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来的地理新课堂2例

2022-09-11

地理新课标讲得很清楚, 在中学开设地理课程的主要目的, 社会培养公民的地理素养。它要求地理教学要在整体的出发点、宏观的背景下, 把地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 让学生从整体的地理环境出发, 去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以及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如何实现从既往的先部分后整体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在教学中实践整体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我找到了一件工具——地图, 并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地图本是地理教学中特有的、也是常见的内容和环节, 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 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其实, 地图不仅是工具, 也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在地图上呈现出来的, 不仅是个体的信息, 还有该信息的地理背景、与其他信息的区位关系等, 它恰恰就是一个“在整体的出发点、宏观的背景下, 把地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典范。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地图达到知识教育、理论逻辑推理、技能训练等教学目的。我在教学中尝试用让学生“画”地图的方法来达到地图技能培养和知识构建的目标。这一做法与地理新课标突出的整体教学和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的理念不谋而合。

例1:独立要素的整体教学。

譬如, 在《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中, 做法如下:

给学生每人一张印有中国主要城市 (特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主) 的中国政区图和空白地图, 要求他们把主要城市描下来。

用P P T逐条演示中国的主要铁路干线, 要求学生按其经过的主要城市画在描好的图上。

用P P T演示主要铁路枢纽, 请学生把主要铁路枢纽城市标注在图上。

请学生找出从广州坐火车去哈尔滨要经过哪些铁路线和哪些枢纽城市。

请学生根据地图比例尺算出哈尔滨与广州的距离, 并估算搭乘不同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

请学生对比乘坐火车与搭乘飞机去哈尔滨的优劣, 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案, 并找出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根据学生兴趣悬赏提问:如何给铁路起名字?处于铁路枢纽的城市能从铁路得到哪些非铁路枢纽城市得不到的好处?

程序1实际是复习和巩固中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名称, 也是程序2的必要铺垫, 同时, 通过画出来的铁路线密度, 可以直观上感知交通建设的地区差异, 为交通布局埋下伏笔;学习进行到程序3, 学生已经在潜意识中认识到铁路与城市的关系, 从知识点来讲就是交通线与聚落的关系, 还可以引申出铁路交通的重要性;程序5、6是学习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技术特点;程序7可作为知识延伸, 也可以作为联系实际的切入口。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描地图法在知识教学中的功能, 它既是工具, 也是知识载体, 同时又是教学的线索。在地图上呈现的, 有线 (铁路) 、点 (城市) 、面 (分布) 的结合, 还有区位因素等隐性信息。描地图的教学法也避免了教师过多讲授带来的弊病, 还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和思考的时间, 在学生描地图的时候, 他们已经在搜集和整理地图所传达的信息, 描地图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描绘, 他们也觉得新鲜有趣, 乐于参与, 愿意自己去了解和发现, 自己发现的知识比教师讲给他们听的印象当然牢固得多。

例2:多元要素的整体教学。

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 做法如下:

给学生每人一张印有中国主要山脉的中国地形图和一张空白地图, 要求他们把主要山脉描下来, 山脉处用连续的“^”形, 并标注山脉名称。

请学生根据季风界线经过的主要山脉在图上画出季风界线。

请学生在图上标示冬夏季风的风向。

给学生每人一张中国降水量分布图, 请他们把等降水量分布描到自己的地图上。

再给学生一张印有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的地图, 让他们描到自己的地图上。

悬赏提问:谁能猜出以上河流径流量的排序?你依据什么?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有关系吗?我国还划分为若干个干湿区, 这与降水量是什么关系?降水量与季风又是什么关系?

在描地图的程序1和2中, 已经把中国主要山脉的位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教授完毕, 而且学生自己动手绘制, 印象更深刻。在程序3中, 可以不急于讲季风的成因, 只需提示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季风有关的现象, 让学生发现季风存在的事实和季风的风向特点。在程序4中, 学生已经能够看出我国降水的特点之一是东部多, 西部少, 南方多, 北方少。可能还隐约发现降水与东南季风的关系。程序5则是为河流的教学埋下伏笔。程序6是用一连串的问题提示学生地图中传递的信息和本单元的知识目标, 也为下面的教学留下悬念。

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和教师的引导, 学生完成了对中国主要山脉的了解、对季风形成和影响的初步认识等知识点。这种教学的优点就在于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结构的粗毛坯, 使学生能初步了解知识的重点和框架, 这也就是教学想要的“在整体的出发点、宏观的背景下, 把地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这种做法突破常规的课本章节, 从教学一开始就把所有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 使他们知道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至于风从哪里来, 雨量为什么有多寡, 就是他们接下来想问的问题了, 后继的自主探究学习也自然拉开了序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画”出来的地理新课堂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1突破常规的创新性

地理教学使用的是最普通不过的挂图, 利用的是挂图中信息量庞大的特点来开展有目的的整体架构的教学。对读图能力培养的创新方面是, 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分解出各个要素, 由学生自己描到地图上, 可以起到信息分类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的层次, 同时也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读图方法。

2能力培养的综合性

读图、作图是地理教学的技能目标之一, 通过“画”地图,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同时, 它以地图为载体和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知识体系, 简便、高效、目标明确。它使知识的综合和归纳训练不限于在单元教学完成之后, 也可以以有机整体的形式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3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画”地图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一个可以撇开教师的机会, 使学生从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中解脱出来, 以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和发现, 对于他们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必须有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画地图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能参与, 愿意参与, 充分“享受”主体待遇, 他们能不积极吗?

4面向全体, 兼顾差异的广泛适应性

画地图让人人动手, 而且力所能及,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作品”自我实现,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提炼地理信息。这种方法面向全体, 人人参与, 各有所获, 还照顾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成就动机。

5学习成果的激励性

这是一个出乎教学设计目标的意外惊喜。画地图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还得到一份特殊的作品, 就是他们自己描绘的图, 很多学生对此很珍视, 课后给图涂上颜色, 还炫耀似的贴在自己房间显眼的位置, 还对这些学习“成果”充满期待。

综上所述, 用“画”说话的地理课堂优越性就是:功能强大, 紧跟改革步伐, 教师少费劲, 学生乐意学。这不正是我们渴望的吗?这不也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吗?

摘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思考地理教学中特有的地图运用, 地图不仅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 而且强大的知识载体功能, 可以成为整体教学的手段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本文举了两例地图运用的例子来说明“画”图学习的运用方法和作用。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

上一篇:校园网络安全状况及防护措施下一篇:化工生产企业库存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