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4-04-10

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选9篇)

篇1: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通化县结合实际,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促产增收、融合“三产”等方式方法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一、立足优势,培育精品,创立特色农业。

以建设全省园艺特色产业大县为目标,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将中小药材、食用菌、棚膜蔬菜、特种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养殖作为我县农业特色支柱产业。2017年,全县园艺特产产值预计达到18.1亿元,园艺特产面积稳定在16.9万亩。其中,英额布镇转水湖项目计划投资近1亿元,建设可控大棚200栋,首期建造的两个温室大棚种植车厘子已经成功,每个大棚盛果期保守收益在25万元以上,开启了通化地区种植车厘子的先河,该项目拟打造集吃、住、游、玩、赏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西江镇整合1万亩水田实施农业观光园建设项目,打造梦里水乡贡米小镇。

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构建高效农业

深入贯彻高效发展理念,逐步形成通化县农业特色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调优种养结构,提高产业效益。加快种植结构调整,针对玉米价格下调,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状,今年调减玉米种植4万亩、落实订单农业总面积15.5万亩。引导全县土地流转率逐步达到60%以上。其中,三棵榆树镇万通药业万亩平地人参项目、四棚乡万亩贝母项目、石湖镇 4000亩苗木、光华镇 5000亩蓝莓项目成为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动范本。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 “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工程”为载体,通过创办田间学校、农村赶大集、请专家授课和成立农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等方式,经广泛调研,按需授课,开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80人,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三、创先争优,激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

突出农业现代化、集约化、集群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让农业和工业一样有竞争力。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试点县的契机,我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物流配送,实现蜂产品、松子、木耳、榛子、人参等农产品网上交易,“互联网+农特产品”的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们要加大电商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和培训,全力铺开营销网络,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据统计,2016年全县网络交易额达到4.1亿元。

四、转变理念,产业入手,打造绿色农业

我县将以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抓手,重点从加快人居生态、田园生态、产业生态等入手,加快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推进蝲蛄河景观带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打造集水生植物观赏、生态科普、候鸟栖息、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生态长廊。加快石湖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开发以及四棚乡万亩红松林的保护,释放天然“氧吧”效应。加大农业执法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新建340平方米的检测室,严格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目前全县已完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2个,认定基地面积30万亩,基地农产品总产量达27.5万吨。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范围内,全县通过国家认证的企业数量达11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33个、认定基地数量13个,“三品”基地面积86430亩。

(通化县委办公室 王晓佳 5224267)

篇2: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了解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从2015年开始,行测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分为省级以上和副省及以下两套试卷,跟申论同步。均为客观性真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从近两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行测考试内容来看,“省级以上”总题量为135道,“副省及以下”总题量130道。主要差别在数量关系题和资料分析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这种考查形式已经基本稳固下来,处于有章可循的状态。下面,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春节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既有传承延续,更有创新发展。今年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刚刚过去的2016年,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为“十三五”经济社会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面前也要清醒看到,农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稳住农业农村这个“基本盘”对稳定全局至关重要。一号文件给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必须始终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汇总>>>国家公务员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长远。一定要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汇总>>>国家公务员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要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调整政策、出台措施,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特别是农民承受力,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瞎指挥,不损害农民权益。

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迎接“三农”发展新的春天。

中公教育宁夏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篇3: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在不断加大, 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为经济常态注入新的活力,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 同比增长率已跌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动力不足, 深入地反映出我国经济供给-需求结构的不匹配:一方面是低端、基础型产品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是高端、创新型产品供给不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 2016年第十二次会议上又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任务, 逐步消化产能过剩、推动结构优化以及推进转型升级。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 金融行业将承担着改革的重大使命, 同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 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依托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 金融行业在供给侧进行创新, 深度挖掘用户不同的需求, 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深入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 着力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融创新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壮大, 居民的消费水平对最基本生存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需求, 必将会对理财、消费信贷、信用卡等新型金融服务产生大量的需求。传统的金融机构仍然停留在通过存贷差来获得超额收益, 而且服务对象局限在传统的产业和大型企业, 对于个人金融服务需要, 基本上未引起金融机构, 尤其是银行业的重视。在互联网金融井喷的时代背景下, 需要用新金融, 特别是用互联网金融的方式为居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逐渐淘汰传统、风险高的金融服务。要严格控制民间借贷的供给方式, 将民间金融引导到规范化、阳光化和专业化的轨道上, 杜绝民间金融成为不法分子非法集资、诈骗的温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的五大结构调整任务中, 几乎每项任务都与金融机构的自身改革有紧密联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 更需要金融行业的密切配合。“互联网+”本身是一种工具,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金融”为改革提供新的一个增量空间。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失衡、功能单一, 推进金融行业全面性改革, 首要任务是优化金融行业的制度结构, 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一契机, 健全金融供给结构, 使金融产品丰富多样化, “无缝对接”社会各类需求。只有做到金融行业供给结构的改革, 金融业才能更好地去服务实体经济结构和满足各种需求的变化。

当前我国金融业供给结构没有完全匹配社会的需求, 部分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机遇, 引进如P2P借贷、股权众筹等国外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由于需求过于旺盛, 导致膨胀、井喷式的发展。比如P2P网上贷款平台, 截至2015年末, 我国P2P平台数量已达3858家, P2P平台成交总量为9823亿元, 是2014年的3.89倍。这说明当前金融行业供给结构没有充分满足社会旺盛的需求。同时, 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 对这些新型模式的监管和风险管理无法跟上其发展的速度, 导致部分金融服务伪创新, 甚至存在违法犯罪的问题。因此, 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方面要加快研发的速度, 另一方面要加大创新力度。

3 供给侧改革中金融创新的方式

3.1 金融制度完善

由于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导致地方政府机构在金融行业创新方面的主动性很有限。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地方政府对于金融改革获得了先行先试的机会, 而且互联网金融需要金融供给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 前期的蓬勃发展主要依靠社会需求旺盛的推动, 但是金融制度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 导致互联网金融出现了系统性的风险, 严重损害了广大居民的利益。所以当前金融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就是要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合法化和规范化, 使互联网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 同时为金融制度供给方面改革探索出一条新型的道路。

3.2 挖掘用户潜在需求

过去我国金融在供给侧没有匹配居民的需求, 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 要适度关注需求侧管理,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 居民金融需求越来越旺盛, 必须加大创新力度, 迎合居民投资理财的新需求, 不断敏锐发掘客户需求的变化趋势, 利用金融创新转型与服务升级改革来实现。在行业融合与技术变革的背景下, 金融行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 加快金融服务转型来迎合新常态下居民的经济数据挖掘与分析、财富管理等方面的持续变化和升级的高标准需求。

3.3 改善金融供给环境

在经济下行趋势下, 金融行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压力, 创新在这个改革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金融产品及服务风险极具传导性、复杂性, 因此要在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并成长壮大, 必须依靠不断改革创新提升金融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目前, 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是金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监管不到位套利现象频发, 更有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进行金融犯罪;另外, 因为金融从业者追逐利益对信贷项目审查不严, 提升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金融企业应有效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为企业风险控制服务, 做好对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处置工作, 对网络借贷平台和交易场所等重点领域开展风险排查, 使监管更加多角度、全方位, 严格管控项目风险的审查, 把项目风险降至最低, 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全力维护好区域金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陆岷峰, 杨亮.互联网金融与供给侧改革的并轨战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 2015, (3) :31-38.

[2]李海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的转型创新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 2016, (6) :2-16.

篇4: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产品研发加快。已开发出6大系列、100多种产品,马铃薯粉配比由30%提高到50%以上,类型多样、营养健康。二是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在关键技术瓶颈上取得新突破,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全粉配方、改进核心加工装备,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加工企业不断壮大。马铃薯主食加工能力显著提升,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超过20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四是市场不断拓展。通过主食产品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消费者认知度。五是机制不断健全。构建起农科企紧密协作的格局,优势互补,群策群力,形成了马铃薯主食开发的强大合力。

余欣荣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是一项创新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主食加工专用品种少、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缺乏、主食加工原料成本较高、政策支持力度仍然偏弱等困难和问题。要强化行政推动、注重市场拉动、加大政策促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加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研发适应市场的产品,不断拓展产品市场,有力有序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一是多做协调工作,争取政策扶持。细化实施方案,加大资金支持,明确试点任务,搞好指导服务,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保障。二是加强协作攻关,攻克技术瓶颈。加快选育加工专用品种,改进主食产品及工艺,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以科技创新带动马铃薯主食开发。三是推进产业开发,拓展产品市场。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品牌化创建,促进产销衔接,以马铃薯主食开发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四是搞好科普宣传,培育消费群体。广泛宣传马铃薯营养价值,积极倡导健康消费理念,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

篇5: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较快上涨,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玉米、棉花、糖料等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突出,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

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主产区农民增收主要还是靠农业。由于供求结构失衡,一些地方出现了“粮价跌、伤心菜、贱苹果”等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这些年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

二、准确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做到“四改善、四创新”。

一是改善供给体系,推进产品创新。当前农业供给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产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是改善要素使用,推进科技创新。水、土、肥、药、技、机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投入要素。这些年,水、土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肥、药使用过量,机械、技术支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改善资源配置,推进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生产区域布局结构与资源禀赋条件不尽匹配,资源循环利用不够,农作物秸秆、农膜回收利用率和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都较低,一些地区还将水土等资源配置到产销不对路的产品生产上。要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和收储、农业补贴、金融保险、流通贸易、生态环保等政策,促进农业资源有效配置。

四是改善经营方式,推进管理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要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任务重、难度大,在推进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是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增加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适当调减滞销品种生产,减少一般、过剩农产品供应,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调什么、怎么调则应由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三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更要抓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等短板。四是力度和节奏的关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兼顾,有力有序推进,加强科学指导,有保有压,稳中求进。

三、进一步明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已作出全面部署。落实这些部署安排,要突出抓好“六优化、一巩固”。

一是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品种上,重点是调减玉米产量、增加大豆产量、提升牛奶质量,鼓励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生产。品质上,重点是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

二是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优化产业体系。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效益。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尤其是玉米库存。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三是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优化生产体系。在农产品价格很难提升的背景下,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当前重点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集成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四是以提高资源环境匹配度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形成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区域布局。加大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建设力度,重点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长江流域湖泊水库和近海水产养殖。但要注意的是,目前全国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已基本形成,优化区域布局要更多地微调、适调、精调,从当地实际出发,避免大折腾、“翻烧饼”。

五是以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经营体系。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鼓励引导农民自愿通过互换或流转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

六是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制约。着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试点,扩大东北黑土退化区治理试点范围,稳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产生态相协调的路径和体制机制。

七是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巩固提升产能。坚持把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作为确保口粮安全的根本举措,把建设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打造产能稳固的粮食和棉花、油料、糖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只要市场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四、完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措施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重点是发挥好政策“指挥棒”“导航仪”的作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解决农业资源要素的错配扭曲问题,形成支持有力、保障有效的政策体系。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与转方式调结构相适应的补贴政策体系,发挥补贴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三补合一”力度,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积极争取新增农业生产成本补贴、新品种选育补贴、标准化生产补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补贴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增加政策调整弹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继续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政策,玉米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让价格回归市场,同时保护农民利益。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破解贷款难、贷款贵、保险少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并运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逐步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谷物保险面积全覆盖,逐步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全覆盖。

完善贸易调控政策。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健全与国内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贸易调控机制,控制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进口,促进农产品优进优出。加强国内产业安全保护,尽快完善重要农产品贸易损害补偿制度。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建立农业“走出去”扶持政策体系。

篇6: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农业:

(一)推进种业小镇建设。2017年,广州市农业局把“广州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广州种业小镇”两个核心项目落户南沙东涌镇。目前种业小镇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建设成效显著:

1、成为我区农业对外交流的新名片。袁隆平院士在小镇设立了院士工作站。接待16个驻穗领事馆领事等领导部门考察团达500多家次;进驻签约企业约30家;

2、提供强有力的建设保障。专门出台《广州市南沙区促进“广州种业小镇”发展扶持办法》。投入种业小镇建设的专项资金5000万元。

3、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广东种业博览会广州种业小镇会场。展示国际国内优质品种、现代种业装备及高科技农资产品,吸引社会参观人员5万人次。

4、配合省、市创建国家(广东)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及国家种业科技成果。

(二)实施优农富民工程。2017年研究修订优农富民政策,牵头起草《南沙区优农富民工程实施方案》及《南沙区优农富民工程实施细则》;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年发放种粮大户补贴资金262000元,补助30亩以上大户71户,发放农机购机补贴资金56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1300多万元,补贴农机具10000多台(套),1300多人次受益,全年新增农机总动力1.2万千瓦,总动力达5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鼓励土地流转集约,全区申报流转面积5034.31亩,促进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引导农户投保甘蔗、玉米、水稻种植险,宣传岭南特色水果种植险,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全年各类作物投保农户共2367户,投保面积超过15000亩。积极协调应对台风“天鸽”和“帕卡”的灾后理赔,及时有效降低受灾损失,帮助农民快速恢复生产。

(三)开展农村综合改革。

1、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7年,我区全面铺开土地确权工作,并同步重点推进确权档案成果资料建档归档和数据汇交。2017年6月,区领导亲自部署全区确权动员大会,两次召集联席会议,多举并行,落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涉及6个镇、95条村,按照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确权登记承包户70468户,承包地22.86万亩。截至2017年年底,全区颁发证书69160 份,完成省市颁证指标的98.14%,实测29.66万亩,实测率129.75%,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稳步推进和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2016-2017年,我局牵头制定了《广州市南沙区关于推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的意见》及股份固化章程范本等相关配套文件,鼓励各镇街推进。

(四)促进农业组织化发展。截至2017年,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9家,其中广州市南沙区渔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4家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 家区内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公园。

(五)强化科技创新驱动。2017年,南沙区农林局开展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联合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继续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展示蔬菜品种1000多个,示范推广番木瓜与番石榴新品种及配套标准化技术、推广果蔗健康种苗2000多亩。本年进一步拓展推广,走进学校、家庭举行“两米阳台,栽种未来”活动。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果蔗自动喷药技术等新型适用技术;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建立水稻、玉米、果蔗、荔枝等农作物病虫监测点5个,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1000亩,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防虫技术。示范推广黄板、蓝板、诱捕器、性诱剂等绿色防控信息素产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2017年,南沙区农林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举办各种技能班6期,共280名农民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南沙区镇、街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员队伍制定《南沙区镇街专职农产品质量安全员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抽检农药产品70份、肥料产品15份、种子样品5份。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专项监测,2017年抽检农产品样品56836份,其中快速检测蔬菜样品53806份,合格率为99.98%,定性定量检测样品3068份,检测农药兽药渔药残留129169项/次,合格率为98.04%。清理回收农药、肥料包装袋等废弃物,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召开各种专题会议和培训,深入企业和田头,加强指导和服务,强化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

(八)完善设施农业建设。2017年,南沙区农林局通过统筹投资完善农田标准化升级改造,推动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文化风情旅游村建设,促进我区悠闲农业的发展。

二、畜牧业:

(一)开展禁养区限养区清理整治工作

根据《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关于畜禽养殖禁养、限养、适养区域划定的通告》、《关于印发<南沙区畜禽养殖场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及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初步反馈意见整改责任清单的要求,开展了禁养区限养区畜禽养殖业清理整治工作,清理整治畜禽养殖场403户,有力推动了我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二)积极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

抓好畜牧业“菜篮子”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引导区内养殖业向规模化、现代化、立体化发展。一是组织开展2017年“菜篮子”建设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确定了南沙区新辉园畜牧养殖场环保型猪舍改扩建配套设施、广州市正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设施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广州市南沙区大岗志明家禽养殖场环保配套设施等3个建设项目,落实项目资金212万元。二是对加紧往期6个“菜篮子”建设项目的推进实施工作,先后完成了新辉园养殖场猪舍及沼气扩建的项目、新辉园养殖场猪舍及沼气扩建项目、大岗志明家禽养殖场扩大建设及升级改造、鹅兴鹅业专业合作社肉鹅产业化养殖设施建设改造升级等4个项目的建设、验收工作,剩余2个建设项目亦基本完成工程建设。

(三)落实惠农政策

一是继续落实能繁母猪、奶牛保险政策,降低母猪、奶牛等养殖户饲养风险,促进畜牧业健康生产。全年全区支付能繁母猪保险补贴125860元、奶牛保险补贴82956.10元;二是积极推广生猪、肉鸡等新型政策性保险,按照2016年12月《广州市农业局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政策性岭南特色水果生猪家禽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迅速与中标农业保险公司完成对接工作并协助其建立镇街级的协保体系,理顺政策性保险的投保、理赔等各项工作,全年完成生猪保险投保43000头,肉鸡保险投保200000羽,区级财政支付补贴资金334600元。

(四)积极推进我区定点屠宰企业升级改造工作。继续大力推进广州市牲畜定点屠宰规划选址内的大岗、鱼窝头定点生猪屠宰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努力提升我区生猪肉品供应质量安全。目前我区鱼窝头定点生猪屠宰场的原址升级改造已完成并已审核验收,大岗定点生猪屠宰场的升级改造项目和改造计划书亦正加紧研究制定中。

三、海洋与渔业

(一)规范审批,优化程序,继续完善用海审批制度 根据穗府令〔2015〕135号和穗府令〔2016〕142号下放我区多项审核、审批职能的情况,我区成立广州南沙海域使用审批专项委员会,制定了《广州南沙土地管理委员会海域使用审批专项委员会组成及议事制度》,积极承接,并聘请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继续对我区的用海工作制度进行细化规范,有力推进我区用海审批制度的创新和规范。

(二)统筹、协调好龙穴岛用海报批工作的推进 我局是南沙区龙穴岛用海申报工作小组办公室,积极承担起该任务,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协调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积极推进龙穴岛南部、北部的海域使用申报与审批工作目前,龙穴岛南部、北部15个实体项目虽然总体没有实质性进展,但已找到了解决的较好途径。

(三)统筹兼顾,敢为人先,着力摸清海洋经济家底 2017年,成立广州市南沙区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领导小组,印发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广州市南沙区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聘请了8名调查指导员和66名调查员并组织开展了业务培训,迅速开展海洋经济调查工作,工作走在全市最前列。共经历三次清查,共清查单位1271家,其中认定为涉海单位309家,非涉海单位510家,无法查找452家,涉海率24.31%。

(四)积极推进渔业“以奖代补”项目建设

根据《广州市财政局 广州市农业局关于下达2017年“菜篮子”专项经费的通知》(穗财农〔2017〕200号)精神,积极发动区内水产养殖户申报资金,经我局组织专家评审、我局局务会议审议、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符合我区2017年农业“以奖代补”申报条件的渔业项目5个,包括水产养殖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系统、大规格水产苗种培育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我区水产现代化生产水产,辐射带动我区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该5个项目正在建设中。

(五)严密监管,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普查工作 南沙区2017年水产养殖场普查及违禁药物使用情况检测服务单位项目中标单位为广东省绿色产品认证检测中心。普查工作于6月底开始,已于9月底结束。全年共抽检3770个样品,包括养殖用水1371个,底泥1367个和水产品1032个,其中水产品的合格率为98.6%。

(六)积极落实惠渔政策

2017年,全区符合申请休渔补助的渔船共474艘(共939人),补助资金共1971900元;符合申请禁渔补助的渔船共365艘(共708人),补助资金共1557600元,两项合计共3529500元。全区符合条件且申请了2016年度渔业油价补贴的渔船共847艘,补贴资金928.813万元。至2017年底,休禁渔补助和渔业油价补贴资金已全部按规定发放到渔民银行账户中。

(七)加紧推进渔民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工作

篇7: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当时,我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能不能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造福人民,县级党委政府能否抓好政策贯彻落实至关重要。从那时起,我脑子里就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从县级层面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近,结合学习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县级层面如何抓好这项工作进行了再思考,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建议。本文浅谈了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个着力点,实例主要是结合湖南道县实际来谈的,有一定局限性,仅供同仁们在实践中参考。

管控好产地

农业产地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是决定农产品质量及农村人居环境优劣的首要因素,要科学使用投入品,治理好农村环境,培养农民清洁意识。

一要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树立产地产量、质量和生态并重观,加强水土林矿气资源保护和合理修复,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杜绝违禁投入品使用。推广“测土配方”、“诊病配药”服务,将肥药统一配送给规模经营户,扩大绿肥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

二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集中对城乡生产生活垃圾、粪尿、污水和尾矿综合整治,垃圾实行分类无害化(发电)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循环利用。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乡(镇)”、“美丽乡村”等活动,建设美丽宜居宜业村镇。

三要培养农民清洁意识。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培训,增强环保法律意识,提倡健康文明清洁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利用乡规民约规范约束农民行为,将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变成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提升好产能

农业产能是决定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和比较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提升产能是目前我国农业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好农田基本设施,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一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在国家划定的永久农田区域,统筹土地(烟田)整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标准农田、移民扶持、扶贫开发、规模补贴等资金,推进水库(沟渠)、农田、机耕道和产后处理设施(晒场、烘机)标准化建设。

二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以土地规模经营的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为标准,引导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忌搞“拉朗配”,盲目求大。道县是全国适度规模养牛示范县,全年肉牛出栏量居全省前列,主要通过家庭牧场发展200至400头左右养殖规模,环境承载能力、比较效益被广大养殖户接受。

三要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推进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以水稻为例,大力推进育秧、耕整、栽插、植保、收割、运输、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大果蔬茶产后处理,规避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实现产地增值。鼓励扶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广省工节肥节水节种等智能化、自动化技术,降低成本。

培育好主体

农业主体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活跃因素,要精准确权颁证,规范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返乡创业。

一要精准确权颁证。将农田、林地精准确权颁证到户,打造县乡流转平台,引导有序流转。开展村级集体资产确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道县探索的土地“返租倒包”模式,引导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租赁开发,再返包给承包户,在县乡平台有序流转,促进了脐橙、蔬菜和肉牛产业规模经营。

二要规范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以家庭农场、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产业(种苗、标准、加工)和社会化服务(农技、农机、营销)体系。

三要引导农民就近创业。统筹扶贫、人社、农口培训资金,以?@区(农业产业园、工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基地,以实用操作技能为重点,加大对返乡青年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培训,引导农民入园入企就近就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产业发展。

打造好产业

支柱产业是县域农业农村经济的根本,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就没有农业农村经济可言,更不用说农民增收和小康社会建设了。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自然资源,传统特色和县内外市场需求,重点做大做强2到3个产业发展。道县根据县域内光水土和气候特点,经多年培育,脐橙、蔬菜和灰鹅、肉牛等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要优化布局,形成连片规模。一个农业产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支柱产业,才能实行深度综合开发。道县是全省脐橙生产面积最大的县,是全省蔬菜外销最多的县,是年出栏肉牛最多的县,是道州灰鹅的原产地,带动本县及周边县市灰鹅养殖。四大产业都具备了一定规模,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要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结合美丽乡村和宜业宜居乡镇建设,挖掘农业文化潜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道县依托脐橙、蔬菜鲜采和油菜观赏功能,挖掘红军渡(墙)“红色文化”、何绍基“书法文化”、龙船赛(小调)“非物质文化”、玉蟾岩遗址“稻作文化”、鬼崽岭祭祀“神秘文化”、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文化”资源,突出清塘镇楼田、小坪村等古村落特色,着力建设一批美丽乡村,把月岩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康养基地。

开发好产品

农产品是保障供给和农业经营组织(农民)获取经济价值的交挽载体,要实现农产品效益和竞争力最大化,要对农产品深度开发,确保绿色安全,培育叫得响品牌。

一要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深度加工增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整合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道县要做大做强以稻米加工为主的“谷源”米业公司和“?哿?”米业公司,以油茶为主的湘浩茶油,以工贸学校道州灰鹅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灰鹅产业。脐橙主要是依托道州绿源公司、爱农果业和下蒋旺红合作社开展产地初加工。

二要生产质量安全、消费放心的食用(观赏)产品。道县是“中国脐橙之乡”,道州灰鹅的原产地,是全省最大适度规模养牛示范县。要通过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出口农产品食品示范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基地生产农产品绝对安全。

三要围绕“原字号”打造品牌。要在品种选育、标准生产、质量监控和市场监管等环节下功夫,努力打造“道州脐橙”、“道州灰鹅”、“道州巴截萝卜”、“道州红瓜子”等地方区域品牌。

对接好营销

好的产品只有卖出去,卖过好价钱,才能实现农民增收,这是衡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标尺。

一要做好对接推介。选择特色品牌农产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市场对接战略,“请进来”就是把国内外相关连锁经营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团购集团客商请到农产品基地、加工企业观摩生产加工流程,“走出去”就是到农产品主销区推介,目的是让客商和消费者了解产品性能特点、规模、质量、加工等情况,认可产品。

二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要通过在主销区社区或超市设立专卖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批发档口,实现面对面直销。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

三要营造良好销售环境。农产品营销利润低,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受市场和自然(风险)影响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为经销商创造优质条件。大力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加强交通绿色通道、天气预警预报等信息服务。

推广好科技

县乡行政领导、农技人员,特别是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将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的驱动力。要组装好新技术,培养掌握新技术的乡土工匠,完善利于释放科技人员活力的体制机制。

一要组装推广新技术(产品)。县乡基层农技人员主要任务是将高等院所农业科技成果,开展组装试验示范,摸索出适合本地区的新技术“傻瓜式”的操作规程,让生产经营者看得懂,用得了,能受益。

二要培养乡土工匠。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乡土专业人才,使之成为发展当地产业的一批乡村工匠。

三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县乡政府要加快落实县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让基层科技人员按劳取酬,全面调动基层乡土工匠的积极性,释放科技人才活力。

使用好政策

国家支农惠农护农政策越来越好,力度逐年加大,用好财政投入和用活用足政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动能。

一要用好财政支农投入。不仅要将国家财政投入每一分钱都用在项目上,发展事业,还要统筹整合好同类型项目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发挥“n”个1相加大于n 的作用。如扶贫资金,要按照总书记指出的“五个一批”总要求,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一对一”制定扶贫脱贫计划的基础上,统筹精准使用好包括发改、财政、交通、教育、国土等所有政府部门国家政策要求按比例切块用于扶贫的资金,将这些资金的使用计划按年份落实到贫困村、到贫困组、到贫困户、到贫困人。

二要用好农业补贴。2017年国家农业补贴项目涉及52项,具体到每个补贴对象(人、田块、山地、机器)所获补贴,少则几百元,多则数万元。一般每个县都能从国家财政获得数以亿计的农业补贴。每项补贴是否能补出国家政策的引导效益,关键在于县级政府是否精准落实了国家补贴政策。要用好国家农业补贴,做到客观真实,绝不能搞集体造假或“雁过拔毛”;做到公开公正,绝对不能搞暗箱操作;要按规定程序办理,绝对不能搞会议决定或少数人闭门造“数”;要精准补贴对象和标准,绝不能变通标准或搞平均主义。

篇8: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于康震专门就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出要求:要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转化率和畜禽生产力, 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推动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取得突破。要打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 加强草原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用绿色发展成效助推养殖业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

于康震指出,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制度建设上, 要着力促进变革和激励创新;在结构调整上, 要注重分工协作和结构优化;在要素优化上, 注重质量提升和配置升级;在具体路径上, 重点是减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他指出,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 任务重、难度大。各级农业干部要树立科学的思想方法, 学习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 吃透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 全面了解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诉求, 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据了解, 这已经是自2010年以来, 农业部连续第7年面向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农口部门负责同志开展轮训。自3月下旬至5月中旬, 本次轮训将先后安排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物技术、制种基地建设、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园艺作物提质增效、水产健康养殖等8期培训班, 预计培训900人。

篇9: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园艺特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7

1 发展现状

园艺特产业作为吉林生态资源大省的重要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效益明显提升,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在带动农民增加就业、助农民增收、助贫困人口脱贫、增加农业有效供给以及增加地方财力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

1.1 产业发展超出预期

各地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玉米价格下滑的有利时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一是棚膜产业结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园艺品种更加丰富。棚室结构更加合理,吉林省蔬菜生产的短板是冬季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温室数量少,利用率不高。从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各地陆续加大了温室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棚室结构更趋合理。据统计,2016年全省新建规模以上棚室面积为3811亩,其中,大棚2315亩,比2015年减少900亩;温室1496亩,比2015年增加139亩,增长10.2%。从调查情况看,凡是新建、扩建、改建的,温室占主要部分,温室数量的增加有效缓解了吉林省冬季蔬菜供应压力。区域布局更加集中,梨树县棚室3.2万栋,面积3.7万亩,仅环县周边的15个村棚室就达2.9万栋,面积3.1万亩。扶余、宁江、榆树、双阳、永吉等地的棚室也大多在县域周边或公路沿线。生产模式更加科学,前郭县八郎镇农业站根据当地耕地的垄宽设计出长9米、宽6.5米的可移动式大棚,棚膜蔬菜比大田菜早上市20多天,效益很好。2016年仅八郎镇就有移动式大棚2000多栋。棚室生产产品更加丰富,由单一的北方蔬菜生产逐步扩大到引进栽种南方品种,由蔬菜生产扩大到水果、山野菜等生产;二是人参全产业链开发步伐加快。2016年全省园参留存面积为5700万平方米,鲜参产量2.7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建设标准化人参生产示范基地15个,“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28个,合计面积300万平方米。依托东部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在省农委的组织推动下,成立了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加强参农在规范种植、新技术推广、产品溯源平台等方面建设。围绕做大人参加工业,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产业园区,建设人参全产业链加工生产线,产品涉及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五大类千余个品种。通过“长白山人参”品牌授权的经营主体企业已达33户,116种产品,产值过亿的品牌企业15家,总产值55亿元以上。全力打造国家级万良人参大市场,分期建设会展贸易区、仓储物流区、产业加工区、科技研发区和配套服务区。长白山人参区域公共品牌推介取得良好效果,各地不断加大力度,积极争取授权,区域品牌、经营主体品牌共存共赢,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6年全省食用菌规模达到120万吨。食用菌产业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吉林、延边主导品种是黑木耳,通化、白山主导品种是香菇,中西部主要是以草腐菌为主的金针菇、平菇等。菌袋标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德康、神怡、大山合、正旭等一批菌袋生产企业。企业统一制作菌种菌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也从源头上提升了产品质量。延边标准化香菇菌袋供应达到了90%,汪清天桥岭镇的黑木耳菌袋100%由企业供应。通化香菇的菌袋工厂化生产占比达50%以上。种植方式不断创新,由传统的地栽发展到吊袋、普通温室以及光伏大棚等。新成果、新技术应用面逐步扩大,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积极开发新品种,进行玉米棒、稻草和果木替代山林木屑的科学实验,通过农博园菌菜基地、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等示范推广;四是林蛙柞蚕产业健康发展。2016年,全省共回捕商品林蛙5.1亿只,产值达到25亿元。林蛙产品加工企业由2010年的30家,增加到现在的50家,年加工林蛙油接近25吨,占当年林蛙油产量的20%。以林蛙皮提取物——抗菌肽、胶原蛋白肽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开始逐步占领市场。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省林蛙养殖户平均增收5%,养蛙林地的利用率从以前的不足20%上升至30%。蚕种生产经营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核发了《蚕种生产许可证》和《蚕种经营许可证》,加强柞蚕生产技术指导,开展了柞蚕蚕种检验员培训,对合格学员核发了结业证,为蚕种检验工作提供了技术人员;五是多种经营精彩纷呈。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和潜力,积极探索园艺特产项目,出现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梨树的乌米、辉南的大榛子、延边的紫苏、黑果腺肋花楸、永吉的黎麦芦笋等。各类特色产品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1.2 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发展园艺特产业的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已成为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一是政府财力重点倾斜。全省各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推动园艺特产业发展,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与以往不同的是,2016年政府投入的针对性都很强,引导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松原市制定了《全面落实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实施意见》,针对16个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进行扶持。长春市出台了《农产品“三品一标”奖励实施办法》,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奖励。敦化市政府专门列支200万元,对处理废弃食用菌棒进行补贴。东丰县拿出专项资金1300万元,用于农户购买菌棒、建大棚等发展食用菌产业补贴;二是社会资本持续涌入。生产经营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培育引导经营主体进驻园艺特产业是今后投入的生力军。2016年工商资本投入园艺特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大块头”的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主要投入在人参加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生产经营上。2016年白山市投资亿元以上的人参项目有4个。广东太安堂投资10亿元在抚松建设人参产业园区。省国资集团拟投资40亿元打造人参产业集群。通榆县经营工艺品的老板,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300公顷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现已建成220栋。吉林省生态农业公司在和龙市新增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生产能力3000万棒的黑木耳生产线,2016年已生产500万棒。安发国际在延边州投资20亿元建设黑果特色产业园。这些“大块头”经营主体的建设,带动了当地就业,提升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亚泰集团在和龙市建设人参产业园区,2016年可实现利税2000万元。

1.3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在园艺特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创新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在设施蔬菜生产上,省农委大力推广吉林金丰现代农业公司的冬季不加温生产蔬菜新技术。年初以来,全省应用新技术新建改建冬季不加温日光温室265栋,266亩。长春市启动了互联网工程服务用户活动,在手机上安装APP软件,开发了环境监测、病虫害诊治、气象预报预警、市场营销等功能。长春市优美信食品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销售鲜切蔬菜,通过购置自动售货机在地铁站、高档社区、写字楼等繁华地段设立无人销售专柜150台。吉林市在设施果蔬销售上总结出了多种新模式,包括休闲采摘、私人订制、会员配送、菜园认领、社区直营、阳台菜园等,这些模式实现了产销对接,大大提高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延边州强化特产品互联网市场建设,全州100多户企业的产品实现了上线销售。汪清县天桥岭镇政府与成都花卉果蔬交易所联合,依托电子屏幕实时更新购销信息,黑木耳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敦化市成立了电商协会,高标准建设敦化大德创客园,宣传推广地方特色产品。白山市重点建设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长白山馆。松原市制定政策措施,为棚室生产大户颁发经营证书,为申请银信贷款创造条件。白城市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采取订单式合作,由企业出保低价收购农产品、垫付生产费用、承建基地抗旱设施等措施,取信于民,确立了较为紧密稳固的合作模式。品牌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经营业户,逐步把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到品牌上,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申请商标和“三品一标”认证。一些产业发展正在由求数量、铺摊子向求质量、上台阶转变,品种选择上正在由重复、低端逐步转向特色、中高端。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优质产品占比低

园艺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发展无序、自发、小而散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园艺特产品大路货多,优品、精品占比十分有限,与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生产经营以散户为主。据点调统计,散户生产经营的产品占90%以上。散户经营带来了许多问题,生产成本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应用普及慢,产品检测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缺失,政府监管难度大,产品质量提升困难;二是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难以做到优质、优价。由于园艺特产品种类繁多,又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外观辨认、品质鉴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马铃薯种薯与商品薯、普通产品与“三品一标”产品等很难区分,价格却相差很大,优质高价往往面临低质低价的不平等竞争,影响优质产品的销路和效益。同时,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监管乏力,惩治力度小,违法成本低,也造成一些经营者有恃无恐;三是产后储藏保鲜和初加工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园艺特产品品质的重要方面。采后处理产业化是保证新鲜度和营养性的重要条件。四川省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率达40%,泡菜产量330万吨,产值270亿元。据吉林省点调统计,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不足10%,尤其是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因未处理而造成的损失率达15%~25%。由于园艺特产品的自身属性,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分类、分捡、净化、包装等环节,要求有相应的储藏能力和冷链物流;四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的园艺特产产品品质差异很大,但由于缺少商标,“三品一标”认证占比又很低,造成有些园艺特产品真伪混淆,市场美誉度、知名度不高。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是规模化水平低。吉林省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应统筹规划,联动发展,但实际上部分县的发展规划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衔接不够紧密,市与市之间的投资建设也存在类似问题,各地单打独斗,重复建设造成产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蹶不振,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态势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标准化水平低。园艺特产品种植与大田作物相比,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门类多,要求也更高。地址选择、园区设计、水电路分布、生产标准、投入品标准、产品检测、产品包装、产品上市等都需要科学规划,但因相关环节缺乏标准,或即使有标准也很难执行和监管,难以形成规格统一、周年供应、品质稳定的产品;三是组织化水平低。总体来看,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发展迅猛,但积累偏少,成员联系不紧密,发展也不太规范。要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仍然要依靠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1家,涉及园艺特产业的加工企业数量很少、规模偏小。吉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家大型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而且大多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存在脱节,经常出现单方面违约的情况,影响企业货源的供应质量、供应数量和加工能力。

2.3 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相当一部分园艺特产业集中在山区、郊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园艺特产品时令性强、储藏要求高的特点。白城市特色经济作物灌溉能力仅能满足50%,干旱成为制约园艺特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产业发展的物质技术装备还不适应。与大田作物相比,园艺特产业可选择的耕作技术、机械品种和设备工艺少,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三是信息服务跟不上。调查中了解到,在园艺特产项目选择建筑材料、种什么、怎么种等方面,经营户主要从亲戚朋友、农资供应商和农村经纪人中了解,渠道狭窄,可信度有限。如温室建设所需的棉被、薄膜等,质量、价格相差很大,农民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生产能力和效益;四是现有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2014年前郭县某合作社争取到国家新菜田基金84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经招标,由某公司建设,由于不懂专业知识,设计的棚室后墙体基础建设达1.7米,不仅没有必要,也造成很大浪费,同时用水用电设计上也不合理,合作社不得不重新修建。白城市招投标建设的膜下滴灌也存在类似问题。

2.4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玉米价格下调、大田作物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发展大园艺、大特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现有的要素集聚状况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与园艺特产业大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大,加上项目资金分散,使用不尽合理,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二是社会资本的投入还不足,有资金的不懂园艺特产业,懂园艺特产业的又缺少资金;三是政策扶持不够,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水电地、融资、保险、担保等政策滞后,与大农业相比各类补贴少,扶持力度弱;四是科研力量薄弱,投入不足,研发新品种数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本应由科研部门进行的引种、试验、示范却由经营者自己引种试验,加大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五是技术推广网络覆盖面低,技术人员数量少,指导服务跟不上。

2.5 劳动者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中了解到,与大田作物相比,从事园艺特产业的农民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园艺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学识水平、技术能力等需要提高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视野狭窄,产业发展盲目跟风;二是不会算账。在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投入上,经常购买低价劣质产品,表面上看投入少了,实际上产出更少了,忽视投入产出比,忽视投资回报率,往往占小便宜吃大亏;三是小富即安。冬季温室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不愿意付辛苦,年吃年用够花就行;四是侥幸心理。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凡是棚室都应当参加保险,但农民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投保,而一旦损失了又后悔莫及。据调查,全省绝大部分棚室没有投保。通榆县某合作社2012年、2014年因雪灾、龙卷风毁坏大棚100栋、60栋,损失惨重;五是思想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产品销售仍采用传统方式,不会应用互联网。与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契约观念淡薄,诚信缺失,常常违约。生产经营和管理越来越图省事,很多合作社怕麻烦,宁可高息民间借贷,也不愿意在银行贷款。

3 对策及建议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贯穿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针对全省园艺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及建议。

3.1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放管服上下功夫,明确职能定位,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一是科学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惩治什么都要十分明确,通过政策这个指挥棒,引导产业发展,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问题;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是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开展保险服务、降低经营主体融资门槛、放宽设施用地政策、园艺特产农机具纳入补贴、减轻经营主体负担等政策;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产业发展的水、电、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应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建设;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益不大的产业及环节由公共财政承担。例如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大型市场建设、食用菌废弃菌袋的处理、马铃薯加工污水的处理等,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助或项目支持;五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逐步把大田作物的人财物等资源转移到园艺特产业建设上来,健全网络,配齐人员,保障经费;六是提供信息服务。依靠政府行政资源及时将产业发展规模、新品种、新技术、农资供应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产购销等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由生产经营者自行决策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

3.2 创新发展理念,补齐产业短板

园艺特产业门类多、品种杂,属性各不相同,每个产业短板也不一样,必须对症下药,因业施策,使园艺特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田和排头兵,成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典范。在设施蔬菜产业上,要坚持周年供应、均衡上市、品种多样、品质保障的发展要求。普通棚室要扩大规模,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升产品品质。要大力发展采后处理和初加工,增加净菜的供应量,减少损失。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日光温室,保证冬季生产。新增投资应重点投向日光温室建设,让当地居民吃上本地应季菜。根据市场需求不同设计产业发展规模,白菜、辣椒、西红柿等大宗蔬菜要集中连片,创建品牌,体现区域化、差异化,靠品质增效益。在蔬菜集中产区应加大育苗点建设力度,采用现代科技建设高标准、大规模的种苗供应基地,从源头把控蔬菜品质。以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可多品种、小规模,以提供丰富多样可观赏、可食用的产品。以年节为经营目标的经营主体,可生产盆菜、盆花、盆景,打造家庭菜园、阳台菜园,在节假日品尝到现摘现做的美食。人参产业应稳步发展园参,积极发展非林地栽参,大力发展林下参。通过政策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等措施,鼓励参农种植5年以上的人参。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防止重金属超标,严格按产业技术标准种植,让百姓吃上放心参。大力宣传“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将更多的经营主体、基地、产品纳入到区域公共品牌标准建设上来,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的影响力,实现区域品牌和经营主体品牌双赢。应充分挖掘长白山资源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灵芝产业。按照提升品质、打造高端、节约环保、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要优化产业布局,在吉林、延边地区重点建设黑木耳产业带,在通化、白山重点建设香菇产业带,在中西部重点建设草腐菌产业带。加快标准化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菌种菌包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分工分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集菌种研发、菌棒制作、产品加工、市场建设、废弃菌包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鼓励在长白山建设林蛙种蛙繁育基地。提升林蛙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支持以林蛙为原料全产业链开发系列产品,积极申请长白山林蛙地理标志保护,打造知名区域品牌。

3.3 创新发展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的引导机制。下大力气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大力提倡对园艺特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加大大型储藏窖的建设力度,加大冷链物流的建设力度,集中打造园艺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全程保鲜示范点;二是发挥特产之乡的引导机制。把特产之乡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休闲采摘、民俗旅游相结合;三是完善企业利益引导机制。要探索科学实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变农户分散种植为大规模集约经营。要科学分工,凡是科技含量高、工艺要求复杂的环节由企业来做,如食用菌生产采用企业集中制袋、农户分散种植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调整财政投入的引导机制。调整现有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按照放大、扶中、控小的思路扶持园艺特产业发展,如市场竞争充分、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加工企业,应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基础设施、提供用地用水用电方便、负面清单管理等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避免资金扶持不痛不痒的问题。对于小规模经营的散户不要给予资金扶持,例如对散户生产食用菌棒的应加以限制,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能实现有效管控。资金重点扶持中等规模的经营主体建基地、推标准、提品质。项目资金应重点投向“三品一标”认证、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大政府对本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产品的宣传投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3.4 创新营销机制,实施品牌战略

要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逐步提高园艺特产品在互联网、大型超市、直营店等现代营销中的比重,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规格、标准、包装、商标、认证甚至文化等品牌要素,就必须在由简到繁、由外至内、由浅入深等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推广使用产品标签制度。凡是进入市场的园艺特产品都要标注生产企业、生产地点、保质期。有条件的经营主体还要标注产品检测的主要成分、二维码等信息,有些不为人的熟悉园艺特产品还应说明储藏方式、功效、食用方法等;二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三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有关单位提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园艺特产品创名牌、扩规模,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五是树立科学的品牌理念。要开阔视野,摒弃品牌多、杂、乱等小而散、寿命短的发展模式,把提高品牌产品在园艺特产业中的比重和份额作为首要任务;六是多渠道广泛宣传吉林特色产品。全力打造和宣传区域公共品牌,为吉林产品走出去创造条件;七是挖掘产业文化。收集、整理产业文化资源,培植特色产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上一篇:人,永远是相互的散文下一篇:念诵《心经》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