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振兴发展论文

2022-05-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老区振兴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革命老区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承载地,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革命老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革命老区大多仍然处于欠发达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构建、内生动力培育及红色文化挖掘和利用等方面存在难点堵点。

第一篇:老区振兴发展论文

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摘要】六安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代,六安革命老区应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总方针,基于六安革命老区欠发达的现状,坚持向绿色要振兴、向振兴要绿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规划体系(政治层面),建立老区绿色振兴产业经济体系(经济层面),打造老区绿色振兴文化观念体系(文化层面),培育老区绿色振兴社会生活体系(社会层面),走出具有六安老区特色的绿色振兴之路。

【关键词】六安市 绿色振兴 实践 路径

新时代,人们对生态与绿色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和推行绿色振兴是六安革命老区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六安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六安革命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

一、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基本实践

六安革命老区位于安徽西部,处大别山北麓,占大别山脉3/4面积,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240多座,拥有大别山第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第二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六安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淠河、史河、杭埠河融会贯通。巍巍大别山与滔滔淠史杭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世界级特大水利灌溉工程淠史杭,被誉为"水上长城”,上游6大水库积蓄了7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7%,南部山区达70%以上。良好的生态为六安老区提供了绿色振兴的天然优势。

(一)绿色振兴政策出台密集

六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起步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安就启动了“生态市”建设。2000年,六安撤地建市后,就立即着手谋划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2004年成立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编制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规划。2011年,六安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决策,十八大以来,六安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2012年,市委提出“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引领六安绿色发展踏上新征程,2013年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2014年,六安市成立了由市四个班子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的高规格的市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关于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将六安建设成为全省优质水源地、大别山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2015年制定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并具体出台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6年,六安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绿色振兴,努力构建绿色发展崛起高地,争当全省绿色振兴排头兵。2017年,六安市出台了《关于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工作办法(试行)》。通过考核指标设置,把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作为一条底线,为绿色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二)绿色振兴产业体系形成

近年来,六安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为加快老区绿色振兴,六安结合实际,创新提出建设“一心一廊”“一谷一带”[2]、“一岭一库”六大绿色发展平台。一心是中心城市,一廊则是合六叶工业走廊,一谷即六安茶谷,一带是指淠河生态经济带,一岭是江淮果岭,一库是西山药库。这些平台是六安加快推进绿色振兴的具体抓手和重要阵地。

六安中心城市面积达4717.8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居全省第一。按照建设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定位,六安正有序推进东部产业新城、西部生态新区、绿色城南建设,着力完善配套、提升品位,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G312工业走廊全长87公里,沿线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3个工业集中区。通过这条主轴,带动全市融入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这条工业走廊是六安工业经济的增长极、绿色工业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

六安茶谷规划面积约6144平方公里,主干线长约260公里,区域涉及5个县区,人口约160万人。围绕“生态增绿、旅游添景、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世界最好的绿茶源产地、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大别山湖群国家旅游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绿色发展试验区;

淠河经济带规划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范围涉及5个县区,人口约149.6万人。淠河经济带立足打造国家级山水湿地生态保护区、水利治理开发样板区、绿色“菜篮子”工程示范区,全力打造产业高效优质、生态有效保护、景观舒适优美、群众增收富裕的500里生态经济带。

“江淮果岭”规划总面积4000余平方公里,范围涉及6个县区,人口约170余万人。“江淮果岭”建设,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六安市中药材资源丰富,主产区素有“西山药库”之称,形成了“霍山石斛”、“六安漫水河百合”、“金寨天麻”、“舒城舒半夏”等中药品牌。

(三)绿色振兴带动脱贫攻坚

六安革命老区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背景下,六安市委、市政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六安把绿色发展理念嵌入精准扶贫工作,以绿色振兴为统领,着力建设“一谷一带”、“一心一廊”、“一岭一库”绿色振兴平台,助推脱贫攻坚。其中,六安茶谷建设带动了茶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推动沿线23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六安通过因地制宜实施绿色产业扶贫致富工程,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特色农业种植、生态特色旅游、农产品电商经营等现代产业,带动40万贫困人口增收。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六安致力于绿色振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四)绿色振兴带来生态效益

六安致力于绿色振兴的实践,获得良好效益。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标准,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南部山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五大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III类水标准。市区和各县城城镇声环境质量达到城市功能区标准。现已建成天(堂寨)——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建成万佛山、佛子岭、城西湖、瓦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总面积165114公顷,占国土面积9.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建成森林公园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处,总面积8133公顷。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县1个、省级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43个、生态村87个。全市拥有4A级以上景区25家、省级最佳旅游乡镇19个,数量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1。近些年来,六安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和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市,先后荣获“全国水环境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优秀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省级生态城市”、“省级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2018年1月,六安市从全国32座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季“十佳魅力中国城”称号。

二、六安市革命老区加快绿色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建设美丽中国”大背景下,六安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具有现实意义。六安革命老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既要负责其辐射范围内的生态产品供给,而且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六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上游大别山区水力侵蚀面积大,完全依靠植被保护,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农田密集,六安生态一旦遭受破坏,泥沙将迅速淤积数个大中型水库,削弱调蓄能力,将对下游造成严重影响。

(二)推动六安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六安革命老区自身发展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是经济基础薄弱,需要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来保障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增长可能引发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六安革命老区怎样理顺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通过复制发达地区高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高污染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六安跨越发展已不可行,而绿色振兴正是破解这一矛盾与难题的金钥匙。

(三)是六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六安革命老区属国家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把绿色振兴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既是六安革命老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精准脱贫工作的需要,更是六安革命老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四)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责任

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奉献。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理当饮水思源,理当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不能忘记老区。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福建古田、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和安徽六安金寨等革命老区考察。他一再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总书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

三、六安市革命老区加快推进绿色振兴的路径思考

(一)构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规划体系

一是加强对绿色振兴的组织领导。以市绿色发展指导委员會为领导协调中枢,在原先统一指导全市绿色发展工作基础上,加强对绿色振兴的组织领导力度。由市绿指委领导组牵头,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和县区负责人联席会议,统筹推进绿色振兴工作。明确分管领导主抓绿色振兴,建议各县区和相关单位也尽快成立高规格的领导组,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振兴工作机构,加强学习、调研与谋划,形成全市绿色振兴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二是制定系统的绿色振兴战略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自身区域发展实际做好整体的、长远的、全面的绿色振兴规划,对辖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对绿色振兴具体实施过程给予全面系统的安排。在完善落实原先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促进绿色振兴的政策。三是加强对绿色振兴工作的督导。研究制订六安市绿色振兴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指标考核给各县区上紧箍咒、增加压力,确保绿色振兴扎实有效推进。

(二)建立老区绿色振兴产业经济体系

绿色产业体系是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的基本抓手,是推动绿色振兴的“加速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要绿色化。六安要打造生态农业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基地。要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型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最小化污染物排放为表征的生态工业系统。要发挥大别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六安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国际特色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要加快绿色商贸和生态物流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物流企业,全面提升全市物流业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立足皖西、辐射鄂豫皖、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现代物流节点城市地位。要统筹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建设等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城际间和城市内部交通,提高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三)打造老区绿色振兴文化观念体系

推进绿色振兴需要着力培育和树立绿色振兴文化风尚体系。一是深入挖掘六安绿色发展文化价值。挖掘六安本土山水文化、皋陶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水利文化所蕴含的绿色元素和思想,打造具有特色创意的地域绿色文化品牌,着力打造绿色文化产业链。二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绿色振兴专题轮训班,分批培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创办六安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引导企业管理人员自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鼓励皖西学院等高校开设绿色经济课程和专业,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绿色振兴相关专题研究;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学课程中增加绿色发展相关内容。三是大力开展绿色振兴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媒介,大力开展以“绿色企业”、“绿色家园”、“绿色学校”等为主线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观,让绿色振兴深入人心[3]。

(四)培育老区绿色振兴社会生活体系

构建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动形成与市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绿色化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公众参与,使之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现实行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69页.

[2]孙云飞.弘扬红色精神 致力绿色振兴[N].安徽日报,2017- 09-29.第9版面.

[3]郑海友,蒋锦洪.论实现“绿色发展”的四大支撑[J].求实,2016(10).54-61页.

基金项目: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成果:2017年度安徽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立项编号:QS2017045)“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臧玉多(1986-),男安徽霍邱人,研究生,中共六安市委党校马基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马列、经济;王成周(1966-),男,安徽六安人,研究生,中共六安市委党校马基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

作者:臧玉多 王成周

第二篇:内蒙古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摘 要:革命老区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承载地,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革命老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革命老区大多仍然处于欠发达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构建、内生动力培育及红色文化挖掘和利用等方面存在难点堵点。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要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发展新动能,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推动全面绿色转型,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关键词:内蒙古 革命老区 振兴发展 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举措,多措并举,革命老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内蒙古多数革命老区革命老区发展大多仍然处于欠发达水平,新时代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依然存在难点堵点,贯彻新发展理念面临的任务较为艰巨。

一、难点分析

“十四五”推动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全局,既要考虑到内蒙古的革命老区与边境地区、脱贫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存在的共性普遍问题,也要重视革命老区突出的个性差异,确保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形成合力。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大部分革命老区远离中心城市、位置偏远、干旱少雨,对增收致富项目的吸引力较差,市场竞争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尽管经过多年来的扶持发展,革命老区村都通了公路,但多数道路状况质量不好,而且大部分革命老区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联系不够顺畅,短期实现投资环境改变面临较大压力。

(二)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尚未构建

许多革命老区产业结构单一,优势产业以农牧业为主,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产业融合发展难度较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销售环节薄弱,产业链条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群众直接承担着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经常出现“产而不收”的现象,农牧民增收不稳定。

(三)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部分革命老区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口流失较多,导致了革命老区现有人口中老龄人口和文盲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文化程度低,造成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我发展意识,自身发展能力普遍偏低。低收入群众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低、速度慢,经营也比较粗放,新品种、新技术尚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

(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凝练,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处于原生态保护状态。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薄弱,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与生态资源、风土人情等特色优势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支柱性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发挥出红色文化资源集群效应。

二、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革命老区将与全国一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要从战略和全局系统谋划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发展新动能,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推动全面绿色转型,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一)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

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探索各具特色的振兴发展路径,产业基础好的革命老区,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做示范;红色资源突出的地区,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生态脆弱的革命老区,加强红色旅游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支持革命老区与赤峰及通辽等中心城市、呼包鄂乌等城市群合作,共同探索生态、交通、产业、园区等多领域合作机制,拓展革命老区合作新空间。支持革命老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合作增强振兴发展活力。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继续实施常态化扶持政策,把社会资源分配上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对已经摘帽的革命老区贫困旗县继续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变。二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谋划推动实施重大政策和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不断增强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落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支持革命老区重点城镇提升功能品质、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人口集聚和综合交通能力。四是支持革命老区县城发展,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城建设产业转型升級示范园区,增强服务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能力。加大对革命遗址保护力度。五是加快推进革命老区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村镇。

(三)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

一是完善革命老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大自治区财政对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积极向国家财政争取财力支持。支持将革命老区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培育革命老区特色优势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地理标志农畜产品认证和管理,建设一批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区、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农牧业发展更加注重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是提升革命老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治区发展需要,积极支持革命老区职业院校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合。完善东中西部科技合作机制,促进中西部革命老区与东部地区加强科技合作。

(四)弘扬传承红色文化

一是深入挖掘内涵,激活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使得红色资源不只是一种口头或文字形式,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富矿。二是培育壮大革命老区红色文旅产业。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的有机融合发展,实现各业态融合渗透。精心打造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增强红色旅游表现力和吸引力。大力培育和开发特色红色文创产品,扩大红色文化在文化产业中所占的份额和比例,培育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集群。

(五)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一是促进革命老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相得益彰。统筹推进革命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支持沿黄革命老区参与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支持革命老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多样化实现机制,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二是推进革命老区产业绿色转型。引导革命老区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大力培育文旅康养、生态观等新业态,打响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加快能源资源产业链延伸拓展步伐。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领域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持续深化“林改”、生态执法改革,不断为绿色经济发展赋能蓄势增力。积极开展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2021-02-20.

[2]“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https://www.ndrc.gov.cn. 2021-11-26.

[3]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振兴〔2021〕1619号.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1/content_5655189.htm.2021-11-22.

[4] 高国力.从战略和全局系统谋划加快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发改委.https://www.ndrc.gov.cn.2021-02-28.

[5] 刘保奎.聚焦重点统筹兼顾精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发改委.https://www.ndrc.gov.cn.2021-12-09.

(执笔:祁婧(内蒙古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内蒙古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思路对策研究》课题组

第三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现状及改善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教研员工作对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建设一支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实际的高素质教研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基于实际调研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在组织建设、协同共享、政策支持上还有提升空间。为了整体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教研员准入机制和全方位的教研员培养计划。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教育;教研员;素质培养

一、研究背景

教育强国梦是全国人民的夙愿,如何做好教育工作和提升教育质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教研工作,承担着重要的推进教育强国梦早日实现的重要期望。吕梁这一革命老区,经济、政治和教育相对落后,采用量化和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等,从教研任务、工作体系、工作职责、教研方式、教研员专业标准五个方面全面调查研究区域教研员的现状,进一步对照教研员专业标准测评现有教研员专业水准,根据《意见》指导探索教研员区域协同培训路径,真正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优化结构、定期任教、失职出局的教研人才队伍,使其充分发挥出基础教育的保障性作用。

(一)教研工作的基本情况介绍

在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对于教研工作做出了高度的肯定,并分析了教研工作在保障基礎教育质量中的重要功能和发展定位。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产生目的在于保障基础教育的质量,尤其是当时正处于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短缺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研工作的设置与开展具有必然性。

(二)教研员的基本职能

教研员可以被进一步称为“教师的教师”,他们由各个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直接管理,专业从事教研工作。教研员的选拔比较严格,教研员本身要有比较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并且具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研究实力,要能够实现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深入浅出。并且教研员要时刻关注国家对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好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教研员要能够与广大的教师队伍保持密切的联系,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落实教育方针、增强教学质量。教研员担负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职能,不仅能够让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更是一线教师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桥梁。

(三)基础教育教研员素质培养与提升的重要价值

教研室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一线教师的成长、发展、提升,使学科教师能够进一步补充、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在《意见》中充分肯定了教研工作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发展的保障作用,指出各个区域的教研室能够有效地推进课改工作、对教师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帮助教师实现专业上的成长与进步,并且能够通过教研工作助力当地教育部门的有关决策。高素质、专业强的教研员能够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价值,具体包括如下:

第一,促进教学研究的深入推进,丰富教学理论。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及时的展开调查研究,形成相关的成果,使教研成果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发挥理论到实践、观念到行动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其次,通过教学观摩,组织学科教师共同听课并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最后,组织一些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课堂教学大赛,以赛带教,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研员长期深入一线进行听课、观摩,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当地学校、当地教师课堂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对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优化发展。

第三,通过教学调研和教学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决策。通过教研人员亲临当地的学校针对教师的备课、授课、课后等情况的实地考察,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掌握当地对于课改工作的推进情况,并且及时从中发现问题。教研员能够针对当地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方案,这些内容也将成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教育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现状

(一)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有所发展,但整体质量不高

吕梁老区属于山西省,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重要的根据地之一,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吕梁市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城乡基本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政府积极兴建校舍和其他教学设施,并且扩大基础教育的规模,加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使得作为革命老区的吕梁基础教育工作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这样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当前,吕梁市基础教育整体进入到从扩大规模到提升质量、从优化结构到内涵发展、从规范管理到改革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因此,这一时期,吕梁市对于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需求十分急迫,开展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能够有效缓解吕梁地区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起到专业支撑。

(二)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在组织建设方面,教研工作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研组、教研员更多的是从事学校安排的行政性工作,而非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研员的工作职能使得教研功能进一步弱化。还有部分教研员在工作中缺乏共同愿景和明确的价值追求,这就导致了教研工作中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在组织计划方面缺乏明确、清晰的规划设计。另外,教研员在教研工作中缺失重点,或者错置重点,将教研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发展方面,不利于教研工作的持续推进。

第二,在合作协同方面,教师之间缺乏共享意识。在教研工作中,学校教研工作的协作氛围和教师教研工作的协作态度及协作行为,对于教研的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协作氛围能够激发教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事实上,有效的共享、融合能够大大提升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效率。但是当前吕梁市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还比较封闭,缺少必要的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联动,并且教师在参与教研工作时,往往是比较被动的,教研员与教师间缺乏专业的协作。教研工作中共享的氛围、共享的意识、共享的资源、共享的行为都比较缺乏。

第三,在对教研工作的支持力度方面,吕梁市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受到的支持比较有限,在教研实践、教研场地、教研时间方面都比较不足。教研工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足,使得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难以有效展开,普遍存在教研形式单一、低效的问题。由于投入不足,许多教研形式难以展开,仅在听评课环节,也常常停留在“就课论课”的水平。

(三)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问题剖析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看,重视不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教研工作是面对教学行为、面向教师、学校、学生展开的研究,教研员必须要深入课堂、深入实践。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但是一些学校由于管理理念、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吕梁市基础教育教研的重视不足,支持不够,进而制约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教研员能动性、自主性不够。从教研员自身而言,一方面,教研员、教师有惰性,没有认识到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愿望不够强烈;另一方面,由于相关的培训机制不完善,教研员自身能力、素质有限,难以应对教研任务。在教研內容上,也存在教研员将教研内容窄化的问题,将教研的关注重点依然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不足;在教研中往往是更加强调教学技巧性的内容,例如,教学方法、课堂安排等,较少涉及教育本质性的发展何种技能、培养何种能力的问题。

最后,教研制度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吕梁市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质量提升。在教研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组织建制和工作规章制度,使得教师之间在教研工作中协作意识和执行力度降低。例如,教师参加教研的绩效制度、考核制度不健全,使得优秀教师的分享意愿受挫,不利于区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员队伍建设

(一)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为教研员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升认识,积极宣传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要支持教研工作的全面展开,从资金到环境为教研工作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教研室要对教研组承担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本质功能进行明确和强化,并且要将教研员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使教研员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到教研工作的本质功能当中,充分发挥出教研工作的功能。学校要提升对于教研工作的重视和认同,要认同教研员的专业价值,赋予教研员以专业权力,尊重教研员的专业劳动,郑重考虑教研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使教研员能够具有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学校具体可以在教研工作的时间、场所、制度等方面为教研员的教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学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实用多样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保障教师能够及时进行知识、技术及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成为生长性的教师。

针对教研工作中,教师的教研自觉性主动性不高,教研工作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尊重和保障教研员的专业价值,使教研教师能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专业价值。第二,健全评价体系,提升教研员的工作热情,通过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发教研活动的内生动力,帮助教研员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第三,要积极邀请教育教研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通过外部的培训与帮助,使教研员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在价值和作为“研究者”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教研的自主性。例如,可以加强区域之间和校际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更好地促进吕梁市基础教育教研员实现专业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准入条件

教研员往往是从一线的优秀教师中选取出来的,自身的教学业绩比较好、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很好地应对教学、教研任务,并且教研员在入职之后也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实现了教研团队整体力量的增强。教研员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提升教研员的准入条件,严格做好教研员的把关工作。具体而言,教研员的准入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的言行举止对于教师、教学都有重要的影响。教研员要对教育事业有比较大的热情,有热情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教研工作中。同时,教研员的思想品德也是重要的考察范围,拥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的教研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收获品德高尚的教师,进而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二,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教研员往往是从一线教师中选拔出来的,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能力比较扎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材在内容上发生了比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研员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拥有良好的知识作为积淀,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与时俱进。第三,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主要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得来的,是对教研员综合素养、教学理念的综合要求。随着当前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也是教学技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第四,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是对教研员职能的基本要求,在准入条件中必须要涉及教研员的研究能力。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员培养方案

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教研员队伍建设,需要组织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在教研员培养模式上,往往采用的是“做中学”。这种边做边学的模式能够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教研员队伍比较缺乏的现状,教研员在实践中完成相关工作,也掌握了具体的工作方法。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过去那种由教研员之前的教学经验为主的教研指导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一些新内容、新方法、新理念都要求教研员要和教师一起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中发展。这种“做中学”的培训方式,要求教研员首先要深入基层,这也是教研员最重要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研员只有深入基层、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与难题,深入实践才能够获得课改推进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在实践中实现教研能力的提升。其次,教研员要积极地参与教研培训,课改不仅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研人员也是如此。积极参与教研培训,在培训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扩充教育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对于教研人员的专业成长和个人进步都具有重要价值,也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与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高效连接的重要功能。教研员要积极参加培训,同时地方政府、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学校也要为教研员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时间、场地等的支持,组织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工作,提升区域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的质量。教研员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在个人的努力和组织的培养之下,才能够帮助一位教研员成长为优秀的骨干力量。要强化教研组织对教研员的培养作用,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教研员成长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发展

(一)积极进行角色的转变,提升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空间

基层教育教研工作者肩负着时代职责和使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员要能够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针对当前吕梁老区基础教育现状和教研工作的职能定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地服务于吕梁老区的基础教育。通过自己的教研工作,提升吕梁老区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做好教师队伍的引领,在教研中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师,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教研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特定的学习规律,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助力吕梁老区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深入基层教育实践工作,优化基础教育教研工作

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教研员的重要特点,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学生的接触比较多,这也是教研员能力提升、素质提升的重要源泉。教研员要深入基层教育实践工作,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实践支撑。听评课是教研员参与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教研员必做的功课。在听课环节,教研员要注意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理论进行重点关注,要看学生的学、看教师的教、看教育理论的落实。在评课环节,教研员要带领教师进行课程的复盘,引导教师将课程的思路、困惑、问题进行梳理,要评学科知识的正确性、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在点评环节,要有专业的水平、人文的温度、说话的艺术。在听评课环节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表演痕迹过重,缺乏真实性。例如,教师的上课环节往往是有備而来,在教研员的评课环节也是泛泛而谈。这种评课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不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另外,听评课环节之后的落实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落实是对评价的反馈,是真正提高的表现,这是需要后续发展中不断推进的内容。命题与试卷分析是教研员的重要实践,也是一线教师中重要的研究任务,在吕梁老区基础教育的教研实践中,教研员要重视和发挥出命题与试卷分析的价值。对于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高考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教研人员来说,要做好引导,帮助教师更好地透过考试内容、形式,把握教学方向。这些实践环节是教研员工作中的重点,也是亮点,需要教研员格外注意。

(三)持续不断的多元学习,增强教研员的发展动力

多元学习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要求和最终归宿,对于人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价值。教研员能力的提升必然需要持续不断的多元学习,教研员要积极开展多元学习。第一,要加强对于教育理论的学习。教研员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研员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第二,要加强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和教研员的重要目标。教师只有建立起足够的学科知识支撑,才能进一步获得良好的学科教学知识,进而掌握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深入浅出地将其传授给学生。教研员必须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要不断地加强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三,教研员要加强对教学知识、学生心理生理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这些都是教研员重要的发展动力,教研员要不断地实践、提升,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地方基础教育质量,探索有效的教研员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针对当前吕梁老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现状,在未来的发展中要通过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建立科学的准入条件、多元化学习方式,提升教研员专业发展的空间,帮助基础教育教研员积极进行角色的转变,优化基础教育教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J].教学与管理,2021(9):37-39.

[2]裴绍志.新时代基层体育教研工作开展的方法与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6):24-25.

[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1):24-26.

[4]鲍银霞.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员的使命与担当[J].教育视界,2019(21):15-18.

[5]李卫霞.走向专业自主的教研组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6]庞丽娟.课程改革中教研员的力量[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7]赵虹元.我国教研员角色的变迁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0):111-116.

[8]梁威,李小红,卢立涛.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作用、挑战及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2):11-16+73.

(责任编辑:朱福昌)

作者:王艳玲 任梅

上一篇:滑坡灾害预防论文下一篇:电大大专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