维持积极向上的沟通与表达,建立和谐统一的态度与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清楚、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有效地调整情绪状态并完成有效沟通,为建立、维系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情绪管理中对他人情绪的察觉并作出正确的调整和评价是高校教师提高师生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高校教师情绪管理的方法

1 转移注意、调整心态

高校教师在工作及生活中遭遇到消极情绪的困扰时,可以将注意力转到自己有兴趣或愿意从事的工作上,使自己的心境较快地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平衡。

2 锻炼意志、自我提醒

在处理不良的情绪时,有时会因消极情绪的刺激而作出不理智的举动,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提醒和意志的克制,减缓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交流、保持沟通

高校教师要学会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加强与外界特别是科研机构、相关组织、行业等的交流与学习,还要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与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和有效沟通,以及较强的交流能力会大大降低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出现。

4 合理宣泄、适当调节

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合理地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对高校教师正确地进行情绪管理,调节心理压力是非常重要的方式。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人,其社会角色使他们承受了较大的困扰,面对现实社会的许多无奈和压力所产生的消极情绪,要学会合理宣泄。譬如,让生活更加有规律;与家人多多交流;听节奏轻快的音乐;积极参加运动和锻炼等。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可以用“酸葡萄效应”冲淡内心的欲望,减少懊丧情绪,或者以“甜柠檬心理”来肯定自己的成绩和价值,以减轻内心“求而未果”的痛苦。

总之,树立积极主动地调整情绪的自觉意识,运用正确向上的情绪管理方法,对所处的环境事件进行客观的思考和评价,对自己的身心状态通过思维和意志,进行有效干预和调节,使之朝着有利于生存发展的方向变化和发展,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全方面的提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尹萍

第三篇:小学生攻击、情绪问题发展趋势与自我控制关系的追踪研究

【摘要】 目的 了解小学生攻击、情绪问题的发展趋势及其与自我控制的关系,为开展小学生心理行为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教师填答问卷收集资料,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小学二至五年级学生攻击、情绪问题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攻击问题的线性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高,情绪问题与二次增长模型拟合程度高。自我控制分数低的儿童2种问题行为的分数都高,自我控制分数低的男生比女生情绪问题分数高。二至五年级男生和女生在攻击、情绪问题上的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时的自我控制能显著预测后期的问题行为。结论 二至五年级期间小学生的攻击问题表现为线性下降趋势,情绪问题表现为U型变化趋势。

【关键词】 攻击;情绪;自我暗示;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问题行为也称行为问题,是指后天形成的,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1]。关于问题行为的分类众说不一,发展精神病理学广泛关注2种适应不良形式,即控制不足(undercontrol)和过度控制(overcontrol)[2]。控制不足也叫外显(externalizing)行为问题,以攻击行为最为典型;过度控制也叫内隐(internalizing)行为问题,以情绪问题(焦虑、害怕、抑郁)为代表[3]。通常将内隐问题与外显问题作为一个维度的2个极端,都是不健康的行为[4]。

发展心理学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攻击行为随年龄表现出的发展特征上,实证资料尚需丰富。因多数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只是发展的模拟,真正的发展一定要通过纵向追踪设计来完成。对情绪问题关注晚于攻击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临床心理学开始关注儿童的内隐问题,并将其作为一种问题种类[5]。内隐问题的消极结果更多地是对自身的影响,社会交往受到限制,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对同伴的吸引力不足,从而引发其他问题[6]。本研究以小学生为被试,用纵向追踪设计考察攻击、情绪问题随时间表现出的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呼和浩特市3所小学选取二年级教学班5个,追踪到五年级。二年级时共计有288名学生(男生141名,女生147名)和他们的班主任教师参加本研究,学生平均年龄为9.25岁。由于转学等因素,4次测量的人数不完全一致,三到五年级参加研究的被试数分别为283,263和245人。追踪研究期间每年5月份收集一次数据。

1.2 方法 由班主任填写“教师—儿童评价量表”,5级记分,52个题目。4个年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0以上。已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可接受的效度[7]。经因素分析将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抽取出来,本研究关注的变量有3个。攻击(6个题目),二至五年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74之间;情绪(6个题目,包括害羞、忧虑、担心、紧张、压抑、胆小),二至五年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72,0.70,0.65,0.66;自我控制(4个题目,包括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力集中、克服困难的坚持性),二至五年级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9~0.86之间。将各因素的项目相加后除以各自项目数,获得相应的变量。

1.3 统计分析 使用HLM 6.04(多层线性模型)处理追踪数据,该方法将测量数据嵌套于个体,可以解决追踪研究中所关心的个体发展趋势和个体间发展趋势的差异问题。这种统计技术对数据资料较传统多元重复测量方法有较低的要求,能妥善处理多次测量中被试流失的问题[8]。

2 结果

2.1 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检验 用无条件均值模型(1号)检验数据是否适合使用多层线性模型。χ2检验结果显示,2种问题行为都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χ2攻击=795.97,γ=242,P<0.01;χ2情绪=606.01,γ=267,P<0.01),说明数据适合使用多层线性模型。攻击和情绪问题模型的拟合差异统计量分别为2 399.58和2 281.86。

2.2 攻击、情绪问题的发展趋势检验 用无条件线性增长模型(2号)描述问题行为随时间表现出的线性变化趋势(表1)。因为本研究只有4次测量,所以选择了2次增长模型(3号),通过定义测量时间次序的二次函数来描述,考察问题行为随时间表现出的2次变化趋势(表2)。综合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攻击行为有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t=34.94),而情绪问题的变化趋势为非线性的2次增长(t=-1.97)。根据变化趋势,估计4次测量的平均值[9]。从二至五年级,攻击问题分别为2.11,2.02,1.92和1.83,情绪问题分别为1.88,1.75,1.71和1.76。

2.3 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建构2个全模型分别考察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是用随时间变化的自我控制作为预测变量,即用4次测量的自我控制预测相应时间点的问题行为;一个是用二年级的自我控制作为预测变量,预测后期的问题行为。

2.3.1 用随时间变化的自我控制预测问题行为 在模型的第1层中除了描述时间的变量外,多了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自我控制变量。在第2层增加了性别,数据编码时0代表女生,1代表男生。因为攻击和情绪问题的增长趋势不同(见模型3的结果),所以2者第1层的预测变量不同,结果的参照比较模型也不一样,见表3。

在控制了性别和自我控制后,攻击行为随年龄的增长仍存在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t=-2.84),情绪问题随年龄增长的2次变化趋势仍显著(t=2.01),2种问题行为的变化速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t攻击=0.57,t情绪=-0.82)。近期的自我控制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分数低的儿童,2种问题行为的分数都高于自我控制分数高的儿童(t攻击=-8.74,t情绪=-3.10)。这种特征在情绪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t=3.30),男生比女生更为突出,即自我控制分数低的男生比女生情绪问题分数高。初始状态(二年级)攻击行为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高于女生(t=5.83);但情绪问题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

与模型2(线性模型)比较,描述攻击的全模型整体拟合的差异统计量大大减少(γ=4,χ2=207.99,P<0.01),该模型比线性增长模型更好地与数据拟合。与模型3(非线性模型)比较,情绪问题全模型整体拟合的差异统计量也有明显减少(γ=5,χ2=18.59,P<0.01),说明该模型比非线性增长模型更好地与数据拟合。

2.3.2 用早期的自我控制预测后期的问题行为 见表4。

在模型的第1层只有描述时间的变量,第2层有性别和二年级的自我控制作为预测变量。截距部分结果与随时间变化的自我控制作为预测变量模型一致。从斜率来看,二年级的自我控制能显著预测后期的问题行为,二年级时自我控制分数低的儿童在后期攻击行为下降速度较快(t=4.41),情绪问题上升速度缓慢(t=-2.62)。该模型较发展模型更好地与数据拟合。

3 讨论

3.1 问题行为的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二至五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在减少,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随年龄增长儿童之间言语沟通增多,通过协商解决矛盾的可能性增加[10];其次,攻击不被同伴所接受、遭到拒绝;第三,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延迟满足能力提高[11];第四,儿童对同伴更具有同情心。

结果还显示,二至五年级情绪问题呈U型。即年龄小时,应对环境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体验到害羞、忧虑、紧张、压抑等情绪。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进步的,儿童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情绪问题呈下降趋势是容易理解、符合心理发展总体趋势的。但是,在五年级时又开始上升,这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对情绪的影响。自我意识的水平可能与体验到的情绪是有关的。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显示[12],从五年级开始自我意识明显发展,表现为对自己心理特点的认识。这种对内心世界的认识,强化了他们体验到的情绪,从而表现为情绪问题的增长。

3.2 自我控制对问题行为的预测 自我控制可以约束冲动,根据社会化的要求对外界做出反映,抑制攻击行为的出现。所以,自我控制水平高的儿童攻击行为表现少,与研究假设相吻合。但是,自我控制水平高的儿童表现出的情绪问题并不高,而是低,与研究假设相反。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释:(1)对过度控制的最早研究是异常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的样本更具极端性,因此在常态样本中可能不存在这种关系;(2)问题行为之间可能存在广泛的联系,自我控制分数低的儿童攻击行为显著,攻击行为遭到同伴拒绝和排斥[13],可能导致消极的体验,从而出现情绪问题;(3)自我控制使儿童对外界的反映与社会要求相符合,即使是过高的控制也未必就是消极的,正如智力一样,极端高分数是积极的特征。二年级时自我控制分数低的儿童攻击行为下降速度较快,这是因为自我控制总体应呈上升趋势,早期自我控制水平低的儿童,在后期自我控制还有提高的可能,这种提高了的自我控制则可以抑制攻击行为的出现,表现为攻击行为下降的速度快。同理可解释二年级时自我控制分数高的儿童情绪问题上升速度缓慢的结果。

3.3 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生的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与有关研究[14]吻合。自我控制分数低的男生比女生情绪问题分数高,是因为自我控制分数低的儿童攻击行为显著,这种被同伴拒绝的行为可能导致消极的体验,出现情绪问题。而男生的攻击行为高于女生,所以情绪问题分数高于女生。

4 参考文献

[1] 尹秀艳.儿童问题行为的评估及其对策.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6):82-85.

[2] DODGE KA,MURPHY RR,BUCHSBAUM K.The assessment of intention-cue detection skills in children: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Child Dev,1984,55(1):163-173.

[3] MASH EJ,BARKLEY RA. Child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2003:65-78.

[4] RUBIN KH,COPLAN RJ.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not neglecting social withdrawal and social isolation. Merr Palm Quart,2004,50(4):506-534.

[5] RUBIN KH,CHEN X. Socio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withdrawn and aggressive children. Merr Palm Quart,1993,39(4):518-534.

[6] ENGFER A.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hyness in boys and girls: A 6 years longitudinal study//RUBIN KH,ASENDORPF J,Eds. Social withdrawal, inhibition, and shyness in childhood. Hilldale,NJ:Erlbaum,1993:49-80.

[7] CHEN X,RUBIN KH. Family conditions, parental acceptance and social competence and aggression. Soc Dev,1994,3(2):269-290.

[8] 张雷,雷雳,郭伯良.多层线性模型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27.

[9] 刘红云,张雷.追踪数据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8-185.

[10]CHEN X,RUBIN KH.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shy and aggressive children in China. Dev Psychopathol,1995,7(2):337-349.

[11]郑淑杰,蔡淑兰.儿童社会性发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160-163.

[1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11-330.

[13]HYMEL S,VAILLANCOURT T,McDOUGALL P,et al. Peer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in childhood//SMITH PK,HART CH,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265-284.

[14]UNDERWOOD MK. Sticks and stones and social exclusion: aggression among girls and boys//SMITH PK, HART CH,Eds. Blackwell Handbook of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533-548.

(收稿日期:2008-03-04;修回日期:2008-05-15)

作者:郑淑杰 石松山 郑 彬

上一篇: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成人教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