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

2022-08-22

第一篇:权力运行机制的构建

把握权力运行“三要素” 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

把握权力运行“三要素” 构建风险防控新机制

——成华区探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新机制(上)

成华区创新之举——

▲于全省开先河,对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权逐项厘清,实现信息化管理,率先建成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并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监控。

▲对“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做到过程不可逆、结果可追溯,有效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率先试点“岗位风险教育”,根据岗位上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将风险岗位分为A、B、C三个等级;针对引发风险事件的不同内容,将岗位风险分为五大类别。

预防腐败,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

权力在哪里?

权力在“人”,因为归根到底要由人来掌权;权力在“位”,因为权力终究要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上;权力在“事”,因为权力最终要体现在对“事”的处理过程中。

事实上,“人”、“位”、“事”,共同构成了权力运行的“三要素”。这就是成华区对权力运行规律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成华区围绕权力运行“三要素”做文章,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有效预防为目的,在构建预防腐败新机制上创了不少新,出了不少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以建立常态工作机制为重点抓好针对“人”的基础教育、以深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核心抓好针对“事”的制度约束、以岗位风险教育为突破抓好针对“位”的权力监督,在成华区构筑起一个适合基层特点、简洁有效的岗位风险防控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在全区形成了崇尚廉洁、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

对“人” 全覆盖抓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针对“人”的举措,解决的是“知”的问题。】

“每个党员干部,虽然当前岗位有不同、现职权力也有大小。但整个干部队伍作为一个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运动的状态。”基于这样的认识,成华区按照“完善机制、注重融入、不断创新”的思路,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建立健全与中心工作高度融入、制度逐步完善、形式不断创新的基础教育常态工作机制,保证了党风廉政教育内容落实、效果明显、教育对象全覆盖。

教育,是党风廉政“教育、制度、监督”三个链扣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实现制度和监督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从2008年起,成华区进一步完善区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全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将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区委中心组和全区领导干部学习内容;进一步完善干部党风廉政学习培训制度,在区委党校设置党风廉政课程,将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备内容;不断健全和落实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廉政承诺等制度,不断健全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

规范教育内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三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开展“整治低效能、整治乱执法、整治断头事”专项作风整顿活动,建立了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系列活动,切实将“8个禁止”、“52个不准”融入全区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全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区委主要领导坚持亲自安排部署、带头讲廉政党课、带头学习研究、撰写理论文章,为全区干部作好表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灵活采取专题教育、警示教育、知识竞答、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报刊杂志、电视台等载体,建立反腐倡廉教育信息平台,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在全区形成了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对“事” 制度化抓好刚性约束

【权力公开是针对“事”的一种制度安排,解决的是“行”的问题。】

通过刚性的制度、刚性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预定的轨道规范化运行,权力公开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权力制约机制。2009年5月,成华区在全省率先建成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2010年,又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现权力事项的“公开”和权力运行过程的“透明”,从而初步建立起一个权责明晰、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刚性”权力约束机制。

成华区纪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事权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换句话说,就是每项权力边缘清晰,而且都有“红头”文件作依据,这部分权力也被称为“显性权力”。

以规范制约每一项针对具体事项的法定“事权”(“显性”权力)为目标,从2009年5月,成华区在全省率先建成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为了方便市民,成华区清理公布的权力清单不仅包括了通常意义上的行政事务(政务),还把党务、事务也纳入了清理范围,一并制作了工作流程图,进入网络公开透明运行。全区69个单位3585项权力事项和3556个运行流程图全部在网上公开,127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预审。

权力被公布出来后,所有部门的权力运行,都必须按照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去做,并接受群众的监督。

对被称为“老大难”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是成华区建立“刚性”权力约束机制的又一力举。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数据库,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种类和裁量幅度细化为若干档次,自动生成处罚建议和幅度标准,有效压缩了自由裁量空间,规范处罚行为。目前,全区25个拥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全部建立法律法规库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数据库,录入法律法规依据510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1566条,并按照立案、调查、处理、执行四个环节细化行政处罚流程,做到过程不可逆,结果不可改。

现在,只要进入成华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专网,当事人输入违法事实,系统会依据自由裁量权库自动生成处罚建议和处罚幅度,执法人员只能在处罚幅度内进行处罚。

“我们对处罚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实时电子监察。”记者从成华区了解到,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一开通,就与电子监察系统对接,对权力网上运行实施流程监控、异常预警、数据统计、绩效评估、投诉处理和过错责任追究,同时,专网还设置公众监督反馈功能,公众、当事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务监督员等不同监督主体,可以通过专网提供的查询和投诉等途径来开展监督,从而实现权力运行全过程记录、全方位监督,有效解决权力运行“看不见、管不住”的问题。

对“位” 分层次抓好风险防控

【岗位教育是针对“位”的一种监督机制,解决的是“知”与“行”如何统一的问题。】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仅能制约以“红头”文件作依据的“显性”权力,对于大量决策性权力,也就是“隐性”权力,往往难以事事对应地实施有效监督。为了对岗位上的“人”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育和监督,2009年9月,成华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岗位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制度性风险警示机制。今年,又进一步扩大范围深化试点工作;8月底,岗位风险教育在成华区全面推开。

岗位风险教育,剑指风险岗位上的党员干部。哪些岗位有风险?每个岗位的风险有多大?为了梳理风险岗位,成华区根据不同岗位风险的大小,将全区所有政务、党务、事务的风险岗位分为A、B、C三个级别。在此基础上梳理岗位风险,将不同级别风险岗位上的岗位风险分为“失职渎职、违反财经纪律、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五类;多层次梳理风险的第三个环节是梳理风险节点,由风险岗位责任人对重要风险点的关键环节进行梳理,由分管领导审查备案,同时在电子政务内网上分门别类建立风险岗位和岗位风险台账。

在“隐性”权力“显性化”的基础上,成华区岗位风险教育还实现了因岗施教“个性化”、风险防范“制度化”、保障措施“刚性化”、教育管理“信息化”。

针对梳理出的风险岗位和风险点,结合岗位责任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因岗施教方案和阶段性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不同的教育对象,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岗位风险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还创新教育的方法和载体,采取情景模拟、以案说纪、旁听审判、专家点评等形式,不断增强教育的自主性和互动性。

实行岗位风险防范承诺,将需防范的风险点、岗位职责、相关纪律、防范措施作为提醒内容,纳入岗位责任人风险防范承诺书,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岗位准入制度,根据高风险岗位责任人的任职条件,加强对高风险岗位党员干部的管理;认真执行区委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切实关心和爱护高风险岗位上的党员干部;建立岗位风险预警制度,加强对岗位风险的动态监督,针对苗头性问题采取短信提醒、警示谈话等形式,及时向岗位责任人发出预警信息。

另外,还建立了岗位风险教育责任机制,明确岗位风险教育的组织领导、教育实施、风险防范、监督预警、考核管理责任,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风险负责人的具体任务,实行分级负责制,确保岗位风险教育责任落实到人。相关部门采取自查、听取汇报、开展座谈、查阅资料和民主评议等方式,加强对制度不落实、教育不到位、防范不力等情况的督促检查;实行岗位风险教育考评制度,将岗位风险教育纳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与目标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岗位风险教育的“成华经验”

——成华区探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新机制(下)

信息化手段反贪腐,“危险路段”预警提示。以预防和保护为目的、以教育和防范为手段、以制度和监督为保障,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紧密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将岗位“隐性”权力用“显性”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采取个性化教育、针对性防范、问责式管理,这就是成华区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探索预防腐败的一种创新模式——“岗位风险教育”。

一年来的探索表明,成华区岗位风险教育有效促进了惩防体系建设的落实。记者昨日获悉,近日,成华区在全区召开党员干部岗位风险教育工作会,全面推行党员干部岗位风险教育。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区14个街道、59个区级部门全面开展。

防患于未然

针对“位”抓好风险防控

一年前,当“风险”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成华区的领导干部面前时,着实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

“找风险?这不是先就把我们当坏人来防吗?”听说要求自己梳理岗位风险点时,一些干部非常不解,甚至有些恼火,“成华区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好的,为什么还要把我们往坏处想?”

的确,近几年的成华,一直行进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快车道”上。“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新成华给成都市民的新印象。然而,作为成华区的主政者,他们心里更清楚,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也暗藏着腐败的“诱因”,各种各样的诱惑犹如大大小小的“陷阱”,令这条快速通道“险象环生”,任何人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免疫力”,稍不注意,就会步入“陷阱”,对发展造成损失。对于正处在飞速跨越的成华来说,那将是难以承受之重。

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举措。

2009年以来,在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对岗位职权的全方位监督,成华区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反腐倡廉建设。

于是,同年8月,在市纪委“试点探路、逐步推广”的思路下,成华区率先在区法院、区房管局、建设路街道办事处、龙潭街道同乐社区等单位,启动了岗位风险教育试点。

一个将岗位“隐性”权力用“显性”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进而开展个性化教育、针对性防范、问责式管理的风险防范机制,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查找岗位风险”正是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查找岗位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异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权力“晒”之于众。而每个人都明白,查到风险点,制订相应防范措施,就意味着对这些权力加上了“紧箍咒”。

有的避重就轻,有的泛泛而谈……当各单位第一次把自己查找出来的廉政风险点交到区纪委的时候,作为区纪委书记的李良安意识到,这项工作要比想象的更艰难。

探索不仅需要极大的付出,同时也要具备一种超常的勇气。成华区的岗位风险防范试点工作,起步虽然艰难,一度阻力重重,遇到过许多难题,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考验,甚至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他们从未轻言放弃,并且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区委书记何立斌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几个关键时刻推了我们一把”。

在市纪委的关心指导下,在区委的强力支持下,在区纪委的精心组织下,成华区在全省率先启动的岗位风险教育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目前,全区8个试点单位共清理出风险岗位219个,梳理风险点623个,实现了用“显性”的风险等级对岗位“隐性”权力的量化管理。

从一张白纸到轮廓初现,从初步探索到不断完善,经过一年的艰辛探索,效果广为各方乐见。试点工作启动以来,试点单位未出现一起违纪违规问题。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将惩防体系建设落到了实处

“虚功做实”

将惩防体系建设落到了实处

从当初的疑虑到后来的赞誉,一年时间,很多人颠覆了对岗位风险教育的认识。

前后变化的原因,在于人们看到了这项创新探索并非走形式的“花架子”,而是真正将惩防体系建设落到了实处。

风险梳理、因岗施教、风险防范、教育管理,环环相扣,“虚功做实”。

首当其冲的是梳理风险岗位。根据部门职责及其任务特点,成华将全区各部门分为Ⅰ、Ⅱ、Ⅲ、Ⅳ四类部门,再根据岗位风险大小将风险岗位分为A、B、C三个级别。

二是梳理风险点。针对引发风险事件的不同内容,将岗位风险归纳为五类: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类、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类、违反财经纪律类、失职渎职类。

三是梳理风险节点。由风险岗位责任人对重要风险点的关键环节自行梳理归档。

四是在电子政务内网上分门别类建立风险岗位和岗位风险台账。

通过多层次的风险梳理,也使试点单位每一位党员干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手中的权力。正如成华区房管局局长雷霆所言:“查找风险点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醒、自我提高的过程。”

梳理风险只是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第一步。根据查找出的风险,在每一个岗位中相应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的可能、防微杜渐,保护干部,才是其根本目的。

因岗施教。针对梳理出的风险岗位和风险点,各单位结合岗位责任人的具体情况,设计、制定个化性的教育内容、方案和阶段性计划,开展了情景模拟、以案说纪、专家点评、旁听审判和风险提示等教育,将风险防范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风险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主题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实行了岗位风险防范承诺,将需防范的风险点、岗位职责、相关纪律、防范措施作为提醒内容,纳入岗位责任人风险防范承诺书,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与此相配合的是健全岗位准入制度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强对高风险岗位党员干部的管理;切实关心和爱护高风险岗位上的党员干部。

成华区的岗位风险教育,核心是以预防和保护为目的、以教育和防范为手段、以制度和监督为保障,更为引发关注的是,创造性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紧密结合。

为避免岗位风险教育成效的“昙花一现”,成华区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了“成华区岗位风险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简易查询、快速填报、预警提示、实时监控、统计分析、自主教育、保密归档、检查考核等八项功能,有效实现了对岗位风险的教育、防控和管理。

打开成华区岗位风险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一幅精细全面的动态流程图上,每一个工作岗位相应的风险点、预防措施一应俱全。针对岗位风险的动态监督,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系统就会发出短信,及时向岗位责任人发出预警信息。

党员干部岗位风险教育纳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与目标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区纪委还采取自查、听取汇报、开展座谈、查阅资料和民主评议等方式,加强对制度不落实、教育不到位、防范不力等情况的督查。

从试点到全面推开

从中看到了积极作用和初步成效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处于A级风险岗位上的成华区房管局局长雷霆,说起岗位风险教育,感慨很深,“知道了风险在哪里,心理也踏实了”。区房管局局长一职的权力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他的前一任就因为受贿80万元而“倒”在了岗位上。

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参与监督,监督从事后转向事前和事中,每个环节既是很好的风险教育过程,又是一个有效的风险监控过程。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某位领导干部的风险点中有这样一条,“干部任用中,临时动议突击调整干部”。对应的“风险节点”有2个,即“干部任用前班子成员间未充分酝酿和讨论,事前班子成员不沟通或沟通不够”。

这些都不是以“红头”文件作依据的“事项”,对于这些所谓的“隐性”权力,平日里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未必有人言说。但是,岗位风险点查找出来,并一一记录在岗位风险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中,写得明明白白,谁也不敢再“装着明白”干糊涂事了。

用李良安的话说,岗位风险都是自己梳理出来的,好比是自己安上了红绿灯,哪有不遵守的道理呢?!

源头防腐,意在长远,未必有“立竿见影”之效,但下面一组颇具影响力的数据,让成都市纪委和成华区感到很欣慰,也从中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2009年,成华区纪检监察信访总量较上一年同期下降26%,越级访下降23%。2010年上半年,全区信访总量又较去年同期下降26%、越级访下降34%,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当前成华“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这样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这一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华区预防腐败体系制度创新对于深化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初步成效。

记者在成华区采访时明显地感受到,现在,包括试点单位在内的许多部门负责人,都已经意识到岗位风险教育对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将这一工作融入到具体的业务工作之中。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所有的人都参与和支持这项工作,成华区岗位风险教育工作渐入佳境。

经过1年的试点和调研论证,成华区先后完善了风险岗位的分级、岗位风险的梳理、因岗施教计划及防范措施的制定,最终形成了《成华区党员干部岗位风险教育实施细则(试行)》,开发并投用了成华区岗位风险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2010年9月1日,成华区召开全区党员干部岗位风险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岗位风险教育。

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成华区岗位风险教育体现了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目的只有一个,让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作为民服务,而不是“寻租”的工具。

■后记

只抓惩治腐败,可能是一时见效,但往往查不胜查,纠而复生。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

成华探索的要义,正在于此。

如果说对腐败案件的严肃查处,值得我们拍手称快,那么,致力于源头防腐的努力,更值得我们为之叫好。

当然,和许多改革创新一样,岗位风险教育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但是,我们高兴地看到,岗位风险教育,是成华区建立的针对“位”的一种监督机制,是积极探索拓展预防腐败工作领域的一种尝试。不可能一药治百病,但这种积极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腐败的做法,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更是一种爱护、保护。

第二篇:县纪委监察局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经验交流材料

今年以来,我们以落实“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年”活动为载体,以重大事项“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为重点,“两项制度”齐抓并举,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

一、以提高认识为基础,强力推行“两项制度”

市纪委十届四次全会部署的“两项制度”是对“五项制度”的拓

展和延伸,更是对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补充和深化。县纪委、监察局在认真落实“五项制度”的基础上,把重大事项“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作为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党内监督的有力抓手,把廉政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化解廉政风险、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强化试点,强势推进,确保这两项制度真正成为推进“五项制度”的“双保工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双防工程”。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纪委四次全会和政府廉政工作会对制度创新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全县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动员大会上,县委、县纪委主要领导进行了宣传动员和重点安排,成立工作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确立“试点引路、完善规范、深入推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党委、党组书记抓落实的“一把手”责任和委、局领导以及内设各室的包抓协管责任。督促各乡镇和县级部门健全领导机构,明确主抓人员,夯实工作责任。同时,对全县8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了制度创新专题业务培训,为推行“两项”制度奠定基础。

二是典型引路,深入推进。为有效推进制度创新,确定牙科乡等10个单位开展“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试点,财政局等3个单位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制度试点,选定牙科乡为制度创新示范乡,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试点单位顺利推进。适时召开试点单位座谈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推动实施。随后在16个乡镇和8个部门了推行重大事项“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在9个重点单位推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

三是强化督导,完善提高。市纪委、县委领导对我县推行“两项”制度十分重视,多次深入试点单位检查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任务落实。着力推进试点单位工作规范化实施,提出“五个一”工作要求。即明确试点单位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探索一套科学的方法程序、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一个标准化工作阵地、总结一套特色鲜明的做法,以保障“两项”制度科学健康实施。牙科乡开展“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试点工作,被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列为全县工作亮点,组织与会人员进行了现场学习观摩。

二、以规范决策为核心,扎实推进“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

一是明确范围,界定权限。按照常委会确定的“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可行有效”的要求,乡镇党委会和乡镇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乡镇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人事任免和干部奖惩、大宗物品采购、大额资金使用、固定资产处置、工程招投标、救灾救济、二胎指标和低保户审批、宅基地审批等方面适用“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部门主要适用于党组会和领导办公会,研究决定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重大人事任免、大额度资金使用、社会关注热点难点处置问题以及其它容易发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问题等方面。通过明确范围,科学界定了末位表态权限。

二是严格程序,规范运作。按照依法、民主、科学决策的要求,指导各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实施制度的程序、方法,推进规范运作。试行单位共制定运行程序179个,火烧寨乡突出“六个环节”抓实施,温水镇采取“三步四段法”,牙科乡制作了重大事项“一把手”未位表态制度运行流程图,实行民主决策“十步工作法”,即:会前四步,提出议题、充分调研、领导审阅、提前告知;会中三步,介绍议题、成员发言、民主决策;会后三步,信息公开、落实决策、监督检查。具体操作上严把“三关”,一是“议题关”。会前,分管领导对需提交会议议决的议题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形成初步方案,经主要领导审阅后,告知班子成员,确保会议议题的科学性;二是“会议关”。会上,分管领导介绍议题,陈述利弊优劣,班子成员逐一发表意见建议,主要领导集中归纳总结,表决形成决议,并由参会人员在会议记录上逐一签字确保议事的民主化水平;三是“责任关”。会后,对会议决议进行公开,明确决策执行责任人,加大决策执行监督检查,确保议定事项全面落实。

三是认真执行,全面推进。执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班长是关键,监督是基础。各试点单位班子成员,认真执行规定程序,主要领导带头遵守,保证了末位表态制度的深入推进。目前,全县以“一把手”末位表态形式议决重大事项185项,试点单位累计健全配套制度223项。堎底下等11个乡镇在文化站建设等23项工程招投标中,严格执行“一把手”不插手建设工程的规定,未发生搞人情工程的等不廉洁问题。杜阳镇制定末位表态监督检查制度,为每位领导制作了温馨警示桌牌,较好发挥了预警提醒作用。河北乡把“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向村级班子延伸,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牙科乡党委在乡景观大道建

设工程招投标、乡水管站与信用社房屋产权置换等七项重大事项决策中,严格坚持“十步工作法”,严把“三关”,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收到了群众满意、组织放心的双赢功效。

三、以预防腐败为目标,认真试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

一是准确定位,理清工作思路。廉政风险防范制度,是一项创新的举措。把现代管理学中“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

反腐倡廉的工作实际,通过不断缩小行政权力自由裁量空间,实现控制行政管理各个环节廉政风险的目标。推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的实质就是通过从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查找廉政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将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基于深入学习、重复调研和认真思考,我们明确了以查找廉政风险点为基础,以制定防范措施为关键,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以有效预防腐败为目标的指导思想,确定在财政、教育、工商3个部门试点,在涉及管理权、钱、事、人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9个要害部门稳步推进,在保质量、上水平、求实效上下气力的工作思路。

二是结合实际,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县纪委、监察局制定印发《县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办法》、《县推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流程图》、《县廉政风险防范试点工作步骤》,各试点单位结合各自业务特点,突出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重要岗位三个层次,采取自己找、家属帮、群众提、相互查、领导点、组织审等方法,深入查找涉及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社会环境等四类风险点。领导岗位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方面易发腐败行为的廉政风险;中层岗位根据职责职能,重点查找行政管理、执纪执法等环节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重要岗位人员重点查找履行岗位职责、执罚执收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各试点单位统一制发《廉政风险点自查表》,分级分层查找,县财政局印发家属帮助查找风险点倡议书,受到财政干部家属好评。

三是注重预防,制定廉政风险防范措施。针对各单位查找的廉政风险点,我们坚持风险定到岗、措施建到岗、责任落到岗,对内容空洞、含糊不清或者避重就轻,没有实际内容,或者风险点没有找准的,责成反复查找。同时,根据权力运行的风险内容和不同等级,实行廉政风险分级管理,分级负责,重新确定岗位职责,制定工作流程,公开工作权限和监督途径,细化监督责任主体,强化风险预警,及时提醒纠正。县财政局针对查找的八大类44个风险点,建立完善了预算编制、资金拨付、财政专户、预算追加等20项管理制度,对内部7个股室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制定安全隐患防范制度3个,开展了清理“小金库”和财政资金安全大检查,对全县专项资金账户统一管理,合并撤消账户27个。县工商局实行“逐层查找风险点”,对确定的五类64个风险点实行“三级界定”、“三级监控”、“防范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内部局域网优势,建立网上履职风险防范动态管理体系,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以勤政廉政为根本,探索管用有效的长效机制

重大事项“一把手”未位表态制度,充分体现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赋予“十步工作法”和“严把三关”等新的内容后,决策过程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被动型发言向主动性发言转变;由“要我发言”向“我要发言”转变;由班子成员过去“不会发言、不愿发言、不敢发言”向现在“积极发言、率先发言、理性发言”转变;由班子成员过去“顺水推舟”向现在“同舟共济”转变,激发了班子各成员的活力和积极主动性,凝聚了班子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团结向心力,强化了班子内部的监督制约,有效杜绝了以往“一把手”定调子、说了算以及看主要领导脸色等问题的发生,解决了以往存在的议而不透、议而不决等问题。各乡镇、各部门积极修订党委(党组)会议事规则、组织制度、监督制度、财务管理以及决策事项责任落实、效能督办、检查考核、责任追究、行政问责等配套制度,结合党务政务公开,全部挂牌上墙公开,广泛接受监督,为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提供了机制保障。

推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在摸索中试点,在试点中探索,通过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参与监督,使监督对象由被动转主动,从客体变主体,主动防控的综合效应明显增强。推行廉政风险防范制度,使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宽,使我们更有精力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事中的全过程监督,提高公务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在风险面前警戒不前,在是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原则面前理直气壮,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必须辅之以教育为基础,健全完善警示提醒的预警提醒机制、党务政务公开机制、动态监控机制、查处惩治机制、检查考评机制、循环修正机制等配套机制,使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第三篇: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要秉承试点先行、总结完善、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原则,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实现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提高领导水平、执政能力

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不断调整机构设置,进行科学制度设计,逐步实现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新目标、新要求。

坚持内生性与移植性、渐进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逐步实现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革、自我完善。一个良好的制度安排应该是内生性和移植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的优势兼容并蓄。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成功模式。即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既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又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规则;既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革除不适合现代化要求的旧的经济体制机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的新的经济理念。经济领域如此,在政治、政党领域也是这样。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不可一蹴而就,不可“另起炉灶”,要在现有基础上,采取分步实施、逐步递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我调整、自我改革、自我完善。既要尊重各地的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大胆试点探索,又要吸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通行做法为我所用。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积极构建推动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扬党内民主是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意志,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有效保障涉及党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更科学,各项决策的贯彻执行更有效,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更有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被选举权、表决权、知情权、批评权、建议权、参与权、申诉权等八项权利,积极构建推动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制度,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在党内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确保党内科学决策、合力执行、有效监督。

着力于党内、着眼于党外,形成相互推动、统筹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不能仅仅局限于党内。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其权力运行机制必然对国家政权系统权力运行机制产生巨大影响,反之亦然。因此,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要着力于党内、着眼于党外。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一些地方积极进行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政府架构探索。山东省提出加强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的“三个体系”建设,并制定了若干规定,等等。对此,要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形成党内外相互推动、统筹推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毫无疑问,政治行为必然会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参与政治活动的各行为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选择等因素,对其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具有支配作用,不仅影响权力运行过程,还影响着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此,建立健全相互制约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大局意识、执政意识和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创设公平、公正、公开和清明、清正、清廉的政治文化环境。

第四篇: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运行

摘 要:在30余年的改革中,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不断规范,党内监督机制逐渐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趋于健全,这是评估当前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运行现状应当考虑的基本事实。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合理分解权力方面,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同级之间的监督方面,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诸环节上,依然存在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权力制约;权力监督;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1-0084-06

“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1]29是在强化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方面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原则,也是完善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总方向,而较为准确地评估当前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运行现状则是基点。文章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试图描绘出这一运行现状的大致轮廓。

一、相关文件的基本梳理

文章所选取的有关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文件,从形式上看,这些相关文件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有关机关制定的党内法规(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规范性文件(决定、决议、意见、通知)等。从内容上看,这些相关文件主要是关于保障党员权利、地方和基层党组织选举、地方和基层党委会工作机制、纪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内权力分解、巡视制度、违规惩处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权力运行公开以及规范权力使用等内容。从时间上看,文章主要选取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文件作为分析对象。从空间上看,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既有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也有地方党委和政府根据中央精神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的。

二、党内权力制约机制的现状

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结构划分,按照“三权”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以及与党员的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种模式。

模式一所示的权力结构类似于美国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式二所示的权力结构类似于英国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间的“议会至上”关系。这两种权力结构模式均不是当前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和运行现状的体现。这两种权力结构模式的运行基础有两个。其一,党代会经常性发挥作用。至于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好处,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讲得很透彻,它“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

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2]233。其二,同级党委会与纪委会之间是平行关系。权力对等方可谈论权力制约。现实情况是,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书记、副书记的人选需“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通过”[3]18。在这种体制下,纪委会对同级党委会的制约效果较弱。

模式三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八大之前这段时期内的党内权力结构情况。在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关系方面,根据中央在1996年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相关规定,“全委会在党代会闭会期间是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党代会的决议;常委会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职权,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全委会的决议”[4]196,可以看出几年开会一次的党代会对党委会的制约较弱,而党委会对党代会的制约较强。在决策权与监督权的关系问题上,党代会对同级纪委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几年一次进行的选举纪委全体会议,而纪委会对同级党代会的制约则主要表现为根据党委会的意见监督和检查党代会代表的遵守党章及党内纪律的情况,因此党代会与纪委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较弱。在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章程》对纪律检查体制的相关规定,例如纪委委员发现同级党委委员有违犯党的纪律的行为,“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果需要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5],导致党委会对同级纪委会的制约较强,而纪委会对同级党委会的制约较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党委会的权力过于集中。

模式四反映了十八大之后的党内权力结构情况。十八大提出要继续“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1]52;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纪委领导体制作出新的调整,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6],逐渐形成“新双重领导体制”。这两项改革内容的直接影响是党代会和纪委会对党委会的制约增强。

模式五不仅体现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且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这种权力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以下几个条件之上的。第一,党员权利得到保障,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以确立,即保障党员权利不仅要有实体性的内容,而且要有程序性的规则;第二,至少在一定层级(县、市、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第三,党代会、党委会、纪委会成员互不重合,“党代会的代表中,无论是谁,只要当选为党的执行机构或纪检机构成员,在其任职期间就自动失去党代表资格”[7]。

模式六体现的是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这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的理想运行方式,它实现了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推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总目标。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权力运行结果公开透明,这就要求加大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广度和力度。公开本身并非工作内容的全部,让群众看得懂、看得明白才是关键。其二,权力运行过程公开透明,这比前者更为重要。权力运行过程公开是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的关键。脱离权力运行过程而谈群众监督,其监督质量会降低。无论是推动权力运行结果公开还是过程公开,多样化的、畅通的监督渠道是前提。其三,群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对于事关本地区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全局问题,必须邀请群众或代表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群众参与制定政策,可能会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能够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再者,伴随群众参与而增加的理性成分,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三、党内监督机制的现状

根据时间维度,可以将党内监督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根据空间维度,可以将党内监督划分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同级之间的监督。兼顾时空维度,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党内监督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事前监督

各结构性的权力内部也有次结构,比如执行权中的决策权、职能部门的决策权、监督权中的执行权等,这类权力属于机制性和职能性的权力。权力类别不同,事前监督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对于结构性的权力而言,事前监督主要解决如何授权的问题;对于机制性和职能性的权力而言,事前监督主要解决如何选拔任用干部和制定权力运行规范的问题。

当前,地方各级党代会、党委会和纪委会的选举,主要依据《关于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实行差额选举的暂行办法》和《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这两部规范性文件和党内法规,规定了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纪委委员候选人以及党委和纪委常务委员的差额选举比例和产生方式,为“三会”选举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规则和程序。但是无论是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还是纪委委员候选人,均是由上届党委常委会提出建议名单,其基本程序是:常委会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党委组织部门考察――常委会确定候选人预备人选――代表团讨论酝酿确定候选人――党代会进行选举。可以看出,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最后两个环节,在其他环节,尤其是确定候选人初步人选环节,党员或党员代表的参与成分较少,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若当选的党委、纪委委员在任职期内有违犯党的纪律或国家法律的行为,如何对其追究责任?这是改革和完善地方层面党内授权机制绕不过去的两个问题。

相比较而言,党的基层组织的选举,尤其是在党委会、纪委会候选人的确定环节,党员的参与成分较多。《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由上届委员会根据多数党员的意见确定”。[4]210但是,在党委会和纪委会书记、副书记的选举环节,党员的参与成分不够。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中央先后制定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五条规定”、“新五条规定”、“补充规定”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四条规定”,成为当时党员干部从政行为的基本规范。进入新世纪,中央在总结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先后制定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三部党内法规。这三部法规对党员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以及基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从业行为做出明确规定,成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行为规范。

必须承认,无论是在授权环节,还是在选拔任用干部和规范权力使用环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实体性规定内容较多,而具体操作性规则较少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党内事前监督机制是比较健全的。

(二)事中监督

事中监督,即指权力运行中的监督。无论是对结构性权力的监督,还是对机制性和职能性权力的监督,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同级监督。

1.自下而上的监督

自下而上的监督,主要指党员监督。党员监督的前提是保障党员权利。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指出,“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2]215。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党员的权利不断得到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这集中体现在1995年开始试行的、2004年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以下称《权利保障条例》)。《权利保障条例》专列六条对党员享有的知情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予以详细说明。这是考察党员监督现状所要考虑的基本事实。但是,与事前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类似,保障党员权利的部分条款常常缺少程序性的规则,甚至是实际操作与相关规定有偏差。比如,在保障党员选举权方面,一方面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的“候选人名单要由党员或代表通过充分酝酿讨论提出”[4]37,另一方面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一届党委会提出候选人”[4]210。

2.同级之间的监督

当前,党内同级之间的监督主要有两种形式:同级纪委会对党委会的监督和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从纪委领导体制上看,《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3]18;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书记、副书记的选举,须经同级党的委员会通过,而且上届党委常委会有权确定纪委会委员候选人的建议名单。从纪委工作机制上看,《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各级纪委会在检查案件过程中“要把处理特别重要或复杂的案件中的问题和处理的结果,向同级党的委员会报告”[3]18,当发现同级党委会委员有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时,纪委会“可以先进行初步核实,如果需要立案检查的,应当报同级党的委员会批准,涉及常务委员的,经报告同级党的委员会后报上一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批准”[3]18。综合考察纪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可以看出纪委会对同级党委的制约和监督不充分。

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制度,凡属职责范围内的重大问题,任何个人或少数人均无权裁决,而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常委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尽管在重大问题的决策环节,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与其他班子成员均为“一人一票”,但是在这环节之前,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权限较大,这是因为“常委会会议的议题由书记确定,或由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4]199。带来的问题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其他班子成员的监督较强,而其他班子成员对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效果取决于主要负责人的自觉性。在分工负责制下,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各负一责、各管一片。由于担心监督、批评过度会得罪其他成员,致使自己开展工作困难重重,因此在具体的监督中班子成员往往缺少思想交锋,倾向于“点到为止”或“浅尝辄止”。

第五篇:乡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

强化有效监督 规范权力运行 ——**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基于抓根本、抓源头、抓预防的理念,围绕事权、财权和人事权领域的机制改革,牢牢抓住热点、难点问题和关键领域,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全面深化政务公开,不断加大治本抓源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镇村工作运行机制。

一、在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执

行民主集中制,规范决策程序。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涂岭镇科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若干规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办法,严格决策程序,重大事项决策一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由镇党政联席会议议讨论通过。对干部任免、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等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党政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决定。

2、落实管理制度,坚决按章办事。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并严格落实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规范人,确保了机关运行制度化。一是严格效能管理。出台《**镇机关管理制度汇编》,督促机关干部认真执行“日考勤、季评议、年述职、定期考核”等制度,严格处理违反机关制度的有关人员,先后给予___名镇村干部通报批评,对___名情况比较严重的给予效能告诫。出台“三重一大”滚动跟踪督办制度,对重大决策、重点服务项目、重要为民办事项目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督查。完善挂片驻村制度,把镇党政领导与所挂片、驻村人员与所驻村的各项工作捆绑起来,实行同奖同惩。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办制,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二是严格财政管理制度。出台了科学健全的镇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招待费、食堂、车辆、旅差费等各项管理细则。严肃财经纪律,并严格做到一支笔签字。凡是超过1万元的财政支出必须提交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三是严格村级财务管理。继续完善镇、村会计集中(代理)核算制度,今年来共拒付不合理开支51笔,涉及金额68835.5元,进一步规范镇村财务的运作程序。抓好“三资”清查工作,共查清22个行政村(居)资产类507宗,其中不动产143宗,可动产364宗;资源类156宗,已发包76宗;资金类366宗,其中债权162宗,债务204宗。四是建立定期通报会制度。定期召开镇离退休干部和村主干座谈会、在外乡贤通气会,主动向他们通报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成效和工作打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征得更广泛的支持,使镇党委、政府在决策和部署工作上更具广泛性和科学性。

3、深化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大角度的政务公开,真正做到了还干部清白,让群众明白。一是抓好全镇性重大工作、重大工程的公开。对********等敏感项目,我们在严格按决策程序操作外,还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信息》实施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所涉及到的村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全面公示补偿项目、补贴对象、补偿金额及工程招投标、资金支出等事项,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镇纪委主动监督村组道路建设和学校围墙、操场等配套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工作,确保小额工程项目依法依规推进。二是抓好公务性开支的公开。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最大限度节约公务性开支,镇机关建立《机关食堂接待登记表》、《用车登记表》、《办公用品申购表》等制度,将涉及的费用和经办人等内容在政务公开栏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质询,保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三是抓好党务公开,对拟提拔的考察对象、发展党员中需公开的事项(如入党积极分子转为发展对象、发展对象确定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和拟表彰的“一先两优”对象均按规定、按程序、按时限进行公开。四是督促抓好村务公开。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下发《警诫通知书》,督促及时整改,今年来共发放《警诫通知书》27份,有力地促使办事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深化。五是优化民主决策听证制度。明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前必须广泛征求群众或村民代表的意见,完善“三制一监督”(即民主听证事前告知制、事项进程公开制、事后通报制),提高民主听证实效,**村、**村在服务福厦高速铁路征迁安重点项目建设、新村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成功化解了数起群众纠纷,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六是运作好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办制,大大方便群众办事。

4、加强廉政教育,完善监督体系。切实抓好廉政教育,不断创新学习载体,组织学习《**区廉政勤政制度汇编》、中纪委七次全会、党的十七大、新党章等上级廉政建设文件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会议和制度,组织观看反腐警示教育片。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建立科级干部勤政廉政档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机关中层干部贯彻责任制、重大事项报告、住房情况、礼品礼金登记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不断延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强化“三项谈话制度”,对拟提拔的中层干部如工青妇负责人进行任前廉政谈话,切实把廉政教育抓在前头。

二、存在

的主要问题从目前的工作运行机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权力运行机制的监督上:

1、相互监督还不到位。在个别村中,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板”的现象仍然存在。极个别村主干不能自觉执行民主决策、民主听证等程序,在安排、决定工作时不尊重两委成员、群众代表的意见。而有的两委成员原则性差,有的怕得罪人,随波逐流;有的虽

然原则性较强,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无法监督。正是以上原因,使一些错误意见也能实施,而在推进中引起群众的十分不满,造成工作十分被动。

2、制度监督还需完善。目前,各级包括我镇从各方面都出台了不少加强监督、廉政从政的规定和制度,这对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起来到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等方面。这些不完善的客观存在,致使制度监督的“硬度”不够。

3、民主监督还不全面。在工作中,无论是纪检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一级的权力运行机制参与了解的层面都不够深和不够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本没有参与,一般干部职工和普通群众的参与就更不用说了。加上有的村主干缺乏民主意识,绕开支委会、村两委、村民代表会、民主听证会等,有意回避监督,使群众监督的“知情权”被全部或部份“剥夺”,想监督也无法监督,民主监督流于“空化”。

三、进一步强化有效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几点建议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实施有效监督是关键。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制度监督、组织监督、民主监督,狠抓工作落实,注重创新探索,才能使我镇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公开规范,使我镇党风廉政建设更上新的台阶。

1、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础性的措施就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使领导干部都能深入了解掌握党纪政纪条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从而更加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提高监督的自觉性。要加强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

2、从责任落实上把严,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监督的特点。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由于相互之间较知根知底,监督时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二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相互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一个班子,如果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其他成员没有尽到相互监督的职责,应负什么责任等用规定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样既能增强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又能突出它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性与自觉性二者有机统一和结合,才能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三要讲究监督方式方法。牢固树立相互监督是对同志的一种关爱,而不是得罪人、和人过不去的思想。除了在有关会议上要充分发表意见外,在平时还应相互间多交流、多谈心,对认识不一致而又应该坚持的监督意见,要讲清利害关系,争取采纳,把监督工作做在前面;对班子成员“出格”的行为,要认真负责地提出批评,及时加以规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的有关部门反映报告。四要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从制定规范上把关,增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完备性。一是要完善权力规范。突出加强“分权”、“还权”、“裁权”制度的建设,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权力制衡为方向,逐步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做到合理赋权,使权力运行处于有效制衡状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腐败;通过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拍卖等市场手段代替行政审批行为;在行政审批中减少自由裁量权,以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制约、防止审批权力的随意使用。二是要坚持制度创新。要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尽快实现现代公务员制度廉洁高效的功能。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和监督程序,实现权力运行机制法制化,从制度、法律上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执行制度要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责任的监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要坚决追究。其次要严格执纪执法,对有章不循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应给予法纪处理的应坚决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带头执行、模范遵守。

4、从实践操作中把向,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一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上级可以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一把手”的思想和廉政状况。要经常深入下级组织,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情况,也可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要加强审计监督,每年对下级进行一次专门审计,从中掌握下级的廉政情况。必要时还可通过派员巡视、明察暗访、民意测评等办法,能比较客观真实地掌握和了解一些实际的深层次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挽救干部。二要强化下级组织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下级组织虽受上级组织的领导,但对上级组织仍有充分的监督权。上级要在让下级拥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制度,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命令、决定等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本着从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的高度,客观、公正、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达到监督上级、纠正上级错误的效果。

5、从畅通渠道上着力,不断增强监督的民主性。一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力监督意识。要教育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畅通信访、申诉等群众监督渠道。一方面要实现群众监督法治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网络和群众举报的保护机制,对打击报复举报人、上访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用法规的形式保障人民监督权利的实施,也就是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把关检验,以民主的形式决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将监督的权利真正地、放手地还给社会还给人民,从而把干部命运的决定权名副其实地交到广大群众的手中。

上一篇:全面从严治党在路上下一篇:清明节祭扫感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