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现状分析

2022-06-27

第一篇:大学生性现状分析

大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阶段:迷茫状态

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往往刚进校不久正在大一或大二年级。对于部分不是很主动的学生,这一状态一直会持续到高年级甚至毕业。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学生往往被来自教育系统、父母、社会、传统观念及当下思潮给自己带来的期望而获得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什么?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必须做什么才能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我必须做什么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比别人更优秀?由于这样的心态,学生会被来自不同方面的期望要求做不同的事情,并且与自己的本性、爱好发生冲突。比如父母费了很多心血才换来自己读大学的机会,所以自己必须以非常优异的专业学习成绩才能回报父母。而当下思潮可能会教育学生要出国读书给自己镀金,所以自己必须在专业课之余猛攻托福GRE,确保能获得出国的英语技能敲门砖。同时,自己可能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找不到热情,但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有兴趣。

在外界不同方面的期望的冲突以及与内心真实渴望的不协调时候,如果学生并没有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或者不同的渠道去解决这个不协调,而且持续把这种不协调回避或者忽略的话,我们称这类学生处与迷茫状态。

第二阶段:摸索状态 相对于迷茫状态,学生会进一步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来反省自己和观察世界,从而去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通常学生会通过阅读名人的传记文书、和校内外的职业规划导师沟通、向师兄师姐请教经验、参与不同的社团实践活动等方式来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种种可能性。 不同的学生,摸索的力度和广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浅尝辄止,有的人可能反复尝试,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并扩大自己对未知疆域的认识。

但不论如何,相比于第一种状态,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愿意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可能会不断挑战自己以前所接受的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假设”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但由于还在摸索当中,时而对自己做出的判断还会怀疑。

大部分的大学生开始从大

二、大三进入摸索状态,后知后觉的学生可能到研究生或者毕业后才开始进入摸索状态。

第三阶段:定式状态

在经历过一段摸索期之后,在面临着人生一些重要选择的关头,比如进入毕业年级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给自己的摸索期下一个结论。我决定要考研、找工作还是出国读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能够让自己心服口服,但大部分情况下,迫于现实的紧迫,学生必须给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判断,否则会贻误战机从而在竞争中失去机会。但客观来说,学生在选择毕业出路的时候,信息大部分是不对称的。多数情况下迫于竞争的压力,学生会朝着既定目标的工作去努力准备实习、面试等等,因为这些努力都是必要的,而不会有时间再进一步了解这个既定目标或者思维定势是否适合自己。

第四阶段:领导状态

90%的学生会认为在定式状态的阶段,已经找到了自己个人发展的方向以及下一步的选择。但事实发现,很多学生终于实现了其既定目标,根据其定式思维进入了人生的下一站的时候,其现实离自己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可能是以前期望的公司,并不像自己想象中有那么好的文化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能是发现自己原来不适合继续作学术,做研究。可能是发现所谓的研究生文凭、海归文凭并没能给自己镀上多少金子。在这些学生中,除了少部分人会持续摸索新的途径来突破自我,很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社会、年龄增长的压力将慢慢习惯这种现实与自己期望的差距,并减少自己的期望,从而把目标放在日常的琐事而庸于现状。我把这种结局称之为“定式状态的悲剧”

发生这种“定式状态的悲剧”的根源于一种被动的定式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什么?而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源又来源于一种稀缺和不自信的心态。

因为我们工作很难找,而且我现在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我要读研。但是否存在另一种状态,可以让青年学生真正发挥其潜力、激发其兴趣和热情,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热情和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达到一种自我领导的状态。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达到领导状态,需要从之前三个状态中都具备不同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在迷茫阶段,与其拥有被动的思维方式,应该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对什么事情有热情?根据我过去的经验,我擅长做什么事情?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我的潜力、兴趣和热情? 如果没有找到,我自己是否能开创一个?

在摸索阶段,与其浅尝辄止,而要持续学习,持续主动寻找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去锻炼自己、开拓自己。永远觉得自己是很狭隘的井底之蛙,永远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所谓的“事实”。永远记住,做正确的事情比有效的做事情更重要。不要因为为了担心损失目前的利益或者竞争优势,而放弃去寻找真正帮助自己走向领导阶段的可能性。

在定式阶段发生后,永远不要放弃突破自我的愿景和坚持,永远不要降低自己的期望而庸于现状。

只有拥有主动的心态,去选择你所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而非做别人期望我必须做的事情,我们才能够真正领导自己,革新自己,超越自己。

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大学生数目的增多,只能说明自己所处的平台更高,更宽,应该对自己就业有所信心,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树立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的理念.适合的是最好的!

3.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品德素质要足够重视,不应该受冷落.品行兼修,并且都优秀!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

5.学校邀请就业比较成功的大学生定期回校进行就业交流沟通.多让部分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回校讲课,演讲,或者成为授课教师!(特别是营销类,管理类)

6.学校尽量建立企业的HR/管理层来校指导就业的平台。

7.建立实事求是的,有规律、有目的性的在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平台。

8态度和认知: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自己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是知识运用的开始;充分的利用自己家庭的人脉,使自己站在一个比别人高一级的平台之上,向前进;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仅等着用即可,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认清自己所知所学;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认清自己优点和不足;认清自己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选好自己就业的方向;选好自己就业的道路;准备好自己就业中面临困难的处理;树立自己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心态。

记住: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而不是稳坐钓鱼台的开始!

大学毕业是从一个平台进入了另外一个平台,学校的知识和文凭不代表你未来职业发展的未来!

人生要经历无数起起伏伏,人不能一直如意,人需要不断磨练,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最需要历练。未来是可见的,只要坚定心中的那块种满梦想种子的田地会发芽!

第二篇: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消费状况及特点进行研究,以把握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趋势,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在对自身正确认同的基础上理性消费,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消费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合理消费

本文以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我校大学生消费的结构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调查的数据分析我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由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一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是也是符合这个层次需求满足规律的。

首先,大学生用于伙食和衣物方面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这是层次最低,最基本的需要;其次,现在有很大的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生生活中寻找感情的寄托,在恋爱的过程中要进行消费,这个消费可以看作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这部分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后果;再次,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加上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往往有会一些档次较高消费,如电脑/上网消费、手机/通讯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消费,这部分消费属于尊重需要的消费;最后,随着对在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慢慢的意识到“知识无价”、“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们开始忙考研、考证,参加培训等智力投资,因此用于学习上的消费也就逐渐的提高,这部分的消费归结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消费。这样,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和系统的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其结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大学生由于生活在校园的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中,主要由学校来提供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的措施,因此大学生用来维护安全的消费额度是很小的,在研究中被忽略不计了。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描述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特点

如今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同时消费也呈现出了新趋向、新特点。这一新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来源单一。作为经济来源相对较少的大学生,由家里供给生活费仍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生活费的主要途径。二是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必需的消费外,还滋生出了日益多样、日益普遍的零食费、上网费、手机费、化妆品费以及感情投资费(恋爱、交友等)。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存在的误区

1、追求时尚和名牌的心理

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他们远离父母,少了许多约束,于是将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越来越关注品牌,甚至有部分学生缩衣节食省生活费就是为了买一件体面的名牌服饰、时尚杂志等也成了多学生的 着装宝典。

2、节约观念淡薄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说明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暂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们正处于求学阶段,自身时间及能力有限。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因此,大学生们无法真切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所以,大学生普遍节约观念淡薄,“月光族”大有人在。

3、感情投资过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部分谈恋爱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费用远远超过伙食费,同学之间为了庆生日、联络老乡、考试帮忙、疏通关系都得请客送礼这项开资每月不定,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会弄得自己节衣缩食、身心疲惫,影响学习,这是让人十分感到忧虑的方面。

二、 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消费者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自身的也有环境的,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等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分为两大类,既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个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行为方式、方向和强度主要受消费者个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校大学生的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本文将其影响因素主要可归结为四大类: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家庭的传统影响因素;学校的管理

影响因素和社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成绩优秀而倍受老师的偏爱和家庭的关怀,这时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成绩好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大学,都是天之骄子,要想获得好成绩相对较难,而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所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以前的优势不存在了,他们感到很失落,迷茫的心理驱使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去显示自我价值。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超前的、炫耀的、攀比的消费方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物质占有,将极度消费看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消费之上,享受之上,将消费看作是获得个人幸福和社会认同的通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消费主义思想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特别活跃的消费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新潮,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年轻冲动,辨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还未成熟,所以,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一次性浪费消费等现象,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二)家庭的传统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传统消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十每一个家庭都属十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这些条件的作用形成了家庭的消费特色。(2)家长溺爱的不良影响。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制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还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来实现经济的独立。子女一旦远离父母去上大学,家长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大把大把的钱塞给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孤身在外苦了他们。这种一味给钱满足大学生消费的溺爱行为为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育主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心理了解和关心不够,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

高校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素质的培养,合理引导消费的教育缺失。(2)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3)高校日常管理滞后。

(四)社会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

1、社会的消费观念

在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因此,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济利益更重要。大学生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这种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的自目消费观念对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地不良影响。

2、社会的消费环境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年轻的特点使他们具有好奇的心理,各种各样的产品会使他们买些新奇但不需要的产品,从而导致消费的浪费。

3、群体示范效应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属于社会中的一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中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也是如此。消费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大学生的参照群体最初指家庭、朋友等个体与之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但随着其不断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了那些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但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例如,明星、政治领袖和其他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决策时的参考和指南。哪个喜爱的明星穿了一件新款的衣服或使用了新上市的化妆品,视为偶像的大学生就省吃俭用的仿效之。这些消费参照群体可能在空间上离大学很遥远,但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他们的消费为大学生所尊崇和模仿,

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影响。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

(一)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自觉摒弃奢靡的消费观念,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改掉超前消费的陋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性消费的今天,大学生更应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以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完成大学学业。

(二)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意识和行为

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反映学校应开设一些关于理财的课程或组织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讲座,增强大学生的财商。

(三) 社会、学校、家庭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合作。社会作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三者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共同对学生的消费进行教育和管理 。社会应引导理性消费的主流方向加强健康消费信息的传递。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要加强对子女消费的监督与引导,并要积极鼓励子女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戚世钧.大学生的消费观及其引导[J].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宏.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0年14期

[4]张振良.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王海艳.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8期

[6]金振蓉.我们该怎样“科学消费”[N].光明日报,2002

[7]张静.消费主义背景下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思考[J].现代交

际,2009年12期

[8]张玉奇.论大学生消费与消费观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5期

[9]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苏志宏.和谐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11]金辉等.关于大学生消费的分析与研究[J].经济论坛,2004.15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 大学生道德现状 道德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 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

一、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人所承担的 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 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 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 多方面尚未定型, 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 因 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 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 引导。 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 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二、大学生的责任现状 (一)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 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 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 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 个人只要 权利, 不要责任、 义务, 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 89. 3% 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 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 意义”的“三无’现象。第

一、“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 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第

二、“无 所谓”。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 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第

三、“无意义”。有些学生似乎看 破了红尘, 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 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 因而对他人、 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 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二)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 主要取 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 从注重理 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 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 感官 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目前, 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忽视社会需要, 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 个人利益。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 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 苛刻。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 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 缺乏远大志向, 学习目的功利化, 在就业选择时, 以单位所在地、 经济待遇、 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三是重索取, 轻奉献。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 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 他们不再赞 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 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只愿 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 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四是感情冷漠、极端 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 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 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三)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 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一是表现在伦理 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 涂写、 图书撕页、 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 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 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 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 够。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三是在道德信 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 益。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 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罕见,缺乏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行为失范。不遵守公共秩序、不 爱护公物、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与异性交往缺乏分寸等等。二是学术行为失 范。有的大学生混文凭、信奉“60 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考试舞 弊、科研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声誉和发展。三是就业行为失范。有 的大学生一切以个人的得失为出发点: 如少数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 在职业选择上不愿意从 事收入较低、条件艰苦的工作:甚至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昧着良心制造假证书、编造 成绩单。四是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学生沉溺网络之中,废寝忘食,甚至忘记上课、考试,导 致学业荒废。五是竞争行为失范。有些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竞争风范甚至无视校纪校规。 总之,由于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对社会义务和责任存在一种淡漠态度,一方面导 致自我评价降低,缺乏信心、勇气,学习自觉性差,不要求上进;另一方面导致社会信任度 降低,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质量纷纷提出质疑,纷纷批评大学毕业生 在高校没有学会做人,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不会合作,欠缺团队精神;缺少学习 的动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等。

三、大学生责任的道德引颁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就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 益为先,具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力宣传共产主 义的理想和信念,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使他们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二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有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值得继承发扬, 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 将传统优良品质变成自 己的自觉行动。三是要注重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只有铭记历史,记住封 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把改革开放视为己任,树立赶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深刻 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二)坚持养成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也就是要逐渐培养大学生守规矩的良好习惯, 是对大 学生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旦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责任习惯,大学生就能够做好本 职工作,产生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一些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行为,虽不成气候,但 却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因此, 大学生应加强道德行为习惯训练, 提高文明素养, 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第一,大学生必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己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 起,从现在做起,既对自己也对别人负责,犯错时不推诿、不找借口,要敢于承担责任:要 讲诚信、重承诺,不能说话不算数;要尊师崇道和关爱身边的人与事物;对人要有礼貌,要 文明修身,谦虚谨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积极参与和管理校园的各级各类活 动,在承担责任中锻炼自己,养成大处着眼、小事着手的思维方法,“勿以恶小而为之,勿 以善小而不为”。第三,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节约一 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滴油、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块煤,要养成“饭菜不剩、钱不乱花” 的好习惯,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切不可舍“小”求“大”。 (三)深化实践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具有承担责任、奉献社 会的意识和品质, 还应采取措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大学 生承担责任的落脚点就是要运用所学所知, 即学以致用。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 任、奉献社会的途径,也是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条件,团中央 16 号文件明确提出, 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使大学生了解国情、 社情、 民意,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锤 炼出敬业、奉献、爱民、亲民的优良品格;也使大学生能进一步树立孝敬、友善、勤劳的传 统美德。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还可校正价值观,找到社会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结合点, 在实践中校正就业、服务理念。 (四)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是人们模仿的对象, 榜样教育的效果是通过向榜样学习而实现的, 这种学习主要是 靠大学生个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从而转化为自觉、自愿、自发的自我行为。第一,“感动 中国”的人物、道德楷模、抗冰抗洪英雄等等,是青年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先进典型的道 德力量和伦理精神,使大学生不仅学到了优良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由人及己,体会 人生真义,发掘自身的道德潜能,自强自立,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第二,家长和教师,是 青年大学生最接近的榜样。 勤劳善良的家长是青年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不仅在于养, 更在于育; 爱岗敬业、 严谨治学的教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学生起着感化、 熏陶和示范的作用。第三,青年学子中的优秀典型,如“三好学生”、“自强之星”等,都是青 年学生最熟悉的榜样。这些榜样跟青年大学生生活在一起,年龄相近,经历相同,有共同的 语言,具有强烈的可比性,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 (五)突出艰苦奋斗教育 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 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我们再去 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艰苦奋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工作上和学习上要有不畏 艰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抵制各种奢靡之风,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其次, 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抑奢少费,崇俭守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提倡艰 苦奋斗,大兴勤劳节俭之风,人人奋发努力,个个勇于负责,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据 调查, 湖南某高校学生月消费一般在 400---600 元之间, 月消费在 iooo 元以上的约占 18. 2%,消费在 3000 元左右的竟达 4.1%,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 自父母的供给, 要培养他们的节俭观念, 教育他们消费要恰到好处, 不能攀比、 更不能挥霍、 浪费。艰苦奋斗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勇气是不行 的。 青年大学生只有牢记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伦理品质, 培养德性, 把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 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 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高个人修养,使学业、德业得到不 断更新,“德”才不会苍白,“育”才不会显得乏力,“以德治国”才能深入人心。

第四篇: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中的新鲜血液,是新生代的力量。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左右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前进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分析调查可以直接的反映出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则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目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备受社会的关注,媒体网络也在近几年纷纷报道有关大学生道德素质好坏的新闻。如今,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由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而引发的犯罪行为更是频频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就业乃至生活,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是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问题,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现状表现

(一)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二分之一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余假恶丑的人不到十分之一。还有五分之二的人是摇摆人。正是因为思想认识的偏差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受到影响。

(二)公德实践意识能力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出现偏差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现在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日常生活的公交车上,看见老幼上车,有些大学生视而不见,执着的专座于位子上;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乱扔瓜子皮;在校园里同样也有不文明的行为出现。如在饭堂打饭有插队的现象;教室课桌上有庸俗的文化出现。

(三)追求潮流,缺乏节约意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需求也不断的多样化。现在的大学生面对于形形色色的新潮物质,花钱如流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穿讲高档、超前消费。而他们在学习上却呈现出相反的迹象,学习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学习成绩下降。

二.道德现状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如今,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快速向前发展,一些外来文化和国内的文化渐渐地相互融合与交流。思想也逐渐的传播开来,于是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影响。一些低级趣味杂志、网络视频、音像制品的流传,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最大障碍,对其自身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们对于学习产生厌学心理,而对于低级的文化产生依赖心理。及其影响了大学

生的自身发展。所以要抵制社会上的不良文化气息的传播。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形成影响极大,学校文化传统,文化氛围对大学生道德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文化知识,学习到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决定着他们自身道德观的修养水准。近些年来,有关报道学校所提倡的道德观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拉大问题频频出现。导致学生对学校开展的道德观教育缺乏兴趣和互动。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的确不错。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培养出孩子什么样的道德修养。大学生的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有部分家长的问题,部分的家长过于对孩子的溺爱,放松了家庭教育。甚至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颇也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健康产生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各方面外在的原因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为轴,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各方面的物质条件都所具备。导致学生渐渐地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免很多人在价值,人生,道德观念上出现种种弱点。

三.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在当今这个物质富裕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尤为重要。尤其是大学生人群,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要求,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套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有了较快的发展,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社会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和成熟,思想也不够深刻。所以学习思想道德可以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甚至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如今,大学生的就业也涉及到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各大企业招聘用人已经把个人的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一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道德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最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高低(82%),依次是思想道德(54%)、专业知识(5 3%)、社交能力(47%)和实践能力(45%)。这表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

四.加强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教育。倘若教师只对于课本知识加强引导,而忽略的思想道德的教育,那么此种教育教学不是成功的。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对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学,承担起育人的义务,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早也是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为关键因素,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对社会环境产生很好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道德行为。由于父母的婚姻不合,离异的种种事端,某程度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离开了父母双重管教的大学生也有走上不归路的案例发生。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三)加强自身道德践行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首先,学校应该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认知社会,从而正确的了解生活、对待生活,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实践水平。其次,大学生自身应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发的学习德育教育知识,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准。最后,认真贯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提高思想境界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道德现状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关乎一个国家整体公民素质状况。只有把握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状况,才能提高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1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毕业生固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终极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公道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活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2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进步,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二)个体长大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长大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熟悉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熟悉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进步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上一篇:大学生晚自习总结下一篇:大学学年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