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为中心小学英语

2023-05-07

第一篇:以学习为中心小学英语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方法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往往采用教师机械化讲授、学生被动式听课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的长期采用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而使得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只能体现在学生应试能力提升方面,真正的课程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因此文章在这一背景下,以实际的教学经验为参考,通过对课程教学工作的研究来探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而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究;以学习为中心;教学有效性

1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探究

文章主要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探究,因此在整体分析之前,文章首先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进行探究,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切入点,以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1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首先要对学习的主体进行明确。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设计观念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进而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实际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才能不断的得到提升与完善,进而其实际的教学效果才能获得推进。

1.2学习需求的满足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障

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目标,因此,无论在何种教学方法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学习的状况以及实际的学习需求进行探究,进而以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工作的设计。故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除了要保障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课程教学的记录,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详细的标注,进而以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基本的保障。

1.3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识的有效应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关键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虽然只是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应用除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外,还能在教学之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解题的能力、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能力、知识运用与分析的能力。在这一方法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仅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障,还能获得有效的拓展,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化不断的得到提升。

2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探究

文章通过对教学思想的研究来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文章的分析,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分析有了基本的切入点,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基本的研究。

2.1以数学趣味知识探究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学生充分的参与小学数学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也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因此在现阶段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借助教材知识设计、插图以及实际的数学案例来提升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在这些措施的推进下,小学课程知识的引入得到了优化,例如在相遇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插图应用以及距离的标注使得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之前就能根据实际的生活经历来进行一些基本的探索,进而伴随着自己对于距离与时间测量的问题进入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整个课程参与的程度获得了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2.2以生成化课堂为载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将课程教学的知识进行模块化的处理,并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生成化的教学,则整个数学课程的教学在学生学习需求的指引下获得了个性化的改革,不同班集体、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都在个性化教学课堂之中获得学习需求的满足。进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得到了再次的优化,整个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3有效开展课程总结,以习题和数学活动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与应用

数学课程的总结是数学教学效果维持的重要保障,而借助习题和教学活动的帮助来在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则可以更好的拓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后阶段,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自我总结,并利用相关的习题或者是数学活动来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进而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凸显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优越性。

3结束语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生基础知识有效掌握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强化数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而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个性化教学课堂的设计以及有效的课程总结与知识应用训练来开展数学教学工作,进而优化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保障学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获得最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师延平.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3:116.

第二篇: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黄梅花

[摘要]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因此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应注重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全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 [关键词]学习活动

语文

设计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的是:学不等于教,教也不能代替学,但教必须促进学,要以学习者为焦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难免的,一是重教材,轻学生。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二是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人教版教材的全面实施,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我们改革旧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优势和思路,

(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优势 1.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个体具有个人意义的内容,课堂的教学活动体现灵活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课堂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利用学生潜在发展的优势,寻求以生为本的和谐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多种智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自主自动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享受。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使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把对外部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和改造,建构新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充分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其效果。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的思路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课过分倚重知识的现象,丞须纠正。重视知识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进步。但受应试教育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家把知识当作了语文学习的法宝,认为教好了知识,语文教学就万事大吉,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堂便成了“复制车间”,学生整天处在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中。他们生吞吞剥地接受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予以了批评,“教育灌输着属于古旧范畴的传统知识,这种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然而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终生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因此,“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成了课改的一大目标。这诚如包围平教授所说:“知识,作为教育学的大厦最底下的一块砖石,一旦挪动了,智慧才可能进入,智慧与知识互补地闪烁光辉”。

就语文学习规律而言,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知识有关,但主要依靠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我们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阅读的知识,而如果学生不开展大理的阅读实践,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永远也无法提高;我们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写作的知识,而如果学生不开展大量的写作实践,那么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写作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和读写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 2.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全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更是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智能上,除了传统看重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外,还有音乐、空间、身体动作、内省、交往、自然观察等6种智能。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这8种智能的错综复杂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领域。只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才有利于大脑开发和潜能开掘。例如,我在设计《窃读记》一课活动时,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了“我朗诵”的小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既穿插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和适时、中肯的点评,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产生新的感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在预习和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组内能解决的问题理解解决,认为有价值或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做好记录,留到下一环节,全班合作探讨。再次,我引领学生结合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探究文本。在这课堂活动中,我们完成了赏析语言、感悟主旨、整理并归纳写作手法等。这些有梯度的、渐进的课堂活动,一方面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对他们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当然,在开展各个小活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由易到难,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2)关注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革除目前教学弊端,迎接时代挑战。目前中小学教育中统一的东西实在太多,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桌椅排列,统一的学习方式,统一的考试检查……说到底,这是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流水线”式教育——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学校的专业也就越来越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标准件。而今,人类跨理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回应时代的这一挑战,“扩大了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蕴藏在我们敏个人身上的财富”(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因此,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便成了今天语文教育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时代的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世界的现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务和使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今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总和。因此,无论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未来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必须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学会自主,学全合作,学全探究。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人文词语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而成了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形式。 (1)鼓励质疑,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动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

(2)恰当好处地运用讨论。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课文《守株待兔》时,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位种田人,你在树桩边不断地等下去,可能会遇到怎样不同的结果?”学生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遇到一头老狼,把它打死后,高兴地扛回家;有的说由于不灰心,还真的等到了第二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而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对话,有效的课堂活动既是学生高效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生生、师生思想碰撞,生成新能力的过程,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探究学习手段。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的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有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如我在小学一年级语文《快乐的节日》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谈话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知道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有课间游戏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接着我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而后在老师范读时又配以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景音乐,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以至产生迫不及待的去读课文的兴趣。

其次,在课上学生读书的同时,我出示了相关的学习小建议,让学生们在读书时明确目标,清楚重点,知道现在的读书任务是什么,然后按照建议中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在初读课文时,我在小组学习之前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的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在快乐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从知识、能力的维度进行学习。我还设计了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也倾听到别人的想法。

接着,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4.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教学设计必须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备如下特点:第一,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理会新发展,第二,在结构方面,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课程。第三,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第四,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室,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第五,从实施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其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封闭,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小学语文 新课程 标准》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 信息化 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系统论 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 高 级。随着小学素质 教育 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战斗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不能局限在书本里,自我封闭。如果语文教学还拘泥于教本,机械地让学生掌握语文 技能 ,就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语文课内和课外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 教学内容 本身间的开放性联系,而且要有横向思维,注重语文知识跨学科间的联系,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及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 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就是让他们能正确运用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 过程 中使其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有效 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必须首先增强开放性课堂教学意识。长期的应 试 教育使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和 评价 重分数不重素质,重 结果 不重过程。教师的年终考核乃至教学奖励无一不与学生的 考试 成绩挂钩。这样就限制了教师开放性思维的发展,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性课堂教学无从谈起。例如:教授《田忌赛马》一课时,传统教学是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说出孙膑是一个善于 观察 、机智聪明的人。如果有学生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角度出发,说出孙膑的这一做法违反公平竞争 原则 ,存在某种投机取巧的欺诈成分,显然教师是不赞同的。因为这种想法如果出现在试题 答案 中,肯定是不会得分的。然而该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因为他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教师若要有效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就必须尊重学生由现实引发的这种理性思考,增强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还要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现行教材虽然绝大多数课文文质兼美,但随着人们进步观念的更新,难免会出现一些 问题 。学生在学习“铁棒磨成针”这个成语时提出老奶奶的决心是可佳的,但对她磨铁棒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说她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铁还污染河水,不如把铁棒拿到铁匠铺去,可以做许许多多的针,老奶奶也可以用这些时间干其他更多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 认识 到学生这种开放性思维的重要作用,避免因自己开放性教学意识的薄弱而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方设法增强自身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

总之,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教学设计,构建了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易东平译).大丰:江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志佳.新课改与语文个性化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参考文献:

[4]田荣俊. 新课标 小学语文开放阅读[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01). [5]开放 教育教学 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09).[6]欧阳晓华.对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教学的思考[J].素质教育论坛,2007,(66):58-59.[7]《活动教学论》 宋宁娜 江苏教育出版社 [8]《现代教学办法导论》

高艳 学苑出版社

[9]《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湖北教育出版社 [9]《构建“活动——成长”教学新格局》

上海教育 1990(9)

第三篇: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必须教会学生“会学”

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回校后我认真尝试并积极开展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愉快有趣,教师也教得不累。但在我近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中,存在对学习仍是被动应付,不会主动学习探究问题,或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时候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原因来自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原因还是在教师。因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授人以渔”,即交给学生打鱼的方法。学生没有打鱼方法,怎能打到鱼呢?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就是建立知识体系,揭示思维过程,达到知识与思维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在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教师就是要在学习少上帮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学会听、学会看、学会思、学会说、学会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呢?我认为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农村学生见识少,基础差。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教会学生会学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要让学生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挥更大优势。

一、教会学生“看”

教会学生看,不能只是指导学生“读书”“预习”等,它应包括指导学生认真地看教材、看板书、还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直观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看书,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专心看书。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你们在钓鱼中有过什么启示吗?然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朗读的方式轻声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紧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心情变化,完成填空: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多么高兴,多么喜欢这条大鲈雨。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对爸爸的话很不理解,感到十分沮丧,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其次,还可以根据课后第二题设计填空,指导学生看书,写出作者不想放掉鲈鱼的理由。如:

1.“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不少水花。”是说:这条鱼“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2.“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是说:鲈鱼这么大,这么美,很诱惑人。

3.“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乞求的目光投向了 父亲。”是说: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批评。

从中体会“我”实践道德的艰难。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看教师的板书,认真体会课文中心,理解课文含义。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时,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所以,“看”确实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会学生“听”

我在课余时间常常主动与学生交谈他们的学习情况,在交谈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课或不会听课。学生在课堂中不认真听讲和不会听讲,必然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会学生听课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不但要指导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而且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在听中想,以想促听,并作必要的记录。如《七律·长征》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教好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伟人的伟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师必须对长征作适当的介绍。只要学生对长征的经历听得入耳,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就不会费力了。

三、教会学生“思”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俗话说“学贵有疑”,如果教师能够巧妙的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疑,本身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语文课而言,要通过教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擦力和想象力,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作者开篇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可让学生相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和生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

四、教会学生“说”

说是思维的外壳,有思才有说。教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敢说,进而引导学生不加修饰地直说,进一步培养他们说得有条理,言简意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罗嗦呢喃现象,教师要耐心听,并不时地帮助他们组织语言。学生说一半卡壳时,要及时给以启发,帮助他们组织语言把意思说下去。随着学生语文知识、语言词汇量的不断积累,可逐步通过遣词造句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口头作文、即兴表演等形式培育学生说的能力。

五、教会学生“用”

“学以致用”是说学习了要能用于实际。可见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学富五车,而不会用还是等于零。“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而学会用应该包括应用和创造。如学生学了书信的写法,会写书信就是应用,并能在用的基础上有创造,那就是学的目的。如学生学习写诗歌、散文本身就是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理科的事,也是文科、艺术学科的事,只要我们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中注意发现和大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给学生看、听、思、说、用的学习方法,变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自己学,教师作指导,达到使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学生学会了阅读、观察、思考、表达、运用,就可以真正发挥好教师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时代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

第四篇:《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读后感

今年参加市教师教育院的有效教学培训时,接触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并有幸与其作者夏雪梅博士近距离接触。

拿到书后,绿色的封面给人以清新之感,封面上的“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也触发了我好奇心。

于是,在多个寂静的夜晚翻开了此书,初读时,感觉比较理性,尤其是“课

堂观察的历史流变与新进展”等章节,读得很艰难,有很多的术语甚至还不太理解。就着这样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在第三晚读到了第五章“观察前对目标的处理”。观察前应对目标如何处理呢?这引起了的兴趣,因为平时尽管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一直在反复强调,但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依然有“鸡肋”之感,用之无味,充之可惜,即使是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订也有照抄教参的。带着期待,读了下来,发现夏雪梅老师所言的目标处理,主要是指观察前针对目标达成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分析目标的合理性。

这样的分析,无疑能让我们在进行实地课堂观察之前就澄清:这堂课,学生将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进步,这些进步的方向设定得是否合理。那同样的,在进行微格剖析时,对教研组的观察教师而言,对预设目标的分析和处理,不仅是为便于观察,也是从目标探查教学的环节和过程。难怪,一些有经验的老

师在观察或分析了目标后,即使不用进入教师的课堂,就可预知这节课的方向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有可能获得有质量的学习?后来,以后教研组在开展微格剖析活动之前,一定要先召开一个观察前期会议,不仅是对课堂观察角度、分工等的分配,更多的还应聚焦目标的处理进行集中讨论,让大家明晰了目标后再进入课堂观察,进行课后的数据分析、处理、汇报,相信团队成员定会收获更多。

本书中的第七章节“理解学习过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尽管平时一直在自勉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但读了这个章节后,觉得有点惭愧。我们真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吗?去听课时,发现有时老师精心预设的环节,进入课堂后,就会出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似乎并不总在一条轨道上。包括自己也是一样,这种种迹像表明,我们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带着很斐诚的心,往下读。正如书中夏老

师所言,我们的很多课堂观察,对认知观念与过程的观察常常停留在简单的外部指标上,看了各教研组设计的观察指标,发现都停留在学生的举手次数,听课时的表情,各种学习状态(如作业形式、小组活动、思考投入情况)等,非学习性行为等,回想各教研组设计的这类指标制度,似乎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方面作用比较有限。

从书中我汲取到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如观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知道学生头脑中究竟有些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的确,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观察,我们都需要有一些知识基础,了解学习何发发生,学生的大脑中有什么,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更好。借助书中提供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四种不同的认知轨迹,遵循概念化的轨迹、遵循操作化的轨迹、遵循策略化的轨迹、遵循情境化的轨迹,让我们可以分析课堂中的“迷思概念”和对“零散知识”的理解,从而去探查学习

活动与作业中学生认知水平……突然之间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因为课堂上的有效观察,课后的数据分析,教师白描、话语的分析等,都可判断出整堂课上师生合作学习的质量,保进深度的合作学习。

这本书开辟了听课活动研究的新领域,开拓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新视角。以上是我对这本书一些观点的摘要和表述,谈不上感想,因为我还没有这个理论高度,在平时听课时也没有探讨过这个领域。其实对我感触最大的只有一句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判断的问题。”

第五篇:班级管理要以学习为中心[范文]

班级管理要以学习为中心。

我和同学们讲,聪明的人是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把简单的事情作到最完美。高中生活是人生的转折点,成长中的问题和矛盾很多,很复杂。我们怎样做一个聪明人呢习,那我们就一切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我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提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习的事我们做,有利于学习的话我们说,有利于学习的我们想。一切思想、行动都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所有的事物的判断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中心任务的完成。这样以来,不用多费口舌,每个人都能自己去对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思想统一了,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纪律观念自然也加强了。

以学习为中心,需要目标和动力。新生入校后,只是讲明学校各项纪律和注意事项,什么时间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然后要求每位同学写出自己的理想、三年目标、一年目标,每人发两页稿纸,要求认真书写。写完后,每个同学在班级上公开的大声的读出来,然后上交妥善保管,借以激励学生,增加动力。在班级树立刻苦学习的榜样,号召每位同学向他学习。刘继宾同学入校时基础很差,但是转变极大,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早起读书,晚上睡前读书,饭间读书,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来学习。因而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在班级大力表扬,利用班会让他谈感受,说经验,号召同学们学习他的刻苦精神,带动了一部分后进的同学更加端正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中心,把其他事情处理好,来促进学习。班级纪律,卫生,上操,内务,吃饭,团结,尊师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各项常规管理一步到位。既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以学习为中心,需要学习激情和毅力。开学之初,组织学生观看《阿甘正传》、《李阳疯狂英语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情飞扬更需要坚持和毅力。遇到困难时,沮丧气馁时,想要放弃退缩时,班级的标语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坚持一下,坚持就是胜利。在复习备考的关键阶段,同学们已经有些懈怠和疲惫。我把《亮剑》中独立团与日本关东军进行肉搏战的那一段给学生朗诵一遍,并且提出“亮剑”精神和“拼刺刀”精神,打消了一部分同学的犹豫、怯懦,

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三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要成为勇者。同学们的疲惫和懈怠一扫而光,一个个又像小老虎一样。

以学习为中心,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要求每人座位是自己的卫生责任区;每次出教室把凳子放在课桌下;把各科的页子分类保存,经过几次强化绝大部分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习惯。

以学习为中心,需要有竞争意识。3班学生比较疲塌,争胜心不是太强。我没有在班上讲,而是通过活动去激发。我们和五班进行了一场拔河比赛,输了,这正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只做了简单的介绍,说明拔河是一项最能突出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检验一个集体战斗力的项目,然后全班讨论,自由发言,并且由班委自己组织。结果相当的好,学生没有相互埋怨,而是通过失败找到原因,并且振奋精神,以五班为段考竞争对手,发誓要战胜五班,一雪前耻。我又提醒学生: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要上重视敌人。学生们为了确保成功想出了人盯人的战术,每个人找一个5班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动员每一名同学积极参与,把班级的任务分解成每个人的任务。

在贯彻这个中心任务过程中,一切以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出发点。不但要求学生这样做,我也要这样做,工作中坚持这样的原则:求真务实,严爱结合,宽容。班级管理中求真务实,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我在和学生谈话之前首先声明,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不能说谎话。你所说的话不记录,不外传,不批评,只是要求说出真实情况和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在班级的讲话切中实质,简明扼要,各项工作的安排布置讲求实效,不过分追求形式,班级的务实的风气日盛,没有了做样子与浮躁。

以学习为中心,要每一个同学心气顺,情绪稳,班级气氛和谐。班级管理中,严字当头,更要宽严适度,关爱学生。我公开声明凡事都可以商量,惟独学习上不能讨价还价,没有商量的余地。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生病也是难免的。学生生病我都安排前去就诊,有时校医不在就带领外出就诊,并且抽空到校医室去看望。事情虽不大,但暖人心。一段时期,班级有一部分同学不吃饭,仅以零食充饥,借以节约时间。我知道后不断的提醒大家不要因小失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钱没了,还谈什么革命就这样在笑声中完成了教育。并且和有些家长沟通,明确告诉学生这样做学校不提倡,老师不允许,家长也要做正确的引导。精神可取,做法不对。一般情况下,家长来看望学生,我都第一时间安排学生见家长,并且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得到真实的信息,就要取得学生的信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建立信任,更多的支持。信任是建立在消除隔阂,建立在对学生的关爱上的。晚上查寝时,偶尔和学生开几句玩笑,也无伤大雅,而且更好进行沟通并且批评的效果也更好。

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我公开在班级上申明的。但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三次。被一个石头绊倒一次,两次都有情可原,三次四次就说不过去了。学生犯了错误也是以自我反省为主,基本不请家长,只要自己知道错了,教育目的就达到了。目前,还没发现有同学接二连三的犯同一个错误。

我从不在班级提超过学生能力的目标,不提过分的要求,并且在安排事情之前先了解学生的时间安排和实际情况。有一次,在班级布置工作后反映很大,一了解今天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我马上重新安排时间,并向同学道歉。这样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也就没有了畏难和抵触情绪,各项工作也就能顺利开展。

1、要让教师绝对的消除批评是不现实的,因为教师也有自己的情绪变化,他毕竟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神,所以作为教师不可能不批评学生。

2、表扬的威力再大也并非是一种万能药,盲目的不合实际的表扬,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会引起未受表扬人的反感,同时还会起到一种错误的引导作用,所以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同表扬一样都不可少。对学生来说他们一辈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赞扬当中,他们迟早要踏入社会,面对各种困难、打击,接受不了也得接受,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米卢说过一句话叫做“态度决定一切”,作为班主任应该让学生弄清楚表扬和批评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表扬是指出优点,继续发扬,号召大家学习,批评是指出不足及改正方法,防止重犯,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进步,而不是人身攻击,定位评价学生,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仅仅是对事而不对人,所以说,因为教师盼着学生进步,才会批评他,不能因为表扬一句,而感到自己什么都好,自己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不能因为受到批评而反感教师,反感科目,反感学习,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盲目自卑,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不足。班主任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多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悲的是明知自己的犯了错误却不改正。

在高中生中如何实施班级的“软管理”

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育中最基本而又最繁重的工作。通过班主任工作,它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富于创造性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中学生已经具有自己的处事方法,对班级的管理和各类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作为高中学生的班主任,我尝试运用软管理的手段。

一、软管理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生的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而,在接到一个新班级时,认真地观察每位学生、与每个学生谈心、认真研究学生以往的档案材料分析他们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知己知彼,方能对症下药。当一个新班级形成运行半学期左右,学生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自然群落”,包括某些老师谈虎色变的“小团体”。班任通过编课室座位、宿舍床位,与学生交谈中可以发现,这些群落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形成,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加强对这些团体的引导,无疑是进行好“软管理”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握每一个“自然群落”的“首领”,并交给他们适合的工作。

往往这些“自然群落”的“首领”在客观上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潜力,让这些同学承担某一职务,就能影响到本群落的其他同学。比如,有一个“自然领袖”,他全面发展,在学生中有相当威信,便可委任他为班长。有些“自然领袖”学习纪律等表现不佳,但却有不少人听从他,这类学生可适当引导,让他当值日班长或体育委员、劳动卫生委员。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如果引导得好,以之为契机便能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从而把这些“自然群落”纳入班级的正规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目的。

第二,把握“自然群落”中有交叉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桥梁”。自然群落中必然会产生交叉。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形成一群体,体育爱好者又形成一群体。但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也爱好体育活动。那么,我们不妨让这些学生成为“桥梁”,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比班主任强制规定的“一帮一”活动,岂不是强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充分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承认并合理利用学生中“自然群落”的有利因素,才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励,是班级管理的阳光。

现代量化考核制度,说到底就是扣分制度。违反学校的纪律制度扣德育分、仪表不合格扣德育分、卫生不清洁扣德育分„„。在学生心目中,生活在班集体中必须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唯恐做错一件事,被扣德育分。如此一来,整个班级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这硬管理模式下,适度地进行“激励”这种“软管理”手段,无疑如春日的一缕阳光,能温暖人的心。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第一,自荐当不是班长的“值日班长”。

在学生心目中,班长真是个不小的“官”,这个职务无疑代表信任、能力、权力、荣誉。但一个班中班长只有一个,尤其是那些调皮学生更是可望不可及。但我们不妨在这些学生中实行值日班长制,一天的纪律交由值日班长负责,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加强自制力,产生心灵上的激励,又可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每个不是班长的学生,都有机会尝试当“班长”,使学生都知道班长不是那么易做的,从而增强了班干部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加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第二,定几条不是奖励的“奖励”。

班级管理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有奖必有罚,那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如某同学不认真打扫卫生,就“奖励他打扫卫生一次”。这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处罚,是奖给他一个机会改正错误,赢得大家的谅解。若说成“罚他打扫卫生一次”,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易形式对立情绪。在这方面,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做得相当成功,比如把检讨书改成情况说明书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多写几句鼓励性的评语。

操行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来的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劳动卫生等作出全面总结和评价,一篇好的催人奋进的评语不仅能增进师生间情谊,使学生更信任老师,而且它能给学生以信心,给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加快他们前进的步伐。如某男生,学习成绩中等,表现平平,学习不刻苦,但是还有潜力。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你挺聪明的,虽然你不如班里的尖子生,并不是你比他们笨,而是你没有像他们那样去努力,只要你努力,你会比他们考得更好。我期望你超过他们。加油吧!告诉自己,你能行,等着你的好消息。”当这位同学拿到这样一则充满期望与激励的评语,相信这同学肯定会有很大促动,他定会信心百倍地努力上进。

三、谈心如秋月照亮学生的心灵。

量化制度是没有人情味的,在执行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学生的一些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时候,谈心作为“软管理”方式的一种,就是必需的了。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直接的面对面的“促膝而谈”。

直接谈心,切忌不能居高临下,应让学生置于与老师同等的地位上,即“促膝而谈”。

直接谈心有多种方式,但我认为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谈心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从最低最容易办到的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提高,就如登山一样,不要盼望一步登天。比如我班有个男生他心中一直有个“结”(初中时有个竞争对手,升中考试中,对手考取了重点中学,而他只考上了普通的市属学校,从而使他认为抬不起头),我对他说:“一次考试的成败并不代表什么,何况大家都是市属高中,老师的水平差不多,只要你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未来的高考中定能考取自己理想的大学。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笑吧,要知道谁胜谁败,现在还很难说。但如果你现在还是那样一厥不振,那你肯定是失败者。”这位男生很高兴接受了我的意见。这以后,我创造一切机会,多次谈心,引导他把精力转到学习上来。不要有什么思想负担,„„如登山一样,一步步往上攀登,一个学期过去,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通过周记、发电子邮件等的间接谈心。

如若直接谈心,学生无动于衷仍我行我素,又如有些问题如早恋比较敏感,不便于直接谈心时,间接谈心就可避免许多的尴尬场面,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从容地作出正确的选择。高中生早恋已成为普遍问题,女学生面子薄,正面直接谈心有所不妥,我就利用电子邮件与她们进行交谈,很好地引导某些女学生走出了早恋的困境。

要正确运用“软管理”手段,“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硬管理前提下,我们强调铁面无私,作为班主任这是必须坚持的。但在“软管理”前提下,必须有情感化的思想交流,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学生的性情愉快的流露。班主任应常常将自己的思维降格到和学生同等地位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措施往往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实施。只有这种情感化的“软管理”,才可以营造出一个自律和谐、有凝聚力的“家”──班级。

QQ号:529752604老师,在学校的班级学习力的建设上,有独到的功力。他的班每一届都高出同伴很多。你如果有运气的话,可以与他多交流。

上一篇:优秀员工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优秀先进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