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2022-09-12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 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水平, 对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 据教育部2004年对全国14个省 (市、区) 18万多名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 与2002年相比, 我国学生肥胖率、近视率迅速增加同时, 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则继续下降, 除了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略有提高外, 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调查表明, 近2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随着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的持续增长, 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也在持续下降。“关节僵硬、肌肉松软、动作不协调”的弱体质特征明显。

1 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很多, 既有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原因, 也有家庭和青少年个人的因素。

1.1 社会环境——现代文明的困扰

现代文明造就是现代生活方式, 特别是电视、电脑及互联网络的普及, 信息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 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回家看电视、离校泡网吧、上楼乘电梯、出门就打车……成了一些学生的生活习惯。但是, 现代文明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据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肥胖和超重学生的比例在迅速增加,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初中生达到58%, 高中生达到76%, 大学生达到83%。可以说, 学生“现代文明病”正呈蔓延之势。

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驼背、斜肩等。主要是强迫性体位——弯腰坐立, 使颈椎过度后伸和过度前曲, 导致颈部肌肉僵硬。

看电视、上网对眼睛伤害极大。眼睛长时间注视屏幕的必然结果是眼部肌肉、视神经的极度疲劳, 最终结果就是弱视、视力下降, 甚至产生其它疾病, 如头痛、头晕、恶心等。

营养失衡引起肥胖、贫血。一方面, 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运动量, 能量消耗低。另一方面, 营养摄入过剩, 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在青少年食谱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再一方面, 青少年健康知识缺乏, 如有的女孩子认为越瘦越美, 节食减肥造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贪吃懒动, 蛋白质和脂肪食入过多, 而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这些都极易引起贫血、肥胖、月经不调、梦遗增多等病症。

1.2 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的空洞

学生无奈自我降低运动量。受“以分数论英雄”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学习时间过长,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 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笔者曾对所在的高职技校生做过一次调查, 被调查的30名大学生, 当年由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 自动放弃体育课自学其他功课的达63%, 利用课间时间复习功课的达71%。有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的前两年还能够坚持锻炼, 到了大三、大四阶段, 忙于各种实习和找工作, 锻炼时间锐减, 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

家长无奈剥夺孩子休息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为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桥”上赶。很多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休息权被家长生生剥夺, 被迫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尤其是面临中高考, 体质已经明显下降的学生更无暇顾及体育锻炼。

老师无奈弱化体能训练课。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有些学校的体育课, 为了应对“快乐体育”、“情感体验”, 专门为了通过达标而设置体育课, 对学生体能锻炼“矫枉过正”, 缺乏一定的强制性, 放弃篮球、体操和武术, 使体育教学走进一个新的误区, 严重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导致很多喜欢运动的学生, 不喜欢上体育课。

1.3 家庭因素——过度宠爱的疾患

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一定程度说是他们在中小学时所患的体育运动缺乏症。这除了学业繁重、体育课达标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外, 家庭的过度宠爱也是影响学生体质的重要因素。当代的大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十分欠缺, 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 还表现在如今的家长为了“关心”孩子, 上学放学都要用“专车”接送, 生怕自己的孩子累着;饮食上, 只要孩子想吃, 不管是否营养过剩一概满足;家务上, 更是不让孩子沾一点边, 生怕影响其学习。这种过分的溺爱, 事实上减少了他们的运动机会和运动强度, 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

2 采取措施改善学生体质的对策思考

学生体质不好, 不仅为他们未来几十年的身体状况埋下了隐患, 而且伴随体能下降,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情绪调控能力下降, 诱发心理疾患, 甚至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成年疾病。事实上, 青少年学生从升学到工作, 竞争压力逐步升级, 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立足, 不仅要有知识和智慧, 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如果在学生时期忽视了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培育, 那么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就没有应对竞争的“本钱”。因此, 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切实改善学生日益下降的体能素质。

2.1 切实统一思想认识,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当前学校和家长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体育锻炼的认识误区, 片面地认为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 忽视了身体素质这一重要基础。表现在具体工作中, 不重视体育活动, 把体育课当副课, 教学以应付体育比赛和培养少数尖子运动员为目标, 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与教学既缺位又缺量。对此, 必须统一思想认识, 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抓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贯彻落实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切实抓好在初中及以上各年级 (含大学) 的6个项目的测试实施工作, 上好体育课,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要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 了解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 监测和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 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 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整体水平,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2 积极实施体育改革, 保证学校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体育课是使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体质, 体育课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要像文化课那样, 既有国家规定的课时保证, 又有计划、有内容, 循序渐进, 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季节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有新鲜感, 不断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一是要积极实行新课标, 突出“健康第一”理念, 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帮助学生培养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二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和策划一些体育活动, 因材施教,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在保证充足的课内课时量的基础上, 保证平均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即在课内课时的学科课上, 教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课上,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达到自学、自炼、自评。同时, 还要开设若干体育项目选修课, 培养发展学生对单项运动的兴趣, 辅之以丰富的联赛和校园运动会, 增强学生参与精神。

2.3 培养终身运动意识, 努力打造“全民健康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学生体能锻炼。体育教学, 仅有“快乐体育、情感体验”是不够的, 还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兴趣的基础上, 千方百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引导学生科学的锻炼, 从而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体育俱乐部、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等, 如建立乒乓球、篮球和羽毛球等项目的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活动, 不仅可提高运动意识和技艺, 而且可培养较强的团队精神;参加运动会, 则既锻炼体魄又增进友谊, 同时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开展督导检查, 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学校体育的强弱决定着学生体能素质。因此, 体育运动必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目标考核。一方面, 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课程必须接轨, 体育教学大纲要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制订, 与学生的身体发育阶段相适应, 把对耐力要求高的长跑和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等项目, 安排在学生身体发展的适当时候。另一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督导、检查活动, 严格监管所属学校体育教学及日常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提高。

增加体育考试, 完善中考高考体系。建议教育部着手研究制定在中、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的详细办法, 将学生的体能素质情况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要条件, 然后通过试点逐步推开。如江苏省2008年的新高考方案将体育等纳入综合素质考核, 值得全国推广。

转变运动观念, 打造“全民健康工程”。体育锻炼是一种运动, 很多时候甚至就是一种活动, 不一定非得到正规运动场地。因此, 必须要迅速转变观念, 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尤其是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体育生活化的观念, 将体育锻炼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倡全民运动, 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健康观, 引导学生根据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 将运动强身融入生活的细微之处, 从而打造“全民健康工程”。

总之, 改善学生的体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携手努力。除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外, 家长也要注意改善孩子们的膳食结构, 不因生活条件提高、升学压力等打破他们的健康生活规律, 要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运动起来。此外, 还要通过立法形式, 把学生健康当成一件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来抓, 通过多方努力, 使新的一代真正健康全面地成长。

摘要:青少年学生体质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调查表明, 近2 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随着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的持续增长, 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也在持续下降。客观分析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 既有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原因, 也有家庭和青少年个人的因素。为有效遏制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 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体能素质,健康状况,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确保一小时, 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J].体育教学, 2004 (6) .

[2] 罗伟强.大课间——享受运动乐趣的大课堂[J].教育导刊, 2005 (10) .

[3] 李世荣, 马莉.浅谈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5 (27) .

[4] 王虹.大学生体质状况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 2006 (12) .

[5] 张金艳.青少年体质孱弱怎堪重任[N].人民日报, 2006-11-23.

上一篇:大型炼化项目建设中开展支部攻坚,凝聚合力推进工程进展实践下一篇:钻井泵的制造工艺及其改进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