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为了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擅长发现并解决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塑造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特色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论文 篇1:

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研究

摘 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尽快转变教育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念。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教育不仅是拓宽就业渠道的必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业教育;教育模式

高等院校只有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大学生的创业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有利于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通过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教育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 570 万人和 42.4 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 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

到2009年,高等学校在学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毕业生超过600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必然表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早实现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美国以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措施,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 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1968年巴布森商学院第一次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粗具规模:1600所高校开设2200多门创业课程,共有277个捐赠席位、44种相关英语学术刊物以及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已经涵盖了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研究生的教育领域。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的“128 公路”依托高校的创业教育兴建了大量中小型企业,1980年~1999年创造了34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先后出台了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随着高校的扩招开始起步。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并在国内管理学院中率先为 MBA 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1999年,国务院通过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高校在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同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决议要求“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10 年 5 月,教育部为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强调高校创业教育不是面向个别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局限于专业教育,而是必须融入大学生的全程教育;创业教育应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创业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创业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密不可分。”

什么是创业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教育具有什么特点?这是我们发展创业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对于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理念的深度探讨在上个世纪已经进行过多次。1989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会议认为,创业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培养创业人才的先进教育理念。1991 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强调,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和综合创业素质,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社交和管理技能。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国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毕业以后真正从事创业的比例大约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必须妥善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好比是鱼与熊掌的关系,都是大学教育的必要选择,其总体目标均指向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仍然根深蒂固,许多高校在粗放式扩张过程中存在教学质量相对下降的现象,诸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缺乏能力培养,忽视首创精神等等。专业教育无疑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目前的专业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眼球,更无法激起他们创业的兴趣。要使学生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当今的大学生如果不能凭借自己的创业激情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就算不上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大学生。因此,要深入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每个具体教学环节中的有效途径,要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管理等教学思想中渗透创新精神;在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教学环节中大力倡导首创精神;在学术竞赛、调查研究、社团建设中融入创业精神,同时,建立和健全创业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创业教育激励、保障、评估机制,形成与创业教育配套的科学体系。

二是要处理好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是对于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创业教育不是仅仅针对那些敢为天下先、大胆吃螃蟹的个别学生,而是要作为一项基本素质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实践当中去。只有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完全吻合的。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高等院校只有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才能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接受锻炼的机会越多,综合素质越高,创业的成果就越大。

三是要处理好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个性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教育应着力将学生由一般求职者培养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工作岗位创造者,要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选择人生成功道路,教会学生妥善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升华和完善学生的自身人格、创造性格和创新品格,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劳动奠定良好基础。创业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创业型人格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团队意识。创业教育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创造力,增强其竞争力,以此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就业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尽管形式多样,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人数很少,不到毕业总数的 1%,创业成功的例子更是少数,创业教育的实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收效甚微。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职业教育,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 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应从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和倡导各类大学甚至中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并把创业家和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密切校企联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配套改革,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高校以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兼涉及创业教育内容的占多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在多数高校目前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在现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状况下,可广泛采取启发性的渗透式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由点及面地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衔接,可以极大地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也可以促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脱颖而出。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形成合理的师资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学校的老师走向企业积累实践经验,让企业的技师走进学校充当兼职教师,这样可以在短期内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创业教育队伍。

2. 抓紧落实创业平台项目建设

高等学校要出台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要把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比如说电子商务、网店就是一些比较适合于青年学生创业的很好的载体。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园商店、家电维修、家教服务等勤工助学活动,既能解决部分家庭困难学子的生活来源问题,也能极大地提升这一部分学生的创业体验。此外,高校教务部门还可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实训基地以及各种科研平台,面向学生设立创业项目和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产、学、研一条龙服务。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经验有限,很难凭借个人奋斗取得创业的成功,因此,团队合作就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模式。要鼓励学生积极组建创业团队,对于涌现出来的优秀团队要予以精心培育和重点扶持。

3. 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实践活动

大学生尽管创业热情很高,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经验的支持,其创业过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强化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培训很有必要。KAB 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根据 2011 年 KAB 创业教育年会统计,目前创业教育已在全国850 所高校生根发芽;开设 KAB 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高校达600多所,成立KAB创业俱乐部的高校100所,累计有20万名大学生参与了课程学习。湘潭大学2011年计划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20期,免费培训学员600人。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使部分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他们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价值升华。

总之,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增长点。当代高等教育必须在内涵中注入创新元素,将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的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始终,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的独立人格和引领知识服务社会的完美品格,以此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创新型人才的召唤。

参考文献:

[1]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蒋德勤.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4]秦瑞莲.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M].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王东海

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农业生物科学卓越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效果

摘要:为了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擅长发现并解决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塑造学生独立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特色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对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生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国内大多数包含农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千篇一律、僵化保守,与建设现代化大学制度要求相距甚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从事农事的热情与能力,也难以在农业科技的发展中有所创新,国际竞争能力差。高等农林教育是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农林教育的综合改革错综复杂,其重点是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计划”是推进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如何成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摇篮,如何成为现代农业相关产业的技术库,如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库,这是很多高校都在探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四大职能之一社会服务的扩展和延伸,并承载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也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国家,均先后出台了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德国在1999年就提出,每年要有20%-30%的毕业生能够实现自立创业的目标。1996年,印度提出“高校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但是,受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育理念,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为此,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做出了规范。

本研究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理念,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农科卓越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意图构建农业生物科学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分析了实施效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特色

河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设立于2007年,依托河南省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洛阳市特色资源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充分发挥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优势,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强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历经10年发展,形成了牡丹高值化利用、应用生态技术、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三个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能够胜任基础生命科学、牡丹产业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创新性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强化产学研人才培养始终以牡丹等特色生物资源为切入点,科学论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特点,不断优化产学研人才培养内涵,努力使生物科学专业办学与时代同步、与需求同步,保持发展后劲。学生有更多机会到洛阳知名牡丹科技公司进行实习实践,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开拓市场视野,为明确今后就业或考研方向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针对新形势下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生物科学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创新,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采用课程模块化设置和个性化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多方面要求,使学生不仅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在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分别对生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力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研究方法,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在2014年版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教学模块。在“通识教育”模块,强调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学科平台课程”模块,强化、突出生科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学生兴趣和个人的发展需要,提供了生物科学多个研究方向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学多元化培养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模块,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2017年版的培养方案中,顺应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将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实践教育环节平台”四个平台,将平台内的课程模块化。在“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课程中,包含“牡丹高值化利用”“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應用生态技术”“学术类选修”“应用选修类”等课程模块,学生可依照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修特定模块课程或模块内的特定课程,大幅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

(二)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模式不仅完善和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还构建起了一个由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多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阶段:课程实验。生科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都开设有一定学时的实验课,以此作为理论课的验证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要的课程,例如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还单独开设了与理论课并行的实验课,并单独进行考核,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课程实习。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例如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课程,开设一周的野外实习或课程实习。通过各类实习,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部分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和进行创新。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实习。为了适应多元、个性化培养人才的需要,实践教学模块中增加了19周的专业综合实习,分成几个专题进行。第一个专题讲解文献分类及检索方法,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个主题的文献检索任务,并阅读和讲解文献,时间3周;第二个专题介绍生物类专业常见数据库的使用,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海量数据的选择与应用,时间1周;第三个专题介绍学术论文的写作,其中贯穿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学术道德等内容,时间1周;第四个专题学生可自行联系或组织到校外或校内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共14周,占整个专业综合实习的70%。经过这四个专题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学会专业文献的检索、专业数据库使用以及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同时还了解并参与了生产或者科研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下一个阶段毕业论文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本科毕业论文。此环节是前面三个环节的全面提升,是体现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而且标志着学生是否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毕业论文环节时间为13周。此环节开始前,学生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统一要求,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自己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根据教师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请表和任务书确定论文题目和实验任务。然后,学生经过文献检索和研读,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分析数据,并按照要求撰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毕业论文,翻译一篇不少于10000个以上印刷符号的英文文献。学生的毕业论文完成后,要经过中国知网的论文查重系统检验,并确保查重率不超过20%。最后,经过指导教师对论文的评阅和其他教师对论文的审阅之后,才可以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四个不同阶段的反复训练,学生对各类实验操作、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有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按照学生发展意愿进行分类培养,构建多元、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和扎实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医药、食品、农业、生态、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指导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为了实现多元、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自2014年以来,我们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生物技术制药、现代作物育种、作物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无土栽培技术、药用植物资源学、中药炮制学、植物天然产物开发、旅游生态学、生物学教学论等多专业方向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发展意愿进行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外,还特别针对毕业后打算就业的同学开设了市场营销学、企业家论坛课程等就业指导类课程,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和创业打下基础。同时,每年邀请各方面专家为学生做专业报告,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全面推行学业导师制,助力学生成才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落实《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课外培养工作指导纲要》,学校全面实行了导师制。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系主任和辅导员任成员的学业导师工作小组。同时,生物科学系还组建了由专业导师和年级导师组成的学业导师团队,面向所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学业导师团队的工作主要有:指导学生制定学业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发展规划书》的填写,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学业咨询服务。同时,在学生选课、报考研究生、参加就业培训、参加SRTP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加“挑战杯”竞赛等方面提供全程的指导和服务,全方位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五)邀请各类生物学专家讲学,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校和农学院及生物科学系每年都邀请一些国内外顶级或知名的各类生物学家来校为师生们做学术报告。以2017年为例,学院和生物科学系先后邀请来讲学的生物学家和专家有:中国科学院方精云院士、种康院士、王亮生研究员、刘政安研究员,清华大学孟安明院士,武汉大学朱玉贤院士,浙江大学徐建红教授,兰州大学李凤民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张斌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崔瑾教授,原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Jocob Weiner教授等。这些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专家们的学术报告,不仅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促进了学生们的多元、个性化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施效果

这些年,随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一)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在授课教师和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努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都得到了普遍提高。在完成课业学习的基础上,一些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每年,都有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申报并获得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资助,一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国家级的挑战杯竞赛并获奖。例如,生物科学一些学生在2016年和2017年的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获得银奖和三等奖,在2017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三等奖。

(二)学生的就业率几乎达到100%

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改革与实施,生物科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效果比较显著,刻苦学习和“比、學、赶、帮、超”的优良学风在学生中蔚然成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近几年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几乎持续维持在100%的高水平,稳居于学校前列,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普遍好评。

(三)考研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考研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34.94%以上),在每届毕业生中几乎都有学生考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大学等国家级科研院所或全国重点大学深造。考研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的培育质量和所具备的优良学风以及他们在研究生初试和面试中的表现,均得到了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认可和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杨芳.学位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实施效果研究——基于G大学的实证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6(1):54-58.

[2]刘仁,袁妍.涂料专业产学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6(1):29-30.

作者:赵威 张明明 薛娴 方强 侯小改

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多维度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之意,应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遵循综合化、多样化、渗透化、系统化的设置原则,从创业人才所需素质、创业行为实施条件、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课程性质等多个维度考虑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以期实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复合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距离这样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通过分析各种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多维度视角

应用型大学必须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大多数高校它还处在起步阶段,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还有待开拓,其中相关课程的设置是关键内容,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成为热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一)综合化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全面考虑,多渠道、多维度、多种方式,综合地设置课程。但现在大部分院校,只开设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两门课,课时少,教育效果不明显。综合化地设置课程就是要从被教育者的行为角度,从教育过程角度、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角度去研究,达到将知识与技能全面地施与被教育者,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育手段和方式要多样化,课程设置应该考虑被教育者作为人的特征,以人为本,各种教育手段相结合,有理论教育,更要结合实践教育,有课堂教育还要有课堂外的教育,有直接的知识讲授,还要结合成功人士的经验报告,达到从理性到感性,从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探询,从听别人讲到自己去体验的教育过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三)渗透化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它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许多学习内容是传统专业课程的内容或是分支,从这点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综合教育体系才能完成的。比如创业课程中的财务规划,公共关系学、风险投资、市场营销等分别是财务会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投资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支。但这种渗透式的课程设置做得远远不够,成为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四)系统化

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系统化,可以从被教育者的角度将教育的实施看成一个系统,为了实现使被教育者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的素养和技能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从心理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经验教育和环境教育多个方面,系统化地设置教育课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要求。

二、多维度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一)从创业人才所需素质的角度进行设置

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应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学校据此设置相关的课程。大学生首先应具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对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课程有创业学、创业思维概论、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了思维还要具备相应的技能,包括创业企业的战略管理,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创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目标公司的财务分析、创业企业的税务筹划、创业企业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创业风险的管理等。这些方面的课程需要学校内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包括教材的改编、教师的配合、实验平台的开放,课程的选修管理等。

(二)从创业行为实施条件的角度进行设置

行为学认为,人先有行为动机,具备合适的机会时,行为才会发生,行为中的控制,最后达到行为目的,由此我们从创新创业行为的角度来考虑课程设置。所以,最基本的教育是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维的普及,有了这样的思维就具备了行为动机。为了教会学生寻找合适的行为机会——商业机会,可开设商业策划、公共关系、风险投资等课程。在实施创新创业行为过程中,要具备使行为达到目标的技能,因此要教会学生开拓市场、财务规划、风险控制、人员调配、法律支持等技能。行为要达到目标,试验实践、学习经验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设置实训课,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做报告。另外,环境是行为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校园教育环境的建设,如通过定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利用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利用跨院校的学生组织加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

(三)从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的角度进行设置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传统专业课内容的融合程度不同,分为独立课程、借鉴课程、交叉课程。独立课程是与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上没有联系的创新创业课程,比如创业思维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借鉴课程是原来是只针对某个专业,现在引入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后,也需要开设的课程,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也会学习公共关系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风险投资学等。交叉课程,是指基本理论是传统专业课程内容,但是需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重新编辑,是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交叉的一门课程,比如创业企业财务管理、创业企业纳税筹划等,这系列的教材目前还是有很大空缺,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建设。

(四)从课程性质的角度进行设置

根据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不同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实践课。基础课是使学生理解创业是什么,基本的创业理论,具体的课程有创业学概论、创业基础理论等。专业课设置旨在为创业学生讲解创业过程中所需要专业知识,如创业法律基础、创业案例研究、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课等。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训、实验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通过实训课,学生了解创业活动的基本过程,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通过实践课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能和资源具体运用到一项实际的创业活动中去,了解和掌握创业活动的基本细节,真正实现创业的意愿。实践课也是创新创业的孵化过程,通过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资源和人脉,将自己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效益,开创了真正的企业,带动了其他同学。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学习多,实践学习少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理论学习比较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开设很多年了,是最普及的相关课程了,但却只是理论的讲述,没有加入实训实践的内容。尽管这几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很多院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大赛、开设了创新创业基地,但还没有将大部分学生纳入实训实践体系中,只是在培养少数活跃的学生。

(二)创新创业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少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应是掌握财务、管理、投资、法律等多门知识的综合性的人才,但我们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还达不到这一要求,有的专业课学生接触不到,学校也不给学生提供选修的机会。

(三)实践教育只重视个别培养,普及教育不够

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应向普及的大众化教育发展。发达国家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我们在大学期间才强调这一方面的教育,本身就起步晚,更应该尽量扩大受教育面,一步步做到先普及创新创业思维,再普及创新创业技能教育。

(四)创新创业课程缺乏渗透性

前述分析中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向专业课教育的渗透,强调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将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工作内容。这种渗透和融合需要打破目前各院系各自为政,相对比较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各院系的专业课和实验室向全校学生开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参加各种实训实验。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全面融合

融合应该是全方位的,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要求,再到课程的设置都要体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具备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素养应该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应在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训实践教育模块中均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多样,有独立课程,渗透课程,有必修,也有选修。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实训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个专业一个院系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同时也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必然要求院系之间、专业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合作和沟通,建立一种受教育者自由选择教育资源的开放式系统。学校的教学管理、资产管理需要重大改革。

(三)加强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要设置很多交叉的课程,但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是很少的,没有教材,没有相关成熟的案例体系,需要教师逐步完善这方面的专业建设,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相学习,才能满足教学研究的需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复合性人才,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其他专业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通过带项目、带课题、自主创业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学校应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教师顶岗实践的机会,形成教师的培训计划。学校还要与企业、社会合作扩充教师队伍,将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引入学校做指导教师或实践教师。

参考文献:

[1] 陶燕.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考试周刊,2012,(54).

[2]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3] 丁波,等.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4] 张广宇,王刚.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之课堂教学创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5] 赵天琦,李鸣欣,陈晓冬.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举措及认识[J].广州化工,2016,(6).

[责任编辑 刘 瑶]

作者:毕克如

上一篇:城市鲜花园林绿化论文下一篇:职业院校英语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