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统筹城乡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三峡工程对推进我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重庆库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重庆库区的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因此,其所体现的特殊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进行统筹城乡发展中体现的也很突出。尽管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论文

统筹城乡发展的外延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一项内容,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化;科学发展观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初诱因是应对“三农”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如果迟迟不能扭转,将进一步影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也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建康发展。实践表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局限于农业和农村的内部,“三农”问题将是一个无解的方程。统筹城乡发展是“跳出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解决三农”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农民的参与和农业的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需要工业的反哺和科技的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是在系统考虑地区关系和产业关系之后,对“三农”问题解决途径的有益探索。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复合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相互依托、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其着眼于实现乡村和城市居民共同创造、平等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并非使所有的乡村变为城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虽然我国城乡改革向纵深不断推进,市场机制作用的领域不断扩展,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联系有所加强,但是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资等要素的自由流动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依存、社会的契合、文化的融通也因城乡体制制度的迥异而难以磨合。只有把发展的立足点置于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才能在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在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上、在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上,充分发挥城乡各种综合优势,双向努力,调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才能一步步缩小直至最终消灭城乡三大差别。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方法和手段的统筹兼顾,自然要服从于发展,服从于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和操作层面中,在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若干矛盾中,在需要统筹兼顾的、关于国计民生的各种重大关系中,城乡关系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毫无疑问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统筹兼顾不是平行推进,必须有重点地展开,其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事实上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据此,学者郭伟秉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归纳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四条路径:“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基础,逐步缩小城乡政治差距;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突破,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以维护农民利益为纽带,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差距。”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现途径是制度创新和政策推动

制度创新和政策推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就制度创新而言,各地区要在借鉴各国城乡融合经验的基础上,在破除陈腐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福利保障制度等体制障碍之后,积极探索、研究和创造各种有利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体制和新制度:在政策推动方面,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一直身体力行,将新增的科技、文化和卫生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体现了中央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力度。地方各级政府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两个反哺”的政策,也需要继续调整地区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地方财税政策,使地方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要坚持对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需要对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地方投入,加大对粮食生产及农用物资扶持和补贴;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医疗、保障、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力度。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占总人口70% 以上的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却没有更多地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果,农民生活并没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着眼于劳动力价格的提升,改变利润侵蚀工资的分配格局,使GDP的分配更多流向工资和津贴。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交易成本和恩格尔系数,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对大宗商品的购买力和整体生活水平。

参考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郭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成都日报.?2007-11-21

作者:李琳 丰鹏 何瑾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措施研究

摘 要:三峡工程对推进我国重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重庆库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重庆库区的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因此,其所体现的特殊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进行统筹城乡发展中体现的也很突出。尽管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程。然而对库区各级党委政府来说,移民搬迁后的重庆库区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建设至今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快统筹城乡的发展,解决一系列库区迁后遗留问题,来加快居民促安稳致富、保和谐发展建设。

关键词:统筹城乡;三峡搬迁;重庆库区

1 重庆库区移民搬迁发展介绍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主要覆盖湖北、重庆两大省市21个区县,最终动迁移民约140万人,其中重庆15个区县受淹,移民数量占三峡库区移民总人数的超八成。

至2009年底,重庆已全面完成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累计搬迁安置113.8万移民,从2010年起的后十年重庆库区开始进入加快移民进行安稳致富、建设保护生态环、防治地址灾害发生等为主要任务的后续期。

由2006——2013年季度重庆库区GDP增长速度(图1)来看,这次重庆库区的移民搬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产生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为:①加快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②有力的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上的可持续发展;③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很大程度的上升,逐渐缩小了城乡移民收入之间的差距;④提升了城镇化建设步伐。

2006-2013年季度库区GDP累计增速

移民搬迁后,随着重庆库区的逐年快速平稳的发展,近年来,库区移民投资年均仍不断增长,相继建立起一座座移民新县城、新集镇,农村移民进入城镇转为城镇市民,促使新的县城在区面积以及常住人口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城镇化率由搬迁前不到10%,提高到2009年的27%。2012年重庆库区15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 564.27亿元,同比增长14.0%,高于全市水平0.4个百分点。从全年经济运行轨迹来看,在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宏观环境下,库区经济也呈现出逐季放缓的走势,但全年经济依然处在快速增长区间。8个重点移民区县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83.91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高于库区0.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搬迁后的库区干部群众逐步改变了大山、峡谷等落后的意识观念,人文精神上的自卑心态也逐步转向自强不息的精神。库区通过20多年的发展中移民、移民中发展的不断突破,彻底的改变了城乡的老面貌,换上新面貌的城乡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突破。

2 重庆库区移民搬迁对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难题回顾

大型水利工程移民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直备受争议。我国重庆三峡库区工程百万移民搬迁在2009年底虽然顺利解决,但在库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二元结构矛盾却十分突出,面临很多如何安置移民、推进安稳致富等发展难题,其中主要包括:

2.1 经济发展滞后,促使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起点低

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移民安置、企业关破以及各类相关安置信访矛盾的处理过程中,错过了集中精力进行产业培育、发展壮大企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使得库区与其他经济发展区域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据统计,对于重庆库区的15个移民区县中,有8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市总面积70%被库区占据,占全人口的50%,然而,却只提供全市的1/3的经济总量;人均GDP不及全市的一半,甚至不到西部地区的70%、全国的30%;而相应的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达到重庆市平均的52%,低于西部、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库区城乡、地区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对开展统筹城乡发展阻碍很大。

2.2 部分移民安置差,导致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低

重庆库区存在大量以种地为生计的居民,种地作为居民移民前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搬迁后由于各种限制(耕地离居住区偏远等),导致移民居民的不能较好的综合利用耕地。因此,人均占有耕种面积大为降低,其收入骤减使得他们生活变得极其艰苦,这些对库区统筹城乡发展带来很大阻碍。表1是运用抽样调查法对移民和原居民的种植业纯收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移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较搬迁前下降84.14%,原居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较搬迁前下降87.19%。

2.3 “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乏力

由于库区区县的产业未形成发展上的相互支撑,使得常冒出“产业空虚”问题,总体局面可总结为“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因此,要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良性发展还任重道远。对于旅游产业来说,损失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成库后原生态的峡谷景观丧失,相关投入资金欠缺,宣传不足,以及三峡旅游市场不集中,经常恶性竞争,以致逐渐跌入发展低谷,最终使得一大批旅游从业人员收入骤减,甚至失业。

2.4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薄弱

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构成了阻碍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巫山来说,筹划很长时间,但还未启动建设的神女峰机场,延误至今还没确定的铁路建设方案,以及还未贯通的渝宜高速公路湖北段等。由此,出现一系列的库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较为突出的“五难”问题。

2.5 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可

预见因素

三峡工程蓄水后,水污染、地灾等一系列不可预见因素成为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3 新时期推进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措施

重庆库区统筹城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首先要从根本关键点出发,找到一条发展的大道,这样才能走出一片天来,下面就推进推进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介绍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3.1 把库区城乡发展看作整体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来统筹

结合中央所出台的“国发3号”文件把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标志着重庆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重庆库区也就上升为整体发展中的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点发展试验区。这样要实现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把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成败集中在库区发展上,把库区试验区发展的主要问题通盘考虑考虑进来,并统筹加以解决。事实证明,也只能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以全国、省市“十二五”规划为重点推进,以此对重庆库区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等进行有效的投入,才能切实实现真正的统筹城乡。

3.2 进一步深化城乡“四个一体化”进程,总体把握库区统筹

为解决重庆库区在存在已久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债务上的特殊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快“四个一体化”进程,才能推动整体经济的向前发展。

3.2.1 进一步深化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当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把整个重庆库区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考虑,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最终实现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这对推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2.2 进一步深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进程

首先,深化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构建库区立体交通体系;作为招商引资,提高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出境干道、通乡通畅、通村通达以及货运铁路枢纽的工程建设。

其次,进一步增加农业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使用价值。

最后,在库区乡村电力、广电、通讯等公用设施上,在城乡水电气同步化供应上,在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上实现全面统筹。

3.2.3 进一步深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深化城乡一体化必须做好惠农、支农、强农政策的支持,把库区发展中具有强带动、强拉动的项目做起来。支持对移民生态产业园的建设,统筹其产业集群和集中控污功能,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大力增强对新型环保能源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等八大特色工业产业的支持。还要对商贸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现代物流和特色旅游等进行开发。进而形成移民带动库区可持续发展。

3.2.4 进一步深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促进并加快就业安置、统筹城乡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使城乡覆盖一体化能早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中形成,适度减少库区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条件的限制。为加快库区城乡统筹发展,弥补发展中的人才、智力的空缺,可以通过推进建设大中城市的重点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医院,对口机制帮扶库区区县,在库区区县增加建设相关产业发展的高职类学校或专科类学校等。

3.3 加强库区生态环保建设

重庆库区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

①要开展森林工程,加大库区生态投入,加强库周绿化带建设,重点加快完善以移民生态家园、原生态保护、消落区综合整治等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库区生态环境;②加强地质灾害、高切坡治理,努力消除各种地灾隐患,切实维护库区地质安全。③建立库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机制。④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搞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⑤完善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4.3 进一步完善库区各项工作的落实机制

①完善库区督查奖惩的机制。提高督查力度,制定好时间对库区问题进行研究,督查过程要严格,并且重奖重惩,以此促进快速发展的势头;②完善库区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保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目标考核机制;③提高库区干部的津补贴待遇,特别对于条件较为艰苦的库区,为了提高他们的热情,可适当提高的补贴;④扩大库区干部选拔培养,给予宽松的配备、选拔、任用、机构编制等权限。

4 总 结

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对重庆库区开展统筹城乡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新库区进行和谐稳定建设的保障,能够有效的促进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进一步开展。为了加强重庆库区的后续规划,四川省政府制定出“两调、一保、三完善”的加快移民安稳致富的发展,以此来优化提高库区产业结构,带动劳动力就业发展,加强对移民安置的社会保障,以及不断完善库区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最终达到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在2020年能够提高到重庆市的同期平均发展水平,基本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张琳.影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王媛媛.三峡库区(重庆段)农转非移民就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 宋福忠,许鲜苗,赵洪彬.重庆市相对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困难与措施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 石伯勋,尹忠武,王迪友.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1(7).

[5] 邵蕾,皮海峰.三峡工程外迁农村移民稳定与发展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6] 李树良.三峡库区城镇GDP增长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7] 黄宗林.从巫山移民搬迁安置看库区统筹城乡发展问题[J].决策导刊.2011,(5).

作者:唐玮玮

第三篇:坚持统筹发展聚力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凝聚着川渝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共同愿望。“一极两中心两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定了战略方位,赋予了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重庆市万州区、四川省达州市、重庆市开州区三地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激励三地精诚合作,协同打造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统筹发展示范区,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强支撑,做贡献;为全国省际交界地区统筹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一、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意义

万州、达州、开州处于三峡库区、秦巴山区腹心,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人,2020年GDP总量3624亿元,占渝东北、川东北地区总量的30.3%,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经济体量最大、发展态势最好、紧密程度最高的区域,推动三地统筹发展、密切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动实践

万州、达州、开州境内长江干流里程达80.3公里,汇集渠江、小江、磨刀溪等多条支流,坐落铜锣山、南山、铁峰山等多条山脉,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务实行动,是切实肩负涵养三峡库区水源、保护秦巴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上游责任”的有力担当。

(二)是引领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支撑

万州、达州、开州同属欠发达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位于长江上游成渝双核与中游武汉城市群“中间塌陷地带”,在人口、交通、产业、科技等多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的重要增长极,是解决成渝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力举措,对重塑成渝地区经济地理格局,引领带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推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促进川渝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

万州、达州、开州分属直辖市与省级行政组织架构,在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权限方面各有优势。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打破区域间市场和政策壁垒,构建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政策环境、互利共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积极探索;是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和竞争能级,拓展成渝地区战略腹地的科学实践。

二、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阶段成效

自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以来,三地抢抓战略机遇,主动作为、迅速行动,在共同投身“双城圈”、建好“示范区”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实现了有序开局、稳健起步。

(一)学习调研深入开展,发展共识凝聚提升

一是深刻学习领会,三地党委主要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常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等会议,学习研讨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意义、战略定位、重点路径。二是务实调查研究,万州对发展定位、实施路径、目标任务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形成“1个综合+7個专项”调研成果;达州组建万达开统筹发展研究院,形成《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战略研究》等研究报告;开州形成“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思考与研究”等8个调研成果。三是频繁交流互动,三地先后多次开展党政代表团互访,部门常态化开展实地考察学习,签订合作协议113份。

(二)工作机制完善创新,重点工作高效推进

一是建立“三地三级”运行机制,研究建立万达开党政联席会议、分管领导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加9个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议2次、分管领导协调会议5次、部门座谈交流会140余次。二是建立重点项目联系机制,建立万达开三地市区领导联系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工作机制,持续推进43个2021年度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建立展会节会协办机制,协同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峡柑橘国际线上交易会、中国(达州)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等节会活动10余次。四是建立联合宣传引导机制,联合拍摄示范区创建宣传展示片、设计万达开形象LOGO、运营万达开微信公众号;累计互换报纸版面144个、互推新闻稿件1606条、互传电视新闻172条。

(三)强化统筹做好示范,多域合作全面推进

一是交通建设一体化示范统筹推进,万州机场改扩建、达州金垭新机场建设加快推进,万州机场与达州机场互为备降机场,并在开州等地设立一体化候机楼;渝万高铁、新田港铁路集疏运中心等加快建设,成达万、渝西等高铁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万开城际快速路全线贯通,万达直线高速实现开工,开州至万州至梁平高速等前期工作加速启动;开通万州至达州、开州至达州城际快巴以及万州至开州城际公交线。二是产业发展协同化示范统筹推进,协同打造万达开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等产业发展“六大功能载体”;协同举办“2020川渝国企万州行”项目推介会和“2021全国知名民企万州行”,累计签约合作项目64个、协议投资1385.1亿元;协同推进产业合作协作,三地部分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共同推出6条主题旅游线路、80个经典景区。三是公共服务便捷化示范统筹推进,成立高校联盟、职业教育联盟,启动建设万达开川渝职业教育协作发展改革试验区;三地37家二甲及以上医疗机构60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建立健全疾病联防联控合作、应急物资互助等机制;建立万达开区域高端人才服务事项清单,三地人力资源市场实现用工信息共享;开通“三地互联网+政务”服务载体,养老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无纸化转移接续。四是生态保护联动化示范统筹推进,共同开展生态保护联合执法,建立环境监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合作协议联动协作机制。

三、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启示

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涉及跨两省三地合作协作,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尚无先例可循,万达开三地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一年多来,三地本着“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务实作风,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改革,系统谋划、深入推进、携手合作,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推动跨省间区域合作协作、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切实强化政治自觉,是推进各项工作的使命担当

三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作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按照川渝两省市工作要求,以强烈的政治担当驱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绘就蓝图,按照川渝两省市党政联席会议工作要求,进一步坚定统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协同建设落地见效,引领带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走出一条跨区域共建共兴共享、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的新路徑。

(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统筹合作协作的组织保障

健全完善领导制度、协商议事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等体制机制,是构建协作共赢发展共同体的有力保障。用好“三地三级”等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三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责任,按照“项目化、事项化、政策化、机制化”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分管领导协调会议,共同研究重大事项、重点工作;推动联合办公室在万州集中办公,共同抓好各项工作落地;加快实施万达开2021年度工作方案,持续深化重点项目联系机制,加快推进年度43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和境界迈进。

(三)协力保护生态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党中央赋予三地的重要使命,是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持续推动适宜发展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承载,减少生态脆弱地区土地开发强度、低效过度投入、生态环境负荷;坚持以提升全域水质为中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优化“一干多支、三带两线”生态安全格局,深化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和生态建设协作,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立跨区域“山长制”“河长制”“林长制”联动机制,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会商、危险废物转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实施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长江消落带治理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快“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四)协同完善基础设施,是要素自由流动的先导条件

以交通物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能有效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是深化三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对增强示范区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一体布局、适度超前、共建共管原则,加快建设对外铁路大通道,构建外联内畅公路网络,全面提升航运枢纽功能,完善航空运输体系,完成万州机场改扩建、郑万高铁、成达万高铁、渝万高铁、渝西高铁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万州至巫山南线高速等项目,统筹推进港口码头建设和航道整治提升,加快推进万州大滩口水库扩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强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五)合力深化改革开放,是增强发展活力的关键举措

推动开放合作提档升级,探索破除制约自身发展、制约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协同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重点改革、开放合作推动实现统筹发展“大突破”、拓展发展“大空间”是三地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加快推进机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优势加强国内区域间深度合作,切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沟通协调机制,深化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加强人力资源协作、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创新;探索建立跨区域财政投入机制,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三地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共建、重大功能平台等领域深度合作、成本共担、利益共享。

(六)联动打造产业集群,是做大经济能级的重要支撑

共同构建纵向串联有序、横向并联协同的产业链条,是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是打造区域优势产业集群、提升经济能级的支撑。协同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共同培育新材料、能源化工、食品医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整合提升优势产业,联合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做优特色消费品牌,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商贸服务品质,打造现代服务业中心;发挥多式联运物流服务优势,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壮大发展绿色智慧物流业;利用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秦巴山区旅游带优势,共育共荣巴蜀文化,彰显红色、移民等特色文化,打造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巩固提升“绿色、生态、富硒、有机”特色农产品优势,共同构建专业生产、规模经营、精深加工、一体配送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七)携手优化公共服务,是增进民生福祉的行动举措

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便捷共享,赋予三地人民群众更大生活空间、更多就业选择、更亲人缘关系,是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着力消除公共服务壁垒,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重庆三峡学院建设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支持职业院校中升高、高等院校专升本,组建基础教育联盟等;共建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创建一批三级甲等医院,加快万州三峡国际健康城等项目建设,推动智慧医疗系统三地互通,建立健全区域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构建相互衔接的便民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便捷生活行动,落地落实川渝通办事项,推进养老、工伤、医疗、失业保险协同互认和无障碍转移接续,共建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及物资储备中心,联合申办国际国内文化体育赛事等。

作者:重庆市万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马健

作者:乔乾麟

上一篇:创新创业与管理论文下一篇:体育网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