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2024-05-12

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共9篇)

篇1: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页眉文字

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各位主任: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汇报全市体育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二00*年全市体育工作基本情况

2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上级的指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始终把贯彻落实《体育法》作为体育工作的总抓手,积极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大力推进体育工作法制化进程

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体育法》。因此,《体育法》既是体育工作的法律依据,也是体育工作的根本指针,贯彻落实《体育法》是体育部门的根本任务。根据新时期体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自去年开始我们把大力宣传体育法律法规作为切入口,大力推进体育工作法制化进程。工作中,一是始终把宣传《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作为重要环节融入各项活动中常抓不懈;二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日,组织专项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办宣传专栏、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去年“非典”期间,我们按照上级统一部署,举办了“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出动宣传车3辆,联合市妇联等8个部门走上街头,散发全民健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身宣传资料两万余份;派出得力人员,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为部分社区、单位购置、安装了健身器材;先后在电视台播放新闻片、知识讲座30余次,在报纸上刊发图片、稿件20余件,使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了健身热潮,不仅大大加快了体育工作法制化进程,也为我市夺取“非典”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做了积极工作。

(二)群众体育活动有序发展

根据《体育法》的要求,我们把抓好群众体育、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宗旨,始终坚持以活动为牵引,以比赛为杠杆,广泛发动,全面普及。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我们在开展群众体育工作中,始终根据《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服务社会,遵循因地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努力增强体育意识,普及健身知识,扩大体育人口,提高生活质量。全市的学校、农村、职工、老年人等方面的群众体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去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体比赛达60余次,体育活动人口达47万余人次,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5以上。去年4月举办了“密州春杯”围棋比赛;5月与市老干部局联合举办了老年人太极拳、剑表演赛;6月与市妇联举办了全市女干部趣味体育比赛,庆“七一”“云门春杯”乒乓球邀请赛;7月,协助市政府办公室举办了中国象棋、乒乓球、羽毛球比赛;11月,举办了首届“万商杯”信鸽大赛。另外,去年3月,我市还派员参加了黄海协作区第十五届老年人门球比赛;9月承办了潍坊市“义和车桥杯”老年人台球比赛。今年承办的黄海协作区第十六届老年人门球比赛,得到了来自青岛、临沂、日照以及潍坊其他县市区老年朋友的一致好评。今年3月联合市妇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联举办了妇女健身操比赛,4月份我们又和机关党工委联合举办了机关干部篮球比赛,活跃了妇女和机关文体生活,展示了妇女和机关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

二是强化体育执法,积极服务社会。经过严格评估验收,实验中学等6所学校被命名为诸城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市所有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3;举办了三期第八套广播体操领操员培训班,培训领操员120多人,迅速在全市恢复了工间操;批准成立了市武术健身俱乐部、乒协俱乐部、宝通围棋俱乐部、安康武术中心;市围棋协会和足球协会顺利进行换届;在全市城乡新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2名,有9人被骋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有4人被评为首届全国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月份对部分学校青少年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督导。

(三)竞技体育稳步推进

根据《体育法》的要求,我们在竞技体育中坚持以培养高水平的跨世纪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奋斗目标,不断加大竞技体育的管理力度,强化工作措施,适时调整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围绕训练、竞赛和输送,2002年市政府制定了《诸城市参加上级体育竞赛及选拔输送体育人才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了全市体育教师、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在去年潍坊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上,我们在参赛项目少(只参加了12个项目的比赛,其中自行车和游泳只有2个人参加)和参赛队员少的情况下,团体总分夺得潍坊市第四名,有4人次打破潍坊市最高纪录,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五争四”的目标,同时我市代表团还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有9支代表队获单项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参赛的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同时我们还承办了潍坊

[1] [2] 市第十六届运动会足球比赛,由于我们在组织、宣传、卫生、服务、安全上做到了“五到位”,使比赛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了潍坊市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扬。

竞技体育的进步和发展,带动了输送成绩的提高。去年,向潍坊市以上运动队培养输送60名体育人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省队的主力。

为此,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体校被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授予“振兴诸城体育特别贡献奖”,体育中心被授予“振兴诸城体育贡献奖”,有7名教练员获市劳动模范称号,2名教练获记功奖励,9名教练员获“市优秀教练员”称号,50名学生获“市优秀运动员”称号,有57人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28人被授予“三八红旗手”。市政府还拨出专项资金对有功人员进行了奖励。

(四)体育经营初见成效

根据《体育法》中“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的规定,局党组制定了“以体养体,以企养体”的指导思想。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工作,使体育经营开辟了新的路子。一是在保证学生正常训练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体育场馆设施的有偿使用,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二是通过广告、赞助等形式,争取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支持。特别是去年,实现了对十六届市运会各参赛队的冠名,争取社会资金达20万元,为参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保证了各项比赛的需要。三是加大了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的宣传力度,使销售额有了提高;即开型体育彩票一次性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列潍坊市各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县市区销售榜首,受到潍坊市体育局的表扬。

总之,通过共同努力,全局上下思想上统一、行动上支持、工作上敢于争创第一,树立了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敢为人先的形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全年没出现治安隐患,计划生育等工作管理有序,招商引资任务超额完成。为此,我局去年被评为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潍坊市政府授予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诸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振兴诸城体育特别贡献奖”、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敬老模范单位、工会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宣传贯彻《体育法》的力度还不够大,思想还不够解放,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体育经费短缺仍是困扰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校规模太小,制约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体育场馆设施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体育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对此,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二、二00四年体育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2004年体育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要求,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继续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团结求实,争创一流”的精神。总体思路是:突出竞技体育这个中心,巩固群众体育这个基础,强化体育经营和队伍建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设这两个保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明确任务,真抓实干,为再创我市体育辉煌而努力。具体地说,按照市委、市政府[2004]2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突出做好“两件大事”,争取“三个突破”,实施“三项工程”。

“两件大事”:一是举办好诸城市第20届全民运动会。市府已决定在今年8—10月份举办我市第二十届全民运动会,这是全市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体育部门一定倾全力筹备组织好这次运动会,确保开的精彩、热烈、圆满、成功。二是建设我市新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设想是:采取土地置换或挂牌拍买的方式,本着“政府协调,市场运作,长远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建设成集训练、比赛、健身、会展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育中心。

“三个突破”:一是争取增设武术、飞碟射击两个项目,在自行车、游泳队员的输送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争取潍坊市水上运动项目基地早日落户我市,实现水上项目零的突破;三是争取在扩大体校办学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项工程”:一是领导干部健身和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工程;

二是体育社会化工程(争取优秀运动队与社会联办);三是体育执法工程(重点是学校体育执法,提高学校体育应有的地位)。

页脚文字

篇2: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3月26日,全市老年体育工作会议在市党政综合楼会议室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老年体工委主席马林青,市政协副主席、市老年体工委名誉主席李晓煜、王同林,市老龄委常务副主任高福生,市老年体工委常务副主席杨文周,副主席孙树林、胡修学、刘惠生、王天学等和各县(市)区老年体工委及市直机关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高用文主持。

杨文周作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全市老年体育工作实现新跨越》的工作报告。

一、2011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个文件”取得新效果;二是全市城乡老年体育“两创”工作获得新效果;三是为承办全国首届老年门球大会作出新贡献;四是全市第十一届老年人运动会再创新佳绩;五是各县(市)区和各行业老年体育工作实现新突破;六是全市各级老年健身文体活动展现新风采。

二、2011年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是2011年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二是2011年工作指导思想,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和“促进城市、发展农村、重在基层、面向全体”的老年体育工作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提升老年科学健身水平,全面实现老年体育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三是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要完成不断扩大老年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数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72%以上。

三、2011年主要工作重点

一是贯彻落实《规定》和《意见》,推动老年体育工作跨越发展;二是全面完成“两创”任务,提升老年体育水平;三是夯实拓展老年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多元化老年体育活动基地;四是创新老年体育发展机制,增强老年体育科学发展的活力;五是开发扶持老年特色健身项目,培养发展老年健身精品工程;六是增强老年体育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老年优育发展环境。

会议传达了中共安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安阳市老年人体育工作委员会领导成员的通知》、安阳市老年人体育工作委员会《关于调整市老年人体育工作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安阳市老年人体育工作委员会《关于表彰2011年在全国老年体育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通报》,李晓煜宣读了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表彰全市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会议对82个先进单位、68个先进辅导站、33个支持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48名老年体育先进个人和125名优秀辅导员进行了表彰。

马林青讲话,对2011年全市老年体育工作提出三点意见:

篇3: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一、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为林农建起了绿色银行

2002年以来, 廊坊市紧紧围绕“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目标定位和“以绿色造特色, 以特色造优势”的发展理念,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世行贷款以及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高速增长。

2002年以来来共完成造林13.3万公顷, 相当于前4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到2009年底, 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6.7万公顷, 林木绿化率达到40.7%, 森林覆盖率达到22%。其中96%以上为个体造林, 目前全市个体造林户达15万户, 千亩以上那个大户53户, 百亩以上造林大户1 000余户。据统计, 每667平方米林地按年产1.5立方米木材计算, 每667平方米年经济效益可达1 000元, 我市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产值近35亿元。林业已成为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随着林业的大发展, 特别是通过农田林网建设, 有效地改善了我市农业生产条件。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可使粮食增产15%左右, 使廊坊市每年可增加粮食1亿公斤以上。

二、林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大幅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1. 区域布局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 廊坊市通过“631”农业结构调整, 果树面积大幅增加, 到目前, 果树面积稳定在6.7万公顷, 年产量达50万t, 年产值达7.2亿元, 每667万平方米平均经济效益700元以上, 高者可达3 000元以上。廊坊市果树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果树成了百姓名副其实的“摇钱树”。通过区域调整, 全市形成了中部优质热杂果、精品葡萄、优质梨生产基地, 北部优质苹果、草莓生产基地, 南部金丝小枣生产基地, 初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格局。

2. 品种结构的调整。

近几年, 大力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实施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改优换劣工程, 推广无公害果品生产。引进了黄金梨、中华玉梨、黄冠梨、晚秋黄梨、红宝石李等30多个果品名优品种, 如利用大梨树高接换头技术, 使地产甚至绝产的大梨树得到了更新。到目前改劣换优面积达到3 333公顷, 大大地提高了果品的经济效益。永清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黄金梨, 实施改优换劣, 面积已发展到100公顷, 每666.7平方米平均收入3 000元~6 000元, 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 使无公害果品面积达到了1.3万公顷, 年产优质果品15万t, 增加产值6 000万元。

三、林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全市林业企业共有2 734家。其中种苗企业639家, 花卉企业230家, 果品加工企业3家, 果品储藏9家, 人造板加工企业946家, 家具生产1 715家,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4家, 森林旅游1家。林业企业从业人员共有25.57万。涉林企业总产值达到85.9384亿元。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如果品储藏业中三河市福成集团, 种苗、花卉业中的三河燕赵园林公司、固安县京南花卉第一村、广阳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林木加工业中的金秋木业、洪宽木业等企业龙头, 基本上实现了龙头带基地发展、基地促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如被誉为京南花卉第一村的固安南王起营村, 随着绿化工程龙头大户和绿化苗木销售龙头大户的不断发展壮大, 带动了全村农民的增收致富, 到目前全村种植花木333.3万公顷, 年产值超过5 000万元, 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四、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为农民增收拓展了广阔空间

全市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于一体的林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模式有:优质种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人造板加工+家具生产与销售的模式, 如文安、香河的林板 (家具) 一体化等;优质种苗基地+花卉生产企业+农村经纪人销售网络模式, 如固安的花卉生产与营销等。一些产业化经营模式, 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联在一起, 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如文安唐头村实行公司+农户订单模式, 营造速生丰产林386.7公顷, 将三四年生的幼树按市场价预定给板厂, 公司和农户签订了协议, 建起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这种模式, 农民省去了销售木材的后顾之忧, 公司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实现了“双赢”。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蓬勃发展的林业, 已经成为廊坊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

1. 林业结构调整还不很到位。

主要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二产业比例过大, 第三产业比例偏小。

2. 龙头企业仍存在综合实力差的问题。

目前来看,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开发的高新产品少, 如文安人造板业存在的总体规模大、企业单体规模小的问题;企业综合生产水平还较低, 包括专业人才、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营销网络等还不配套;龙头对林农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3. 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强。

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如打井、办电、灌溉等基础设施投入还比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品牌意识差。

廊坊市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能力还很低, 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还非常小。其根本原因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 产品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 造成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5. 产业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引导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缓慢, 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六、几点建议

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应突出抓好商品林培育、果品、花卉、种苗、木材加工及森林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1) 推进果品业上档升级。以果品内部结构调整和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重点, 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 加快劣质低效果园改造速度, 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 (2) 积极发展高效花卉业。以设施栽培为重点, 依托京津市场, 抢抓奥运商机, 大力发展高效园区花卉, 重点抓好三河、香河、固安和环市区四大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即三河市彩叶高档花木生产基地、香河县以优质百合为主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广阳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以仙客来为主的盆花生产基地、固安县牛驼镇优质花木生产基地。 (3) 强化种苗业发展。大力发展良种壮苗, 稳定现有面积, 提高苗木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种苗业向规模化、良种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加快林板 (家具) 、林纸一体化进程, 构建“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把木材加工业发展成为我市实力雄厚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依托左各庄新型环保科技园区及人造板交易中心、胜芳钢木家具城、香河家具城, 积极引导现有人造板和家具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改造, 通过实施机制和科技创新, 实现企业的上档升级。 (5) 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把森林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加大以森林培育为主体的各类公园、示范区、保护区建设力度, 把廊坊市森林旅游业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

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龙头带动农民增收。

(1) 引进培养人才。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高科技人才, 为企业发展增加活力和动力, 从而保证企业在优质高效的状态下运行。同时, 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 保证产品的高水准、高站位, 实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名牌产品。 (2) 创建和发展各类组织。大力创建和发展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生产风险的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 如林产行业协会、果品协会、花卉协会、人造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组织;同时大力培育创建拉动林农共同致富的林业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以龙头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 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1) 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以林业实用技术培训、业务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为重点, 加强对林农、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 通过培训, 提高广大林农、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交流和普及, 为农村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 抓好示范点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蹲点、建点、抓点, 发展一批林业科技应用示范基地, 形成全市林业科技示范网络。

4. 强化依法治林, 为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伐林木等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防火宣传, 搞好林地卫生;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木材运输和木材经营加工的管理, 规范木材市场经营秩序。 (2) 抓好病虫害防治、检疫。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和除治体系建设。

5. 强化领导, 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

篇4: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一、招生计划

全市小学一年级招生人数预计96000人,其中市内三区22300人。

全市初巾招生78900人,其中市内三区15900人。

二、招生入学规定

(一)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小学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初中入学在招生区片内通过电脑派位或以小学为单位整体调拨等方式进行。各区市教育(体)局要结合实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确定各学校就近入学的条件、范围和招生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学校招生区片划定后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时要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进行审慎论证。全市各中小学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均需通过电脑派位等随机方式录取新生。

(二)积极推进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各区市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将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作为小学升入初叶l的主要形式。可以以小学为单位,为单个初上学校合理划定对口招生小学,对口招生小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该初中学校就读;可以以社区、路段等为标识,为单个初中学校合理划定招生区域,招生区域内适龄学生小学毕业后持相关材料到该初中学校注册入学。鼓励新建和改扩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积极探索学区化办学。

(三)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

各区市教育(体)局要按照青岛市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施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实行小班化招生的学校,每班不超过40人。其他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每班不超过50人。

(四)严格落实特长生招生工作要求。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青岛市教育局普通中学体育艺术特长生特长班招生办法(试行)的通知》(青教通字[2011]16号)和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3年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的紧急通知》(青教办字[2013]59号)要求,严格按照已经提前向社会公布的2014年艺体特长生招生计划招生,不得擅自调整专业和人数。严格审查特长生报名条件,全面监督特长生测试录取过程,确保持招生条件公开、程序规范、结果透明。不得以招收特长生为名对学生进行任何学科化考试、选拔。

(五)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

民办学校要严格执行市、区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招生办法须报所在区市教育(体)局,经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后实施。民办学校招生广告、招生简章以及其他招生宣传材料均须经所在区市教育(体)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发布。有两处及两处以上校区的学校须分别报所在地区市教育(体)局审核。各区市教育(体)局要对本行政区域内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以及规范办学行为等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核定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

(六)积极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就读保障工作。

各区市教育(体)局要认真贯彻落实青岛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管理办法,保障符合我市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七)切实做好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工作。

各区市教育(体)局要对残疾儿童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及时接收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青岛市盲校、青岛市中心聋校义务教育阶段均面向全市招生。各普通学校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三、有关要求

(一)完善保障机制。

各区市教育(体)局要按照招生工作职责,完善机构,健全制度,明确责任,确保招生工作平稳、顺利和有序进行。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等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制定中小学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就近入学。

(二)全面实行阳光招生。

各区市教育(体)局、各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包括招生政策、工作安排、招生结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等。要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要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省政府令255号),严肃处理违反规定将学校划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将考试或者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依据、违规招生宣传和乱拉生源、擅自提前招生、拒绝接收本学区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等行为,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保障教育公平。

(三)加强宣传引导。

各区市教育(体)局、各学校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博等多种方式,对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和具体招生办法进行解读,使之家喻户晓。要积极倡导科学教育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篇5: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召开后,我们于3月9日召开了领导班子扩大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并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会议进行传达学习,开展了以“五查五看”为主要内容的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活动,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对体育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五查五看”大讨论。

市局党组对贯彻这次会议精神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党组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及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和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市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体育系统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体育系统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会议上开展了“五查五看”大讨论,“五查五看”即查思想,看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查工作,看是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查作风,看是否落实社会承诺,规范服务行为,严守职业道德;查制度,看是否依法办事,依章办事,是否有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的问题;查纪律,看是否遵纪守法,清政廉洁,有没有违纪违法行为。要求大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对照***书记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要求,联系各自实际,分层次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效开展。

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分解执法职权,提高执法水平。

针对体育工作实际,我们认真学习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对审批程序、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审批时限进行了进一步规范,认真实施立案、审核、处罚决定三分离制度、行政处罚罚缴分离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制度。根据市法制办要求,对行政执法依据进行梳理,与有关科室、行政执法个人签订了行政执法责任状,制定行政执法程序流程图,将行政执法梳理汇编成册,明确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依据,明确了执法职权,规范了本单位的执法程序,将主要执法内容逐一分解到各相关科室和责任人,对我局承担的审批事项及有关科室的职责范围、审批程序、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审批时限、工作标准、办理期限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在体育局大厅设立了政务公开栏。为今后的执法工作提供了依据。为增强执法行为的准确性,我们还制定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体育局工作规范,修订了《**市局规章制度》,并开展“严真细实快”教作风大改进活动,让机关干部职工能随时对照检查规范自己的言行;全面推行首接责任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理制、AB角制度等,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水平,提高工作质量,积极赢得群众的满意。同时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在全系统倡扬“马上就办”精神,纠正纪律涣散、办事拖拉的不良作风,积极服务于社会和群众。

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能。

我们强化群众观念,深化制度建设,按照“公开、平等、透明”的原则,把政务公开推向制度化、规范化。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将各职能科室工作职责以及体育市场管理、审批等级运动员、审批等级裁判员等项目的工作程序、咨询电话、监督投诉电话等内容包括在内制作成刊板,挂放在体育局大厅醒目位置,确保各项工作真公开、敢公开、能公开,使政务公开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公开。按照上级统一安排部署,5月14日上午我们还在**人民广播电台,与广大市民进行了一次对话节目,把体育局的工作通过电波连线的方式传向千家万户,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市局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及时更新体育信息,发布体育消息,在网站上全面做好政务公开。

五、加大体育公园开放力度。

篇6: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市政府:

根据省、市住房保障工作相关要求,以及市政府“安居保障”工作方案和目标任务,我局进一步强化领导、细化责任、硬化举措,指导三县五区稳步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蓝领公寓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住房保障工作开展情况

确保全市“安居保障工程”顺利推进,我局下发《关于做好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函》、《关于做好2008年蓝领公寓建设任务的函》、《关于做好2008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任务的函》三份函件到各县区相关部门,明确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蓝领公寓等进度要求、责任措施、考核办法,并于4月7日-8日到三县及宿城、宿豫等区现场督查落实情况。在检查中发现,各县区基本上都能按照要求,抓紧启动相关工作。

(一)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情况。目前,各县区除宿城区外均已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方案设计工作,并明确分解落实到相应项目。沭阳县各个项目都已开工建设,其中美好家园二期3.2万平方米、临安小区2万平方米、城北小区1万平方米都已进入四层墙体砌筑阶段;任巷小区1.8万平方米,已进入五层墙体砌筑阶段。泗洪县规划在东方花园北区集中建设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已完成立项批复、规划方案等工作,正在组织落实招标。其他县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也都陆续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二)廉租住房工作情况。各县区能够对照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起草《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8-2010年住房保障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扩大廉租住房保障的覆盖面,将保障对象由最低收入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并认真做好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状况摸底调查。到2007年底,全市完成低收入家庭调查摸底45000户,保障户数771户,其中市区保障183户,保障面积1.6万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12.65万元,实物配租38户,今年1季度,宿城区新增保障户数20数。

(三)蓝领公寓建设情况。为切实解决我市进城务工和新就业人员住房困难问题,今年我市在各开发区规划建设27.3万平方米蓝领公寓,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宿迁五个开发区。其中,宿迁经济开发区5万平方米,市湖滨新城开发区5万平方米,苏宿工业园区8.7万平方米,宿城经济开发区6.6万平方米,宿豫经济开发区2万平方米。目前,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已完成项目拆迁、方案设计等工作,正在组织招投标等工作。宿迁市湖滨新城开发区已完成前期2.2万平方米建设任务,剩下2.8万平方建设任务正在作开工准备。宿豫经济开发区已完成方案设计工作,正在着手准备开工建设。

二、存在问题

我市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各县区在做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措施,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收入难核实。准确核定家庭实际收入和住房现状是合理确定住房保障对象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各县区地域广,人员少,流动性大,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上目前我市居民收入监控体系没有建立或是还不完善,给困难家庭收入和其他隐性收入统计工作带来难度,影响核定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二是动态管理存在难度。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决不是保障对象一旦享受就能终身受益,而是要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和住房的变化而调整,实行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但现实中动态管理难度大,造成保障对象出的少、进的多。三是部门联动工作需进一步加大。建设住房保障工作涉及到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部分县区经济适用住房、蓝领公寓工程建设过程中因所需的划拨土地指标有限,建设过程中不能及时办理相应的建设手续造成工作进度不平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夯实基础资料管理工作。按照国发〔2007〕24号文件要求,全市已开展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年底前建立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并科学编制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配套措施。一是继续督查各县区住房保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按月组织人员深入县区进行考核。二是严格控制面积标准,2008年新开工的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标准按60平方米左右控制。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三是继续推行“严格审核、阳光公示”制度,加大管理透明度。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实施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大力发展和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多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采取更加优惠和灵活的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力度,市权范围内的规费,实行先缴后奖,房屋竣工并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交付使用的实际面积分期全额奖励返还。拆迁户购买政策性

篇7: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顺应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并于2011年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在我市实行“省市共建乡村旅游示范区”的请求,即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力共建,将我市打造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我市乡村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的亮点。到2011年底,先后建设了全省首批乡村旅游星级线路、1个旅游强县、2个旅游名镇、5个旅游名村、5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服务点近30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区点达到144家)、乡村家庭旅馆40余家,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年经济收益近10亿元,解决劳动就业人数4万人。

1、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统筹协调机制。

市里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旅游、农业的副市长及联系旅游、农业的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农办、旅游、农业、水利、林业、财政、交通、国土、发改、建设、文化、规划、劳动、环保、广电、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和市、县有关部门出台了扶持政策,引导村镇在新农村建设和规模化、特色化种植中与乡村旅游相对接,促进了乡村旅的发展。同时,市旅游局积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提高乡村旅游社会参与水平。2012年初,娄星区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为乡村旅游业主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合作交流平台。

2、创建标准体系,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品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我市先后设计了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并相继出台了包括乡村旅游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在内的服务规范,如《娄底市农家乐星级评定与划分标准(试行)》、《娄底市星级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娄底市乡村旅游诚信公约》等等,并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了《乡村旅游线路星级评定与划分》,形成了从产业准入、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标准建设到组织管理、服务规范、市场营销和质量等级评定划分的完整标准体系,这些地方性标准的实施,对规范和指导乡村旅游发展以及积极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科学规划布局,培育和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

2010年,我市编制了《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一区、四圈、二走廊”对我市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布局,初步形成了“山、水、花、田” 四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山之恋(以国家森林公园新化大熊山、涟源龙山等山系为代表的山色胜景)、水之梦(以水府庙为主的涟水流域为主的旖旎风光)、花之缘(以双峰锁石花门的万亩油菜花基地—甘棠的芍药牡丹花基地—三塘铺的突尼斯软籽石榴花基地---曾国藩故居的荷花基地等特色的沁脾花香)、田之韵(以列入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紫鹊界梯田为核心的20万亩峒田风光)。在此基础上,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娄星区形成了以孙水河、仙女寨、洪家山为中心的乡村旅游聚焦区,市经开区初步形成了以中阳白鹭山庄、湘军水府农业观光园、新东方葡萄园、石泉国际度假山庄“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冷水江形成了王家村、大坪村、眉山村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旅游村建设的新亮点;双峰、新化和涟源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接待区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景区的接待压力,成为了的旅游接待主力军。

4、推进“3521”工程,彰显乡村旅游富民惠民作用。为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省政府实施乡村旅游“3521工程”(即2011年—2013年,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万个乡村旅游点及家庭旅

馆)。我市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引导,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新化县成功跻身全省首批10个“旅游强县”行列,水车镇、荷叶镇获“特色旅游名镇”,蒿子村、浒石村、中阳村等5个村获“特色旅游名村”,九龙仙女山庄、南扶生态农庄、银凯山庄、白鹭山庄等5家获得“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乡村旅游区的经济结构和农民收入发生显著变化,紫鹊界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奉家下团村自开通娄底至奉家桃花源旅游专线以来,旅游年接待人数和年收入翻了两番。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激发了农民发掘特色传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热潮,紫鹊界的草龙舞、梅山山歌、梅山傩戏、涟源的珠梅抬故事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扬,奉家下团村村民自发组织和编排了一台地方戏,丰富了游客的娱乐生活,提高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5、积极宣传促销,努力提升我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为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市将节庆活动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策划组织了中阳白鹭农庄乡村旅游线路开通仪式活动,大力推介我市首批乡村旅游星级线路;在双峰县锁石镇举办“花之缘”乡村旅游线路开通暨首届娄底旅游摄影大赛启动仪式,促进了“花之缘”乡村旅游与曾国藩耕读文化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与市委农村工作部、娄底晚报合作推出的“2011娄底最美乡村”评选

活动,通过推出一批秀美村庄的好典型、乡村旅游的示范村,激发了更多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仅成为了深化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一个主题活动,更是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的一个良好开端。

我市乡村旅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扶持合力有待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较短,起点较低,需集中各方力量,对一些资源禀赋好、积极性高的村镇予以重点优先扶持。近年来旅游、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都很重视农村工作,但因着眼点不同,扶持的重点区域不同,导致支持力量分散,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二是乡村旅游道路进入性差。目前绝大部分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为村级公路,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需要。而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是普通农民,无力承担道路建设的巨大经济压力,只有依靠政府和交通部门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调整规划,优先建设。三是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有待完善。旅游厕所、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停车场等发展乡村旅游的必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下阶段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

鉴于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我市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步伐,按照“三年提质上档、五年整体建成”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全面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整体提质,将娄底培育成全省甚至全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

1、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品牌。优化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实施差异化开发,打造一批精品景区(点)和经典旅游线路,建好5大乡村旅游度假区和5条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商务会展旅游,形成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培养发展民俗风情体验、科考探险、户外运动、体育休闲、康体疗养、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挥地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乡村旅游体验产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创作地方文化节目,形成乡村旅游的文化品牌。到2015年,主要乡村旅游区(点)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200万人次,年均增长40%;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45%以上;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农民达10万人。

2、建设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提高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农村风貌美化、景观提质、环境整治,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新建休闲农庄要与乡村旅游区(点)星级建设相一致,重点培育一批高星级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园区和具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村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牌,将休闲农业与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有机结合,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和生命力。重点发展百果园、四季花园;建设湘莲荷花、油菜、红米、黑米、软籽石榴,牡丹芍药、金银花和其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

3、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构建乡村旅游综合交通网络,促进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网、国省道和铁路、码头连接,加快推动城市公交网络向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延伸,打通旅游交通快速通道;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输电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地方民俗风情特色的五星级生态山庄(宾馆)、家庭旅馆和产权式酒店,推出特色餐饮项目,建设体现当地居民特色的购物、美食等主题街区;加强乡村旅游商品和销售网点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商品产销企业,重点发展永丰辣酱、百雄堂豆制品、葛根、田鱼、养生药膳等土特产,国藩溪砚、梅山竹编和具有娄底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等,在大型乡村旅游区(点)和游客集散地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专门市场和乡村旅游商品展示厅。

4、加强乡村生态保护,美化乡村旅游环境。强化旅游生态理念,在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适度开发乡村旅游观光项目,控制开发规模和游客环境容量,实现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面。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活动,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途径。

三、请求与建议

我市乡村旅游在政策体系与建设标准化管理上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种领先尚未在产品建设、乡村旅游经济总量得到充分体现,亟需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为此,市政府请求省委、省政府借鉴国家将张家界列入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做法,将我市确定为全省乡村旅游富民民工程建设示范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副省长何 在全省“3521旅游创建工程”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省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支持共建工程,并要求我市加强衔接,加大推进力度。为此,特提出如下请求与建议:

(一)明确职责,完善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需要会社会的参与、关心和支持。我市已成立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请求市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制订省市共建具体工作方案,出台专项扶持发展措施,按照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共同推进我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

1、市交通局。支持与乡村旅游业相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于2012年4月份前制定《娄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建立公路、水路、站场、码头等综合建设项目库,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范围、建设主体、建设标准、建设期限、资金筹措方式等,逐年实施“乡村旅游畅通工程” 并抓好公路绿化。重点扶持:

(1)“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县域城镇通往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尚未硬化的乡村公路及断头路的连通。

(2)大力支持市、县城镇通往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的危旧窄桥梁的改造、安全保障和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打造平安旅游线路。

(3)对确定为市级以上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对外连接线按乡级公路标准修建和补助;对确定为县、乡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对外连接线需新修的按村级公路标准补助。

(4)对市级确定的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基地目前对外连接线提质扩容。现为村、组级公路的,拓宽2米,拓宽部分按村级公路标准补助。优先重点解决双峰三塘铺镇境内主干线到软籽石榴基地道路10公里、双峰荷叶乡村旅游度假区内的道路20公里、水府旅游度假区内的道路20公里、龙山旅游度假区内道路20公里、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内道路20公里。

(5)优先开发建设好孙水、涟水、新化资水的水上航运线路,在规划建设航运线路、水路客运码头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

(6)大力支持通往景区旅游线路的绿化工程,打造美化旅游。

2、水利局。积极扶持和利用水资源和水利风景名胜区资源(如山塘、水库、湖泊等)发展乡村旅游业。根据旅游景区(点)建设需要,改造、提升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或兴修

景区水利设施,加大对河流、水渠、山塘、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整治;对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安全饮水、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水利设施的防险加固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优先支持。重点扶持:

(1)尽快实施荷叶旅游度假区的涓水河治理,并支持将测水河流域的河水引入涓水河的“活水工程”;

(2)对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内的紫鹊界梯田水利风景名胜区的水资源实施保护工程。对奉家山(紫鹊界)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内的小河进行治理;

(3)对龙山、大熊山、九峰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4)对省“两型”改革试验区水府片区内的水域及流入水府库区的孙水、涟水实施整治,提高经济效益和观赏性。

3、市农村工作部和农业局: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重点扶持:

(1)扩大“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的面,对共建的五大乡村旅游度假区所在地40个村列入示范点优先实施。

(2)对双峰锁石5000亩油菜花基地、甘棠1000亩芍药牡丹基地、三塘铺100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荷叶1000亩荷花基地实施重点扶持,(3)加大休闲农庄建设力度,重点对5大旅游度假区内或5条星级精品线路上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10家实行贴息等扶持。

(4)实施标准果园的建设,全市共建设50家,其中对10家较大规模的果园实行补助扶持。

(5)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2个以上。

4、市林业局:积极扶持和引导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根据景区(点)周环境的需要,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抚育和优材更替实施范围,对古树名木实施重点保护。重点扶持:

(1)以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为主,尽快在大熊山、龙山、九峰山实施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项目(重点:森林抚育、无节良材、优材更替、生物防火林带和新建珍稀树种基地建设等),扩大公园内可观赏性景观的面积,提高重点景区的经济效益。

(2)支持在乡村旅游线路上建设绿色通道(娄新高速龙山连接线25公里;长韶娄高速洪家山连接线20公里;娄衡高速至双峰国藩故居连接线70公里;娄新高速大熊山-紫鹊界连接线60公里)。

(3)在娄底城区周围建设城市森林生态圈。为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景观面积,启动珍稀阔叶树种项目建设和扩建长防林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

(4)为增加乡村旅游中体验式、自助式的旅游内容,在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和有条件的乡村开展“森林人家”评级活动试点。

(5)参照高速公路安排异地造林项目的模式,每年从植被恢复费中划拔资金安排支持“三边”造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植被恢复、矿区植被恢复等异地造林工程。

(6)加大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十二五”期间向国家争取在水府庙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向省林业部门争取将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列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争取将该项目纳入“十二五”期间国家与省本级湿地保护补助范围。

5、市旅游局:牵头组织专家对娄底市主要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提质进行会诊,明确具体标准和要求;对景区(点)的提质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点扶持:

(1)对5个重点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游步道、标识牌、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给予技术指导和奖励性补贴。

(2)扶持指导全市“3521”工程创建。

(3)重点扶持和指导荷叶旅游度假区和龙山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

(4)定期策划和组织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加强全市乡村旅游的宣传推荐。

(二)整合资金,设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从旅游、林业、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相关专项扶持资金中切块,划拔出1000万元作为省市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前期引导和借款贴息、规划编制、宣传促销、奖励性补贴等,资金归口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由市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初提出使用分配方案,报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和市分管领导同意使用进行划拔。

(三)加强协调,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我市已经请求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政府分管旅游的副秘书长任组长,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旅游局、娄底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市共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娄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示范区建设。目前虽然得到省领导的支持,但文件、政策的是否能顺利出台,需要省委、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而在今后的具体实施中,更需要他们的大力支持。因此,请求按照对口的原则,由市政府牵头,各市直部门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沟通,争取文件、政策的早日出台,并确保这项共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篇8:关于全市体育工作情况的汇报

一、做好课前检查, 防患于未然

体育课前检查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可忽视, 隐患藏在粗心中。笔者认为, 体育教学课前检查要做以下事项:一是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情况, 看场地是否平整, 是不是符合特定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安全需要;二是看器材是否合格, 是否存在破损, 是否年久失修老化, 是否适合特定年龄段学生的锻炼需求;三是看特异体质学生的情况, 是否有特异体质的学生参加不宜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 是否有生病返校而没有医生出具的可以参加活动证明的学生参加活动;四看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服装穿戴情况, 是否有高跟鞋穿在脚上, 是否有硬性物品戴在身上。如耳环、项链、小刀等, 看服装是否紧身衣服妨碍肢体舒展。

二、落实课堂教学环节, 杜绝漏洞

坚决反对体育课上成放羊课、自由活动课、文化课。笔者认为, 为保课堂安全, 体育课堂教学要抓如下环节:一是安全教育环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体育课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该节课的运动项目、运动中存在的风险、需要注意的问题, 督促学生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和安全规范, 听从老师指挥, 以防事故发生;二是预备活动环节。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热身活动, 活动肌肉、关节、韧带。有关资料显示, 在诸多的学生运动损伤原因中, 因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导致的运动损伤占9.2%, 仅次于技术动作不准确、场地设备不好、不遵守运动规则等。体育教师不能将准备活动的过程视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一个环节。四是示范讲解演示环节。动作要领把握不好, 很容易因动作失误而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 在学生演练之前, 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动作要领, 并亲自进行示范,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对于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环节, 要着重演示, 并告诉学生自我保护的对策。五是管理保护环节。教师不要以为动作分解教了就万事大吉了, 在学生自我练习的同时, 教师必须随时走动, 有效将课堂控制在视力范围之内, 不间断地进行巡查指导, 不让任何一位同学的行为游离于教师的监管之外, 对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要及时给与纠正, 对学生的危险性行为要及时有效给予制止。六是下课前的放松环节。一堂体育课下来, 师生的肌肉、关节、韧带得以充分活动, 可能仍处于紧张状态, 及时要用好下课前的几分钟, 与学生一道做放松运动, 缓解疲劳, 利于恢复。同时, 多班级上户外体育课时, 要有序安排学生解散。

三、及时处理偶发事件, 防止事态扩大

篇9:关于我县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汇报

[关键词]企业用工;现状;对策

一、我县企业用工现状

根据我县企业落户情况及经济发展趋势,预计近两年每年将新增用工近3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县各类企业约缺工2.2万人。从理论上讲,我县目前可供转移劳动力可以满足县内企业用工需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我县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

二、造成我县企业招工难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人员“招不进”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因为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多年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在外务工农民又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带走了不少劳动力;近年来灵璧籍高校毕业生又大多不愿意回乡,大部分留在外地就业。

(2)本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意识存在误区。一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门口就业不如在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还有部分劳动力地主意识较强,认为外地企业来灵投资是来赚灵璧钱的,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感,工作中稍有不如意就与老板对抗,动辄就选择辞职。

(3)年轻人缺少吃苦耐劳精神。“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本人不工作也有生活来源,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对待就业机会不够重视,只要稍有不满立即跳槽走人;而且一些年轻人自身素质较低,不能接受用人单位的日常管理,完全的自我主义,没有责任感;同时在家门口务工,跳槽成本相对较低,而一旦外出,他们往往会考虑从辞职到重新就业期间的机会成本,轻易不敢选择跳槽。

(4)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存在问题。培训机构随意往外地送人,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甚至出现个别非法机构和个人倒卖劳动力现象,严重扰乱了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2.企业因素——人员“留不住”

(1)有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跟不上,缺少必要的食宿条件。个别企业甚至没有一间自己的职工宿舍,更没有专门的生活区。

(2)工资待遇明显偏低。调查发现我县54.7%的职工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而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8.9%的人月薪超过3000元。在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途径的情况下,显然外地企业的高薪对劳动力有更大的诱惑力。

(3)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部分企业生产季节性强,往往在生产旺季时千方百计地去招工,而在淡季时又想方设法去让工人离开,好像工人应当听从企业的招呼,让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人员流失严重。

(4)缺少人性化管理。对新招用员工未有全面的岗前培训,缺乏爱岗敬业、厂规厂纪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只注重处罚、指责,不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影响了人员的稳定。通过调查发现,用工比较稳定的企业,除了其市场比较稳定外,还与其有着良好的食宿条件,能够关爱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三、破解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1.从政府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人员“招得进”的问题

(1)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发挥我县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招工、求职登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适时组织乡镇(开发区)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群众就业专项活动,动员未能升学毕业生等群体到县内企业就业。

(2)引导中介组织服务县内企业用工。对非法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实行《职业介绍许可证》制度,规范整顿持证劳务中介机构,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职业中介活动。引导和鼓励县内职业中介机构优先保障县内企业用工需求,扶持一批合法中介机构,为县内企业定向输送劳动力。

(3)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强对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管理,对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机构进行重新审核评估。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一律取缔。严禁各类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对违反规定的,依法处罚。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开展适应企业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为县内企业培养输送劳动力;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到企业实习与预备就业制度,积极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引导培训机构开办定向培训班,学员直接输送县内企业。

(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把握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集中返乡节点,通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业环境良好等有利条件,挖掘报道返乡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关注外出务工增加生活成本、引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导就地就业。

2.从企业层面上解决人员“留得住”的问题

(1)企业负责人的用工观念要改变。现在的卖方劳务市场已经形成,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肯定要选择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心的企业。 我们的企业也应当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上下功夫。

(2)要逐步改善工作环境。企业要按照行业标准来建设、布局厂房,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同时要严格遵守劳动卫生法律法规,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减少生产中的粉尘、噪音等污染,保持车间的温度和湿度,让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留得住工人。

(3)改善员工的基本食宿条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设自己的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宿舍里要安装空调,食堂的饭菜要经常更新,保证员工可以吃得好、睡得安,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娱乐设施,满足职工文化、体育、娱乐需要,不断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4)遵守工时制度,减少加班时间。企业要根据劳动者身体承受能力来确定工作时间,尽量缩短劳动时间,同时要保证工人定期有固定的休息日,去处理一些自己的私事。超过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应该算作加班,企业要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

(5)不断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企业在确定工资标准时既要根据自身效益,也要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匹配,同时也要还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将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到和苏浙同行业相当的水平,起码不能差别太大。同时企业要及时为员工办理录用备案手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不得随意裁减人员。对女职工和未年成人要实行特殊保护,还要根据行业不同按时发放劳保用品。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非公企业劳动用工短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3(8).

[2]寇凤超.解决我国劳动用工短缺问题的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综合版,2012(22).

[3]邵爱国,韦洪涛.促进企业基层员工稳定就业的对策研究[J].人民论坛,2012(11) .

上一篇:股票买卖操作技巧下一篇:会宁爱心探访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