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战略分析选择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对民族汽车工业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说明其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区别,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民族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国际化,阐述了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并提出了其对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从面指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应采取适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汽车工业战略分析选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汽车工业战略分析选择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研究

摘 要:大数据可以使企业在面对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时,获得有用的参考信息,为企业带来价值,让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文章通过这一研究视角展开了研究。从大数据的概念和应用出发,介绍了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现有状况,并通过对其战略联盟现状以及其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大数据的思维,进而探讨出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多元化,数据对于当今的生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同时数据也渗入到现在很多的行业中,大数据也成为了其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过就目前现在中国企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多的企业还是没有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的案例都已经成功的证明了,数据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发展,无论是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据,尤其是抽象事物的表达都是通过数据来进行表示的。在大数据的时代,现在的企业也面临着外部以及内部的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大数据的使用可以让企业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下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作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大数据时代对于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发生了相应变化。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应用

1.大数据的概念

John R.Masey,SGI的首席科学家,1998年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指出大数据是存储增长更快。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也对大数据的概念做过定义,中国的涂子沛指出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大价值大容量。到目前为止大数据已经融入到很多的行业中,成为了很多企业发展的关键。大数据的意义就是指在很短的时间或者是在有限的条件里对一些内容进行统计和整合。大数据也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特征,首先就是数据大、种类多,其次就是速度,非常快,还有就是这些数据的价值非常的大,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运用和开发,这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技术不仅仅是对广泛数据分析的一种能力,其实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对信息处理的最基本的一种常识。大数据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大数据了,其实更多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大数据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所创新出的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在不同的行业或企业里开始应用,其效果显著。在2011年,麦肯锡以及世界经济论坛等相关机构分析出数据在社会中和商业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新的变革,让大数据的研究更加火热。国际上的相对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都针对于大数据领域投入研究,美国政府通过开放数据来提高公众获得数据的能力,激发出了大数据的创新活力,在2012年时发布过“大数据行动计划”。英国则将大数据技术视为战略性的技术,给予其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撑。如在2013年1月,英国政府向航天、医药等8大领域,投入6亿英镑用于支持大数据的研究。日本则开始了新一轮的IT振兴计划,其中则是将大数据示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还有澳大利亚也非常看重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2013年8月,澳大利亚出台了大数据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出利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技术决策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方法,解决服务问题。在中国大数据也被众多行业所应用,甚至已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之一。大数据的运用例子非常的广泛,从企业方面看,数据的主要来源和应用都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对于企业内部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多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大数据在当下最火的就是在计算机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现在的通信行业常常需要对所发现的信息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在这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政府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对于一些信息都会利用数据的分析,同时数据的分析能力也成为了其发展的核心的竞争力。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联盟战略发展探讨——上汽集团战略联盟案例

1.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简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其主要业务是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金融、服务贸易、金融投资。其中在汽车整车中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与整车开发紧密相关的零部件涉及动力传动、底盘、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整车子公司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汽配下属企业有联合汽车电子,上海大众动力总成,上海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上汽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上汽变速器。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作为中国A股市场中实力最大的上市公司,每年上汽的集团收益非常的可观。目前的上汽集团,不仅仅是传统的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还有销售,同时上汽集团也有自己的金融业务。2015年,上汽集团公司的汽车销售额全面提升,510.6万辆车流向市场,比之前增长了13.7%,其中主要为乘用车和商务车,销售额分别占据396.1万辆和114.5万辆,相对而言,乘用车比例增长了20.1%,商用车却下降了3.9%。在2015年创下了5658亿元,纯收入为355.8亿元,都比之前有所增长,分别增长17.64%和6.1%。从2010年在企业中排373到2014年上汽在企业排名中为130,在2015年上升到103。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正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期。

2.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的结合,因此对于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产生了一些改变,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也需要改变其原有的方式,才能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1)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现状分析

上汽集团根据其公司战略的发展需要,同国际的汽配公司、整车制造企业、金融公司、电商企业、互联网公司等实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在上汽集团的22位战略伙伴中,有13家是国际汽配巨头,6家为整车制造企业,1家是金融公司,1家是电商企业,1家是互联网公司,由此得出其中汽配公司占了大约60%,整车企业占了大约27%。可以看出目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主要合作对象是以汽配公司和整车企业为主。其中整车企业中主要与是德国大众合作,德国大众在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支持上汽集团,其所获得的利润是按照投股比例或合资协议来共享。而其中的汽配公司中的日本三电、联合汽车电子、GKN、德国贝洱公司、采埃孚、伟世通、大陆集团、天合等是生产汽车配件的公司,也是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跨国性巨头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规模、财务能力、服务能力、生产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上汽公司,因此上汽与这些企业合作的目的则是利用其在各自行业的相关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来优化企业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

(2)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战略联盟伙伴选择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大数据时代下智能互联技术的广泛实行,将会使各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因此上汽公司也需要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公司合作,才能加快提高企业的智能互联技术,让企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但上汽公司对于面向大数据时代战略联盟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企业战略联盟组建的选择方法方面。传统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方式往往是利用政府来引导或是行业内的推荐。但是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企业可以构件出数据的云平台来进行广泛地筛选,找到能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合作企业。上汽企业并没有利用上当今时代的进步下互联网络技术,构建出相应的战略伙伴选择的数据云平台。

第二,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范围方面。在上汽集团的战略联盟伙伴中,有86.36%的战略联盟伙伴是行业内的企业,其中59.09%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跨界或跨领域的战略联盟伙伴只占13.5%。由此看出上汽集团战略联盟的重点是在汽车行业内,联盟伙伴的选择范围不够宽泛。

第三,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方面。上汽的战略联盟伙伴在信息化水平方面都与上汽集团相当,甚至强于上汽。因此上汽的战略联盟方式是强强的联合,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多数是硬指标,即财务能力、企业规模,技术能力,信息化水平等。对于企业的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指标不够全面。

三、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对策与建议

大数据不仅仅影响企业外部发展的环境,同时对于企业内部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决策,还有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这个企业在当下发展的竞争力,大数据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对于传统的一些企业指标来说,是无法全面的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价值,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传统的关系很难分析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些数据,尤其是大量的视频以及音频等非常规化的数据。现在的企业慢慢的开始通过大数据来分析企业的信息,企业通过大数据来对联盟伙伴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从而找到最合适的战略联盟伙伴。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才能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企业。

1.结合互联网开发利用战略联盟数据云平台

利用互联的普遍,通过开发并利用战略联盟的数据云平台,加快联盟组建效率和速度。传统的企业利用自身在行业内地位,利用关系网络寻找联盟伙伴的方式存在着局限,很难在大数据时代下达到企业的提升,以应对市场变化的速度。而战略联盟的数据云平台可以利用其广泛的企业相关信息及高效的企业筛选方式,通过联盟数据云平台建立经验、数据、信息分享的机制体系,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

2.加大联盟伙伴的选择范围

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行业内原有的联盟方式,加大联盟伙伴选择的范围。同时企业也需要开拓其战略思想,在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加大与有能力的跨界、跨领域企业合作,做到通过利用社会创新力量,为企业带来创新活力。

3.智能化变革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

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战略联盟伙伴不再是单一的行业内企业,跨界、跨领域合作也成为企业的主要合作方式,因此需要智能化的改变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指标。除了在原来的产品价格、企业规模、财务能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这些硬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信息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兼容性这些软指标上,实现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冯海超.透视美国大数据爆发全景[N].互联网周刊,2013.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146-169.

[3]肖静华,毛蕴诗,谢康.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制造体系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J].产业经济评论,2016,02:5-16.

[4]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5]刘强.基于大数据的制造业转型升级[J].科技经济导刊,2016,07:36.

[6]李文博.大数据驱动情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发生机理--对100个大数据案例的话语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07:30-35.

[7]荆浩.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7:15-19.

[8]何军.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65-68.

[9]张翔,赵群.大数据时代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试述[J].机械制造,2015,08:1-5.

[10]Andrew Kach,Arash Azadegan,Stephan M. Wagn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knowledge workers on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5,538.

作者简介:陈扬(1992- ),女,辽宁抚顺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作者:陈扬

汽车工业战略分析选择论文 篇2:

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国际化道路发展战略选择

摘 要: 本文对民族汽车工业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说明其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区别,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民族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国际化,阐述了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并提出了其对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从面指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应采取适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族汽车工业 自主品牌 国际化

一、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

(一)起步阶段(1953—1977)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总体来看,这20年我国汽车工业的特征为:轿车产量一直很低,年产量不超过1.5万辆,在汽车产量中的比重从未超过20%;生产能力低,汽车年产量最高仅为30万辆左右;汽车主要用户是社会集团,其用途主要是战备和载货。

(二)成长阶段(1978—2000)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地刺激了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汽车需求的增长。其间,80年代中期以后是中国汽车企业集团成长较为迅速的时期,我国汽车工业开始实施集团化战略。1986以来,先后组建了东风(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以及数家大型地方性的集团公司。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汽车工业走上合资之路的开始。1984年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中美合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一汽大众等合资汽车公司不断出现,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前进。但同时,中国汽车工业也陷入合资模式的轨迹,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缓慢。

(三)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这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成长为一个汽车产销大国。2001年,我国汽车产业加入WTO,与国际汽车工业正式接轨。在这7年中,人们当初对中国汽车产业入世后的种种担忧不仅没有出现,相反却呈现出汽车需求稳步增长、产能迅速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多元化资本进入汽车产业、汽车出口量迅速增加的繁荣气象。

这几年也是我国民族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奇瑞、吉利就是很好的代表,它们没有合资,自主研发是其唯一可走的道路。虽然这些新品牌让我国民族汽车工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由于它们的发展时间较短,总体实力较弱,想要迈上品牌成功之路还须经历更多的严峻考验。

二、国际汽车发展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针对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如何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国际化无疑是可行的途径。那么,我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又应如何实现国际化,并在实现国际化的道路上扬长避短呢?关键就在于我们必须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首先,我们来回顾国际汽车工业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 国际汽车工业发展模式

1.独立自主型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依靠本国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经济实力进行自主研究和开发,率先凭借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创造自主汽车品牌,其结果是技术发展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代表性国家有美国和德国,简称为“美国模式”。

2.部分依赖型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基本依靠国内的资源,强调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包括自主开发能力、民族品牌、整车制造能力、国内零部件供应体系等。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高的过程中,虽然也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借助外部力量来发展民族汽车工业,但基本排斥外商直接投资。最典型的是日本和韩国,简称为“日韩模式”。

3.完全依赖型

这种模式以全面对外开放、依赖外资为基本特征。国家将汽车产业定位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地区制造商角色,不追求建立民族汽车工业体系和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和市场基本为外资控制。典型的代表有巴西和我国台湾等,简称为“巴西模式”。

(二)国际汽车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模式”处在世界汽车工业不发达的早期。全球其它地区汽车工业处于空白,没有外来竞争之忧,这是美国汽车工业自由竞争的时代背景。但对中国来说,美国当时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机遇已经不复存在,在中国走完全“独立自主型”的道路不可取。

“日韩模式”处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成长期。当时,美、欧自身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市场还相当广阔,加上日、韩国家市场有限,美、欧企业无意强行进军。这为日、韩政府抵制外商入侵,采取“部分依赖型”发展模式提供了特定条件。此外,在实现“自主”目标的具体方式上,我国也明显有别于韩国,即我国并不排斥与外商的股权合资,并将其作为吸引跨国公司资本、技术、管理输入的主要方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以往在政府强力保护下的 “韩国模式”被深刻反省,韩国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完全照搬“日韩模式”的方法在中国也行不通。

“巴西模式”处在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成熟期。巴西内部缺乏工业基础,政府指望借助外商带动国内汽车发展,扩大出口,采取了完全依赖外商的发展模式。随着南美遭受金融危机,巴西经济滑坡,市场需求低迷,外商发现其它新兴国家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低廉的资源成本,便把战略重点投向中国等地。巴西汽车工业出现滑坡,大量生产能力被闲置。事实证明,外商不是救世主,发展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因此可见,“巴西模式”不是新兴国家的发展榜样。

因此,上述三类模式都只能借鉴,而不能完全照搬。中国汽车发展应融合各个模式的长处,摈弃其短处,探索适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使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在新的形势下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真正地走向国际。

三、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一)“自主开放型”

所谓“自主开放型”模式,包括两层基本涵义:一是“独立自主”,即我国汽车产业必须构建独立自主的民族汽车工业体系,发展自主品牌,坚持产品开发,推动产品出口,使我国民族品牌汽车企业走向世界,而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外资和进口;二是“对外开放”,即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及汽车产业链融入全球体系,找准市场和产业的全球定位,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集成全球资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而绝对不能够闭关自守。

“自主开放型”模式的具体实现方法应该是在自主和开放的前提下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推出的新产品大多数走的还是模仿路线,找一个比较高端的或是还没有进入中国的国外汽车品牌的某一款车型,对前脸、尾部或是车灯等做一些局部的改动,就算作是所谓的“新产品”。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但这绝对不是一个汽车企业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虽然事实上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工业也是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盲目地模仿和借鉴,而是要深入考虑我们应该借鉴哪些地方和怎样借鉴的问题。我们应该把借鉴的车型去分解、拆卸、分析,认真研究这些车型的车身结构、底盘着力点分布、悬架布置形式等设计的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车体外型。通过对各种品牌、类似车型、各个时期产品的拆装、研究,通过积累和沉淀,逐渐掌握汽车设计的核心技术,最终开发出自主创新的产品。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身躯会更挺拔,脚步更稳健。

(二)“集团化模式”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基本由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大集团所主导,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发展历程也表明,汽车的生产和经营均是从分散走向集中,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也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因此,我国民族汽车企业也可以采取集团化的战略模式,使小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拢,缩小与外国汽车巨头的差距,并且成功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集团化模式”的具体措施是:第一,通过并购方式整合汽车企业。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资源互补的行为。横向并购是指同类企业为扩大规模而进行的并购,其优点是可以发挥经营管理上的协同效应,便于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专业分工,采用先进的技术,形成集约化经营,产生规模效益。第二,通过资产重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资产重组是指对一定企业重组范围的资产进行分拆、整合或优化组合的活动,它是企业重组的核心。第三,通过战略联盟迅速提高汽车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战略联盟方式,能使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源相互依赖性和经济活动互补性在联盟中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实现联合的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的潜在利润;并且企业在联盟中还可以相互学习,实现共赢。在这些措施实施之后,新成立的大集团可以继续采取上面提过的“自主开放型”战略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自主品牌,并且最终走上国际化道路。

总之,提高自主研发实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是中国汽车人多年的梦想,更是保持我国民族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整体研发能力低下,汽车技术始终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技术发展水平;此外,我国民族汽车工业还在面临国际化的新挑战。因此,要想突破这些瓶颈,我国民族汽车企业必须采取灵活的战略模式,选择类似于本文设想的“自主开放型”模式或“集团化模式”的适合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条途径的基本点应当是重视产品开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重视建立和培育企业的产品开发管理能力;广泛汲取世界汽车工业的经验,同时努力摸索出一条全新的产品开发之路,真正将产品开发培养成我国民族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瓶颈,才有可能将我国民族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最终走向国际舞台。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刘世锦,冯飞.迎接中国汽车社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8).

[2]礼文.韩日是如何保护民族汽车工业的.汽车情报.2005,(25).29-31.

[3]吴盟.自主品牌与民族汽车工业.汽车科技.2005,(1).3-5.

[4]崔莹.中国汽车工业的民族之路.中国高新区.2005,(8).54-57.

[5]张超.台湾地区与韩国汽车工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投资北京.2002,(9).35-37.

[6]程振彪,丁毅.中国汽车如何实现自主开发和创建自主品牌. 汽车工业研究.2004,(11).2-6.

[7]贾可.民族汽车工业如何赢得未来.新财经.2006,(1).64-65.

作者:姜 晨

汽车工业战略分析选择论文 篇3:

江淮汽车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的经验与启示

摘  要:产能合作是当前和未来促进中哈两国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方式,江淮汽车成功进入哈萨克斯坦,对于推进两国制造业产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接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选择恰当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营销策略、培植核心競争力以及积极应对哈萨克斯坦市场的激烈竞争是江淮汽车成功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应有效对接哈萨克斯坦经济战略,积极参与中哈产能合作;精准目标市场定位,优化产品结构;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积极开展本地化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江淮汽车;哈萨克斯坦;市场开拓;产能合作

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自2009年起汽车产销量排名上升为世界第一,但是受国内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国内汽车市场日趋饱和,行业出现负增长。因此,开拓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江淮汽车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江淮汽车借助政策机遇不断扩大对沿线国家的投资,19家海外散件组装工厂中有15家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汽车数量占其总出口量的75%。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哈萨克斯坦近年来逐渐成为中亚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引进外资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因哈萨克斯坦是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进入该国市场对于开拓欧亚地区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江淮汽车将哈萨克斯坦作为欧亚地区的重点市场。2014年中哈两国达成产能合作共识,随后在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产能合作并取得诸多成果,但是中哈两国在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产能合作仍然相对滞后。江淮汽车是为数不多的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典范。研究江淮汽车成功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的案例对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开拓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欧亚地区市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对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一、江淮汽车开拓哈萨克斯坦的事件回顾

(一)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市场探索阶段(2008—2013年)

这一阶段的市场开拓以出口贸易为主。2006年江淮汽车开始部署国际化战略,2008年实现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哈萨克斯坦制造业欠发达,汽车工业基础薄弱,汽车需要大量进口。在21世纪初期,哈萨克斯坦对汽车进口没有严格管控,进口车较多,一些国际一线品牌汽车大量抢占哈萨克斯坦市场,冲击了哈萨克斯坦本国汽车产业。在此背景下,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系列措施以促进本国汽车产业发展。一是出台“优惠购车计划”政策保护本国汽车产业;二是实行“欧Ⅱ”汽车排放标准,禁止进口不符合标准的汽车,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汽车安全。2013年,哈萨克斯坦再次宣布实行“欧III”排放标准。一系列扶持民族汽车产业的政策使得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在此阶段,江淮汽车通过出口方式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

(二)以合作生产为特征的深化合作阶段(2014—2015年)

在前期市场探索的基础上,2014年江淮汽车与哈萨克斯坦阿鲁尔汽车集团确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产品组装和经销合作协议。阿鲁尔集团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也是唯一具备涂装和焊装能力的汽车企业。协议签订后,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组装和销售包括S3、S5、N系列高端轻卡以及新能源车IEV6S在内的诸多车型。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进行产品组装和销售可以让江淮汽车有效地避开高额关税,而且汽车零部件相较于整车运输难度小、费用低。此外,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组装汽车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增加江淮汽车的品牌认可度。因此,相较于出口贸易方式,在哈萨克斯坦组装销售产品可以帮助江淮汽车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2015年3月,在“中哈第三次产能合作论坛”上,江淮汽车与阿鲁尔集团在北京签署了《JAC产品组装授权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哈萨克斯坦本土汽车公司将在国内组装江淮汽车的全系车型,推进国产化,并逐步出口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组装授权协议基本涵盖了江淮汽车的全部车型,相较于组装经销协议组装的汽车产品更加全面,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通过上述两个协议的签订,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市场上逐步扩大了生产和组装的汽车产品类型,确立了市场地位。同时,江淮汽车通过对阿鲁尔集团在生产设备、技术、标准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促进了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的发展。

(三)以并购为特征的深度合作阶段(2016—至今)

2016年,中哈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产能合作项目——中哈合资江淮汽车工厂项目正式启动;江淮汽车联合中机公司在2019年5月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汽车企业阿鲁尔集团,其中,江淮和中机公司占股51%。阿鲁尔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市场份额达32%,年产能达6.4万台[2],在库斯塔奈州拥有萨热阿尔卡汽车厂、农用机械控股公司两家汽车工厂,可以生产多种型号的汽车、卡车和客车。此外,阿鲁尔集团拥有自己的品牌4S店和发达的销售网络。收购阿鲁尔集团不但有助于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市场打造完整的生产链,而且可以加强其对欧亚地区市场的辐射作用。2020年,江淮汽车哈萨克斯坦工厂与哈国周边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扩大在哈萨克斯坦生产的江淮汽车出口规模。由此,收购阿鲁尔集团的江淮汽车将在哈萨克斯坦市场开展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出口以及服务等产业链合作,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二、江淮汽车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的经验

江淮汽车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中哈两国政府政策的支持,江淮汽车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境外市场开拓经验,以及合适的市场进入策略。

(一)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1.充分利用我国“走出去”政策

2015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持。比如,在境外投资管理方面,政府境外投资的审批权改为核准权,简化了核准手续,降低了核准限制;在金融和税收方面,政府建立了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同时也加强了税收和信贷方面的支持。江淮汽车充分利用“走出去”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哈萨克斯坦市场。

2.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哈萨克斯坦的积极响应。[3]2014年,哈萨克斯坦政府提出“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中哈政府高层就关于加强两国间基础设施建设、非能源领域合作等达成共识,为中国企业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江淮汽车充分利用两国政策对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与哈萨克斯坦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成功地在哈萨克斯坦合资建厂。

3.充分利用中哈产能合作的机遇

2014年,在李克强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中哈达成产能合作的共识,随后双方政府定期举办投资和产能合作会议,讨论、确定并实施产能合作项目。中哈产能合作旨在将我国的优势产能转移到哈萨克斯坦,帮助哈萨克斯坦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是中哈双方都重视的产能合作领域,对两国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哈产能合作涵盖能源、农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江淮汽车利用产能合作契机,积极将在哈萨克斯坦合资建厂纳入中哈产能合作项目清单,并在中哈两国政府支持下将项目快速落地实施。

(二)对接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

1.对接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资源富裕型国家,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资源出口驱动,制造业基础薄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低。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2012年,哈萨克斯坦政府提出了2050战略,计划在七个五年的时间里逐步使哈萨克斯坦成功跻身世界发达国家前30的行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哈萨克斯坦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扩大汽车制造业引进外资的规模,提升本国汽车生产能力。哈萨克斯坦总理马明提出,汽车制造业是优先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哈萨克斯坦政府已经制定了《2019—2024年汽车制造业发展路线图》,为本国汽车企业提供相应支持,确保到2020年汽车年产量达到10万台。江淮汽车捕捉到哈萨克斯坦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和潜力,将企业的国际化与2050战略目标密切结合,从而获得了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支持和进入其市场的机会。

2.满足哈萨克斯坦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

为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推动本国制造企业的发展,2015年哈萨克斯坦在“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框架下提出了“优惠汽车贷款计划”。根据该计划,购买本国制造的汽车,每年实际贷款利率不会高于7.5%,每辆汽車价格在560万坚戈以内,首付不超过汽车购买价格的20%。贷款资金由政府从国家基金中拨款,通过哈萨克斯坦6大银行和开发银行租赁公司发放。优惠购车贷款计划的实施刺激了当地居民购买国产汽车的消费需求。江淮汽车抓住机遇,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汽车工厂,实现汽车生产本地化。江淮汽车的加入丰富了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品牌的多元化,促进了本地化生产汽车数量的提高,为当地居民购买国产汽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实施恰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营销策略

江淮汽车充分考虑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状况,并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了合适恰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从市场进入方式来看,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包括出口贸易模式、契约生产模式和直接投资模式,三种模式由简单到复杂。[4]江淮汽车选择了由出口贸易到直接投资的循序渐进的进入模式。在营销策略上,江淮汽车选择了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战略和品牌战略。[5]

1.适宜的市场进入模式

江淮汽车在进入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过程中由直接出口向资本输出转型。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上国际品牌众多,出口贸易模式很难让江淮汽车在短时间内打开哈国市场。江淮汽车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了契约生产和投资模式,逐步深化与当地知名企业阿鲁尔集团的合作。首先同阿鲁尔集团签订了组装经销协议和组装授权协议,以达到规避部分关税和政策风险的目的。然后与阿鲁尔集团合资建海外生产组装工厂进行本地化生产,让当地民众通过哈萨克斯坦的汽车制造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品牌的认识,提高品牌形象。在哈萨克斯坦市场获得一定认可之后,江淮汽车进一步扩大投资,联合中机公司采取了跨国并购的战略联盟模式,收购了阿鲁尔集团建立了中哈合资企业,并购阿鲁尔有助于江淮汽车扩大在哈萨克斯坦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扩张的成本和风险。

2.针对哈萨克斯坦市场的产品组合战略

江淮汽车生产涵盖卡车、商用车、乘用车、客车在内的多种车型,但在开拓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过程中并没有将所有产品都推向市场。充分考虑到了哈萨克斯坦居民身材高大和地势不平坦的特点,对操作灵活方便型汽车的偏好以及存在较大拉载货物需求,所以在车型选择方面,江淮首先选择了瑞风S3、S5和N系列高端轻卡的产品组合投放市场。其中,江淮S3型车凭借宽敞舒适的内部空间和强大的越野性能在2016年获得哈萨克斯坦国内“人民品牌”称号,这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汽车品牌。高质量的产品帮助江淮在哈萨克斯坦市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考虑到哈萨克斯坦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其丰富的清洁能源,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逐步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电动车IEV6E和IEV7E。江淮新能源型汽车性价比高,获得了当地居民的极大认同。

3.品牌战略

江淮汽车生产组装的产品会经过多轮测试以确保质量达到要求。江淮汽车不仅仅致力于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产品,也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充分带动当地汽车工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岗位。在哈萨克斯坦生产江淮汽车的金色草原汽车工厂,雇佣的工人全部都是当地居民。这一方面帮助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哈萨克斯坦居民心中留下了好的品牌印象,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减少了江淮汽车进军哈萨克斯坦过程中的阻力。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订单大规模减少、国内开工率不足、现金流周转困难,但在接到哈萨克斯坦卫生部300台救护车的订单时,江淮汽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及时顺利地交付了高质量的产品,为哈萨克斯坦疫情的控制助力。根据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协会2018年发布的数据,江淮汽车排在最受欢迎汽车品牌的第四位,前三位依次为拉达、现代、起亚。2019年,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销售了1000台汽车,排在国产车销量的第一位。

(四)掌握核心竞争力

1.攻坚核心技术,致力自主创新

江淮汽车短时间内受到哈萨克斯坦市场青睐,靠的是核心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哈萨克斯坦夏季炎热,太阳辐射较强;冬季气候严寒,汽车行驶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干扰因素。江淮生产的SUV型汽车整合了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包括“双馈”防冲击驾驶性技术、坡道辅助技术、单踏板能量回收技术等。这些技术既保证了行驶途中的舒适度,又可以节约能源以符合哈国的环保理念。其最新发布的江淮iVE7s增加了电池包智能恒温技术,可以保证电池在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正常运转,减少外在因素的干扰。江淮汽车生产的SUV型汽车基本满足了哈萨克斯坦居民的使用需求,该国政府也十分认同江淮汽车的技术和品质。除了整车的研发和生产,江淮汽车在底盘和动力系统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第一台独立客车悬架底盘就是由江淮汽车生产,该产品被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

2.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江淮汽车重点关注的领域,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江淮汽车表现如表1所示。2018年,江淮新能源汽车销量63671辆,同比增长125.4%。在整个行业的汽车销量面临下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仍然增长迅速,可见,节能环保型的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五)积极应对哈萨克斯坦市场的激烈竞争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市场潜力巨大。一些国际知名汽车企业争先在哈萨克斯坦布局,汽车市场竞争激烈。2008年,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公司开始代理销售德国大众、日本丰田、韩国现代和美国福特等国际一线汽车品牌,并且实现了可观的销量。此外,哈萨克斯坦的汽车制造工厂已经开始组装生产拉达、现代、大宇、雪佛兰等品牌汽车。截止到2019年8月底,哈萨克斯坦汽车保有量达456万辆。从汽车的品牌来看,俄罗斯拉达汽车保有量排在第一位,超过75万辆;日本丰田汽车保有量超过48万辆,排在第二位;从汽车进口来源国来看,自独立后从德国进口的汽车数量累计超过一百万辆,保有量排在前三位的品牌分别是大众29.4万辆、奥迪22.4万辆和奔驰19万辆。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激烈的竞争环境,江淮汽车考察了哈萨克斯坦居民的购车用途和消费偏好并在此基础上细分市场,发现哈萨克斯坦居民购车主要用于载货和家庭出行。哈萨克斯坦不断完善境内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打造中亚地区最大的跨境运输中心,用于运输货物的购车需求不断加大。江淮汽车将皮卡和轻卡的产品组合投放哈萨克斯坦市场;哈萨克斯坦居民身材高大,购买私家车时喜欢宽敞舒适的车型,此外,操作灵活、节能环保也是哈萨克斯坦居民购买汽车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江淮汽车最先选择新能源系列乘用车在哈萨克斯坦国境内组装生产。细分市场,精确的市场定位是江淮打破了后来者劣势的关键。[6]

三、江淮汽车的经验对我国企业开拓

哈萨克斯坦市场的启示

(一)对接哈薩克斯坦经济战略,积极参与中哈产能合作

建议我国企业充分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充分考虑哈萨克斯坦的资源优势、产业特征和工业化发展进程,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投资合作。中哈产能合作由两国政府达成共识后共同推动,已经建立定期会议机制和金融支持机制,具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哈萨克斯坦较中国有较大的城镇化提升空间,存在更多的投资机遇。[7]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产能合作与产业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契合度较高。2050战略和第三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都是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哈萨克斯坦将“加快经济技术现代化建设”作为最为优先的发展领域,特别强调要通过加强数字经济的发展将石油加工、冶金、机械和设备制造、化工和制药、农业和食品制造等行业确定为重要发展部门。这些战略目标与我国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具有高度契合性。建议我国企业对接中哈两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战略,通过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第三次现代化建设,重点是加强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和设备制造、ICT产业和物流运输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扩大对哈萨克斯坦的投资。

(二)精准目标市场定位,优化产品结构

我国企业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之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掌握目标行业部门的行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了解哈萨克斯坦居民的偏好,并分析各细分市场的竞争状况,要依托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我国企业如能生产符合哈萨克斯坦特定消费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就能增加市场开拓的成效,也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我国企业也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标准,生产符合标准和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合规高质的产品更容易被当地居民接纳、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可以加大进入市场的成功率。

(三)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模式,积极开展本地化生产

哈萨克斯坦政府出台发展战略和规划推动经济多元化,以减少对石油等能源资源过度依赖,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来促进其工业化进程。哈萨克斯坦市场的投资机遇很多,但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也很高。我国企业在开拓哈萨克斯坦市场过程中应了解该国具体行业的外资进入限制和贸易壁垒,了解和掌握具体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特点,清楚具体行业的投资壁垒和税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进入模式,提高市场开拓成效。不同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起到的作用有显著差别,进入模式的正确选择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国际市场的开拓成本,提升市场开拓成效。同时,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也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哈萨克斯坦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位置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循序渐进地选择产品贸易、合作生产等契约型进入方式,以及新建或并购等方式。

(四)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哈萨克斯坦不断出台经济政策以优化投资环境和吸引大量国际企业前来投资,这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哈萨克斯坦市场的难度。我国企业要想在哈萨克斯坦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就要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掌握核心竞争力能给对手造成进入壁垒,有效控制市场的占有率。[8]因此,在拓展哈萨克斯坦市场时,我国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在自我创新上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获得哈萨克斯坦居民的认可,提高中国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黄晓燕,秦放鸣.“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哈制造业产能合作的经济效应与反思[J].对外经贸实务,2018(4):8-11.

[2]徐海燕.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哈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以哈萨克斯坦国家战略规划为视角[J].学术探索,2016(3):18-25.

[3]宋利芳.中哈“丝路经济带”战略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J].中国流通经济,2016(9):70-75.

[4]甘碧群.国际市场营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5-149.

[5]张海东.国际商务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08.

[6]赵君丽,童非.并购经验、企业性质与海外并购的外来者劣势[J].世界经济研究,2020(2):71-82+136.

[7]李钦,许云霞.哈萨克斯坦引进外资的特点、做法及启示[J].新疆财经,2014(4):59-65.

[8]冯钰钤.试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3):158.

作者:胡颖 王帅

上一篇:区域金融管理现状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