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己与体育的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自己与体育的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高校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密不可分,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对现阶段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第一篇:关于自己与体育的论文

关于“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的辩证思考

摘 要:当前,科技已渗透运用到生产生活全领域,体育也不例外,体育教学蕴含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多,科技和体育教学关系日益密切。要客观、准确、系统地看待“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的辩证关系,需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认识论出发,围绕概念、必要性、可行性三方面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最终以体育教学为主阵地正确运用科技元素,科技的注入让新时代体育教学的深化推进和不断积蓄如虎添翼。

关键词:“体育教学+科技”;“科技+体育教学”;科技;体育教学;辩证

科技与不同社会领域、行业及组织间的深度耦合、高度叠加,影响并改变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体育更是如此。科技早已在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得以应用,并逐渐渗透并影响着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科技需求、科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等是围绕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然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科技赋能体育教学发展的前提。即对“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两者概念的梳理,科学厘清主宾关系,让科技赋能体育教学成为科技发展阶段中的新业态。

一、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

要科学认识“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的辩证关系,应该从概念界定、必要性及可行性等角度,从认识论高度意蕴两者之区别。

(一)“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从概念出发分析二者区别

概念是人类思维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性规律,是认识新事物的起点和基础。从字面上看,“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只是两个词语前后排序不同,但是语义概念却大有不同。要明晰两者概念的区别,需要首先对“体育教学”“科技”两个概念分别进行界定。

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传授体育文化、增进身心健康、培养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科技从字面上解读是科学技术的简称,一般习惯把科学和技术连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言之科技。从构词上看,“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都属于“A+B”式带有特殊符号的组合结构,其中“科技”是名词,体育教学(Physical Education)可以看成是偏正结构,其中Physical是形容词,Education是名词,根据偏正结构前偏后正的构词法,体育教学中心项在教学,也看成是名词。“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都是名词+名词的组合结构,其中“体育教学+科技”突出“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占主导作用,“科技”只是辅助,起从属地位;“科技+体育教学”强调“科技”的条件作用,“科技”可助力、加速或者改变“体育教学”形态、进展,“科技”起到类似催化剂的作用,但是中心项依然是“体育教学”。

(二)“科技”的不可或缺:从必要性分析“体育教学+科技”

传统体育教学一般由体育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和讲解,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逐渐达到动作自动化。但随着科技发展与革新,科学技术已经融到社会当中的每个角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深层次变革。加上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将科技元素合理运用到体育教学,帮助形成一种正确的教学理念,全面认识科技所带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化。

帕劳(Palao,J)等人认为,科技应作为手段、要素和外部环境应用于体育教学,改变体育教学的方式,优化体育教学系统,重构全新的教学结构,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由此可知,科技只是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体育教学的手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也是“体育教学”与“科技”关系的探讨必要性。新时代的学生对新兴科技更感兴趣,新技术融入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将科技运用在体育教学通过打造科技型教学环境,实现全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传统教学结构等革新课上教学模式;促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等丰富课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发展等多维度看待科技与体育教学组合的必要性,从更宏观的视角深刻理解科技应用所形成的当代体育教学各要素的关系。在当前体育教学环境下增加了科技的元素便是如虎添翼。

(三)“体育教学”的新业态:从可行性分析“科技+体育教学”

必要性已经揭示了当前传统教学模式无论是对学生素质培养还是对教师能力提升都难以为继,很难满足科技信息时代对信息的多样性需求,即“体育教学”与“科技”组合的必要条件。可行性则从决策层面重新衡量“体育教学”与“科技”组合的可执行情况,以及因科技带来的“体育教学新业态”。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采用的都是依靠语言讲授加身体示范练习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教学开始出现了,到了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信息技术就是互联网的崛起,凭借互联网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开始形成-远程教学,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全国掀起一股网课大潮,线上教学、网课日常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流模式,科技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推广开来。

疫情给科技与体育教学的巧妙组合带来了新契机,打破了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将线下搬到线上,充分运用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腾讯课堂、智慧树等在线教学平台,营造信息化教学场景。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的重要前提得益于5G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日趋普及,5G网络通信技术的高数据速率、大容量的特点,实现监控设备、网络平台、运动智能设备的综合利用,将网络教学平台与虚拟现实、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进行互联,有效实现网络教学平台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此外,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的新兴科技,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它融合系统仿真学、计算机图形学、大数据分析处理、传感以及网络信息等前沿技术,可形成逼真的三维环境,使参与者能在相应装置的帮助下在虚拟系统进行体验和交互活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体育教学中,VR虚拟技术提供可以最大化赛场表现的工具,通过VR技术构建虚拟训练场景或虚拟比赛对手结合智能外接设备开展训练,有效地完成体育网络教学中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的环节。最后,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应加强对教师理念和技术的培训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关注现代技术的更新,注重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保持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努力让自己成为高技术、高水平的复合型现代教师。而学校方面需要开展与计算机运用相关课程和专业,加强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并提高现役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以适应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随着现在教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通过创设全新的教学场景、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创新、促进教学评价发展等方面将体育教学从传统到现代一步步演变发展。这既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也是“科技+体育教学”组合而带来的新的体育教学业态形式。

二、辩证把握“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二者关系

(一)从实践探索中把握

当下,党中央高度关心科技事业、体育工作,相关高校和体育教师已逐渐重视科技在体育教学的作用,对“科技”与“体育教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这些探索有助于我们把握“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和“科技”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主管部门、学校和广大体育课教师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强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管理,健全工作制度以实现规范化建设,把握好“实”与“虚”、“破”与“立”、“技”与“思”、“整”与“零”的辩证法,使其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就“体育教学”而言,主体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教学”、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加分在“科技”,一门体育课确保有效果必须抓好这五个关键环节。从现有的实践探索来看,无论是“体育教学+科技”还是“科技+体育教学”都是以“体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教师为关键要素,以学生获得感为旨趣,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科技”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条件。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体育教学+科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技手段,要“融会贯通”;“科技+体育教学”要科技助力体育教学,要“助力有道”。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突出体育教学为目的而科技只是一个推进目的达成的条件,后者是在科技助力下开展体育教学,科技更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前瞻性。

(二)从价值诉求审视

价值概念属于认识论范畴,是指人们对物的有用性的评价。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指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从而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发展目标与方向[3]。

体育课作为大中小学校“以体育人”的实践平台,体育教师作为实施“体育教学”的第一专业理论课教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学校体育观”的重要环节,抓住体质健康、技能培养、锻炼体魄、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将使体育课成为高校开展以体育人的有效渠道,搭建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体育课作为一种有效的育人手段在学校中逐渐开展起来,体育课程对学生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在于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作为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主渠道、主阵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都围绕体育课程发挥了最大价值,两者的培养对象都是学生,教师都是起主导作用,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

(三)从功能归一思考

所谓功能,是事物自身客观蕴含的功效和能力[4]。无论是“体育教学+科技”还是“科技+体育教学”两者功能都是体育教学,即育人,培育符合体育强国战略以及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从这一角度出发,两者在功能上具有重合之处,即两者可能会有相同的功能。

如前所言,“体育教学+科技”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即“体育教学”为主体,“科技”只是作为众多条件之一在科技革命时代背景下融入“体育教学”,此时“科技”更像一个代词,可以随着时代发展、现实需求不断被替换,只要“体育教学”这一主体没有变,其功能就不会有明显差异。同样,“科技+体育教学”是一个“助力有道”的过程,即“科技”需要充分发挥引擎、助力作用,帮助“体育教学”达成既定目标,核心也是“体育教学”,只是“科技”会加速“体育教学”实现育人目标。这样来看,尽管“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两者词语排序不同,语义不对等,甚至作用不相同,但是两者都是基于“体育教学”这一中心项实现育人目标,最后落脚点都是在通过体育教学这一主渠道实现以体育人,可谓是殊途同归,功能归一。

三、结语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学校体育的科技含量都会增多,相应地体育教学与科技的联系会更紧密、更充分、更有价值,这样科技才能更好地为体育服务,为体育教学服务。无论是“体育教学+科技”还是“科技+体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是育人,科技只是起到一个服务作用,运用好可加速目标的实现,运用不当则阻碍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辩证、系统、科学地看待“体育教学”与“科技”的组合,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正面性用于体育教学的发展,尽量避免和减小负面作用,让体育教学能健康良性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首先从概念上发现两者词语排序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后紧贴科技革命时代背景分别分析“体育教学”与“科技”组合的必要性、可行性。最后从实践、价值、功能三方面分析了“体育教学+科技”与“科技+体育教学”的辩证关系,将体育教学与科技形成育人合力,摆正主体地位和辅助作用的准确位置,这样科技才能更好地服务体育教学,科技的注入让体育教学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陈洁,宋文利,曹姮.体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議的讲话[EB/OL].(2018-02-06)[2021-11-16].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0)[2021-11-1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8-09/10/c_1123408400.htm.

[4]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05).

作者:秦丹 张枝梅

第二篇:关于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思考

摘 要:高校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发展密不可分,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对现阶段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和谐发展

1997年4月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得到了一定的投入与发展,但据多项调查显示,社区体育工作许多地方的开展还不尽如人意,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我国尚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大量投入物力财力全面建设社区体育体系。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实施过程中,高校体育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仅是面向在校学生,而且要将学校的功能扩大化,去影响社会。那么依托高校体育构建适合我国现状的新型社区体育体系无疑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选择。本文从社区体育发展目前的现状、学校体育的优势、二者结合的互利局面来阐述这一选择的必要性,以期对我国新时期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1.1 社区体育活动成员的分布情况

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中青年参加人数较少,呈“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大多赋闲在家,为了寻找生活乐趣和防治老年性疾病而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而一些学龄儿童大多由老年人照顾,因而随老年人一起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这也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而广大中青年由于上班或上学处在紧张的工作或学习状态,时间上无法保障参加正常的社区活动,而且主观上也存在忽视社区体育活动的现象。

1.2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分布情况

我国社区体育活动室外项目有散步、慢跑、武术、气功、舞蹈、门球等,室内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棋牌等。这些项目的韵律性、传统性、文体一体化的特点十分明显,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锻炼思想是为了防病、治病和养生,而且这与我国社区体育的年龄分布中老年人占主流是相对应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活动点少,广大中青年缺乏参与意识,社区规划不合理,对社区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挖掘不够。据最新资料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小区的体育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大部分被占用和挤掉,还有一些过于追求时尚而忽略了实用性。另外,由于受传统竞技体育的影响,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严格的规则限制了小区内一般群众的参与,致使社区体育项目的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3 社区体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社区体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组织不健全,社区服务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社区服务工作在全国开展得很不均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服务意识比较浓厚,社区服务功能较为健全,除发挥一般职能外,社区体育也开展得较为活跃。但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社区居委会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具有指导社区体育实践经验的人才匮乏,更缺乏社区体育活动整体的策划和战略性研究。

1.3.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杯水车薪

尽管全国用于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每年都在递增,并且在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工程和各地基层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几千条健身路径已经分布在全国100多个城市,但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量较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来说,这种投入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拥有各类体育场馆61.57万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到目前为止,我国社区体育人口中仍有73.2%的人在非体育场所内参加锻炼。

1.3.3 社区体育指导人才匮乏

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其数量及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1998年,全国仅有9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称号,约每7 077人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00年底,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只有14万人,而且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质较低。据资料显示,我国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为59.11%,而日本社会体育指導员的指导率达到98%。同时社区体协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体育组织出现的时间很短,街道办事处作为特有的直接领导部门刚刚涉足体育这个领域,还没有形成由单位推荐的体育骨干分子、志愿者、离退休的体育工作者负责社区的体育组织、指导工作的管理模式。而且在我国由于尚未建立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或进修制度,就是对已有的社会体育指导任职资格者也很难保证他们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2 高校的体育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由于国家长期的投入与建造,逐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场所,已基本能满足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中国体育年鉴》有关体育场地的资料统计,学校系统每634人拥有一个体育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1倍。学校系统所占全国体育资源比例达67.17%,说明学校系统,特别是高等院校体育资源远远高于其它系统。另外,社区与高校的师资状况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高校体育教师经过体育专业4年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学习后,进入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娴熟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人们的体育锻炼。而社区的体育师资(社区体育辅导员)大部分是未经系统学习但有一技之长或从社会待业人员中应聘而来的。他们所缺乏的是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且他们具有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都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所以说社区体育的最佳捷径是依靠社区附近的大专院校。因为学校中拥有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还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紧缺的问题。

高校体育设施齐全、人才济济、方法先进,与城市社区体育硬件薄弱、人才缺乏、方法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能把这些优势合理地投人到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中,将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1 健全的设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高校体育拥有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仍有潜力可供开发利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加,体育场馆的建设也随之加强,有些高校拥有所在城市一流的,甚至全国一流的体育场馆。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在保障正常的教学训练之外,将体育场馆有偿对外开放,既满足了城市居民锻炼健身的需求,又解决了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说,高校能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设施保障。

2.2 高校体育可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是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体育既能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的思想品德,并通过竞技体育比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崇高的爱国热情。这些优良品德可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建、毕业生进入社会渗透到社区的各个角落,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3 高校体育可促进体育人口增长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高校体育将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做出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可以成为单位、社区的体育骨干;高校用相对完善的体育设施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开放体育场馆为本地区的群众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传授体育锻炼知识;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通过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及体育竞赛等活动,可直接提高社区居民投身体育锻炼的热情。

2.4 高校可为社区体育培养建设者和组织者

高校可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对社区体育的人才匮乏进行补充和拉动。高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以体育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数百万的大学生,他们中多数融入了城市,这是一笔巨大的人才资源,如能很好地将这笔资源调动起来,开发出来,那么城市社区体育人才缺乏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从而加快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

3 对高校参与社区体育的建议

3.1 学校领导应该更新观念,要想方设法、积极主动、高效合理地获取和利用社区资源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要把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来抓;要鼓励师生依据自身专业所长,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要通过制定制度等措施引导师生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使其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和经营化。

3.2 高校应主动与社区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建立合作关系。街道办事处是基层社区的行政部门,社区体协是主管街道一级体育事业的横向体育联合组织,各种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辅导站是进行具体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居委会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在社区体育当中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高校体育可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沟通合作。

3.3 如何开发学校体育巨大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虽然正处于成长发展中,但他们并不是在长成人才之后才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是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锻炼成才的。高校的大学生大都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只要注意合理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是能够胜任大部分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何况,学生余暇时间相对较多,把其中一部分用来从事社区体育服务,既帮助了他人,也发展了自己,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发动学生投身于社区体育服务并不是制定一个制度或规定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社区体育服务。

3.4 为操作上的方便,可采取以下形式:一种是以系部、专业或班级等正式单位为依托,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每单位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承担一定期限、数量的社区体育服务责任,由单位成员依据自愿或轮流的方式来完成,其收益除付给服务者报酬外,用于系部、专业或班级建设;另一种形式是学校与社区组织以合同等方式建立合作关系,社区提供资金和服务对象,校方提供服务人员,收入归服务者个人所有;第三种是由师生自发组建的依据市场规律运行的俱乐部,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

3.5 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研究和宣传。高校体育是进行社区体育研究的主阵地,但关于社区体育服务的专题研究还较少。社区体育服务当中面临的一些难题,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的体育学者们应给予足够重视。要做好社区体育服务的宣传工作,使全校师生懂得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兴趣与热情;要营造一种注重社会参与的氛围,克服重视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轻视体育服务的倾向;对于那些在社区体育服务当中作出成就的个人和集体应予以大力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郭琼珠.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依托[J].福建体育科技,2004,(3):57-60.

[2]葛馨.中国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5-16.

[3]不断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访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冯建中[N].中国体育报,2005:202-203.

[4]陈锡林,周亚琴.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有机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18.

[5]李捷.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52-653.

[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

[7]戚俊娣.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04,(5):111-113.

[8]支川.我國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4):29-31.

[9]孙淑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23-26.

[10]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冯景兰

第三篇:关于初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体育学科的内涵与含义得到进一步丰富。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但意味着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也在于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塑造和身体健康的注重。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培养锻炼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健身习惯是体育学科的重中之重。体育学科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在课余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和复习巩固。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布置、实施和完成,可以引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连接,不仅能够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体质,还能为学生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带去新鲜色彩,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终身运动的积极认识。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

引言:给初中生科学布置适量的体育家庭作业,可以起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重要作用。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的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塑造自主锻炼能力,养成终身体育观念。同时,体育家庭作业的内容不仅仅是对于身体的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它还纳入了很多方面,包括体育运动相关的历史、特征和卫生方面等,有利于获取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拓宽思路,增大知识面,无形之中呼应了学生文化课上学到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体育家庭作业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体育家庭作业,即体育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体育课堂上所教体育知识内容的前提之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对学生课余时间布置的体育训练活动的总称。体育家庭作业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学生、体育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其中,学生在体育家庭作业的主要完成者和受益者,体育教师则扮演着体育家庭作业的設计者和组织者角色,家长是体育家庭作业的支持者和监督者,班主任则是体育作业中的协调者角色。

家庭体育作业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使得体育运动触及到了课外、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生活中去,使得学生能有更多地参与机会和展示机会,在参与体育家庭作业中得到自身体质的增强以及体育知识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愉悦和体魄的增强,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体育家庭作业这一举措,是在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将体育锻炼延伸到课外,是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体育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在体育课堂上所吸收到的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技术以及体育技能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对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动作技术进行有效练习和复习巩固,还能达到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目的。

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和实施,其意义主要在于,让体育运动进入学生课余生活,培养有爱团结、和平公正、关爱互助的体育精神。同时,增加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还能有效改善学生课余时间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的现象,从而降低学生的近视率,提高学生免疫力和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体育家庭作业中的共同运动作业能够帮助促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形成亲情纽带,加深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深入理解,家长也能从自己孩子的家庭作业完成度中及时了解孩子的体育锻炼状况和身体健康情况,感受到孩子在体育知识上的进步和身体素质上的提高。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一场亲子羽毛球,健康一家人家庭体育活动,家长的参与可以打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也促进学校与家庭、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连接,形成家庭、学校的融合教育。

二、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体育家庭作业的设置可以包括平日的体育家庭作业和周末的家庭作业,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专门设计丰富多样的寒、暑假体育家庭作业,让学生在休息日、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展开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让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在假期得到有效的复习巩固。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时间长短、场地限制等具体考虑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既要设计一些适合在家庭中展开,能让家长参与的亲子体育活动,也要充分利用社区当中的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

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原则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

一是简单易行原则。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以简单、易行、可操作为大前提,既考虑如何利用社区的健身运动器材,还要考虑到社区、家庭的场地限制。例如,可布置开合跳、运球小能手、掰手腕小比赛、跳绳300下、做50个仰卧起坐、与父母一起运动30分钟等等家庭作业,在家庭体育作业中加入了家庭成员,让学生能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时间中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兴趣,收获家长好评。

二是负荷适当原则。教师布置的体育家庭作业,既要不过分占有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又要合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安排运动量适量的家庭作业。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课堂中应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长期细心的观察和记录,能知道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以建议和商量的形式,对学生近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并给予科学合理的锻炼建议,如身体素质上哪方面还欠佳,需要加强哪方面的锻炼。以建议的形式告知学生,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或者为学生量身打造体育家庭作业。这种商量、建议的形式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有助于形成学生终身体育、全面发展的观念。

三是与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原则。体育家庭作业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应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布置一些与家庭闲暇生活相关的体育家庭作业,并引导家长参与其中。如双休日或节假日期间,可以让父母带着学生到郊外或乡村骑自行车、放放风筝,进行徒步运动或登山运动。在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的情况下,父母可以还带孩子参加夏日训练营,参与一些拓展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既能锻炼身体,帮助孩子拓宽眼界,又能增进父母与学生的感情,在运动中加强人际交流。

四是体育知识与技能练习相结合原则。教师还应考虑到体育家庭作业中技能动作的练习与体育教学课堂所讲理论知识的吻合度,既让学生在家庭体育作业能得到练习,又能巩固理论知识。有些运动技能学生在课堂上没熟练掌握,可以在课后延伸、家庭体育作业中加以延伸,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五是多样性、趣味性原则。初中学生在心理特点上普遍具有喜新厌旧特征,因此,设计体育家庭作业时要做到多样化、趣味化。只有先勾起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积极性,才能保证家庭作业的完成度。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家庭作业中布置一些民间体育游戏活动,例如学生们小时候爱玩的踢毽子、跳竹竿、跳皮筋、抖空竹、斗陀螺、掷飞镖等,通过游戏活动将学生从网络世界、手机游戏中拉进体育运动中,既能感受运动的快乐,强身健体,又能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吸收民间文化知识。

六是辅导性原则。教师在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辅导,进行一些注意事项的提醒。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在家庭体育作业中的安全教育,教师应向学生着重强调需在家长监护下完成,以免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中出现伤害性事故,发生意外。

综上所述,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要具有实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身体发展状况,根据体育课堂教学制定不同内容的体育家庭作业,既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要提升学生对于体育家庭作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帮助学生拓展体育活动的空间,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我们更需要将家庭、社区等平台有效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校外、社区等地方的体育资源,培育学生自觉参与锻炼,形成终身体育、健康一生的健身意识。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在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既能让学生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又能养成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筑就基础。

三、体育家庭作业的反馈和评价

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期间为学生布置一定量、易操作的体育家庭作业,能让学生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达到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的增强和课堂技术的提高,使学生较快吸收到运动技术和体育技能的相关知识。又通过增加家庭体育作业自选模块,帮助学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在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起到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参与性。既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又能为学生的课外生活增添色彩。

家庭体育作业的布置与实施,能最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在家主动锻炼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复习巩固了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教授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对于体育课相对较少,学生锻炼时间不足从而带来的学生体质弱、亚健康现象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学生和家长对于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和实施也具有较多的良好反馈。

但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个别学生在家庭体育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由于自身缺乏自制力,加之缺乏外界有效的监督,导致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甚至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家庭作业进行打卡。体育教师还可以委派体育委员对打卡制度进行监督。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告知家长,让家长对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反馈。针对体育作业完成度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予以奖励,或进行激励积分制,在期末时根据积分情况予以兑换相应的小奖品,比如体育用品篮球、羽毛球或文具用品笔、橡皮、笔记本等。

结束语:

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的有效实施,打破体育课堂的空间限制,不断让学校体育外延到学生课余生活,增加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得学生真正享受到了运动所带来的身体上的舒展与精神上的快乐。有针对性的、有计划性的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繁重的课业、学业压力起到减负重要,帮助调节学生的眼睛、大脑,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生在掌握简单的健身技能和正确的运动常识的同时,又能让体育教学课堂上的技能和知识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得终生体育的观念厚植于每个学生心中。因此体育教师应以学生初中阶段的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为着眼点,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创新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将单一的体育技能练习变为综合性的身体素质训练,让体育家庭作业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真正活起来。努力做到拓宽学生运动空间,开拓学生运动思维,增加學生运动时间,设计多样有趣的体育运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余体育锻炼氛围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应成为每个体育教师一生职业生涯中奋力追逐的目标和全力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钱一锋.初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华人时刊(校长),2022(Z1):84-85.

[2]郑家寿.体育家庭作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学苑教育,2021(24):95-96.

[3]郝卿佩. 初中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实施方案构建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1.

[4]黄海伟.关于初中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实施[J].体育教学,2020,40(01):28-29.

作者:欧阳文才

上一篇:戒毒警察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