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的工作总结

2022-08-13

忙碌的时光虽然匆匆,但不虚度,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应当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详细记录自身的成长,可促使我们认真、全面的了解自身,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提升自我,在往后的工作之路上,不断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关于体育的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关于体育的工作总结

关于加强老年体育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老年体育事业是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朝阳事业。虽然我县老年体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基础很好,但总体上城乡发展还不够平衡,大家的认识程度还不高,对老年体育事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正确把握形势,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老年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关心支持老年体育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据统计,老龄化程度还在迅速增长。大力发展老年体育事业,让更多老年人健康长寿、安度晚年,是保证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任务。各有关部门和老年体育工作者,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老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老年体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精心组织,广泛开展各类老年体育健身活动

根据老年人健身需求,做好宣传动员,提供指导服务,因人因时因地组织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方式要灵活,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提高活动的普及性。坚持健康第

一、安全第

一、娱乐第一的原则,工作中要注意创新思路,提高组织水平,在各活动项目普及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群众体育水平,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不断增强老年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加强领导,为老年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把那些关心热爱老年体育事业,把那些身体好、威望高、业务熟,愿意做老年体育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增强老体协的生机和活力。二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等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老年人科学健身的质量和水平,使各类活动都有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各项比赛都有一批能胜任工作的裁判员队伍,使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不断走向规范化、正规化轨道。三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要加强对老体协的日常管理工作,健全工作机构,形成科学有序、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老体协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全县老年体育工作的发展。

四、齐抓共管,进一步优化老年体育事业发展环境

老年体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工作,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体育工作的领导,把老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财政、民政、老龄、体育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老年体育事业的管理与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解决老体协资金不足、设施落后、重视不够等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和政策支持,促进全市老年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1 -

第二篇:关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服装发放标准的通知

各中小学:

根据甘肃省教育局 甘肃省财政局 甘肃省体育局《关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服装发放标准的通知》(甘教[2010]22号)文件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着装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和“教育、体育、财政部门要妥善解决体育教师的职业装备和室外工作补贴”等规定,经省教育局、省财政局和省广电文体局共同研究,现将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工作运动服装发放标准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包括每周承担8节以上体育课的兼职教师)教学工作运动服装(包括运动鞋)实行定额补助,按照每人500元/学年的标准发放。

二、体育教师工作运动服装费用由学校公用经费或勤工俭学费用中支出。

三、享受上述补贴的体育教师,必须按规定的着装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四、各中小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

本通知从2010年4月1日开如执行,甘教计(1990)第89号文件同时废止。

甘肃省教育局甘肃省财政局甘肃省广电文体局 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

关于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粮食定量和教学工作(运动)服装供应问题、教育部、国家体委、财政部、商业部在1978年10月12日以(78)教体字945号、(78)体群字第59号、(78)财事字272号、(78)商粮联字89号发出联合通知。这个通知规定的供应标准、经费开支和供应办法等,也适用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以及其它设有体育课的学校。但凡享受体育教师口粮定量的必须是吃商品粮的人口。民办体育教师的口粮标准,由社队参照上述通知精神执行。

一、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室外工作的特点,工作十分辛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按照《条例》规定,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工作量计算,劳动报酬和教学工作服装等有关政策性问题。

二、体育教师工作量应包括体育教学,组织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合格标准的测试、统计等。

三、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量每周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10-12学时,中学12-14学时,小学14-16学时,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每一次课(90分钟)为2学时;中小学每一节体育课为1学时。

四、体育教师组织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计算工作量的具体办法为:早操(课间操),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每两次算1学时,中小学每5次算2学时,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按核准的实际小时计,中

小学每一次(40分钟以上)算为1学时,体育教师组织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体育竞赛活动,校内竞赛每天按8学时计,校外竞赛每天按10学时计,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合格标准的测试,统计均应核计一定的工作量。

五、纳入计划从事科学研究和教材、教学资料(包括补充讲义及有关教学指导材料等)编定工作的体育教师,可按核准的工作时数计入教师工作量。

六、兼任行政、党务和省以上体育社团(包括协会、学会)工作的体育教师,应根据其兼任工作任务情况、酌情计算工作量。

七、对年老体弱的体育教师和妊娠、产后的女体育教师,要给予相应的照顾,适当减弱轻工作量。

八、公体部、教研室(组)应合理安排体育教师的工作,计算全年工作量。在正常情况下,体育教师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对于服从安排,努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体育教师,应给予奖励,对于工作态度不好,不服从安排而完不成教师工作量的体育教师,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

九、体育教师课时酬金和超工作量的计酬金标准应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

十、要坚持按国家规定供应体育教师工作服装,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每年每人按不低于人民币180元的标准发放,中小学体育教师每人每年按不低于150元的标准发放,并随物价的变化予以调整。

第三篇:关于《体育类社团发展研讨会》的总结报告

本次会议是在体育类社团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促进体育类社团内部交流、提高各社团负责人的领导水平、保障体育类社团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会议期间,我深入了解到了各社团的历史及现实情况,对整个体育类社团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也与各位新任会长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会议结束时,与会全体同学达成以下几点共识,现向老师做予汇报。

一、 体育类社团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经过长期的积累与积淀,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总体发展情况令人乐观。特别是在本学期开局之初,就有许多社团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如轮滑协会、羽毛球协会,开展了一些大型活动,在校园内外的各项活动中积极参与,如武术协会(在第十届记者节晚会中参与演出)。种种迹象均表明,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有着充沛的活力与创新的思维,潜力较大。然而,各社团中也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我将其分类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不可抗问题,如会员流失等问题;一类为发展中问题,如组织纪律问题、会员积极性问题等。前者是社团中普遍存在的一大现象,后者为可以依据多种方法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目前而言,并未对体育类社团的发展形成较大影响,可由各协会在发展中解决。

二、 提议设立“体育健身文化节”

体育类社团是一个运动型的社团,也是一个学习型的群体。为了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更全面的展示出来,努力追求卓越,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让更多同学热爱运动,关心运动,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理念,体育类社团全体同学迫切希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为此特向老师提议申请设立“体育健身文化节”。该文化节经初步讨论可采用“文”“体”结合的方式。 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中的每一个社团都有专攻的方向,而每一项运动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为了更好的普及这些知识,我们借鉴以往社团开展活动的经验,可将各个协会特色在该文化节中集中展示出来,13个社团一同行动,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既密切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又能打一记“组合拳”,效果显著,规划明确。

以上就是本次研讨会中得出的两大共识,请老师审阅。

杨晨

2009.11.21

第四篇: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面发挥学校艺体教育的育人功能,推动学校艺体教育的特色创新,促进我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学校艺体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艺体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任务

体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艺体教育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的文体生活,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艺术修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创设校园文化效应,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2年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面实施 “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加强艺体教育教学管理,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教育校园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智力、提升学生能力,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群体文化,搭建师生精神文化的舞台,打造五常艺体教育特色。

二、严格落实课程标准,切实抓好艺体教学教研工作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新课程标准。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开齐开足艺体教育课程,保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艺

体教育开课率和课时开足率均达到100%;不断更新理念,调整结构,整合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艺体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杜绝削减、挤、占、挪用音体美课的现象,要确实保障学生体育锻炼和美育教育的时间,确实保障学生体育锻炼和美育教育的权利,坚决克服学校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上的形式主义。

二要加大学校艺体器材配备。切实加强体育、艺术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艺体教育投入,配足体育、艺术教育设备器材,充分发挥体育、艺术教育设施设备的使用效果,为课堂教学及开展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三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广泛开展新理念新教材的课例研究、教学展示等教研活动,以区域教研协作体为交流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研训一体活动,带动教师学习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观摩、比较、反思和研讨中改进教学、共同提高。实施课题驱动策略,以《哈尔滨市构建〈国家“体育、艺术2+1项目” 〉实施模式》课题为龙头,加强艺体教学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让学生受到多元化的艺术熏陶和文化润泽,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人生快乐与幸福。创新区域教研协作体教研活动,积极推进课堂本位的校本教研活动,探索建构多种教研模式,使全体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缩小城乡教师差距,增强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四要组织好各类教学竞赛评比活动。进修学校艺体部将有计划地组织艺体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优秀论文、课件评选等活动。通过开展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扩大校园文体活动的范畴

1、明确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重要意义

“体育、艺术2+1项目”是指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艺术2+1项目”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的有效载体,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参加科学健康、生动活泼的体育和艺术活动,提高运动能力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狠抓“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

各学校要根据教师特别是艺体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技能以及地域艺体资源,确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艺术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制定“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设立专门机构,专人负责具体实施。拓宽实施渠道,项目计划到人,包括项目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教师、培养时间等,坚持措施保证到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体育、艺术2+1项目”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创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发挥校本课程项目实施的优势,组织动员、鼓励和支持教师弄好与项目有关的课程,推动项目实施。大力培育和扶持课余兴趣小组,发挥学校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体的引领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两项体育,一项艺术活动,并逐渐成为终身爱好。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可以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助推项目的实施,用社会资源鼓励学生接受校外文化艺术学校教育,获取知识与技能。积极研究和探索学校课内外教研培训途径和办法。

3、“体育、艺术2+1项目”设置参考: (1)体育类项目

① 体操类项目:艺术体操(形体练习)、健美操、体育舞蹈、技巧、轻器械体操(跳绳)、双杠、单杠、跳跃等。

② 田径类项目:耐久跑(800米跑、1000米跑)、100米跑、200米跑、400米跑、跳高、跳远、铅球、标枪、铁饼等。

③ 球类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垒球。 ④ 武术类项目: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少年拳、青年拳、健身拳等各式传统拳术及刀、枪、剑、棍等传统器械。

⑤ 其它地域性民族传统项目。 (2)艺术类项目

① 音乐表演类:钢琴、手风琴、电子琴、课堂乐器、中国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声乐、戏曲、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等。

② 美术类项目:素描、中国画、版画、水彩(水粉)画、漫画卡通、雕刻、书法、篆刻、摄影、民间美术类等。

4、大力开展艺体活动。体育活动要认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列入课程表。每天上午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一要保证大课间操内容丰富活泼,形式多样。夏天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冬天长跑活动是大课间操必须有的内容,其它可选取集体项目如:自编徒手操、自编轻器械体操、集体舞、健美操、校园街舞、武术操等。还可按兴趣分组,如: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毽子、舞蹈等活动,组织时可采用分操、

合操、任意操等多种组合形式,突破以往只做广播体操的局限,打破过去全校同做一套操的模式,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倡和推行学校的领导、老师都要参与大课间活动。二要保证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一小时课外活动,确保每位学生每天在校有一小时的集体体育活动时间。三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校本课程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好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学校每年要举办一次以田径为主的学校运动会,小学举办时间为上半年,中学举办时间为下半年,同时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举行各种形式的单项比赛或主题活动,如球类比赛、队列队形比赛、拔河比赛、越野赛、长跑接力赛等,活跃学生的群体生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群体性健身运动,如跳绳、踢毽子、跳格子、投沙包、羽毛球、乒乓球、跳皮筋等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探索形成生动活泼、生龙活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特色。

音乐活动以欣赏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在开展好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展示空间和成长的舞台。要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每年有计划地举行大型、小型和综合性文艺活动,如举行专题性的活动:庆祝建党、建国红歌会、庆六一儿童歌会;竞赛性的活动:校园十佳歌手、十佳舞星、十佳乐手大赛等,通过开展活动来活跃学校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音乐教学特色。

美术活动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要注重美术与学生生活实际、美术与校园文化活动、美术与其它学科的紧密联系。开展综合性

的群众美术活动,比如说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等各种形式的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并从中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的作用。各学校要开设多种课外兴趣小组,发现培养美术特长人才。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大培养艺体特长生的力度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加大艺体特长生的培养力度,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主动发展。各学校要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努力创建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打造艺体教育特色学校。

体育教育方面,根据我市开展的体育比赛活动和学校校本特色,成立校内课余体育运动训练队,如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科学选材,因材施教,选拔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形成特色人才培养基地,逐步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传统项目学校。

艺术教育方面,要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特长,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普及性强、育人功能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项目,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外训练,加大培养力度,形成特色,并逐渐向社团方向发展,使各学校拥有各具特色的艺术团体和兴趣小组,特别是要组建学生合唱团,让高雅的艺术走进校园,并且要形成一定的规模。

市教育局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年举行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初、高中生篮球联赛;还要计划举行初、高中生排球赛等单项活动。要用好竞赛这个平台,培育扶持特色项目及特色学校和特殊人才,能够为体育、艺术特长生创设有利于成长和发展 的条件,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哈市及本市举办的各项竞赛活动,提

高全市整体的体育竞技实力和艺术创造表现力。

五、强化教师培训工作,提高艺体教师专业素养

结合“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切实加强体育、艺术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艺体教师专业素质。合格的专业教师是学校开齐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各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教师的培训。针对我市当前体育、艺术学科教师不能充分满足教育教学要求及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实际情况,探索开展灵活、多元的教师培训方式,除了在全市要进行体育、艺术学科教师专业专项能力重点培训之外,我们还要大力开展区域艺体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选择区域上优秀的体育、艺术学科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对区域内的艺体教师进行培训。要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数量质量都能够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需要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批专业素质及技能水准较高、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

六、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衡量学生体质现状的标尺,各校要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好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新生入学时要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情况调查并登记入册。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要求,在校学生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评定(病、残学生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表》,存入学生个人档案,同时将本校各年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

据管理系统。

当前体育、艺术工作几点安排:

1、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把握工作方向。

2、根据市教育局工作要点和艺体工作指导意见,制定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立即行动,立竿见影,切实保证艺体课程开齐开全,切实把大课间操、住宿生(小学、初中、高中)早操落到实处。切实规范体育、艺术教师备课,把统一使用哈市教研院设计印制的教案范本落到实处。

4、高度重视艺体工作专项督查。市教育局将从3月1日开始,不定期深入到各学校,进行督导、检查,以促进艺体工作的健康发展。

2012年我市体育、艺术工作将围绕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扎实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以 “体育、艺术2+1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活动,让学生能够展示技能,从中获得快乐。努力开创五常市特色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

五常市教育局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体艺[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现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

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面向所有高校的《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凡不达标的学校,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停止招收运动队新生。

请将此件转发至所属高校。

教育部

2014年6月11日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

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10.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1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12.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14.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15.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17.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置伤害事件。

18.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19.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20.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置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教育部:本科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学时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不得评为合格

教育部:本科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不少于144学时

本报北京7月8日电(记者樊未晨)“本科

一、二年级学生体育必修课不能少于144学时,每周体育课不少于两个学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刘培俊今天介绍了不久前出台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强调要实现学校体育课在全面育人中的功能。

《标准》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标准》不仅规定了大学生体育课的学时,同时强调,学校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标准》还要求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并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

教育部还要求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重建体育的本来魅力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规定,学生的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如果体育不达标,学生将无法得到奖学金等奖励。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大学生的堪忧体质,为人诟病久矣。教育部对症下药,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为切口,意图大幅提升身体素质的评测权重。当然,对此思路公众并不陌生。所谓“体育不达标,拿不到毕业证”的强硬措辞,所奉行的仍是以分数杠杆,倒逼学生加强锻炼的庸常逻辑。固然初衷良善,却也不免粗暴简单。

只是,天知道大学里“不挂科”有多简单。在很多高校,文化专业课程尚且教学“水淋淋”,考试走过场。又怎能指望体育测试能独善其身、严格较真?

但即便如此,观察者还是忍不住质疑,此一规定本身的机械与漏洞。比如有人担忧,“运动细胞先天稀缺者,难道只能忍受悲惨结业的命运吗”;亦有人指出,大学旨在培养人才而非“完人”,学有所长便好又何必强求“德智体美”兼有?

很多时候,教育部门总是指令太多、投入太少。一方面,为大学设定种种培养目标,几乎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却鲜有“支撑目标实现”的耐心、技巧和资源,乃至“理想”从来不能照进现实。提高大学生体质,绝非增加体育课、拉升考试难度那么简单。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赋予学生们足够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如何在校园内建构“崇尚健体”的文化空气?

如今的困境是,教育者往往将体育理解为纯粹工具性的,认为其服务于学生增强体质的需要。而实际上,运动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之一,我们所要做的是减轻附着于“运动”之上的功利价值观,继而学会享受运动项目所带来的乐趣和欢娱。具体到操作中,让学生更积极投身运动中,注定要有赖于门类众多的校园社团,有赖于层次丰富校园活动,一言以蔽之,其有赖于大学生们的自我动员和自我组织。

将体育理解为强身健体的工具本就无趣,将“锻炼”矮化为应付考试的手段更是无理。说到底,推动大学生体健运动,最首要还是以更酷、更时尚、更有效率的方式,重建运动本身的魅力。(然玉)

上一篇:关于写人的句子词语下一篇:关于人间真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