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市战略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质量强市战略范文

唐山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2010-08-20

日前,市委召开八届常委会第115次(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及京津冀鲁部分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推进措施。会议强调,要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市公检法三长列席会议。

会议指出,5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明确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总体部署、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8月13日,京津冀鲁部分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源潮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市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全市各级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及京津冀鲁部分城市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切实把人才强市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选择,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动力,牢牢抓住不放,切实抓紧抓好。

会议指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和创新能

力进一步增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工作还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配臵不当、创新活力不强、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位臵,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以“第一资源”支撑“第一要务”。具体要抓好“六个一”。第一,确立一个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突出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发展,真正确立起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第二,制定一套规划。进一步细化完善《唐山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使之与科学发展示范区战略规划、“十二五”规划、国家和省人才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在此基础上,指导各县(市)区、各级各部门包括国有企业抓紧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规划,从而在全市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规划体系。第三,实施一批工程。一是创新型人才开发工程。大力推行“一个名人、一个品牌、一个产业”人才开发模式,深入实施百名院士、千名博士、万名硕士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万名专家柔性引进计划和重点高校联姻计划,大力培养引进各类创新型人才。二是领导力提升工程。继续采取选送优秀干部赴国内外高校深造、到重点项目建设一线锻炼等办法,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着力建设一支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开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企业经营人才培育工程。组建创业大学,开设每月一次企业家大讲坛,启动民营企业接班人和新生代企业家培训计划,分期组织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轮训,加快培养一大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四是海外

人才引进工程。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创造环境和条件,以全球化的视野和超常规的举措,大力引进海外人才。五是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加快实施职业教育规模倍增计划,大力推行“三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引导企业推行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实施“1+3”(高校+职校、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扩大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规模。六是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在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加快培养拔尖人才,下大力气改变社会管理人才匮乏现状。七是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第四,建设一个“特区”。认真学习借鉴北京市建设人才特区的经验,采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举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努力把曹妃甸打造成人才“特区”和“高地”。第五,完善一套政策。着眼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臵、激励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政策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有希望、有机会、有动力。第六,健全一套工作机制。健全领导机制、市场机制、考核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

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市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市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有关院校、企业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第二篇:树立全新人才理念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树立全新人才理念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杭州市杰出人才奖”是我市人才奖励的最高荣誉,也是市委、市政府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继2006年开展首届杰出人才奖评选之后,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奖”于近日正式揭晓。在12月8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届杰出人才奖表彰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强调,要树立全新的人才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作用,使杭州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宣读了“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奖”的表彰决定。市委副书记王金财主持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介绍“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奖”评选工作有关情况。市政协副主席董建平等出席会议。

“第二届杰出人才奖”评选活动自7月启动以来,历经了宣传发动、受理申报、专家评选、群众评选、领导小组评选、公示考察等6个阶段。最终,鲁冠球等来自全市8个领域的20名同志获得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奖。

王国平首先代表市四套班子领导和800万杭州人和“新杭州人”对获奖者表示祝贺。他指出,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城市管理者的理念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杭州从自身条件出发,选择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全符合杭州实际。

王国平指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杭州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杭州第一优势”的理念。就时代的选择而言,在全球化、互联网、新经济时代,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是土地和资金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就时代的挑战而言,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生态危机时代的挑战,杭州唯一的出路只能靠人才。就人才对城市的重要性而言,一座城市只有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打造竞争优势,进而构筑产业优势。在缺乏港口资源、政策资源、项目资源的情况下,杭州要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就是环境和人才。要继续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政策留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和激励各类人才建设杭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王国平强调,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创造一流业绩”的理念。人才是候鸟,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飞。人才用自己的“脚”为城市投票。在“做环境”已成为全世界各大城市共识的背景下,杭州要坚持“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治安环 — 1 —

境、体制环境”的大环境理念,千方百计“做环境”,全面落实“环境立市”战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使杭州真正成为“人才强市”。

王国平指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的理念。近年来,杭州先后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等一系列综合保护工程,充分发挥环境的比较优势,使杭州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践证明,“做环境”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而“育人才”是比“做环境”回报率更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发挥人才的比较优势,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大对人才的投入,真正把“人才投入是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的理念落到实处。

王国平强调,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牢固树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要确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打破身份、职称、学历等传统观念的限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杭州真正成为一座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的城市。要进一步扩大“杰出人才奖”的评选面,充分发挥每一个杭州人和“新杭州人”的潜能和价值,真正体现“行行出状元”,使杭州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王国平指出,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杰出人才的业绩,宣传他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刻苦攻关、勇攀高峰的敬业精神,志存高远、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宣传杭州支持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在全社会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各类人才在宽松、宽容的环境中工作和创业。要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政策体系,完善人才的户籍、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切实改进对各类人才的服务,构筑政策“洼地”、打造人才“高地”。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和拔尖人才制度,经常听取杰出人才、拔尖人才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人才住房问题。要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作用,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真正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各项政策举措,使“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更大成效。

— 2 —

第三篇:再创优势聚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述评

人才紧缺仍是突出问题到2003年底,宁波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为38万人,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为696人,而同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在2002年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人才数已分别达36

28、1

522、78

7、1312人,宁波与之相差甚多。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宁波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失去主动。为此,市委、市政府首次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区域人才高地的目标:到2010年,每万人口中人才数提高到1300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也要年均增长15%,达到80万人,从而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不可否认,我市实施“一号工程”以来,人才数量大为增加,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剧增。但由于我市原来的人才基础相对较差,高层次人才还相当紧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数居各计划单列市末位,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高级职称人才数只占青岛的四分之一。人才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其中占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工业,其拥有的人才数还不到全市人才数的四分之一。而200余个紧缺专业岗位人才缺口巨大,缺口率达42.1%,尤其缺乏国际贸易、涉外法律等具有国际资格论证的专业人才,缺乏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晓国际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职业经理人,缺乏综合经济管理、城市现代管理等一批高素质党政人才,缺乏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素质科研开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缺乏一批技术精良、业务熟练的石化、电子、机械、家电等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专业人才的大量紧缺,无疑对宁波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引才优势亟待重新培育宁波这几年通过“本科生先落户后就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不受编制限制”等“无门槛”就业政策和为高层次人才来甬洽谈发放路费补贴等一些在全国创先的举措,以及搭建“高洽会”等引才平台,建设各级各类开发区、创业基地等引才载体,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我市推出的一些创新举措被其他城市所引用和完善,各地更多引才新举措的推出,以及宁波城市地位与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地所存在的差距,我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已不具有优势。相反,由于在人才机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使宁波在人才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宁波大企业少、国际跨国集团投资少、高水平研发机构少,导致宁波能够容纳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载体不足,制约了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一些人才政策不够落实,如引进人员的安家补助费尚未开始实施、配偶安置缺乏渠道、子女择校难以兑现等,对我市引进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我市的人才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人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创业平台和创新氛围还不多不浓,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等,对我市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带来了较大困难。全面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自由成长的观念,坚决革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体制,坚决调整一切不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开创海纳百川、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那么宁波将如何再造优势来构筑海内外人才向往的区域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强磁场”效应的人才“蓄水池”?坚持政策创新,完善引才机制,为再创引才优势打下基础。人往高处走,在全国人才流动和海外人才回归的大背景下,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必须在落实现行有效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紧制订出台体现宁波开放特色和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框架。比如为保证引进人才享受与本地居民相同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市将推出工作居住证制度,以此吸引海外人才来甬工作、创业。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为加快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宁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从过去主要依靠物力资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政府将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力度,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开发的比重,市财政将安排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设立宁波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等,用于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及重点基地建设。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投入,企业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将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等,为我市加快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加快建设引才载体,优化人才社会环境,这是再创优势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快开发区、保税区、科技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突出抓好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基地建设,努力建成10个投资上亿元的创新研究机构,积极创立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以增强人才承载吸附能力。同时,优化人居环境和服务环境,采取建设人才公寓、享受购买商品房补贴政策等办法,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国际学校和医院、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人才环境国际化水平。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要有序实现市场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市外和境外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来我市的准入规定等,以此为通过市场配置这一健康有序的方式实现我市区域人才高地的筑就,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关于积极实施“以港强市”战略 加快港口发展的思考

关于“以港强市”战略的实践和思考

我市地处全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江经济带接合部,北依幅员广阔的苏北平原,南与经济发达的苏南一江相隔,拥有24.2公里优质长江岸线,具备发展港口经济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沿江开发战略,通过区划调整、资源整合、基础配套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沿江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沿江地区已成为推动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优势在沿江,潜力在沿江,希望在沿江”,“以港立市,以港兴市,以港强市”,不仅为沿江省、市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所证明,也已成为“调结构、转方式”新形势下全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近期,我们围绕积极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加快**港口发展,先后赴靖江、如皋、江都、大丰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我市实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一、我市实施“以港强市”战略是大势所趋

“以港强市”,顾名思义就是以港口的发展促进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我市作为沿江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是“长三角”经济圈中沟通南北、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在全省沿江、沿海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加快港口建设,提升**港区综合竞争力,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实现“领先苏中,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

1、**港区发展为我市实施“以港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沿江一体化开发”和“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化工、船舶、物流等临港产业的同时,不断加快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和集疏运通道建设,**港区吞吐能力和综合实力逐年提升。一是港口建设初具规模。现有建成投运码头11座、泊位1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7座、泊位8个;对外开放码头5座、泊位6个;外贸货物监管场所13处。2011年还有4座码头和5处库区正在申报对外开放。2010年,**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750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20万吨,同比增加83%,实现进出口贸易总值12.5亿美元。2011年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目前,港区在建、拟建生产性码头近20座,港池项目3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二是港口对重大项目的集聚作用凸显。得益于港口码头建设和港口经济发展,新浦化学、联成化学、振华油脂等骨干企业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沙桐化学、裕廊化工、新扬子鑫福造船、港湾石化、阿尔贝尔、展新实业、盛泰日化等重大项目陆续落户。三是港口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沿江地区软硬环境日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迅猛,沿江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沿江大道等区域干线公路即将建成,沿江一体化发展更为便利。2011年初我市长江岸线水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9月,我市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建设**天星洲和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区相关基础设施,为促进港口开发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应当说,港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市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建设大港口、引进大项目、打造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实施“以港强市”提供了良好机遇。2010年5月,《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获国务院同意。8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2011年2月,国务院以国发〔2011〕2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内河水运业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十二五”长江方案》,明确到2015年,将长江航道打造成为“黄金水道”。11月7日,交通运输部召开全国水运工作座谈会,提出“十二五”期以“兴内河、优港口、强海运”为着力点,加快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水运发展的质量、效益、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水运安全绿色发展,为2020年总体实现水路交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兴内河,就是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内河水运运量大、能耗小、污染轻、占地少、成本低、投资省的比较优势,把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作为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航道建设和专业化、规模化内河港区建设,积极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内河水运发展水平。优港口,就是要以调整优化为主题,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拓展服务功能,增强港口在现代物流中的枢纽作用,加快推进“两型”港口建设,形成布局合理、服务高效、保障有力、安全环保、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在内河港口建设方面,要求加快内河主要港口和部分地区重要港口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区建设,建成一批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等专业化泊位,增强港口对临港工业和腹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市加快推进“以港强市”步伐提供了良好机遇。

3、周边港口竞相发展态势使我市实施“以港强市”变得更为紧迫。当前,伴随着我国内外贸运输事业的发展,国内港口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省沿江、沿海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江、沿海城市纷纷掀起新一轮港口开发建设热潮。目前,我省颇具规模的沿江港口10余个,对外开放的万吨级以上泊位200余个。从周边城市港口发展态势看,靖江、扬中、海门、如皋、江都等地港口建设势头强劲,高港正在全力打造核心港区,靖江更是提出冲刺亿吨大港的目标。应当说,各地都把港口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港口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竞争发展和竞争的压力巨大,我市如不迎头赶上,奋起直追,极有可能错失发展时机,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二、我市实施“以港强市”战略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港口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与周边港口发展的实绩相比,我市港口发展与所处的区位不相适应,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岸线资源开发较为粗放。我市24.2公里的长江岸线,宜港深水岸线仅有8公里(不包括天星洲),可成片开发的深水岸线资源相对较少。经过多年开发,目前仅剩过船作业区有2公里深水岸线和天星洲外侧约6公里深水岸线可成片建设港口公用码头。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成为加快港口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市港口开发的模式还较为粗放,长江岸线利用率较低,缺乏港口规划的有效指导,沿江码头布置散乱,临江企业挤占了绝大部分沿江岸线和土地资源,港口开发所必须的岸线和公共仓储用地极其缺乏,尚未形成规划化、集约化港区。深水浅用、多占少用、乱占乱用等现象还较突出,比如如泰运河上下游通用码头、化工码头交叉布置,如泰运河至新段港近2公里岸线只建有千吨级生产性泊位,新段港至洋思港段岸线腹地被小化工企业占用,洋思港下游部分小型船厂占用深水岸线,沿江滩涂大量被养殖企业非法圈占等,都浪费了稀缺的深水岸线资源。

2、港口货物吞吐量总量不高。虽然近年来**港区货物吞吐量发展迅猛,但与周边港区相比,总量仍然不高。2010年,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750万吨,只占泰州港9970万吨的7.5%,今年前三季度完成货物吞吐量720万吨,但与靖江港区5600万吨、高港港区3400万吨相比,明显不是同一量级。究其原因,一是临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企业对水运需求不足;二是码头通过能力不足,全港区投入运营的生产性泊位仅有11个,设计通过能力仅530万吨,远低于实际吞吐规模。

3、港区辐射能力有待加强。港区现有码头均为临港企业投资兴建,以企业自用为主,唯一专门提供公用服务的过船港务公司码头,其性质仍为货主码头。2010年全港区输送的货物中,约70%是为码头业主企业自己服务,约95%是为经济开发区内企业服务。缺乏提供公共运输服务的公用码头,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港区对腹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4、口岸建设相对滞后。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我市的口岸工作起步较早,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防等四家查验机构均已进驻,查验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但与周边港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陈旧、工作经费缺乏、人员编制不足等方面。

三、我市加快实施“以港强市”战略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与思考,我们认为,加快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我市沿江区位优势,以天星洲开发为核心,以沿江港口群建设为基础,着力打造港口布局合理、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现代化港口,推进港区园区联动,努力把**港区建设成为引领**对外开放的龙头和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引擎。综合考察学习情况并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确立“以港强市”战略。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以港强市”战略实施意见,作为“以港兴市”战略的延续和提升。把“以港强市”确立为我市经济建设长期的发展方略,进一步突出港口在区域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把港口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对内凝聚人、财、物,对外吸引投资,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我市港口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借势沿江地区产业集聚特点,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和功能调整,加大工业港和物流港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实现港园联动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2、加强岸线资源管理。港口岸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港口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科学合理布局,走规划先行之路。建议进一步完善修编全市《沿江一体化开发总体规划》和《**港区总体规划》,加快天星洲及临港产业发展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全力推进沿江港口岸线的深度开发利用。加大沿江岸线整治、整合力度,加快实施天星洲综合整治工程,推动东夹江整体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沿江小化工厂和小船厂整合搬迁工作。据初步测算,通过整治、整合,我市可新增沿江岸线近20公里(天星洲周边18公里,东夹江近2公里),沿江岸线总长达44公里,其中,沿长江主航道有10公里深水岸线可开发利用,夹江有15公里左右的二级岸线可开发利用,这些岸线将成为我市沿江经济腾飞的重要资源。

3、建立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物流基地。建议围绕“港口依存性、先进性、集群性”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形成集聚机制,加快构筑物流网络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专业物流市场,打造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区域性港口物流商贸集聚区。以苏中化工物流园区为基地,推进东夹江港池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沿江化工物流业,采用“物流+产业”、“物流+贸易”和“保税物流”三大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港口物流企业和临港服务企业,将过船作业区打造为与精细化工园区相匹配,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以油脂加工、仓储为基础产业,加大开发区南片2公里岸线整合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万吨级以上通用泊位,努力打造以食用油为主的粮油物流基地。以船舶制造业为基础产业,加快推进宏锦物流、六圩港内港池等重点项目建设,将七圩作业区打造为金属材料加工物流基地。

4、着力加大天星洲开发力度。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确定的“固滩、切滩、疏浚、增高”的整治方案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加快推进天星洲综合整治工程,将近7.5平方公里的天星洲体分两部分开发,一是利用切滩、疏浚产生的弃土将天星洲洲头约6公里长的滩面垫高,形成5.5平方公里的港口作业和仓储物流区,沿长江主航道可形成6公里长的深水岸线,可规划建设25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二是将夹江疏浚到-8米,形成5000吨级的双向航道,夹江两岸也可形成10公里左右的二级岸线,可规划建设50-80个5000吨级以下泊位;三是将洲尾2平方公里的洲体作为生态旅游区进行保护,待条件符合后再进行旅游开发。同时,在天星洲后侧沿江腹地规划建设居住规模10-15万人的临港新城(虹桥新城)和20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发展区。2011年9月28日,我市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签订了框架投资协议,共同投资建设天星洲,我们希望通过与中交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共同合作,借助央企强大的资金、技术、施工和管理平台,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将天星洲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沿江生态旅游区、宜居亲水城市副中心和临港产业集聚区。

5、加大公共泊位建设力度。优先规划建设高标准、大吨位公用码头,促进港口为广大腹地经济发展服务,提高码头、岸线的利用率。同时在夹江较深水域段规划建设集散码头集中区,引导夹江内现有码头业主规范经营。建议市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鼓励、督促自有码头的企业优化规划、加大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对岸线、泊位使用能力超出企业本身要求的,鼓励其通过对外合作,进一步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岸线资源效益。

6、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查验机构办公用房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口岸联检中心。大力推进口岸远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工程,着力提升查验机构相关设备、设施技术水平。加快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口岸、港口一站式网上办事、查询、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口岸综合服务系统,逐步形成集商贸物流、信息咨询、口岸通关、航运代理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服务系统。

第五篇:深入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步伐

深入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加快“海洋强市”建设步伐摘要: 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湛江应该把握好这次机湛江师范学院 2012物理学1班 黄春茂 2012984119 遇,加强美丽海洋战略布局、海洋生态文明跨越发展、海洋科技资源创新驱动、现代渔业建设新步伐、保护中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的战略开发,建设富有湛江特色的海洋强市。

关键词:湛江;海洋;战略;发展

湛江地处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三面临海,全市海岸线总长1243.7公里(省政府批复的大陆岸线),占全省的30.2%。作为广东最具潜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城市,湛江要围绕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这一核心,推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港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支柱产业,海洋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把湛江建设成广东乃至全国的海洋强市。

一、美丽海洋战略布局

美丽海洋战略布局的内涵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海洋强国、美丽湛江战略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和海洋管控“五位一体”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突出各海湾特色,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将雷州乌石、企水、遂溪江洪、草潭、徐闻海安、新寮、廉江安铺、吴川吴阳、王村港,市区硇洲、东海等地全面纳

入,同时以湛江经济开发区为突破口,连霞山区、赤坎区一同纳入湛江海洋强市的发展框架,统筹规划建设,以期实现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科技创新强劲引领、海洋文化繁荣丰富、海洋管控和美、平安海洋、和谐海洋的战略目标。

二、海洋经济增加值不断攀升

环看今日的湛江海域,碧波潮涌,欣欣向荣。在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过程中,我市一批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重大示范项目、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等陆续上马。全市海域港口、旅游、生态的主体功能所占比重连年增加,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同步提升。再进一步大力推进海洋生物制药、游艇邮轮、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从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去年湛江市海洋产业总产值1237.5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491.2亿元,水产品出口总量10.1万吨,出口创汇6.34亿美元,多年居广东省首位。海洋经济总量在全省仅次于广州、深圳居第三位,主要渔业经济指标多年居全省首位。

三、海洋生态文明跨越发展

在海洋生态治理和维护方面,湛江表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海域内实行全面退养,以沙滩、红树林及基岩等岸线为特色,以沙滩修复及湿地重构为重点,实施美丽海岸工程。湛江市积极在海洋环境监管、污染整治、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等方面落实工作。伴随着赤坎江综合整治工程的深入,位于下游河海交汇处的滨湖公

园,作为自然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渐凸显,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滨水游憩空间,并延伸了湛江湾西海岸的园林景观。湛江市历时半年多、耗资3亿元完成了湛江港湾整治,改善了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金沙湾、渔港公园浴场海滩修复整治工程,还海于民、还岸于民。桩桩件件,充分展示了湛江注重海洋环境保护的决心和成效。 徐闻获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了大量的资源保护措施。

湛江市积极践行“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规划发展海洋经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东海岛工业新城、海东新区和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建设时,广东省领导陈小川予以充分肯定,并鼓励湛江市注重保护、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四、海洋科技资源创新驱动

在湛江打造美丽海洋的版图中,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好比带动产业腾飞的“大脑核心”。2013年7月24日,农业部“南海现代海洋渔业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在广东省湛江市启动建设。同时,农业部南海水产动物育种与养殖重点实验室落户广东恒兴集团。

“南海现代海洋渔业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以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三家单位为建设主体单位,联合了国内其他在南海海洋渔业方面有研究基础和优势的科研、教学单位、学会、协会和企业等14家协作单位,统筹

资源,开展协同创新。

五、现代渔业建设迈出新步伐

湛江渔业转型升级,休闲渔业发展持续推进,积极推动农业部海洋牧场项目建设。刚过去的一年,现代渔业建设和休闲渔业持续推进,种苗业、深加工和流通业取得提升,实施名牌战略,可有效加快湛江市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去年,湛江市各类水产品加工企业达264家,年加工价值70多亿元,拥有取得卫生注册出口加工企业34家,出口企业为全省地级市最多。此外,水产品加工企业先进的技术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获欧盟认证12家,美国认证30家,韩国认证29家,俄罗斯认证9家。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继续扶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目前湛江市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有自主品牌35个,获省名牌产品22个,获国家及省驰名商标6个,获国外注册商标2个。

六、保护中开发海洋资源

无居民海岛,是湛江珍贵的岛屿资源,遵循在保护中利用的原则。工程的启动,湛江市要建成13座生态和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建设礁区10228公顷,投放礁体68.2万立方米。除了建设人工鱼礁,未来在有条件的岛屿上都将规划修建码头,为休闲渔船和游艇提供停泊场所。

湛江市要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五个用海”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海域资源的集约、节

约和科学利用进一步加强。

同时,湛江市要大力宣传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市民保护海洋资源意识,掀起保护海洋资源的热潮,让各大、中小学校成为引领社会保护海洋资源的阵地。

最后,湛江市政府要大力宣传湛江特色,打造湛江品牌效应,出台一些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一起建设幸福美丽湛江。

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是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要结合“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协调抓落实,改革创新抓突破,在工作推进、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基础设施配套和海洋综合管理上构建切实有效的保障体系,努力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富有湛江特色的海洋经济强市。参考文献:

[1] 王曙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海洋出版社,2004.7,P301

[2]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洋科学.科学出版社,2012.2,P008

[3]《 农民日报 》( 2013年07月26日01 版)

[4]《中国乡镇企业 》2013 年07期

[5]《湛江日报》。2014-02-27

上一篇:招聘公司简介范文下一篇:智能船舶制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