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旅游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改革开放旅游范文

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举措

一、关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成都市:以龙门山、龙泉山两个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为试点重点,建立完善了统筹推进机制。探索“五个一”统筹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统分结合”发展模式。下一步,要着力在功能区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功能区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相关市(县)为实施主体、统规分建”的功能区统筹推进机制。

2、创新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实行旅游资源开发分类管理,稀缺遗产旅游资源由政府主导开发,大众旅游资源全面对外开放。

3、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按照“一个功能区一个平台公司”的思路,组建功能区建设开发平台公司。

秦皇岛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旅发委会议,调度督导重点工作。

创新旅游机制体制,在探索休闲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上实现突破。以425平方公里北戴河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旅游业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旅游产业功能分区和集约化发展新模式。

舟山市:在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探索组建风景旅游一体化管理体制,将原城建部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职能划归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强化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保护,强化对旅游项目的审批、监管职能。探索整合相关部门的涉旅职能。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探索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

张家界市:开展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旅游目的地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建立协调统一的大旅游工作格局。具体措施包括:

1、以旅游资源结构和空间布局为基础,突破旅游资源分别隶属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的现行管堙体制,适当调整行政管理区域和权限;

2、按照旅游要素有效配套的要求,设立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发展先导区,规划相应的功能空间,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进行城市旅游产业配套建设和管理创新试点;

3、实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统筹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促进客源市场拓展的综合协调行政工作职能等,建立大旅游工作格局。

二、关于旅游业经营管理方式

秦皇岛市:

1、转变旅游管理方式,在探索由行业管理向目的地管理运行模式转变上实现突破。改革旅游管理方式,将对旅游业的管理从单纯的行业管理上升到对旅游活动的管理。通过行业标准化的手段,提高旅游整体素质。重点从海岸线资源入手,探索资源一体化管理模式、统一标准和规范。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支队,率先在全国实现旅游管理从行业管理向目的地“全要素”管理模式转变。

2、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在探索旅游企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上实现突破。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整合资源,着力推动一批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探索形成文物、文化、风景、林业一体化管理体制,增强核心竞争力。

舟山市:

1、在创新海洋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上先行先试,创

建国家海洋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为国家完善海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先行先试。构建完成海洋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全市景点门票网上销售系统。

2、在创新旅游营销模式上先行先试。整合多方资源,统筹各方力量,打造“美丽群岛、自在舟山”整体旅游形象品牌。积极实施创意营销、节庆菅销、区域营销,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张家界市:创新旅游目的地管理方法手段,重点解决旅游市场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建立保障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模式。

三、关于产业政策

秦皇岛市: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在探索破解旅游淡旺季矛盾发展良策上实现突破。

舟山市:

1、在促进生态文明旅游建设上先行先试。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岛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科学制定景区保护制度,实行旅游景区“轮休”、“限流”制度。

2、在探索更加开放的产业政策上先行先试。扩大产业开放范围,放宽行业准入条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引进旅游新业态、新产品,逐步实行邮轮旅游和旅行社团队落地签证,在主要交通枢纽设立免税商店,建立舟山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或对台商品交易区,争取推行国际游客购物离岛退税政策。争取普陀山机场开通国际航线,开展国际旅游包机业务。争取开放水上飞机等岛际低空航线。

张家界市:配套完善旅游发展产业政策,进一步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建立适应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的招商引资、土地供给、投资融资的政策支持机制。

四、关于旅游新业态

成都市:在开发新业态上,将旅游元素融入到各项建设开发之中,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谋划培育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商务会展、康体保健等高端旅游业态,以增量调存量,推动旅游增长方式转变,以此引领全市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舟山市:在开发新业态新产品上先行先试。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结构优化发展、旅游产品多元发展,推进海洋旅游转型升级。

五、关于保障措施

成都市:

1、着力在功能区规划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功能区规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功能区信息化建设。

2、着力在功能区开放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加强重大项目招商;加强区域合作;强化营销推广。

3、着力在功能区要素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相关区(市)县设立5亿元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完善功能区用地政策;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旅游业价格形成机制。

秦皇岛市:强化领导,成立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项人员编制和不少于3000万元的旅游综合改草试验专项资金。强化旅游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权限,赋予旅游部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审批、市场综合管理等职能。特别是增强旅游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相关产业规划方面的话语权。明确责任;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舟山市: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高层次、高品质科学规划;加大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保障建设用地、岸线等要素供应。

第二篇: 中国旅游外联管理改革历程

中国旅游外联管理改革历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现阶段、放权阶段和市场阶段。

一、初现

1、初创

1954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在上海、天津、广州等12个城市成立了分支社。成立之初,国旅总社是隶属国务院的外事接待单位。当时,全国还没有专门管理旅游业的行政机构,国旅总社实际上代行了政府管理职能。

2、发展

至1957年底,国旅在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设立19个分支社,国旅的接待业务网络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主要以政治接待为主。1958年1月,根据当时我国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决定国旅各地分支社一律划归当地省(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国旅总社对分支社由原来垂直领导关系,变为业务指导关系。国旅系统在对外宾开放城市增设了分支机构,增加了旅游线路,扩大旅游者的游览、参观范围,到1958年底发展到35个分支社。

3、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1964年7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国家旅游局的前身)成立,中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体制,国家旅游局和国旅总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招徕用国旅总社的牌子,对内行业管理行使国家旅游局的职能。至1966年,国旅系统发展到46个分支社。

4、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1981年10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是国务院行政管理机构,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统一管理全国旅游工作。旅游对外联络工作统一由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和中国旅行社(华侨旅行社总社)直接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搞外联,不直接对外招袜游客,旅游综合服务实行全国统一规定的包价。

5、配额制

国家旅游局根据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方针和每年创汇情况、接待海外旅游者总量,并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公民的外汇支付能力,制定每年的出国旅游配额总量。

配额制是国家对出国旅游实施管理的一项具体措施,通过国家旅游局统一印制、发放《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审核证明》和《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团队名单表》,在总量上进行宏观调控。出国旅游配额管理原则是“总量控制、入出挂钩”,各地区、各组团社所得出国旅游配额是与其为入境旅游所做贡献、招徕和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直接挂钩的。

6、不断强调,持续整顿

1981年2月

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统一旅游对外联络工作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从1982年1月1日起,外联工作由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和中国旅行社总社统一进行;非旅游部门不得经营对外旅游业务;各地旅游局应根据上述决定整顿旅游市场。

二、放权阶段

1、前兆

1982年国旅总社与国家旅游局开始按“政企分开”的原则,分署办公和经营。 198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国旅总社为企业单位。从此,国旅总社从原来归口外事工作转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大型旅游企业。1978年各个省级旅游局纷纷成立,但是当时的情况基本叫外事旅游侨办下。

2、放权

1985年《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后,规定一类旅行社都可以从事对外招袜业务。此后,具有外联权的中央级一类社从1985年前的3家发展到14家。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的通知。第三条:下放外联权和签证通知权,增加招徕渠道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地方外联的权力。

3、重申

1988年10月,国家旅游局同意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关于国旅系统体制改革的方案》,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桂林各搞一个一类社。1989年9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旅游对外招揽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一类旅行社可以从事对外招揽业务。

4、宏观管理

下放外联权和签证通知权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外联权。但地方外联必须严格服从统一的综合平衡。国家旅游局授权国旅总社对各地外联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应将全年的外联计划,报国旅总社。

5、协调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尤其是邻近的省、市之间),可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广泛建立协作关系或组织松散的区域协作,沟通情况,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三、市场阶段

1、市场化—全全下放

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1996年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条例》,将旅行社由三类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两大类,这一分类框架沿用至今。

2、表现

2004,河南最后实现外办和旅游局分离。1995,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外资开始进入中国旅游市场。

3、立法和政策

2008年《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开始实施。2009年《旅行社条例颁布》。

四、前后对比

前:中央集权

计划经济模式

国旅总社 后:地方自治

市场经济模式

大众社

五、对改革历程的看法

1、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随着我国的政治需求、经济改革及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革的

2、紧跟国际步伐

3、充分考虑我国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使销售渠道和供应渠道相适应

4、改革历程是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的体现

5、旅游外联管理体制的改革应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客观需求

6、旅游外联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适当价格出售,既能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7、竞争是旅游外联所要面对的现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8、建立预定制度,加强调度工作,保证客人的旅游活动如期实现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旅游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甘南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旅游资源以类型全、品位高、功能齐、特色浓和原始性、神秘性、多样性为特色而著称于世。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热的兴起,这里已成为独具魅力的西部藏区旅游中心和感受青藏风情、体验藏族文化的黄金热线,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奠定了甘南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甘南旅游业发展历程

甘南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九五”期间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旅游业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层次的认识,赋予有形的理念,逐步提升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重要地位,被公认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和新型支柱产业。

回顾甘南旅游业的进程,有明显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1996年,这一阶段甘南的旅游处于自然发展和认识的萌芽时期,对发展旅游业从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体现在工作和行动上,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不断加强了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1992年成立了甘南州外事侨务旅游局,引起了全州上下对旅游业的重视和关注;第二阶段:自1997年至2002年,这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的结构的调整,甘南的旅游业扬起了风帆,进入了全面开放开发阶段,确立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成立了旅游领导小组,将旅游业确定为甘南的五大优势资源,把旅游业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召开了三次全州旅游工作会议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带队赴四川、云南等地学习考察,总结经验,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编制了《甘南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增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三阶段,从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第四次全州旅游工作会议(即腊子口全州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州委、州政府为实施追赶战略,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大调整,把旅游业摆在突出位置,优先发展,提出了甘南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总体要求,并出台了《关于甘南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实强化了州旅游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这一阶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州上下齐心合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树立了甘南旅游业发展新的里程碑。第四阶段,即2005年9月至今,这一阶段甘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宣传促销成效显著,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产业地位日趋显著。

二、甘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全州上下齐心协力,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动力,以效益为核心,倾尽全力推产业,突出特色创品牌,全民参与促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进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生了明显的综合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旅游业已形成共识。2003年10月,在腊子口全州旅游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州委、州政府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提出了“一年迈大步,三年大发展,五年建成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甘南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目标管理的工作新格局。四年多来,州县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来培育,增强了开拓创新的意识,加大了投入和开发建设力度。

与此同时,全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深入贯彻实施《关于全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在《意见》出台和《条例》审议通过以来,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意见》和《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增强了各级领导重视发展旅游经济的意识,把旅游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狠抓决策部署;“旅游经济”、“旅游兴州”、“一业兴、百业旺”的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大办旅游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二是州上委托兰州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制了高起点、高水准并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甘南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5)》,各县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全部完成,《临潭县冶力关景区修建性详规》、《夏河县拉卜楞景区建设性详规》、《卓尼县洮河风情线及大峪沟景区修建性详规》、《迭部县腊子口景区建设性详规》、碌曲则岔石林、郎木寺、玛曲贡塞尔卡木道、合作南山-当周沟、卓尼大峪沟等景区的修建性详规也相继编制完成。目前,全州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性详规已基本编制完成。这些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规

,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可具体操作的蓝本。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增加扶持力度。2003年至2007年,州县市财政为旅游开发共投入资金1.24亿元;全州先后引进旅游开发项目21个,引进资金达3.654亿元;全州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开发项目共计101个,总投资约3.426亿元,建成和续建的旅游道路建设项目24条,总投资1.287亿

元。

(二)旅游经济的增长势头越来越好。2003年至2007年这五年,全州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653.0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2亿元。五年三项指标年均增长20.21%、33.1%、48.37%。2004年实现了旅游业“一年迈大步”的奋斗目标,2006年实现了旅游业“三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2007年全州共接待游客188.82万人次,是2002年的2.3倍,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是2002年的6.77倍。五年来,旅游经济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带动了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州共有各类宾馆178家,其中星级宾馆34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14家,一星级12家),旅游定点宾馆9家,其它非星级宾馆135家。现有国内旅游社8家。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达12300余人。二是促进了信息通讯业的发展。目前全州已有16处景区开通了移动电话。三是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合作、夏河、卓尼、迭部等县市开展了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工程,塑造和提升了旅游县城的新形象;临潭县在冶力关实施旅游小城镇的“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了旅游城镇的品牌形象。四是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各县市在近几年培育旅游产业过程中,把旅游开发与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剩余劳力和扶贫攻坚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宣传鼓励,典型示范,政策引导,技能培训等措施,积极动员景区周围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脱贫致富,成效非常显著。截止2007年底,我州已有“农(牧)家乐”570家,已具规模的达240家,每户年均收入2.78万元,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景区乘马服务123家,每户年均收入1.24万元。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民间手工业者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洮砚、根雕、牛羊头骨、金银饰品、藏族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旅游市场的开拓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州县市通过举办旅游艺术节,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制作旅游风光宣传片,与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众多主流媒体合作进行旅游宣传,积极组织旅游大篷车赴省内外进行市场促销,邀请大批旅行商、摄影家、作家、记者来甘南采风、踩线,在进入甘南境内的重要路口和旅游客源地设立大型旅游形象宣传牌,以及连续举办两届“锅庄舞大赛”和在2008年省“两会”期间举办旅游推介会等形式,不断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努力提升“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形象。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已成为全国知名节庆品牌,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临潭万人拔河比赛、正月祈愿大法会、娘乃节、毛兰木大法会等节庆活动已经发展成熟。尤其是今年举办的“高空王子阿迪力横渡冶力关冶木河大峡谷”活动,影响广泛,达到了推介旅游精品、树立旅游新形象的目的。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推介工作,甘南旅游资源和甘南特色旅游逐步被外界了解和认识,“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在省内外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影响逐年扩大。

(四)行业管理日趋规范。一是依据《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管理条例》,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不断优化旅游环境。二是不断深化旅游行风评议工作和市场秩序大检查。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近五年共举办统计员、景区导游、服务员、部门经理等培训班28期,接受培训人员达2186人。四是严格执行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不断推进晋“a”工作。目前,全州有国家a级景区11处,其中aaaa级3处,aaa级1处,aa级7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5处,省级地质公园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2座。为加强景区开发步伐和科学管理,分别成立了冶力关、腊子口、大峪沟、康多峡等风景管理局。五是出台了《甘肃省‘农(牧)家乐’地方标准》、《甘南州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与纠察办法》、《甘南州旅游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五)旅游产品渐趋多样化。围绕树立“九色甘南香巴拉”、“生态甘南,山青、水清、人亲”、“人文甘南,风动、幡动、心动”等品牌形象,紧抓重点不动摇,不断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包装推出了十大王牌景点和十六个重点旅游景区。先后推出了“休闲甘南二日游与甘南全境七日游”、“甘南人游甘南”等多条精品线路以及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新品,散客市场也得到较快发展。甘南的旅游产品从传统的宗教朝觐旅游、观光旅游向假日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临潭冶力关和卓尼大峪沟为中心的生态山水游,以夏河拉卜楞寺和碌曲郎木寺为中心的宗教朝觐游,以玛曲为中心的草原湿地游,以迭部腊子口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游等特色旅游,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各项工作力度的加大,促进了甘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已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和旅游业界的广泛关注,各种美誉接踵而来。甘南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杂志评为“‘梦幻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世界华人联合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三、甘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开发资金不足,资源总体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甘南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专项基金,分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旅游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许多景区的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无法带来经济效益。已经开发建设的景区大都存在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等问题。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旅游大州的地位不相适应。旅游配套设施不足,旅游产品开发欠缺,如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目前甘南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生产企业少,批量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缺乏旅游定点商场和较大的专业市场。同时,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象唐卡、洮砚等价格既高又难以携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在旅游娱乐方面,只有单一的民族歌舞,而这样的民族歌舞,也有向“现代化”发展的倾向,很难与旅游者融为一体,缺乏参与性,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旅游业缺乏现代营销意识,宣传力度不够。甘南已将旅游业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来培育,然而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资源进行种种规划和项目建设方面,整体缺乏营销意识,对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甚少,不能有效掌握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所以不能很好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最终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尚不突出,游客的人均消费却偏低,高端游客比重较小,从游客的消费结构看,目前仍以观光性的经济型游客为主,高消费游客总量偏少,旅游消费水平较低。2007年人均消费水平仅为197元,比迪庆、丽江、九寨沟分别低517元、859元、820元。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消费水平的问题,实质上反映出甘南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服务质量、营销方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旅游产业创新不足,景点推介尚欠整合。总体看,甘南的旅游产品开发还比较粗放,后续产品的开发比较薄弱,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且结构松散,整体效益低。在多年的发展中,甘南创建了一些名牌,如拉卜楞寺、郎木寺、冶力关、大峪沟、腊子口等。但是对创建旅游业名牌以及如何利用旅游名牌所带来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从概念上和观念上的认识都还比较肤浅。各县市对旅游产品的推介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把自己拥有的景区景点逐一端出。单一的景点在某个区域内或许就像一颗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是很难引起买家的兴趣的。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各县市各吹各打、各景点之间缺乏联系,有碍甘南整体旅游形象的确立。

四、甘南旅游业整合开发的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在甘南旅游资源开发合作中,各县市政府要以开放的意识去面对旅游合作,打破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制度障碍,防止条块分割,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打造无行政障碍旅游区;各旅游区、景区、景点等应共同编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避免近距离旅游景区(点)的重复建设和旅游业的恶性竞争;政府应积极引导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重组或组合;加快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组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在正确分析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区域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和开发环境等因素,区别开发条件,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次序,优化开发序列,进而走向整个区域旅游资源经济系统相对均衡发展。

(二)选准特色,构筑甘南旅游名牌。构筑甘南旅游名牌,必须突出资源特色,强调精品、名牌意识。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线;名牌,是旅游特色的升华。甘南旅游资源有许多独具特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峡谷群,亚洲最大的天然草原,中国最美的湿地;拥有闻名遐尔的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东方小瑞士”之称的全国魅力名镇20强之一的郎木寺;有彪炳史册的革命历史遗址,有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这些旅游地的真正卖点和创建名牌的内核就是“世界之最”。所以,在创建旅游名牌产品时,必须找出具有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效应的核心特色,方能带动其附属特色,促进甘南旅游业实现质的飞跃。名牌旅游产品的背后应当是一个名牌旅游企业,创建甘南旅游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还要进行品牌化经营和管理。迈好创建甘南旅游名牌的关键性第一步,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建设方面走“高品位规划、高档次建设、高水平管理”和“精品出绝品,精品促普品”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三)共拓市场,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按照价值链的理念,同类旅游地用自己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核心优势)与其它旅游地的强势部分相结合,通过集聚整合产生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则可以突出比较优势,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的重构,通过优势互补与整合作用,产生倍增效应,提升合作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甘南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互补性的旅游资源可突出各自优势,通过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提升产品的内涵与品位,重构并延长旅游产品的价值链;相似性大的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市场共轭的特征,则可以强强联合,将各自的强势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协调双方的市场份额,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推动共同市场的持续拓展。当然,由于合作各方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整合的过程中,各合作单元需要通过整合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来建立区域旅游资源利益分享机制,从而协调各方旅游经济利益的分配。

(四)坚持科教兴旅,人才共育,构建区域旅游网络。旅游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撑,各区域应该加强旅游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高赡远瞩地制定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多形式地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切实加强对旅游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技术创新和发展,积极吸引州内外各类旅游人才的流入,促进甘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是使区域旅游要素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流动,多方位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选择,从而构建完善的区域旅游资源网络体系。所以,甘南应该重视和鼓励有关旅游的科研工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建立起各地方的信息交流制度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建设集查询、检索、预订等功能于一身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信息。同时实现旅游统计、景区监测、旅行社管理、旅游人才信息等工作的自动化与网络化,真正实现管理的动态化和科学化。

(五)严格保护旅游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树立“环境成本”和“持续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环境建设投入”的现代理念,这样才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将甘南旅游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到一条有序和法制的文明旅游发展道路上,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旅游开发目标。必须继续强调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强对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集散地、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对自然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使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形成互动,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四篇:成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去年底,成都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把试点工作作为国家旅游局交给成都的重要任务,作为成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将试点工作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及时启动,切实推进。总体看,成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良好。1-10月,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18.54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99亿美元,同比增长59.5%。接待旅游总人数8867万人次,同比增长46.9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05.83万人次,同比增长68.87%。

一、工作情况

(一)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

今年2月,我市召开了全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启动。市委书记李春城、市长葛红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旅游局杜一力副局长莅临会议并对我市试点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市政府副市长王忠林在会上对试点工作作了具体安排。会后,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了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完善试点方案,出台政策措施

根据今年初国家旅游局在京召开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情况通报会精神,我市结合实际,研究完善了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市旅游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提出通过 1

旅游综合改革,我市旅游要实现发展方式显著转变、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旅游发展格局,最终把成都建设成为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典范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为了把试点工作抓出成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旅游就业、旅游价格、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六个方面制定了23条具体政策,市本级财政建立了2.2亿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比去年净增1.7亿元。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意见》,从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产业规划落地机制、完善服务业要素保障、创新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进机制、完善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力度等方面明确了20条政策措施。市旅游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旅游综合改革扶持政策实施细则,把落实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实施目标管理,分解落实责任

我市建立了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制度。围绕试点方案提出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等七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制定了《2011年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将试点方案的内容、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的市级主管部门和区(市)县,纳入目标考核,并由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市旅游综改办三家联合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 2

项督查。

(四)突出改革重点,着力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旅游规划。修编了成都市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全市旅游“一区两带”(都市旅游区、龙门山、龙泉山旅游发展带)的空间布局。采取“总体规划、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文化与体育规划、交通与配套设施规划、管理与服务引导规划”等“七规合

一、上下联动”的编制方法,编制了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并明确功能区总体规划为功能区顶层规划,功能区内的所有规划都要与之相衔接。

二是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建立了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相关区(市)县为实施主体、统规分建的功能区管理体制。都江堰市、青白江区等11个区(市)县成立了旅游综合功能区领导小组或管委会。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与成都市旅游产业促进中心、成都大学共同成立“成都天府源旅游服务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景区管理的新模式。

三是创新重大项目审查机制。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库,制定了生态旅游功能区重大项目审查办法,原则上生态旅游功能区内投资额1亿元以上和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或投资额不足1亿元,但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品牌项目由功能区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审查,经审查同意后按程序报批。

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龙门山相关六市县和成都文旅集团共同出资,注册资金2.2亿元,成立了龙门山功能区旅游 3

投资有限公司,发挥龙门山功能区平台公司的投资撬动作用,引导开发龙门山功能区重大旅游项目。四川省中行利用其“全产品、全平台、全方位”的整体优势,在银行贷款融资上给予龙门山功能区等成都市重大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项目提供总额为100亿元的授信支持。龙泉驿区、邛崃市、郫县等区(市)县积极组建了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搭建了旅游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

五是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机制。努力探索建立“城市旅游整合营销工作机制”,推进成都“最佳旅游联盟”建设,促进银旅合作,实施联盟营销,构建成都旅游“价格洼地、服务高地”。目前,全市已发展最佳旅游联盟单位300余家。成功举办“中国。成都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银联长城熊猫卡首发仪式”。同时,我市在央视投播了成都旅游形象宣传片,在境外7个主要客源市场设立了成都旅游宣传营销总代理。

六是推进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今年9月,我市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市验收。最近,我市迎接了国家旅游局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复核检查组检查。温江区、郫县、邛崃市、青羊区、锦江区和都江堰市等6个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区(市)县通过了评估验收,成都欢乐谷景区、锦江宾馆、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等39家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通过评估验收。建立完善了成都旅游呼叫中心,开通了15个座席、24小时值守服务的成都旅游服务热线96927。截至10月,旅游投诉受理197件,结案187 4

件,结案率为95%,游客满意率为100%。对成都旅游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率先建立了网上旅游投诉办理系统。

七是提升旅游业态。推进了宽窄巷子、锦里业态的提升,完成了非遗博览园建设,兰桂坊街区、东区数字音乐公园正式营业,启动了宽窄巷子2期、文殊坊2期、欢乐谷2期和国色天乡2期、水井坊特色街区建设,按照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合一”的要求,基本完成了街子、平乐、黄龙溪等5个古镇的业态提升,加快了安仁、西来等6个古镇建设,全面构建天府古镇旅游圈。

八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新游客满意度测评工作,建立了游客满意度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前三季度满意度测评排名全国前列。1-10月,全市共培训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次,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市场检查11次。组织开展了旅游市场集中专项治理行动,加强黄金周大检查,确保游客出行安全。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推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区(市)县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仍停留在旅游部门推进的层面,没有形成党政牵头、各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力度不够。个别市级部门对旅游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是难点突破不够。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区(市)县都

出台

了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总的来看,改革领域大多局限于原有旅游常规工作范围,旅游综合改革的重点不太突出,在解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上突破不够。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客观存在,旅游管理统筹协调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涉旅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

三是旅游要素保障不够。部分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用地 困难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现行地票政策,三圈层地票已达18万元/亩,使得三圈层增加了招商引资难度;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授信支持有待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配套。

三、下一步打算

我市将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以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端发展为目标,以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实施旅游创新发展、重点发展、品牌发展、融合发展和优化发展五大战略,建设“宜人”成都,促进全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旅游创新发展

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一要深化旅游功能区工体化体制改革。以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为载体,完善市级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领导小组统工领导、相关区(市)

县为实施主体、“统规分建”的旅游一体化管理体制,把龙门山、龙泉山功能区建成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样板。二要强化旅游行政管理职能。整合政府可调控的涉旅资源,统筹市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格局。三要强化旅游协会行业服务职能和行业自律功能。推动旅游行业协会成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行业的自律组织和旅游市场的重要中介组织。

2.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允许出让旅游景区经营权,推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景区发展机制。引导旅游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进旅游项目投资、旅游商品研发、旅游装各制造走园区化、景区化和综合体化发展道路,结合实际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制造产业园、旅游教育和创意产业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大型旅游综合体。

3.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一要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 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营销、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等。二要建好旅游功能区建设开发平台公司,解决旅游功能区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旅游产品问题和业态问题。三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帚有条件的重点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参与私寡基金;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扩大旅游企业投融资规模和渠道。

(二) 推进旅游重点发展

1.加快重点旅游区建设。一要加快都市休闲旅游区建 7

设,大力发展以游憩商业、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都市休闲旅游。二要加快生态旅游功能区建设。依托龙门山优质的自然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以遗产观光、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运动养生为主的山地旅游产品,着力培育高端旅游度假产业。依托龙泉山山地农业和山地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田园体验、乡村休闲、生态度假、运动康体等生态旅游项目。三要加快天府新区建设,科学编制《成都天府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努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带动成都旅游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现代旅游发展的创新区。

2.加快旅游精品建设。推进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遗产地、中华熊猫世界和以武侯祠为代表的文博旅游项目的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提升景区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成都国际旅游精品项目的核心吸引力。同时,抓好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天府古镇旅游产品和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建设。

3.扩大旅游开放合作。重点是扩大口岸开放。加快开通成都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市场的直航线路,形成国际门户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和旅游航空便捷通道,积极争取成都口岸对革要客源地国家或地区实行7天免签和落地签政策。

(三) 推进旅游品牌发展

1.集中塑造“休闲之都〃熊猫家园”旅游品牌。以世界遗产旅游、“中华熊猫世界”旅游和以武侯祠为代表的文博旅游为重点,打造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以“非遗节”为代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会旅游品牌。要抓好天府古镇建设、乡村旅游、都市特色旅游为重点的休闲旅游品牌, 8

不断提升成都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到2015年培育10家旅游主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旅游企业集团。着力建立、挟持和发展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企业。

2.创新旅游营销。建立成都旅游营销中心。成都旅游营销中心设在市旅游局,负责城市旅游营销重大项目策划、营销信`急沟通、营销计划实施、部门协调和绩效评估等工作。推广联盟营销,进一步发挥熊猫卡在价格、服务方面的营销优势。加强与重点旅游城市的营销合作,积极承办旅游博览会、交易会、文化节等国际大型节事活动。推进与携程、软通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整合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资源,加快构建以成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总平台为基础、各区(市)县旅游景区(点)和企业共同加入的营销系统。

(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产品为引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等三大文化产品为重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辅助的文化演艺、文博名镇、精品景区等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与会展业融合,办好国际美食节等大型会展旅游活砷,筹划举办更多与旅游相关的重要会展节事,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会展品牌;促进旅游与现代商贸融合,打造旅游商业特色街区、旅游美食特色街区和旅游综合体,建设成都旅游购物中心;促进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培育乡村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园体验旅游等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积极开发漂流、滑雪等 9

山地运动产品。

(五)推进旅游优化发展实施

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建立完善成都旅游信息化平台;实施“旅游标准化”工程,以标准化推动旅游规范化建设;实施“畅行天府”工程,完善旅游交通通达系统,构建“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实施“旅游法治”工程,制定完善涉裨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巩固旅游改革成果;实施“旅游人才”工程,建设一支复合型、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六)切实推进工作落实

⒈加强综合协调。完善市与区(市)县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根据试点工作任务的轻重、主次和缓急,加强综合协调,及时沟通情况,协同开展工作,共同推进试点工作。

2.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对旅游综合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调研,同时要学习兄弟城市试点工作经验,研究和借鉴改革成果。

3.加强督促检查。根据目标计划,对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检查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及时整改,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第五篇:浅析南京旅游景区免费开放的利弊

浅谈南京旅游景区的免费开放

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 1104020134 郑锴

摘要:21世纪以来,南京景区门票掀起了涨价之风,造成游客怨声一片。公益性免费景区已经扩大到60多处,占全部景区的七成。对于这种现象,百姓称好,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旅游形象也得到大大提升。

本文通过对南京部分旅游景区实施免费进入价格体系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阐述,对景区价格上涨的现象进行探讨,同时免费景区开放后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得出并不是所有景区都适合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将国内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同进行对比,认为景区免费开放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并吸取一些免费开放景区的管理经验,对南京免费景区提出了有效可行的管理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旅游景区 免费开放 管理对策

一、旅游景点免费开放后的好处

(一)市民得到了优惠,城市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景点免收门票后,进景点就像走进了自家花园,如此惬意的生活在人们心中期盼了很久。如今,美梦成真了,旅游景点成了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的场所,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

在过去,不难发现,一张小小的门票已成为景点与游人和市民之间的一堵墙,尤其是部分景区票价偏高,把很多群众挡在门外。如今在节假日,南京著名景点中山陵甚至因游客爆满导致寸步难移,而平时参观这里一家三口人仅门票钱就超过200元。一些普通工薪族表示,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门票钱对他们来说绝不是小数,现在地方开设了免费旅游景区是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丰富了百姓生活,发挥了景区公益性。政府规定所有旅游景点免费开放不现实,但增加旅游景点免费开放数量应该能做到。

市民呼吁免费景点再多一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普通市民能免费享受到的公共资源还是太少。不能否认,由于免费开放导致游客数量“井喷”,可能会引起公共设施过度消耗或损毁、管理秩序混乱和安全等问题,游客的整体素质还需提高。但这同时也是民众给政府提出的一道考题,是对政府服务人民能力的重要考验。

(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使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旅游景区服务社会的能力不仅反映在美丽的风景中,也反映在建筑、环境、服务等方面。旅游景区是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旅游景点,它提供给社会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息场所,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步入这里,在娱乐中受教育,在休闲中长知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免费开放以后,旅游景区迎来了更多的观众,打造学习、休闲、娱乐、购物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是未来旅游景区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

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摄影部、食品部、餐饮部、医务部、咨询处、寄存处、纪念品商店、休息厅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开设一些有益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为观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取得经济效益。观众在参观中进行购书、资料片、纪念品等方面的消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三)拉动消费,带动当地经济

在维持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景点采取了开放式,不收取门票是吸引和开发商的最好手段。这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同时旅游景点以免费开放来吸引人,使周围地段无形价值提升。一位游客说,这次一家三口来中山陵,结果吃饭,喝水,买烟,买零食等花了不少钱,但由于中山陵是免费开放的,所以还是玩的很开心。

这种举措,经济效益十分明显。2011年初南京市审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山陵免费开放后,景区每年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弥补了门票损失,而且带动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二、旅游景点免费开放后带来的问题

(一)巨大的管理上的资金压力

众所周知,景区门票收入一直是景区获得收益的主要来源,现在主要资金来源都断了,如何来管理景区的运营工作呢?这个是景区管理首要考虑的问题,没有门票收入的“小金库”,就没有了灵活机动的运用资金,没有景区管理维护的成本,对于景区的开发保护也一种是阻碍。

(二)管理上的困难

关于管理上的困难,总共有四点:客流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及安全管理。景区免费开放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南京中山陵于2010年11月12日免费开放的后七天,客流量达7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甚至10月3号客流量就会达15万之多,远远超过了景区原本的承载能力,玄武湖2011年10月1日免费开放,国庆7天人量达68.5万人次,较去年15.93增长了330%,经营总收入182万元,较去年的128.61万元,增长42%,为应对免费开放,景区服务管理、经营、志愿者等各类人员投入近1200人,对于景区而言,庞大的人口如何疏导管理将是个问题,管理疏导不善就有可能破坏景区原本容貌。因为人口的增加其带来的副作用便是接下来的三大管理问题。人多了交通也繁忙了,在如今自驾旅游也是旅游的热点,人们生活水品提高了,私家车的大量增长,开进景区将是景区的一大压力,车辆没地方排放是游客也是景区管理者的难题,车辆太多游客行走困难,不让进也不合情理,疏散管理不好也造成交通堵塞,因此景区免费开放对交通管理很不利。人多了,踏入景区的游客增多,有些游客素质偏低,在景区随便丢弃垃圾,乱践踏草地,破坏景区文物,比如在景区用小刀刻画“某某来此一游”字样等等,尤其是黄金节假日结束后会发现景区垃圾横飞,大大破坏了景区环境,对景区是大大的破坏,不利于景区的管理与维护。人多了,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例如人流拥挤,在狭窄的小道上,人流过多人们摔倒,车辆拥挤,交通隐患以及人口碰撞事件。旅游安全问题也是景区管理值得考虑的一大问题。

(三)景区免费开放的适合度 那些大型主题公园来说,绝对不可能免费的,投资者大量投入资金设备就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利润,这种公园式以盈利为单位的组织,不存在免费的说法。正德、张洁认为,对于居民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城市公园、纪念馆、博物馆和展览管等,其门票价格应该按照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原则核定,提倡推行免费门票或象征性门票,这其实也和中山陵免费开放的原因很相似,属于全民族的景区就应该让全民族去分享,真正体现这类景区教育意义,尤其是纪念馆、展览馆,对人们的欣赏教育宣传意义重大。也有人说了,那遗产类景区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是也应该免费呢?个人觉得,就中国现在的国情来说,遗产类风景名胜区还达不到免费的标准,中国还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这个阶段,没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免费这条道路还是困难的,毕竟对于遗产类景区,甚至有的还是国家级遗产,其资源稀有珍贵,需要充足的资金来进行保护。另外中国人口国情之多,素质偏低,遗产类景区一旦免费后,人口的大量流入将会对景区造成破坏,甚至造成不可恢复的危机,从这点来说免费开放在中国也不实际。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素质增高,民主意识增强,人们开始更多关注环境保护与发展,部分遗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产类景区免费开放还是有可能的。

三、旅游景点免费开放后带来的启示

(一)城市建设免费景点的必要性

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城市来说,聚居城市占据了一定的地域和自然资源,也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人文景观。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能够给人带来优美、舒适的体验和美感。人们需要在景区里享受一定数量的消费,也确实有不少人愿意花钱买这笔消费。因此,景区价格管理由于其公益性,需要遵循低价供应的原则,由财政给予景点补助。

景区价格管理不可以脱离公益性,有所为有所不为。动物园或者某些历史文化遗产不适宜长期免费开放,明孝陵、灵谷寺风景区未实行免费开放的景点就属于这几类。确实需要收费的景点,则要物有所值,并注重品牌效应和营销策略,价格杠杆也应发挥适当抑制游客数量的目的,但这毕竟是少数的。

(二)免费旅游景区要加强管理

许多景点存在经营理念偏差及监督缺失,经营效率十分低下,景点和公园资源极度浪费,地方财政还要每年投入大量资金。

景区免费开放不能免责管理。免费开放后,进园的市民就会增多,甚至会有一些经营户乘机进入景区摆设摊位。据报道,南京绣球公园连赌博用的麻将桌也随着免费而“大举进犯”景区,甚至霸占了整个公园的“半壁江山”,后被下关区联合执法队一举端掉。 免费景点不予管理,则消费者若为了尽可能地获得利益,必定会最大限度利用景区进行游览,必定会造成景区设施的过度使用,而公园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结果对大家都没有益处。

由此可见,公园免费开放后,更应该加强对公园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免费开放的特点,才去多方面的应对和防范措施,加强对景区诸如环境卫生,游客安全等公共场合的管理,从而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游览、参观创造一个良好地文化场所。

(三)旅游门票价格机制改革需要产权意识先导

当前,各地旅游景点都由政府或其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管理。从产权上来说,旅游景点属于全民所有,只是委托政府经营管理而已。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和思维惯性,不少人尤其是一些景点管理人员总是混淆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以为自己是景区的所有者,想方设法要求主管部门定价尽可能高。价格主管部门和公共资源的景区经营者都应该树立景区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意识。

(四)旅游经济要算综合体

对于私人所有的景点,经营者会寻找到最适合自身收入最大化的价格特点。因为委托效率损失和监督缺位,公共资源的景点受委托的振幅职能部门或派机构在管理景区的时候,也容易追求门票收入的最大化而不是体现景区本身价格点。

这就要求政府着眼于经济社会整体收入,充分估量旅游拉动效应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政府不应当只追求景点本身的盈利而是应该最大化的发挥景点的放大效应。比如,中山陵附近的景区如:音乐台、灵谷寺等免费开放,虽然在门票收入上减少成千上万的利益,但附近的商铺则会成为黄金地段,盈利大为提高,加之再明确这些商铺经营出让权归景区所有,景区管理者会从中得到很大的补偿,财政收入也会大幅提高。如果这些商铺包括酒店、咖啡厅、酒吧、餐厅灯随着游人的增加而日益火爆的话,必然会增加若干服务人员,从而增加岗位,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这就是政府要算的经济社会账。

(五)提供低价或免费景点需要制度的设计 中山陵及附近景区实行免费制,对于景区-内的餐饮、宾馆、零售等行业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甚至对于南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而南京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而南京市政府也在财政、政策上予以相应补偿。因此,包含经营集中、经济激励、利益补偿、政策倾斜等在内的制度设计使各方面能够达成共赢的均衡格局。

免费的景区的利益补偿应有所区分。由于各景区性质不同,有的亏损严重,有的却利益有余。大概而言,那些盈利的景区,大多是娱乐设施较多的景区,免费门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娱乐性设施的需求,反而盈利。亏损的都是那些以生态景观为主的免费景区,由于营业性收入少,亏损在所难免,政府应给与经济上的支持。

四、旅游景点免费开放所带给南京市民的

从中山陵的社会价值来看,它的免费开放益处是良多的。我认为,国家之所以让各种景点陆续免费开放,目的在于让景点更多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就南京本地市民而言,中山陵更应该免费开放。我认为它就是咱们南京人的后院,中山陵就好像你的家,有好多房间,每个房间都装潢得很漂亮。中山陵免费开放,带来的是城市品质和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子千 .景区应该免费开放吗.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黄潇婷.国内旅游景区门票制定影响实际因素的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07 【3】公保吉 等.浅谈如何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大观周刊.2011 【4】高书军,董玉明 .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初探.海岸工程,2002 【5】官委彦等.新时期如何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大众文艺.2012

上一篇:各地特色美食范文下一篇:感恩社会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