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益性岗位劳动者的工伤责任问题

2022-09-12

2010年11月, 王某是根据市政府有关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和文件精神, 经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以下简称人社局) 及财政局同意, 由某学校招聘进来的公益性岗位劳动者, 其工资和待遇除了财政补贴部分岗位工资和社保费之外, 其余部分仍由用人单位负担。在2011年5月以前, 财政补贴的只有“三金”, 至2011年11月后增加为“四金”, 2012年2月之后为“五金”。根据相关文件规定, 缴纳上述“三金”或“五金”的程序为, 先由用人单位缴交 (垫付) , 按季度结算, 再在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 劳动保障部门在每季度第二个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转同级财政部门核定, 财政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核定完毕并通知劳动保障部门, 同时将补贴资金拨至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资金支出专户, 由劳动保障部门将资金划入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2011年3月29日市就业服务中心通过银行转账汇入王某所在单位某学校, 但在2011年12月之前该学校均没有为王某缴纳工伤保险费。2011年8月29日, 王某在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 致使王某不幸去世, 经上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属于工伤范围。那么王某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谁承担呢?

一、公益性岗位的概念

公益性岗位是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名词, 对于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统计的通知》 (劳社厅发[2003]4号) 对公益性岗位的解释为:“主要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 符合公共利益的管理和服务类岗位”。依据百度百科的解释, 公益性岗位是指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 包括各级政府投资开发的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 以及适宜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其他公益性岗位。概括起来有三类, 一是基层管理岗位, 包括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执勤、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公用设施维护和管理等。二是基层服务岗位, 包括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服务、托老托幼、助残服务、社区卫生保洁、绿化服务等。三是机关单位的后勤岗位, 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门卫、收发、后勤服务等临时用工岗位。 (1)

简而言之, 公益性岗位就是由政府出资、政策扶持或社会、团体筹集资金, 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设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的性质和特点

公益性岗位一般由政府出资开发, 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而设置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 并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因此公益性岗位应具有以下特点: (1) 政府购买岗位或支持、引导多渠道出资, 符合公共利益, 适合安置就业困难或者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劳动岗位。 (2) 就业人员具有特殊性, 一般是《就业促进法》中的就业援助对象, 包括: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工人;四零伍零再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伤残但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退伍军人等。 (3) 用人单位并非政府和劳动管理部门。 (1) 公益性岗位虽然是政府出资或者政策扶持的岗位, 并且是通过人社局同意而设置的岗位, 其岗位劳动者的工资也由财政部门负责, 这使很多人认为这些岗位的劳动者是与政府或者人社局签订劳动合同, 然后由劳动部门派遣到各单位工作。其实不然, 这些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 依然是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政府只是提供相应的岗位,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只是指导的平台, 真正存在劳动关系的是用人单位和岗位上的劳动者。

三、公益性岗位劳动者的工伤责任问题

从公益性岗位的特殊性可以看出, 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但本质还是很容易认清, 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是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因此是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合同关系, 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由于在岗位的设置和工资、福利来源的特殊性, 致使其表面上又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招聘是由用人单位申请, 然后报人社局, 再由政府出资或者政策扶持设置岗位, 由财政局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和缴纳部分保险, 用人单位则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后, 负责这些员工的管理和工作安排, 劳动者还需缴纳个人部分的保险。所以一个公益性岗位的用工往往会涉及到政府、人社局、用人单位等部门, 使其关系变得比一般劳动关系复杂。

“五金”的缴纳也是个复杂的问题。“五金”的缴纳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单位缴纳的, 一般是70%, 另一部分是需要个人缴纳的, 一般是30%。有的政府为了方便岗位补贴的落实和“五金”的缴纳, 政府在补贴上就是一个公益性岗位补助一定的金额, 这些补贴中就包含了公益性岗位的工资、用人单位需要缴纳的部分保险。在实际的操作中, 单位为了防止有的劳动者在单位缴纳了单位需要缴纳的保险后, 个人部分个人不主动去缴纳, 致使这些保险没有得到落实的情况发生, 就直接在政府补贴的岗位补助上扣留下来, 一并交足“五金”, 然后将扣完的钱作为工资发放给这些岗位上的劳动者。

从上边的分析来看, 如果正常情况下, 公益性岗位的劳动者发生了工伤事故, 一般是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 但在本案件中, 用人单位将政府给予的补贴扣留下来, 又没有及时的给劳动者缴纳“五金”, 致使劳动者不能享受相应的保险, 因此, 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而在本案例中, 用人单位没有缴纳“五金”, 政府、人社局是否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呢?有的人认为政府在岗位的设置上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 并且劳动者的报酬也是政府支付, 因此, 劳动者和政府间也是劳动合同关系, 笔者认为政府仅是在政策上为了解决就业难的情况下, 依据用人单位的申请, 从财政中划拨资金来设置公益性岗位, 以解决就业难和下岗员工的再就业问题, 是政府行使对社会的管理权, 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劳动者的管理和工作安排中来, 也没有享受到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利益, 因此, 政府和公益性岗位上的劳动者并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对劳动者因工造成的损失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那么人社局在工伤中是否要承担责任呢?有的人认为, 公益性岗位是通过人社局招聘进来的, 而且有的在签订合同时, 也在人社局签订, 因此, 人社局作为第三方, 有不可推卸的赔偿责任。笔者认为不然, 如果需要一个部门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就必须其有过错或者不作为的行为, 如果说是人社局招聘并在那里签订劳动合同就需要承担责任的话, 对其来说也是不公平的。那么人社局在该案中是不是就一定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呢?这个也不是绝对的, 因为《就业促进法》有相关的规定, 其职能除了为就业提供服务之外, 还要对就业实施指导、管理和监督, 对公益岗位人员的“五金”待遇的落实情况有监督的义务, 如果没有尽到监督义务的, 也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结语

公益性岗位是当前为了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中, 政府出资或者政策扶持而设置的非盈利和服务性岗位, 劳动者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形成劳动关系, 人社局在里面是起到实施指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他们的职责和义务都是清晰可见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立法保护, 致使很多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少的争论, 但我相信随着我国的法治越来越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健全, 对于这部分劳动者的立法保护也会越来越贴心。

摘要:公益性岗位是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 而由政府出资, 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 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这类岗位的劳动者在遭遇工伤的时候, 能否与一般的劳动者一样得到合理的保障呢?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公益性岗位,工伤,赔偿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关于广西公益性岗位的调研报告[Z].

上一篇:让历史鲜活起来——以一堂历史课为例谈初中历史趣味教学下一篇: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的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