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2024-04-23

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厦铺小学

程胜男

通过阅读和学习张力载写的《转变教师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策略要点》,再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感悟,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需要用有全新的思想来指导。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所以教育观念对任何学段的教学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在那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的教育观念、转变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很难适应新课程并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彻底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自古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教育定式。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教育的不断更新,所以这种固有的模式也应该要逐步改进。因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重的是传授知识,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机械,呆板的,只能靠死记硬背,套题型完成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很难培养培养出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高素养的学生。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绝对优势,也能让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不断的提高。真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老师的角色也得到了充分的转变,由“匠”转变成了“师”,真正突破了固有教学模式的禁锢。

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是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育观念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使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把握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课堂教育观念的转变会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变“灌输”为“对话”,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首先,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使之产生的新的思维碰撞与思想交锋,从而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要求决定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观念,方能与时俱进,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适应新课本的教学要求。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元化,多学科的知识都要涉及,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点方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学。

篇2: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篇3: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但是, 当前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长期缺失和音乐教育观念的落后, 导致音乐教育仍然十分薄弱。作为一名农村中学音乐教师, 笔者就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些体会, 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 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改变“教师中心”的教师观, 积极开展师生合作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课程教学, 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合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居高临下、惟我独尊等“教师中心”的教师观, 与学生平等相处, 把学生视为“伙伴”, 以“教学相长”的教学观, 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是“待教育”的心态, 真诚地接纳学生, 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 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教师要改变“一言堂”和只让学生“只听不唱”的教学方式, 要大胆地让学生敢说、敢唱、敢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懂得赏识学生, 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树立“学生中心”的学生观,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但是, 在农村中学音乐的实际教学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特别关注乐理知识掌握得牢固、又爱自我表现的“音乐特长生”。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音乐特长生”给予特别的呵护, 提问最多请他们回答, 上台表演最多的也是他们。大部分学生则成为了他们的“听众”, 成了他们的“陪读生”。结果这些所谓的“音乐特长生”因为常常被老师关注而特别喜欢上音乐课, 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导致大部分同学讨厌上音乐课, 音乐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要求。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音乐教师更应该关注那些胆小、怕羞、性格内向、不爱表露自己的学生, 把最美的笑容留给他们, 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在他们身上, 让他们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让他们也从心理得到满足, 并在这种满足中增加信心, 从而热爱音乐课。

笔者认为, 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学完一首歌曲时, 将学生分为几个要求不同的层次:

最高要求:这个层次的学生必须唱准音高节奏, 而且要带有感情;

第二层次: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基本唱准;

第三层次:这个层次的学生必须掌握歌曲的音高或者节奏;

最低层次:这个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会唱1至2乐句, 敢于表现自己就可以。

教师在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的同时, 只要每个层次的学生每次进步一点, 就给予鼓励和微笑, 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从而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生活作为音乐表现着的世界, 音乐也成为生活的事实。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 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

中学音乐教学要走进生活, 贴近生活实际, 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融入音乐教学, 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 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比如, 有些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 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现在的学生都普遍喜欢通俗歌曲, 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 如《奔跑》、《朋友》等, 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还有很多学生都迷周杰伦、S.H.E, 而对音乐课堂里面的很多歌曲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因此,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每学期音乐选修歌曲表, 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选择, 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 汇总、确定歌曲。

总而言之, 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初中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农村中学音乐教学中, 准确把握音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天赋和音乐欣赏能力, 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摘要:中学音乐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开发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剑琴.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13) .

[2]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7.

篇4:浅谈信息与教育观念的转变

首先,信息能帮助决策者树立起改革的观念。要进行改革就得有新的观念,有跟上时代的新思想。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无图书室、资料室,有的校长办公室书架上的书已发黄并布满灰尘。有些人对于新信息总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在这样的环境中,校长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是不可能的,学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离不开收集大量的信息。没有信息的大脑,就如同没有矿藏的荒地,任你怎样去开发也是空空如也。

其次,信息能使决策者具有社会的观念。要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制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等,教育决策者就要从过去孤立办学的模式里走出来,了解学校、了解社会,然后制订与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计划。我们知道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办学的思想具有社会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适应当下发展需要的。他重视培养学生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在规劝各国诸侯施行仁政的同时,收集了各国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编订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等六经,供人们学习和践行。孔子的事迹说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培养出来的人是否能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因此,决策者在办教育时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社会道德的形成、时代的潮流等。

篇5:浅谈现代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现代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现代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需要的教育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身体基础.

作 者:詹中辉 作者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教师发展现 教师职业观 新时代师生关系观 教育的主体现 教师的责任观

篇6: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必须用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不断的去研究学生,探索教法,这样才能够在教育的天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关注教育学生。教师要系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里特征、性格特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他们,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使他们健康的成长,对待智商高的、成绩好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对待中等生,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培养他们的思维,相信“勤奋出天才”、“刀越磨越锋利”的道理;对待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时时记在心里,既像严厉的父亲一样去教导他们,要求他们,又像慈爱的母亲一样去关爱他们,既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又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爱。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找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得到全面发展。

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焕发课堂活力。用满腔的热忱投入教学研究之中,提高教研能力。要在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课题研究落实到教学中去,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提高教研水平、教学水平。要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课堂活力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和谐氛围,提高学习效率。素质教育、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臵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要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心里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发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

了展现与培养:或臵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流动的是阳光,是平等、是和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体素质得到增强。

要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授之以渔”,培养实践能力。死教书、死读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图书馆:王欣 2012年4月24日

更新发展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对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能力。客观地讲,目前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够,学习实践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尽能始终坚守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因此,我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学实践,深刻领会其内涵和精神实质,重点把握两个“深入”,一是深入学习;二是深入实践,特别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人才培养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始终把培养人放在首位。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

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

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

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二、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又要提高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

1、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取人之人,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教学质量。要经常听课,积极参与教研室的座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真研究教材,广泛阅读,深入细致地备课。要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3、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材施教,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力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工作中要把坚持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始终把广大学生的利益放在

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学生安危冷暖,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

1、加强师德学习,为人师表。良好的师德是从师的最基本准则,要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品德形象和师友形象,必须具备坚韧的意志品格、饱满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以及和蔼可亲的教师特征。

2、改变工作理念,服务当先。不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位臵,要转变观念,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踏实做事,多做好事多办实事,树立起“学生发展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次谈话,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

3、科学评价学生,客观公正。力争通过教育引导、认真检查、科学考核,及时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防止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及个人好恶去判断、评价学生,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毫不松懈地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终身学习,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真真正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才能为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7: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一、自拟讨论题目、丰富讨论内容

当前,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房地产开发公司紧紧围绕一季度的工作,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好一季度谋划好二季度及至全年,着力在破除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上下功夫,在克服阻碍经营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解决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查思想,找差距。房地产开发公司自拟4个讨论题目,丰富了讨论内容。

1、如何有效推进人力资源优化组合?当前,原地产公司、金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土建分公司合三为一,如何整合好人力资源、优化劳动组织?

2、风清气正也是政绩,单位风气到底如何?职工的最大怨气是什么?

3、职工的成本意识如何?管理上是否存在漏洞?职工学技术的热情如何?

4、干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如何?干群关系如何?班子团结如何?

二、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为加强组织领导,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由邵东亚、钱士平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办,负责大讨论活动的督导与业务联系。土建分公司全体副科级以上干部撰写一篇研讨材料,基层党组织多次组织大讨论研讨活动。公司党总支举办“转观念、闯市场、促转型、提效益”解放思想大讨论征文,共评选出优质征文5篇。

三、深入自我剖析,讨论效果明显

通过思想大解放大讨论活动,大家自觉将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企业整合转型发展、不利于科学创新发展的陈旧观念和固有利益格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致认为:一是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带头破除妨碍当前发展信心不足等各种障碍,带头讲原则、重感情、促团结、求和谐,一级带着一级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形成一级检查一级,一级考核一级的闭环管理模式,以此提高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的执行能力、治企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8: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国家非常重视西藏教育的发展, 对西藏教育的投入非常之大, 尤其是对农牧民学生到学校学习实行包吃包住包学费为主要内容的三包政策。国家投入的三包经费每年达3.3亿元以上。尽管有这么好的优惠政策, 但在前几年, 尤其是2010年以前, 农牧民不愿意送子女上学。就这个问题, 我专门对一些农牧民进行田野调查, 将农牧民的教育观念归纳起来, 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很多家长认为, 把子女送到学校学有所成后, 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地, 就会到别的地方工作, 自己老了没人照顾, 家里的活也没人干, 自己也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 所以严重影响了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2) 许多家长还存在这样的担忧, 子女到学校学习, 知识不学到, 考不上学, 只有回到家中, 也耽误了最佳学农活的时间, 这样的话, 还不如从小就让其在家学干活。 (3) 由于条件恶劣, 交通非常不便, 学生住得比较远, 家近的从学校, 走路要2小时才能到校, 家远的, 回趟家需走路一天。学生来校学习, 从一年级起就必须住校。孩子太小, 家长担心孩子在校吃不好, 穿不暖;教师少, 学生多, 教师不会用心照顾学生。因而, 担心小孩在校安全问题, 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为让农牧民送其子女上学, 接受教育, 政府想很多办法, 如罚款、乡干部蹲点学校等, 但效果都不理想, 学生到校巩固率不高。各乡政府把学生送到学校, 学生却连夜逃跑, 真正能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读完的学生不多。

近两年, 尤其从2012年起, 昌都市农牧民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我校2002年从昌都师范学校转型至昌都职业技术学校这十年期间, 招生非常困难, 虽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学生实行三包, 但农牧民还是不愿意送其子女到学校接受学校教育, 招生非常困难。即使招到了一些学生, 但学生在校也是非常不稳定的, 流失非常大, 而且以前只要愿意来读, 我们学校都要。但2012年、2013年、2014年这三年, 我校招生非常好。尤其是今年, 我校已掌握了招生的主动权, 由以前的只要学生来读我校就收转变为挑选学生了, 规定没有上过初中或没有初中毕业证的学生不属招生考虑范围。昌都市其他各校招生情况也比较好。农牧民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 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 政府的政策扶持。在2012年上半年, 在昌都市招了大批的协警, 条件是只要有中专和高中文凭都可参加协警的考试, 考上协警经过一年的试用期可参加转正考试且成绩合格即可成为正式在编的警察。而且, 招的这批协警都在昌都市及所属各县、各乡镇内工作, 解决了大批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他们就业就在本地, 没有远离家乡, 能够照顾到家里。 (2)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交通、通讯等综合因素的发展。近几年, 西藏昌都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外出务工的人逐渐增多。前几年, 从昌都市到各县的客车都有问题, 更不用说到各乡镇的客车了, 农牧民出行大部分靠马。另外, 通讯更成问题, 联系基本上靠捎信。而今, 交通、通信得到很大发展, 农牧民与外界联系加强, 也正在接受外界的新事物, 思想观念由此发生着变化, 从而促进农牧民教育观念发生着变化。

二、西藏昌都市农牧民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存在的隐患问题

(一) 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对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 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到高校进一步就读。不管学生读到什么学历, 最终都将会步入社会, 面临就业的问题。已在城市享受较好的资源, 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回到农牧区, 认为到农牧区生活不方便, 都想留在城市。而城市所需的就业人口有限。同时, 昌都是刚刚撤地为市的, 经济发展有限, 容纳的就业人口也是有限的。若上完高中或大学的学生都不想回农牧区, 势必加重社会就业负担。另外, 学生毕业后, 不愿回家乡, 家中也缺少劳动力。再加之, 毕业后, 学生在市区吃、住、找工作都需花钱。特别是如果出现高不成, 低不就的情况, 就会长时间找工作过程, 花销比较大, 必定加重家庭的负担。

(二) 容易滋生享受型群体的产生

我对享受型群体简单的理解是能够跟得上现代科技的发展, 对科技发展派生的各项消费、各项技能都能很快适应, 也能很快产生非常严重的攀比心理, 但非常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相互谦让的品质。具体来说, 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利, 学生之前在农牧区生活与外界接触比较少, 同时受外界的诱惑也比较少。 (在此特别说明下, 昌都市目前只有三所高中一所职校, 且这些学校在市区及市郊区, 各县没有高中, 各县绝大部分只有一所初中且在县城内, 各乡只有一所完小。) 而学生要想接受更高的教育必须要到市里来。学生从农牧区来到市里就不一样了, 接受新事物的机会多了, 见识也多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学生对新事物很容易接受。但这些新事物的产生如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些学生很快学会了玩游戏、玩微信, 一旦成瘾, 就不想学习, 更不用说认真学习了, 哪还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 就会成了名副其实的享受型群体。

三、结语

凡事要辩证地看,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农牧民教育观念转变的背后存在的隐患问题。若相关部门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隐患问题, 就会对昌都市的稳定和谐及经济跨越式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若这些隐患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将会对昌都市的整体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摘要:西藏昌都市农牧民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愿意送其子女到学校接受学校教育,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很大程度上说, 这对于提高昌都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值得庆祝的成绩背后, 但我们也应具备些忧患意识, 应看到农牧民教育观念转变的背后存在的隐患问题。本文就西藏昌都农牧民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西藏昌都,农牧民,思想观念,隐患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春燕, 阿孜古丽·多斯肯.农牧民教育——农村发展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

[1].科技致富向导, 2014 (5) :251-251.

篇9:浅谈高校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9-2

对于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一种经常性的生活方式。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公布的数据称: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对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其实效。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广大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服务时,也存在着如垃圾信息过多、价值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尤其对于价值观并不十分稳定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容易失去鉴别力,甚至沉溺于其中导致诸如“交流障碍”、“网络成瘾”等一系列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网络这种“第五传媒”的冲击,笔者试图从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一角度作一讨论。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如果没有树立与网络时代相对应的科学理念,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预期目标就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网络渗透中的实效,从高校教育者角度看就是要积极主动地熟悉网络生活,走进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中去。

一、教育观念的定位——“主体”为非“客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对话的活动,而非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教导,有的研究者把这种观念归纳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自主”理念,并进而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的定式,……体现了受教育者的高度自主性,体现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存在”。因此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运用主体性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把青年大学生看作完整的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让大学生逐渐学会“自我负责、自我监督”,正确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素养上的自觉意识,在正确的方法和习惯的基础上学会调控自我,在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主动改造主观世界,为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伙伴”而非“权威”

网络时代,让教育者不再是信息的主导和价值观念的权威,当前的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的真相进行甄别和了解,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作出价值判断。这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靠正面宣传和观念引导来形成价值观的主导和塑造形成了一种挑战。如果高校教育者依然以一副“权威”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强化其对负面信息的掌握。

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就是教育者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思想变化,而不是仅仅从自己的学习背景和生活阅历对大学生的行为随意评价和判断。网络世界的兴起,大大促进了青年主体意识成长(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民族意识的深化、成长意识的发展等方面),推动了青年个性人格的丰富,引发了青年思维方式的创新。网络对大学生的这些影响促使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必须转变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者”。从一个“伙伴”的角度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者教育方式的改变——“对话”而非“灌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灌输”方式的应用,从实践的效果看,这种方式对于社会思想舆论和价值导向的引导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现实层面来看,其存在地位依然不能被动摇,“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这里谈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由“灌输”向“对话”转变,并非是否认“灌输”的作用,相反,是在坚持“灌输”的原理下,对这一理论的灵活运用。

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指的是教育者尊重大学生应有的话语权,在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达成价值取向上的共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当然教育者与大学生在知识背景和人生阅历上的差异使这种对话只有在共同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这就要求教育者主动构建与受教育者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适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使得双方有可能相互理解对方的解释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才有可能通过对话最终达成‘协商的共识’。”网络为这种对话提供了可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发现,并在“协商”中达成一致。

四、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识——“生活”而非“知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通过大学生识记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实现,但这只是一些知识化的知识,即所谓的“知化”。尽管这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片面强化这种培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不一致。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解决的办法只有靠教育者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习得为主的教育观念,转为面向生活进行教育,用生活来进行教育,这也正是当前生活育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生活世界的冲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其思想上所受到的冲击和波动是前所未有的,会通过网络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冲突和矛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这是在书本上所学习的知识无法全面解释这些冲突和现象,也进一步的激发大学生对理论的怀疑和叛逆心理,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只有主动适应和接纳网络世界的一些交流方式(如Email、QQ、博客、聊天室等),并在这些交流中及时地察觉大学生思想冲突的集中点,才能适时地给予这些交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文化支撑,做好隐性规范的传递与正面价值的引导。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性,使大学生在上面暴露出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更加真实和普遍,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使日常教育更具针对性。

五、教育者教育目标的确立——“育人”而非“授知”

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育人是一体的,并不是割裂的两面,而且所有教育过程都是为育人服务的,培养真正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关注。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对社会的不认同感应该来源于此,而网络卻为大学生提供了身心舒展的地方,信息的便捷和交流的无障碍使部分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

鉴于此,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目标只能落实到“育人”上来,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这也正是新时代教育活动的精神落脚点。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多的指向未来,一个国家大学生的发展态势完全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命运。要“成材”必先“成人”这样的理念应该切实地成为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并始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这种理念的落实就必须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积极地在网络的渗透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网络平台,把大学生当作拥有自己话语权的平等主体,通过对话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协商基础上的共识”,而非传统的“控制下的共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在网络时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瑜,吴倬.试论网络文明对当代青年思想意识成长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期刊,2006,(9).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阐释及其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期刊,2006,(6).

[4]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147-148.

篇10: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通过紧跟教改潮流,积极转变观念的学习,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用全新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犹如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行一步。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篇11: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

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下三宫小学

黄相中

2010.9.16

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下三宫小学

黄相中

篇12:转变思想观念心得体会

大棚内,草莓带着露珠儿,争先恐后地从叶子下面探出头来;胖乎乎的木瓜扎堆挤在绿叶舒展的藤蔓间;粉嫩的桃花露出羞涩的笑脸;乳瓜苗条、油桃丰满,令人爱不释手。大人们带着孩子,兴高采烈地采摘着,享受着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乐趣。

虽然春姑娘的脚步在高原总是会迟些来,但现代设施农业,却给高原群众单调枯燥的冬季生活,带来了一场花红叶绿、硕果累累的视觉盛宴。

生态园老板哈生云告诉记者,直岗拉卡农业示范园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天津农科院、华中农大、华南农大、青海大学等学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示范园推行了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配置了温度、湿度、光照、农药残留物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示范园集观光休闲农业经营与科技示范于一体,不但引来了省内外的游客,也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走出农业示范园,我们来到黄河岸边的青海联合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碧水东流,丹山倒映,一个个冷水鱼养殖网箱漂浮在波光粼粼的黄河上,个头硕大的虹鳟鱼在水里欢快地畅游。

黄河在尖扎县境内有96公里的河段,水域资源丰富,全县水域总面积9533.3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6733.3公顷,可放置网箱20至30万平方米,且水体冷凉、洁净,终年不结冰,非常适合冷水鱼类的生存繁殖。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尖扎的水产养殖业已经逐步形成产业,并初具规模,形成了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大水面养殖三种养殖模式和公司、合作社、个人三种组织形式;当地农牧民投入和参与水产养殖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全县共有水产养殖场10个,其中农民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7家,参与冷水鱼养殖农户达150余户,受益群众达到300余人。尖扎县农牧局副局长肖勇告诉记者。

目前,尖扎县的水产品养殖品种达到12种,各种规格养殖网箱总数达到465个共5.4万平方米。已注册“李家峡”、“黄河魂”、“黄河清”、“联合水产”、“天下黄河尖扎秀”等5个涉鱼产品商标。预计今年,全县水产品产量将突破吨,带动当地200名农牧民就业,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在康杨镇崖弯村金农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孔而沙正在查看牛棚和饲料。他告诉记者,每年的11月份,合作社都会到周边牧区收购牦牛,在合作社半舍饲养殖五到六个月后出栏,合作社流转了12公顷土地用来种植饲草料。目前这里有1200头牛存栏,出栏后每头牛可多赚2000元左右。

有山则名,有水则灵。母亲河用她的乳汁哺育着黄河两岸的人们。

尖扎县依托独有的地域优势,紧紧抓住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和“菜篮子”基地向黄河流域转移的有利时机,立足农牧业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引导农牧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蔬菜、冷水鱼、畜禽、特色果品为主导产业,尖扎县打造了沿黄特色果蔬、生态农业、黄河水面养殖,浅脑山区特色种植和半舍饲畜牧业,高原生态畜牧业等三个产业带。

产业带的形成打破了农牧区群众原来单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事更为高端的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

篇13: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益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音乐教学目标意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老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是只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如今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那么,为什么要实现这个转变,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木乃伊,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要贯彻学习者整个一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终身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热爱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意识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以教师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来,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例如,我在教授《月亮集》时,先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月亮的诗词、音乐及美术作品等,在上课前播放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通过提问学生引出‘月亮’这个中心词及关于描写月亮的诗篇,由学生有表情的朗诵,再欣赏《在银色月光下》和《月之故乡》,提问学生歌曲是如何用音乐来刻画月亮的?听完歌曲后你联想到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提问来加深学生对月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比欣赏《弯弯的月亮》和《月亮船》,让学生讨论、归纳月亮的象征含义,最后让学生以“月亮”为题材进行歌曲填词或创作,树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意识。

所以我们应从“教”的方面的评价转变为从“学”的方面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引导教师由重视“教”的研究,逐步转变为重视“学”的研究。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生既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通过合唱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让学生分辨声音的和协,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等,让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找到快乐,体会到加入合唱队的意义,并且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就象合唱一样也需要和协,让合唱的过程终生受益。

由此看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四、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反馈意识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这是教师施,学生受。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这是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以上哪种教学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呢?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五、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师生间的情感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完全任老师摆布和任老师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首先,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认识活动将伴随着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展开,有经验的老师都有体会,学生情绪良好,上课认真,就会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情绪不佳时,任你怎样讲,要么,呆若木鸡,心有旁骛,听而不闻;要么萎靡不振,心生厌倦,食而不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分紧张的情绪也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活动的。

其次,师生的感情交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六、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特色意识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超凡脱俗,使教法常教常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教材、课文,学生心理的特点,来进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其次,教学创造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传道授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博采众长,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特点,目的要求,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将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主有从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教师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再次,教学创造性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它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规律,博采百家之长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综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这些老师的教学魅力正是来自于自身的独创性。

篇14: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观念;转变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谈到思维时所说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在人们意识中,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他的行为和活动。从古至今,观念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德国科学家黑格尔甚至认为“观念”和“热情”是交织成世界史的经纬线。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感念系统。大到对教育目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种教育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不管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层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为教育观念。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的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观点,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即教育观点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凡是以客观实际相吻合,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教育观念是正确和先进的;反之,则是错误和落后的。教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反映一定社会与时代特点的需要。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集成,更要开拓创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系于教育,作为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背负着历史的重托和社会的期望,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随着对教师素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把教育观念放在教师素质结构的首位已经形成了共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教育思想包括建筑在这一基础上的教育信念,教育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既把握着方向,又提供着动力。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教育的热情,就只能做一个教育工匠。”因此,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重要环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苦”“乐”观,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向,也会使教师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因此,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为了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一种紧迫感,要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要使自己成为能够面对新世纪多方面挑战的优秀教师,首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对教育观念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重新构筑教育观念的新体系。

上一篇:约客教学设计下一篇:塔尕尔其乡中学新一轮大宣传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