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产学研结合途径与保障机制

2022-09-10

1 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导向作用

政府要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可持续性的就业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 替代和减少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机结合。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会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任何经济体的内部结构都会随着外部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这个漫长的变化对于知识结构和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 传统学科及专业就要逐步渗透到新技术、新知识所需要的新学科之中, 相应的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以及教材选取上都需要有一个创新性的改革, 以便于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片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无论是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教材选取, 还是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只关注理论研究, 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比较差, 这就为就业埋下了隐患。此外,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 最终决定着劳动力的价格, 而劳动力的价格变动影响着教育系统内部的变化, 促进教育系统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等。因此, 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方面可以看出, 经济结构转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促进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

2 提供系统化机制保障

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 掌握着各项政策的方向和实施力度, 应进一步加大促进创业的优惠政策。要把创业教育培训纳入高校毕业生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好具体工作规划, 确定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的目标任务, 切实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在地域范围内逐步推行创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提高当地创业指导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搞好创业教育培训 (实训) 机构的认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评论标准;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引导高校普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 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结合起来;要重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地方政府通过制度约束让市 (地) 、县 (区) 至少建立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园和1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并将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园;要强化监督检查, 将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就业评估的重要内容。此外政府还应从宏观角度对部门间的工作进行协调和部署, 避免不同部门在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意见分歧。通过多项政策联动, 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政府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减少政府对招生计划的控制, 利用就业预测预警机制, 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 引导高校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 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 使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数量和结构更趋合理。引导高校制定发展规划, 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畅接轨。根据政府导向和用人单位需求科学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制度, 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导向, 实现各类专业的“入口旺”与“出口畅”。

3 加大技能培训投入

政府应建立招生就业相关联的“闭合系统”。改变现在市场需求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等各自为政, 计划和市场双轨运行的分裂状态, 通过“市场需求”和“资源共享”整合优势, 建立“招生促培养、培养促就业、就业促招生”的闭合系统, 切实缩小市场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差距。一是以招生促培养, 政府加大对人才培养资源的配置力度, 引导高校积极继承和实践威斯康星思想, 把招生计划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加强与社会产业的合作, 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优势, 吸引促进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以培养促就业, 政府鼓励用人单位或企业参与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设置专业的方向和模块, 拟订每个方向和模块的培养人数和招生规模, 促使高校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更贴近社会、贴近实际, 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无缝对接。三是以就业促招生, 政府要将就业情况作为衡量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 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作为调整高校布局、制定招生规划、入学与选拔方式、设置学科专业、确定招生规模等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形成招生就业良性互动。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 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与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培养并行的就业能力培训体系。在当前形势下, 必须将学生就业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靠前解决, 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阵痛期”。政府要在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未来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考虑, 指导调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就业技能系统培训, 提高学生求职技能和工作能力。政府应该尝试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高校联合开展大学生技能培训。充分利用高校专业资源促使学生获取有关教育、职业训练及就业的正确信息, 协助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前做好基本的准备。从制度层面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内容, 为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和培训提供机制保障。同时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考核决不能开展以就业率为导向的结果性考核, 应该化结果性考核为过程与结果并重性考核, 加大高校对学生就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考核比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应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 一类是应普遍开展的求职目标、敬业精神、职业规划、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另一类是应重点开展的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摘要:政府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减少政府对招生计划的控制, 利用就业预测预警机制, 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 引导高校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 明确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 使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数量和结构更趋合理。引导高校制定发展规划, 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畅接轨。

关键词:高校教师,产学研,途径

参考文献

[1] 曾本友.协调价值取向, 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2] 黄路阳.论教育的筛选功能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3) .

[3] 裴宏森.人才标准要素构成评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10, (9) .

上一篇:金陵20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生产高氯柴油分析下一篇:关于设备搬迁费评估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