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教学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电子信息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三方面作了探讨和分析。

第一篇:电子信息教学论文

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军事、工业、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较为抽象,且十分繁杂,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为了切实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策略,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研究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综合类及理工类高等院校设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型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时代的进步,催化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学科,其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众多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电子信息技术是包含现代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且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工科专业。专业的性质决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实验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工艺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能熟练掌握各类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对基本电路故障进行排除等专业实践技能。

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数字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等。[1]尽管高校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对电学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但面对电工基础、数电、模电等教材中的复杂电路图及信号波形,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不足等现象的产生。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较为抽象,内容繁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空间想象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展示而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无法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的,将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高校大多在一、二学年开设德育、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必修公共课程,专业课的开设也仅限于基础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到了第三学年,学生开始大量地接触专业课程。这种课时安排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紧张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具有较高自主性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带来的弊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本来就是充斥着各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与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行启发式教学已成必然趋势。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内容的传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高效的学习体系,主要包括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行寻找方法求证等步骤。[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多种方式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锻炼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探索求证所需的理论基础以及思考方向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把大量的理论知识整合起来,为探索求证过程奠定十分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

评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是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实时更新,从而做到帮助学生在任何一个阶段都能接受最合适的教育。如果一个教师只是简单地按照提前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那么这个教师只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传统教书匠,而不是一个满足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的高水准教师。例如,《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同样重要。无论是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实际应用的训练,都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慎重考虑该课程的实际情况。如果需要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力度,就要着重考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只有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才能保证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每一门课程,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每门课程间的联系,如《电路理论》、《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这三门课程,彼此的联系十分密切,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形成整体,有助于提高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做到根据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来更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与半导体元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融入大量新的教学内容,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都要考虑到这些新的教学内容所带来的改变。

(三)合理设定课程设计题目

每当学生修完一门专业课程,教师都会为了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设定一些课程设计题目,通过检查学生课程设计质量来评价他们的专业素养。课程设计不仅是检验学生专业素养的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因此,课程设计题目设定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国高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般每个学期会开设一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电路安装、调试与电子产品制作的印象,培养他们在电子电路设计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3]教师在设定课程设计题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使课程设计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密切,还要尽可能多地包含专业课程中所学过的知识,立足于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设定课程设计题目,并在恰当的时候布置下去,才能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完成课程设计全部要求,达到评价学生专业素养以及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是我国高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促进其发展的必要措施。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很多重要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切实提高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水平,提高高校学生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必然会带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衡.技能大赛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科學大众(科学教育),2015,(12):157+167.

[2]王海,张颖,王志红,隋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5,(01):139-141+144.

作者:陈绪武

第二篇:电子信息类“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三方面作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素质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元器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高性能的电子元器件片式化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电子电路及芯片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如今的SOPC在工业、生活等方面随处可见,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谓日新月异。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电子技术”,一般指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意识,许多高校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三方面对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理论教学方面的改革

1.按课程特点和目标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目标,我们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能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鉴于教学学时有限,传统教学内容如元器件内部特性、基本放大电路、分立元件电路等分析过细,而忽略了课程的整体性,以致于一些同样重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得不到足够的讨论,因此我们确立了:统筹安排,知识模块化;强化集成电路,淡化分立元件电路,重视元器件外部特性,淡化内部工作机理;强化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重点突出应用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总原则,并融入电子技术的新概念、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电子技术”的内容模块化遵循器件一电路一应用设计,开发创新的原则。器件是電子技术的树根,如单个元件、集成器件、可编程逻辑器件等,重点在其外部工作特性,会分析并应用其工作特性曲线。电路是电子技术的树枝,功能模块电路如放大电路、功率电路、滤波电路、信号发生电路、电源电路、保护电路、A/D和D/A电路等,数字电路中的组合逻辑电路、时序电路、规模集成电路等,重点掌握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应用注意事项。应用设及,开发创新是树干,是电子技术为工程服务的魂,其重点在系统设计时引进新方法,加强系统设计自动化,利用EDA辅助软件提高工程设计的效率,从实践中培养创新思想,拓展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电子技术”是一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推出的课程,需要不断的学习。

鉴于此,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多学习多交流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能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无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掌握分析电路的方法,提高课程的自我学习能力。譬如,基本放大电路的学习,首先明确分析什么,怎么分析,为什么要分析?其次,如果结果出现了失真或其他现象,如何去处理?最后,我们遇到所有的放大电路分析方法都一样。若遇到大的规模电路,分析时拆分成典型的功能模块逐一分析,最后整体协调起来分析,就会简单一些。对电路进行设计的时候顺序正好相反,先构思整体结构,再对每个功能块进行细化设计,然后借助仿真软件去调试、修改电路,最后将电路用硬件连起来测试完善。

其次,开放课堂,变知识灌输式为互动交流式,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发问索取知识转变。把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利用仿真软件对实践项目电路进行效果演示,在演示过程中,针对相关问题向学生提问,通过互动讨论,求同存异,把疑问解决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变沉闷的课堂为活跃的舞台,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最后,针对不同的内容和知识特点,把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授课,留部分时间供大家讨论。对基本理论的分析,最后能在黑板上逐步地分析清楚;而对于一些变化的现象、工作过程,还是要借助于多媒体显示才能更加直观明了。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环节也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进行系统设计及综合开发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目前洛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校电子技术实践环节的构成:电工实习、电子实习、模电实验、数电实验、课程设计等。此外还有一些学生组织如科技协会、家电维修等。形式倒是多样,但存在的问题是实习和实验的内容更新跟不上形势,学生都是按照指导书做一遍,写写报告就结束了。通过查找资料,设计电路,仿真、制作实际电路等,也只在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中有所体现。大多数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

2.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一,鉴于目前实验室条件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元器件满足所有学生去搭建电路制作作品。我们确立:利用仿真软件常见的如Multisim、Pspice、Proteus等),除了平时完成基本的实验外,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1~2个设计课题,自由组合开始查资料,确定电路设计方案,完成实验仿真和分析,并学会撰写设计报告。能在实验室里可以直接实现的硬件电路我们全部完成,对于有的无法满足条件而又特别优秀的小组我们提供硬件设备做重点培养,拿出一些经费供学生和指导老师开展工作,为“挑战杯”、“全国电子大赛”等培养苗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以大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每年都会在校内开展一些竞赛或科技制作等活动来选拔部分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目的还是想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锻炼大家,一方面提供机会给那些想提高而缺乏机会的学生,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们的认识能力。今后还要在这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和改进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三,重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它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第一个课程设计在“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它不仅有利于强化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还提高了系统设计的工程素质。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们将经历从对课题的陌生,到慢慢地了解、熟悉,最后设计完成,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有所改善。课程设计的考核要单独进行,重点强化其在电子技术实践环节中的地位。

三、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目前,我校“电子技术”的课程考核的构成:理论考试占60%,平时占20%,实验占20%。课程设计单独考核:主要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报告、设计结果和结果分析。

从表面上看,课程考核还算合理,但通常会存在如下问题:实验成绩的评定大多取决于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基本上拉不开差距,实验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课程设$tN绩的评定也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过程。鉴于此,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在课程考核时提高实验所占的比重,关键在于加大设计类实验的比重,让实验不再流于形式,实验能够影响“电子技术”的考核结果,切实能锻炼实践能力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课程设计考核时,除了前面的四点外,还应重视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工作、设计电路功能能否实现的验证和最终的答辩情况。

四、结束语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电子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分析设计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体系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所兰科研究中心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六大特点和四大趋势[J].电子元器件资讯,2007,(1):28-29.

[2]应同兴不倒的巨人—Intel[u].电子元器件资讯,2007,(5):30-33.

[3]宗建华,余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6):15-16.

[4]李发忠,张超,等,浅谈“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29--130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段晓明 焦文潭

第三篇:电子信息类中电子线路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摘要: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于2016年开始实行电子信息大类招生,对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关键作用的电子线路课程群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十分必要。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研究了电子线路课程群的课程设置和调整、电子线路课程群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三个方面,以推动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类招生;电子信息类;电子线路; 课程群;三峡大学

Key words:general enrollmen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electronic circuits; curriculum group;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為迎合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逐渐完善,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类招生”的改革,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者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1]。学生入校后,经过一到二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按类招生、按类培养”的模式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大类招生的行列。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985高校,超过50%的“211工程”高校,以及20%以上的一般大学实行了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1-3],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大类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我国高校普遍采用[4,5]。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并于2001年9月成立了元培计划实验班,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从2004 年开始施行按院系大类招生[6]。2017年清华大学打破院系壁垒,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将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整合为“建筑类,土木类,计算机类,理类,化生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人文与社会类”等16大类。

随着大类招生的实施,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也在同时展开,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开展了各类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课程群建设案例。电子线路课程群作为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是相关专业的研究重点。

如2016年西安思源学院开展了基于CDIO模式的“三电”基础课程群的教学研究与探索[7];2014年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开展了基于通信电子电路理论教学的相关电路课程群的改革与研究[8];2010年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开展了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9];2016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通信工程专业课程集群化建设探索[10]。

1 大类招生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相关专业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电子信息类大类招生,涵盖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目前已有三届学生,每届约130余人。面向电子和通信信息行业技术发展与应用需求,致力于培养“强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与应用”的、从事信息通信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大类招生的学生,经过大一和大二两年的基础课学习,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按照双向选择原则于大二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流培养,16级学生现已顺利分为两个方向: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

本文以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关键作用的电子线路课程群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2 电子线路课程群的课程设置和调整

电子线路课程群包括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设计、脉冲与数字电路、低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射频电路分析与设计、电子系统设计等理论课程以及低频电子线路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数字逻辑电路的ASIC设计、Cadence印刷电路板设计、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实验实践课程,作为电子信息相关专业中的核心课程群,是通识核心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专业学习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层次不同的实践平台。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专业理论学习,累计1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6级和2017级电子信息类的电子线路相关课程的课程设置,包括学科大类专业基础课到专业分流后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涵盖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分别给出了课程性质、名称、类别、学时及开课学期。

随着大类招生的实施,2017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所调整。表1和表2的主要不同部分用加粗字体表示。表2在表1的基础上略有微调,增减了部分课程,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名称,以及对部分课程的课时和开课学期进行了调整。其中课程《印制电路板设计》在2016级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两个专业共有的专业核心课,但在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通信工程专业不再作为专业核心课。课程《数字逻辑电路的ASIC设计》对于通信工程专业而言为专业拓展课,属于选修课,两年的培养方案中课时没有变化,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为专业核心课,属于必修课,且在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8个学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2017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印刷电路板设计》减少了8个学时,且将开课学期提前,调整为第5学期,2016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为第6学期,且《射频电路实验》在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8个学时,另外,增加了两门专业拓展课程《RFID原理与应用》和《电子系统设计》。

这些调整表明,大类招生的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变化,引入新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实时改进不足,优化现有的电子信息类的电子线路课程群结构,逐渐建立和完善符合实际需求的核心课程群的体系结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将进一步的优化课程体系,使得课程设置更合理,更有利于大类人才的培养。

3 电子线路课程群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电子信息大类培养要合理分配公共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比例。大类培养期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既要兼顾两个专业对相关课程知识需求,又兼顾专业分流培养后每个专业方向对所开设课程知识点深度与广度的需求。因此,在新的电子信息专业大类招生背景下,不仅要在课程設置上调整,还要在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和整合。

理论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内容精炼、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一方面,在课程组织上,对整个课程群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授课内容之间的重复,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例如由于低频电子线路中已经学过正弦波振荡电路,在通信电子线路教学中可以只侧重于高频震荡信号的产生。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更新新技术、新方向、新案例等,兼顾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例如在通信电子线路教学中可以增加通信电路设计的EDA仿真软件,并演示通信电子线路中的典型电路,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完成仿真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操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设置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建立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三峡大学作为通信类、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基础较好的地方本科院校,于2015年7月,其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以及科技学院与中兴通讯正式签约共建“2015-2020 年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三峡大学创新基地”。电子线路课程群中的实验教学内容依托ICT创新基地,从基础实验到专业实验,在实验内容上有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独立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等,结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将竞赛内容引入开放实验项目中,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系统的建立和优化,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要考虑到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问题,并且为适应大类招生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适当的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和内容。另一方面是对已有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整合和利用,以及对未来实验环境的需求,及时的整理已有的实验设备,参考设备采购时的计划方案,实时调整新的培养方案,为基础理论以及专业技术的实践提供更加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电子线路课程群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多,涉及大量的电路图和理论推导,而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的是黑板授课,或者是多媒体展示,通常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例如通信电子线路以电路分析、低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为基础,结合通信基本理论,课程内容涉及电子、通信等多个学科知识。由于通信电子线路课程内容多且抽象、数学推导复杂、实践性强等原因,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懂,很难完全掌握通信里面的高频电路原理和独立完成综合性的通信电路设计及制作,课程考核结果往往不太满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进现有的电子线路课程群的教学方式,在大类招生的大环境下,结合学院自身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去丰富教学环境色彩,将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引入仿真软件配合课程理论教学,以增强趣味性和形象性,是电子线路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课程群建设的首要任务。如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中采用NI Multisim 14.0软件或LabView对书本上的电路进行仿真[11-13],以图像和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在视觉上、思维上有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避免纯理论教学的抽象复杂而导致课堂的索然无味。图1是在讲授第6章[14]普通调幅信号 (AM)时,用该仿真软件设计的单二极管调制电路。

该电路可以实现普通调幅信号AM 波的调制,同时在虚拟示波器上可以得到输入的调制信号和AM 已调波的对比图,在教学课件中加入AM波的动画显示,如图2所示。

通过仿真可以对调幅波AM 调制的过程和原理有具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学公式的推导,可使复杂的理论浅显易懂,调整调制参数,例如调制度,可以在虚拟示波器上形象直观地看到如教材[14]图6-1所示的已调信号的变化。课后的自学、课程实验的预习、课程设计以及课后习题的解答等都可以采用该仿真工具进行电路的设计,验证,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建立和完善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求索学堂,为群内课程提供多个教学资源的共享环境,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等。并积极探索当下流行的网络授课模式,应用到课程群的教学环境中。

5 结束语

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电子信息类大类招生是在顺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做出的招生调整,针对新的招生模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信息大类中的电子线路课程群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研究,让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强,李翠兰,张晋京,等.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8(12):17-19.

[2] 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 李爱华,赵瑞希.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电子信息大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5):287-288+297.

[4] 刘志刚, 刘志宽. 大类招生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1):168-169.

[5] 祝洪章.对高校“大类培养”模式下“个性化”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3):54-56.

[6] 田昊, 谢昆青, 林思聪,等. 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大类招生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 2011(6):35-43.

[7] 何穎, 陈绥阳, 唐亮. 基于CDIO模式的“三电”基础课程群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 2016(11):13-14.

[8] 侯卫周, 蒋俊华. 基于通信电子电路理论教学的相关电路课程群改革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2):76-78.

[9] 俎云霄, 王卫东, 张健明,等. 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 2010(s1):34-36.

[10] 孙元.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集群化建设探索[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 16(3):79-81.

[11] 王毅. 基于通信电子线路(高频)课程的课堂教学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1):172-173.

[12] 许建明, 黄同成, 谢兵,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2):124-126.

[13] 王雯.高频电子线路中调制的仿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4):38-39.

[14] 曾兴雯. 高频电子线路[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冉昌艳 夏平 陈明 龚国强 彭文标

上一篇:民间工艺美术论文下一篇:公共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