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2022-07-17

第一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1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2 新闻稿件。

(二)新闻应急处置主要做法

一、树立科学的新闻应急处置观

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和舆论引导,我们始终坚持“四个意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做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二、建立快速高效信息沟通机制

按照“事前有预案、事中有对策、事后有总结”工作原则,指导各地各重点部门搭建舆情分析预警系统;强化信息报告,强调责任地区和部门要按照“第一时间”原则立即报告,不捂不盖,不隐瞒真相,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报告事件进展;强化信息沟通,要求事发地区和部门要及时与应急处置指挥部门进行沟通,会商评估事件的性质、情节与影响,制定妥善周全的新闻应对方案,事件主要处置部门要主动靠前、听从安排、联手联动。

三、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1、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日渐深入,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我们努力做到在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处于空白或不确定的时刻,做出反应并发布权威信息,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赢得理解支持,消除焦虑恐慌,抢占舆论先机,掌握舆

3 论主动权,避免事件的进一步炒作和发酵,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2、事件处置过程公开透明。事件处置期间,按照速报情况、慎报原因、缓说结论、由简入繁、增信释疑的步骤,及时将权威信息发布出去,打破不实传言和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事件妥善处置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公众获得的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越多,对事件处置主体的信任度越高,利于扭转不利局面。

3、统一信息发布出口。事件处置过程中,如果涉及多地多个部门,我们采取统一会商了解各地各部门处置进展、统一对外发布出口、统一各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关联和事实关联等有效方式,一个出口发布权威信息,避免发出混乱、无序,互相矛盾甚至对立的声音,误导社会和公众,引发猜疑和不信任,导致事件处置受到不必要的影响。

4、加强媒体采访管理。事件处置中,我们一方面根据上级指示做好舆情管控,另一方面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加强媒体服务和管理,全天陪同采访,做好联系沟通工作,随时掌握域外媒体所处位置和采访情况,便于做好研判和应对。

四、建立各地各部门协同做战机制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四平市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实施办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本地

4 本部门的实施办法,明确各自组织机构、工作原则、基本流程等,建立了市县两级联动的协调联动处置应对机制,利于党委宣传部门高效完整地掌握各方面信息,利于各部门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

(三)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应对媒体经验不足。个别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在接待和应对媒体过程中,有的对媒体记者态度不端正,或生冷、或蛮横、或随意、或拘谨;有的对事件处置相关政策和法律依据掌握不透,回应媒体提问时回答欠妥;有的对事件处置过程了解不深,回答提问时用词模糊,易产生歧义;有时多部门共同处置事件时,缺乏沟通又未经会商,没有对事件形成统一对外“口径”,导致回答错位,前后不一等。

二是有时信息通报不及时。虽然各地各部门都建立了应急处置预案和相关工作机制,但由于突发事件属小概率事件,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大,应急演练不足等原因,个别地方或部门出现突发事件后,没能第一时间将信息通报宣传部门,导致无法第一时间在现场开展舆论管控;或在事件处置过程中对关键进展通报不及时,导致信息发布不能适应舆论引导要求,影响引导成效。

三是个别领导科学应对处置观念薄弱。个别地方和部门领导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方面,还有捂、瞒、掩的

5 错误思想,导致不能第一时间安排好信息发布,给虚假信息、传言谣言以快速传播发酵的时间和空间,给妥善处置事件带来极大舆论隐患。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高能力。把培训作为提高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和新闻发言人舆论引导能力的一项重要抓手,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典型案例为重点,定期不定期举办一定范围内的舆论引导培训,分期分批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以上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党员干部及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掌握好“什么时候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做到关键时刻不缺位、重大问题不失语、回应社会不偏移。

二、协同作战,规范运作。对于突发事件新闻应急处置和舆论引导,应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应急预案,使其成为指导处置全市各类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引导的总纲。确保事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现场指挥机构能在第一时间将事件情况通报党委宣传部门,并按照指导逐步开展各项新闻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应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现有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做到无论到任何部门,都有人出面接受采访。

三、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原则,

6 主要是要做到一个“快”字。发生突发事件后,应第一时间组织本地主要媒体进入现场,收集保存好事件相关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拟定信息发布稿件,层层审核后由宣传部门统一提供给权威主流媒体和官方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出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挤压虚假信息的恶意炒作。根据事件处置进展情况,适时发布后续信息。认真准备好新闻发布工作所需的相关资料,以便适时发布,把事件进展情况客观实际地报道出来,回应公众关切。

四、转变观念,正确面对。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深刻认识到,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人人都是媒体”“个个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应转变还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捂、瞒、压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面对、强化素养、积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面对人民群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高度关注,积极应对,主动回应,速报事实,澄清误解,正面引导,满足社会和群众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第二篇:做好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资料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浅析

[摘

要] 当今社会网络已全面渗入人们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之中,在这种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呈现出新的特点,舆论引导工作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需要采取多措并举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达4.2亿,网络已全面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当中,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舆情生态环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针对当前互联网络深入普及和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频发期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抓好网络背景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切实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舆论环境。

一、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情的主要特点

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参与和左右突发事件的

1 舆情态势,使得突发事件舆论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1.突发性强。互联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迅捷的传播速度,各种社会热点甚或是很不起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一经网络传播将会被迅速“点燃”、放大而演变为舆论热点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就是因为放在微博上的照片触发舆论并迅速蔓延成波及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山西“表叔”事件因一个不当笑容触发网民的舆论声讨。

2.传播速度快。网络的特性之一就是传送速度特别快,鼠标一点的瞬间即可完成,特别是再加上手机网络的便捷性,更是大大强化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天生具有很强的“眼球吸引力”的各种突发事件一旦上了网络快车,必将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扩散和蔓延,在极短时间内就能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3.波及范围广。在传统媒体时代,因为受空间距离和传播介质的限制,在某省发生的突发事件很难突破本省,传播范围十分有限。如今在国际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往往会越过省界在全国传开,甚至漂洋过海成为国际舆论热点,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具有较强的超地域性、超行业性特点。

4.复杂程度高。突发事件经过网上传播引发广泛关注,一时间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各种意见在网上汇集,而且往往还会充斥着大量的风凉话、看笑话、恶搞等不当言论,有

2 时候还会出现舆论重心转移、矛头转向、“节外生枝”,呈现正确与错误言论交织、“鱼龙混杂”的局面,舆论的多元效应十分突出,这就使得统一各方意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推进事件妥善解决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敏感。

5.时间跨度长。突发事件的网上传播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反复性,始终伴随着事件的处理进程,美国学者斯蒂芬·芬克借用医学术语“生命周期”对突发事件危机传播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与评估期”四个阶段,尤其在事件处理进展不明显、回应内容不“解渴”的情况下舆论还会出现一定的徘徊性和反复性,要想平息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6.引导难度大。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生态呈现网上与网下舆论相互交融合流、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相互影响之势,引导不及时或某一个环节、甚至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话不得当,就会引发网民的“爆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现象较为突出。比如哈尔滨六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网络舆论议程就不断地来回改变,“7.23”甬温线高铁事故因新闻发言人用语不当引发“爆炒”。

二、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敏感性强、复杂程度高,对引导策略和方法手段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有“三型”:一是封锁消息、反应迟缓型。一些

3 单位和部门过分关注突发事件的“负面作用”,发生或遇到此类事件总是习惯性地去采取种种措施防止扩散和传播,有的甚至封锁现场,阻挠记者采访。随着近几年对突发事件舆情的重视和处理经验的积累,虽然硬封硬堵的现象已明显减少,但反应迟缓、“慢半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有时候舆论已经找到自己头上还没有反应过来,缺乏提前预防、主动应对、快速发应的意识,总是事态已蔓延开了才开始介入。比如,2009年河南杞县钴60卡源事件、河北赞皇县看守所“喝凉水”事件,就因反应迟缓而造成被动。二是提供信息不对路、前后矛盾型。就是在提供信息时,对“谁来说、说什么、如何说、怎么说”等问题处理还不够得力。比如,新闻发布会发布的内容与网民关心关注的内容差距较大,提供的信息不对路、不中要害、“不解渴”,甚至说错话导致事态失控,杭州”5·7飙车案中随意发布车速“70码”就是一个教训。另外,还有提供的信息内容观点不一致、不能自圆其说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给网民造成回避、遮掩、说谎、不负责任的印象。2007年陕西镇坪县的“周老虎”事件,教训十分深刻。三是组织协调不够、舆论宣传整合不力型。突发事件一般都会牵涉到各有关方面,特别是相关的政府部门,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舆论很快就会指向政府主管部门,发出建议、质疑、批评、指责等声音,政府部门迫切需要主动走到前台,发挥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全力投入到事件处理和舆论引导之

4 中。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府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比较薄弱,调动相关部门参与处理突发事件、引导舆论、整合宣传的力度不够,甚至网上已经“众声宣哗”、谣言四起,有关部门还想退避三舍以自保,最终导致网上舆论充分发酵,引导难度空前加大。

三、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面对网络这一新的舆论场,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对组织协调方式、宣传报道内容、舆论引导渠道等进行全新调整,真正建立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宣传报道方式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调控与引导水平。

1.加强舆情研判,准确把握舆情态势。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舆情研判。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的组织力量,设立以政府部门和宣传部门为主导的舆情搜集机构,加强日常社会舆情分析,对社会舆论情动向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心有数,并着力健全完善突发事件舆情研判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和媒介一齐上阵,24小时不间断地对围绕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全面地进行舆情信息汇集,准确把握网民的反应、意见、诉求和呼声,准确把握网民的态度和话语动向,为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撑。

2.快速反应及时回应,确保第一时间发声。在网络时代,

5 政府、媒体和突发事件的各有关方面必须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树立争分夺秒的“第一时间”意识。针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有关专家已提出了“黄金4小时法则”,这足见快速响应的重要性,一定要确保在第一时间发声、做“第一响应人”,只有这样才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在网络时代,整个社会已高度透明化,面对突发事件,想封锁消息、隐瞒真相注定会失败,回避拖延、回应不及时必然会造成被动。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你不抢在第一时间发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就会其他声音来填补,甚至会造成谣言四起。失语就是失职、缺席就是缺位,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需要“先声夺人”和持续跟踪。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新华社在地震18分钟后发布第一条确认地震报道,中央电视台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日》,抢占了舆论引导先机,掌握了话语权和主动权。

3.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周密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和管理机制。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众声喧哗、“蝴蝶效应”、“口水效应”、“民粹效应”特别突出的互联网时代,搞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必须加强组织协调,打造周密高效的信息发布平台和引导机制。首先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要始终发挥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组成由政府牵头、由媒体资深人士、专家学者等多方力量参加的舆论引导“团队”;其次要加强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口

6 径,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成立高效运转的新闻中心,统一组织协调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其中的关键是策划好新闻发布会,不间断地发出难以质疑的权威声音,比如2009年6月成都市9路公交车自燃事件,事后仅2小时,成都市政府抢在第一时间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并且当天就连开三场发布会,然后伴随事件处理进程又组织了一连串的新闻发布会,始终保持权威信息的发布地位,主导着的舆论走势。再次要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联动传播,二者功能各有优劣,需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切岂“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努力形成传统与网络互补、网上与网下互动,形成正确引导舆论走向的强大合力。

4.主动搞好“议程设置”,形成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应该在议程设置上多下功夫,要以主流媒体为重点,针对突发事件舆论的阶段性特点和每个阶段公众关注重心的转移,对报道的主导方向进行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和设计报道的节奏、规模、手段、方式,不断构建公众关心和讨论的中心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调动到有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和轨道上来。同时,也可以将

7 一些公众尚没有注意的问题提上议程,引起公众的兴趣,展开讨论,从而逐渐形成与媒介倾向一致的舆论。比如新华网等发起的汶川大地震“网祭”活动就赢得了众多网民的参与,取得了空前的凝聚效果。要通过合理的议程设置,引着媒体跟我走,而不是被炒作后跟着媒体转,实现从“请你别说”到“来听我说”的引导方式转变。

5.加强跟踪引导,力求最佳社会效果。突发事件舆情动态一般都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与评估期,要根据各个阶段舆论发展态势,针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热点议题,强化跟踪报道,直至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并转化为正效应为止。而且,近年来针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十分执着,始终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孜孜追求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见真相不罢休。如果不跟踪到底,网民就不会答应,舆论就不会平息。现在有一个词叫“烂尾新闻”,就是指那些有头没尾、烂在热点的此起彼伏中、没有结局的新闻。一些新闻,无论开始多么热得发烫,引发了多大的关注,但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淡了下去,很长时间看不到真相,不了了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必须防止出现“烂尾新闻”,否则将会严重打击群众的信心,降低社会的信任度。突发事件处理完之后,舆论引导工作仍要继续跟踪,对围绕事件的舆情进行评估、反思和疏导,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和网民对事件进行深入的理性思

8 考,总结经验教训,对正确的思想、良好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倡导,对错误认识、不当行为进行纠偏和扶正,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良好舆论氛围。

总之,在网络时代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需要政府、宣传主管部门、有关单位和媒体直面事实,多策并举,多部门联合,多种媒体投入,第一时间发声,全过程跟踪报道,真正构建起立体化报道、权威性解读、主旋律突出的舆论传播引导格局,为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创造一个积极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突发事件的媒介引导策略

人民网

[3]突发事件网上演变规律与舆论引导

《中国记者》杂志

[4]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金华报业

[5]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9

第三篇:常微 韩蕊: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及舆论引导策略(共)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及舆论引导策略

常微 韩蕊

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正在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发展为联系整个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制约、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处于改革和转型阶段.。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改革带来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系统脆弱性加大,中国面临着“风险社会”的考验。当“信息时代”邂逅“风险社会”,危害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频发,这些带有强破坏力和冲击力的事件会对社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危害,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更深刻的危机,社会稳定面临巨大考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网络媒体的介入增强了公众对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同时它有责任处理和化解由关注而引发的非理性情绪。网络媒体作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新兴媒体,应当肩负起社会之公器的职责,正确引导舆论,树立良好的舆论环境,给受众以真实信息的同时起到疏通民众情绪、安抚民生的“稳压器”功效。本文试通过分析突然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来探求其舆论引导策略。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

根据《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磁场。高速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庞大的网民基数、每年递增的互联网普及率都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那么网络舆论是如何产生的呢?相对于传统媒介时代,网络舆论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模式,探索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也必先考虑网络舆论的形成途径。作者认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发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披露

突发事件形成网络舆论的前提是事件信息在网络上的披露,这里所说的是“信息”而非“事实”,原因在于,网络上能引发热议的信息并非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信息中包含了事实、模糊信息以及谣言,但无论哪种信息类型,一旦触及网民感性认知,便成为舆论聚焦的中心。突发事件在网上的信息披露分为两种状态:其一,重大突发事件经其他渠道曝光,网络媒体同步进行关注和报道;其二,由网络曝光而成为的“突发事件”,在这层含义上,突发事件传播的起点便直接是网络,即以网络的存在为物质基础,先决条件。因此,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在网络上的发布是网络舆论形成的首要步骤,信息的真实程度、信息量大小等信息质量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后续扩散。

第二阶段:刺激下网民观点的自由表达

威廉?葛德文说,“我们的一切知识,我们的一切观念,我们作为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一切,都是从刺激产生的”。网络舆论的产生,往往是公共事件本身刺激性色彩或对公共事件带有刺激性意见造成。当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等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

在这个阶段,网上出现的言论及态度都包含了意见个体个人的主张和立场。而对于多数并未亲历事件经过的网民来说,他们的意见经常是从自身经验出发或从事件某一个侧面切入而归纳出,这就使意见本身充斥着大量的主观色彩,此时的舆论环境表现为纷杂、无序,对于一些迫在眉睫的重大突发事件来说,舆论危机的产生也源自于此。当前我国社会正值全面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暴露,涉及“公平正义”的负面事件容易引发公众感性情绪,加上网民结构出现的低龄化、低收入化和低学历化,网络舆论“草根”性明显,这就加深了网络舆论萌芽阶段的非理性情绪集中存在的原因,也使得舆论的风险渐渐加大。

第三阶段:支配性意见的形成

“个人意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赞同某种意见人数骤增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向社会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在公共事件集中讨论的过程中,分散的个人意见碰撞较量,逐渐按照趋同或相反归队为几种主流声音,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使微小的个人意见成为社会意见,进而成为“社会知觉”,这几种不同的声音形成不同的舆论磁极,将社会意见不断整合,形成“网络舆论场”。

“网络舆论场”中,逐渐产生一个群体,他们要么对公共事件掌握丰厚资讯,可以全面说明解释问题;要么其分析问题的广度深度优势于他人,善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鞭辟入里,因此,他们的观点说服力明显占有优势地位,这类人群站在“网络舆论磁场”的不同磁极,主导着“支配性舆论”的形成,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影响和深化网民的认知,进而起到影响舆论导向的作用。勒庞认为,“群体事件中,人们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会使集群心理朝某一方向发展,并将暗示的观点立即转变成行动的倾向”。

第四阶段:代表性意见再扩散

代表性意见再扩散通过两种渠道实现:其一,“权威性既是舆论的一个特征,又是舆论形成的最后标志,多数人的意见一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舆论。”当网络舆论中加入了权威意见,舆论逐步趋于符合对事件客观真实的表达,理性舆论氛围主导舆论磁场,这些发布权威意见的人便成为“意见领袖”。广大受众通过追随“意见领袖”而修正或者扭转原先持有的意见,使这种“代表性意见”有效传播。

其二,网络媒体将那些符合自身媒体定位或符合媒体意见的信息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来,通过“议程设置”,诸如:置顶、精选、超链接等方式,策划受众选择信息的优先度,实现对代表性意见的扩散传播。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一)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主动引导舆论

突发事件需要网络媒体注重拓展舆情搜集渠道、全面把控舆情信息、完善舆情研判机制。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公众通常会借助网络平台申诉利益和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网络媒体可借助自身优势,加强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判断能力,通过网络论坛、微博、搜索引擎等多方渠道关注舆情走向,定期进行网民意愿调查,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对网民进行疏导和教育,尽可能及时处理负面舆情,防止矛盾激化,引导社会心态平稳健康。

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平台的“海量”信息特点,媒体中混杂着各种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这些垃圾信息会给受众的认知造成困扰,网络媒体应当充分发挥“把关人”的职能,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这种传播中出现的“噪音”进行清理,对网站的传播内容和新闻来源进行严格的把关,改善网络媒体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和处理中存在的混乱无序局面,遏制网络垃圾信息和具有威胁性的负面信息蔓延,营造良好的舆论引导氛围。

(二)畅通网络媒体与政府联络渠道,正确引导舆论

突发事件往往由于事发突然,公众对事件茫然无知,出于对自身利益或对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的的担忧,本能地对有关信息产生一种天然的渴求。政府或权利部门在此时应当通过媒体及时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政府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措施,保证公众知情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促进事件解决。我国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规范政府信息公开透明、调整各级政府与传媒关系的有效依据,为媒体进行新闻传播和履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

网络媒体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在突发事件中有条件完成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任务,因此,健全突发事件网络媒体信息双向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发挥这种纽带作用:网络媒体将最新信息及时通报有关部门,研究对外新闻发布,同时全面监测舆情,反馈政府社会舆论;将政府公开的权威事件信息、政府部门应对和处置办法传达给公众,化解因误会产生的矛盾,这种双向反馈机制有利于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良好局面。

(三)合理进行议程设置 强化主流舆论引导力

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内容的表现形式和媒介呈现的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强势”。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通过设立报道专题、安排醒目的页面位置、论坛置顶、多媒体综合展现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倾向、体现新闻价值,并通过分析突发事件的性质及特点,制定和实施连续报道、系列报道、追踪报道等报道计划突出报道重点、表达编辑思想,强化受众对主流信息的认知度,提高舆论引导力。

突发事件中,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可以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意见领袖”。网民通过与意见领袖进行话题讨论,可以消除疑惑和不安,在矛盾多样的观点前依赖权威人士的观点对事件进行理性判断。网络媒体也可通过培养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中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资深网民“评论员”,以平民视角和立场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这些网民“评论员”具有丰富的网络经验和知识背景,卓越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在网民中产生很高的威信。网络媒体通过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培养来规范平民意见领袖的言论行为,使其能更具威望的带领公众形成理性观点,调整社会心态,达到“网民引导网民”的效果。

另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也是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议程设置的一部分。网络媒体应采纳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深度报道以及态度观点作为自身报道重点,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产生累积效果,广泛覆盖,引起共鸣,使正确意见气候形成,从而强化了主流媒体的权威舆论导向。

(四)加强网络媒体管理,提供舆论引导良好保障

对网络媒体进行有效地管制,必须依靠法律手段。虽然我国网络法看起来十分发达,但却面临着很多的实际问题。诸如:网络发展速度过快,立法滞后;网络媒体法制管理缺乏经验、可操作性差;网络立法专家不懂技术、立法含糊、不切实际等等。这些问题都使网络监管充满漏洞和空白,因此,完善网络立法对网络舆论理性引导格外重要。首先,网络立法应立足于现有法律,可以借助于司法解释,必要时进行法律的修改和补充,以保证现有法律秩序的稳定。其次,网络法律、法规体系的内部需要和谐、有序的状态,外部则需要紧密的联系网络发展的脉动,使其更具现实性、可操作性,能使网络媒体面对实际问题时有法可依。另外,网络立法者还需要与技术专家之间实现良好沟通,制定出切实发挥实效的网络法律,是网络技术规范与网络法律规范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在网络空间中法律控制不到的地方,网络中自治性规则发挥着控制网络活动的效果。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加强行业自律是应对舆论危机的内在驱力,是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方式,与法律法规和技术控制有效结合,共同推动舆论向着积极、正面方向推进。对于从业人员来说,除了加强行业自律,还应提高业务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舆论引导专业水平。在突发事件中,应借助网络多渠道和交互性优势,及时关注和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突出网络媒体的信息链接、集纳功能和多媒体优势以形成符合媒体特点的新闻结构,有目标的、有效果的完成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第四篇:浅谈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臵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来探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舆论引导技巧。

选择性信息传播:挤占谣言滋生的舆论空间

突发事件发生后,迫切了解真相的公众对新闻媒体寄予很高期望。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媒体的义务,但从媒体社会责任的角度考量,并不能有情必报,尤其是对负面信息要有所选择。‚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和解读,满足了受众知情权,有效缓解了社会恐慌,避免了谣言传播,从而把社会公众舆论引导到利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方向上来。

1、事实性信息,介绍真相

突发事件中,关于真相的事实性信息是公众最紧迫的需要。9月11日卫生部通报‚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疑受污染‛的情况后,从13日至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根据事情进展,及时报道了调查详情(初步认定是奶粉中含三聚氰胺所致)和‚奶粉检查阶段性成果‛,并公布22家问题企业名

单,同时动态通报北京、湖北、湖南、甘肃等地婴幼儿病例报告,有关部门还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检查结果‛、‚处理措施‛、‚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等进行了答记者问。由‚怀疑‛到‚初步认定‛最终到‚确认并查处‛,媒体通过逐层剥离式信息传播确保事实性信息及时大白天下。

2、校正性信息,揭谎辟谣

突发事件的事实性信息传播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猜测和谣传,就需要及时的传播校正性信息,以正视听。‚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就有传言说‚地方政府持有三鹿股份‛、‚政府因怕破坏奥运气氛而瞒报‛等等。谣言可能导致不满情绪蔓延,不利突发事件处理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就此,国务院新闻办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说法给予澄清,基于奥运会食品安全的敏感性,有关部门专门强调公布了‚供应奥运乳制品未检出三聚氰胺‛的消息,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回击了传言的不实之谈。

3、解释性信息,平息恐慌

突发事件中,公众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容易导致无端的猜测和恐慌,媒体要发挥‚释疑解惑‛作用,平息社会恐慌。‚三聚氰胺‛作为一个专业名词,许多公众不明其理:它是否会造成永久伤害?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等等,这些疑惑需要得到权威的解释和说明。就此,《光明日报》12日以《结石导致急性肾衰患儿一般可以恢复》为题,解释了卫生部会同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疗方案》。13日中国新闻网也发表《联合调查组专家谈三鹿问题奶粉的危害》的报道,从医学、生理学等角度借专家之口谈‚三

鹿奶粉的危害‛,普及了对三聚氰胺和结石病的基本认知,起到释疑解惑、平息恐慌作用。

负面信息功能发挥:营造舆论引导的民声氛围

从突发事件传播实践看,负面新闻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把关和策划包装,有时可以起到提高人的认知、激励公众信心和警戒社会丑恶的作用。‚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充分发挥了负面信息传播的积极效能,为突发事件的解决营造了很好的民声氛围。

1、倾注人文情怀,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激励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之初,各种猜测和谣传致使社会不满和恐慌情绪蔓延,甚至‚望奶兴叹‛。一时间,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各施其策,及时发布信息‚解释‛政府行为,通过信息传播告知公众政府‚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了什么‛,展示政府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姿态,促使社会情绪渐趋理性,激发人们对社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信心。如:新华网题为《中国政府全力处臵‚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全镜头展示了卫生系统、质检系统、工商总局、农业部、政法系统等相关机构应急响应,团结应对‚奶粉事件‛的情况,激励着社会公众;在随后温家宝总理看望‚奶粉事件‛受害婴幼儿的报道中,各媒体又打出‚温情牌‛,着重描述总理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的一面。客观事实中注入一定的主观情感,传递着总理不辞辛劳与人民共对危机的信息,激励公众勇敢理性地应对危机及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2、借助行家威望,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认知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对三聚氰胺相关知识的传播、对肾结石病理的解释等,弱化了人们因不知而带来的恐慌心理,增强了公众抗击社会突发的心理承受力。

‚恐慌源于无知‛。人们对三聚氰胺的认知本来是模糊的,由其而导致突然增多的结石病例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恐惧。大众传媒借助医学专家学者之口,传递着三聚氰胺的化学属性、致病机理等信息,为公众进行了一次化学知识的普及;卫生部发布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详细介绍了肾结石的基本表现症状、简易治疗方法,并传递了‚三聚氰胺多量有害,但未必致病‛的信息,发挥了媒介承载知识、文化传承的功能,起到了稳定民心平息恐慌的作用。

3、善后责任追究,发挥负面信息传播的警戒功能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都围绕问题奶粉的责任追究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从警方对不法分子的传唤到责任企业的致歉问责,从省市官吏的行政处理到中央大员的引咎辞职,有关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对社会同类行为起到敲山震虎的震慑作用。负面信息的适当传播及突发事件责任的处理和追究有助于不满情绪的宣泄和社会矛盾的缓解。

科学的议题设臵:引导民众理性的舆论方向

大众传媒在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很好地通过设臵议题左右了公众对负面新闻信息的关注度,在舆论的正确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设臵‚婴儿救治‛议题,及时转移公众非理性的关注点‚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曝光,整个社会一片哗然,尤其是‚问题奶粉‛受害者更是积郁着愤懑。媒体‚婴儿救治‛议题的设臵传递着‚婴儿健康至上‛的信息,把公众的关注焦点从‚问题奶粉‛转移到‚婴儿救治‛上,为社会舆论的引导提供了便利。初步查明原因后,国务院就‚三鹿奶粉事件‛作出六项部署。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于9月年13日集中刊登了‚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的消息;南京市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地方媒体也刊登了‚受害婴幼儿全部免费救治‛的消息,并及时编发‚南京儿童医院设‘三鹿专病门诊’‛的新闻,还针对家长的担心指出:食用三鹿奶粉并不必然致病。一时间‚中国全力救治‘结石宝宝’‛的话题充斥着报纸版面和电视银屏,转移了公众非理性关注,缓和了社会不满情绪,为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做好了铺垫。

2、设臵‚奶粉下架‛议题,及时消除公众恐慌心理的根源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公众的心理短时间内一般极为脆弱。负面新闻信息容易乘虚而入,诱使公众无端联想产生恐慌。媒体要善于传播‚解除危机根源‛的信息,促进社会情绪的平和,为舆论引导提供理性环境。

‚问题奶粉‛的恶性后果,引起公众对奶粉市场的警惕:哪些品牌是‚问题奶粉‛?市场上还有多少‚问题奶粉‛?为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围绕‚问题奶粉下架‛话题展开了集中报道。先是率先曝光了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阶段

性检查不合格厂家名单;接着,又连续集中报道了全国各大超市问题奶粉下架的新闻,并及时发布全国各地退市问题奶粉的数量。问题奶粉在媒体的监督下从公众的视野消失,也就消除了公众恐慌的心理阴霾。

3、设臵‚责任追究‛议题,发挥舆论引导的社会调节功能负面信息通过媒体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公众的情绪、呼声和要求,有助于对社会偏差和弊端的及时匡正,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比如在‚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问题奶粉责任追究的信息传播起到了‚调节阀‛作用。

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事故调查工作,国家成立应急处臵领导小组,要求严肃查处。媒体在善后的责任追究上先后围绕‚逮捕掺奶嫌疑人‛、‚问题企业公开道歉‛、‚罢免问题企业责任人‛、‚处理省市分管干部‛到‚质监局长引咎辞职‛等责任追究话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大量的问责信息传播进一步疏解了社会积怨和不良情绪,对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4、设臵‚市场重建‛议题,促进公众健康心理重建

媒体的预见性报道在危机的善后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考察‚三鹿奶粉事件‛新闻报道,媒体从最初对‚婴儿救治‛、‚奶粉下架‛的关注,逐步转移到消减突发事件影响,重建市场秩序上来。话题的转移对于公众心理重建起到缓冲作用。

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关注问责的同时,也照顾到了负面信息对市场秩序潜在的影响。比如:《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液态奶问

题的同时,还平衡传递了‚市场上绝大部分液态奶是安全的‛信息,报道‚21家不合格奶粉企业递交承诺书,并保证‘对消费者按照国家标准赔偿’‛的消息,帮助企业重树形象;中央电视台还公布了检验合格的液态奶品牌,便于消费者继续选购等。新闻媒体此类信息的传播,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逐步修复了公众因负面信息带来的心理创伤。

在突发事件中,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关键不在于如何去‚堵‛与‚塞‛,而是要善于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策划,借助大众传媒设臵新闻议题,把社会舆论引导到利于矛盾解决的轨道上来。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府,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更应该直面负面新闻信息,并对它进行有效的传播,才能切实趋利避害,实现负面信息的积极效能。

第五篇:从郭美美事件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一、事件回顾

第一阶段:郭美美微博炫富,引发微博用户广泛议论和强烈质疑,并对其进行人肉搜索。 第二阶段:中国红十字会在网络上对“郭美美”事件作出回应和解释。

第三阶段:网民仍然怀疑作为郭美美的钱财来源,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募集到的善款的去向。网民调查,出现新的质疑,引发网络舆论。

第四阶段:传统媒体跟进,引发了社会民众更广泛的反应。

第五阶段: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事业整体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二、事件分析——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利与弊 利:

互联网的及时、互动、海量的特点,解决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技术上赋予了公民公开表达的权力,从而使公民有了表达意见的平台,能引发舆论。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对此事发表了意见:

天涯在此次事件中充当了人肉搜索大本营,信息公开的发源地,网友娱乐的公开舞台。而微博则提供了一个信息快速扩散,形成事件引力的急速传播平台。微博在汇聚意见领袖的观点的同时,也给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发声的话筒。因此微博起到了挖掘机和发大器的作用。

在互联网平台上,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网民可以提出质疑,进而对公共人物进行监督。在此事件中,对于郭美美及红十字会的质疑,引发舆论浪潮,继而引起社会对红十字会的关注与调查,这是网络舆论的积极一面。 弊:

互联网上网民众多,良莠不齐;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很低,传播迅速,信息真伪难辨。 互联网上的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成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的阻力。

1、从郭美美事件扩散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肉搜索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肉搜索”,借助全体网民的力量,固然可以让恶人无处逃遁,但也常常伤及无辜,更有甚者会触及法律底线。

事件中,网民对郭美美的网络搜索及各种调查,无疑是一种人肉搜索,后来网民对其进行语言攻击,引发一场网络暴力。

中国特色的网络“人肉搜索”是中国公权力不彰的一种网络代偿现象。如有过当行为自有现行法律去规范。有些人无视公权力不彰之现 实而紧盯“人肉搜索”的负面作用,无疑是作恶者的帮凶。

2、在郭美美事件中,网友的不少猜测后来都被证伪,网络成为谣言的集散地。

3、郭美美事件后被证实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是幕后推手。 网络推手,又名网络推客,网络策划师,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推广的对象包括企业,产品和人。

目前国内网络推手已经逐渐走向组织规模化,不少网络推广团队公开声称承接以下项目:“歌手艺人网络上全面推广、为个人博客网提高流量、为歌手或企业或个人代笔写作(职业枪手)、事件的炒作与宣传”。

郭庆光认为,由于此行业没有形成成熟的行业伦理规范,为吸引眼球、追求商业或其他利益而进行恶性炒作,便成了一种流行的手段,这非常令人担忧。“提供信息的行业和从业人员都在处于无规则的情况下,导致不明真相的网民做出错误的反应和判断,这并不是非常健康的一种现象。”

此事件后,公民对红十字会的信任急剧下降。8月份,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报道,红十字会捐款数目急剧减少,深圳媒体更是报道“郭美美”事件之后,深圳红十字会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0”;同时全国各地都有报道红十字血液中心遭遇“血荒”,由红十字会负责的社会献血活动遭到冷遇。

三、事件启示——加强网络监管

1、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

促进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

其积极方面体现在:一是网络舆论开辟了民众诉求的新通道。民意反映的集约性、普遍性、可视性在网络舆论得到最为显明的反应。

二是网络舆论成为了社会监督的新手段。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舆论这样明显。

三是网络舆论拓展了把握民意的新途径。对于以往依靠传统方式了解群众利益表达与诉求的政府部门而言,网络实现了官与民的“零距离”接触,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

2、网络舆论又会引发情绪型网络舆论蔓延、网络假新闻混淆是非、网络舆论"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等消极的社会效应。

其消极方面体现在:一是情绪性发泄比较明显。网络开放性、虚拟性的技术特性则给情绪性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空间,于是得以在网络中大量传播。 二是虚假性信息比较突出。网络虚假信息丧失了网络舆论应有的信息功能,使公众难以辨别周围世界,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和谐。 三是随意性言论比较普遍。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随意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来写文章,多是极端的人身污蔑与攻击,随意性特征最为明显。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加强网络监管,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大做强重点网站及论坛、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

四、总结

1、互联网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舆论的新特点:自发性、鲜明的指向性以及诉求的直接明确。

2、网络舆论是公共意见的表达,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舆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3、作为网民,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网络推手,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字,都有可能被转发、被评论,所以,我们要为自己所说的每句话负责任,遵守网络规范,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志伟.从媒介生产看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建构与重塑——以“被就业”事件为个案研究[J].新闻世界,2010(8).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陈墨BJ.网络推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86895.htm?fr=aladdin,2014-5-20

上一篇:体管中心工作计划下一篇:停风停电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