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科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构建

2022-09-1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社会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途经。目前目前高校法科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纯专业性的实践性教学(教学计划内)和纯“实践”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外),单一的任何一种实践都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 目前法科学生实践的形式及其不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持有的对象性活动。在法学教学中所指的实践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把法学理论运用于改造现实社会的客观活动,包括把法学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和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法学知识两个方面。目前,在大学法科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两种典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1.1 纯粹实践性法学教学的实践形式

所谓的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在进行法学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内或课堂外的专题讨论、专题辩论、案例分析、作业、法律诊所、模拟审判、义务法律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为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是高校法律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对于推进学生获取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纯粹的实践性教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单纯的获取法学知识、培养技能的实践性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的法学实践性教学,全部是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学生的一切思维模式或思维方式都是在老师的指导或指引下形成的,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专业老师也基本上是从法学的社会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而没有在人的全面发展或者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往往就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

某些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或者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没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性的引导,学生容易形成“实用主义”。不少法学专业老师为了赶潮流或者应付教学改革,在形式上采用了所谓的实践性教学,事实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尽管如此,专业课老师对学生只是强调专业的技能性技术性,甚至为了达到法学的专业效果,有些老师没注意在思想上给学生予适当的引导,不利于学生的正确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一切从专业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实际效用价值为导向,形成了新的“实用主义”。

1.2 纯粹“实践”社会实践的实践形式

纯粹的社会实践形式是相对于实践性教学而言的,在高校里,这种社会实践的形式一般是由共青团组织发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法科学生在这种社会实践中,一般的形式就是由法学院(系)团委(总之)根据上述要求,组织形式雷同的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难以在更深层次的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技能进行实践。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来看,也明显的存在不足。

(1)实践内容缺乏专业性,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这种实践形式的社会实践基本上是由学院团委的老师带队参加的,而团委的老师只是根据学校团委关于社会实践的有关精神进行组织安排,而没有涉及到法学专业方面的问题,更加没有结合学生的法学专业来进行社会实践。因而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专业上的问题,没有得到专业课老师的及时指导,使得社会实践没能真正地发挥它的把知识运用于社会的作用。

(2)实践基地不固定,学生受益面窄,学生的实践不能形成系统性

在目前高校法学院的社会实践组织来看,许多法学院都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或实践基地少,大多数法学学生无法获得在基地实践的机会或选择余地小,主要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凭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而学院统一组织的署假(寒假)社会实践,只是小部分的优秀学生有机会参加。尽管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个人关系在公、检、法或者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找到实践的机会,但是由于学生的实践点较为分散,老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更不可能在专业上和政治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也难以形成系统性。

2 结合法学专业,开展“思想性——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法科学生的社会实践必须密切走思想性和专业性结合的道路,把单纯的实践性教学和单纯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新型的具有“思想性——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模式。2004年8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性棗专业性”的全面社会实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科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性社会实践,把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切实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在社会中学习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全面提升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人的才能,服务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同时,深入了解社会,感受中国的现实,提高思想修养和政治觉悟,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生产能力和思想觉悟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法科学生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为群众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比如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等,能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化解。在新型的社会实践模式中,专业老师、辅导员(或者团委老师)、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专业老师在技术上做指导,辅导员(或者团委老师)主要是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并在实践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并受到专业训练的学生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 改革目前法科学生实践,构建“思想性——专业性”的新型法科学生社会实践

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法学教育的目标和功能归结起来,可以说有两项,“一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公民,二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工作者。”只有把实践性教学和纯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法科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把法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法科学生层次性和全程式的实践体系,才能真正的把法科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公民和高素质的法律职业工作者。

新型的法科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具有思想性、专业性、综合性、层次性、系统性,把法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法科学生的社会实践具思想性和专业性。

3.1 制定不同的目标,让法学学生社会实践形成系统

根据法科学生的知识、能力的不同层次,分年级分阶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多样化地开展活动。“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在四年大学生活中受到系统的实践锻炼,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同时,逐步增强实践能力”。如一年级的学生可结合“两课”教学组织参观、访问,开展义务劳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二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开展以社区和志愿者服务及调研为主的活动,注意思想性,参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培训。三年级学生可结合专业实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四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务处毕业实习的安排进行大学阶段的最后实习,要注重专业性与思想性的紧密结合,大四的学生马上要进入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学生就不一定能把专业知识运用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设,反而可能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2 社会、学校、学院各方面合力,突显法学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性—专业性”

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院(系)要形成共同的合力,制定相应的实践目标。法学院(系)则根据学校的目标,做出具体的实践方案,加强实践的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结合。法学院(系)必须“对学校法学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动员各方面力量,构筑全程式实践教学模式,将当前分散的、零碎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法学院要以学院的名义到社会上为学生尽可能多的联系实践单位,比如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等等单位都可以,然后由学生个人申请到哪些部门实践,再由学院团委统筹安排,形成实践的网络,联合教务,安排相应的专业老师作为专业指导老师,解决学生个体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广州大学法学院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比如平时加强和广州市妇联妇女权益部、广州市检察院、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所等等单位的联系,组织安排学生课余时间到这些单位实(见)习,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3 重视学生实践效果的反馈,加强师生评估体系的构建

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有机结合要保障社会实践效果,必须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实践活动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内容可考,促使实践活动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实现育才的目的。

(1)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性和专业性检查。

学生在实践期间,学院团委老师和专业课老师不定期地到实践基地或较集中的活动点进行检查或抽查,了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果的真实性,并给予及时指导。

(2)结合法学专业,带着课题进行社会实践。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课题或者学生自己形成的课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实践,当然要有专业老师的适当指导。有价值的课题,可争取学校和社会的特别扶持,给予特殊奖励,也可以将其与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科研兴趣和水平。

摘要:当前高校法科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单纯的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形式和单纯的“实践”社会实践,这两者的独立各存在不足.而他们的分离导致法科学生社会实践的不完整性。新形势下,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改革目前高校法科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新型的具有鲜明“思想性——专业性”特色的社会实践模式。

关键词:法科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性——专业性,构建

参考文献

[1] 陈义华.试论法学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2).

[2]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1.

[3] 邓成明.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法律人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4(12).

上一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激励的运用下一篇:浅析现代汽车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