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以人民为中心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同样适用于卫生健康领域包括医疗服务领域。

第一篇:以人民为中心论文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摘 要:新时代发展下,中国的城镇化改革进一步加快,人民已由原先的土地被征收、老屋拆改、进城上楼等对基本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更美好生活质量的向往,人民利益诉求和政府回应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因此,要切实解决新时代的民生问题,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路线方针,政府在回应人民诉求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回应,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完善自身回应机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人民社会生活之中,发展经济以强国富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政府;回应机制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中各项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人民合理的利益诉求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导致了社会矛盾、冲突、对抗等现象的日益严重。对此,处理好人民利益诉求与政府回应之间的关系,健全政府回应机制,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直接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力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健康、有序推进。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价值

民生无小事,就人民关注的住房问题而言,2004年以来,我国房价的持续走高,致使普通老百姓的住房梦变得遥不可及。而政府针对房地产业出台的相关调控政策可谓是重拳打到棉花上,各地房價一直居高不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和“共同富裕”其内涵和高度是一致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

时代发展至今,“以人民为中心”不应只是理论成果上的创新,要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内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更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将其落到实处。除了要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政府作为国家政治理念实行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更要发挥主体能动作用,更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自觉完成向人民公仆的角色转化,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回应机制概述

正如卢梭所言,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之上,人们让渡了一部分自由才有了国家的权力。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国王远不能供养他的臣民,反而只能是从臣民那里取得他自身的生活供养”[1]。政府向人民收取各项税费以维持生存的同时,作为国家与人民的桥梁,他要随时随地地关心人民的动态,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及生活所需,更要调整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关注人民利益诉求,并努力解决。这就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回应机制。所谓回应机制就是指作为处理事件主体的政府当面临突如其来的群体性事件的时候,回应系统中的组织及其内部相互作用关系,是适用于各种具体紧急事件响应而又凌驾于具体紧急事件响应的普遍方法[2]。

在“民主行政”理念下的今天,常莎(2014)认为随着民意表达方式的嬗变,民众对政府回应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政府在面对人民利益诉求时所实施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及其公众形象;对人民诉求的超前预测,不仅能推动政府进行积极、能动的改革与回应制度的创新,还能不断完善和巩固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他的社会服务作用[4]。因此,政府为人民提供回应服务是其基本职责,也是其存在的必要基础条件之一。

三、政府回应机制现状及问题表现

早在2010年为应对转型期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政府就提出要不断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回应缺乏前瞻性,回应结果也偏离人民预期。政府回应仍处在简单治理到善治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控制型的管制方式阻碍了政府回应道路

我国传统的回应机制正处在政府管理阶段过渡的大背景下,政府管理工具和管理意识的滞后、体制内的惯性导致政府对人民诉求的回应效果的局限以及回应机制总体呈现出的管制型的特征都由此而生。就现有地方政府回应机制而言,在应对民生问题时,政府的回应渠道受多方面影响,并不畅通。除现有的维权渠道到劳动部门举报、上诉等外,人民没有别的可以求助的可靠途径,并且也因为政府的宣传不到位,连仅有的维权路径也不为人们所熟知。再加上,在有限的维权渠道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有些相关人员则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止上访的人们,或让法院以各种理由,包括证据不足等来拒绝接收。还有拖延上访回复时间,而需要表达自己利益的人们都是耗不起的。

(二)非理性官僚制导致政府回应的非正义

对我国地方政府而言,政府官员的升迁要看政绩。政府为保障部分财税巨头的既得利益,其回应机制主要服务于这些财税巨头,从而会舍弃大部分普通民众的既得利益,导致普通人民的利益诉求与巨富的利益诉求之间的不对等。人民的合法诉求得不到回应,拉大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平衡感与日俱增,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生活压力增大使得人们的幸福感不断减弱,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自身利益诉求的渴望。由此可见,政府非理性的体制行为下,其被动的回应方式向前瞻性回应机制的转变只能是作为对未来的预期和水到渠成的选择。

(三)媒体利益博弈导致政府回应适得其反

网络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人民合理利益诉求的正当工具之一,也是政府侧面回应人民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近几年媒体的市场化,致使媒体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以及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却忘了作为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职责。部分媒体自认为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政府在运用主流媒体对公众诉求加以回应之时,未能及时、有效地管控其他社会网络的发声。在面对政府的官方公布与媒体的“真实”报道存在差异时,由于人们对政府不信任的增加而片面相信了媒体,使得政府回应在人民诉求未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四、新时代下政府回应机制构建

可以说政府回应是政府责任意识的体现,在面对人民利益诉求时,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强政民互动,对人民诉求、民生问题做好超前预测,并及时有效地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是政府责任的体现,是避免民心浮躁、社会动荡的关键。

(一)完善回应过程,畅通政府回应渠道

当前政府在面对人民利益诉求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时主要采取被动回应的方式,等事件发生之后再加以调查分析、讨论相关应对措施,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社会和经济变革—城市化,扫盲和教育的提高,工业化,大众媒介的推广—扩大了政治意识,增加了政治要求,拓宽了政治参与面。”[5]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可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人民所需所求做一个未来的预期和预测,对群体性事件具有超前的预测,将其从源头开始治理,不仅能保证政府工作效益的极大提高,更能避免人民暴力维权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和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伤害,提高人民获得感。

此外,教育的不断普及,法律知识的增长,再加上近几年部分国家对我国人权的质疑声随着媒体流入人们的耳朵,使得人们的权利意识在崛起。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不少供群众表达利益的渠道,但是这些渠道并没有真正物尽其用。就要疏通这些渠道,减少甚至消除这些途径中的一些障碍,尽量使维权线路直接和便捷,减少层次,加快解决人民权益问题,并减少由于多渠道传递而造成的失误。政府可以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和优化,使这些途径公开化、透明化,在人们使用这些途径的时候一路追踪,利用好媒体,有效监督和管理,完善自身回应机制,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二)信息公开透明,促进政民良性互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手机、电脑进入千家万户。人们通过发短信、刷微博、看网页、搜新闻,使得古时候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成为可能,也为事件的熟知率的快速提升增加了便利,这也为事件的隐秘处理增加了难度和维持地方稳定的成本提高。这也意味着要隐瞒大众的可能性降低,所以最好的解决途径是保持事件发生的过程,处理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开性。这不是说,可以随便的透露信息,让人们明了所谓的事件真相。如果无法保持信息的一致性、连续性,这样的信息会漏洞百出,很容易让人们察觉,而欺瞒会使人们更加的愤怒,即使是善意的谎言。

人民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同样反映出了平时政府人员与群众的脱节,不清楚人们的需求,对人们的具体情况的不了解。而促进相互了解的最好方法便是沟通与交流,通过层层传递的信息往往已经失去了真实性,更不用说时效性了,这就要求,政府在回应人民的过程中要转换自身定位,以公仆的身份深入人民,扎根人民。领导人员需要更多地了解群众的需求,以及引起其不满的具体起因,所以面对面的沟通就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了解彼此的心声,还可以使真实的事情浮出水面。当了解到事件的发生政府确实有错误时,要勇于承认错误、公开道歉,并承担责任。

(三)端正政府态度,引导媒体导向

通常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从出现到爆发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形成群体性事件之前,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来阻止其发生。这需要我们及早深入人民群众中去调查,掌握来龙去脉,避免隐患。

一方面,政府要端正态度,关心社会问题,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理解人们的利益诉求。就要下到基层,政府人员联系群众,与农村人员同吃同住,下田地,干农活,并非走形式,做样子,要把工作落到实处,确确实实地做到。政府官员的升迁与人民挂钩,以保证政府官员为人民办事。不只是明面上上报的政绩,而是要通过调查,通过人民的口了解实际情况,决定其前途。

另一方面,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可以作为人们与政府联系的桥梁,相比于近几年政府机关以及一些相关人员的不良影响,媒体对人民诉求的关心,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获得了人們的较高信任。加之于媒体是一种营利组织,彼此之间的竞争,为了自身的商业目的总是会发掘一些潜在的问题,这时的媒体可以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帮助。而且媒体有其社会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应自觉站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基础上,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和凝聚力的提高做出贡献,这要求媒体人加强道德修养,承担起“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职责,疏导人们的心理,为中国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6]。

(四)增强司法公正,树立政府权威

由于升迁的压力,地方政府上的一些官员为了漂亮的业绩,会做一些损害人们利益的事情,而这会增加人们不满的情绪,而司法对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的一些包庇行为,更是人们选择暴力表达自己利益的主要原因。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政府人员做着正确的事,该做的事,确确实实把人民放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就可以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权威,则可做到令行禁止。因而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加强对政府官员和司法人员的奖励惩罚机制的建设,定期进行例检,对于损害人民利益、忽视人民利益诉求的官员,以及罔顾司法公正,不顾人们诉求的官员予以重惩,而对于每次例检出来优秀的官员予以奖励,保证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确实的实现。另外,司法部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必须保证其公正性、公平性,禁止任何部门对其的干预。

德·茹弗内尔说:“公共权威的关键性职能就是增加在全社会人们心中普遍的相互信任。”人们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对政府的信任,也是对政府执政的一种要求。政府作为我国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应该转变其职能,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倾听人民的利益诉求,构建新时代下积极主动、及时有效、前瞻务实、公开透明的政府回应机制,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屈群苹.政治生活的契约化:社会契约论发展演进的逻辑[J].湘潮,2008(7):51-52.

[2]狄小华,冀莹.民意表达与政府回应机制之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9(7):58-64.

[3]常莎.转型期我国民意表达方式嬗变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1-57.

[4]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J].政治学研究,2001(3):78-84.

[5]张桂琳.民主与权威的衡-亨廷顿的稳定民主论[J].政法论坛(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3).

[6]全采宜.担当起媒体的社会责任[J].本月评论,2008(8):1.

作者:赵艳华

第二篇:医疗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同样适用于卫生健康领域包括医疗服务领域。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内涵极为丰富,在发展方向上,要更加注重体现医疗事业的公益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在发展方式上,要更加注重人才、技术、专科、学科等内涵建设和发展,控制好规模数量;在专业结构上,要更加注重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经营管理上,要更加注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追求成本效益、成本效率;在发展结果上,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必须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对医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医疗事业工作新思路,落实好这一根本要求,促进医疗事业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式发展转向质量效率效益型集约式发展。

一、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基本方略。健康是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基本的利益所在,人民幸福、民族复兴都离不开兴旺发达的卫生与健康事业,离不开保障有力的医疗事业,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健康,把人民的健康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是新时代医疗事业工作的根本立场,就是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医疗战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担当和职责所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医疗事业工作的第一位,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做到在医疗事业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做到忧民、爱民、为民、惠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坚持党对医疗事业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院属性,坚持新形势下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维护公立医疗事业公益性,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立医疗事业要在控制医疗费用、调控医疗市场、引领事业进步、支持基层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落实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二是以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疗服务供给必须适应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服务供给在优质资源总量、结构布局、服務模式、服务业态等方面与医疗服务需求不适应、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亟须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原则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一切结构性改革都要有利于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这与经济领域有很大的不同。当前要适应老龄化、慢病化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和贫困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服务。三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改善医疗服务。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追求成为必然,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方便、更舒心,服务更人性、更舒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服务的人文环境、舒适程度存在明显差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医疗服务上,就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改善医疗服务,让医疗服务更贴心、更人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清醒认识医疗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江苏医疗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在不平衡方面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苏南三级医疗事业是苏中、苏北之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全部集中在苏南。城乡发展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医疗事业还不够强;按最低标准,江苏全科医生缺口在1.5万人左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可及性、公平性还不高。专业发展不平衡,儿科、精神、康复、病理、传染、护理等专业都是发展的短板,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群众疾病经济负担不平衡(或者医疗保障水平不平衡);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差距很大;还有不少困难群众看不起病,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现象客观存在。医疗事业发展与新的需求不平衡,健康养老需求、心理卫生、养身保健、智慧健康等新需求、新服务、新业态可及性差。公共卫生与医疗发展不平衡,政府更注重举办医疗机构,大医疗事业规模扩张,负债建设屡禁不止,而公共卫生机构包括院前急救、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机构人才流失、设施设备落后现象加剧。院内服务与院外服务不平衡,医疗领域普遍偏重于医疗事业内服务,适应老龄化、疾病谱变化新需求的社区、家庭、志愿者(义工)、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十分短缺。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平衡,各级各类医疗事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配置等硬件发展方面变化显著,但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进展不明显。在不充分方面包括:医疗行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表现为公立医疗事业乃至整个行业活力不足,医务人员积极性需要充分调动。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发展不充分,呈现两头弱、两头凹,即高峰不高、基层较弱,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充分,优质医疗资源效率没有达到最大化,公立医疗事业运行效率不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利用不足。防治结合不充分,重医轻防的现象客观存在,预防为主方针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防治经常脱节,防治结合很不理想。中西医结合不充分,中医与西医两个服务体系、两种管理体制相互分离,使中医药的传统优势在防病治病中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不充分,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信息化互联互通和务实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居民健康服务、为卫生计生监管服务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宣传引导不充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疗事业发展的阶段性、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等行业故事没有讲好,对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合理预期引导等都做得不够。政策保障不充分,保障医疗事业发展的财政、医保、医药、价格、人事编制、绩效管理等政策和体制严重滞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医疗事业工作的着力点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解决医疗事业发展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对更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新需求。

三、系统性推动江苏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江苏医疗服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系统性推动江苏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规划发展高质量。“纲举而目张”,规划是医疗事业发展之纲,发挥着引领作用。能做并做好事业发展规划是一个合格领导者、管理者的第一基本功。医疗事业规划发展高质量,要求明确医疗事业自身功能任务定位,明确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明确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条件因素,明确中长期发展总体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医疗事业建设发展的保障措施,发挥规划应有的引领发展、指导工作、凝聚人心的作用;同时在年度和日常工作中,严格以规划为指导、为约束。城市医院不能再盲目搞规模扩张,要把精力主要放在人才、质量、服务、管理上来,坚持走质量效率效益型的内涵发展之路。

人才队伍高质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也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所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就是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医学人才数量多;高层次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适宜;在培养引进使用上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能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发挥人才最大的使用效率;全社会尊医重卫氛围浓厚,高层次人才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引领示范作用强。当前医疗领域高层人才竞争十分激烈。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体制机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高层次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学科专科高质量。医学学科、临床专科是医疗事业建设发展的基本单元。医学学科建设水平反映医疗事业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临床专科建设水平是反映医疗事业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医疗事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和内涵发展成效的体现。学科专科建设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适应、一个紧跟、一个转化”上。要适应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专业结构合理,当前应重点聚焦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技术上;适应医院功能任务定位,各三级综合医院、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应聚焦于区域疑难病症和危急重症的诊疗技术和救治能力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医学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数量和影响力,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要相当。要真正能够紧跟国内国际医学发展先进水平,缩短采取国内国际最先进的核心临床技术、先进药品、耗材、设备的等待期。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现实的生产力。

服务管理高质量。管理是一门真学问,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形象。历史和现实反复教育我们,在内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医疗事业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医疗事业发展速度、技术水平、服务能力、工作效率、职工待遇、社会形象和影响力。医疗服务管理高质量主要体现在科学化、法治化、智慧化、精細化、人性化这“五化”上,实现医疗服务成本效率效益高、医疗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高、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高、医疗服务对象满意度高、医疗事业职工积极性高这“五高”目标。医疗事业管理科学化,就是医疗事业管理的思想理念、组织体系、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干部队伍符合现代医疗事业工作规律、医疗服务规律。医疗事业管理法治化,就是坚持依法治院、依法执业,严格执行医疗事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规范标准。医疗事业管理智慧化,就是在建成高水平的HIS等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成高水平医疗事业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并善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化发展新成果和机器人等最新智能化设施设备,实现技术管理服务的自动化。医疗事业管理精细化,就是在科学的制度化、充分的信息化基础上,对医疗事业运营管理中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件物品实现目标化、精准化的管理,体现“工匠精神”,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和效益,目前江苏医疗事业成本效率、成本效益管理比较薄弱,急需推行精细化管理。医疗事业管理人性化,就是在医疗服务管理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的医疗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就是在医疗事业工作安排中坚持以医务人员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医疗服务高质量。医疗行业是有一定特殊性的服务行业,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医疗事业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战场,是医疗行业的主要窗口,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服务的获得感,直接影响医疗事业和行业形象,甚至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不论医疗事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疗服务质量始终是医疗事业立身之本。因此,医疗事业工作要始终把医疗服务高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医疗服务高质量从医疗服务体系的全局出发主要体现在服务可及、技术可靠、质量安全、服务人性、费用合理、效率较高六个方面。服务可及,就是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合理,人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高。技术可靠,就是医疗技术成熟或相对成熟,实施医疗技术的人本领过硬,技术实施效果可达预期。质量安全,就是医疗质量安全保障的制度体系完善并严格执行,医疗服务符合相关规范标准指南的要求,达到理想的质量安全效果。服务人性,就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在业务流程、诊疗环境、非医疗服务、服务态度等方面,充分体谅、尊重患者,给病人以足够的人文关怀。费用合理,就是坚持“三合理”,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等政策,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效率较高,就是服务及时性高,实现急慢分治,反映医疗工作效率的指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涉及体系体制机制问题,是医疗事业的职责所在,也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江苏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事业都要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医疗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性,积极主动作为,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推动江苏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迈上新台阶。

文化建设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高质量”的要求。医疗事业文化是一个医疗事业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形成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工风貌、职工价值取向、服务宗旨、服务品牌、社会印象等的结合,是卫生计生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事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医疗事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关系医疗事业发展目标方向,关系医疗事业社会形象,关系医疗事业发展后劲。文化建设高质量主要体现在医疗事业党的领导坚持有力,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医疗事业职工的精神风貌好,医疗事业的服务宗旨和服务品牌好,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效果好等方面。实现医疗事业文化高质量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入手,促进江苏医疗事业文化软实力提升。

(作者系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高 莉

作者:李少冬

第三篇:“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在现阶段,党内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以各种方式一定程度存在。在新时期,如何多措并举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就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遵循、分析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举措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党风廉政建设;举措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1]”。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又是党的建设的关键,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现阶段,需要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多措并举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不断夯实执政之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始终如一,是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遵循,更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价值遵循。

当前,党内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因素以各种方式一定程度存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利用自身力量来解决党的内部问题。党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改善党风政风民风,切实加强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这样也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有效改善我国的外部环境。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所以党风对于社会民风起着引导作用。党的一言一行都是全社会的表率,党风决定民风。只有党风好,才能有好的民风,如果党风不好势必会影响到社会风气。廉洁的党风能够有效引领社会风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党风不好则会滋生腐败并且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就会降低群众的道德水平,整个社会风气会越变越差。现阶段我国社会风气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存在著一些腐败情况,反腐败依旧是基层单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如今,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蔓延到了党内机关,这就需要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2]。

二、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绩尤为突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存在着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现阶段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够到位,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对立起来,或者是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情况,没有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心里、抓在手上、付诸行动。有的领导干部排斥党风廉政建设,没有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把被监督和“不信任”等同起来,习惯“放任式的自由”。二是制度建设不健全。制度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始终。没有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或是排查工作不清不楚,导致党风廉政建设底细不清、任务不明,党风廉政制度建设跟不上,不同程度出现制度缺失、制度漏洞,没有充分利用有效制度来教育管理干部。有的单位缺乏必要的干部监督制度规定,对干部8小时外的情况缺乏必要监督,导致很多干部在8小时外出了问题。三是机制建设不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加以保障。目前,有的单位没有结合实际建立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往往出现“出了问题就无计可施”,或者是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是大事。四是制度执行不够。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目前有的单位根据实际制定了很多很好的的制度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制度执行不到位,选择性执行,有的甚至成为摆设,制度成了“稻草人”。五是监督检查不到位。监督检查是倒逼责任落实的重要途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各项任务是否能落实到位关键之一就在于强化监督检查,但目前有的单位重部署,轻检查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对任务落实情况、跟踪问效等不管不问,导致一些单位出现“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等问题,各类形式主义等问题层出不穷。六是责任追究不严格。一方面对责任追究认识上有偏差,老好人思想严重,工作中怕得罪人,对失职失责人员问题避重就轻,出现不会斗争,不敢斗争问题。另一面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追究责任缺乏必要依据。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举措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思想防线

要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通过开展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党纪国法教育以及警示教育,切实提高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一要筑牢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二要强化党性锤炼。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政绩观,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等问题,搞明白“权为民所用”的道理,学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利,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加强廉洁自律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自身“免疫力”。三要增强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是标本兼治之举。通过开展廉洁教育,强化普法教育,加强纪律教育,让法纪教育成为干部培养乃至全社会教育的关键内容,强化正面引导,深刻剖析违法违纪典型案例、总结背后的思想根源,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法纪意识,时刻保持清正廉洁本色,严守清正廉洁底线。

(二)加强制度建设,堵塞风险漏洞

要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坚持“破立”并举,对已有的制度进行排查,对已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入总结提炼,强化系统集成;对于不适应实际的制度,该修正的及时修正,该废除的坚决废除,确保制定的制度顺应发展规律,推动工作发展,满足人民期待。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组织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工作,结合实际,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开展风险大起底,了解掌握风险隐患,以制度建设成果巩固风险排查成效,做到举一反三,从根源杜绝类似问题出现、发生。一是全面彻底排查廉政风险。根据职责和职能清单,认真排查各部门、各岗位廉政风险点,对廉政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廉政风险排查要确保“找得准”。二是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归纳分类,在权力运行和职责履行过程中强化监督管理,针对不同的廉政风险级分别制定防范措施。三是举一反三,强化制度建设,坚决堵住风险漏洞。要针对风险排查及日常工作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确保将“权力”关进制度铁笼。

(三)完善机制建设,加强联动协同

为了有效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 “以人为中心”发展理念,就要不断强化教育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发挥联动协同作用。一是建立和完善权力配置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是权力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的关键,要严格实行权责统一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岗位职责,科学合理配置权力,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二是建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严格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点的任务来落实,需要将重要的反腐任务紧抓在手上,形成一股合力,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三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强化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研究制定合理、科学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督检查,要充分利用监督检查成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好的做法加以总结提炼,积极推广。四要强化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建立政务公开栏、工作公示栏等多种形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公开制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有关工作的知晓度,强化群众监督,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中工作、生活,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五要建立舆论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和新媒体等大众传媒覆盖面广、传播速 度快、社会影响大的作用,加大舆论处置力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四)压紧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党组织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一是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要坚持和加強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失职的观念,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二是党组织负责人要严格落实第一责任职责。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是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责任,要根据上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重要事情要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要抓全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业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要细化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工,确保任务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要注重实效,定期听取和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以查促建,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质效。

(五)严肃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

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专责机关作用,积极协助党委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监督责任,强化监督检查。一是督促各级党组织坚定不移地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党章等党内法规,胸怀“国之大者”,积极落实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二是督促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要坚持教育在先原则,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引导教育党员干部依规依纪依法行使权力,落实责任。三是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动辄则咎,坚持“一案双查”,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形成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常态,倒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切实让党风廉政建设抓在经常,抓在日常。

(六)抓好反腐倡廉,营造积极氛围

“反腐败斗争的艰难之处,就在于缺少一种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没有一种良好的文化形态来激浊扬清、敦风化俗[3]。”针对当前腐败现象复杂多样,伴随着隐蔽性、微小性、多样性等特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依然存在,反腐倡廉工作难度不断加大,需要不断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在不同行业、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营造反腐倡廉的积极氛围,构建良好的生态反腐环境。一是扩大反腐倡廉宣传引导。充分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在全社会各领域进行宣传,利用短视频、小程序、问卷调查等各种当下青年人喜欢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阵地的“占领”,创新活动载体,特别实在高校中,充分发挥年轻人群体的作用,真正让反腐倡廉工作有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充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反腐倡廉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不管实在领导干部群体中,还是普通民众中,不管是在教师群体中,还是在学生群体中......,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整合有力资源,完善协同教育机制,构建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都需要全面播下反腐倡廉的“种子”,“润物细无声”在全社会共同成员中长出“真善美”的参天大树 ,真正让反腐倡廉深入人心。

四、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引领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探索有效路径,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党风廉政建设的最大价值,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18.

[2] 俞建伟. 新时代高职院校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发展路径研究[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6(6):5.

[3] 江彩云.从社会文化心理视角审视腐败认同潜意识[J].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11(6).

作者:孔育生

上一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下一篇:网络教学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