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审计监督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企业监督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企业监督的重要构成内容就是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条件。当下,审计与会计监督都缺乏创新,二者缺乏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信息技术革命衍生出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监督形式。

第一篇:审计监督论文范文

国家监督体系构建的审计监督耦合性分析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在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权力监督运行机制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增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制度建设合力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以国家监察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党内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和民主监督等贯通国家监督体系的建设思路。在上述体系中,以审计监督为核心的经济监督在监督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系统”作用。以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完善体系建设的耦合性环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监督体系; 审计监督; 系统构建

一、引言

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审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机构及其人员,依法独立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的监督活动”。从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角度看,审计监督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特别是审查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财经纪律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免疫系统”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审计监督要实现“全覆盖”目标。从学理角度看,所谓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指凡是涉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全领域”和上述公共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使用“全过程”,以及经济运行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全对象”,都是必须接受审计监督的事项和范围。与审计监督“全覆盖”目标相适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审计监督不仅在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监督保障权力运行的政治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耦合也称耦合性(Coupling),是系统科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从词源学角度看,耦合性来源于工程领域关于各模块之间存在的控制、调用、数据传递等相互作用机制。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完善,耦合性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系统要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聚合性和关联性程度。从方法论角度看,耦合性研究和构建目的在于通过对具有相互关联的系统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彼此要素有效衔接和功能整合,实现整体性和协调性有效提升。因此从系统论角度看,国家监督体系和审计监督的关系构建,本质来讲就是一种耦合性体系建构过程,即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如何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实现系统之间功能有效整合和作用充分发挥。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社会监督活动有效贯通起来,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监督合力。认真贯彻上述重要部署,关键就是将彼此相对独立的各项监督制度通过衔接性机制措施,有效耦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贯通”,并进一步形成“监督合力”。具体而言,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建设中,深入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国家审计工作统筹,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探索审计监督有效融入国家监督体系的耦合路径,努力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成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度性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从时间节点上看,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审计“全覆盖”重要理念,开启了学术界关于上述问题研究的起点,并在2015年国务院相关意见出台之后达到了研究高潮。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监督体系中审计监督所承载的重要历史使命,围绕审计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衔接机制问题,成为近两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从目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来看,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圍绕国家审计职能与社会治理耦合性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突出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承载的社会责任[ 1 ],并从政治和法律框架下,对如何更好发挥监督治理作用的机制措施提出构建框架[ 2 ]。(2)围绕审计监督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的重要,初步提出了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等监督手段“耦合”路径问题[ 3 ]。(3)围绕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职能拓展[ 4 ]、实现路径[ 5 ]、运行机制[ 6 ]和存在问题[ 7 ]等进行了研究,特别是面对大数据环境中,全覆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制度思考[ 8 ]。

关于审计的耦合性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原因在于学术界开始探索将系统论方法引入审计理论体系中,探讨审计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解读审计工作如何充分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围绕内部审计系统耦合性关系,有学者重点论述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耦合性问题,强调“内部审计正是内嵌于公司治理机制监督系统中的一项子制度,有效保障公司的秩序”[ 9 ]。有的学者则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证,并且在文中提出所谓耦合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相互交叉、交互作用而又相对区别”的关系总称[ 10 ]。(2)围绕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耦合性关系,有学者从企业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协同效应”这种耦合关系进行了探讨[ 11 ]。(3)围绕国家审计和社会治理体系的耦合性关系进行模型设定。例如有学者以全国二百多个地市数据为样本,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探讨国家审计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耦合关联模型,重点阐述了提升国家审计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系统之间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制度实现方法。(4)围绕审计监督与国家监督体系耦合性问题进行研究。例如,有的学者开展了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的耦合效应研究,提出了在国家治理机制中,国家审计与人大的监督权具有耦合效应,并论述了两者之间耦合机制实现的制度路径[ 12 ]。有的学者则围绕国家审计与政府行政绩效监督工作的耦合性进行了模型构建[ 13 ]。

综合分析上述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研究正逐步从宏观政策层面向微观制度运行层面转变,其中围绕监督职能的转变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建立,学术界已经有相关研究成果涉及。从目前学者研究成果分析来看,对于耦合性引入审计理论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就耦合的“元概念”与审计理论之间如何形成理论“接口”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但是,对于党的十九大所確立的国家监督体系和审计监督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衔接和耦合等问题,还鲜有成果涉及。特别是对于审计监督耦合性的概念等基础性问题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力争在归纳学术界对审计系统内部要素和系统与环境耦合性关系研究基础上,以党的十九大以来所确立的监察全覆盖和审计监督全覆盖两项重要制度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监督体系与审计监督的耦合性问题进行初步总结,争取在更为宏观的体系架构下对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提出制度构想,从而达到理论体系构建与制度实现相统一的研究目标。基于上述考量,本文所强调的审计监督“耦合性”是从完善国家监督体系和提升监督合力角度,描述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类型之间存在的制度体系关联性和衔接性特征。而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思考和把握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之间如何实现系统“耦合”制度可行性,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监督耦合性理论基础分析

从审计监督基础理论来看,基于经济活动和权力运行的监督“全覆盖”是社会主义国家监督理论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审计监督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理论的直接来源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面对无产阶级政权建设中一系列紧迫的经济、政治现实问题,列宁开创性地提出“监督是使共产主义社会正常地运转所必需的主要条件”重要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由国家实行“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而且在政治领域,只有探索将无产阶级的“经济监督”手段改造运用到权力监督领域,才能有效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国家监督体系中,经济监督与政治监督之间存在必然的理论耦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监督广度“全面的、普遍的、包括一切的”[ 14 ]

列宁认为,无论是经济监督还是政治监督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协调和确保秩序平稳运转的重要保障。因此,无产阶级监督必须从狭义单纯的对资产阶级会计账簿的计算和监察中脱离出来,从而拓展为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监督制度问题,使得“地方的、中央的、商业的、纯公务的、教育的、档案的、戏剧的等等——总之,各机关一无例外”[ 15 ]。在这个系统化的监督体系中,在经济监督制度基础上,构建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机制是国家机构运行的根本保障,其监督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肃清国家机器中可能存在的官僚主义与拖延行为,而经济监督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加有效地确保这种政治监督目的的实现。

(二)监督深度“全民的、包罗万象、无处不在”[ 16 ]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国家相配套的监督机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经济监督权利,才能在实践中“排除一切逃避公开账目、隐瞒真相、回避法律的可能性”,从而在政治层面确保权力运行的“本真”状态,避免“异化”现象的出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监督体系的构建,应当是以群众监督、司法监督、党纪监督、经济监督等为主体的相互协调运转的监督网络,其根本目标是“同侵入党内的官僚主义和升官发财思想、同党员滥用自己在党内和苏维埃中的职权行为”作斗争。

(三)监督力度“最精确的、最认真的计算和监督”[ 17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监督运行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只有“‘监督’不单单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而是要在行动上加以纠正”[ 18 ],才能确保国家监督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基于行动上的“纠正”行为是制度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只有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才能提升制度的约束力;只有坚决纠正有规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才能体现制度的规范严肃性。而基于经济监督的精确和认真的计算监督行为,则是确保政治监督活动严格纪律约束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四、监督“耦合性”制度体系分析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国家监督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运行过程重心在于“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因此国家监督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要从以“行为”为中心的监督维度转向以“权力”为中心的监督体系,可以说是对行政监督理论和制度的彻底改革。在这种监督模式的转换过程中,通过对公职人员的监督达到对公权力组织监督的效果。基于上述分析,国家监督体系与审计监督的耦合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事对人监督“双向”对象耦合性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理念,主要针对对象是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从对象上看只要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使用,以及个人经济责任等履行情况都要被覆盖完全,并且在审计监督领域不留“盲区”,确保全程不留“死角”。而《监察法》的颁布实施,则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提出了监察对象的全覆盖,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等都纳入监督对象行列。通过对比上述两个全覆盖的对象,可以清晰体现出审计监督的对事与监察监督对人根本性区别。虽然两者在对象上属性根本不同,但彼此之间也存在耦合的现实条件性。这是因为,从监督活动本质来看,权力活动运行过程和权力人履职过程无法脱离开“人”和“事”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组织运行。从本质上讲,作为监督对象的“人”,一定是具有一定职权和法定职责的主体,其行为必然是能够引发监督的事项。而作为“事”,则必然是监督主体所为之事,必须是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实现之事,带有鲜明的权力属性。虽然在具体监察实践活动中,不同类型的监督活动呈现出不同要素功能,例如对行政机关公务员调查处理违纪违法案件等工作,一定是围绕特定“人”的权力活动展开;而审计监督等具体监督工作,其监督对象必然是围绕特定组织活动即“事”来展开。但从本质上理解,审计监督的主要对象依然是“人”的行为,即“事”的对象化。

(二)国家监督体系“双层”结构耦合性

在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国家监督体系中,从监督主体看涉及包括审计监督在内的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诸多机制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上述监督体系中,有政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经济监督等不同种类。综合分析上述体系架构中各类监督机制并不是“并驾齐驱”的平行结构,而是政治监督特别是国家监察制度占主导地位和统领性作用,处于伞状的系统结构体系。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经济监督子系统,国家审计和其他各专业经济监督密不可分,包含财政、税务、金融、统计、物价、质监、工商等众多监督活动类型,其中审计监督则是处于统领层次的经济监督活动。这种要素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审计组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的重点是国家财政和企事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是对财政经济活动的外部再监督。用于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另一方面这种统领性地位产生的原因在于审计机关的综合性、独立性、专责性,属于宪法和法律所确立的独立行使监督职权,是专责履行经济监督职能的机构,也是审计监督和其他各项具体经济监督形式之间最大的区别。特别是国家审计监督过程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与之相对应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类型往往具有明确边界,不涉及除己之外的监督领域。与之相对应的被审计对象不仅领域广泛,而且对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事项均可实施监督,从而在这种“再监督”机制作用下,可以有效引领和促进各专业经济监管部门强化其专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了以国家监察机关为统领,以党内监督制度为重心,以审计监督为主体的国家经济监督网络体系。

(三)经济政治监督“双重”属性耦合性

其实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就是监督革命根据地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和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对财务收支纪律的审查,追究贪污腐败人员的法律责任。但在这个历史时期,受到特殊历史条件影响,权力监督机制一般具有统一领导性,政治监督、经济监督、法律监督等国家监督职能往往混合在一起由党内监督机关履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出现了专门的监督机构,专责政治监督的纪律监察机关和专责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实现了经济监督职能的分离发展,审计机关的职能逐渐转化为专责经济监督。从1983年审计署正式成立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审计机关政治监督职能不断扩大,权力监督职能不断拓展。与之相对应,审计监督理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理论界对政府审计功能价值定位的认识经历几个阶段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纯粹意义的经济监督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行为控制论,以及到21世纪初将审计监督纳入权力制约与监督论体系,实现国家审计对象由民到官的转变。对于审计监督的职能认识不断得到深化,从单纯意义的经济监督行为转化为带有政治监督特性的双重复合属性。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目标,使得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反腐败斗争的线索挖掘和预警机制构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监督“耦合性”运行机制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监察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巩固审计监督改革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充分发挥现有制度环境下各监督系统之间的功能优势,按照功能整合的原则,对现有监督部门运行机制进行衔接性构建,通过将审计、监察、法律监督等部门监督权力和功能进行整合,从而确保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免疫机关重要作用。

(一)完善党内外监督制度衔接机制

关于党内外监督衔接机制的问题一直是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重点。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审计署就联合发布《关于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在查处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通知》,该规范性文件特别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分别依照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所规定的职权范围,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督职能作用,实现案件查办工作中的协作配合,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监督制度的沟通衔接。随着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在权力制约和协调作用方面得到进一步强调,政府审计监督的主导和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新组建的中央审计委员会,其设立目的明确;为了强化审计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权的独立性,特别是加强党对监察和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内监督与审计监督、监察监督制度衔接统一。同时,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在经济监督体系中的引领性作用,完善以审计监督为中心的经济监督模式,将有关专业监督的经济监督职能统筹协调到审计监督运行上来,充分发挥经济监督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体系间监督事项衔接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全面覆盖标准是构建监督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监督体系权威高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全面覆盖,才能真正保证监督的震慑力。目前,由于监察体制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都处于深入推进和制度完善阶段,对人和事两个全覆盖的监督体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机关对移送线索标准和案件移送的程序衔接等问题还处于制度构建阶段,导致案件移送率、立案率、查办率不高,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严格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审计机关发现党的领导干部涉嫌违纪的问题线索,应当向同级党组织报告。审计机关在履行任期经济责任審计职能过程中,将审计监督手段深入运用到干部监督领域,对于审查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及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线索,审计机关需要并按照规定将问题线索移送相关纪律检查机关处理,并将案件及相关证据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由其进行统一协调处理,按照相关党内法规和法律规定程序开展调查工作。审计机关对移送的案件进展情况进行随时了解,积极配合纪检监察机关做好重大案件的查证工作。于此同时,纪检监察人员在对有关来信来访问题进行调查时,对发现存在可能涉及的审计事项通知审计人员及时介入,尽早展开审计监督,固定证据资料,实现对行为人违反审计责任活动的严肃追究。

(三)完善内外部监督手段衔接机制

从审计监督内部调查手段来看,强调对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监督,其本质就是会计监督手段在审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从监督手段力度上看,审计监督主要是监督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苗头性违纪违法问题,这种手段往往在现实运行中缺乏必要的刚性,在调查环节无法对事实进行有效剖析和分析。纪检监察部门承担着对党的组织、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党员、工作人员遵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党纪政纪的干部、党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惩处的职能。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化,监察手段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上述行为的监督不是在减弱而是在深化和加强。这是因为,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设定中,监察委员会通过法律所赋予的连续调查活动,收集一套完整的证据材料,既对被调查人违反党纪政纪的事实加以甄别和查清,又对被调查人的犯罪事实作出认定。这种集党纪调查、政纪调查与刑事调查一体化的调查方式,对于整合反腐败资源,加强监察机关各项调查的程序衔接,避免调查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程序的拖延,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六、结论和思考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审计监督“全覆盖”制度将在国家监督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探讨两者之间耦合性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虽然学术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是必须清醒看到,目前对于耦合性实现具体制度设计和途径等问题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如何进一步探讨和设计理论研究模型,并且引入规范化的实证研究方法等后续的深入研究亟需加强。特别是在国家监察体系改革的框架下,以审计“全覆盖”推动对权力运行过程和对权力执行者个人监察“全覆盖”等重点难点问题也亟需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同样,审计监督与国家监督体系制度耦合研究,也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韩峰,吴雨桐.国家审计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基于系统耦合互动视角[J].会计之友,2018(14):90-95.

[2] 戚振东,尹平.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审计全覆盖:一个理论框架[J].学海,2015(11):107-112.

[3] 王会金,嵇欣欣.反腐视域下政府审计与行政部门协同治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8(12):91-95.

[4] 王子龙,池国华.论审计全覆盖与国家审计转型[J].财务与会计,2016(16):47-48.

[5] 张涛涛.新常态下国家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探析[J].财会通讯,2016(22):79-81.

[6] 孫永军,刘琪,商松昊.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运行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8(9):87-89.

[7] 王海兵,王慧秋.实现国家审计全覆盖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17(31):99-102.

[8] 靳思昌.论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J].财会月刊,2018(7):161-165.

[9] 赵丽芳,武婷,杨洋,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耦合性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4(20):87-90.

[10] 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会计之友,2014(6):100- 107.

[11] 林仁灶.企业内部审计和管理会计耦合关系探讨[J].会计之友,2016(6):82-84.

[12] 张阳.绩效审计报告: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耦合视角分析[J].审计研究,2010(6):41-46.

[13] 李绪孚,刘成立.国家审计与人大监督的耦合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2013(21):4-5.

[14]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6.

[15]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87.

[16] 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9.

[17] 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8.

[18] 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7.

作者:褚尔康

第二篇: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企业监督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企业监督的重要构成内容就是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条件。当下,审计与会计监督都缺乏创新,二者缺乏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信息技术革命衍生出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监督形式。文章主要从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关系入手,对在新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把握两者的关系,完善企业监督,促进企业稳健持续的发展的优化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审计;关系研究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是由国务院在2017年颁布的,其中明确的提出强化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必须秉承统筹安排、推动发展、客观求实、依法审计的原则,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审计监督的不断强化,以及对审计监督环节严格控制的决心。同时会计监督也是企业监督的重要构成因素,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结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监督的水准,直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是从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差异与联系出发,提出在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出企业监督的效用,为企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

一、企业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目的

通常来说会计是审计的基础,审计是会计的保障,同样的会计监督是审计监督的前提条件,而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保障。会计监督的内涵就是会计人员与会计机构履行《会计法》的职责权限,主要就是针对《会计法》中规定的具体事项进行有效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检查与督促;审计监督就是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以《审计法》作为根据,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审查。进行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是对企业财务内部暗箱操作进行审查;其次内部审计监督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活动合法化的重要保障;最后就是能够给企业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降低各种法律以及运营风险。综上所述,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二、企业会計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差异

1. 出发点不同:会计监督是企业必然的一种监督形式,更加注重的是自我职能监督,其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直接产生影响,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数据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审计监督就是企业一种超然的监督,主要重心是企业的外部职能监督,并不会对企业内部的各项决策产生干扰,主要的目标就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行审查。所以,从出发点来看,审计监督比会计监督更加具备公正性与客观性。

2. 监督流程不同:会计监督通常重视的是监管的连续性、时间性以及系统性,一般是以原始凭证的取得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记录,同时也是以此作为财务信息的披露,整个监督环节更像一个完整的链条;但是审计监督则主要是针对某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并不会严格根据时间进行系统性的审查,存在一定的针对性、不定期以及间断性,而且审计类监督活动并不会同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共同展开,通常是在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完后,会计进行记录后再进行审查。所以,从监督流程来看,会计监督比审计监督更加严格以及系统。

三、企业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联系

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就是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互补充与完善,会计监督更多的是对企业活动的全程监督,但是缺乏重点,而审计监督就是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其次就是二者的监督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业务活动与内部控制机制的审查,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就是二者的监督根据是类似的,尽管会计监督的根据是《会计法》,审计监督的根据是《审计法》但是都是国家层次的法律,有着严格的法律标准以及监督要求。

四、企业提升监督水平的难点所在

(一)缺乏对监督机制的创新

企业在进行会计与审计的机制建设过程中,只是对其过程以及能够发挥出多大的效用重视,并不是对会计以及审计的过程进行监督的环节。所以企业的会计与审计就缺乏相应的监管,而且其监督机制更多的就是摆设,并不能够发挥其推动会计、审计发展的作用。而且其监督机制只是沿用的传统的机制,并没有对其进行创新,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从而使得企业会计审计制度无法更新换代,其无法跟上相应理论制度的更新。监督机制的老旧使得会计与审计环节缺乏外部的推动力,最终为会计审计埋下较大的隐患。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会计审计内容同样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当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企业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其就不能够从系统上加强对于企业会计、审计制度的构建,也就不能够对其会计审计监督机制提供保障。使得企业不能够在健全的内部控制指导下对会计审计监督机制进行完善,也就没有规章制度对其进行指导性建设,造成会计审计外部监督的缺乏,这是十分不利于会计审计的发展,甚至可能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而且不只是会计审计环节,企业一旦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诸多环节都会受到影响。

(三)监督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由于企业的不重视,对于会计审计监督环节所安排的岗位人员多数随意进行安排的,其多数并没有专业的会计审计知识,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人员安排。但是会计审计的过程是高智商的过程,一旦其中存在某些问题,缺乏专业知识的监督人员是没有办法及时的发现的。会计审计的过程是极为繁冗复杂的,一旦监督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是不能够发挥出监督机制的作用。

五、提升企业监督水平的优化路径

(一)对违规机制进行创新

企业监督不管是会计监督还是审计监督都应该不断进行创新,寻找出能够更加优化的途径。例如引入经济审计机制,推进审计监督全面覆盖,积极落实并且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得经济责任审计从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要改变事后监督的滞后性,要从事中、事前监督出发,降低企业损失,从而达到审计监督的常态化、有效化,对企业管理层能够起到督促的作用。同时要转化成果,促进履职,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共享与结果利用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形成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评估、干部考核等工作相结合的机制。最后就是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制度化,落实违规责任追究制度,要发挥出威慑作用,要让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工作人员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要落实好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对各项审查环节中的一般性差错与遗漏要落实整改责任的同时限期整改,其中严重的违规行为应该给予纪律处罚,而且对于屡禁不止的单位应该加大惩罚力度。

(二)对会计与审计联动监管机制进行创新

企业监督联动机制利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指导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部门及时对风险进行防范,同时一旦风险发生时及时进行防范,形成隔日或实时的交易监控—疑点预警—指导筛查—查处反馈的新型联动机制,从而形成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监督合力,能极大的提升监管效能。其次就是财务部门与审计机构落实该新型监督联动机制,要让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部门两者内外部、上下级之间充分实现横向、纵向的协调配合,共享监督成果。通过上述的方式将会计与审计的联动监管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发挥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根本性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只有通过各方面来提升竞争能力。而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就是帮助企业更加规范化、合法化运营,能够为企业的稳健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企业会计与审计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在加强企业会计与审计效率的同时千万不要放松对相应监督机制的构建,只有外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出作用才能够保障会计审计的高效率运行,而且企业才能够更加稳健的发展。希望本文通过对会计、审计的关系的梳理,能够帮助相关企业构建其相应的监督机制,最终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企业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的区别与联系[J].交通财会,1997(03).

[2]李伟松.浅析如何加强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作者单位: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贵州分所】

作者:向萍

第三篇: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用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而凝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一再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关系。现在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易于普通百姓理解,利于转化为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系统部署,几乎各个方面都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强调:“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党和人民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和重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反腐倡廉斗争、做好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与重托。

审计工作使命光荣,审计人员责任重大。因而,刘家义审计长在最近(2013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重申:“要坚守‘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实、高、新、严、细’工作作风,切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力戒‘庸懒散’、‘骄娇暮’,做到依法审计、廉洁审计、文明审计,打造政治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敢于审计、善于审计的队伍。”

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审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优化的思维意识,包括审计人员的事业理想和个人价值追求两个方面,是审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是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是指导审计实践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决定着国家审计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它准确而高度地概括了审计工作的精神内涵、执审理念和职业特点,乃是审计人员精神境界的顶端设计和最高要求,既是规范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加强审计人员服务意识的精神动力,又是树立文明执审形象,营造和谐健康审计文化氛围的价值基础,更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夯实审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基的保障。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审计人员,肩负着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努力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

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涵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让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成为审计人员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贯彻落实到审计工作实践中,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不断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增强审计人员的认同感、使命感。

深入学习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把学习好、宣传好和弘扬好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把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利用支部大会、工作例会、机关学习等时机,组织大家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等,通过刊出主题板报、开展专题教育、进行学习交流、融入重大活动、结合日常工作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逐步渗透到每个审计人的心灵深处,坚定其忠诚党和人民的政治立场、热爱审计事业的敬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感召力,切实领会实质,形成高度认同,使每个审计人都能明白,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对于审计事业的发展和审计人员的进步是多么重要。使得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每个审计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不可动摇的信念。价值观入脑入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为此,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加强廉政建设,陶冶道德情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在听取审计署工作汇报时强调:“加强依法审计,实行全覆盖监督,切实看住管好公共资金。”“要用‘火眼金睛’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发挥好审计监督在揪‘蛀虫’、打‘硕鼠’、反腐倡廉建设和惩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务必“打铁先要自身硬”。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围绕服务审计工作大局,加强廉政建设,着力解决理想信念、思想作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危机意识、廉政意识和责任意识。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对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陶冶审计人员的道德情操。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格落实防控措施,防止发生牟私行为;要将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岗位廉政教育,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贯穿于审计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全过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审计廉政纪律,努力构建文明和谐、廉洁高效的审计机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推进审计信息网上公开,推行“阳光审计”,促进廉洁从审,切实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效果持久。制度建设是确保审计工作得以依法、科学、高效、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建立、健全和创新一系列审计制度是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审计人员终身的“必修课”,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健全长效机制,保障持之以恒生效。在新形势下做好“全覆盖”审计监督,任务既光荣又艰巨,亦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保障。所以,审计机关既要把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促规范保长久,也要把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重点督办事项,以业绩促落实保长效,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人人重视、个个参与的生动局面,使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情感。审计机关要把人文关怀,作为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妥善处理好考核激励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在服务审计事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着实下足功夫,实现核心价值。“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培育和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审计机关开展教育、加深认识,强化廉政、维护形象,健全机制、确保效果,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毕竟是事物变化的外因,要想取得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效,还在于审计人员本身的意愿与功夫。首先,要下足思想文化修养功夫。审计人员要涵养和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须以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作支撑,而它来源于学习。只有勤勉学习,汲取知识养分,增强审计本领,使自己的情操风格、精神境界和言论行动,修炼到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要求,符合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其次,要下足追求人生目标功夫。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肩负使命,忠诚审计事业,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是审计人员的人生目标,是践行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审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的事业激情,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再次,要下足狠抓工作落实功夫。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弘扬光大。审计工作既要创新,更要求实,要在求实基础上创新。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务必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审计工作,以创新的方法破解审计热点、难点问题,以创新的举措谋求审计成果新突破,把每项审计工作做实做新。最后,要下足自警自省自律功夫。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审计人员自觉涵养、努力践行、精心维护。在纪律上自警: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严格执行党风廉政有关纪律,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在思想上自省:“吾日三省吾身”,自我修正错误,坚持防微杜渐,做到防患未然;在言行上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讲党性,重品行,讲原则,慎言行,做到廉洁审计、两袖清风,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作者单位:吉安县审计局)

作者:温振春

上一篇:双语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机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