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023-03-06

第一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实践经验上而提出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思维。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切实抓紧抓好。

一、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在“十一五”时期,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加大政府对农业增加投入的力度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

3.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管理。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十一五”时期,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的各项权利。有条件的地方,农户在承包期内可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管理,鼓励农村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推动新办乡村工业向镇区集中,提高农村各类用地的利用率。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具体来说,就是:一要保护农民利益;二要保护粮食安全;三要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重点保护,调整粮食补贴的范围和方式。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吞吐调节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和国家储备等手段,稳定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必须打破地方封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搞好粮食产销区的衔接。

3.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在“十一五”时期,要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压缩财政供养人员、调整支出结构、节减经费开支,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配套措施。这项工作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强化县级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3)建立健全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管理制度。为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投劳管理,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4.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5.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要按照党中央开展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关心农村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则更应摆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十一五”时期,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公共教育体系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其水平和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发展面向农村子弟的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继续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着力完善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4.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稳定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收的积极性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重点是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此外还要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中学也要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采取各种方式,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广泛调

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4.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要繁荣小城镇经济,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5.切实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要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健全扶贫投入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所有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实行公示公告和报账制度,严格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即时足额到位,真正使贫困户受益。

第二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贫困地区而言,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寻找和启动发展的“引擎”,增强动力做文章。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引擎”,怎样增强动力呢?结合实际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关键要巧用“五力”。

一、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激活“内”力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除了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力严重不足。表现为发展意识不强、体制不优、机制不活,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要破除因循守旧,不思发展;信心不足,无心发展;一等二靠,被动发展的观念。树立积极主动想发展,克服困难求发展,扎扎实实干发展的氛围。对各级干部,要以发展论成败,凭实绩看政绩,激发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二是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减少阻力。减少阻力也是增强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体制上、政策上、服务上为县域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坚持民营主导,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推进民营化。积极推行中小型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造,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激发广大群众中蕴藏的发展潜力,发展民营经济。

二、广招客商,突破“瓶颈”,借助外力

投入不够,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招商引资是最有效的办法。一是要创新招商理念。要牢固树立“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只要开放,就能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建立招商网络,落实招商责任,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招商引资抓投入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广泛聚集外来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发展县域经济。二是要优化招商环境。要着重在优化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鼓励招商引资、引智的长效激励机制。三是要提高引资质量。突出企业招商的主体地位,引导参与项目洽谈重点瞄准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型、高新技术型、出口创汇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大企业、大项目,发展县域经济。

三、吃透政策,争取项目,巧用推力

一是要启动内力。认真搞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精心谋划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相对集中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国债、民族发展等资金,积极

争取信贷和民间资本投入,力争一批事关全县大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一年办成几件大事,几年办成一批大事。二是要抢抓机遇。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湖南省实施大湘西地区开发、省长扶贫联系点和湘西自治州建州50年大庆的机遇,积极运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州投资的计划笼子,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加强项目监管。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管,杜绝一切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良行为和在项目建设中搞偷工减料、欺上瞒下、吞食项目资金搞“豆腐渣”工程。

四、建设园区,打造平台,夯实“载”力

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必须从加快城镇建设入手,特别是要着力建好一批工业园区。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工业小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把工业小区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与城镇规划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工业小区发展规划,围绕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一批不同层次的工业小区,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要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创造拳头产品。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培育和扶持,制定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政策,鼓励小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和拳头产品。三要招商引资,集聚产业,加快小区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各种人才、资金和技术进入小区。鼓励优势企业、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进区办厂;新建的工业企业,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进区条件,都应在小区内布局;对于现有的小、散、乱工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企业,要通过清理整顿、兼并重组和政策引导,逐步吸引到小区内发展。

五、优化配置,整合优势,凝聚合力

要加快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合力。一是要集中优势资源,培植特色产业。特色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对县域经济而言,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竞争力。二是整合优势产业,实行集约式发展。实行相同和相近产业的集约式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通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三是促进优势互补,开展对外合作。民族贫困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劣势在于投资不够、科技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只有加大与科技密集区、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段。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相邻。距省会兰州785公里。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万。辖3镇10乡。县府驻金塔镇。汉武帝置会水县。北魏县废,为福禄县地。唐为肃州酒泉县地。1913年始置金塔、毛目2县。1928年改毛目为鼎新县。1956年撤销鼎新县并入金塔县。1959年金塔、酒泉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1962年复置金塔县。地处走廊北部冲积平原。南部夹山,东西延伸。西北部为准平原残丘。中部北大河、黑河下游平原有大片绿洲。年均温8.0℃,年均降水量59.9毫米。境内有煤、铁、铜、铅、锌、芒硝等矿产资源。乡镇企业以发电、采矿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产糜子、豌豆、黄豆、谷子、高粱、瓜果、蔬菜等。畜养牛、羊、骆驼等。副食品以猪肉、禽、蛋、淡水鱼为多。酒(泉)额(济纳旗)公路纵贯县境,金(塔)梧(桐沟)公路通北山各矿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金塔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机遇和动力并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金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塔县经济发展的优势

金塔县农业条件较好,产业特色

明显。金塔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水土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肥沃。近年来,围绕棉花、肉羊支柱产业和制种、番茄、孜然、温室蔬菜等新兴后续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筑了多元复合型的产业格局。全县年产皮棉保持在70万担左右,成为全省第一产棉大县。肉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饲养量突破了100万只大关,成为支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制种面积保持在5万亩左右,已为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繁殖籽种20年,是全国三大对外制种基地之一。年产洋葱、辣椒、番茄等加工出口绿色食品原料50万吨。全县肉羊饲养量达120万只,饲养肉牛、奶牛、生猪和鸡鸭鹅等畜禽80多万头只,是甘肃省肉羊基地之一。

金塔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8大类、50多个品种,总储量达20多亿吨,矿藏储量和品位均居甘肃省87个县市前茅。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全县上下集中力量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在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做大做强亚泰有色金属、宏运矿产品加工、灿阳钢铁、天奇冶炼、原煤开采等矿产品采掘加工业的同时,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拓宽项目建设领域,新上了神舟纺织、天隆纺织、金威拖拉机装配、万吨硫化碱生产、灿阳实业、巨龙棉业、西川黄金浮选等一批涉及领域广、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初步构建起了棉纱纺织、绿色食品加工、矿产品

采掘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化工为主的六大工业经济体系。

金塔县基础条件完善,发展环境优越。近年来,金塔县城乡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鸳鸯池续建配套、黑河节水改造、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通村油路、电网改造、小康住房、通讯工程等项目相继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促进了农村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了航天广场、商贸步行街、解放路改造、金鼎湖、清泽溪、金鑫工业区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有力改善了人居环境,聚集了商机人气。酒航公路从县境内穿过直达航天城,鼎新机场有通往首都北京的航线,随着航额公路等交通要道的即将完工,将彻底结束金塔的“盲肠”历史。

金塔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金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公元前121年汉代设置会水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金塔是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戈壁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金塔是现代飞天的故乡,神舟飞船升空的地方。境内有石城石海、黑河环流、高峡平湖、大漠孤烟等自然景点。金塔文化积淀深厚,有长城烽燧30多处,古城遗址多地尚存,居延汉简全国之最,魏晋古墓省内稀有,唐代陶艺、汉代兵器、宝塔雄姿、青山寺院、榆井道观等历史文物遗迹,浓缩了金塔近四千年的历史人文。

二、金塔县

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007年,金塔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3亿元,财政收入6762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07元,超过全省人均水平3372元,比酒泉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6817元。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8元,比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2元低1004元,比酒泉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269元低22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9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329元高2800元,比酒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06元高23元。三次产业之比为45:19:36。

至2007年底,全县工业企业、非公经济总户数达到2793户,从业人员达到28596人,其中,各类工业企业共有547户,从业人员5372人。全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总量的26%,上缴税金3701万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8.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家,规模以上工来企业完成总产值26979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完成工业增加值9853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销售收入27496万元,比上年增长26.2%,上缴税金1851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占全部工业上缴税金的76%。工业企业从资产规模上看,固定资产净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6户,100万元以上的有58户;从销售收入上看,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2户,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8户;从上缴税金上看,年上缴税金在1000万元以的有

2户,100万元以上的有8户,10万元以上的25户。

农业方面,2007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4亿元,比2006年增长7.8%。种植业主要以棉花、粮食、高效植种、蔬菜等为主,金塔县42万亩耕地中,棉花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粮食种植稳定在7.5万亩,高效植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番茄种植面积稳定在1番茄万亩,形成了以县内36家棉花加工企业和2家纺纱企业,金塔县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国内外种子公司为依托的订单式、公司+农户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畜牧业是金塔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千家万户向规模养殖升级,全县建有大中型养殖场350多个,各类畜禽饲养量210万头(只),出栏率48%。养羊是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全县羊只的饲养殖量稳定在100万只。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7年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25%。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53万人,比2006年增长36.1%,实现旅游收入3181万元,增长31.6%。

三、金塔县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㈠有利条件

1、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金塔是一个农业县,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农产品以产量高、品质优而著名,棉花、高效植种、酱用番茄、脱水菜、肉羊是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县内精深加工销售的格

局,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仅棉花一项,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约稳定在30万亩,籽棉产量稳定在10万吨,如果全部实现由皮棉加工到纺纱织布转变,按照近一两年市场皮棉价格每吨皮棉可增值6000元,可新增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以上。境内年日照时数达3300小时,因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环境特别适宜高效植种,目前,网式参菜的亩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2、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县境内初步探明的各种矿产品达30多种,探明的储藏量约在20亿吨,在亚泰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和宏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两个年上缴税金超过1000万元的矿产品精选深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带动下,形成了以铜、铁、镁、煤、铅、锌、黄金等矿产品精选加工企业50多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金塔县发展矿产品精选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光热风等清洁能源开发是国家鼓励和扶持的重点产业,发展前景比较广阔。金塔县风能光热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省上确定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本部陆上三峡”,在酒泉实施千万千瓦级风基地的战略构想,将为金塔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全面提升金塔县工业化水平。金塔县共有劳动力58032人,有剩余劳动力近2万人,有50%以上的剩余劳动力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具有很好的发展纺纱、织布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

力资源优势。

3、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07年,金塔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6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2.4倍,年均增长28%。主要工业产品增长迅速,2007年生产原煤8.15万吨,铁矿石成品7.7万吨,氧化球团3.17万吨,萤石精粉1.02万吨,铜0.05万吨,发电量1920万千瓦。

4、区位优势逐步凸显。214省道和酒航公路通过金塔县城,酒航铁路、嘉蒙铁路从金塔境内通过,酒航公路直通鼎新机场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交通便利。酒泉市、敦煌、嘉峪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毗邻金塔县,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肩水金关、地湾城、大湾城、石头城等文化旅游名胜为发展旅游业,提升金塔名气,带动金塔县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领先全省的金塔县“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为推荐金塔,让外界了解金塔搭建了信息网络平台。

(

)

尽管金塔县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看,仍然处在一个打基础、做铺垫的阶段,合理正确地对金塔县经济发展进行定位,分析其制约因素是深入研究,长远规划金塔县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工业化程度低,基础薄弱,发展规模小。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如果一个国家工业部门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在

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则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2007年甘肃省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3:47.5:38.2,金塔县为45.3:18.8:35.9,农业的份额非常大,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农业经济特征很明显。可以说,金塔县还没有跨入工业化的门槛。展缺乏大项目带动。

2、特色矿业没有形成规模,开采量小。金塔县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分布于沙枣园子、七个井、穿山驯、白山堂等70多个矿点。其中,以煤、铁、铜、铅、锌、萤石、芒销等为优势矿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矿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矿业总产值较低,矿业企业经营方式粗放,开采企业重开采轻加工,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零星开采,县内规模开采企业仅限于铜、铁、石棉和一小部分煤矿企业,目前,仅有金塔县大庄子乡灿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金塔县天奇冶炼有限责任公司、金塔县亚泰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极少数企业进行产品初加工以外,其它矿产开采企业多以出卖原料获取利润为主要方式。

3、工业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金塔县工业发展主要依托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和冶炼两大优势。从农产品加工来说,实现了精深加工的现在只有番茄和脱水菜两个品种,以前,金塔县的糖也在县内加工成白糖出口,但由于前些年糖市场波动,糖价下跌,农民种植

积极性不高等多种因素已经退出市场。金塔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非常大,号称全省第一产棉大县,全县有40家棉花加工企业和2家纺纱企业,但棉花加工企业仅仅是将棉花收购回业进行皮棉加工,2家纺纱企业仅仅是将县内一部分皮棉纺成粗纱,并没有完成向纺纱织布精深层次的加工,加之技术含量低,资金不到位,产业链条短,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优势产业并没有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的优势。

4、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新上项目少,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1%,。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全国和酒泉市已进入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而金塔县城镇化率仅为45%,低于酒泉市的平均水平。金塔县共有工业企业4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1%。矿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矿业总产值较低,矿业企业经营方式粗放,开采企业重开采轻加工,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零星开采,县内规模开采企业仅限于铜、铁、石棉和一小部分企业。

四、加快金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加快工业发展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

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县现状,着眼长远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1、狠抓项目建设,提高工业经济的总体质量。金塔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压力大,加快发展十分紧迫,如果没有项目作支撑,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后金塔县项目建设应以增加财源税收,增强发展后劲,能够长远带动为目标,坚持大小并举,扩张总量,做大做强的原则,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地抓好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工业项目,使发展潜力变成发展实力,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为发展思路和方向,重点抓好棉花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矿产品采掘加工业,新型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化工产业。以发展粮食化工、农用化工为重点,加快开发生物有机肥、复混肥、专用肥生产和生物饮料、塑料制品等生物化工业,填补产业空白,培育形成后续支撑产业。

2、推进园区经济,以集约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以

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工业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综合配套能力,降低投资成本,形成聚集效应,增强引进人才、项目、资金、品牌的吸引力。金塔县要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把建设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特色经济、壮大企业集群、加快财源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走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上项目的路子,使项目向园区集中,投资向园区流动,人才向园区涌流,技术向园区转移。发展园区经济要注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树立今天的工业园,就是明天的工业城的理念,优化服务,营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产业集聚”,打造园区招商核心竞争力,健全机制,推动企业融资。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引导、帮助园区项目利用好金融信贷政策,推动进入园区的项目银行对口联系扶持制度建设,通过信贷扶持,支持园区项目做大做强。抓好招商引资,搞好项目储备。

3、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中最关键的问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需要。从金塔县的现有企业来看,政府和企业对科技投入较少,工业科技研究开发比较薄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工业科技研发推广重视不够,用工业科技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的步伐比较慢,科技对企业贡献率较少。因此,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攻技术含量高和运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的新项目、大项目,鼓励现有企业加快与发达地区和本地区企业的技术合作,鼓励规模骨干企业创名牌、搞技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㈡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依靠投入拉动、政策推动、科技带动,切实加快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要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按照“巩固基地、拉长链条、高产高效、做大品牌”的思路,巩固提升棉花、肉羊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制种、瓜菜、番茄等新兴特色产业。按照“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加速流转,向种植能人大户集中,逐步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发展以棉花、畜产品、林果产品和粮食为主的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建立一批组织完善、运行规范、经营有方,能够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狠抓鸳鸯、黑河两大灌区水利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人畜饮水改造步伐,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

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和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狠抓重点集镇、中心村和小康住宅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㈢ 突出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

工业集聚效应同城市辐射带动,是现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特别是县城、重点中心镇和小集镇,既可有效地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又可直接辐射带动农村经济,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

㈣突出招商引资,优化经济

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

环境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哪里的发展环境好,哪里就会聚集更多的生产要素,经济就会出活力、出效益,发展就会充满竞争力。因此,要高度重视环境建设,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投资创业的政策环境,根据我县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新的需要,及时清理和修订不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文件规定。制定更加开放的投资政策,向客商提供比周边县市更加优惠、更加快捷、更加到位的服务。尤其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对经济结构调整起重大推动作用,能大幅度增加税收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坚持特事特办,在投资者关注的收费、办证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要不断改善金融服务,金融部门要树立“共荣双赢”的理念,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以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遏制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习气,为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务服务。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对城乡的研究主要围绕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滞后、“三农”问题、结构发展失衡等问题展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关键词:统筹城乡路径空间模式选择

在区域经济学中,城乡是一个极化和计划区域,城市是区域核心,与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腹地形成经济区域,城乡应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乡之间存在着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城市以其辐射范围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其依托,二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人员、技术的交流,城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重工业发展模式,致使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即使农村乡镇企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和城市工业形成合理的分工,表现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同时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用工制度,使得城乡要素不能流动,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由于城乡之间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当前,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我国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阶段(白津夫,2009)。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一、从区域经济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从城市经济视角的分析

经营城市的视角。“腾笼换鸟”是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使一些污染大、效益差的城市工业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到郊区或农村乡镇,企业降低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进而提高效益。腾出来的土地则发展一些

附加值较大的商贸、房地产业,同时可以改变城市老区过于拥挤,环境恶化的问题,而农村工业也可以与城市迁出的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实现工业效益提高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双赢。

总部经济的视角。一个企业如何进行部分搬迁到郊区或农村乡镇,从总部经济来讲,一个企业可采用“总部+ 基地”的模式,即将组装加工这种利润空间小的生产车间以基地的形式建立在农村乡镇地区,而把营销、研发、决策等利润空间大的机构以总部的形式建立在城市(高洪深,2006)。农村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总部经济这种企业空间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企业、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二)从区域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

从产业转移来讲,城市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除了对传统产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以外,另外还要“吐故纳新”,即有的产业要淘汰,有的产业要转移到下一级区域包括农村地区,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发展新的产业,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农村区域应依托县城规划区、中心城镇和原有产业基础,利用接受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既避免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又促进了城市工商业向集聚区转移,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形成产业集群。

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朝阳产业,就业量和GDP 增加的空间较大。由于受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国外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大大加强。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等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现代农业赋予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三)从区域经济合作视角的分析

从区域合作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要重视城乡经济合作,城乡经济合作是一

种互惠互利的自愿行为,比较单纯的城市支持农村而言,前者是一种长效机制,更具有可持续性。从合作形式来讲,可引导部分乡镇企业与城市大中型企业专业分工、劳务合作、零部件加工配套,推动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的合作、联合和重组,组建新的跨城乡的企业。组织形式上可采用虚拟企业、外包制、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企业间网络形式,制度方面淡化城市企业与农村企业的界限和区别,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张平军,2004)。

鼓励城乡要素对流,实现要素在城乡的优化组合。城乡要素具有互补性,农村有土地、劳动力等廉价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城市情况则相反。事实证明,城乡要素对流和重新组合,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里人到农村投资搞现代农业,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相应的配套制度如户籍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准入等都要进行改革,以促进城乡要素对流。

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载体的选择

1.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就我国国情来讲,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也落后于其他很多国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过于拥挤、基础设施不足、失业问题严重、治安问题突出,而中小城镇数量少、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不发达、缺乏促进就业和居住的吸引力,难以接受城市产业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当前小城镇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原则,多方筹资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服务功能,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建设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交通枢纽型、风景旅游型等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增强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98)。

2.城乡边缘区(Desakota)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边缘区承担着消除城乡对立、缩小城乡差别的职能。这一区域不仅要承担城市一部分转移下来的功能,如居住、接受城市第二产业转移、教育等功能。还要依靠毗邻城市接受先进技术辐射的优势,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边缘区还常常会完成自身一部分地区的城市化过程。边缘区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因素,合理控制资源承载力,使空间扩张与资源集

约利用相统一。注意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协调好农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的关系。建立提高边缘区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的长效机制。

3.农户集中居住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的空间载体。农村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土地开发空间很大,借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机会,搞好村庄的规划建设,土地节约效益尚为可观。实行集中居住,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集中居住区条件优越,配套完善,卫生、幼教、安保、超市等社区服务资源丰富,生活方便,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住房条件和社区服务。通过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对接和重要资源的共享。对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住房改革、村庄规模调整以及迁村并点、合村并点等工作,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

1.增长极模式。该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运用上,主要适用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该区域在资金技术等实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可重点选择能够培育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城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境,产生较高的投资效果。在把城市培育成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村腹地发展。

2.点轴(线)开发模式。在一些经济中等发达的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这类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方面,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如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各种线状基础设施,其中以交通线为主。再在重点开发轴线上,有选择性地培育增长极,以扩大增长极对农村地区发展带动的广度和深度。点轴发展模式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模式,它不仅能带动城市周围的乡村腹地的发展,还能带动交通干线周围的农村腹地的发展(许鲜苗、宋福忠,2010)。

3.网络开发模式。点轴经过长期的渐进扩散,结果形成点轴纵横交错,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网络开发模式较适

合于经济发达地区,此时通过增长极和轴线的影响,在较大的城乡区域内已经基本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选择该模式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密切联系、要素顺畅流动,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众多面积宽广的城乡融合区,通过城乡融合区的不断演进发展,带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市化,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发展模式。

三、区域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

在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方面,由于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根据本区域的区情灵活选择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能是上述模式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上述模式兼而有之。如成都是西部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位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川西平原,区位优势明显,城乡经济较为发达。但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根据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设想和区域发展特点,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带动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定位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方面,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模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重庆市和成都市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而且大多数农村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这与大城市小农村的成都市有着诸多不同。在城乡统筹方面,重庆作为一个中央直辖市和西部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发展功能。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在区域分工的需要,城市主要从事教育、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一些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城乡边缘区和农村地区需要承担一部分重庆市区转移出来的功能,如发展机械、化工等加工工业和发展占地面积比较大的旅游、娱乐等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根据重庆农村山区较多的特点,发展重视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而四川自贡作为一个有待改造的老工业城市,存在着城市老区过于拥挤、环境恶化、传统工业效益欠佳的问题。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应注

重城乡和工业协调发展,城市可采用经营城市思想,对传统的经济效益差、占地面积宽、污染大的产业转移或部分转移到城市郊区和乡镇,通过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和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等新兴产业,城市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城市形象得到大力提升。四川自贡作为一个丘陵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载体方面,除了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外,应主要采用农民集中区建设的模式,引导农民由“散居”变“集居”,该市在推动农民集中区建设中探索出的小城镇扩展型、产业支撑型、项目带动型、基础设施带动型、征地安置型等模式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白津夫.保增长要城乡产业发展[J].北方论丛,2009.3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3.张平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城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

5.许鲜苗,宋福忠.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选择[J]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

第四篇:2010年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半年工作总结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

2010年上半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

今年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健之年,上半年,我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

一、

二、三”工作思路和区统筹办2010年工作要点,结合项目推进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年初工作计划,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镇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出了贡献。

镇政府在年初下发了《贡井区XX镇2010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见》(贡桥府发[2010]1号文件),根据年初镇政府工作意见,总结半年来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办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三个着力”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工作

一、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

1、农生产出现了可喜局面

小春粮油在天气较长时间干旱的情况下,实现了小春粮油产量的稳产保产,达到小春粮食产量XXX吨。油菜籽XXX吨。建成的土鸡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小家禽XXX万只,出栏肉兔XXX万只。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养殖核心区正在形成,达到水产养殖水面XXXX亩,半年出产水产品XXXX吨。生猪出栏X万头。

2、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农村与城镇的主要差距在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因此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的改造,增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是加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重 1

要一环。今年上半年我镇重点对水利设施实施了改造;上半年基本完成了XX村新村扶贫项目建设,规划在12月底前完成XX村新村扶贫项目。同时开工了林区防火通道。为我镇农村基础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1、工业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全镇工业生产形势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完成年度计划的XX%。实现工业增加值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完成年度计划的XX%。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XXXX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XX%,完成年度计划的XX%。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实现XXX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XX%比上年同期增长XX%。

2、工业经济发展支柱进一步显现

我镇工业经济发展支柱长期以来都是以四分天下的布局,通过近年来的发展,今年上半年的结构性调整,机械铸造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使我工业生产结构由过去的机械铸造业:建筑材料工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30:25:20:25调整为了60:15:10:15的工业构成新格局。凸显出我镇以机械铸造为主要支柱的工业体系。

着力抓好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工作

1、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开展了统筹规划调研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对我镇的地理环境、产业现状、经济发展潜力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度,我镇与建筑设计研究所达成意向,由建筑设计研究所为我镇规划的村试点实施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具体规划,为我镇指导新农村建设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集镇规划调修工作也已制作出征求意见图集,正在进行根据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而调整规划征求意见。

2、农村居民进镇居住意愿增强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一点就是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通过农村人口的腾笼转移,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使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实现合理有效配置。因此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在着力广泛开展统筹城经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发动的基础上,使广大群众理解了终能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农村居民要求到镇居住的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永顺村散居联建项目正进入报批阶段,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土地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

着力抓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

1、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XX%。全面落实最低保障制度,完成了城镇、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城镇低保户达XX户、XXX人;纳入农村低保人数达XXX户、XXX人。认真开展春荒救济、灾害救助和助残助困助学等社会救助和慈善工作。改善镇敬老院设施和居住条件,入住五保户XX人。全镇上半年社会保障救助资金投入达XX万元。

2、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也初步展开。随着社会保障工作的逐步深入,我镇社会保障覆盖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3、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蓬勃开展

健全就业培训网,拓展农民劳动技能。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了农民工缝纫技能培训。

综上所述,我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上半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将克服困难,严格按照区上目标任务努力奋斗,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给我镇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0一0年六月三十日

第五篇:论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

作者:韩 松 来源:待查

摘要: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中,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农村社会的一个标志性制度,但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本身并不是城乡二元对立和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需要否定的是限制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制度,而不是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本身。发展集体经济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城乡统筹是集体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就必须建立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其价值取向应当是:消除歧视、实现平等,破除限制、促进公平,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优惠扶持、强化保障。

关键词:城乡统筹;集体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制度价值

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直是在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存在和发展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一个标志性的制度,那么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要打破二元结构,是不是就不要集体所有制、不要集体经济呢?不仅一些人在认识上认为城乡统筹发展集体经济就没有必要了,更有一些地方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中,紧盯着农民的土地,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统筹发展的实质就是剥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如陈锡文所说“现在很多地方打着新农村建设,打着城乡统筹,说白了就是要那点地。但是,把社会结构破坏完了,以后真是不敢想象。”“现在合村并居,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拿到城里来,这个势头很盛,理论依据就是农村的土地利用太粗放,可以把农村的土地拿到城里来用,可以提高效率。问题是,一个村庄的形成,往往都是上百年,血缘地缘关系在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跑遍全世界,没有见到任何地方为了建设用地指标去拆农民房子并农民村庄的。所以,我说这种事情史无前例,闻所未闻。”①因此,在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就是我们研究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村集体经济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由于其财富积聚功能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差别对立状态。城乡差别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城乡差距是由于分工的不同产生的。城市是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地,工业和商业通过要素投入就能够迅速地提高生产率;而农村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受到自然力影响和制约,不像工业和商业只要增加要素投入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能提高效率。例如,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要求增加土地面积,如果人多地少,生产率就低;农作物的生长要有自然力的作用过程,农民不可能超越自然规律增加劳动时间提高生产率;而且农业还会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同时农业不仅受资源约束,也受需求约束。在需求约束下,粮食多了卖粮难,蔬菜多了卖菜难,农产品的产量越高,农民的收入反而越低。因而,农业是天然的弱势产业。这样,城市就具有比乡村强大得多的财富聚集功能,从而就导致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因而,自从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就有城乡的收入差距上的对立。只不过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城市工业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的,虽然城乡收入有差距,但是差距不大。自从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工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因此,城市聚集财富的能力也就迅速扩张,城乡收入差距也就拉大了。这种由城市与乡村产业不同决定的二者财富聚集功能不同所表现的二元对立,是自从城市与乡村分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现实。这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建立没有关系。只不过我国的农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处在城乡对立的一定历史阶段。我国农民集体所有制建立以前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对立是农村的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对立。我国农村的农民集体所有制建立以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就表现为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经济与城市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对立。我国农民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城乡统筹。新中国刚建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了巩固政权就必须加速实现工业化。我们之所以在农村建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组织,就是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农民进行集体的农业生产,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从而支持城市的工业化。没有乡村的集体经济,就不可能有城市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实行了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业的政策。这种城乡统筹就是以农业支援工业,以乡村支援城市,对农村和农业多取少予,以牺牲农村和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城市和工业。这也加大了城乡对立。这时候的城乡对立不仅有历史的原因,更有制度的因素,多取少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加大了城乡收入差别。在这一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其表现主要有:

(一)在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通过统购统销强制征收集体经济的农产品,同时实现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掠夺农业剩余,削弱集体经济的农业积累。

(二)通过农业税收制度增加农民税负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剥削农民。

(三)通过户籍制度将农民限定于集体组织,束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进城。

(四)通过土地征收制度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廉价征收为国有土地,满足城市和工业的需要,限制集体土地直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其价值。

(五)通过财政和金融制度调整将资金主要投入城市。而在基础设施和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等方面则把农村排除在外,基本不向农村投入或者投入很少。正是这种对农村多取少予的城乡不平等政策,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加剧了历史性存在的城乡差别。

二、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

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也做了一定的改革和调整,但二元结构的基本格局没有变,而且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别几乎成为世界第一。不仅农村发展落后,而且这样一种格局也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农村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内需市场就起不来,主要靠外向市场。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的问题,城乡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明显暴露出来。从政治而言,城乡差距过大,社会发展不协调,直接危及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只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是要让全体人民都得到发展,就必然要求城乡统筹发展,而且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处在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在客观上也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因此,中央就提出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确立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政策。

(一)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的内涵和实质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中,要把农村和城市中存在的问题统一考虑、统筹解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表述,就是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简单地说,城乡统筹就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重庆市城乡统筹的做法就是五个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

(二)城乡统筹发展中集体经济的地位

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中,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农村社会的一个标志性制度,但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本身并不是城乡二元对立和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二元对立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制度原因。从历史原因讲,我们不可能超越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条件。这种牺牲乡村和农业以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是我国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之初,我国社会经济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的历史阶段,我们不可能在当时就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但发展的目标必然由城乡对立走向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从制度原因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建立了集体所有制,把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由私有的小农关系提升为集体大农关系,但是,我们为了城市和城市的工业化,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大加限制、从农村集体经济取之过多,导致了集体所有制之下的农村相对于城市的发展落后了,所以城乡差距的加大是加在集体所有制上的限制集体经济发展、掠夺集体资源的制度导致的结果,而不是集体所有制本身必然产生的。集体所有制本身相对于小农私有经济应当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制度。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需要否定的是这些限制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制度,而不是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济本身。发展集体经济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解决城乡经济的断裂问题。因此,要将阻碍集体经济与城市经济一体发展的制度因素都破除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为农民提供多种有效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集体经济是最为重要的,在农村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以集体公有制为主体。集体经济为农户家庭经济提供服务,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体经济与各种经济成分、与城市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传统意义上是以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和集体劳动以及按劳分配为特点的,而在当前意义上集体经济不限于集体所有、集体劳动和按劳分配,而是在集体对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的基础上,以各种经济投资形式实现集体财产增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集体成员利益的经济活动。例如,集体组织利用集体所有的财产出资设立集体独资企业,或者集体与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公司或者合伙企业,或者集体组织出租、转让集体资产获得集体资产收益;还包括集体成员利用其承包的集体土地或其他集体资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经济活动。可见无论传统的集体经济还是当前意义上的各种新的集体经济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集体对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如果没有集体的所有权就谈不上集体经济,但仅仅有集体土地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也不一定就等于是集体经济。只有在集体财产所有的基础上,利用集体生产资料进行投入产出,实现经济效益,才有集体经济。因此,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和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是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家庭的个体经济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形式之一。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集体经济必须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和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发展。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所谓城乡产权的不统一,是限制集体所有权的各种制度因素对城乡产权的分割,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城乡产权的统一,并不是将集体所有权和集体所有制改为私人产权或者国有产权,而是打破分割城乡统一的制度,实现集体产权与其他产权的统一发展。因此,在城乡统筹的条件下,集体经济必然与其他经济一样按照统一的市场规则并存发展。

(三)城乡统筹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城乡统筹不仅是缩小差别的过程,而且也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各项统筹政策都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商机。首先,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破除各种束缚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例如,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广大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就极大改善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就能够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将集体资产要素按照市场原则优化配置;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利于弱化农村集体资源的保障功能,强化其资产功能,提高资产效率;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农民走入城市,从而减少集体成员,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集体资产的效益。其次,城乡统筹中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将有力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以城带乡、以工业反哺农业,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要一条就是健全强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其中包括: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村,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这些措施的提出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商机。如果能够落实这些措施,在城市的带动下,农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都会有较大的发展。例如,通过科技下乡可以带动农民科学种田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通过工业下乡可以将不适合城市而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工业项目规划在农村,带动集体工业的发展。再次,在城乡统筹的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面向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寻求商机。例如,农村的建筑企业可以参与城市建筑,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面向城市发展服务业。又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社可以与城市单位或个人定向建立无公害粮食、蔬菜、水果等供应基地,可以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农业观光项目面向城市发展旅游业。最后,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会促进农民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引起农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农村市场。

三、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方式

城乡统筹发展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商机。农村集体如何在城乡统筹的条件下抓住商机,有效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呢?从各个城乡统筹的试点城市的经验看,它们都十分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例如,作为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苏州市,通过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发展集体经济。所谓“三大合作”改革,是在农村的集体资产、承包土地、生产经营等方面,通过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改革,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富民强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统称,其改革成果主要包括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种基本类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解决了权利主体分散与集体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农民身份和收入的多元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是将原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形成的新型合作组织。它明晰了村级集体资产权属关系,完善了集体经济的分配形式,保护了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这种合作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建立以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核心的合作社治理结构,权责明确,利益与风险共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初级形式。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为探索创新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由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适度集中进行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然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内或对外公开招标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或从事其他

二、三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民专业与兼业的矛盾,沟通了农村三次产业的联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明晰农户私人产权、保持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农技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种养能手、经纪人大户等牵头,联结在一个或几个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同一农产品的产、销农户在生产、流通、技术、资金等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组建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大合作”带来了六大变化:农村市场化、农民组织化、农民收入多元化、集体经济扩大化、经营规模化、管理民主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了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缩小了城乡间发展差距,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②。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模式则有两种。一种是“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利用对农村居民点的统一规划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招商引资,依托当地优势资源集中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签约流转土地使用权到龙头企业,实现土地资本化,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与企业签约安排就业,农民收入包括土地出租和转让收入、工资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另一种模式则是合作社加农户发展第三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将耕地集中起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规划,发展生态旅游业,集体原有耕地以人均持股方式入股合作社,经营性承包地由承包人与合作社签约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入股和流转了承包土地的农民与合作社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就业,农民收入有股金分红收入和工资收入,还有自营农家乐或其他项目的收入③。可见,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方式主要是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即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利用了城乡统筹的条件和政策,将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本化,实现了集体资产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集体成员的利益。

四、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价值

城乡统筹是集体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机遇。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就必须建立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的制度价值应当是:消除歧视、实现平等,破除限制、促进公平,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优惠扶持、强化保障。

(一)消除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歧视,实现集体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平等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为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为典型的就是山西省的大寨大队的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乡村集体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瞩目的业绩。但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放大了集体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弊端,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集体经济不如个体和私营经济。由此在改革过程中,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歧视,在农业生产中几乎普遍地以家庭个体经济取代了集体农业经济,乡村集体企业也都实现了向私有经济的转制。然而,3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并非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不要它发展的问题。集体经济只要采取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同样能够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例如,笔者调查的河南省漯河市的南街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包产到户的路线,耕地实行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村上的集体企业也承包给了私人。在村集体经济被取消几年以后,承包村集体企业的私人不给村上上交承包费,村上的公共事务职能几乎陷于瘫痪,村民对村委会的不满引发了村民的上访告状。村党支部就乘势收回了被私人承包的集体企业,由党支部和村委会直接经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形成一定的集体积累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决定将承包给农户的耕地也收回村上由集体经营。1986年5月,党支部贴出告示宣布,如果村民愿意将土地交回集体经营的,由村集体每月每人发给40斤标准面粉作为口粮,从1986年5月到1990年10月,在群众自愿基础上南街村的土地全部回归集体。集体对收回的土地进行了方田化建设和园田规划,重新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由集体统一经营。南街村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都由集体经营,产值最高的时候达到16亿元,为村民提供了全部生活资料由集体供给的高福利的共产主义小社区生活。还有笔者调查的河南省新乡市的刘庄村,目前为村民提供的福利就有40多项,其基本经验就是坚持走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不动摇,自从1952年该村走上了集体经济道路,一直没有改变过,即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推行承包制的时候,也没有动摇过。江苏省苏州市国土资源局吴中分局蔡兴生在总结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时就指出:“实践证明,大凡集体经济实力和活力较强的乡村,商机就多,当地农民的创业就业充分;财力就丰厚,农民分享的公共福利多;公用设施基础就好,生产生活环境优越。”④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同样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只要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法律制度上就应当给予其平等的发展保障,在观念上要消除对集体经济的歧视,不得硬性地将集体经济改为个体经济或者私人经济。

(二)破除限制,实现公平交易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资源没有通过市场自由、公平地交易,而是由政府统购统销农产品,并且实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政策;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则由政府低价补偿征收后倒卖给开发商。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下,则要通过法律制度破除对集体经济的种种限制,实现公平交易。为此,就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机制,使城乡资源能够通过市场自由公平地交易。对农产品在已经取消了政府统购统销制度后要通过各项补贴政策和保护价收购,以及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必要限价,实现公平交易。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要打破国家对建设用地市场的垄断,要缩小征地范围,按照市场价格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同时要扩大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直接通过市场配置。这样,集体所有的资产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实现集体经济的效益和目的。

(三)减轻集体经济的负担,提高集体经济效率

农村集体是农村一定范围的社区集体。农村社区集体的主要资源是社区内的土地,社区内的土地是社区集体成员的生存保障。社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的增加是制约社区集体经济效率的一对矛盾。对社区土地资源的支配首先以保障成员的生存为基本原则。社区有限的土地养活的人口越多,集体经济效率就越低,集体经济的负担就越重。因此,要提高集体经济效率,就要减轻集体经济的负担。减轻集体经济的负担就是减轻集体成员对集体土地保障的依赖。这里有三个途径:一是减少集体成员,鼓励集体成员中不再依靠集体土地生存的成员脱离集体,成为城市人口。二是转移农村劳动力,使集体成员的收入多样化,不再单纯依靠土地,从而使农业生产效益提高。三是为集体成员建立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使集体土地的资产功能得以最大发挥。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统筹改革,为农民集体成员脱离农民身份取得市民身份提供了条件;城乡一体的劳动用工制度的建立,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提供了保障;覆盖农村的养老、合作医疗、最低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强化农村集体土地的资产效益提供了可能。这些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都体现了减轻农村集体经济负担、提高集体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

(四)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优惠扶持,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律保障

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给予优惠扶持的道理在于:一是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一定社区集体成员的公有制经济,是集体成员共同利益的体现,集体经济担负着为集体成员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和集体福利的任务。农民作为弱势的社会群体,其利益实现体现了基本的社会公平。因此,国家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就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农业经济或者农村集体工业经济,是为农业经济服务的,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的衣食来源,不仅是农民的生存保障,也关乎城市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因此,国家扶持集体经济就是保障农业基础地位,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三是农村集体经济曾经为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城市工业经济进入中期发展阶段有能力支持乡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理应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等多项措施支持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当前的城乡统筹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集体土地的资产收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收益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收益。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七章专章规定了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建设项目支持,即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给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财政资金支持,即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分别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国家与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具体支持政策由国务院规定。国家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其他税收政策,由国务院规定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因此,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优惠政策也应当参照适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其他形式。例如,对农村集体独资企业、集体统一经营的农业、集体出资的合伙企业和集体控股的公司企业,都应当从建设项目支持、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扶持等各个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律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为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提供必要的法律组织形式。集体经济可以采取由集体所有权主体出资参股或控股的公司、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也可以采取集体独资公司形式。公司法上规定了国有独资公司,但没有规定集体独资公司。其实,集体独资公司在集体经济的实现中也是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由于法律没有规定集体独资公司,一些由集体统一经营的企业不能以公司的名义在市场经济中进行活动。有的集体欲将自己的集体企业变为公司,工商机关要求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股东才可以登记为公司,于是集体为了取得公司的登记,就不得不将集体的出资虚假地登记在个人名下,以取得公司名称⑥。因此,法律既然能够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也就可以规定集体独资公司,为集体经济的实现提供充分的组织形式,使集体经济能够按照公司治理模式运行。二是要依法保护集体所有的财产,有效防止集体财产流失。集体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就是集体产权明确、产权受到保护。对侵占、挪用、截留、私分或者以其他方式侵犯农民集体的土地和财产的行为应当坚决予以制止。目前侵害农村集体财产最为严重的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假借城乡统筹,滥用土地征收权将农民集体土地低价征收为国有土地,有的撤并农民集体村庄,使农民集体消失,有的集体管理者利用职权侵占、贪污集体财产。对于集体财产的维护除了强化集体组织和集体成员的维权意识和方式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政府对集体财产的维护。这是集体财产的公有制性质决定的。国家采取主动措施维护集体所有的财产不受侵害,不是对集体经济和集体所有权行使的干涉,而是政府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效实现集体经济,就必须强化政府维护集体财产的职责,尽快制定集体资产管理法,确保集体资产不受侵犯。

总之,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要把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取向,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各项法律制度,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和集体成员利益的实现。

注释:

① 曾伟:《陈锡文:有些地方撤村说白了就是要地》,http:// / Article _Show.asp?Article ID=32996。 ② 陈俊梁,陈瑜:《苏州农村“三大合作”——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第2期,第149—152页。

③ 参见《新形势下城乡统筹:路径、实践和投资机会——成都市统筹城乡调研活动研究报告》,http://wenku.baidu.com / view / 43619729647d27284b7 351e9.html,2011年7月11日访问。

④ 蔡兴生:《城乡统筹让农民获得更多分享》,《领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6期,第—10页。

⑤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

⑥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何忠州在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所看到的南街村集团的登记材料显示:2004年11月,南街村集团第25次股东会议后,原本由5家集体股东构成的南街村集团股权结构进行了变更:中原工贸40%、王宏斌9%、郭全忠等6人共36%、邓富山等6人共3%。这些自然人股东全是南街村的相关负责人。南街村确实已经改制。那么2004年登记变更时,法人的变化又是怎么来的?当时的具体经办人,时任党委办副主任、现档案馆馆长王洪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只是变更时,河南省工商局企业处工作人员说,南街村集团应该有自然人的股东,所以就那么填了。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处的工作人员则对记者说,南街村集团登记注册的是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股东。不过,这个股东其实可以是集体股东也可以是自然人股东。“不过当时不懂,工商局的办事人员这样一要求,也就这样办了”。在媒体报道后,黄国祥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里面确实有些矛盾的地方,我们还不知怎么处理好。”在对南街村的改制调查后记者指出:“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套上了一个现代公司制度的帽子,这是南街村„改制‟的真相。”参见何忠州:《集体精神与市场利益冲突南街村的吊诡“改制”》,

http:///gn/news/2008/02-25/1172373.shtml,最后访问:2011年7月9日。

上一篇:土地整治设计实施方案下一篇: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