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立县战略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工业立县战略范文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 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刘学甫

2009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近几年来,远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把好“总开关”,坚持以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推进事业发展的“总开关”。近年来,我们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致力冲破封闭守旧的思想束缚,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不是开放县,要走开放路;不在长江边,要借长江道;不在三峡内,要打三峡牌”的开放意识,坚决破除“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无能为力,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思想,形成了“山区小县建设经济强县”的广泛共识。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集中全县人民的智慧,确立了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的宏伟目标,争取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谐社会建设、城乡建设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在“走在前列”总体目标的引领下,全县上下团结拼搏,奋勇争先,去年顺利实现了“一高、一快、一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水平快进位、综合评价结果优)的发展目标。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7亿元,同比增长25.8%;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3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同比增长7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3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2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6元,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5220元,同比增长23.4%,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提速、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二、牵住“牛鼻子”,坚持以强化工业促进科学发展。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强则县域强,抓住工业就抓住了发展县域经济的“牛鼻子”。为此,我们坚持工业立县战略核心地位不动摇,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为途径,千方百计调结构、上项目、拓领域、增效益,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培育主导产业方面: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以资源深度开发、产业有序扩张为方向,着力培育以磷化工为核心,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县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四大产业所创产值占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98%,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形成。在强化项目支撑方面:牢固树立“抓发展必先抓经济、抓经济必先抓工业、抓工业必先抓项目、抓项目必先抓招商引资”的思想,千方百计引项目、上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县共引进和续建投资过千万元项目20个,过亿元项目6个,过10亿元项目1个,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 %。同时,紧紧围绕县域资源优势,超前考虑市场需求,深度论证和包装各类项目115个,形成了“规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格局。在壮大市场主体方面:坚持把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并在优化服务上着力,在资源配置上倾斜,在管理创新上引导,在培育企业家上用功。全县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明显增强。仅2008年,一年就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家。

三、构筑“强磁场”,坚持以优化环境保障科学发展。优良的环境是吸引资本、吸引客商的“强磁场”。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的观念,坚持不懈地改善硬环境,锲而不舍地优化软环境,尽最大努力打造“投资福地”、“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形成一切为了科学发展、一切服务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创新体制环境:全县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农村投入机制、金融支农机制等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卓有成效,科学发展的体制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优化人居环境:全县上下抢抓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抓好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来,先后投资3亿多元完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县城街道综合改造、远当一级公路远安段、沮河二桥维修及美化亮化、沮河一桥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吸引投资的能力得以增强。充分考虑资源的支撑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优化服务环境: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发展为先、企业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和项目建设的政务环境。大力实施行政机关“审批流程再造工程”。坚持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部门牵头负责重点项目制度,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立“一名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服务专班、一名经济联络员和一名治安联络员”的服务机制,着力提供个性化、人文化的“保姆式”服务。扎实推进以平安建设为载体的法制环境建设,以文明创建、和谐社区为重点的人文环境建设,以银政合作、银企合作为途径的信用环境建设,努力让创业者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生活舒心。■

(作者系中共远安县委书记)

第二篇: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宜昌已成为湖北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了宜昌融入武汉与重庆“东进西接”的对接点,而宜昌正处于这块精华地带。市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三峡开发、沿江突破、呼应汉渝、协调发展”的战略要点。在这种历史背景和发展大势下,秭归把“工业立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提出“大力实施大工业、大产业、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秭归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这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发展现状:走出低谷,增长势头强劲

近年来,秭归从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工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制定出了建设“精品工业强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抓改革,盘存量;抓引进,扩增量;抓营销,拓市场;抓技改,培后劲;抓管理,增效益;抓环境,促发展,使我县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九十年代末期的发展低谷,保持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42亿元、销售收入4.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43%、24.80%、14.66%。

1、深化改革,激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坚持以民有民营为改革基本取向,从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职工身份社会化、经营者选择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入手,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对全县158家工交企业实行全面改革,采取先破后卖、先租后卖、先股后卖等多种形式,破产关闭141家,保留发展17家。通过引进联合,盘活了橙汁厂、酒厂、包装材料总厂等破产企业的闲置。鹏程水泥公司、金山公司、木林森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改制,一举甩掉了沉重债务包袱、人员包袱和不良资产,实现了轻装前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突出重点,培育了工业经济的骨干支撑。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工业企业中筛选出33家骨干企业,组成工业经济发展一二三梯队,力争用3-5年,把等20家企业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把森达、AB、洛兹、华扬等9家轻纺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6亿元,把鹏程、平湖、楚城等家5建材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达4亿元,把三金硅等3家化工冶炼工业企业培育成年产值超过5亿元,把木林森公司培育成光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从领导、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进行重点培育。目前木林森、三金硅、森达等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四宝、维维、华扬等7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保持旺盛发展势头;三合化工、三江盖业等11家产值过3000万元的企业正在崛起。2004年,33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县工业企业总额的40%以上,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

3、科技创新,加快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步伐。坚持多渠道融资,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提档升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2004年,全县完成工业技术改造项目37项,完成投资15644万元,同比增长36.81%。一大批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完成,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使我县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4、产品开发,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县按照“淘汰一代产品,优化产业布局;优化一代产品,壮大优势企业;开发一代产品,发展新型产业”的原则,狠抓新产品开发,优化我县工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金属硅、文化纸、LED支架等主要产品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全县已拥有LED发光二极管、医用铝塑组合盖、华扬热水器等3个高科技产品。企业的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5、招商引资,培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县共引进项目84个,协议投资近8亿元,安置库区移民和下岗工人达5000余人。特别是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先后落户秭归,不仅引进了人才、引进了资金,壮大了我县工业规模,优化了我县工业资本结构,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存在问题:基础薄弱,制约因素较多

近年来,我县的工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还只是恢复性的增长。2004年,我县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38.25%。这与我们实施“工业立县”和“双二0”战略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加快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真正让工业担当起全面建设小康秭归的大任,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五大问题。

1、规模总量小,社会贡献低。在19个三峡库区县市中,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排第8位,GDp增长率排名第16位;在全省35个山区县市中,我县人均GDp排名第11位,财政收入排名第21位。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总量看,宜都和夷陵的规模企业增加值是我县的4.6倍;与我县条件相近的长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提供税收分别是我县的3倍、5倍;规模工业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位居全市倒数第二。特别是我县企业个体的规模也普遍较小,全县还没有1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

2、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我县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装备落后、技术层次低、产品能耗高、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高。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只有3家,外向型产品不到30%,出口境外产品不到20%;初级产品、原料型产品占70%以上;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不到3种,只占20%。

>

3、缺乏支柱产业,支撑能力弱。虽然我县工业的门类较为齐全,拥有轻纺、化工、建材、电子、能源和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但各产业的规模都不大,优势和特色不明显。2004年,这六大产业分别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3.37%、8.68%、10.16%、12.61%、16.83%、18.35%,年产值过亿元的优势产业较少,没有一个能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整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低。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法人代表中没有一个科班毕业生;企业中技术工人仅占职工总数的40%,高中以上学历不到50%。除木林森公司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外,我县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的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低。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5、发展环境不优,综合竞争力低。一是受条块分割和利益掣肘影响,少数部门仍然部门利益至上,对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没有认真落实,“三乱”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与周边县市比,我县还存在着企业税赋过重的问题。三是国家规定的企业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综合利用“三废”税收减免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的力度。四是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对策思考:壮支柱建园区引外资上项目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表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就必须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而核心是工业化。因此,必须树立发展工业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县域工业发展的思想障碍,从政策上引导,环境上创新,着力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思路。按照“培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条,壮大骨干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以扶优壮强为先导,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化,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进第三产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确立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力争到2020年,

一、

二、三产业比重分别达到10:60:30,基本实现“工业立县”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保护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经济销以,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坚持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统筹发展,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用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引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化的服务服务业配套工业化,支持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三产业的发展;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既不能搞发展上的“平面推进”,也不能搞产业发展的“以一概全”,既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又要带动

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对策

1、把培育支柱产业作为工业立县的重中之重。按照“开发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采取“短抓骨干企业、主导产品,长抓支柱产业”的策略。所谓“短抓骨干企业、主导产品”,就是要立足现有的工业基础,着力抓好“三梯队”企业培育,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每年都有5家左右的企业实现梯队发展目标,每年新发展一批中小工业企业,不断扩充县域工业经济总量。所谓“长抓支柱产业”,就是要选准一两个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进行大力培育,力争将其培育成能够支撑全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要依托森达、AB、洛兹、华扬、维维、帝元、华强制盖,扶持发展轻纺工业,轻纺工业产值超过6亿元;依托鹏程水泥、楚城水泥、平湖水泥、新滩水泥、三和化工,聚集扩张建材工业,建材工业产值达4亿元;依托四宝纸业、鸿程包装,扶持纸品包装业的发展,使之总产值达到3亿元;依托三金硅业、金山实业、晶鑫矿业,加速发展以三金硅、微细钙为主的化工冶炼业及下游产品的系列开发,硅、钙产值超过5亿元;依托LED,积极发展电子元件及系列产品开发,电子产业产值过3亿元。力争到2008年底,基本建成20家产值或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的企业,建成2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年总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增加值达到12亿元。

2、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立县的有效载体。兴办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集中连片开发,扩大城市框架,增加城市人口,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企业的规模、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是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和工业总量扩张的骨干力量,必须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项目布局合理、重点企业突出、园区特色鲜明、产业协调发展、规模效益明显”的园区经济格局。在园区规划上,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引资建设”的原则,总体规划建设九里工业园区、郭家坝建材工园区、沙镇溪硅钙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上,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市场化运作,做到边建园区、边招商、边发展,以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园区,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和集约化发展,构筑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加快形成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在园区管理上,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工业园区的管理。对入园的企业,实行“零干扰、零收费”

的全新管理模式,所需一切证件由管委会代办,一切税费由管委会一家代收。除国家有强制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企业进行各类检查和税费征收,必要的安全检查须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

3、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立县的支撑点。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一是要转变招商观念。要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敞开山门,树立“用资源换技术,用产权换资金,用市场换项目,用存量换增量”的思想和“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算大帐而不算小帐,算长帐而不算短帐,舍小利而求大利,让近利而谋远利,变依靠政府包办项目为依靠市场竞争上项目,变借钱跑项目为改善环境引“老板”,用“老板”带来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来解决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创新招商方式。推动全县引资工作由阶段性招商向常年招商转变,由热情招商向素质招商转变,由普遍招商向重点区域招商转变,由资源招商向搭建平台招商转变,着力提高我县的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行全县资源共享,鼓励各地各部门采取异地招商的办法,凡引进客商到工业园区或其他镇的,按照“谁引进、谁管理、谁服务、谁受益”的原则,引进项目实现的产值、税收归口引进的乡镇或部门,以此激发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三是要提高招商实效。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招商,招有雄厚资本投入的商、招环境污染小的商、招劳动密集型的商、招能够大幅增加税收的商。

4、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立县的突破口。项目建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项目建设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工作实绩的刚性指标,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项目建设论工作能力。按照“工业立县”的要求,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既要保证政策紧缩时有项目可调,又能确保政策宽松时有项目可上,并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建设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提供有力保障。精心组织策划,强力实施项目,做到改造一批,新建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在大项目上突破;坚持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并举,在产业项目上突破;坚持

一、

二、三产业并重,在工业项目上突破,尤其注重研究和实施一批由科技含量、有就业容量、有经济增量的的好项目。启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帝元罐头扩建、木林森LED扩建、花蕾魔芋、正富丰魔芋、三和化工扩建2万吨轻质钙等项目,抓好上海永旭鞋业、三金硅业扩建、晶鑫矿业扩建、板桥河流域水电开发、观音堂电站灯项目建设。通过依托大项目、大投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快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5、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工业立县的着力点。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江浙大力推进工业化的经验就是千家万户办工厂。因此,我们要借鉴江浙经验,创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协作的模式,把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非核心技术、产品向农村、城镇扩散,把农村建成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把农户作为工业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把农民变成工业企业的车间工人,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家万户搞加工,迅速扩充县域工业经济总量。

6、把优化环境作为工业立县的有力保障。坚持用“诚信和环境优于政策”的理念抓环境建设,用硬措施抓软环境优化,用市场化运作抓硬环境建设。一是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要落实好国家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企业利用自身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的,所缴纳税收年底按一定比例由财政奖励给企业;对民营资本投入工业企业发展的,要制定倾向性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由三产业向二产业转移,扩大我县的工业经济总量。二是营造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要规范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转换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广泛开展承诺服务、公开服务、限时服务和“一站式”服务。要建立定期政策信息发布制度,将各个职能部门清理压缩后的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等汇编成小册子,向社会公开发放;探索推行规费公开卡制度,将企业需要交纳的各项规费全部上卡,严禁卡外收费;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责任制。三是营造通畅的投融资环境。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设,打造集项目、资金、技术、产品为一体的投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第三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立县之路

作者:王乃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历史上是典型的工业小县、农业弱县、财政穷县,是名副其实的全省“十弱县”。2005年,克东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1.4 亿元,财政收入只有5700 万元。而今年前九个月,财政收入实现2.1亿元。那么,我们近几年较快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遵循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新一届市委班子提出上大项目,大上项目以来,我们牢牢抓住了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工业立县之路。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县重点推进飞鹤乳业、海昌生物等项目29项,总投资达66亿元。

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通过招引一批大项目为加快发展夯实根基

从自然和区位条件看,克东县既缺少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也缺少沿边开放城市的引领拉动,更没有足以富县的矿产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展经济?“七五”、“八五”期间,我县曾发展了一批老工业企业,但在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先后都走入了困境。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处在财政收支拮据、职工工资欠发、行政运转困难、民生改善滞后的窘迫状态。2003年省市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等靠要”摘不掉贫穷的帽子,克东穷在工业,弱在工业,发展的希望也在工业。只有解放思想,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大的工业项目,才能闯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坚定不移地确立了“工业立县”的发展定位和“全党抓企业、重点抓投入、全民搞招商、核心上项目”的发展重心。“井里无水四下淘”。面对生产要素缺乏的实际,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实招,领导干部落实责任带头招商引资,职能部门全力以赴狠抓招商引资,兑现奖励鼓励全民参与

招商引资,连续三年开展了项目建设年、项目建设推进年和招商引资年活动。为引进台湾金可光学集团,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不辞辛苦,三年内十余次远赴江苏招商洽谈,与企业老总交朋友、谈发展。经过三年马拉松式的商谈,终于用真诚和执着感动了对方。2006年台湾金可光学集团投资1560万美元,成立了海昌生物科技公司,开发天然苏打水和现代农业项目。为引进华仕达集团投资开发苏打水项目,县领导和责任部门不畏艰辛,紧盯不放,仅用3个月时间就使项目签约落地。从农垦落户到克东的飞鹤乳业,是我县招商引资的成功典范。飞鹤乳业落地后,短短十年时间在克东就累计投资18亿元,建成投产了300吨配方奶粉生产线、300吨液态奶生产线和两个万头欧美国际示范牧场,形成了日处理600吨鲜奶、年加工6000吨米粉和年处理10万吨大豆、年产2万吨大豆蛋白的生产能力。今年,又启动了纸箱厂、婴童水和投资1.5亿元的饲料厂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繁衍扩张,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业经济实现了由国有到民营、由辅助到主体、由困顿到崛起的历史性跨越。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亿元,同比增长了48.7%,较2005年翻了一番。

把项目建设作为引领发展的龙头,通过构建优势企业支撑县域经济快速崛起我们深深体会到,县域经济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有重点项目、优势企业发挥“引擎”作用、“龙头”作用和“支撑”作用,才能形成牵动力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2003年,为支持飞鹤乳业发展,我们顶住压力,依据企业产改政策,把原乡企浸油厂零价出售给飞鹤乳业,并在当年财政收入仅有4620万元的情况下,毅然拿出480万元解决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2007年,为扶持飞鹤乳业建设两个现代化牧场,我们毫不犹豫地出资1400万元,征地1800亩,满足了牧场建设需要;2009年,再次出资300万元,3天时间完成了飞鹤液态奶新上项目180亩国有土地征用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又出资360万元回购了三个国有粮库,并将面积最大的第一粮库用于飞鹤大豆蛋白精深加工项目。在县

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飞鹤乳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当年负债2600万元、仅有100万元资本金的地方小厂迅速成长为全省乳品行业的领军企业。2009年,企业上缴税金1.12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3.3%。

谋事难,成事更难。对于我们给予飞鹤乳业的大力支持,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有的说是资产流失,有的说是损害群众利益,有的说县里主要领导收受了企业好处,给中纪委、省委主要领导写上访信。面对这些阻力、压力和非议,我们没有退缩。发展最有说服力。随着飞鹤乳业的快速崛起和县域经济的逐步好转,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全县上下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抓企业上项目的态度更加坚决。近年来,我们相继把千丰粮库、东兴农机南厂区提供给郭氏家具用于新厂区建设,扩大生产规模,促其从手工作坊逐步成长为全省第二大内销民用家具生产企业;支持腐乳集团扩产改造,加快与九三油脂集团合作步伐,腐乳集团现已成为同行业东北最大、全国三甲企业;积极帮助海昌、世一泉、舒达公司解决水、电、路、讯和市场开拓等实际问题,使其迅速成为引领齐齐哈尔市天然苏打水开发的先行者。以此为基础,我们规划了“3251”工程,即从2009年起,立足乳、豆、水三大产业,利用两年时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0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五年时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亿元,财政收入5亿元;十年时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0亿元,财政收入10亿元。

把改善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保障,通过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打造投资兴业热土

企业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和后劲如何,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一些项目落地后,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的企业发展和扩张,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与周边县市相比,克东的硬件条件没

有特殊优势,要想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打造比别人更硬的软环境。

在服务企业上,在飞鹤乳业应对“三聚氢氨”事件、塑造品牌、抢占市场的关键时刻,在海昌公司项目建设、“苏打水”遭受质疑的困难时期,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起早贪晚深入企业,饿了同企业职工一起吃工作餐,累了找个地方小憩一会,全力以赴帮助企业想办法、解难题、渡难关,早5点工作晚10点休息,工作“连轴转”是常有的事。在制度建设上,我们清理了地方性政策法规,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建立了“一事一议”制度,推行了“一个重点项目、一个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方案、一竿子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在扶持企业长远发展上,我们制定了奶牛养殖优惠政策,近三年县政府每年都拿出300多万元资金对奶价进行补贴。目前全县奶牛存栏已发展到

3.5万头,是发展之初的17倍。为扶持飞鹤乳业快速壮大,我们出台了“531”优惠政策,即企业上缴税金地方留成部分第

一、

二、三年分别按50%、30%、10%的比例支持企业发展。对此,我们算了一笔账,近几年我们虽然为飞鹤乳业发展注入了1亿多元的资金支持,但换来了是企业18亿元的大项目投资,这些项目投产达效后,县里每年就将新增税收1.8亿元,回报远远大于付出。在工作激励上,我们对有功之臣该照顾的照顾,该奖励的奖励,该给待遇的给待遇。几年来,先后安排25名企业干部家属到事业单位工作,8名企业老总被选为县人大、政协常委,同时拿出近1000万元财政资金重奖了项目引荐人和服务企业先进单位。优惠让利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使克东逐渐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几点体会与思考

在抓招商、上项目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不能教条地追求班子思想认识完全一致,只要没有原则错误,就要敢闯敢试。少数群众的利益要维护,广大群众的整体利益更要维护,绝不能因为矛盾,贻误发展机遇。回顾克东县与飞鹤乳业的发展历程,面对各种指责,我们没有退却,始终坚信只要出以公心,迟早会得到干部群众的理解。实际上,没有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不可能为飞鹤乳业在本县发展解决规划、土地、拆迁等各种难题。同样,不是我们有这样坚定的态度,也不可能有飞鹤乳业毅然撕毁与呼盟合作协议继续扎根克东的发展之举,也不可能有飞鹤乳业尽最大努力把生产力布局在克东和齐齐哈尔的局面。

二是必须创优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招商引资上项目的重要前提。几年来,我们着力构建“政企互信、政企互动、政企互赢”关系,倾尽所能,创建政策洼地,打造服务高地,投资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项项政策全部支持到位,一项项服务全部保障到位。正是源于我们把企业发展视为克东的发展,企业把克东振兴视作企业的振兴,才有了今天县企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实践让我们感觉到,即使硬件条件落后,但只要把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不愁投资商不来,不愁企业做不大。

三是必须靠实责任。靠实责任是抓招商、上项目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把服务企业发展、服务项目建设作为第一责任,坚持县级领导全责全权抓项目,坚持优质服务推进项目,才会有投资1.5亿元的世一泉苏打水开发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竣工投产的建设速度,才会有飞鹤投资6000万元的日处理300吨高端液态奶项目从征地到建成投产只用三个月时间的建设奇迹。为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今年我们在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全责全权抓项目基础上,又把服务工作延伸到招商环节,对县委、县政府副县级以上领导以分管战线为单位,县人大、县政协以班子为单位,成立14个招商工作小组,定向定位定人定责招商,全面负责招商项目的推介、引进、洽谈、建设和后期综

合协调工作。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力争使投资20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投资16亿元的大型现代商贸城及地产开发项目、投资3亿元的汇源集团百万吨苏打水开发项目、双马集团投资1.5亿元的苏打水开发及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投资

1.5亿元的有机饲料加工项目、投资1.2亿元的新型墙体材料及百万吨水泥项目在2011年开工建设,为今后发展积蓄后劲、夯实基础。

各位领导,最近几年我们克东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经济总量还很小,基础还很薄弱,与兄弟县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要求相比,加快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在“十二五”这一个历史新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紧抓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大重点,以建设“乳业强县、工业大县、商贸重镇、生态之乡、和谐克东”为目标,坚持走“扩城、建区,强工、带农,兴商、富民”的道路,到2015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第四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马在学

2008年第9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鄂州市鄂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为着力点,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板块。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利润898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2.9%、53.2%、20.9%,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0668万元,80%来源于支柱产业,还有一大批工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签约。今年,全区支柱产业的生产能力可望突破38 亿元,财政收入可望突破4亿元。

着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产业形成特色、集中发展,形成了矿产冶金、建筑建材、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食品轻工等五大支柱产业。

——依托国家政策,做强矿产冶金业。重点放在矿业链条的加粗延伸上,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使其形成梯级分布、品种齐全、门类众多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采选炼轧一条龙的产业模式,促使矿产业向大采矿、大选厂、大球团、大轧钢方向发展,促企业上规模、产品上质量、技术上水平,发展上台阶。重点发展磨石山铁矿、巷子口铁矿、德胜钢铁二期、杨叶特钢工业园等龙头企业。

——依托传统企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充分发挥机械制造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以华中重机、长江压力容器、永宏粮机、华阳重工、江燕船厂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目前,全区机械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企业达29家,总规模已超过10亿元。

——依托品牌优势,做强金属制品业。为了聚集金刚石刀具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打造金刚石刀具产业群,我们在“中国金刚石刀具第一镇”燕矶镇,投资3亿元兴建了一个集金刚石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民营金刚石刀具产业园。目前,产业园辐射拉动园内外相关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16000多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并远销日本、韩国。2007年,金刚石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人造金刚石单晶产量达10800万克拉,金刚石锯片产量2400万片,被评为全省52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

——依托龙头企业,做强建筑建材业。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在2004年是仅有一条日产1000吨水泥生产线的小型旋窑企业,经过我们的大力扶持,该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三条先进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公司。目前全区建筑建材业在以世纪新峰的带动下,规模逐步壮大,该产业产值在1—2年内可突破50亿元。

——依托农产品资源,做强食品轻工业。我们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着力发展壮大食品轻工业。近年,全区共扶持发展食品加工企业20家,总规模达6亿元。

着力整合各种资源要素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着力加强要素整合,推动要素向特色支柱产业集中,不断优化建设环境,培植骨干企业,推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我们始终把建设大项目、发展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来抓,对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在用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项目的跟踪服务,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的开工率、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10个,签约过亿元项目10个,跟踪过亿元项目10个。2007年,全区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达4家,税收过100万元的骨干企业达25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开放经营”的理念,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花湖经济开发区、城东港口经济区、杜山工业园等三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把三大园区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全区用于三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2亿元。二是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到目前,三大园区已入驻企业166 家,总投资达58亿元,到位41亿元,2007年实现税收2680万元。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园。突出各地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行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挂点制度、企业行政执法告知制度、规模企业“一卡式”收费制度、项目服务代理制度、违规执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等,为企业提供零距离服务。二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不断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环境。三是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扎实开展“平安鄂城”创建活动,大力进行企业周边环境专项治理,重点打击强讨恶要、强装强卸、阻碍进场、强揽工程、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等破环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行为,着力优化企业投资环境。

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我们坚持抓工业从科技进步入手,抓科技进步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着眼,建立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全区支柱产业逐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提质扩容为目标,以资金嫁接为手段,鼓励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企业科技水平。近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推行行业标准,并在金刚石刀具、机械制造、轻纺化工等行业,制订出了2个行业标准和1个国家标准,采用高新技术68项、专利技术11项。2007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

——打造精品名牌,提高竞争能力。加大精品名牌战略实施力度,鼓励企业申请专利,争创“中国名牌”、“湖北名牌”和著名商标,争取一批产品跻身省级和国家级名牌。近年来,全区共培育知名品牌12个,年创产值4.6亿元。例如,“雷山牌”水泥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和湖北名牌产品,“昌利牌”金刚石刀具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信源牌”面粉被评为国家级“放心面粉”,“洋澜牌”保健米和高档精米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聚集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全区共投入科技资金9760万元,引进专业技术人才96名,吸纳培训科技人员5900名,开展校企定向交流 280场次,组织编印科技资料3000多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1项,其中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星火计划2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和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2007年,我区通过了国家县(市、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光荣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区”、“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区”。■

(作者系中共鄂城区委书记)

第五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

在县委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我县工业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工业经济总量为抓手,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支持发展酒饮、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和加快建设上邽、新城、东关、小泉四个工业园区,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截止8月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4601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721万元,同比增长29.5%;完成工业增加值4102万元,增长39.8%;实现销售收入9637万元,增长10.5%;实现税金464万元,同比下降10.6%。上半年以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工业强县”意识,营造工业经济发展氛围。面对工业经济薄弱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制约,切实强化了抓工业、求生存、图发展的忧患意识和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责任意识,坚持“开放促发展,发展抓项目”,营造宽松的发展投资环境,形成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是明确工业强县目标,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根据工业强省和工业强市两级会议精神,初步制定了《清水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意 1

见》,提出了“2510”工业经济培育工程(即:“十五”末实现新建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户、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户、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户)和“135”工程(即:2008年实现新建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户、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户),确立了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业布局、发展重点和扶持措施,并提交县委常委会进行了讨论,待修改完善后将印发全县执行。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在完善园区管理机构、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管理和目标责任书考核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新建企业向园区集中,已引进新入驻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作用较明显的大企业10余户,总投资规模达3.8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建材业为主的小泉工业园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上邽工业园区、以酒饮食品为主的东关工业园区、以矿产品开发为主的新城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1.2%以上,成为集聚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

四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完善工业体系建设。围绕实施“2510”和“135”工业经济培育工程,上半年,全县签约投资7000万元工业企业1户、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户、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7户、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将使我县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

五是加快重点企业建设工作,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轩辕纸业,在

增加治污投入60万元,改进生产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达到零排放的要求后,于今年5月份投入试生产,已累计销售3136万元;天赐实业公司铁冶炼项目和天水伟业公司氧化锌项目自8月份投产以来,2户企业已完成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鑫烨化工电解锌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正在调试生产设备,计划于10月份试生产;甘草水泥在集团资金紧缺,熟料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正积极争取祁连山、天祥等水泥公司收购重组工作,争取年底启动运营。

六是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我县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了轩辕纸业、天河公司2户市级重点监管企业,制定了化学需氧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减排限额,多次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跟踪检查和指导工作,逐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正常化。

我县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县是传统农业县,“工业少而小”是最突出的县情特征之一,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规模小、水平低、项目少;产业基础不配套,区域性特色经济不明显;主要原材料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短缺和空间制约进一步加大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最后三个月里,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按照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要求,全力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政策。调整充实全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清水县实施工业强县的意见》,完善各项配套政策。继续实行工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确立工业经济在全县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形成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以服务为条件,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的工业发展格局,在全县营造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氛围。

二是超前谋划,扩大经济规模。抢抓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和“关中-天水经济带”开发等重大机遇,优化招商环境,提升招商成效,积极引进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今年,要以“135”工业经济培育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保障,为推进“十一五”末“2510 ”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强化管理,加强园区建设。把实施“10强50户”重点企业和工业经济的各项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四个工业园区,从加强目标管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等方面入手,狠抓四个工业园区建设,走好以园区促招商、促规模、促发展的路子。

四是优化服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大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项目建设用地到各种证照办理,为外来

投资企业实行“一路绿灯”,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真正营造全民招商的舆论环境、亲商的社会环境、优商的服务环境、护商的法制环境。充分利用担保机构和政策保障机制,协调解决好企业发展融资难的突出问题,加快企业建设、发展步伐。

五是突出特色,打造地方品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以酒饮、建材、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的特色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升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六是创新机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选择工业项目,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建立产业集聚基地。通过轩辕纸业、鑫烨化工、绿盛堂生物制品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实施,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确保今年和今后工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的顺利完成,为推动全县“工业强县”战略奠定良好基础。

二OO八年九月四日

上一篇:感谢祝福短信范文下一篇:给予树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