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园艺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优化《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最大程度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提高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园艺人才。

第一篇:园艺学论文范文

高职《花卉园艺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摘要: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和探讨《花卉园艺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旨在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高职;花卉园艺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实践条件、一流教学资源的有特色的示范课程,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主要渠道。我校自1999年开设《花卉园艺学》课程以来,《花卉园艺学》课题组成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评价体系,精心打造了《花卉园艺学》精品课程,2006年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精品课程。笔者拟对《花卉园艺学》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和经验进行介绍,以期通过交流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根据职业标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花卉园艺学》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花卉业发展,掌握花卉的分类、繁殖、栽培管理及其应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课程组成员认真领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神,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根据市场调研,了解园林、园艺行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和花卉工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以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花卉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实于教学各环节中。

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确立课程培养目标按照园艺、园林专业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确立了本课程目标定位:使学生具有实用技能——花卉繁育、栽培养护和应用技能,掌握中、高级花卉工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园林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业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依照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职业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调整课程内容,以使学生掌握常见花卉生产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将教学内容分解为8项学习工作任务(见表2),每一项任务下设训练项目,每个训练项目都有相应的技能要求、相关基础理论和拓展知识,同时将花卉工、绿化工国家职业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原则实施教学过程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工学结合体现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花卉园艺学》课程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库及教学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取专题讲座、验证性实训、企业参观、现场教学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其中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教学的80%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形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

以过程考核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合作的职业素质考核模式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由出勤、提问、作业、实训构成,期末考核由理论与操作组成,各占50%。课程考核结合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各个项目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高度融合,实现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聘请园艺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作为本课程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指导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综合实训、实习参观及顶岗实习等环节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真正实施“做中教,做中学”。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课程组按照园艺、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课程目标。依照职业标准,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紧扣职业岗位,按岗位任务编排实训项目,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和实效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毕业即能上岗的“零过渡”目标,《花卉园艺学》课程融入花卉园艺工、绿化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以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及学生的需求为最终目标。选取针对性、适用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规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高度重视实训、实习,实践教学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展,充分结合职业岗位的仿真环境和实际环境开展,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围绕工作任务安排课程内容《花卉园艺学》课程共计72学时,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周安排2节“园艺实训”课程,有36学时结合花卉生产实际的“综合技能实训”项目;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2周综合实习,包括野外观察见习、校外实习基地参观考察;第五、第六学期安排企业顶岗实习,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以使学生掌握常见花卉生产和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围绕花卉生产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使学生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要求。聘请校外行业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将国内外花卉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备及时介绍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本学习领域分为8个工作任务,22个训练项目,每个训练项目都有相应的技能要求、相关基础理论和拓展知识,同时将花卉工国家职业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建立专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4)。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突出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

工学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本课程确立了“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做合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紧扣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取得教学实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根据项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项目,各教学项目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以问题导入的形式组织教学,一个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实训报告,教师加以点评,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校的园艺实训中心成为2008年“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还拥有自办产业实体——阜阳植苑景观有限责任公司,承包了校内外园林绿化及施工、养护工作,在市内的校外实训基地有阜阳生态园、阜阳林业技术推广所阜阳缤纷园艺等5家,这些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利于《花卉园艺学》课程的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现场教学”模式可将课堂学习与实训场所融于一体,将教、学、做融于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库及教学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企业参观、现场教学“三步教学法”和“四部教学法”等教学形式,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专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融入。邀请专家、学者、花卉种植专业户做学术报告,介绍花卉业的经营、园林植物学的理论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经营意识、创业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花卉展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浏览各类专业网站,了解花卉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组织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参与园艺实训中心的花卉生产。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有利于《花卉园艺学》课程教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是改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花卉园艺学》课程已初步具备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实训指导、参考资料、花卉图谱库、部分教学录像等网络资源。学校有快速便捷的校园网,各院系部、专业办公室、实验室设有多处网口,可方便上网学习和查询,长期向师生开放,方便精品课程的学习;学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学生可在阅览室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长期面向师生开放使用;学校有多个专用多媒体教室,并设有网络接口,可为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开展教学及实施网络教学提供保证;学校有专门的校园网维护人员,各院系也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网页建设,使网络教学能够良好地运行。

自办产业实体,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2003年,园艺技术专业成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后,学院不断加大对该专业建设的投资力度,使该专业的教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目前,该专业拥有8个校内实训室,1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个自办产业实体——阜阳职院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2008年,我校成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园艺实训基地也成为省级建设项目,学院投资265万元建成了现代化园艺示范中心。近二三年内将完成园艺实训中心的建设,并拟建现代园艺技术示范园,配备现代化智能温室、塑料大棚、发芽室、组培室及多媒体实训室等硬件,以种苗、盆花及鲜切花的设施栽培为生产内容,设计生态型栽培模式,建立企业化运作机制,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综合体现示范园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研发等功能,为园艺、园林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有力保障。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我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习。此外,我院还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新模式,课程组的专业教师接受企业生产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开发等服务,将课程内容与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学生则可参与企业花卉生产,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通过几年的培养,课程组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达100%,专任教师具备了技师或花卉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或高级考评员资格,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多项省级项目和校级教科研项目。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和科研单位,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丰富,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课程组教师在教学、教改、科研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是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慧民,车代弟,陈雅君,等.插花艺术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思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3-34.

[2]梁建萍.《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168-169.

[3]陈萱.浅析精品课程建设对示范性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20(1):128-129.

[4]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

作者简介:

龚雪梅(1965—),女,安徽阜阳人,硕士,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园艺教学与科研。

作者:龚雪梅

第二篇:《设施园艺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通过优化《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最大程度提高课程授课质量,提高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园艺人才。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设施园艺学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 for Protected Horticulture Science

Lian Hua et al.

(College of Agronomy,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Key words: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Examination mode;Protected horticulture science

1 专业课程教学背景

我国农科专业学位自1999年设置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在每年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国家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列为年度研究生教育工作任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1]。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实践和应用[2]。然而,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刚处于起步阶段,教学体系还不够科学,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3]”。可见应用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的核心含义,综合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内涵。然而,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了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4-5]。加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研究生教育还没有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研究生的专业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并将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作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6]。截止2010年,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67万hm2,成为世界上设施园艺面积最大的国家[7],设施园艺产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手段。大型设施园艺产业蓬勃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基础,而人才资源不足和农业技术滞后是限制中国设施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

在新的发展形势条件下,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强大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解决中国设施园艺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硬件和软件不符合现状,是农业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点。《设施园艺学》作为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势必随着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而日益丰富,社会对设施园艺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向综合能力方向发展,而非简单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8],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对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对现有《设施园艺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按照生产需求,将设施园艺的最新技术、最新的园艺品种、最佳的种植模式、园艺设施规划和设计原理以及环境调控的最新手段加入指导性教学大纲编写内容当中,并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期对园艺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主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作用。

2 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自从承担了全国农业推广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2012年度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设施园艺学》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组成员以培养适应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指导思想,针对园艺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要求,重新修订了园艺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包括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术等在内的《设施园艺学》课程建设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优化《设施园艺学》教学体系,协调与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对设施类型与结构、设施环境与调控、设施规划与设计、园艺植物生理特性和栽培技术、设施配套技术与设备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讲述,内容纷繁复杂,部分内容难免与《植物生理学》、《无土栽培技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花卉栽培学》、《园艺病理学》等课程重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突出重点,项目组成员走访了承担有关课程的教师,了解相关内容的教学情况,并经常进行教学讨论活动,理出重点,调整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获得更多的知识。

2.2 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设施园艺学》作为园艺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领域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教学内容调整,将教学大纲中的八章授课内容增加为九章,并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调整。第二章为园艺设施类型种类、组成、性能和生产应用,在新制定的教学大纲中,第二章增设了植物工厂方面一节内容;第四章为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节控制,在新制定的教学大纲中各节分别增设了光照监控与调节设备、设施内土壤气体调控、温度监控系统、营养因子与调控设备、智能远程监控与栽培技术专家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使得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开阔了学生视野;第六章为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根据生产需要,增加了瓜类和茄果类蔬菜种类,由原来只讲黄瓜和番茄栽培技术,扩展到黄瓜、西瓜、甜瓜、番茄、茄子、辣椒,栽培技术体系也详尽涵盖了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生理性障碍识别和诊治、病虫害防治以及产品采收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第八章为设施果树栽培技术,根据生产需要,由原来只讲授葡萄栽培技术更改为葡萄、草莓和油桃设施栽培技术3个方面的内容;在新制定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第九章即设施蔬菜生产作业设备授课内容,包括整地机械、播种与育苗设备、移栽设备、植保设备、采收设备、采后处理装备,提高了课堂信息量。

2.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授课学时相对有限,必须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渗透,《设施园艺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2.3.1 课堂讲授法 基础性理论知识,例如设施生产的概念和特点、设施环境因子变化规律、设施环境调控方法、园艺设施设计基本原则等,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如园艺设施的结构和类型,通过课堂授课方法,辅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素材(如各种光盘)、自行设计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各种设施模型,学生会容易理解和接受。

2.3.2 多媒体教学法 图形和视频展示效果较好的教学内容,例如园艺设施的结构和类型,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素材(如各种光盘)、自行设计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设施模型向学生展示,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3.3 田间调查法 直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园艺植物在不同生育期生长状况观察和设施管理技术等,必须由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到生产区域观察、调查和记录,再进行实地讲解;对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例如设施蔬菜的植株调整技术、设施果树的花果管理技术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原理与注意事项,利用实践环节让学生完成实际田间操作。

2.3.4 探讨互动法 针对一些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有助于解决园艺生产实际问题的如温室生产为什么要进行CO2施肥(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提前实地观察,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围绕着问题进行现场或课堂教学,以掌握理论依据、学习或改进相应生产措施为目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5 项目教学法 在“棚室果蔬生产高新技术引进与推广”项目研究过程中,根据棚室果蔬生产实际,利用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按照绿色果蔬产品标准的要求,引入的棚室果蔬生产高新技术包括嫁接育苗、气体施肥、立体栽培、膜下滴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运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棚室蔬菜生产的高新技术,采用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及量化的环境条件控制技术,生产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绿色果蔬产品,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教师以此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追随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2.3.6 自学辅导法 按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理论教学的比例不断减小,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受到限制。对于一些前沿性内容如植物工厂、太空农业等,可以结合学生爱好和兴趣,根据教师选择的小论文题目或学生自设的题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相关资料组织和综述撰写。教师进行集中批阅后,在学生中开展不同规模的学术交流会进行知识的有效交流,既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能锻炼其文字表述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

2.4 辅以适当的考核方式,可以改善和提高《设施园艺学》教学质量 《设施园艺学》要改变采用期末一张考卷评定学生总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的总成绩采取以下的计算方法,即总成绩=平时成绩(占10%)+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践考核成绩(占20%)。10%的平时成绩主要利用学生出勤率和课堂提问表达效果来考核;70%的闭卷考试成绩主要利用灵活多样的题型来全面考核学生对各章节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题型覆盖各章各节,难易程度要适度且要突出重点内容;20%的实践考核成绩主要是考核和评价学生实习、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小论文撰写效果、在课堂研讨中的表现等。

2.5 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强化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全面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2013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使研究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各自的职责非常明确,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由所依托的高等学校负责组织,学位论文的要求、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依托高等学校的要求执行;研究生的管理按依托高等学校的规定执行,课程学习阶段主要由依托高等学校负责;科研工作阶段由科研院所负责,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则可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指导下完成。这种科学的合作,既考虑到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独特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充分利用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

3 结语

通过课程建设和改革,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设施园艺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提高了其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升了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通过课程改革,对《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寻找出了切合可行的改革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更加系统地总结和改善,以创造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梁传杰,吴晶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1(3):23-27,31.

[2]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李香.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0):110-113.

[4]陈兰.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样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5]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6]温小华.江西省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34-37.

[7]李式军,郭世荣.设施园艺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93.

[8]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4):36-39. (责编:吴祚云)

作者:廉华 马光恕等

第三篇:“以学生为本”的《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设施园艺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苏州大学《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设施园艺学》的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和平台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优化。经过4a的实践,学生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课程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设施园艺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并将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作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设施园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农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2000年以后,我国设施园艺产业飞速发展,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设施园艺相关的行业活动日渐活跃,然而我国设施园艺在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十分显著,这种差距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为了提高苏州大学《设施园艺学》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教研室教师在《设施园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和平台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改革,经过4a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特色

《设施园艺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在苏州大学园艺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调整重组,《设施园艺学》授课学时被不断压缩,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围绕教学大纲,必须确定好课堂的授课内容,既要重视课程本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要突出课程重点,同时还应与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栽培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全面和客观地掌握课程知识。从本校《设施园艺学》所选教材李式军、郭世荣主编的《设施园艺学》一书的章节结构分析,《设施园艺学》的课程内容应以设施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园艺设施的环境特征为基础,顺序讲授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与装备,园艺设施覆盖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园艺设施内环境因子的调控,设施育苗和无土栽培技术,蔬菜、花卉、果树3大类园艺作物的设施栽培技术。由于本校《设施园艺学》教学环节仅安排了30学时的理论学时和6学时的实验课时,学生在学习《设施园艺学》之前已经学习了《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植物生理学》等相关课程,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强度,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原第二章“设施园艺作物的生理生态”仅保留“群体生理生态”一节的知识点,其余内容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题复习巩固。如此一来,不仅大大节省了第二章课堂授课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将以往学过的知识落到實处,真正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生理学知识在园艺作物设施栽培中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意义。第三章“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与装备”,第四章“覆盖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和第五章“设施的环境特征及其调控技术”为本校《设施园艺学》的教学重点立。设施育苗和无土栽培技术2章做简单介绍。各类园艺作物的设施栽培方法经过商讨后调整到后续学期的《无土栽培学》讲授。此外,由于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园艺设施在园艺作物生产中的日渐普及,尤其是近年来苏州及周边地区设施园艺相关企业的日渐兴起,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和检验学习效果提供了可能,为此,本校在《设施园艺学》教学环节中特别增设了“园艺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一章。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探讨在园艺设施规划设计之前需要考虑的各方面问题,并以学校的实践基地作为场地案例,讲授进行园艺设施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具体步骤,同时启发学生在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贯彻节能意识,从材料选择到环境因子调控的各个环节选择最佳的性能组合。深入浅出,具体生动地讲解使学生对设施结构和参数的认知逐渐从大体的形象转换为深刻的印象,并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图1)。《设施园艺学》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优化,不仅使理论教学的重点更突出,结构更紧凑,还与当地的设施园艺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信心倍增。

2.优化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在高等农科类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智能型农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以下3个方面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2.1理论教学穿插实践案例,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设施园艺学》是一门系统理论性和生产实践性结合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年复一年地重复教材上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不但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高校培养同时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等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此,教研室教师切实将自己置身于设施园艺领域的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踊跃参加设施园艺相关的学术会议,积极参与行业内或校企间的技术交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补充和完善已有的教学内容,并在理论教学穿插实践案例方面下足功夫。

例如在讲授“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与装备”一章时适当介绍根据当地气候和位置条件建造园艺设施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向学生讲解当地有些单位没有充分考虑栽培作物对温度和光照条件的具体要求,导致生产投入过大,成本和利润不成比例最终失败的案例,让学生对选择园艺设施类型和结构的重要性有了理性的认知。

在讲授“塑料薄膜的种类与应用”一节时先向学生介绍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塑料棚膜和地膜种类,再通过大量的图片、样品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不同塑料薄膜材料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苏州地区2015年4月的冰雹和2015年7月的台风对多处塑料大棚造成损坏的图片和新闻视频,向学生讲解不同透明覆盖材料对不利气象因子和灾害天气的抵御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在选择透明覆盖材料时能更多地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不利的气象因子。

在讲授“设施环境综合控制”一节时借助图片和动画向学生介绍此项技术是如何从单一因子的控制逐渐发展到双因子的控制,再到多因子的同时控制,操作方法也从最初的手动控制发展到计算机自动控制。结合到园艺设施中利用实物讲解感应器的结构和环境因子相关数据的收集和传导原理,使学生对现代化的环境综合控制技术的认识逐渐从“神秘”过渡到“熟悉”,并激发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

事实证明,一系列有理有据、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案例的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施园艺相关工作和研究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设施园艺学》教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改革是实验教学方法的调整。考虑到学时的限制,实验课的6个学时安排了“园艺设施模型的制作”和“电热温床的设置”2个实验。每个实验虽然仅安排了课上的3个学时,但在实验课前和课后学生均要投入远多于3个学时的时间思考、准备和总结,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意义重大。

以模型制作为例,教师在课前会将学生分成3人为单位的若干小组,并限定要制作的设施类型。学生在接到任务后会仔细研究要制作的设施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各项参数,进而准备制作材料。实验课时更会团结协作,高质量地完成模型制作过程,并向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介绍模型的结构和特性。实验课结束后小组之间还会就模型的制作情况和同学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完善。有的小组因为模型制作得不理想还会在课后重新制作一次,显示出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做事风格。这种实验设计方法一改往日实验课以演示和验证为主的局面,让学生走向讲台,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回答,极大地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记忆效果,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从课后与学生交流的情况和学生在实验课后上交的实验报告来看,学生对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和复习的教学方法非常赞同,认为这种寓教于乐地教学方法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3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操作技能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保证实践环节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的实习基地是农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基地,是农科类专业持久、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为了弥补专业课教学时数的不足,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苏州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的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每学期都安排有2周的专业实习。《设施园艺学》利用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了“园艺设施类型的调查”、“园艺设施结构的测量”、“园艺设施小气候的观测”和“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参观”等相关实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第六学期后的暑期还安排有2周的综合实习,安排学生到有住宿条件的园艺生产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图2)。实习期间,学生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一同工作和交流,一同克服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一同为完成任务欢欣雀跃。通过综合实习,学生从观看工人师傅的现场示范到在所负责的岗位上保质保量完成单位领导分配的任务,不但将课堂所学切实落到实处,还能提高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为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积累经验。实践证明,这种以学生为本的不同性质的实习环节的设置,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苏州大学除校内的园艺实习基地外,与周边的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昆山三维园艺有限公司、苏州盈年农科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白塘植物园、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園艺生产企业均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为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创造了条件。

此外,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与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更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试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锻炼其科学研究能力,也可以为今后的深造作好准备。

3.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确有其长处,但不能检验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施园艺学》课程改革之前,实践成绩占课程总评的10%,平时成绩占10%,考试成绩占80%。由于课程4/5的成绩来源于课程考试,学生自然地将主要的学习精力分配到期末,依靠考前突击或押题应付考试。最终的成绩表明,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可取,多数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即便部分学生侥幸取得高分,对知识的记忆时间也会非常短暂,就业后利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更成为一句空话。

为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研室教师对《设施园艺学》的课程考核体系进行了完善,建立了传统考试方式和实践技能考评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将《设施园艺学》的实践成绩提高到课程总评的30%,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40%,并对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和量化(表1),使实践教学不在只是形式,平时成绩不再是“大锅饭”,期末考试也不再是“一锤定音”。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并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思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考核方式将会是新的发展方向。2013年,新的考核体系开始实行,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宣讲,但部分学生仍习惯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期末,对平时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存在应付心理,最终导致课程总评分数低于改革前的水平。2014年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多次与学生座谈新的考核方式的特点和意义,并有意识地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时间和精力,2014-2016年学生《设施园艺学》的课程总评较改革前平均提高了5-6分(表2),学习信心倍增,同时实践操作能力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新的考核体系体现了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并重的思想,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的理念也逐渐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尤其是不善于书面考试的学生也可能由于注重平时表现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取得较以往更好的成绩,显著提高了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成效初显。

4.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苏州大学《设施园艺学》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于2009年根据学校本科生课程中心建设的要求,将教学大纲、教学和实验进度表、课程练习、参考资料等资源全部上网,方便学生的学习和复习。2010年《设施园艺学》作为建筑学院园艺专业重点培育的课程之一参加学校本科生课程立项,按照学校的要求在已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补充了实验指导、课程教案、课程多媒体课件、考试样卷和参考答案等信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多媒体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课程内容,教研室教师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知识更新及课程答疑等工作,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深受学生欢迎。由于教研室教师的不断努力,2014年《设施园艺学》成为学院首批全程录播课程之一参加了苏州大学视频课程学习平台建设,建设好的课程网站不但能使学生更灵活、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消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观看特定章节的课堂教学视频,并对不清楚的知识点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网络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便捷性。教师在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并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现代化的教学平台的建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愿望。以学生为本的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使课程资源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对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方面也大有裨益,教学质量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稳步提高。

在《设施园艺学》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思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平台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孙向丽 王波 王开荣

上一篇:机械控制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堂常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