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1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创新管理1范文

贷款管理创新(1)

贷款管理机制创新

根据我行当前的贷款服务和操作模式,为保证贷款质量,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提升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保持超常规发展,需在贷款管理机制创新方面有所改进。

一、增加奖励机制

为有效地做好我行的贷款管理工作,保证信贷资产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稳步提高,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和收益,改变传统模式,信贷人员为总行经营指标转,建议总行制定贷款指标工资考核激励机制,主要从激励员工营销贷款,提高服务,增加市场份额,从而增加效益。

1、要组建一支有营销能力的信贷队伍。选准一批素质较高,具有开拓和进取心的客户经理队伍,实行竞聘上岗制,要求对信贷、财务、法律、计算机操作和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要有针对性的掌握或精通,同时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热爱本岗位。

2、薪酬要有差异性。目前我行大部分人员不愿意做信贷人员,一方面是原因是信贷人员要比内勤人员承担的风险大,另一方面就是未执行差别性工资,相比之下使得劳动、风险和报酬不成正比。提高信贷人员的工资档次,与其他岗位有差别,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

3、制定工资奖励机制。一是总行建立相关贷款营销奖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贷款发放的经营周期内凡贷款无损失,到期收回率达到规定比例要给予奖励;二是根据客户经理发放贷款完成情况、质量的控管、盈利情况和下降任务完成情况,按完成或超额的比例给予绩效奖励。

二、加强客户经理培训

1、加强对员在市场营销、经营策略、竞争环境方面的培训学习,提高贷款业务的营销能力,学会调查市场、分析市场和驾驭市场。

2、增加法律知识的培训,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贷款通则》、“三法一指引”等与我行贷款业务有关的面对面培训。

第二篇:张维智--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1)

创新思维与管理创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

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二、什么是创新?

思维创新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维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解决方法的思维T18610597228过程。

1、关于思维创新的几点结论

(1)思维创新是应变性思维

(2)创新思维是反定势思维

(3)思维创新是发散性思维

(4)思维创造需要知识和勇气

2、是什么阻碍了创新

(1)直线思维、惯性思维——无法突破常规

(2)见识过于狭窄——很难有新颖的、超前的创意

(3)惰性 保守——不愿意或难以接受改变;墨守成规

(4)经验主义——过早否定各种可能性

2、是什么阻碍了创新

(1)直线思维、惯性思维——无法突破常规

(2)见识过于狭窄——很难有新颖的、超前的创意

(3)惰性 保守——不愿意或难以接受改变;墨守成规

(4)经验主义——过早否定各种可能性

3、开发创意的Q605556860方法

(1)逆向思维法

(2)头脑风暴法

4、管理创新内容:

(1)管理理念创新

(2)管理组织创新

(3)管理机制创新

(4)管理方法创新

(5)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思维创新与管理创新:

1、企业组织结构概述

2、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制组织机构:

(2)直线职能制:

(3)事业部制:

(4)矩阵制:

(5)多维立体:

(6)模拟分、企业组织设计概述

4、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

(1)劳动分工

(2)统一指挥

(3)管理幅度原则

5、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

6、企业组织的部门化

5、企业组织设计的原则

6、企业组织的部门化

7、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第三篇:《管理创新》课程说明1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学历教育

《管理创新》课程说明

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是管理专业的选修课,属专业课模块,4学分,计划学时72。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一定应用性的课程。本课程综合性地总结了现代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着重研究了管理创新促成的组织行为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管理的历史沿革。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企业组织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管理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本课程从组织行为角度研究管理,研究框架的设计基本上沿用了巴纳德的组织分析途径:从组织个体角度开始,考虑到了组织所在系统要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最终形成管理绩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员了解21世纪管理变革和创新的发展趋势,掌握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法,能适应知识管理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组织变革、组织行为创新、创造企业整体竞争优势、新经济理论与营销创新、新世纪的顾客关系管理、企业全球化的战略等。 课程适用专业:本课程是专科工商管理专业(选修)、商务管理专业(选修)、物流管理专业(选修)等专业的专业课程。

第四篇:创新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1

创新城市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十一五”规划把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作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就必须着力提高管理水平。贾庆林同志在视察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时指出,东城区创造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很好。城市管理新模式有许多新东西值得总结,值得思考。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充分肯定城市管理数字化符合信息化发展方向,要求我们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技术标准,从实际出发,逐步推广应用,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按照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建设部积极推动城市管理创新工作。十年来经历了从城市管理服务承诺制,到12319服务热线的推出;从12319服务热线普遍推行,到开始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试点;再到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是继去年在北京东城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总结推广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相结合的经验,更好地改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保持城市健康运行,促进社会和谐。

一、充分认识推动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完好和安全运行、城市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城市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推动城市管理创新,要坚持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实现实时、动态和精细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一)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城市是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和服务中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城市的基本信息流为基础,依靠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确保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条件。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是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现与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增强了城市政府抗灾减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当今的国际竞争大多表现为城市间的竞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依赖管理城市的理念、技术和体制创新。

(二)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拓展和提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支持体系。提高城市功能离不开支持城市市政公用硬件体系和政策、制度、管理等软件体系。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相辅相成,形成服务功能的基础性特性。推行城市管理创新,通过科学管理的方法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优势互补,整体性强的效果,为人的活动提供高效服务,是拓展和提升城市功能的有效途径,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

城市管理创新为服务群众提供有效载体。建设系统承担着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责任,解决好群众的难事、急事,是建设系统的日常工作。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麻烦事。通过实行12319服务热线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提供了可能,可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从而架起了城市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实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直接听取群众对城市管理、市政公用事业服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及时予以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积极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做好说服工作,有利于消除不和谐因素,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疏导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推进了政务公开,也为群众监督政府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便利。

二、继续总结和推广城市管理创新的新经验新做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已有200个城市(区、县)开通了12319服务热线。去年以来,27个城市(城区)积极开展了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以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重点,整合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再造管理流程,推动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改变过去“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城市管理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一些城市在试点中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创造出一些新的经验和做法,会上还将作介绍,值得继续总结和推广。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上海市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创新,从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出发,把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强数字化管理工作列为政府工作重点。在总结卢湾、长宁两区试点经验基础上,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面向全市,条块结合,以区为单位,实现市、区两级平台互通联动,计划年内10个中心区全覆盖。同时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预留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的接口。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数据库,全市实行统一编码,涵盖市政道路、城市绿化、房屋建筑、市容环卫、公共交通等5大类84种设施设备基本概况和供水、燃气、物业等服务内容,32种动态管理事件的处置,逐步实现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面信息资源共享

(二)上下联动,创新机制

这是试点推广工作的基本经验。扬州市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有关部门和各区等2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市区两级城管资源,改变了市区分块管理、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一些试点城市通过制度明确职责和分工,使管理专业部门之间、管理专项工作之间,市、区、街道各个管理层级之间,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互相支持、协同管理的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再造管理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建立部件、事件信息处理流程,实时地、自动地监督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办事效率、质量,及时评价和公布对每个被考核对象的考核评价结果。提高了社会监督、专业监督、上级监督的效能,促进了相关部门自我监督机制的完善。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与12319热线相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12319服务热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系统对外服务品牌,成为接受投诉、求助受理的主渠道。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现了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人性化的现代管理理念。上海、扬州等城市将数字化城管与12319服务热线通过一个平台整合,创建了12319服务热线与监督员采集的信息一同管理、一同立案、一同处置、一同监督、一同考评的闭环处理模式,实现了管理资源的“一体化联动”,建立了主动发现、及时解决、定量分析、综合评价的功能,促进了市民群众投诉问题的有效解决,扩大了广大群众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知晓和参与度,形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与12319服务热线相互补充、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地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上来,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方针,逐步扩大覆盖面,力争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一)各省(区、市)要做好规划和实施计划,全面部署,积极推进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联动

要坚持稳步有序、统一标准、资源整合、因地制宜、产业运作的原则,认真做好试点推进计划,按照到“十一五”末,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或条件具备的县级市,全面实行的目标要求,认真组织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推广工作。要坚持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行和12319服务热线设施的有机结合,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课题,全面推进12319服务热线的同时,积极推进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联动。要注意城市管理目标的有限性,管理和服务项目的拓展,应当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当前,要结合建设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在重点做好市政、市容、环卫、绿化等方面管理工作的同时,总结试点城市已经探索的经验,逐步将城乡规划实施监督、建筑工地管理、居民房屋产权登记管理、小区物业管理、综合防灾等纳入管理内容,继续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二)进一步完善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各项制度

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要严格贯彻执行已经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各试点城市依据建设部制订的数字化技术标准,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的地方性实施细则,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以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行业标准的补充和细化,并作为制订和完善标准的依据。要重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产业化推广。对试点城市研发的标准度高、通用性好、运行稳定的信息系统,要组织专家研究在其他城市直接采用或经过改造后采用的可行性。要结合各地试点经验和实践成果,对已经发布的标准规范建设部还将进行适时适度修订和完善。同时,还要研究完善各项配套制度。要注意城市管理系统的扩展性,为城市内部各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系统联网留下接口。要适应新的工作格局、体制、机制、方法的要求,建立服务质量标准、效率标准、工作人员服务验收标准、服务行为规范、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提出法规或规章立法建议。

(三)加强领导,建立协调推进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

各级建设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会后要将这次会议精神向省级党委、政府作汇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要认真做各地城市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争取列入工作计划的安排,并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部里统一部署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整合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管理资源,使之成为有力的支撑力量,形成条块结合、协同工作的城市管理和服务网络。要结合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要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与城市行政综合执法的关系。通过制度的科学设计,内部工作流程的合理设定,外部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来提高城市政府、各级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的整体执行力和治理能力。同时要妥善处理好与城市治安管理、人口管理、教育管理等其他专业管理的关系。要做好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动员和吸引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各项工作,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竭尽全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城乡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材料1

综治委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综治委)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也使其成为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和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

一、×××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面的做法

1、以计划生育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创新。今年,由×××派出所牵头组织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租赁房屋和暂住人口集中清理专项行动,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要求,共清理出租房屋445户,清理暂住人员856名,“以房管人”和“以信息化管理人”工作模式初见成效。在全镇16家旅馆安装建设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通过入住人口身份信息查验,有效提高了办案效率和流动人口社会治安防范能力。我镇每年均有超过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帮助他们维权和积极引导他们为家乡建设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建立健全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流动人口流入流出信息,为及时有效给流动人口服务提供便利;二是积极创新农村便民服务工作。针对我镇外出人口较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多个农业产品合作社,搭建起了一整套服务基层、服务党员群众、服务发展的新平台。

2、加强对接,分类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重新做人

我镇在接到刑释解教人员释放回籍的通知书后,×××司法所及有关村(街)立即根据其思想表现和家庭状况分级分类帮教安置,结对帮扶,实施包教育、包管理、包转化的“三包”工作措施,积极帮助释放回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和就业创业,帮教安置率达到了98%,重新犯罪率为零。大部分释放回籍人员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没有再次危害社会。

3、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优化

辖区内各金融系统以及职高均开通了视频监控系统,在与其他乡镇接界处设立了4个治安卡点,治安防范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全面治安巡逻和对社会治安重点区域开展了集中治安整治,使得全镇治安形势相对稳定。据统计,通过开展集中整治,全镇去年治安案件由的50起下降为12起,辖区内治安环境明显好转。

4、积极创新信访工作及社会维稳工作。完善信访接待制度,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并实行首问责任制,使群众的合理诉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无越级上访和进京上访事件。

二、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难点问题,服务措施也不尽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单位及接纳流入人口的企业、场所和个人对流动人

口管理支持不够,配合不力,造成清查困难,信息变换不及时。二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的高发群体,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但案件侦破难度较大。

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又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再就业非常艰难,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或报复社会情绪,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特殊人群的儿女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由他们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3、社会治安防范方面。一是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状况亟待改变。部分处在县乡道的学校没有交通警示牌和缓冲带,存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学校放学放假还存在校车超员超载现象。二是少数治安重点区域缺乏长期有效地管控机制,治安纠纷、民事纠纷仍然居高不下。三是视频监控探头分布太少,主要交通路口、许多治安重点部位以及治安状况复杂地区处于视频监控盲区。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罗万象,涉及面广,使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

一。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对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商榷。

1、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方面。一是要加强部门和区域合作,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综合治理。按照“政府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流

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列入各部门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抓好落实,形成抓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整体合力。二是要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治安管理责任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实时申报。三是对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对身份清楚、有固定生活来源、固定居住场所的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对无固定收入、无固定职业、无固定居住处所的,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或有前科劣迹的重点控制对象纳入重点人口管理,并掌握其身份、特征、交往人员、经济来源等情况。四是所有旅馆酒店必须安装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部门信息平台联网,以便对在逃人员进行信息对比。五是公安部门要与计划生育、工商、税务、民政、房管、建设、医疗卫生部门就有关流动人口办证方面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以证管人”,提升管理效率。

2、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研究制定刑释解教人员失业、就业援助办法,将其列为再就业重点扶持对象,由政府部门出资提供免费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发展小额担保贷款,出台从事个体工商经营或种养殖业给予工商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还应当考虑给予临时困难救济或由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低保,确保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稳定、有事做、有饭吃,以求最大限度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二是要对在校特殊人群子女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组织学校老师定期

做好家访,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招募社会志愿者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关爱特殊人群子女,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要在学校普遍设立专门电话或网络视频通话平台,加强学校老师和特殊人群子女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让学生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小孩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让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进一步配备和充实每一个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道德教育,增强特殊人群子女法制意识,避免他们参与社会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公安部门要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全部强制性进行收治管理,对分布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要落实派出所民警、村干部、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管控责任。民政部门要做好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防止特殊人群意外伤害正常社会群体。

3、社会治安防范方面。一是各学校设立专职专业安保人员,严格完善学校门卫制度,实行准入登记,坚决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二是要在学校路口全部设置交通警示牌和缓冲带,严厉查处校车超员超载现象,杜绝发生学生交通事故。三是要把辖区学校及幼儿园一并列入治安重点管理地区,加大巡逻力度,实现集中整治与平时防范相结合,确保上述地区治安平稳。

×××综治委

2011年9月10日

上一篇:识字5教案范文下一篇:投诉回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