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玉石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2015年6月8日清晨,“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团”团员每人吃碗“牛大”,即匆匆上路,开始寻访齐家玉的考察之旅。本次考察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是刘炘先生,68岁,资深电视艺术家,出版过多部文化考察专著。他热衷田野考察,状态很好,以至于年轻人想不起来照顾他。

第一篇:玉石文化论文范文

走过6000年的玉石之路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丝绸之路”的前身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至今已经延续了6000多年。事实上,东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在华夏大地上,和田玉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远远超过丝绸。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上下5000年,是文化。四川大学博物馆特约研究员范勇先生在《中华古玉的价值评判》中反驳道:中国在同样经历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并不是进入严格意义上的铜石并用时期,而是进入一个玉器时代。中华古玉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标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也是唯一的以玉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国家。

1976年,在河南安阳的妇好墓中发现了大批用新疆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这说明早在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和田沿着玉石之路来到了商殷王都安阳。而作为“玉石之路”终点的古都安阳,也仿佛是一块古朴温润的美玉,蕴含着数不清的内涵与财富,等着我们去了解和挖掘。

中国独特的“玉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最早、最广泛的国家,所以被誉为“玉石之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玉器高峰,曾出现南方江浙一带以良渚文化为中心、北方辽宁一带以红山文化为中心、西北以昆仑山和田为中心的三个产玉中心。传说那时候的黄帝“以玉为兵”,考古学家认为:这个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代。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在世界上,史前的制玉中心有3个墨西哥、新西兰和中国,但是前两个国家只是把玉当作装饰品,只有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在中国,“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古人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由于难得和稀有,玉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从秦代开始,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定为“玺”,因为用玉做成,所以称为“玉玺”。中国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人格精神,因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古人还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喜欢用玉质的佩饰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吉祥。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玉石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很大,开采历史非常悠久。中国著名的玉石有新疆昆仑山麓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另一说为陕西蓝田玉),它们被称为“四大名玉”。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昆仑山还被称为“玉山”,《千字文》中有“玉出昆冈”的说法。新疆昆仑山麓的和田从古代起就是中原地区玉石的主要来源,青海昆仑山麓的昆仑玉被确定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用玉。

和田玉产于整个昆仑山北坡长约1300千米、以和田为中心的狭长地带。资料表明,很可能在距今大约6000-5000年的史前时期,和田的玉石就开始向周边流传,而运出的道路,后来被称为“玉石之路”,也称“昆山玉路”或“和田玉路”。“玉石之路”以新疆的和田为中心或起点,向西据说到达过西亚地区的巴格达等,向东则到达祖国的中原等地区。产自和田的白玉,坚硬细腻,质地温润,玉质居世界软玉之冠,被称为国玉、宫廷玉,列古代四大名玉之首。和田玉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喜爱。在《穆天子传》中记述,2900年前,周天子穆王曾乘八骏大辇,出玉门登昆仑,受到西王母的热烈欢迎,并载玉万只而归。据说清代乾隆皇帝最喜爱的玉石也是和田玉,而乾隆二十五年之后,每年收到朝贡的和田玉达4000斤,人们对和田玉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玉石之路”的终点

1976年,河南安阳挖掘出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妇好墓,并在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不少晶莹剔透的新疆和田玉,用玉之多非常惊人。专家推断,那时候的奴隶主贵族以拥有和田玉为荣,而且生前佩带,死后同葬。这说明早在3600年到3100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来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指出:“这条延绵数千公里的玉石之路的终点,则是商王朝的都城。”当然,不同时期,玉石之路的商贸活动可能有不一样的目的地(如清代,北京就可能是玉石之路的终点),而商王朝还有过多次迁都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安阳作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那时候当仁不让的、也是“玉石之路”最重要的终点。

安阳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今安阳市区的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时273年。商之后,又有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六个朝代先后在今安阳北郊的邺城建都。1988年4月,中国古都学会将安阳、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并称为中国七大古都,殷都安阳被排在中华古都之首。“中华文化从这里走来。”这样的评价是丝毫不为过的。

因为年代久远,众说纷纭,为了考察“玉石之路”,我们不但收集了大量资料,拜访了多位考古专家,还多次去到安阳进行实地考察。

中国文字博物馆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现地。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为了展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安阳建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一座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和文物了解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进而体会到汉字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在这里,我们还了解到:用来在甲骨上刻写甲骨文的工具,除了青铜制成的小刀,还有用和田玉制作的玉刻刀。

为了深入了解安阳古道的情况,我们特意来到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拜访了孔德铭所长。孔所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建议我们去殷墟博物苑查看一条非常有价值的古道遗迹。

殷墟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1961年,殷墟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甲骨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殷墟中不但发现了甲骨文,挖掘出了和田玉,同时还保存着几千年前的商代道路。这条于2000年发现的商代道路,宽8.35米,上面竟然有着双向的车辙印,它相当于是几千年前的高速公路。道路发现的时候,路面上压的黑土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遗物,这些遗物与考古人员在殷墟其他地方挖掘出土的文物是相吻合的。

这条摆放在殷墟博物苑车马坑中的商路的周围有很多古代的车子和尸骨。车子的木质部分已全部腐朽,仅存遗痕和青铜饰件。车子旁边还有人和动物的尸骨,马是作为陪葬品的。

“司母戊鼎”的传奇故事

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中都有一座神奇的大鼎,它被称为“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它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镇国之宝”。它的原件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那里它被叫作“后母戊鼎”。关于这件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还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希增在自家祖坟中发现地下埋藏有宝物,他向当时吴家的族长——年仅18岁的吴培文汇报了这件事。经过反复权衡,吴培文带着本家亲戚们将大鼎挖出并藏了起来。这时候安阳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发现大鼎的事情很快被日军知道了,吴培文决心要把大鼎好好保护起来。

日本军人两次来抢大鼎,但是都被吴培文想法设法伪装隐藏过去。为了国宝不被侵略者弄走,他将宝物藏好之后就离开家乡,四处漂泊,直到1946年才重返故土。然而,大鼎还是被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联合军队强行运走,后来又转运到南京。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曾经试图把大鼎搬去台湾,但是因为太重,司母戊鼎最后还是留存了大陆。

“玉”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玉是美好品格的象征,人们喜欢用玉的品格未形容人的精神风范。“温润如玉”的君子气质,“化干戈为玉帛”的宽容精神,“玉不琢,不成器”的自我修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气节……都流传至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安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众多的文明古迹,还有很多传承古今的精神财富。

在浩瀚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情,在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竟然有三个与安阳直接有关,它们是: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和岳飞尽忠报国,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讲究“百善孝为先”,虽然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部分被斥之为封建糟粕,但是多数传达的还是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的伦理价值,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同样值得历史记忆的还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曾“重新安排河山”、创造世界奇迹的那群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安阳林州人。林州市(县级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时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州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硬是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开凿出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如今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我国的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就是林州人,作为父老乡亲的骄傲,她也继承了来自故乡的优秀的精神文化。

安阳还不缺乏震古烁今的大英雄。尽忠报国的岳飞自然无人不知,但是另外还有一位同样出生在安阳的大英雄冉闵,却很少为世人所知。这两位大英雄的身上,都体现了“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冉闵,五代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建立者。虽然他在位的时间不长,但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他的骁勇善战、屡建功绩,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书记载他“身高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很多军事论坛上还将其推崇为“中国历史第一勇将”。虽然不同时期对历史人物可能有不同的评价,但是冉闵这个人物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有着独特的意义,这是应该被我们所铭记的。

我的家乡——古都安阳 雨夜听筝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我的家乡安阳有一条比丝绸之路还古老的玉石之路

我的家乡安阳埋葬了上古五帝中颛项、帝喾二位帝王

我的家乡安阳20000年前就有原始人活动——小南海原始人洞穴

我的家乡安阳5000年之前就有部落居住——后冈遗址

我的家乡安阳3300年前就成为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座国都——殷墟

我的家乡安阳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我的家乡安阳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我的家乡安阳是《周易》文王八卦的发源地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国第一女将军妇好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医学的开山鼻祖、神医扁鹊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最早的改革家商鞅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最早的水利家西门豹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保卫中华文明的冉魏皇帝冉闵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首领翟让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三朝宰相韩琦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为国捐躯的抗金英雄岳飞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辛亥革命时期“南秋瑾,北青霞”中的马青霞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20世纪中国最显耀的姐妹组合——宋氏三姐妹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飞天揽月”的女宇航员刘洋

我的家乡安阳出了将要“下海捞月”的90后女潜航员学员赵晟娅

我的家乡安阳有着古代二十四孝里的三孝

我的家乡安阳流传着破釜沉舟、泥马渡康王的传说

我的家乡安阳是全国成语之乡

我的家乡安阳是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姓氏的发源地

我的家乡安阳是少林功夫的起源地——灵泉寺

我的家乡安阳有个保存着6000年中华文明的小村庄——安丰渔阳

我的家乡安阳发现了“东方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

我的家乡安阳建造了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我的家乡安阳有“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卫河观光带 故道行

大英雄冉闵是安阳内黄县冉村人,我们通过安阳内黄县文物旅游局焦国建局长了解到内黄与大运河故道、黄河故道及上古五帝中颛顼、帝喾二位帝王等的渊源,这让大家非常兴奋。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我们特地邀请焦局长对“卫河观光带”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和众多热爱古道文化,热爱户外徒步的朋友们约定,要一起在瓜果飘香的季节,再次聚集“枣乡”内黄,途赏太行美景,心体黄河文明,共享大自然及历史赋予我们的美好资源。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为海河五大支流之一,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4省市,以前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要内河航道。卫河有部分是黄河故道,它历史悠久,隋唐两代建成为永济渠,宋代被称作御河,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目前,安阳市内黄县设计了卫河观光带,十分值得一去。到卫河观光带徒步有十大重要热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大运河故道

卫河原来就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部分,还存在过更早的曹魏时期运河,这部分古运河虽然已衰败,但借大运河申遗大潮,保护工作正存进行当中。

2 黄河故道

在先秦和两汉时期,黄河经流内黄境内,流向与现在的卫河基本平行,内黄的名字就是因黄河而未。黄河故道如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派风景秀丽的沙地田园风光。

3 二帝陵

早在4500年前,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他们的陵墓都位于卫河与黄河故道之间的多沙地带。这里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成为当今华夏儿女络绎不绝的寻根祭祖圣地。

4 三杨庄

三杨庄是一处因黄河泛滥被整体淹没的汉代村落遗址,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汉代建筑和农田实物,对汉代社会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它是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考古价值可以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

5 大英雄冉闵

冉闵——做过皇帝的内黄人,早期曾经是此地的寨主。他的名字大家听起来稍显陌生,但这位英雄人物却在中国历史上演绎过惊天动地、气吞山河的故事,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6 岳飞与麒麟小村

曾经的大水,把一口水缸和一对母子从汤阴送到内黄一个叫麒麟的村庄,那个小孩叫岳飞,那个故事叫“岳母刺字”,那个麒麟小村就在这里。

7 破釜沉舟

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卫河沿线分布着很多古仓、古城、古码头、古桥,古佛像、古瓷器等也时有发现。历史上著名的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故事,据传就发生存卫河边上的楚旺镇。

8 枣乡

内黄种植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片枣林分布存卫河以南12个乡镇,连片成林,总面积达4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枣乡。

9 田园风情

这里有令人难忘的田园风情,我们可以逛十里长堤,游万亩桃园,尽情体验富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等。

10 水乡豆公

内黄有河的地方,当然是豆公乡,三河环抱,沟渠纵横。由于水的充沛,这里林木茂盛、繁花似锦、果瓜飘香、鱼儿欢跳,可谓绿色环境,和谐生态。

正在“申遗”的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的历史,已经延续2500余年,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始建于公元前486年,主要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是吴王夫差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修建的,全长170千米。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为了控制江南,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而修建的。这条隋唐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开凿全长2700千米,纵贯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第三次是在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通过裁弯取直缩短了900多千米的航程,改建成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所以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2]》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现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都进入关键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这项工作叫做“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等省没有被列入运河流过的省份。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所以必须增加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于是“申遗”的“京杭大运河”改为“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

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但是由于运河改道加上黄河水患,目前,河南地段的隋唐大运河基本已经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因为“年代久远,埋藏较深,保存状况较好,调查、发掘难度大”,河南境内安阳等地的大运河挖掘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祝愿“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的价值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孔德铭

中国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北起浚县老城备战桥下,南至安阳市滑县道口古镇西部,呈西南—东北走向,共计18千米,河道宽约30~50米。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共计960平方千米。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是开凿时间较早、具有关键性军事战略意义的重要河段,是维系中原与北方地区紧密联系的河段之一。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目前保留的最为典型的一段运河故道,反映了卫河(永济渠)河道的线路走向和规模形态,以及历史的原真性。

卫河(永济渠)在自隋唐至明清的1000多年间作为重要的水运线路持续发挥着船运功能,其河道没有根本性变化,基本保持着原有的线路。卫河(永济渠)对天然河流的巧妙利用和改造,使运河的水源获得保障,通过减河和水道弯道的设计,实现了水量调节、航道纵比降延缓等功能,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现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都进入关键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这项工作叫做“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等省没有被列入运河流过的省份。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进行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所以必须增加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于是“申遗”的“京杭大运河”改为“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

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但是由于运河改道加上黄河水患,目前,河南地段的隋唐大运河基本已经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因为“年代久远,埋藏较深,保存状况较好,调查、发掘难度大”,河南境内安阳等地的大运河挖掘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祝愿“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户外运动的宝地

安阳的户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西边依靠着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非常重要的一座山脉,考古发现这里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还留下“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九日”、“神农尝百草”等诸多故事传说,所以又被称为五行山、王母山和女娲山。位于河南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境内的南太行,水资源丰富,山势奇特,风景秀美,景观别致,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绝好去处。

除此之外,安阳还有许多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殷墟、天宁寺塔、修定寺塔、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菱里城遗址、岳飞庙、明福寺塔、三杨庄汉代建筑遗址、红旗渠、马氏庄园……林州的太行大峡谷是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位于海拔1600余米的山巅,站在山头,整个太行山大峡谷和林州盆地风光一览无余,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众多的户外爱好者前未体验。

安阳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户外运动人才,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各种专业服务,为太行山户外运动资源的推广作出贡献。

南太行的美是动人心魄的极致美。有条叫“一径、二岭、三景、四沟、五村”的徒步线路,设计得很经典,虽然包含部分西太行的著名景区,但同时将南太行大部精华串联起来:“一径”就是太行八陉中的白陉古道,保留下来的“72拐道”建在悬崖之上,颇值得徒步探险。“二岭”是指号称南太行最高峰和太行小峨眉的十字岭,这里有“不上十字岭,不知太行美,不爬鸡冠梯,不知太行险”的传神说法,还有“千峰争攒集,万壑绝凌厉”的王莽岭。“三景”是指八里沟、王莽岭、万仙山三大著名景区。“四沟”是指各具特色的红豆杉大峡谷、抱犊沟大峡谷、八里沟大峡谷和锡崖沟大峡谷。“五村”是指双底村、马武寨、抱犊村、锡崖沟村和郭亮村。多少文字,如何描述,都无法表达这些景色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奇险的“挂壁公路”,还有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令人叹为观止。

重走“玉石之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山河壮美秀丽,“玉石之路”把沿途一个个美好的珠玉之地串连起来,令人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有志士仁人的不变信条。了解了“玉石之路”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就更加希望能够亲临其境,沿着先人的足迹去触摸它。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中国,一百个地域的人们口袋里,揣着一百份不同的“玉石之路地图”。实际上,“玉石之路”经过6000年发展演变,线路早已经遍布各地。

早期的“玉石之路”以和田为中心,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向西经过喀什继续前行,经喀布尔、巴格达,最后到达地中海;向东分为两支:一支经罗布卓尔、敦煌,另一支经喀什、库车、吐鲁番、哈密等地,它们在今玉门关、酒泉一带会合,然后继续向东延伸,经兰州、西安、洛阳到达安阳。而经过仔细计算,我们发现:玉石之路从起点和田出发,到达终点安阳,差不多正好是1万里(大约5000千米左右),也可以称为“万里玉石路”。重走“玉石之路”是整个“中华文明之路”全球古道行活动的一部分。

2014年,来自中国各地的几名驴友将和安阳龙行天下户外执迷驴友——笨笨(李林纳)、车游天下俱

“玉石之路”的名称出现不是很早,古汉语文字学家、中国文学史家萧艾(1919-1996)曾提出的“丝绸之路应名玉石之路”的见解,并得到不少专家的赞同。但是大家对“玉石之路”的研究仍然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老师是其中一位,他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不厌其烦的回答,并对我们的活动表示了支持。

在“重走玉石之路”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会沿途认真请教当地的专家,并与各位支持我们活动的专家们保持紧密联系。在这里,让我们对这些致力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你也喜欢古道,你也向往这充满挑战的旅程,也欢迎你的加入和参与,让我们共同享受先人们遗留下来的美好资源吧!

重走“中华文明之路——玉石之路”有感 笨笨

通往古今的路很长

我们展开鹰的翅膀

向着雪域的方向

容谢了春的颜

鬓染了秋的霜

当我们到达西域的新疆

幸福

等我们在老地方

通往东西的路很长

我们点燃行者的月亮

向着太阳的方向

风干了我们的汗

尘沾了我们的裳

当我们到达东方的安阳

快乐

等我们在老地方

通往户外的路很长

我们驮起知识的背包

向着历史的方向

苦湿了我们的眼

累侵了我们的体

当我们到达岁月的城池

健康

等我们在老地方

先辈留给子孙的文化

像胡杨一样执着地守望

爱化了我们的心

情满了我们的囊

我们穿越了六千年的沧桑

走在

通往幸福快乐健康的路上

(责任编辑 冷林蔚)

作者:吴涛 李林纳

第二篇:草原玉石之路考察手记

2015年6月8日清晨,“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团”团员每人吃碗“牛大”,即匆匆上路,开始寻访齐家玉的考察之旅。

本次考察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是刘炘先生,68岁,资深电视艺术家,出版过多部文化考察专著。他热衷田野考察,状态很好,以至于年轻人想不起来照顾他。

叶舒宪教授、易华研究员近年来在学术探索中结下很深友谊。他们高屋建瓴,吃苦耐劳,考察中常常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交流,写稿子。

包红梅是蒙古族,人类学博士后。她深感大西北民风纯朴,赞不绝口,但对黄土高坡上生长的浅草不甚满意,戏谑说那叫颜色,不叫绿色。我说它们已经很尽心了。

中央电视台摄影师梁小光是多尔衮后裔。他曾在内蒙古山区拍片子,以土豆为主食,连续几个月,乐此不疲。他的敬业精神与戈壁荒原中的胡杨、红柳、骆驼蓬之类植物相比,丝毫不逊色。

《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秦斌单纯开朗,首次见面,大家没说半句客套话,好像是老朋友。

上海交大博士生丁哲少年老成,生动活泼,既有学者的严谨敬业,也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金琼是中国甘肃网记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车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她默默记录,写稿子。用餐等待上菜间隙,采访叶舒宪老师。这是非常好的状态,点赞!

小牟为考察团驾车,憨态可掬,得空也凑过去看文物,说:“开了眼界”。

考察团成员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交大、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社、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甘肃网、《丝绸之路》杂志社等单位,可以说是来自“五湖四海”,是玉文化把大家联结到一起。在玉文化精神感召下,一丝不苟,其乐融融,开展各项考察工作。

会宁玉璋王

6月8日上午10点多,考察团到达位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东北角的博物馆。本来周一闭馆,会宁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志辉、会宁博物馆马可房馆长等热情接待,考察团成员有幸零距离接触54公分长的齐家文化大玉璋,兴奋不已。4月底,我们曾在临夏州博物馆观摩过一件玉璋,没想到这么快就在会宁看到令人震撼的玉璋王。人与人相遇相知需要缘分,人与地方、山水、名物相遇也一样。对玉,尤其如此。

给我们展示大玉璋的工作人员始终谨小慎微,表情肃穆,增加了这件珍宝的神圣感。

会宁泉坪出土的猛犸象化石骨架同样具有王者之气。

考察团首次合影在会宁博物馆前,打开旗子,大家齐声喊:旗开得胜。

离开会宁,前往隆德的路上,讨论的主题都是玉璋。

当晚隆德停电,叶舒宪先生次日凌晨3点起床,写出《会宁玉璋王:养在深闺人未识》,中国甘肃网很快发出来。

玉璋出土地在头寨子镇牛门洞村,距县城70多公里。牛门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会宁县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新石器时代特大型遗址,也是甘肃彩陶出现最早、发展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会宁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周围牛门洞、大地梁、东山梁、灰条梁、清明湾、中湾顶、铁木山顶、圈儿、阴山一带,东接汉岔乡阴山村,南、西面接定西县石峡湾乡,北临宜兰公路(309国道),接铁木山,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文化层厚1~2米,遗址显示有墓葬、地穴、灰坑、烧土、炭屑、白灰面、骨类、陶器、石器、玉器等。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按照国际惯例先发现先命名的法则,本应将这一时期新石器文化命名为牛门洞文化。因交通、信息闭塞,5年后,1924年,安特生及其助手在临洮马家窑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从而获得命名权。1975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相继出土彩陶壶、瓮、罐、钵、盆、细颈侈口蓝纹红陶罐、高颈蓝纹双耳罐、高颈蓝纹瓶、灰陶盆、红陶鬲及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其中一部分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类型;另外,还有数量较多、制作精美的灰陶缸、陶罐、陶灶、陶井、瓷碗等汉、宋、明、清代文物。

6月26日,我与西北师范大学机关党委书记柴繁隆专程沿国道309故道前往位于铁木山北麓的牛门洞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察。山根、山间、山梁、山峁、山洼、山沟等地,都是绿色。间有蓝色的胡麻花和紫色的苜蓿花。这两种植物都来自西域,它们的传播路线、初期种植给先民带来的喜悦感似乎还洋溢在沟沟岔岔里。头顶骄阳,面对漫山绿意,倒也不觉燥热。到山地顶部,地势趋于平坦。实际上是多条山沟集结成的一座巨大平台,其中心就是牛门洞村。地形与广河、临洮乃至石峁遗址都相类似。石峁遗址三面环沟,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秃尾河支流洞川沟内石峁村的两侧山梁上;广河县邻近广通河,齐家坪邻近洮河,牛门洞台地邻近关川河。我们打电话给会宁博物馆馆长马可房,落实,确定无误。登临村子背靠的、长满苜蓿的开阔台地,令人心旷神怡。进入苜蓿地,游荡。苜蓿地中留有一方两三米高的土台,似有灰层。我从旁边“马道”似的窄坡上去,放眼四周,宏伟壮观,气魄极大,与想象中的牛门洞大相径庭。整齐的层层梯田中,庄稼茂盛生长,寂寞而优雅。有大小田畦构成的丰美景象连绵延伸,顺着坡地、沟底向四处延伸。我们所在台地是辐辏中心,天然王都!根据玉璋推测,这里应该是齐家时期重要王国,中心就在牛门洞,关川河流域及其两岸台地,或许在其势力范围之类。

宁夏文化厅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马建军研究员编著的《二十世纪固原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指出:“菜园文化是一支农牧并重、崇尚简朴、兴盛蓝纹素陶的土著文化,以清水河、泾河上游为分中心,是从当地远古文化中发展成熟,又从中孕育出齐家文化的主体,应当是齐家文化的直系前身。”如果将来的考古、研究能够支持是说,那么,齐家文化在西海固发育后,主要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向东到石峁文化;向西发展的重要一站应在铁木山;向南翻越六盘山到彭阳、隆德、庄浪等地。

此前,外界对会宁的印象只是环境艰苦,近些年又提倡红色旅游,而这种壮观大气的雄浑景观却被遮蔽了。诗人、画家、作家到此采风,定能激发灵感。

六盘山,西海固

6月8日下午,过静宁县,进入宁夏,经过毛湾、神林、沙塘,考察宁夏隆德县沙塘乡渝河北岸北塬新石器文化遗址,然后参观隆德县文管所藏品。大家一边隔着玻璃反复研究碧玉铲、石琮、石祖、玉琮、大玉璧等珍贵文物及代表草原文化的铜质车马配件、饰物,一边请教刘世友所长,收获很多。因他描述,我对养育隆德史前文化的四条河流产生浓厚兴趣。我曾策划名为“新《山海经》书写”的调查活动,招聘写作者对每一条河、每一座山的地理环境、来龙去脉、流向走势、古今变化、文化生态等进行扎实调查、书写,先在杂志发表,然后结集出版。

6月9日早晨,六盘山下大车堵成长龙。刘所长决定带我们绕道好水乡去固原。途经倪套村,偶遇一处文化遗址,遍地瓦片。根据筒瓦残片推测,应为西夏遗址。

顺路考察战国时期遗址北联池和伏羲崖。之后,与刘所长分别。相聚时间不长,分别时却难分难舍。淳朴的民风,如同儿时歌谣,令人亲切、欣慰。

穿出六盘山,遥见苍茫固原。固原地处黄土高原上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公元前114年建城,自古为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沿途能感受到“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的地理风貌特征。

12点,到达固原博物馆。馆长魏瑾正在等候。固原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至今仍然大气磅礴,不过时。博物馆分《固原古代文明》《丝绸之路在固原》《古墓馆》《石刻馆》和《钟亭》五个专题陈列,我们就按此顺序进行参观。古代文明展馆里以6000年前的海贝、石器揭开序幕。石器中比较有特色是石磨盘、石磨棒等,骨器中有大约5000前的卜骨和作为农具使用的鹿角器。最为闪光的是齐家玉器。一件由璞玉简单加工成的玉磬表明古代先民4000年前就非常重视礼乐。还有玉璧、玉琮、玉锛、玉斧等礼器、仪仗器、佩带器、丧葬器等,无不昭示着那个时代玉文化的兴盛。

固原博物馆以文物等级陈列,因此在文物时代上客观具备穿越感、跳跃感。文物展品以北朝至隋唐时期最为丰富。还有草原文化的青铜器、石、铜佛造像、萨珊银币、罗马金币、鎏金铜佛、玉菩萨、房屋模型、彩绘陶俑、陶牛车、北魏漆棺画、凸钉玻璃碗、金戒指、环首铁刀、鎏金银壶等文物,无不闪耀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奇光异彩。《丝绸之路在固原》专题展的内容很丰富,我尤其对丝绸之路各条线路感兴趣,结合出土文物和地图,仔细琢磨。

参观完,大家已经饿得无力说话,每人吃碗新疆拌面,即启程前往彭阳。固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藏有几件玉器,由于时间紧,临时取消参观计划。汽车沿省道309线故道翻越名为“破脊梁”的山岭。那里正在修路,尘土飞扬,颠簸难行。

到县文管所简陋仓库里看到不久前出土的玉璧、玉琮及龙山时期的陶器时,旅途劳顿一扫而空。

所长杨宁国为人谦虚、朴实,令人印象深刻。

这两天考察,开局非常好。齐家玉文化的传播路线也逐渐清晰起来。

傍晚返回固原,与陕师大校友武淑莲教授及宁夏师范学院的博士、教授们座谈。

6月10日晨,考察团团长叶舒宪先生向局地考察团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平川工作基地主任王承栋授牌。8点出发,前往西吉。出城不久,翻越六盘山余脉,云低、雾大、风冷。沿途偏城、唐套沟大桥、军运沟等地名似乎蕴含昔日战场杀气,或与古代文化遗址相连,悠远深邃。时间仓促,只能擦肩而过。

到达西吉后,西吉钱币博物馆馆长摆小龙与他的同事苏正喜等热情接待。大家很快就进入参观程序。一件刻有凤鸟图案的玉琮摆在显眼位置。大家仔细研赏,花了很长时间。玉琮是苏正喜1984年用一袋尿素征自民间,此前百姓作为榔头使用。

玉琮成为之后路途中反复交谈的主题:凤鸟图案刻于何时?有何蕴意?

11点20分,从西吉出发,翻越月亮山、南华山,到海原。重点考察菜园文化。菜园文化是宁夏考古所徐诚先生命名,有学者认为是齐家文化发源地之一。6月9日,结束西海固寻玉之行。下午大风,沙尘猛袭,没能看成遗址。山门村出的两件玉器也因外调展出而只能看见它们曾在海原文管所摆放的位置。标签在场,玉不在场。

晤谈地方学者后,16点40分,王承栋返回平川,大部队沿灵州道大致路线北上,疾行4小时,20点30分到达银川。贺兰山壮丽的火烧云与环城高速路边水域互映,大美,大快。中国甘肃网张振宇总编乘火车自兰州而来,与考察团汇合。

简餐后,与来访的宁夏学者马建军、薛正昌及诗人张涛等座谈到11点半。他们提供的新信息足以消除旅途疲惫。

遗憾与激奋伴生,何等滋味?

条条道路通草原

习惯上,谈起丝绸之路都从“张骞凿空”开始。其实在这之前,东西交通大道逐步推进。秦始皇修筑咸阳到六盘山腹地泾水流域的“驰道”,联系北地郡与陇西郡。汉武帝时期设置“安定郡”(固原),开通连接黄河以南清水河谷通道与北方草原的“回中道”,又在秦朝焉氏塞基础上衍生出汉代萧关古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其走向大致有两条:一是出长安,沿汧河、泾水过三关口,经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县北渡黄河;二是出三关口,翻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北上,在靖远县附近渡黄河。两条道都经景泰直抵河西走廊。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社会安定时基本走长安——凉州一线,有战乱则绕道草原路。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草原玉石(丝绸)之路更早,至迟大约在夏朝时期就开通。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这两条大动脉或共同或交替发挥作用,保证了东西交通的进行。

联结草原玉石(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主要古道就是回鹘道、灵州道。

从固原出发,沿清水河而下,就是史书上经常提到的“灵州道”。2015年6月11日,考察绕道西吉、海原,到同心,才正式走入这条古道。

《后汉书·郡国志》北地郡记载为“灵州”,为东汉北地郡所辖六县之一,据此推测,东汉时已改“灵洲”为“灵州”。647年,唐太宗平薛延陀国,漠北铁勒诸部尊太宗为“天可汗”、“天至尊”,请求在回鹘(铁勒诸部之一)以南、突厥以北开“参天至尊道”、“天可汗道”,其走向大致沿秦直道经天德军到回鹘牙帐(唐安北都护府,今蒙古国和林),然后至伊州、高昌,通往西域。全程设置68个驿站,备有马匹、酒肉、食品。历史文献中提到的回鹘道、回鹘路也大致是这种走法。848年,沙州豪族张议潮率众收复沙瓜二州,遣使循回鹘旧路经灵州到达长安。于是,以灵州为中心,连结西域与中原的交通与贸易之路——灵州道开通,P.3451《张淮深变文》有赞颂此事:

初离魏阙烟霞静,渐过萧关碛路平,

盖为远衔天子命,星驰犹恋陇山青。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由于历史变迁,古灵州确切的地理位置始终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未解之谜。诸多研究成果和考古证据客观上透露出这样几条信息:第一,中卫、吴忠、灵武一带的黄河绿洲适合耕种,具备设置州城的条件;其二,黄河水流平稳,多处地段适合建造大型渡口;其三,从最早取名来看,这里经常发生水患。

沿清水河南下、北上的萧关道必从古灵州渡黄河。按照常理,若经景泰往河西,就在中卫段渡河;若走回鹘道、灵州道,则可以在中卫段渡河,也可以在吴忠或灵武合适地段渡河。总之,渡口可能不止一处。

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不仅包括经灵州西行的道路,还包括经灵州到长安、洛阳、开封的路线。根据敦煌文书及其它文献资料,灵州道大致轮廓为:由开封西行,经洛阳至西京长安,北上邠州,循马岭河而上,经庆州、环州至灵州,渡黄河,出贺兰山口西行穿腾格里沙漠,溯白亭河(今石羊河)南下至民勤、凉州;或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绿洲,溯额济纳河(黑河)南下张掖绿洲,然后循河西旧路历肃、瓜、沙而达西域。归义军曹议金、曹元忠时期,这条路线畅通无阻。这是灵州道的两条主干道。另有经河西走廊连接印度和五台山两大佛教中心的道路,即从沙州出发,经瓜、肃、甘、凉、灵诸州,然后北折,经丰、胜、朔、代、怡等到五台山。

《西夏研究》主编薛正昌先生研究认为,齐桓公西征大夏走的可能就是灵州道,即由山西北境西行,经陕西北部至宁夏,渡黄河,过“卑耳山”(贺兰山),穿越“流沙”(腾格里沙漠)。由此推断,灵州道之“诞生”或可提前到战国时期。

与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察

2015年5月15、16日,曾粗读杨镰《黑戈壁》。他围绕马鬃山、黑戈壁,结合自己的经历穿插黑喇嘛、马仲英、尧斯博乐、乌斯满等近代“枭雄”式人物。他自称是追随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足迹。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时间较长,影响巨大,考察成员主要著作有斯文·赫定《丝绸之路》《大马的逃亡》《移动的湖》,亨宁·哈士伦著《蒙古的人和神》,尼尔斯·霍涅尔的《到罗布泊去的路》,尼尔斯·安博特的《驼队》,贝格曼的《考古探险手记》等。亨宁·哈士伦是丹麦探险家、人类学家,也是上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开展音乐人类学实地考察田野录音的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曾在北京、张家口、大同一带经商,精通汉语和蒙语,担任斯文·赫定西北科学考察团负责后勤事务的副队长。他在中国、蒙古及其他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历次探险考察中,成功地实施了瓦继采集民间音乐进行人类学文化研究的田野录音活动,并留下了一批我国早期的、幸有出版物文字记述线索可考寻的民间音乐音响资料,著有长文《蒙古古曲探踪》。

关于蒙古、新疆的考察,还有日本西本愿寺第22代宗主大谷光瑞伯爵组织过的三次中亚探险,考察活动收获结集为《西域考古图谱》《新西域记》等书,其他著作则收录到《大谷光瑞全集》中。

橘瑞超与野村荣三郎所走路线,与西北考察团活动路线大致重合。我们走的苏海图-巴彦诺日公-曼德拉苏木-雅布赖-巴丹吉林镇这条路线,近代探险家、学者很少考察。

在草原大道中奔驰

前几天,主要在农耕区及农耕区与牧区交融地带考察,11日开始,进入草原文化地域。

上午7点50分,考察团从银川西夏区出发,汽车先是顺着贺兰山走势向南行进一阵后上高速,向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疾驰。穿过三关口,不久便看见苍苍茫茫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比喻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沙漠内沙丘、湖盆(422个)、盐沼、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山地大部分为流沙掩没或被沙丘分割成的零散孤山残丘,有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梭梭、白刺、沙竹、籽蒿、油蒿、芦苇、芨芨草、盐抓抓、红沙、珍珠、麻黄、沙冬青、霸王、藏锦鸡儿、合头藜、优若藜、刺旋花、灌木、艾菊及丛生小禾草等生长。腾格里沙漠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古道盐道以及黄河水道交错相连的重要路网区,文化意义巨大。

2015年2月3~10日,《丝绸之路》杂志社组织实施了“环腾格里沙漠大考察”,重点考察草原丝绸之路及其与丝绸之路北道、灵州道关系;这次从固原沿清水河北上银川,算是对灵州道考察的一些补充。

到巴彦浩特,参观阿拉善博物馆,考察玉石文化。下午14点,向阿拉善右旗进发。这段路程有530公里,是奔向此次考察终点马鬃山最为辛苦的路段之一。汽车与贺兰山并行向北80多公里,15点14分,到苏海图、吉兰泰分岔处,转头向西,进入荒漠草原地带。根据2月份对这段路考察,感受最强烈的是,古代先民将沙漠中的零星绿洲连缀成往来迁徙、交流的辽阔通道,虽然没能留下绿洲丝绸之路那样明显的古城古驿遗址,但散布在贺兰山、阴山、曼德拉等地的岩画可昭示他们的行迹。岩画分布带从腾格里沙漠南缘向南延伸,一直到甘肃景泰、靖远;那是草原文化深入黄土高原的最南地带。当然,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碰撞非常频繁。十六国时期,匈奴大举进攻北方,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农田废弃,长满蒿草。渭水流域空无人居,虎狼出没。西安市成为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的延续,变为草原。前秦开国君主、氐族人苻坚自称大秦天王,人们请求驱逐猛兽,他竟然说:“这些野兽饥饿了,等到他们满足的时候,就不再吃人了!”

日本探险家野村荣三郎曾从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沙漠戈壁到达西域,其《蒙古新疆旅行日记》记载旅途见闻颇为详细:他离开张家口不久,在黄花坪看到了长城和烽火台。当时路途多牛车、驼队。1908年,盐每斤7文,牛肉每斤20文,羊肉每斤16文,最好的茶每斤40文,葱每斤6文,骆驼每峰50两银子。他带着奈良泡菜,用小米换牛奶。书中还提到一个叫马泥图的地方,我怀疑与罗布泊边缘的马迷兔应为同一个蒙古语词。他还记载,此处有很多云雀。今年2月,我们进行环腾格里沙漠考察时,路上经常有大群大群云雀如云团一样翻卷升空。而荒野连着荒野、岩山与道路同行的境况,也大致相同……

汽车一路驰骋,经苏海图、阿拉腾敖包、巴彦诺日公、曼德拉苏木、沙林呼图格路口,黄昏时分,到达雅布赖。沙浪像音乐。黄昏,古道,想家。

是日上午10点多,徐永盛从武威出发,先期到雅布赖盐湖及周边考察后,已往巴丹吉林镇等候。天高地阔兮云飞扬,志同道合兮干一场!

大部队于19点23分经过雅布赖山,只能向南眺望。20点08分,经过雅布赖镇,走S317线。南望盐湖,一片模糊。穿过古老荒原,到达阿拉善右旗,已是深夜22点多。

这天全部行程628公里,耗时10小时,期间大家一直坐在车上。好在考察团员各抒己见,交流地理、影视、考古等方面知识,也不觉疲惫。

吃完“焖面”,满天星斗,夜深。

北上额济纳

参观阿拉善右旗文物安排到12日上午。文化文物局副局长范荣南指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搬运文物,同时介绍其出土情况。最有特色的文物除了马家窑文化彩陶和四坝文化三足鬲,就是大量玛瑙细石器和手印岩画。细石器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由玛瑙制作的,恐怕在巴丹吉林沙漠文化遗址出土最多。1998年,阿拉善右旗发现布布手印彩绘岩画和额勒森呼特勒手印彩绘岩画,2009年7月,阿拉善右旗文物部门文物普查时在雅布赖镇呼都格嘎查境内陶乃高勒洞窟中发现手印岩画。范局长认为其产生应该与女性生育能力有关。

我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阿拉善右旗与额济纳旗之间古老驼道的路线。范局长根据自己研究和对老人的走访,认为主要有两条:其一是从巴丹吉林镇到平山湖等地,他说出一连串古驿站名;其二是从雅布赖西北直接到额济纳。从文物分布图看,通沟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北逶迤连绵很多古文化遗址,它们连成一线,通向额济纳。雅布赖山区有盐、芒硝、铁、铜、白云岩等矿产资源,盐湖里产盐,这与古代乃至史前文化必然产生联系。雅布赖盐湖开采历史悠久,元末明初就有相关记载。今年2月,我们进行环腾格里沙漠考察时,在寒风中匆匆浏览闻名于世的吉兰泰盐场,并在经过曼德拉苏木时向西遥望野兽脊梁般的雅布赖山。根据对骆驼客采访得知,雅布赖盐场就在山脚底下,而且作为一个著名盐场,联结了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如今,雅布赖盐场盐产品市场范围主要在陕、甘、宁、蒙四省;硝化工及染料产品主要在湖北、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区,还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中东地区。通过现代交通,雅布赖的盐把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地区也联结起来了。

5月29日,我因公务到张掖,特意绕道考察雅布赖盐场。据了解,雅布赖山里的牧民至今还用骆驼驮着自己晒制的盐出来换其它物品,这是游牧文化余绪。

游牧民族的青铜文化或许得到这些资源支撑。以前受访的骆驼客全都是在雅布赖山以南、以东活动,没想到今天得知,古老盐道也向西北延伸!这个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

古道、古山、古岩画、古石器,都渗透着龙首山、雅布赖的铜和雅布赖及其他大小盐湖的盐。那些被盐和铜滋养的牧民后裔,流落何处?

这份额外的“饕餮大餐”让大家有理由推测巴丹吉林史前生态状况不是以沙为主。而更多的谜团还需要深入考察。感谢高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万钧兄提供的重要线索!

本来叶舒宪先生通过朋友联系到两位超过80岁的老骆驼客,但因时间紧张,来不及跑到乡下采访,甚憾!

考察团成员员刘炘、徐永盛从右旗经龙首山中的红寺湖山口进入河西走廊;大队人马则一路向西,穿越龙首山、合黎山与北大山之间的狭长荒漠地带。龙首山陪伴我们时间最长,它与合黎山一起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线。从文化意义上来讲,龙首山是绿洲农耕文化与漠北草原文化的分水岭,也是绿州丝绸之路与沙漠(草原)丝绸之路的界限。自然形成的人祖口和红寺湖山口沟通两大文化带,也是两条古代交通孔道。

12点,抵达必鲁图,有四峰骆驼在游荡。据说,距道路不远处有新石器文化遗址。

经过海森楚鲁(中国阿拉善国家级地质公园)、苇根泉等地,下午13点30分到达甘肃金塔县航天镇。这是新名字,当地人还是习惯叫原来的名字:双城镇。实际上是现代交通驿站。“好运来美食苑”主人张文喜从地里摘来新鲜蔬菜做饭。

大家狼吞虎咽吃完午餐,继续北上。

沿途多次遇到骆驼,有的成群结队,有的独自静坐,有的三两闲逛。它们正在脱毛期,脊背以下的身体都裸露出来,“发型”颇酷。这些对生活要求低到极限的生灵,为何修炼得那么从容、超然?

经过东河大桥,看到平坦干涸的河床,又让人感慨不已。黑河,这条曾经造就了居延海的著名河流,这条以弱水进入典故而久负盛名的大河,竟然露出了河底!作为黑河精神的象征符号,恐怕也只能是耐苦耐寒耐寂寞的骆驼和胡杨了!

下午17点30分,到达来呼布镇,全程480公里。

大家直奔额济纳旗博物馆。又是一顿“饕餮大餐”。其中滋味,非亲自体验者不能分享。

弱水不弱

12日傍晚,接到高台宣传部副部长赵万钧消息:他要与几位朋友从近路夜穿戈壁赶到额济纳,参加我们的考察活动!13日清晨6点,打开手机,他已到居延海看日出。很可惜,因行程安排冲突,我们在通往居延海的路口挥手致意,“擦肩而过”。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侠客一样,真性情中人也!

我们接着考察黑河末端湖居延海。从地图上看,黑河在东风镇附近就分为两条河:西边的叫“木仁高勒”,经珠斯浪陶来、孟克图、赛汉陶来苏木、巴音塔拉等地流向终端湖葛顺淖尔(居延海);东边的叫“额济纳高勒”,经宝日乌拉、巴彦宝格德、达来呼布镇、策克等地流向苏泊淖尔。我们12日穿过的河道应该是接近达来呼布镇的“额济纳高勒”。居延遗址就在这条河流下游查干波日格附近。

据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记载,丝绸之路北线东段是由西安、泾川、固原(原州)、海原、靖远、北城滩、五佛寺、景泰、武威,然后一路向西。1974年,破城子甲渠侯官遗址发现一枚汉代里程简,记录长安到坻池十几个地名及里程,其中媪围、居延置在景泰境内。学界认为媪围就是芦阳乡窎沟古城,居延置可能是寺滩乡三好村的白茨水。2013年3月25~28日,景泰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局、文化馆组织邀请兰州部分高校相关专家对景泰县境内居延置、会宁关、乌兰关、乌兰县址、汉长城、索桥古渡进行考察,认为白茨水地形条件不像一处重要驿站。而景泰县红水乡“老婆子水”则是一处较大古遗址,其南为设于汉代、明时重修的红墩子烽燧,距窎沟古城距离与白茨水相仿,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居延置。

居延置当与居延海得名一样,曾属于匈奴居延部辖地,两者相距千里。敦煌学家李正宇先生曾撰文考证过居延、呼延、姑衍、五船等史载名称之间的关系。这些地名涉及范围东达景泰,西到敦煌,北至额济纳旗,地域面积非常辽阔,足见匈奴“居延”部落势力之强大。 东西居延海在居延部落辖地范围之内,以部落名命名水域,也在情理之中,这与地图上常见的张家口、刘家峡、齐家坪等命名方式相同。

西居延海已彻底干涸,唯见沙丘高耸。1987年,居延海干涸时湖底积淀厚厚一层鱼,腐烂后腥臭难闻,并且影响到周边很远地区。东居延海域面积42平方公里,这片异常珍贵的水域镶嵌在干旱荒凉的沙丘之间,碧波荡漾,瑞鸟翔集,仿佛沙漠甘泉,梦幻王国。尽管她的面积仅仅是上世纪40年代一半多些,但对周围生态非常重要。

居延海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现实意义。下午14点从达来呼布出发,考察黑河故道、黑城、大同城及怪树林,这种感觉更强烈。黑河古称弱水,因其冲出合黎山后地势变得开阔平坦,水流缓慢,显得犹豫无力而得名;又因为水面浅显,似乎连鸟羽都承载不起,软弱无力,故名。2010年,我首次到额济纳旗,看到过这段河无欲无望缓慢流淌的状态,方觉古人命名之精准。这次来只看到河岸边的一汪泉水,碧绿如玉,水量不多,来三五峰骆驼就可能喝干。河床靠右部分,渗出一带湿痕,表明黑河未完全断流。下午,我们特意走到河底观望。河床非常平坦,承载这条著名河水的细沙河底竟然没有被冲刷出哪怕皱纹般深浅的小沟小壑,又一次印证弱水之弱。

古代学者说起黑河得名乃是因为水质呈现黑色。与易华兄讨论,他说黑应该是“哈拉”连读,匈奴语意为“大”,黑河即大河,黑城即大城,这符合黑河中上游精神气质和黑城的规模。当然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论证,我以“求教于方家”的态度发到微信圈,马上有朋友联想到王维诗,认为“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也指黑河。这当然是一家之言。2010年7月,我到高台参加“2010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到黑河看日出、日落,感受过“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黑河丛合黎山正义峡冲荡而出,进入地势辽阔、相对平缓的戈壁沙漠,流速逐渐减慢,于是得名弱水。我推测是汉朝某位文人执行公务时首先使用这个这个名字并得以流传。其命名过程也很有趣,不知道将来能不能探究出更多的历史细节。

其实,弱水一点也不弱。其丰功伟绩史载太多,加之居延汉简的发现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推波助澜,资料很多,无须赘述,单是黑城的消亡,就是一大强证。民间传说当年元朝攻打黑城,久攻不下,便改变黑河流向,迫使黑将军拜逃。他跑了,城中官佐、士兵、百姓、商旅如何将息?

考察团下午进黑城,炎热干燥,风沙击面。墙体多处残破,流沙累积几乎与墙等高。佛塔孤独地挺立在墙头,无可无不可。我仔细观察城中密集的建筑区遗址,隐约可辨当年繁华痕迹。若拿出《马可·波罗游记》来对照阅读,或许能还原很多断壁残垣和零碎瓦片的故事。我在1998年开始创作、2006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中,特意安排黑城作为小说人物活动场所,虚构了一位重情重义的女子每天坚持不懈敲打羊皮鼓,为死难的丈夫叫魂。

这种场景只能在小说中出现。面对遍地残片、残件、残迹、屋址、烟火熏烤的炕洞,还有明显是官署机构的重要建筑遗址,加之强风裹挟细密沙尘阵阵袭击,我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上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已经被时光冲向远方,尽管黑城仍然以佛塔为旗帜,信心百倍地昂首挺立在沙丘环抱的荒滩上,尽管黑河故道遗址未被流沙完全填平,尽管怪树林中有些胡杨树因为居延海的复苏而复苏……

强风怕日落。傍晚,风弱了。古原归于寂寞。黑城,大同城与怪树林相距不远,它们折射出历史生态的变幻。

世界浩瀚,时光浩荡。想做的事情很多,时间却又滔滔流逝。但愿有人能写出一本关于弱水的小说,名字就叫《弱水不弱》。

戈壁古道大穿越

4月29日,与叶舒宪、王仁湘、易华等先生考察了马衔山;6月14日,考察团将从额济纳旗出发,沿当年斯文赫定、贝格曼等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科考人员走过的路,穿越荒漠无人区,直奔马鬃山。这两座山,一东一西,似乎为齐家文化发生发展及辐射地廓出大概范围,也是草原玉石(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互动互成的重要地带。

因车况原因,考察团分成嘉峪关路和沙漠路:前者溯弱水南下,经酒泉、嘉峪关,15日上午赶到马鬃山镇,后者乘坐两辆越野车,直接从额济纳旗穿越戈壁荒原,走鸟道(直线),这也是传统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

7点55分,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欣喜,先行出发。两辆越野车由蒙古族司机满都拉(太阳升起的地方)和照日格勒(决心)驾驶,他们身体很妥实,沉默寡言,微笑比话多。

我和张振宇、梁小光乘坐满都拉驾驶的头车,叶舒宪老师与向导赛音、易华、丁哲乘坐照日格勒驾驶的越野车。满都拉望着西边天际说:“昨天一直刮东风,山里要下雨。我们这里下雨前,都要刮东风。”

干燥的荒原能遇到下雨也很好啊。期待!

8点25分,汽车到赛汉陶来苏木,孱弱的额济纳河从荒原而来,流向荒原。河岸边卫士般散布着胡杨树及红柳之类的植物。“赛汉陶来”蒙语意为“好看的胡杨”,名副其实。红柳开花,粉红色,远望如一团燃烧的云。那种特有的馨香隐约可感。额济纳河、红柳和胡杨算是戈壁荒原给考察团的第一份爱礼。

离开赛汉陶来苏木,便是砂石路,汽车颠簸前进,很快进入辽阔的戈壁滩,胡杨树越来越稀少,代之以骆驼刺、麻黄等低矮植物。每个草垛都团聚着一堆黄沙,开始是较大的沙丘,逐渐过渡到被浅草覆盖的中型沙包和小型沙包。不久,稀疏的小草紧贴地面,仿佛担心直起腰就会被大风吹走。再往后,全是无边无际的空旷古滩,汽车驰骋很长时间,也看不出明显变化。《敕勒歌》描述的情景也符合这片荒滩,“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尽管无草也无羊。

今年的考察有三个名称,“2015’草原玉石之路文化考察 ”、“2015’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合称“2015’草原玉石之路(第五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暨首届中国玉文化论坛”,沙漠路考察团带后两面旗帜。驰过100公里,停车,拍照,举行简单而隆重的仪式,打开旗子,寓意旗开得胜。从这里能遥望到天边一抹山影,满都拉说是小马鬃山。汽车朝着小马鬃山冲刺,二三十公里后便到山旁。干旱风蚀造就的沧桑山体,触目惊心。10点30分,行至150公里处,前边现出一道山口,叫“尕逊阿目”(苦口子)。由额济纳旗去公婆泉(马鬃山镇)必须经过这里。便道南边有一片植物带,绿色显得相当勉强。暴雨偶发,渗透土地,唤醒红柳、梭梭、骆驼刺,疯长,待发现又是连绵不断的干燥,便昏昏欲睡。它们适应这种气候,大多能在假寐状态等到下一场雨的滋润,也有被淘汰的。“沧海桑田”,置身此地理解更有现场感。

穿过尕逊阿目,前面忽现一片规模较大相对茂密的梭梭林,蔓延很长一段。遥望北边,又出现一道山影,远得像梦幻。那还是小马鬃山。前边,南边,也是一绺一绺的山影,确实像马鬃,马鬃山由此得名。我想,若从空中俯瞰,定能看到汉代石刻般的马鬃山立体形状。

一绺一绺的小马鬃山大气磅礴,拱成圆弧形状,环绕四周。汽车沿盆地直径奔驰。到三个井,几道山聚拢,汽车在山谷中穿行。出现几处金矿。满都拉说近年金价不好,生产减缓。我们走的这条简易砂路就是开矿企业修建。

三个井也是昔日古道驿站。

之后,汽车就在小马鬃山脉一绺绺低矮山体间的荒漠戈壁中穿越。这些小马鬃山的肢体以超乎寻常的形式排列组合,留白部分是宏阔的古原和荒滩,苍凉壮美。

12点45分,考察团到250公里处——嘉峪关与黑鹰山指示牌路边用午餐。每人两块饼子、矿泉水、榨菜。期间,来了一辆大卡车停下问路,说要去额济纳旗拉设备,我们根据几小时的经历详细告知路线。

一棵树村距离用餐地大约3公里,现有一户人家和三只狗。标志性胡杨树已干死,被围墙圈住,挂一纸牌,上面写着“一棵树”。这个路牌具有纪念碑意义。

到300公里处,是通向小马鬃苏木和算井子的岔路。头车先到,等了半小时,后车才来。等待时,一只小蜥蜴在热得冒烟的地面上爬行,停下,歪过头,好奇地打量陌生人,似乎问:“你是谁?你到这里干什么?我能帮您干点什么?”

“一棵树”之后,走过一段异常坚硬的山石路,穿越几片麻黄林后,到达算井子。出现骆驼和几间房子。我们开车过去,有人出来。他们是地质探测队工作人员,来自河北廊坊。窗台上、地面上摆放很多捡到的戈壁石、玛瑙、玉石、干树根,土墙上有题诗痕迹,诗句隐约可辨,大意是赞美大漠风光。还有一位牧驼人——这是他的根据地,探测队临时借用。

交流一阵,分别。他们站成一排,挥手致意。

算井子之前,道路尽管颠簸,尚可记录;算井子之后,汽车在山岭间穿行,时而爬上山丘,时而在沟谷行驶,时而骑着山脊慢行。即便有相对开阔的荒滩,也是松软的流沙,车子几次差点陷住,满都拉沉着冷静,从容不迫,轻松化解。

这是真正的无人区,荒凉大美。在这里,只有大自然在悠然叙述。

终于找到一条名叫“保密口子”的长条峡谷。“保密”蒙语意为“狭窄”。显然,这是一条古代通道,而地面流沙又表明这里也可充当临时河床。途中,出现一只兔子,边跑边回头看。不久,又发现一只狐狸,满都拉停车,我们拍照。狐狸倒也配合,站在山丘顶,扭过头打量我们,似乎也在发问,之后悠然消失。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相距不远,生态链中的故事被我们冲毁。兔子会感谢?狐狸会埋怨?不得而知,让它们继续寻找各自的因缘吧。

“保密口子”是大马鬃山与小马鬃山分界线,也是甘肃与内蒙古分界线。穿过这条峡谷,就看见了浩渺久远的大马鬃山与辽阔荒原。汽车飞驰而下,进入广袤荒原。大马鬃山青色姿影呈现在蓝天之下,威风凛凛。

19点20分,汽车终于到达马鬃镇。全程480公里,耗时11个半小时。

斯日格林,马鬃山镇副镇长,一位敦厚高大的中年男子微笑着站在三只羊雕塑前迎候。

公婆泉

甘肃景泰有个汉代文化遗址以“老婆子泉”命名,马鬃山镇以前的名字叫公婆泉。15日下午,考察团大部分人去了明水古城,我和张振宇专门探究公婆泉。转完镇子北部碱滩,打算问路时偶遇娜仁(太阳),她欣然带路到镇子南部草场公婆泉所在地。羊群兢兢业业吃草。一只狗看见我们,走了过来。娜仁说是她家的狗,名叫“般克”(厉害)。她是羊群的主人。她说:“要是你们迟一天走,就请吃这儿的羊肉”。

公婆泉除了大泉、小泉,还有一连串泉眼咕咚出的水洼,共同滋养一坡青草。娜仁指着遥远的一座敖包说以前草场一直蔓延到那里,她小时候玩耍,草丛高大茂密,可藏人。于是我由公婆泉想到与之相关的交通路线。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北道从哈密过来,经公婆泉、石板井、算井子、三个井等到达居延地区(额济纳旗),然后向东。马鬃山镇民间收藏家魏东国先生说了另外一条南北向的道路,即从青海经公婆泉往乌兰巴托。他详细列举东西向和南北向路线的各个站点。

魏东国先生6月6日曾驾车穿越古道,从额济纳旗到马鬃山镇,用了8个小时;满都拉6月15日上午10点多返回额济纳旗,晚上8点多发来短信,说已到达,用了7个小时。根据沿途有水点推算,不管斯文赫定还是汉代商队,正常情况下至少得5天时间。对汽车来说,穿越存在风险,但骆驼喜欢柔软的沙地。

公婆泉得名是因为曾经有公公、婆婆在此放牧骆驼。在漫长而遥远的古代,或者史前,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路,是骆驼一步步走出来;文化,是骆驼一驮一驮输送对流出来。我对这种大型动物总是充满敬意。阿拉善盟骆驼研究所所长张文彬兄经常跑牧区,了解骆驼习性及沙冬青、白刺、沙葱、沙枣树、变异黄芪、沙蒿等沙生植物,介绍过很多相关知识。他说有种草叫柠条,也叫毛条,蛋白含量高,骆驼吃后抓膘快;而变异黄芪较为特殊,又称为“疯草”或“醉麻草”,羊吃后长膘快,但长期食用就会中毒、上瘾,被醉倒、甚至醉晕。想象山羊、绵羊迷醉后摇摇晃晃的憨笨状态,不禁哑然失笑。昨天穿越几大片麻黄林,不知道骆驼会不会感兴趣,吃了后状态如何。这次考察,在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济纳旗都看到骆驼,这些广袤地域的植物尽管不大相同,但总有一种或几种适合骆驼食用。这也是骆驼能够长途跋涉的根本原因之一。进入现代社会,绝大部分地区的骆驼已经退出运输历史舞台,存在价值从畜力转向驼毛、驼奶等。阿拉善双峰驼一年四季习性不同,牧民一般在每年5~11月放驼,11月开始骑着摩托车找骆驼,收群。骆驼习惯了摩托车,看到牧民骑着骆驼来,竟然被吓跑。如果让它们远征,能否适应?以前,骆驼每次出发前,骆驼客们便会将骆驼“吊”上三四天,就是让骆驼少吃,以便适应长途跋涉中不能正常进食的情况。2014年,有关单位组织“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途中骆驼蹄子被磨破,淹留某地,只能电话求助。张文彬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他请教驼户。驼户支招:将骆驼牵到湿润的碱滩里,站一天就治疗好了。此方法果然凑效。这些经验都是千百年来骆驼客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凭空想象不出。

公驼生活近似残酷。其本来性情并不温顺,尤其是在发情期,暴躁易怒,难以驾驭。因此,要在它们刚刚成年就“去势”(阉割),从此终生乖顺,在行走中消耗完生命。就是说,作为动物的正常生理快乐,大多公驼都无法享受。

上午,我们考察了马鬃山玉矿遗址。根据现场找到的四坝、齐家文化陶片推断,早在“张骞凿空”之前,骆驼就依靠沙漠甘泉与荒滩野草助力人类历史进程。

想一想,骆驼这种动物真是奇异,一滩草,一眼泉,就心甘情愿在永无休止的重复中走路。真是奇异。看来,各种欲望不是不可以降低到最低。

千里东返一日还

考察团6月8日7点从兰州出发,6月16日晨5点从肃北马鬃山镇(又叫公坡泉,公婆泉)出发,历时7个小时到酒泉,行程360公里。下午14时50分乘高铁返兰,行程700公里。全天行程两项目叠加共1000多公里。

至此,田野考察部分结束。据驾驶员牟业加统计,全部行程6000多公里。17日上午,举行首届中国玉文化高端论坛(学术总结会、新闻发布会)。

感谢考察沿途给我们友好支持的会宁,隆德,固原市,彭阳,西吉,海原,宁夏文化厅,宁夏社科院,阿拉善左旗、右旗、额旗,马鬃山镇,酒泉市等地文化界朋友!感谢朴素而敬业的文博工作者!感谢热情真诚的向导和受访者!感谢六盘山、西海固、阿拉善高原、弱水、居延海、大小马鬃山!感谢大风烈日沙漠!感谢惊慌的兔子、好奇的狐狸、怯懦的沙滩壁虎、霸气的蚊子……

感谢吃苦耐劳,任何时候都充满希望的团队!

作者:冯玉雷

第三篇: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通过对珠宝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珠宝鉴定与珠宝工艺领域,掌握系统的宝石学、珠宝玉石鉴定、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珠宝玉石检验、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在珠宝检验、珠宝工艺岗位及珠宝营销管理岗位从事珠宝鉴定、宝石切磨、首饰制作、珠宝销售、珠宝企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充分调研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改革,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重新打造了新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宝玉石;课程体系改革;核心课程

近几年内,珠宝行业蓬勃发展,珠宝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一线加工、营销人员,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珠宝鉴定师、营销策划培训师、首饰设计镶嵌师和企业管理人才。珠宝企业强烈要求学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了满足珠宝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符合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对中原经济区珠宝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程体系改革调整

原有教学计划是在专业开办初期,结合中专珠宝专业和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中专部分课程+小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制定的,课程体系仍沿袭传统的“三段式(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市场需要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笔者大胆改革,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突出岗位特色,制定出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重点进行珠宝营销和加工工艺的能力培养,强化三门核心课程知识的课程体系。

以“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三个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指导,笔者在专业新的课程安排中,课程设置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上,增加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调整部分课程内容,删除失去意义的内容,强化分开方向后对新能力形成有直接意义的课程。

笔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第一,按照知识结构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往往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人文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由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一年级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主攻方向和就业路径,对自身定位相当茫然,学习基础课时容易厌烦,缺乏动力,对本专业的兴趣也容易低落。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使学生对三年内所要形成的能力与知识体系有所认知,在心中形成架构,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为更好地学习掌握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原有的《普通地质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都是沿用地质类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枯燥、难懂,掌握起来也有一定地难度,因此,笔者选择《宝石资源通论》这门课程,因为此门课程涵盖了地质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珠宝基础知识,不仅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且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

第三,加强职业基础课程,为让学生更加系统掌握珠宝专业基础知识,将2014级《宝石学》课程,在2015级课程设置中拆分为《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三门课程,使专业基础课程更细化、更具体,使珠宝教学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系统。

2、核心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中,笔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原则,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宝玉石检验》、《珠宝市场营销学》、《宝石琢型》三门课程。

3、与职业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1)面对市场营销岗位群

主要岗位:珠宝讲解员、珠宝首饰营业员、货管员;店长营销经理。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开设的相关课程:

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销售技巧》等课程。为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本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课程;为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本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销售技巧》课程。

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宝玉石检验》等课程。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接受程度,重点培养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宝石鉴定法》课程,第二学期安排《宝石学》,第三学期安排《玉石学》、《有机宝石学》,第四学期安排《人工宝石学》,第五学期安排《宝玉石检验》课程,将与鉴定能力相关的职业技能课程贯穿课程体系始终。

(2)面对鉴定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玉石检验员、钻石检验员、贵金属首饰检验员;珠宝鉴定师、珠宝评估师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等课程。

(3)面对加工工艺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石琢磨工、首饰制作工;生产主管、产品质量技术总监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检验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等课程。为更好地胜任加工工艺岗位,我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课程,为学生考取珠宝检验证书服务。

4、“三学期二强化一对接”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为三学年,为了有效地实现“立交桥”培养模式,我们将每学年分三个学期,二個暑假为第3、6学期,学制三年共8个学期。“二强化”分别在二个短学期进行,在第3学期中,学生将在校内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其中包括矿物岩石实训、宝石综合实训、宝石综合加工实训、宝石镶嵌实训、模拟宝石营销实训和计算机辅助首饰设计实训。在第6学期中,学生将前往校外实训基地、珠宝市场实训。为满足各项校外实训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学院已与珠宝首饰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如2012年建立的赣州市七里香珠宝礼品有限公司实训基地、福建东星珠宝公司实训基地等。“一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内源型生产项目和顶岗实习为主线,实现教学生产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

5、培养出“四位一体”综合人才

根据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要求,按照提升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思路,分析岗位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养锻造为根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的“四位一体”动态可调的课程体系。

基本素质主要表现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英语口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这些都是职业岗位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珠宝行业从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结晶学与宝石学等基础的认知能力、宝玉石鉴赏的初步把握能力,这两方面能力主要在高职学校完成。

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是从事珠宝鉴定、加工及营销的必备能力。一名合格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准确、熟练地鉴别单晶宝石、多晶宝石、有机宝石、常见的合成宝石、优化处理宝石等;要能够准确、熟练地从颜色、净度、切工和克拉重量四个方面对钻石进行分级;除此之外,还必须熟练使用宝石显微镜、折射仪、分光镜、偏光镜等常规宝石鉴定仪器,了解红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在珠宝鉴定中的使用方法。熟悉掌握标准圆钻型等基本款式的加工操作方式,掌握切削、打磨、抛光等宝石琢磨程序。熟悉国内外主流首饰款式,积累适量的首饰款式设计创意,能够运用相类软件尝试设计珠宝款式等。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必须在高职学校、生产企业、珠宝市场“立交桥”中交替、反复运行完成。

6、方案的不足之处

受到笔者研究水平、研究时间跨度小等条件的限制,会对研究方案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本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检验与考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Z].2006-11-1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彭惠芳,戴远威.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及改革方向[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6).

[5] 蒋亮智.我国珠宝行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3(8):87-91

[6] 林杰.深圳珠宝行业发展SWOT分析[J].大众商务,2009(11):60

[7] 石振荣.高职珠宝鉴定与营销专业现状及教改建设[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67

[8] 卢远.高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3-15

[9] 刘颖,马春荣,王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高职实践教学模式――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56-57

(作者单位: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

作者:王超

上一篇:高中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国应试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