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关键少数”权力运行的思考

2023-01-24

2016年1月1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 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这说明“关键少数”在领导干部中的重要性。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内查出的腐败分子多是党政“关键少数”或曾经是“关键少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进行规范, 并成为管党治党的制度遵循。值得注意的是, 全会公报有10处专门针对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表述, 如此密集地进行强调, 不仅明确了高级干部将担负的关键责任, 更凸显了“全面”与“从严”的分量。那么, 如何加强对“关键少数”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这是我们目前必须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1“关键少数”权力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自觉接受监督意识淡薄

“关键少数”存在着不愿被监督现象, 他们没有正确的权力观, 经常以老大自居, 因此会出现权力独断的现象。这些一把手自以为素质很高, 以为自己的行为没有失误, 不需要群众的监督;有的认为上级对他们的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 班子成员对自己的监督被认为是跟自己过不去, 党员群众对自己的监督被认为是不支持自己等。

1.2 现行的体制制约了有效监督

在现行领导体制下, 各级党组或党委对监督机构包括在内的所有机构进行统一领导, 大小事务的最终决定权都在同级党委 (党组) , 因些对“关键少数”的权力约束却十分有限。导致了部分“关键少数”用权失控, 决策失误, 甚至违法乱纪。在一部分地方, 大大小小的权力往往都在“关键少数”的掌控之下, 导致上一级没法管, 同一级不敢管, 下一级不敢管、人民群众管不了, 甚至出现“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决定普通事情, 一小部分人参加的会议决定一些重大问题, 特殊人参加的会议决定中心问题, 一对一的口头交待决定特别重要问题”等非正常情况。目前, 多数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的权力和利益往往在监督者的领导和控制下, 监督权既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易受控于被监督者, 又缺乏相对的保障性。教育不到位, 惩处不力, 影响监督的效果和权威。

1.3 对“关键少数”的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行政体制的强化, 使权力向“关键少数”集中并赋予“关键少数”权力越来越大的趋势日见明显, 造成权力失控。而对“关键少数”实施跟踪监督的机制还没有实施起来, 没有形成党内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舆论监督等各种形式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惩防体系。

2“关键少数”权力运行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错误的权力观是“关键少数”违法违纪的主观原因

“关键少数”违法违纪虽然有其客观上的原因, 但是他们主观上有腐败动机。当前, 一些“关键少数”把权力看成凭“本事”、“关系”获得的私产, 而不是人民给予的。在这种思想引导下, 必然产生捞取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行为。有些人说什么“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 把权力当作摇钱树, 认为吃点喝点捞点是小事情, 只要不出什么大事, 或者经济搞上去就行了, 权力被不负责任的滥用, 于是一些干部身上的问题, 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 以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甚至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2.2 体制机制上的弊端是导致“关键少数”滥用职权的客观因素

一是监督体制制约监督职能的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大部分隶属上级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之下, 都要接受其领导并对其负责, 在行施权力时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监督主体只能受制于监督客体, 监督权被受制于执行权, 这就使监督部门很难独立地行使自己的督权。就一个单位而言, 上级管理部门离的远, 够不着监督, 同级监督部门无法监督, 下级和社会不能监督, “关键少数”的权力成为监督的盲区。就普通干部群众而言, 他们对“关键少数”平时的廉政表现看在眼里, 但在实际生活中, 有的群众怕得罪领导, 事后遭打击报复给小鞋穿, 心里有气不敢站出来说, 对领导不敢监督。相关部门考察“关键少数”廉政情况时, 参加测评的都是下级, 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下级不能发挥监督作用。因此, 在各方面对“关键少数”都失之监督的情况下, 违法违纪的频频发生就不可避免了。

3 对“关键少数”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对策

3.1 选优配强“关键少数”队伍

改进对“关键少数”这些一把手的选任方式, 从根源上保证这个队伍的纯洁, 这是解决“关键少数”问题的前提。组织人事部门应采用高标准、高要求提高选任“关键少数”的公信度。要扩大票决“关键少 (下转第23页) 数”的选民范围, 以此增加对一把手的选任差额比例, 还要加大“关键少数”公开选拔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关键少数”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 防止那些在工作上不称职的, 作风上不良的“关键少数”长期居于重要岗位, 通过这些做法来增强“关键少数”认真履职和规范用权的意识。

3.2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并自觉接受监督

通过典型示范、典型警示教育等方式, 督促“关键少数”加强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要引导这些一把手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 所以就得向人民群众负责;手中的权为要为人民群用, 千方百计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手中的权力归人民所属, 所以要受人民群众监督。强化“关键少数”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养成在监督下生活和工作的好习惯。要引导“关键少数”认识到来自各级各类人的监督是对自己最大关爱, 自己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是对自己的负责, 所以一把手要自觉在监督下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把实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和最高价值, 时刻算好政治帐、经济账、名誉账、健康账、良心账, 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造福于民。

3.3 把权力的制约作为根本出发点

导致腐败的原因是一把手对权力的滥用。各级要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这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健全了对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让他们的权力得以在阳光下健康正确的运行, 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防止了一把手对权力的滥用, 有效地制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各个单位还要增加一把手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注重权力运行时流程节公开, 通过网络信息手段, 在网上把信息进行全面公开, 以此来扩大权力公开的范围, 让人民群众了解权力行使的过程, 改变一把手权力在封闭中运行的现状, 以此改变权力运行过程中监督难、不公开的难题。

3.4 实行民主, 行使监督权

围绕加强对“关键少数”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各级党政要建立健全“关键少数”权力运行公开机制,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党内民主方面, 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在党内实行公开监督, 还要对“关键少数”进行弹劾罢免等制度, 建立党内一些重大的问题让群众听证制度、党组织定期听取党员意见制度。在人民民主方面, 党组织要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要充分发挥人大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一把手权力的监督职能。在权力的公开方面, 要进一步对各级党政务、财事务等公开机制进行完善。

全面从严治党已走向常态化和制度化, 是有效化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不二之策。因此必须抓住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让“关键少数”发挥打牢“地桩”、顶起框架的作用,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层层落实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使党的思想作风永葆先进纯洁,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摘要:“关键少数”权力运行中存在自觉接受监督意识淡薄;体制制约不能形成有效监督;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 纠其原因是因错误的权力观、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对“关键少数”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对策是着眼教育, 正确对待权力;改进选任方式, 把制约权力作为根本出发点;公开逶明, 让群众充分行使监督权。

关键词:关键少数,权力运行,思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于对“关键少数”权力运行的思考】相关文章:

作风建设抓好关键少数05-15

少数民族论文题目05-02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05-12

少数民族音乐论文05-13

少数民族文化论文05-13

汉语教学少数民族07-04

少数民族育龄妇女07-15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07-15

少数民族奇特婚俗07-16

云南少数民族婚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