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传统证据法——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应用困境分析与对策

2022-09-11

俗曰“打官司即是打证据”。与传统证据而言, 电子证据的法律规则相对比较缺失, 法官在审判案件时常会凭借经验主义。因此, 笔者从法院对电子证据的适用现状谈起, 进而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涉及电子证据方面的法律法规。

一、目前法院民事法官对电子证据的应用困境

(一) 缺乏统一审查标准

关于传统证据的法律规则已经日趋成熟, 因此, 法官判案时对电子证据的审查标准和依据只能依据传统证据的相关规定, 当传统证据规定不适用于电子证据的情况下, 大多数法官是依据经验来进行审判。

(二) 判断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能力有限

民事法官对电子证据的把握难度大,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电子证据的专业性和隐蔽性。以笔者所在法院为例, 全院民事法官26名, 其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有2名, 基于这种情况, 法官判断电子证据证明力与否和证明力大小的能力十分受限。

(三) 现行法律对电子证据尚无统一定论

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和新《民事诉讼法》中将“电子证据”列为证据的一种, 但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未跟上。

二、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

因为没有系统的电子证据相关审查规定, 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下所在法院, 民事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在审理阶段对电子证据加以审查, 以分析判断其是否具有证明力和证明力的大小。

(一) 真实性的审查

1. 审查方法

一是自认。当事人一方提交电子证据时, 通过庭审现场一系列的现场操作和演示, 如果另方当事人没有提出异议, 那么该证据属于双方都认可的状态, 法官一般认定该证据具有真实性。二是公证。若公证机关在诉前对电子证据进行了科学和合法的公证, 公证过程主要是通过连续性的录像方式所展示给法官, 则法官是完全信任公证机关的。三是鉴定。当电子证据的真假不定时, 法官可以邀请具有专业资质和技能的机构和人员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对电子证据进行鉴定, 必要时要求机构代表和工作人员在法庭审理时作出充分的鉴定说明。四是比较。法官在审理案件时, 从一个独立的电子证据中无法直接判断出它的真实性, 但是可以通过将这个独立的电子证据与案件的其他证据相结合、相对比, 通过综合分析来判断。

作为基层法院, 民事法官主要采用自认和公证两种方式。

2. 审查内容

审查内容因审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自认的审查内容包括现场操作和演示步骤;公证的审查内容包括公证书等;鉴定的审查内容包括专业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陈述;比较的审查内容包括独立的电子证据与案件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等。

(二) 关联性的审查

关联性的审查关键在于电子证据的内容欲证明什么事实, 该事实是否是在案件中为实质性问题, 内容对解决民事纠纷有无实质性的意义。关联性的审查与法官的审判年龄和经验有直接关系,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将会根据个人经验而导致尺度大小不一, 甚至不同地区、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对同案中同一个电子证据的认定都可能不一样。

(三) 合法性的审查

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的核心, 是证据在法律上能否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 是证据能否成立和被采用的关键因素。 (1) 根据电子证据真实性审查的判断环节, 判断电子证据的合法性主要是在前者的判断环节中审查这些环节中是否出现了不合法的因素, “以及这些不合法的因素是否足以导致必须将这以证据排除” (2) 。

三、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标准

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在证明待证事实上体现其价值大小与强弱的状态或程度” (3) , 法官在考察电子证据证明力时, 关键是要确定证据在多大程度上对案件事实起到证明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 通常法官评判个案中电子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一般是凭借自己的审判经验。

(一) 关联程度的认定

关联程度的认定通常是将电子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联系在一起, 研究两者间联系的密切度, 从而衡量证明力的大小。有学者认为, 在判断电子证据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所提交的电子证据予以证明怎样的待证事实, 二是该事实是否为案件的实质性问题;三是所提出的电子证据对解决案件中的争议问题有多大的实质性意义。 (4)

(二) 可靠程度的认定

可靠程度的认定是应当从电子证据的真实程度和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程度入手, 加上与其他证据、案情的关联程度, 来判断电子证据的可靠程度。司法实践中民事法官在对可靠程度的认定上不能单靠自由心证主义, 还需借助外力。

(三) 完整程度的认定

电子证据完整程度的认定主要是审查该证据所表现出的信息内容是否受到了恶意的篡改和攻击。完整程度的认定也需要求助于相关的技术专家。

四、立法建议

我国应当借鉴外国一些设计电子证据的电子商务立法, 在现有法律体系增设涉及电子证据的相关法律。

(一) 明确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和证明力的认定标准

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和证明力认定标准是案件审理公平公正的关键, 因此应尽可能的缩小民事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间, 在立法上明确电子证据的审查规则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认定标准至关重要。

(二) 建立多层次、体系化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

从国际上和国外的电子证据立法情况来看, 立法内容有详有略, 详略得当, 出发点是法理性条文与操作性条文结合, 旨在构建多层次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同时“电子证据立法应有主有次, 以点带面” (5) , 这样才能保证电子证据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在法律适用中运用自如。

(三) 建立电子证据的公证机制和鉴定机制

考虑到电子证据多媒性、专业性和脆弱性的特点, 民事法官关于电子技术知识的受限, 以及追求电子证据最大限度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 还原案件事实真相, 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电子证据认证机制。该认证机制建设主要包括“ (1) 建立各级认证中心, 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 (2) 建设数字签名系统, 提供对信息来源的确定并能检测信息是否被篡改。 (3) 发放数字证书, 在网络中标识各方身份。” (6) ;认证主体包括专业性强的电子证据公证机构和鉴定机构;认证客体包括对电子证据在各环节中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关联程度、可靠程度和完整程度。

摘要:近年来, 涉及电子证据的民事矛盾纠纷发生频繁, 进入诉讼程序的涉电子证据案件也逐日增加, 我们不得不对此类证据高度重视, 通过立法以及相关法律程序使电子证据更加规范, 以确保电子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文章结合笔者所在基层法院的民事法官对电子证据的应用困境, 对当下民事法官在审判实务中判断个案中电子证据的方法进行阐述、归纳和总结, 以此呼吁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电子证据法律规范。

关键词:电子证据,审查标准,证明力

注释

11 李汉昌.论证据的合法性[J].法商研究 (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 1999 (5) :8.

22 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30.

33 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134.

44 何家弘主编.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150.

55 刘品新.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84.

66 蒋平, 杨莉莉.电子证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81.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下一篇:输配电价监管模式下电网企业投资优化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