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基础教育的差异

2022-12-19

美国内华达州一位三岁女孩的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 理由是幼儿园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剥夺了他们的想象力, 要求幼儿园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结果是法庭判幼儿园败诉。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发达国家对保护儿童天性的教育的重视, 并把想象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的, 他们的观念是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深圳一名五岁女童在父母的训练下, 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准确地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 0 2 0位, 创立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中国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快, 结果以牺牲孩子的长远发展为代价, 获得了昙花一现的辉煌。在中国人的早期教育中, 孩子有没有想象力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比同龄人拥有更多的学业知识。

中外基础教育的差异, 表面上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但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之间的差异。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 这是一个起决定意义的大问题。

1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差异

1.1 中日儿童画展的启示

江苏国画院曾举办了一场中日儿童画交流展, 画展中两国儿童画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日本孩子的画从题材、画风、构图、颜色等方面来看都显得很自由, 而中国孩子的画则显示出明显的教过的痕迹, 看不到孩子自己的风格。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理念认为, 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种既定的标准, 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相反地, 中国的教育方法则把成人的审美标准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孩子, 使他们不断地否定自己原来的看法, 同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感受以适应成人既定的标准, 结果导致儿童在刻意模仿中逐渐丧失了个性化的感受能力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也丧失了儿童天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1.2 中外基础教育现状的比较

发达国家的教学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注重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发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自愿, 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自由。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引导+发现”, 而我们主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示范+模仿”。以数学中小学教育为例, 我国的教育方式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喜欢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学概念、数学公式, 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记住了较深、较难的数学知识, 但是弊端是很明显:不让学生自已去探究、发现问题和知识, 结果导致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1.3 产生差异的根源与影响

在全社会都鼓吹“考好试, 拿高分”的现实背景下, “不要搞应试教育”的呼声显得那么的微弱和不合时宜。有怎么样的考试制度就有怎么样的教育方式!当全社会都在为着“考试”这一唯一的目标去努力的时候, 有谁去关心他们的创造力呢?中国孩子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消失是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 中外学生在这方面的差距, 从幼儿园起就已经拉开了。这也是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 也是我们的科学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如别人的一个重要根源。如果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扭转这一局面, 那将使我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

2 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差异

2.1 个性化与社会化调查分析

有一项关于“中美儿童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 当我们对两国儿童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之后, 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儿童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差异:美国儿童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 而中国儿童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这表明中国儿童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儿童高, 而美国儿童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儿童高。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 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 多引导儿童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

2.2 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社会化并不等于一律化, 社会化的目的绝对不是把所有个体都训练成同一个模式。社会化也绝不是个体对社会的单纯的消极的适应, 单纯的消极的适应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而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应当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与创造。在强调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2.3 中外个性化培养的差异

发达国家强调个性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由发展, 因而分层次的个别教学法使用得比较多。比如他们提出的非学校论、计算机程序教学法等, 都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注重因材施教, 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相反我国一般采用的是集中、统一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也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和把握教学节奏。但是容易造成优差生的严重分化, 教学没有针对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 实际上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而这种教育的结果也只能造就出越来越多的、千篇一律的头脑。

2.4 培养发散式思维突现个性化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 特别是个性化思维品质, 要从发散式思维的培养来加以突破。所谓发散式思维就是从问题所提出的各方面条件出发, 寻找多种方法、途径去达到同一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式思维强调的是求异性, 突显个性, 不仅是衡量一个人的思维品质, 也体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不仅在数学教学中重要, 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所应该重视的。

3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差异

3.1 中外基础教育现实功能的差异

青少年数学国际城市邀请赛行政委员会主席孙文先说, 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得到公认, 但是中国的数学教育有很多欠缺, 比如, 与生活的联系太少、太刻板、枯燥、习题太多、学生太苦, 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我国的数学基础教学虽然总是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但至今未有与之协调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成了纸上谈兵, 仍然只是从数学本身的结构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国外的教学方法一般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他们重视应用数学教育, 注重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这种教学方法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3.2 中外基础教育中教材的差异

教材即教学材料, 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的教材是灵活多样且与学生周围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要求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他们的学校面向社会, 不断地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在面临的问题变成学生的教材。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我们以课本为世界, 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他们向“广”的方向发展, 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 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 学校教师总忘不了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 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教科书上, 学校生活则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离。

3.3 中外基础教育中过程体验的差异

不难发现,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 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完成, 美国一个月的课程, 我们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由于我们的进度快, 所以课堂讲授的知识就多, 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 我们省略了质疑过程, 省略了发散思维的过程, 省略了动手操作的全过程;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从尝试到成功, 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 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事实上,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必然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 如此学到的原理, 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了, 而是融合了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

3.4 中外基础教育中主体的差异

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我们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情况往往相反。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教育者为本的, 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同行听课而不是学生听课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主要是以施教者认为是否有用而不是学生认为是否有趣为标准。西方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为本的, 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课的好坏是以学生听讲的效果来判断的;教学的内容则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喜欢、热爱所学的内容时, 他们才会专注地投入精力, 再辛苦也乐意。

3.5 中外基础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差异

创造力是人的综合智慧的产物, 需要多方面能力的支撑, 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在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狭小天地里进行的, 仅仅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追求快、难、多时, 不得不省略或舍弃那些妨碍这一追求的东西, 而在我们省略和舍弃的东西中, 却包含着很多对增长智慧、发展综合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来说最需要的条件、最根本的基础。我们对创造力培养的理解比国外要浅得多;我们的基础教育认为学生应该学的内容比发达国家要求的范围要窄得多。我国基础教育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使学生的视野从狭小的课本空间中解放出来, 放眼广阔天地。

4 合作与竞争的差异

4.1 体育中折射出的合作精神

在美国, 体育活动被美国人视作是一种社交活动, 由此可以考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而体育同时也需要参与者具有勇敢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这些都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很重要的品质。在美国的学校里, 体育不好是没有地位的, 作为中学生的家长, 一到周末, 就都忙着奔向各种体育场所, 去为参加各类体育比赛的孩子助威。在中国, 中国家长绝大多数都期盼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 学习不好是没有地位的。中国的家长一到周末, 就要陪着孩子奔向各种培训辅导班, 培训辅导的内容主要是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科目。我们仅仅视体育为锻炼身体, 这意味着只要身体没病, 体育则可有可无。因此, 中国的学生尽管不少学业成绩很优秀, 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很欠缺, 特别缺少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而这是不健全的教育所造成的。

4.2 中美基础教育中合作与竞争的对比分析

中国孩子在参与合作性活动时往往表现为协作能力明显不足, 原因在于平时难得参与有合作内容的活动, 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从而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他们更习惯于各自为战的竞争, 而这意味着任何他人的优势都将构成对自己的威胁, 由此必然带来人际间的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 所形成的性格则是心胸狭隘、视野狭小。美国学校教育与中国非常不同的一点是, 他们比较重视学生个体的人格塑造, 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如果学生参加了州里的科技竞赛拿了个很好的名次, 学校会认为那是个人的事情而不会重视。但如果学校的足球队或篮球队打败了邻校的球队, 学校会在广播里大肆渲染校队如何协调作战, 用智慧和勇敢击败了对手等等, 因为这是学校的荣誉。

4.3 合作与竞争方面的启示

现代社会里, 单靠个人能力作出事业上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更多的创新成果依靠集体智慧。因此, 个体在具备必要的个人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们的学生在长期各自为战的排名竞争中, 严重缺乏群体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与国外学生相比, 这一能力缺陷显得格外突出。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 为此,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注意向国外学习, 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5 生存能力与智慧的差异

5.1 中外基础教育的共同趋势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有:掌握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 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美国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的目标: (1) 学会认识数学的价值, (2) 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具有信心, (3) 具有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会数学的交流, (5) 学会数学的推理。比较中外数学课程改革, 不难看出, 各国都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 课程标准的制定, 解决2 1世纪本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实用目标——帮助公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社会目标——使公民能够明智的参加公民事务;职业目标——为公民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务做准备;文化目标——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

5.2 生存能力与智慧培养的对比

在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双方却有着不同的现状, 如在美国,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并富有开拓精神的人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为此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 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 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 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相比之下, 中国的的情况就令人惭愧了, 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对乌鲁木齐9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业余生活情况调查, 随机抽样319名中学生, 仅8.6%经常做家务, 从来不做家务的有1 1.3%。其中有16岁的男孩子不敢划火柴, 15岁的女孩不会缝扣子。由于当今的孩子缺乏实践性的活动, 缺乏来自亲身参与而构成的经验, 所以他们普遍缺乏一种综合性的智慧。这种智慧包括坦然面对困难, 冷静分析境况, 果断判断得失, 巧妙谋求解决办法, 从容实施对策, 失败后再适时调整策略并毫不气馁地进行新的尝试。

5.3 现实的启示

现实问题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我们究竟要培养怎么样的人呢?是只会在考试中拿高分的“优等生”, 还是在现实中懂得生活、懂创造的健全人。我们所制造出来的课程标准是否只是一纸空言呢?如何才能在我们的未来教育中实现这一愿望使之不致于落空,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有待逾越的鸿沟。

6 结语

从近期效果来看, 中国学生的书本知识学得较多, 因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鼓励学生们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多地储存进大脑, 死记硬背是中国人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可是, 人脑的准确性如何比得过电脑。学生们要背许多资料, 那些资料在教科书、工具书、词典里, 想用的话, 查起来很方便, 何必要占据大脑有限的空间。而从长远发展来看, 各种能力, 甚至包括学习能力都比不上国外学生, 这是因为我国学生的学业成绩是通过大量的强化补习及勤学苦练才取得的, 但并未真正掌握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实际上, 我们的优势仅仅限于应试能力、记忆能力、书本理论知识, 而国外重视的能力与素养却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职业技能、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研究探索能力、信息筛选与加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思考能力、生存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经济自立能力等。而这所有的能力都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出严峻的要求。

摘要:中国学生的书本知识普遍较外国学生丰富, 但从可持续发展来看, 应用和创新等能力比不上先进国家学生, 原因在于中国学生的培养是采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 而外国学生的培养除了采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 更重视创造性思维与完整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个问题, 本文通过大量涉及多学科的实例, 从想象力与创造性、个性化与社会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合作与竞争、生存能力与智慧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 指出中外基础教育差异的实质, 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外,基础教育,理论,实践,差异

参考文献

[1] 孙杰远.现代数学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06.

[3] 朱学志.数学的历史、思想和方法[M].哈尔滨出版社, 1990.

[4] 吴霖如.德育课中让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德育教学) , 2002 (23) .

[5] 谢木烟.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学术, 2005, 8.

[6] 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2) .

[7] 丘瑞立.中学数学方法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8) .

[8] 赵春祥.浅谈构造数学模型解题[J].数理化学习, 1994 (8) .

[9] 王志.神童与保护天性[J].青年文摘, 2000-9-12.

[10] 李阳.为什么中国多“天才”美国多大师[N].教育报, 1998-12-23.

[11] 谢至平.学生数学学习的负面特性及教学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教法与学法) , 2002 (13) .

上一篇:试论体育与德、智、美育的关系下一篇:一类时滞Duffing方程周期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