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区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工业强区范文

2017年武进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扶持政策绿色经济类申报细则

一、支持内容

1、对当年通过市级认定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市级考评达标的能源审计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奖励。

2、对当年按计划完成淘汰落后设备(各级政府强制淘汰类的除外),经专家评审合格,按淘汰设备原值排位前十名的企业,给予前5位10万元、后5位5万元的奖励。

二、申报范围

(一)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设备项目。

重点支持冶金、化工、纺织(印染)、电力、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淘汰落后的专用设备,电机、风机、水泵、空压机等通用设备。

(二)2017年开展清洁生产、能源审计工作并通过验收或评审合格的企业。

三、申报条件

(一)重点用能企业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设备项目。2017年以来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设备,设备原值100万元以上,已取得明显节能效果(由专家认定)。

(二)列入计划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并于当年验收合格。列入计划的能源审计的企业并于当年评审合格。

四、支持方式

1、淘汰落后设备项目。所在镇经发科、财政分局或开发区经发局、财政局对材料初审并汇总后,报送区经信局、财政局。区经信局、财政局对申报情况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经专家评审合格后,按淘汰设备原值排位前十名的企业,给予前5位10万元、后5位5万元的奖励。(列入工信部“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的设备不予支持)

2、清洁生产、能源审计项目。对当年通过市级认定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市级考评达标的能源审计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奖励。

五、申报要求

(一)申报材料

1、申请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设备项目补助的企业,需提供以下材料:

(1)资金申请报告。包括项目申报单位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能源资源消耗等基本情况,主要用能设备及原有落后用能设备用能情况,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设备实施情况及节能效果计算;

(2)武进区淘汰落后设备项目申请表(见附件1); (3)淘汰及更新设备明细表(见附件2);

(4)有关证明材料:新旧设备照片,旧设备去向,旧设备回收单位资质,处理旧设备发票及清单,自行回收处理的设备需破损照片;旧设备原值发票、购置新设备发票。

2、申报清洁生产、能源审计。符合条件的企业2017年武

进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扶持政策认定奖励类项目申请表,经乡镇(开发区)向区经信局申报,由区经信局核实名单与认定文件。

以上材料按照申请报告、申报表格、附件材料、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的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交所在镇经发科、开发区经发局统一汇总后报区经信局节能科。 附件:

1:武进区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设备资金申请表.xls 2:淘汰更新落后用能设备明细表.xls

常州市武进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8年1月15日

第二篇:文化强区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筑牢全区人民的思想基础

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努力在全区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动力、基本道德规范。以学习型城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调研交流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习型互动平台”,办好《学习型》期刊,举办好东丽学习节。开展理论下基层活动,推动科学理论进基层、进课堂、进头脑。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科学提炼新时期“东丽精神”,使之成为东丽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开展“学经典、读党史、讲传统、树信念”活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基层讲师团,深入开展国情区情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办好“记者在基层”、“百姓关注”等栏目,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推进全民文明行动,提高文明城区创建的影响力。深化“诚信东丽”主题活动,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形成“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深化“六进乡村”共建活动,以文育民,以文富民,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实惠。深化“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选树一批身边好人。深化“义工服务”志愿活动,打造全国蒲公英爱心聚集地,筹建义工服务指导中心,举办国际义工文化节。加强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推进少儿书屋、主题文化公园建设。制定“八大环境”规划,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二)实施文化事业惠民工程,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服务网络,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筹建东丽博物馆、少儿馆等标志性建筑,各街建设示范型文体中心,各社区建设标准型文体活动站。健全社区书屋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使用率。各街成立数字电影放映队,建立固定放映与流动放映相结合、公益放映和商业放映相补充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文艺特色精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激发创作灵感,精心选取题材,创新艺术手法,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

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倡导文艺创作本土化,推动“爱家乡、赞东丽”系列文艺创作,力争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地域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不断有优秀作品获全国大奖。提升“文化杯”文学评奖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全国群众文学评奖第一品牌。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抵制低俗之风。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依托传统节日和本土民俗民风,培育新市民文化、节庆文化、企业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展“书香进万家”和各类读书、征文、演讲等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实施“百团计划”,充分挖掘整合演艺资源,打造一批群众文化品牌。组织“名人名剧”下基层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文化载体。支持机关、学校、社区开展廉政文化、科普文化、和谐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大郑剪纸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我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文化传承。结合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对所有文物普查登记和建档工作。精心做好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姆庙、泰山行宫的修缮利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基本符合条件的区、市级非遗项目的升级申报工作。加大对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广泛开展本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活动,发挥群众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健全协调推动机制,出台东丽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成立东丽区文化产业协会,形成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打破文化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建立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国有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显著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催生文化创意企业,发挥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带发展。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支持华侨城天津文化演艺中心、旅游创意岛和天津市印刷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链合作与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培育群众文化消费理念,培养健康文化消费习惯,引导文化消费热点,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有力促进文化消费。建设集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东丽文化广场,改造提升老影院,建设区级数字影厅和街道小型数字影厅,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挖掘整合我区生态、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本区丰富的历史文物、人情风俗等文化资源,开发东丽旅游纪念品,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促进文化市场繁荣规范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新华书店转企改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强综合交易平台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建设一批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完善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

拓展文化对外交流渠道。深入挖掘我区大郑剪纸等特色文化资源,重视和发展民间文化交流,搭建具有东丽特色的文化产品对外推荐和展销平台。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推动图书、音像、影视等文化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推动特色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五)实施文化传播促进工程,营造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好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的重要作用。区“两台一报一网”围绕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大主题、重大典型,创新载体形式,大力宣传中央和市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崭新精神风貌。

搭建对外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及网络媒体,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将中央市级主流媒体的主要新闻栏目确定为主攻方向,整合区内新闻资源,加强合作与策划,形成对外宣传舆论强势,充分展示全区发展成果,提升东丽整体形象。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建立区广播电视新的节目制作和播出平台,提升广播电视服务的传播能力。

规范互联网管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以“东丽在线”为骨干的网络媒体群。强化网上舆论引导,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深入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活动,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建立舆情监视平台,掌握运用网络搞好对外宣传的主动权,加强新闻传播秩序的规范管理,确保导向安全。

(六)实施文化人才聚集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抓好各级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配好配强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实行定向招录。落实关于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各项规定,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抓好区文联建设,健全各类文艺专业协会,发展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制定本区文化人才培养规划,造就一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批既懂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够占据某一领域科技制高点的

科技型人才。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重奖突出贡献者,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提高文化人才综合素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文化专业人才。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教育引导文化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克服浮躁心态,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争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道德品行的示范者。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保障措施

健全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各级党委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推进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宏观统筹。全区各领域、各部门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围绕经济、文化、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要素,研究制定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区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发展环境。

营造舆论氛围,督促检查推动。召开全区动员大会,明确责任主体,制定责任分工,分解目标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调推动,创新开展工作。各新闻媒体制定宣传方案,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区委成立督查组,定期编发督查简报,确保全区文化建设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区委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区委的统一部署,以坚定清醒的政治自觉,以创新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干事成事的创业激情,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用心实践,全力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共同兴起全区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进东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第三篇: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调研

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思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笔者就客观分析我区人才队伍现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谈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关于我区人才队伍现状的基本估价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地基础性工作来抓,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选人、育人、用人环境,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但与当前“打造中方创业型高地,培养中方创业型人才”的要求仍然有一些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人才总量不大、层次不高。据统计,全区共有各类人才6510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24人,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2.4%,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从学历上看,具有本科学历的1436人,占人才总数的2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3人,仅占人才总数的0.2%,且以后期通过函授、培训等方式获得学历的居多。从技术职称来看,具有中级职称的1575人,占人才总数的24%,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17人,仅占人才总数的

1.8%。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型人才极少,建区以来国家级科技奖励仍为空白,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的仅1项。

2、人才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类别上来看,党政人才较多,共有2622人,占人才总数的40.3%,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共有3378人,占人才总数的51.8 %。从区域上看,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集中,企业人才比例偏低,企业人才只占企事业单位人才总数的34.2%;部门人才相对集中,乡镇人才偏少,乡镇人才共有1750人,仅占人才总数的27%。从部门上看,全区67%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而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另外,我区发展急需的城市建设管理人才、经济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3、人才成长环境不优。一是人才观念不新。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政策不明晰,有些政策对急需人才和短缺人才缺乏吸引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用人机制不活。个别企事业单位机构臃肿,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现象较为严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不能人尽其才。很多人才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并存。

4、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是我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不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少,很难留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中方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干部待遇相对较差,不少优秀人才通过公考、选调等渠道和方式,进入省、市直部门和鹤城区工作。三是我区输出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回归率逐年下降,短缺专业人才回来的更少,加大了我区人才培养的先期付出成本。

二、关于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必须人才先行。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盘活现有人才,培育适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励优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真正把各类人才培养成“创业型干部”,把中方打造成“创业型高地”。

1、盘活存量,用好现有人才。一是合理配臵资源,促进人才按需流动。针对我区很多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特点,树立全区人才“一盘棋”的观念,按照“能级匹配、能岗对应”的原则,打破部门条块限制和身份限制,促进各类人才在部门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切实将各类人才安排到自己专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事择人,用人所长。二是完善竞争机制,构建人才发展平台。在行政机关积极推进区乡机构改革,按照合理编制,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使用的原则,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在事业单位推行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贤任能机制。同时,加快“公选”步

伐,对更多的科局级领导职位实行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创造人才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打破政策堡垒,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中优秀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有一定门路和经济头脑的干部,离职到企业任职、领办或创办经济实体。坚持人才资本有偿化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才通过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专利转让、科技咨询等形式进入经济有偿服务领域。按照人才的开放性原则,对具备特殊技术资格的人员,打破限额限制予以聘用;对党政机关干部实绩突出的打破工龄资历限制,给予适当的职务、工资待遇。

2、扩大增量,培育适用人才。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搞好教育培训。大力整合和优化配臵党校、职业中专、农校等培训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逐年加大人才开发投入的同时,注重整合教育、劳动等部门的相关资金,实行“打捆”使用,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区外人才培训基地,选送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学习,开阔眼界,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二是搭建实践平台,提供锻炼机会。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有发展前途的骨干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造,大力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城市建设管理、经济管理、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复合型党政人才。在做好选派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工作的同时,注重选派优秀人才到信访、移民、重点工程等急难险重工作中锻炼提高。每年选派一批年轻干部,一部分在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交叉挂职锻炼,一部分到村(居委会)挂职。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开发乡土人才。要通过争取“青年志愿者”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力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要以科技特派员、区校合作、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绿证普及、劳务输出等为契机,大

力培养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要依托桐木湘珍珠葡萄、龙场杨梅、牌楼花卉苗木、铜湾河鱼等特色农产品基地优势,加大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培养出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

3、提高质量,引进急需人才。一要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要加强对吸纳急需人才的政策支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打破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企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收入“最低保护价”制度。同时,要完善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特事特办,通过妥善安排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学、帮助办理养老保险等方式,切实为引进的急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二要拓宽人才引进的各种渠道。要采取筑巢引才、搭台引才、腾岗引才、项目引才、招商引才等方式,大力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中方工作。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观,采取项目合作、组建专家智囊团、聘请经济顾问、校区、校企合作、有偿咨询服务、担任业务顾问等方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充分利用好区外人才资源。尤其有必要由区委、区政府聘请若干名有关知名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专家智囊团,长期为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产业发展、重大活动,提供经常性的咨询服务。要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引凤还巢”工程,充分发挥好我区驻外办事处和“在外创业中方籍人士联谊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区外中方籍人才的联系,开展引智引才活动,为家乡建设作贡献。三要建立人才引进的有效载体。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确定人才工作的重点目标任务,明确完成任务的责任主体,集中精力攻难点,打破常规抓落实。目前我区正在进行旺市融城、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工作,蕴含着许多项目,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项目引进人才,用人才推动项目。同时,要把引进人才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以重大招商项目和招商活动为载体,在招商引资中引才引智,在引才引智中招商引资,全面提升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

4、增加容量,激励优秀人才。只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

才能有用才之艺,才能不断创优人才工作环境,切实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创新分配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有条件的单位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逐步形成工资报酬与贡献率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企业,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先富起来。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等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经济共同体,或者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承包、试验示范,保护其合法收入。二是创新奖励机制。创立人才开发基金,设立“杰出人才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表彰的拔尖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创立人才创业基金,对产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返乡创业者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对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政治上的关怀,可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邀请参加中方重大政治活动。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区领导与拔尖人才“一对一”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系会,及时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尽快改善目前一些单位科研设备陈旧、技术资金缺乏、科研手段落后等实际问题,切实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成立相关行业协会,举办经常性专业技术交流活动,定期不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参加一些大型专业性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本行业、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四篇:开发人力资源 建设工贸强区

区是XXXX市的中心区,周边2小时车程左右有8个地级市。作为千年古州,XXXX有悠久的商贸历史,自古是岭南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享有"XXXX都会"之美誉,历史沉淀下来的商品意识非常浓厚。XXXX人有吃苦耐劳,反应敏锐,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我区经济特别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原动力。为充分发挥

XXXX商贸传统、重商精神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提出了“开发内源”战略和“工贸强区”思路。新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使XXXX区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并很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XXXX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一、营造经商重商的氛围

改革开放初始,XXXX人就纷纷走出来做着各式各样的经营,多数是从农村,也有从不景气的企业走出来的。初始阶段为XXXX许多人赚取了“第一桶金”。直至发展到目前我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110亿元。因此,XXXX一直以来都有着崇高经商、尊重经商的思想观念,政府也一直引导和营造这种观念,使全民和社会形成一种“重商、亲商、护商”的氛围,为优秀的经商人才脱颖而出并在此地创业,奠定了社会基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是XXXX区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区的财政收入贡献率达80%以上,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区的主体经济。

二、兴建市场,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兴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引导马路摊点或外出经营、打工者和闲散人员进入市场经营,使XXXX城区逐步形成了工业品市场、中药材市场、粮油市场、家俱市场、建材市场、花鸟市场、果蔬市场、文化用品市场、禽鸟市场、木材加工市场等专业市场。围绕这些市场周边形成了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餐饮、服务等产业,从业人员估计有10万人以上。

三、牵线搭桥,使人才安营扎寨

XXXX区政府借鉴温州发展经验,积极培养和扶持创业人才,真正做到政治上放心、认识上放胆、位置上放正、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扎实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理顺银企关系。把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作为重点,做好协调工作,大力争取金融部门对非有制企业的资金支持。从前年开始中,我区每年都召开工商银行XXXX分行、各支行领导和我区约200人的企业主的座谈会,加强双方协调沟通,争取金融部门对我区非公经济的大力支持,从而做强做大我区非公经济。目前实际新增支持贷款1.7亿元。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扶持非公有制企业。今年为金龙版厂争取到国家高科技发展资金900万元,为企业引进新的生产线,扩大企业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和解决了资金问题。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和做强做大非公有经济。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创业的若干规定》和有关奖励企业超额完成财税奖,在政策上对非公有经济发展和做强做大予以扶持。四是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我区非公企业在用地、资金、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和帮助,使其得到顺利发展。由于政府的服务到位,使富英制革厂创业人XXXXXX、XXXXXX夫妇由一对普通农民发展为拥有2004年销售收入1.67亿元,出口创汇1890万美元,上缴税金1060万元的“广西出口企业30强”的企业,XXXXXX本人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等十几个国家级光荣称号。五是努力为创造宽松的良好环境,为经济能人打造创业平台。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规定,完善民营企业挂钩和联系等制度,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激发本地企业进行二次创业,拓宽社会就业空间。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赚了钱的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

四、规范升级,为商贸业发展打造平台好范文版权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兴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对我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些市场档次低、规模小、设施落后、隐患多,出现无序经营的“马路市场”和辐射力下降和从业人员减少等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我区根据XXXX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场建设、重振“XXXX都会”雄风的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模式和“建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管理,不断规范升级市场建设。一是改造提升现有市场。我们通过实行划行归市,规范管理,引导马路摊点进入市场经营,同时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各大专业市场陆续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提高市场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经过改造提升,工业品市场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品服装专业市场,摊位发展到7000多个,经营户3000多户,从业人员超2万人,2004年商品成交额超40亿元,创税2800万元。正在改造的中药材市场,现有

从业人员5000人,年成交额超10亿元,2004年创税1000多万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市场。该市场的发展吸引了汇兴、百莹、长盛等一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先后到我区落户,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市场经营户也达800多户,年商品成交额超8亿元,创税1500多万元。二是抓好商业街建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

建设,把断续的店面连接起来,全面整治路面设施,提升道路两旁店铺的档次和商业价值,吸引客商投资经营。目前,人民路已成为两旁约有店面800多家,从业人员6200多人,绵延13km的商业大街。三是抓好骑楼街改造。通过采取政府牵头,政策扶持,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的办法,把十字街改造成为风格迥异的骑楼建筑,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提升沿街店铺的商业价值,成为目前商贸服务最繁荣的路段。通过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了我区个体工商户的迅猛发展,2004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已超3万户,注册资金超5亿元,从业人员超10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6.3万人。

五、加强培训,促使富余劳动力转移

XXXX区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口比较集中,全区56万人有40万集中在城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共11.25万人,劳动力富余现象突出。为了解决劳动力富余问题,并劳动力富余问题变成我区吸纳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我区狠抓种类劳动力的培训。一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农民工和后备劳动力资源的供应情况,制订培训规划,调整专业设置,编写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及其他方面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使富余劳动实现非农就业。2004年,全区共培训农民工2866人次,其中有812人获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共有4.5万劳动力转移进入区内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80.79%(就业总人数5.5662万人,4.5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40.1%;对外劳务输出3.4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30%。二是加强对下岗工人的培训,拓展下岗工人再就业渠道。通过以安排再就业培训,下岗人员经商税费减免,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等办法,国企职工实现下岗再就业人员6655人,占下岗失业人员的82.6。

第五篇: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推动人才工作发展

米文龙

对于人才工作,之前我本人接触不多,属于“门外汉”,今天这个发言我也算是“班门弄斧”,以下就结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谈谈对推进我区人才战略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关于人才工作,现在有举国上下都有了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关系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南开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区面貌日益改观,取得显著成绩。成绩的取得,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我区实施的“人才聚集”战略。当前,我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为了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必须继续大力实施“人才聚集、人才强区”战略,才能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1 一是更新观念,树立“大人才观”

过去,我们往往将优秀人才与高职称、高学历等挂钩,但是否只有这些“证书”、“文凭”的人才是人才?我认为,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都是人才。根据我区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人才队伍应该是一个融合多种行业、多个层次的开放型群体。在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发掘那些没有学历或职称,或者学历职称不高但有一技或多技之长的人才。

我们既需要好专家学者、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业务技术骨干和高技能人才。要树立更宽泛的“大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理念。让“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等理念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每个人都努力去学习提升,更新知识,适应潮流,将自己打造成行业内的专业人才,让每一名优秀人才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真正营造出南开区重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方向,培养引进相辅相成

结合南开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建立灵活、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各领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针对机关工作,要重点培养推动科学发展、应对突发事件、服务群众能力以及执行力强的青年干部;针对专业部门,要大力培养“外向型”、“创新型”和“专业型”的骨干力量;针对企业,要加强职业培训,大力培养项目需要、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2 人才引进方面,一要积极引进科学技术人才。紧密结合“科技南开”功能定位,引进一批掌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科技产业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推动我区的产业结构向高端高质高新化方向发展。

二要积极引进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的自主培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核心、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在信息、政策、师资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为企业牵线搭桥,每年组织一批企业经理骨干到高校参加MBA培训。

三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拔尖人才评选为载体,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支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南开区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以及重大科技项目,加紧培养城市规划建设、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等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可以借助南开区的高校资源,组织名校名师定期授课,进一步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探索建立社会化、行业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培养具有全市乃至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引进。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考核力度,探索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选拔人才的新办法,激发基层社区工 3 作者的工作动力。

三是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我在这方面如果没有果断的投入、或者人才政策不占优势,在当前各区县积极引进人才的大环境下很难“突围而出”。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重点工程的投入,设立人才基金,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培养和重点项目、创新成果进行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的产出效益。要鼓励企业创设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入股等形式,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分配政策。

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推动高层次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城市间竞争最终比的是企业的发展。进入企业竞争层面,比的就是人才。有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区内企业参加全市乃至全国的用工洽谈会、人才招聘会以及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活动,倡导推行特岗招聘、公开竞聘等选人用人方式,打破身份、区域的限制,广泛选拔人才,形成向企业流动的人才导向。

三是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帮助人才快速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刚才听到各位的发言,也了解到,我区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已 4 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必然会对我区今后的人才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是搭建平台,使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一要围绕南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才创业支持体系,逐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对接,柔性引进人才,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人才优势,依靠人才优势支撑产业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南开科技园这个载体,抓好留学回国人才的引才、引智工作,在发展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解决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创业之路上走的更放心大胆。同时要发挥好“博士团”的典型示范作用,通过聘请这些专家担任“项目教授”、“技术顾问”或联合开发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紧密的“产学研”联合体,搭建人才智力的推进和转化平台。

二要充分利用南开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指导和协调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提供实训场所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高等院校,要给予支持与奖励。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接收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5 五是转变职能,做好配套服务

一要积极完善人才引进、安家、培训、激励等配套政策。健全完善各行业、各领域“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体系,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政策,完善政策查询和网上办事申报系统,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整合我区的人才服务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人事和劳动部门的信息网络,实现人才信息各部门之间的互通有无,促进公共人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人才资源信息服务大平台,建立各类人才数据库,形成布局合理、服务统一的全区公共服务网络。

二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探索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先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重奖在各行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区域人才和专技人才培训;支持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等平台建设,鼓励优秀人才通过“柔性流动”方式到我区兼职兼薪。鼓励知识创新,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倾斜的力度,完善重实绩、重贡献,以能力、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

六是营造氛围,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专题报道、人物专访、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大力宣传我区人才工作相关政策、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和各单位、

6 各部门人才工作的有效做法等,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导向。

要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建立人才评选和表彰制度,定期选拔本行业内专业过硬、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并适时从区级层面上予以表彰奖励。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拔尖人才评选,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制度。

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现场会,积极推广相关单位在人才评价、激励、培育、使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人才意识,在全区上下形成人才公平竞争、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爱护人才、人人竞相成才、人人竞展才华的社会氛围。

以上是我对于我区人才工作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2012-11-22

上一篇:感恩的词范文下一篇:高校体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