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2024-04-27

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通过创新驱动、“机器换人”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是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动力之源。2010年以来,在招工难、用工贵的倒逼下,浙江率先实施机器换人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随着浙江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提升,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机器红利显现。但同时对浙江劳动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浙江经信委针对30个工业行业、567家企业进行了机器换人专项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5份,结果显示,75.7%的企业把“用工成本高”列为开展机器换人的首要原因。省经信委认为,机器换人是化解用工贵、招工难最管用的办法。

调查显示,61.5%的企业至少减少10%的一线员工,其中16.3%的企业减少30%以上一线员工。若以开展“机器换人”后用工减少10%推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减少用工70万人以上,仅今年就可节省用工成本290亿元以上。

另外,机器换人在提高生产率等方面也显现出一定效果,如72.9%的企业的生产率至少提高10%,其中27.3%的企业提高30%以上。投入成本高成障碍

受调查企业中,38.1%表示对机器换人“迫切需要”,有53.4%的态度“模棱两可”,认为只有在政府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时才会考虑,原因主要是机器换人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以企业现有财力无力承担。

近年,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去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增幅达21.2%,今年前4个月融资成本仍在高位震荡,约有71.1%的企业认为当前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成本太高。而企业通过自研设备实现机器换人的方式只适用于行业龙头企业,目前使用人工仍比机器便宜。

调查显示,机器换人总投资为100万~5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26.8%;其后依次是1000万~2000万元的占18.2%,500万~1000万元的占17.1%。投资回报周期为2-3年的最多,占27.9%。业内人士表示,浙江民企居多,规模不大,机器换人两三年的投资回报期已是它们的耐心极点。

另外,政府对机器换人的政策激励不够,针对性也不够,以及企业对现有的相关优惠措施知之不多等也是阻碍机器换人的因素。调查透露,企业最希望政府采取的激励政策中,高达81.3%的企业希望“按照购买机器设备费用,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69.7%的企业希望“按照自主研发设备投资额,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

一、“机器换人”带来人力资源结构变化

转型升级、“机器换人”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快速提高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近两年,以“机器换人”为主要途径,通过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的浙江省转型升级战略加快推进,在人口、就业上主要表现为:

(一)外来人口的减少,人口增量、增速下降

近两年随着“机器换人”、转型升级大步推进,企业低端人员减少较多,省外劳动力明显回流,浙江省常住人口增量、增速下降。2005-201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从4990.9万人增加到5446.5万人,年均增加91.1万人,年均增长1.76%,而2011年、2012年常住人口增量仅为16.5万人和14.0万人,增速分别为0.30%、0.26%,下降明显。

(二)工业吸纳就业人员减少

2005-2010年,工业就业人员从1160.3万人增加到1493.6万人,年均增加66.7万人,而2010-2012年从1493.6万人增加到1523.8万人,年均增加15.1万人,其中2012年仅增加1.6万人,工业新吸纳的就业人员明显减少。根据就业弹性变化测算,2011年、2012年两年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少吸纳就业60万人左右。

(三)就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

2012年城镇(含私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和大专学历人员占比分别为6.26%和11.17%,比2009年提高1.67、2.32个百分点;高中学历人员和初中及以下人员占比分别为28.45%和54.12%,比2009年降低0.02和3.97个百分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占比分别为10.01%、12.43%和35.14%,分别比2009年提高1.53、1.46和11.67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学历层次,专业素质明显提升。

二、“机器换人”效应正在显现

转型升级、“机器换人”有力地促进减员增效,同时也对劳动就业带来了挑战。

(一)“机器换人”缓解部分企业用工紧张状况

浙江省为数众多的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赖廉价低端劳动力,企业用工缺口较大。随着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推进,企业依赖廉价劳动力现状有所改变,用工缺口一定程度得到缓解。根据省就业局企业用工情况监测,企业缺工率从2011年6月的4%,降到2013年6月的2.18%。

(二)“机器换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效果显现,劳动生产率提升加速

“机器换人”的必然结果是从业人员的人均产值提高,效率提升。2000-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从4.02万元增加到8.7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5.58%。2010-2012年,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从8.78万元增加到10.0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5.73%,比2000-2010年高0.15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29%,比2000-2010年提高0.71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加速提升态势初现,企业竞争力增强。

(三)“机器换人”使企业职工工资大幅提高

“机器换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使职工工资大幅提高得以实现。2000-2010年,企业总体用工偏紧,工业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9853元提高到29515元,年均增长11.60%,2012年又提高到40270元,2010-2012年间年均增长16.81%,比2000-2010年提高5.21个百分点,为居民收入实现翻番打下良好基础。

(四)工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

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靠经济发展拉动,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工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2012年,浙江省工业从业人员1523.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1.28%。但随着工业“机器换人”、转型升级的推进,工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下降。2000-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25%,但2010-2012年年均增长降到1.01%,其中2012年工业从业人员仅增长0.10%。从工业增加值的就业弹性看,2000-2010年平均为0.482,而2010-2012年平均为0.116,其中2012年仅为0.014。

(五)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压力加大

近年来,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3%左右(如下图),今年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这有经济增长放缓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企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带来的影响。根据大城市劳动力调查,当前失业人员中,因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人数占一半以上,比2005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以上,因劳动者求职与需要提供的岗位存在时间差导致的摩擦性失业占近四成。随着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推进,短期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六)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转型升级、“机器换人”节省大量劳动力,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省外低端劳动力的依赖,省外劳动力回流明显。但同时,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明显提高,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明显紧缺。劳动力市场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高于整体平均值,差距最大的超过100个百分点。省就业局企业用工监测数据显示,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缺工总人数的22.22%,呈上升态势。

三、对策建议

转型升级、“机器换人”提高了企业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是大势所趋,但同时短期内对劳动就业带来了挑战。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在全面推动“机器换人”时,要兼顾稳定就业、扩大就业。解决就业主要靠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调整,辅之以社会的积极引导。为此建议:

一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政策,包括金融、财政税务、科技、人才政策等;

二要培育内需增长点,促进消费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

三要积极引导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到实体产业;

四是进一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未来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

五是加强对就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应用性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和再教育,提升就业人员技能,有效缓解摩擦性失业;

六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拓展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参与技能培训实践工作,奖励师傅带徒弟的技能培养、传承模式,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转型升级、“机器换人”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温州招工难一年甚于一年,瑞凡科技的机器换人也是被逼出来的。这家主营高精度轴承的企业,今年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上马新设备。负责人坦言,起初也犹豫是否要投入如此巨额的经费进行技改,但最终收获乘数效应令人喜出望外。一位美国客商曾犹豫是否下单,但在看了企业新配置的热处理器后,立马下单。新设备不仅提高产量,还更大幅提升产品精度和合格率。

篇2: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招工难、用工贵问题一直是困扰我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突出问题之一。近年来,省内外部分先行企业通过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来代替繁重的手工操作(以下简称“机器换人”),不仅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压力,而且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机器换人”工作摆到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首要位置,作出了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工作部署。最近,省经信委政研室在全省范围内对企业“机器换人”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涉及通用设备、纺织、汽摩配、金属加工、电子通信、电器机械、医药制造等多个领域,实地调研了制造企业10余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567家企业的情形进行摸底,共收回有效问卷515份。

“机器换人”的原因及成效

当前,我省工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综合考虑发展阶段、装备水平、劳动力成本等多重因素,“机器换人”的条件基本成熟。对于企业来说,是否开展“机器换人”取决于对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问卷调查表明,促使企业开展“机器换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用工难、用工贵。在参加调研的515家企业中,高达77.7%的企业表示存在用工缺口,其中有30%的企业用工缺口率在10%至20%之间,7.3%的企业缺口率在20%至30%之间。从短缺工种来看,74.3%的企业缺少熟练工人,25.7%的企业缺少普通工人。近年来,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从2005年到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由14847元/年增加到41370元/年,年均增长15.8%,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也反映,2012年一线员工的年平均工资达4万元左右,近三年一线员工年平均工资增幅达10%至15%。用工成本增加迫使部分盈利能力不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用机器来替代人工。在515家被调查企业中,高达75.7%的企业把“用工成本高”列为开展“机器换人”的首要原因。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操作水平是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手工操作比自动化生产更容易出现产品瑕疵,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功能和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问卷调查表明,有高达68.5%的企业主动开展“机器换人”的原因,是因为“产品质量要求提高”。

行业准入标准提高。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新要求,国家加快调整主要行业准入标准。绝大多数新的行业准入标准都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工艺、装备水平等提出明确要求,如规定“应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节能环保的设备,主要设备参数应实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等。30.1%的被调查企业表示,行业准入标准提高是开展“机器换人”的重要原因。

政策激励。各级政府采取的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政策的激励作用也不可忽视。问卷调查表明,大约有28.7%的企业因财税优惠政策而开展“机器换人”工作。此外,还有接近4%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安全生产率等其它原因。

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对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前后生产经营情况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机器换人”在以下方面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

降低了用工及生产经营成本。生产一线员工比重大是当前浙江省制造企业人员构成的重要特征,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一线员工人数占到了企业职工人数的73.4%。据已经完成“机器换人”的企业反映,“机器换人”有助于大幅减少一线员工、优化企业人员结构。开展机器换人后,有61.5%的企业减少一线员工超过10%。以此推算,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减少用工70万人以上,仅2013年一年就可节省用工成本290亿元以上。调查还显示,68.9%的开展“机器换人”企业生产成本下降5%以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意味着企业利润增加1个百分点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是企业反映开展“机器换人” 后出现的明显变化之一。据统计,有27.3%的企业“机器换人” 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以上; 有16.6%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至30%;有29%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20%。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后,伴随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还有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据对已经开展“机器换人”企业的统计,接受调查企业中有51.7%表示企业生产周期缩短10%以上。

提升了产品品质质量。由于机器操作具有手工操作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因而“机器换人”在提升企业产品品质质量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如位于嘉兴的晋亿公司引进德国库卡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后,机械手的定位误差不超过0.1厘米,企业产品不良率降低30%以上。晋亿公司并不是个例,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中,24.8%的企业产品优质品率提高20%以上,12.9%的企业产品优质品率提高15%至20%,6.6%的企业产品优质品率提高10%至15%,23.7%的企业产品优质品率提高5%至10%,30.3%的企业产品优质品率提高5%以内。

减少了能源消耗。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可以有效调节设备合理进行,从而大幅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对浙江晨丰灯头有限公司的调查发现,企业采用多工位连续模冲压设备和玻璃一次熔化工艺技术后,用电减少40%。在问卷调查企业中,高达86.3%的企业表示开展“机器换人”后能耗下降,其中14.7%的企业能耗降低超过20%,11.1%的企业能耗降低15%至20%,9.5%的企业能耗降低10%至15%;20.5%的企业能耗降低5%至10%;30.5%的企业能耗降低5%以内。可见,“机器换人”是破解浙江省能耗约束、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减少了生产事故。“机器换人”后,许多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开始由机器承担,因而极大地减少了安全生产事故。以五金加工知名集聚区海宁盐官镇为例,以往每年发生手轧断等工伤事故100多起,开展“机器换人” 后现在已下降到20多起。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开展“机器换人”后生产事故降幅较大,近20%的企业表示安全生产事故降幅明显,其他被调查企业认为安全生产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一线工人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淘汰了落后生产设备。开展“机器换人”一个较为直接的影响是,企业落后生产设备的淘汰速度明显加快。这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节能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规模开展“机器换人”,被调查企业中生产设备水平处于行业领先的企业数增加到248家,比开展“机器换人”前增加165家,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的企业数占比由原先的21.8% 提高到65.3%。

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当前浙江省工业企业对于“机器换人” 工作总体上积极性较高,特别是部分企业取得的巨大成效,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对于部分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而言,要开展“机器换人”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成本较高。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被调查企业中,约有71.1%的企业认为,当前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成本太高。具体来看,一是投入成本高。据对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企业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因而“机器换人”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加之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增幅达21.2%,今年前四个月融资成本仍在高位振荡。因此,企业要开展“机器换人”,必须突破当前信贷资金总体偏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二是设立专门运营维护机构开支大。上马的新技术装备,需要培养专门的操作运营和日常维护人员,这笔成本对很多企业来说难以承受。三是资金投入回收周期长。调查显示,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企业中回收期在4年以上的企业比重高达36.8%。四是部分装备性价比不高。由于部分机器装备只是对某些环节人力的简单替代,导致装备性价比不高,用工仍比用机器便宜。

满足企业迫切需求的装备供给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有38.6%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还面临着买不到本企业所需的“机器换人”设备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尚不发达。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但发展步伐缓慢,到201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只有14978台。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将是制约浙江省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重要因素。二是通用技术装备供给不足。目前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多被用于搬运、装卸领域,虽在汽车、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少数行业的应用正在深化,但其作为通用装备的作用远未发挥,智能化、数字化的的价值还未充分挖掘出来。三是“机器换人”后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除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巨大需求外,还有对第三方设备服务的巨大需求。在需要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中,部分已拥有国际先进的单机设备,但设备维护及各种设备系统化的服务尚难以满足需求。

企业自主进行系统化改造能力不足。自主研发设备是颇受企业推崇的“机器换人”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浙江省许多企业并不具备自研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的能力。这一状况也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了体现,有35.3%的企业把自身没有能力研发“机器换人”所需的设备作为目前制约企业进行“机器换人”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应该说,企业的这种反映是与浙江省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实际相符。据统计,目前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有科技活动,不到19.8%的企业有科技活动机构。

综合运用“机器换人”政策激励的能力不足。调查显示,企业对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缺乏了解。目前各级政府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已经不少。但企业缺乏足够了解。在515家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了解进口设备免税政策、设备购置增值税抵扣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相关政策的企业占40%左右; 了解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优惠政策的企业比例更低,分别只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6.4%和31.1%。在具体政策运用上,企业对相关条件和规则不熟悉,政策运用能力较弱。另外,缺乏具有直接针对性的政策,以及相关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不够,也是影响企业综合运用各种优惠政策的重要因素。

此外,企业还提出了新设备培训和维修服务方面存在的需求和困难,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面临的繁琐审批等问题提出了意见。

全面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的建议

“机器换人” 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在全省全面推进“机器换人”这一惠企利民的工作,当务之急需要从营造氛围、强化推力入手,切实把“机器换人”转变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进。

创新对企业“机器换人”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现阶段推进企业“机器换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借鉴国内外经验,进一步创新鼓励企业“机器换人”的税收政策。一是参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对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现行规定的折旧年限基础上,按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二是参照国家鼓励外商投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的政策,允许地税管理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省产设备,其购买省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购置设备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三是适当扩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领域的研发活动纳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应纳税所得额范围。四是合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计核范围,通过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可允许将中小企业购买技术、发明专利的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纳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范围。

用足用好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已有政策。加大对现有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加强企业综合运用现有政策的能力。一是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尽免,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和设备改造。二是落实设备购置增值税抵扣政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者自制机器设备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按规定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三是落实进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税政策。对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所需、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对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而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按照相关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四是落实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优惠政策。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规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五是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六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篇3: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关键词:机器换人,行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 做为劳动密集型机床制造业逐渐步入了“微利”时代, 处于产业“微笑曲线”底端, 产业模式难以持续。本文通过对滕州市机床制造传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准确分析, 准确把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滕州市机械行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实际情况, 提出对策建议, 保障我市机床制造产业持续繁荣发展。

1 滕州市机床制造产业的发展特征

滕州市以钻铣床为标志性产品的中小机床制造传统产业, 钻铣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 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的特色。

(1) 支柱产业地位高。相当长时期以来, 机床制造做为滕州市六大支柱之一的优势产业, 是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2014年1至8月份, 滕州规模以上机械机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7.6亿元, 同比增长11.2%;实现利税21.6亿元, 同比增长12.6%;利润11.9亿元, 同比增长12.3%, 整个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67亿元, 其重要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1]。

(2) 产业生产网络集聚水平高。滕州市拥有“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做为“山东省中小企业中小机床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优质机床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中小机床之都”, 其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力的企业生产网络。目前, 我市机械机床产业机械制造企业752家, 规模以上企业133家, 过亿元企业22家, 龙头骨干企业威达重工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在产业发展、提升过程中起了较大带动作用, 行业集中度较高。

(3) 劳动密集程度高。滕州劳动力资源丰富, 号称“中国第一大县”, 现以158万人口雄踞山东县域之冠。其中很多人不用外出打工, 就可以在机械工业园区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也为滕州机床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滕州在工业化阶段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随着滕州机械行业的蓬勃发展, 这几年新增加的液压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塑料机械生产企业、矿山机械生产企业也已经在全国同行业占有很重的市场份额, 快速增加的机械企业和原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加剧了滕州机械行业工种技术人员的匮乏。

(4) 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低。近年来, 机床制造企业充分认识到运用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目前许多企业并不具备自研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的能力。调查表明, 80%的企业都生产小型钻铣床及低端普通机床产品整机, 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85%的企业加工设备以国产中档机床为主, 技术装备数控化率仅10%, 远低于全国14.5%的平均水平。

2 推进滕州机床制造产业“机器换人”的原因

“机器换人”是实现滕州机床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机器换人”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实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质量、减少能源消耗。

(1)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要求。通过“机器换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滕州, 乃至枣庄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直受益于“人口红利”。工业自动化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机器换人”正在解放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然而, 随着更多的技术人员外出就业, 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的折点逐步逼近, “用工荒”成常态、劳动力成本日趋高涨, 要求企业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率等方面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转变。

(2) 产品品质的提升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 要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先进设备的提升。滕州市机械机床制造企业的加工模式, 大都采用总装配的生产模式[2], 对于其零部件的供应则没有具体生产条件要求。这就使装配零部件的产品品质无法得到保证。因此, 企业要依托科研机构开发或自主创新, 重组生产工艺, 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整合多个不同工序, 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 满足机床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3) 工业转型升级目标要求。当前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明确以“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为发展方向, 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发展的目标。我们走访企业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大地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和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先试先行, 将使用生产线流水作业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线减少用工达40%, 产品合格率也提升2.3%, 人均产值也有大幅提高, 这些都是自转型以来取得的成果。更多的企业则是在个别环节上使用了数控设备, 也在转型中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去年仅投入400万元, 购置了机床自动喷漆设备, 已经使他们的车间工人数减少了近50人, 但产量提升了30%, 质量却更是得到了保证, 使其在有限投入内, 获得了巨大收益。

3 滕州市机床制造行业实施“机器换人”的优势

(1) 拥有完善的产业集群优势。滕州市机床制造集群内各成员企业既竞争又合作关系的相互作用, 对企业、产业乃至区域的竞争力产生了主要影响, 是整个机床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滕州中小机床制造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优质机床产品生产基地”;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中小机床之都”称号, 成功打造了国家级产业品牌, 机床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区域品牌形象日益突出, 行业协会作用不断深化。在区域范围内资源、资讯和技术等的高度共享, 为我市推进“机器换人”提供了极富优势的发展平台。

(2) 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得以保障。滕州市机械制造业拥有国家机床及通用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家, 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 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4个, 厂办科研机构40余家, 共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家。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 技术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得以发展, 有力保障了机械行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开展。

(3) 企业技术改造愿望强烈。随着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提高, 为满足针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工艺、装备水平提出的“应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节能环保的设备, 主要设备参数应实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等明确要求[3], 企业对生产工艺改造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强烈愿望, 为滕州市推进“机器换人”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基础[4]。

4 推进“机器换人”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 “机器换人”工作的关键是要使政府、社会、企业形成合力, 滕州市机床制造传统产业要有所推进,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机制”原则。政府要主动作为, 了解企业所存在的困难以及需要的支持, 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作用。“机器换人”工作实施的主动性在企业, 要使企业具有正确的认识[5]。通过实施“机器换人”, 能够使其认识到“机器换人”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运营成本, 还能提高产品品质, 降低废品率, 从而才能积极采取措施, 并通过“机器换人”在市场上真正获得效益。

(2)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 研究出台扶持激励政策。从完善政策、体制、机制入手, 打破财政、税收、保障等政策壁垒, 帮助企业消除后顾之忧。通过财政奖励引导激励企业, 通过资源配置保障企业“机器换人”, 助推工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 滕州市机械行业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2个, 累计完成投资35.7亿元, 有力带动了装备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3) 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机器换人”覆盖面非常广, 推进过程较为复杂, 是一个长期过程, 我们必须妥善计划、主次分明、逐步推进。当前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成本太高。一定要集中有效资源, 首先发挥龙头企业自身优势, 扶持成熟企业先行实施“机器换人”, 重点推进一批示范项目。还要充分利用滕州机床企业集群优势, 组织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高校、研发机构深入企业调研, 解决企业自主进行系统化改造能力不足问题, 确保企业迫切需求的自主研发设备的满足。

恰如《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所述, 推进机械行业“机器换人”的应用和发展[6], 对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质量、减少能源消耗,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远义彬同志在全市工业转型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滕州市市政府.

[2]《滕州市机械行业“机器换人”专项行动方案》.2014年1月.滕州市机械行业协会.

[3]《浙江工业企业“机器换人”情况调查》.2013年8月;《政策瞭望》.贾帆联、林洁、易双云.

[4]《关于推进传统产业“机器换人”工作的思考》.2013年7月.安吉县发展改革与经济委员会.

[5]《玉环县工业企业“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9月16日.中共玉环县委办公室、玉环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篇4: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关键词:机器换人;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发展现状与战略

一、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的战略机遇

1.科技发展是“机器换人”的前提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从核心技术到实际生产的转化加快,“机器换人”发展战略也得到进一步落实。工业上的机器人行业经过20多年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试验、引进到自主开发的转变。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三角等地,为珠三角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生长土壤。近年来,东莞科技快速发展,科技转换为产品的周期不断变短,产品日新月异,实现了以往的不可能,让我们对“机器换人”的发展,实现“无人工厂”的目标充满了期待。

2.人口红利下降是“机器换人”的动力

目前,由于人口遷移等原因,用工荒越演越烈;同时,用工成本呈现多倍增长,严重影响东莞工厂的正常生产。“机器换人”换来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节省人工、稳定质量、方便管理等优点,不受人为情绪的控制,提高了生产工作效率。“机器换人”替代的是人海战术,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留住员工更难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团队希望能了解“机器换人”全面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东莞“机器换人”的现状。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曾经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产业支柱,依靠充足的外来人员,依靠“多而廉”的劳动力创造了辉煌。近年来,因为人口红利的下降导致工资的上涨与生产成本的增加,原有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必须考虑“腾笼换鸟”、产业升级。这一转变引起我们团队的思考,曾经依靠人口红利让东莞繁荣兴盛的制造业,能否利用现今的科技再创辉煌?能否通过“机器换人”、发展智能制造来充分释放自动化的效益空间,让东莞制造再创奇迹?“机器换人”能否促进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究。

3.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机器换人”的根源

东莞制造业的劳动力主体是全国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但随着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有所提升,人们的择业观念有所改变,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增加了招工难度。这意味着东莞制造业将丧失“廉价劳动力”这一重要依靠,而机器换人正好可以减少工人的数量,以适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激发制造潜能。

4.政府支持是“机器换人”的推力

东莞市政府出台的“一号文”聚焦“机器人产业”,提出全面实施“机器人智造”计划,从六大方面提出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在财政扶持方面,强化金融服务支持,推广奖励补贴制度,解决企业“机器换人”的融资问题;在产业培育方面,包括重点发展先进适用工业机器人等8方面提出紧贴需求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建设高校合作建设机器人研究院、加强国际机器人技术交流合作各方面要求,提高机器人技术自给率;突出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千亿机器人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加大国内外先进机器人企业招引力度、加快建设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东莞政府在支持机器人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配套实施方案涵盖范围广,并且措施有力。

二、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的发展现状

1.积极进展

(1)产业集聚明显,规模效应增强

东莞市政府【2016】1号文件出了“构建‘一核一环、组团发展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等方案,以松山湖高新区为中心打造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在周边地区形成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带,围绕各行业智能装备需求,构建以装备应用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为主体的供需组团。

在东莞松山湖的国家高新区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于2014年11月正式揭牌,旨在打造成为一个能够吸引创新队伍、聚焦核心技术、培养优质科研、汇聚金融资本、培育标杆企业的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明显、创新活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聚中心。未来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基地平台的建设将促进整个产业链条,不单单是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的掌握,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完善,为产业发展与区域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搭建无缝连接的通道。

(2)人才需求旺盛,创新培养方式

随着“机器人”行业对特殊人才的高需求,新的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被大家提及与关注。东莞各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相关企业希望通过与各高校合作,建立实验班,成立高校订制班,创建一条为本企业提供相匹配技能的人才通道。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自成立以来,尝试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与协调上下游企业相关资源,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各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东莞市机器人企业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种教学方法是现代国际上基于项目的一种教育方式。企业与高校合作使学生学习相关基础知识,接触相关业界项目,参加企业培训,毕业能够到企业到岗就业,适应当今机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机器视觉助推,新型平台萌芽

机器视觉,即“有视觉”的机器,能够实现检测、判断、识别、测量等功能。机器视觉系统具有高效率、高柔性、高自动化等特点,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大批量的工业生产,用于装配定位、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识别等方面。东莞一些传统制造业正在面临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三四百个工位就有四五十个工位要用到机器视觉相关产品。

东莞市长安镇奥普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机器视觉光源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整套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及服务,目前是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领军企业。同样在东莞,像OPT这样的机器视觉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多并不断发展,机器视觉行业将跟东莞“机器人”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此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带动机器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出现。机器人第三方服务机构是发展机器人产业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融资担保、设备租赁等第三方服务,加速培育一批机器人应用综合服务的新型平台,为企业提供从生产制造、设备改造、机器安装、投资融资到财政补贴申请的一系列配套服务。未来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诸如像东莞万江北大众智机器人产业园这样的机器人第三方新型服务平台也会越来越多。

2.现实挑战

(1)融资渠道较窄,泡沫企业浮现

当今“机器换人”一片叫好,不仅仅是东莞,各地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热情都很高。但面上的繁花似锦,掩盖不了内在的一些问题。

内部融资是中小型机器人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随着机器人企业发展需求的增加,资金成为机器人企业发展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缺陷,很难获得直接融资,得不到充足的银行贷款支持,致使机器化生产出现困难。

与国内许多行业一样,机器人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提高。不少与自动化有关的企业打着“机器人”的名义,对外宣称从事机器自动化生产,实际上还是传统的低端产业。一些企业也会打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招牌去“忽悠”政府寻求扶持,提供土地、提供金融服务、提供补贴,“机器换人”的热潮下及时遏止“高端产业低端化”的泡沫现象至关重要。

(2)核心技术空心,遭遇发展瓶颈

东莞的机器人企业基本靠进口,多为引进欧日企业的机器设备,智能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据了解,东莞市在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15亿元产值中,系统集成环节占65.5%,本体研发应用占30.9%,而核心零部件研发环节仅占3.6%。在一台工业机器人成本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一般占一半以上,而“教”机器人做动作的系统集成占据成本小头。东莞的产业链产值结构与工业机器人的成本构成形成“倒挂”,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利润,最终流入企业所代理的外企腰包。

机器人是典型的“三高”产业——高技术、高人才、高投入。而国内不少相关企业却处在“三低”甚至“三无”阶段。在没有掌握芯片、软件、控制系统等科技基础下,企业只能赚外壳和组装这种简单技术含量少的微薄利润,“做的只是机器,而不是机器人”。

总体上看,东莞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仍是转型的瓶颈、发展的短板。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够规范,科技创新的体制不适应,限制着创新活力的激发,制约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制约着技术与经济的有效对接。

(3)创新人员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机器换人”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用工交替的现象,流入了专业的新技术工人,被淘汰的是可重复工种的普通工人,这一现象衍生出一大问题,传统的普通工人将何去何从?机器替换的工人大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作,但有相当部分低文化素质职工难以转型,这不仅仅是企业与政府面临的难题,也波及整个社会。

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自动化升级面临劳动力结构改变;另一方面,在高技术领域方面当前能够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和调试的工程师太稀缺。松庆智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黄惠权先生表示:东莞的条件好,各方面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只要工程师能够设计出核心的方案,在东莞所有的东西就能够配套起来。不仅仅是工程师,未来的机器人企业也需要能够操控机器的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不啻于一种新的“用工荒”。

很多东莞中小型“机器换人”企业由于资金不够雄厚,为保自身的存活,给予職工的工资自然不会太高,这是创新人员离职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正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发展,创新人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多,需付出大量脑力劳动;但是,其产出提升幅度不大,创新人员与同事及同行业人员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薪酬问题最容易引发其对工作的不满意,从而选择离职。

(4)行业标准不明,缺乏标杆企业

东莞无疑是国内的制造业龙头,工业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东莞要想转型应形成行业拉动效应。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的生产的李群自动化公司的谭总监说,“与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竞争,要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还得培植几家标杆企业,这样我们的民族机器人产业才有国际竞争力,‘机器换人计划和工业智能化才能推广普及”。

衡量全链条式的机器化标杆企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标准化。一个行业,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标准,就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更无法实现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转变。

三、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机器换人”战略的发展路径

1.加强信用建设,全力培植高端产业

在东莞产业升级视域下,政府加大了扶持机器人企业的力度,但是要彻底解决融资难题,只有政策的扶持显然不足。政策只能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如果机器人企业的信用环境得不到改善、信用不对称问题得不到解决,金融机构推出再多的融资产品也解决不了这一困境。所以机器人企业必须加强信用建设,实现信用信息对称化,从而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严格的把关审核是确认资助必不可少的前提,资助审核环节过于烦琐,中小型机器人企业则没有更多的人力、精力去处理审核事宜。若想要将智能转型涉及更多的中小型“机器换人”企业,资助的审核环节或许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创造一个高门槛同时又宽领域的企业大环境,让真正的智能企业能享受更多的扶持政策,将虚伪的挂名企业止步于这一重要的领域。

2.提高科技创新力,将产学研有机结合

当前,东莞积极响应加快攻克“机器环绕”企业关键技术的项目启动,重点突破智能测控、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难关,初步规划出一整套产业模式;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应用,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者,积极发挥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链、产品营销等环节的机器化程度,旨在以机器人生产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

根据“工业4.0”战略实施,借鉴德国通过产学研多方力量推动智能制造生产的经验,东莞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提供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使得企业能够融合多方产学研机构的资源,形成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及产业研发联盟;另一方面,需要高校的积极响应,推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定制型高校培训班与孵化器,使高校人才更加能够适应智造企业,促进生产、学习、研究真正地融为一体。

3.营造企业文化,重构促进转型

东莞机器人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重视创新人员的价值观,减轻工作上的精神压力,重视人文关怀建设,与员工建立非正式的情感联系;营造“自由、民主、公正、开放”的文化氛围,建立和谐共处、和睦共赢的工作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给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机器人企业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快速发展,而在职工沟通方面有所欠缺,就会加重企业的“用工荒”。有效沟通不仅可以避免矛盾,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定期与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员工的生活状况,对出现问题的企业员工要及时给予帮助;定期搜集员工建议,让员工们匿名填写,这样员工可以表达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积极采纳员工的正确意见。

在面对新一轮“用工荒”的挑战中,重组用工结构意味着企业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了“机器换人”战略的发展,若处理得当,则能加快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4.实行行业标准,建设“全链条”生态环境

标准先行是“工業4.0”战略的突出特点。东莞在推进信息化与标准化相融合的具体实践中,应扩大“机器换人”标准的应用范围,使行业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也应高度重视其制定的行业标准化在现实中的具体可操作性。发挥行业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让人才也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业标准进行培训与筛选,将人才按照行业标准进行信息化管理,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在向未来产业竞争中占领优势。

建设“全链条”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机器换人”设计平台、“机器换人”应用推广中心、“机器换人”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等各类示范平台来搭建全行业连接的桥梁;选择典型行业和镇区,形成行业性和地域性示范效应;通过东莞“机器换人”企业的布局,以点带面,形成具有高端技术产业优势的研究机构、高校、生产企业、应用企业组成的机器人网络平台;东莞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也应搭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高效整合资源、拥有核心技术。

四、结语

置身于转型升级新时代,东莞这座“世界制造之城”有迷茫与彷徨,但正如东莞的城市口号“东莞,每天绽放新精彩”,可以看出这座城市不甘人后的决心与勇气,积极吸引本土企业参与“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吸引资金雄厚的机器人企业来东莞扎根,引进机器人核心技术队伍,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笔者相信东莞政府、东莞企业,以及东莞富有创造活力的年轻人,都在转型之路上不断奋进,迈出坚实的步伐。

篇5: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年减弱、工业转型升级需求释放和生产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的凸显,我国多地开始尝试“机器换人”,并初步尝到了甜头。然而这种现象会不会影响到工人就业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否认这种说法。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市场2013年销售的工业机器人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超过日本,位居全球首位。据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推算,中国制造业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产值空间在7200亿~18000亿元。以中国机器人36%的复合增长率计算,预计到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保有量将达到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企业用机器代替部分工人的做法,如今并不鲜见。迫于人工成本增加、熟练工种难招等现实困难,很多企业将“机器换人”作为转型升级的一条路。

【浙江】

2014年上半年,“机器换人”为浙江人均劳动报酬带来14.5%的增幅。浙江省提出,下半年,将率先在工业强县(市、区)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机器换人”的全覆盖。从近日召开的浙江省经信委半年度工作座谈会上传来消息,浙江省上半年以“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投资和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同比增长11.8%和10.6%,分别占工业投资比重的65.2%和42.0%,人均劳动报酬增长14.5%。

下半年,浙江省将力争超额完成“机器换人”项目5000项、技术改造投入5000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并通过对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机器换人”的组织引导,率先在工业强县(市、区)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

【珠三角】

今年以来,广州、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推进“机器人换工人”。珠三角不仅更广泛地使用机器人,还要打造机器人或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已列入珠三角多地未来发展议程。

广州提出到2020年打造两三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形成超千亿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2013年深圳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的产值超过了200亿元,提出要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为重点,建设国内一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东莞则力争2016年全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到2020年达700亿元;佛山顺德借全国唯一“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的东风,规划明年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洛阳】

洛阳市正式下发《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下称《计划》)。该计划称,2014年至2016年,全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到2016年末,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在装备制造业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超过30%;在全市重点工业领域实现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规模化应用,现有装备生产线智能化率超过30%。

据悉,使用洛阳市本土工业机器人及系统集成、相关产品的企业,销向市外的机器人相关制造企业均有奖励,新注册工业机器人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同时还对引进知名工业机器人企业者、招来关键人才的企业、重大工业机器人建设项目等给予奖励、补贴或贷款贴息,并

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

机器人上岗对人类就业冲击?

面对全国各地掀起的“机器换人”热潮,不少人开始担心这种做法是否会影响就业。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总量全球第一,就业始终是头等大事。机器换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水平,但这会不会与稳就业产生冲突?

据悉,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总量仍然很大,但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劳动力不再是本世纪初那种相对于需求“无限供给”的状况。对全国100个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求职人数)今年一季度达到

1.11,即111个岗位对应着100个求职者,总量矛盾已不是就业领域排第一位的问题,结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供求状况的变化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农民工平均工资近三年每年增幅都在10%以上。这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譬如浙江、广东等地,其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依靠外来劳动力。随着中西部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发现不需要离家太远就能找到工作并拥有不错的工资待遇,更倾向于就近就业。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成本较高,只有开出更高的工资才有可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外来劳动力。而浙江、广东等地近期出现的机器换人,就是招工难和用工贵相互交织的结果。

对此,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陈耀表示,起因于招工难的机器换人肯定不会影响就业,反而由于生产得以延续,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正常运营并扩大规模,有利于就业。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也表示,“机器换人”目前在国内并未大规模出现。李忠说,我国总劳动力规模保持在8亿以上,就业压力会长期存在,目前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矛盾也相当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非常凸显。

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是严重不足的,大概不到总的劳动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不到1/20,只有5%。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1以上。而现在整个社会求人倍率1.1:1,所以技工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且正逐步从东南沿海向内地延伸,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短缺。

篇6:东莞企业“机器换人”问题调查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机器换人”这个话题对于普罗大众已不再陌生。去年以来,东莞市鼓励企业“机器换人”,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今年年初,市政府更发布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就是深化 “机器换人”专项行动。目前,全市已经有数百家企业在实施“机器换人”计划中尝到甜头。为了能深入了解东莞企业“机器换人”实施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开展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此次“东莞企业机器换人问题调查”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了解目前东莞企业“机器换人”的基本情况

2、实施“机器换人”的好处和弊端

3、影响我市贯彻落实“机器换人”行动的因素

(二)项目执行情况

本次调查历时一个月(2015.7.20—2015.8.20),调查的范围是东莞市区,被访者定义为在东莞市居住或工作时间超过一年的居民。调查方法为在网上发布问卷调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截止8月15日,收到的有效问卷总共为185份。

(三)被访者基本情况

在185个有效样本中,男性为122个,女性为63个,男女比率约为2:1。被访者年龄大体集中在55岁以下人群中,其中35岁以下的占51.9%,36-45岁的占29.2%,46-55岁的被访者占14.1%。

被访者职业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个体工商业者(28.1%)、一般职工职员(26.5%)和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21.6%)。

三、调查结果

(一)目前东莞企业“机器换人”的基本情况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办法,东莞已经开始实施自2014年起连续3年每年拿出2亿元支持企业“机器换人”的专项计划。今年年初,东莞市政府更发布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举措就是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深化“机器换人”专项行动,以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来实现企业的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截至今年一季度,东莞经信局已经收到“机器换人”专项资金有效申报项目505个,总投资42.6亿元。根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减少用工3.4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平均合格率从89.3%上升至96.6%。受访者普遍认为此次政府不但各项政策及时到位,支持的力度也比较大。

(二)实施“机器换人”的好处

1、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荒”问题

作为制造业名城的东莞企业类型多为劳动密集型。近些年,“用工荒”“用工贵”问题一直困扰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波动,持续的经营压力之下,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很多企业开始尝试“机器换人”——用机器人或者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劳作,从而减少用工。“机器换人”一方面让企业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则促使企业将节约的资金投入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领域,进而推动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的转变和创新。

2、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稳定性

企业实施机器自动化生产后,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得到改善,生产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有能力承接更多的订单,这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三)实施“机器换人”的弊端

1、引进机器一次性新增的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维护成本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机器换人日趋走热,部分传统的轻工业承受的经营压力也越大越大,一方面是机器的购买费用以及后期维护费用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近年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导致经营利润越来越低,这让一向依靠薄利多销的传统轻工业经营更加困难。

东莞智能装备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本地研发制造能力不足,市场被德国、日本等国外品牌占据。少数能生产工业机器人的本地企业,也面临关键产业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瓶颈。这造成了企业在进行机器换人时,投资巨大。企业投入的成本回收可能需要3—5年,很多小微企业缺乏资金实力。

2、机器生产缺乏灵活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虽然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缺乏弹性。之前依靠人工,如果遇到经济形势不好,订单不佳,可以通过放假或者裁员减少生产、节省开支,弹性较大;如果实现了机器自动化生产,遇到经济不景气订单不足的情况时,就会出现产能闲置等问题。另外,机器换人对电力资源的依赖性特别强,而这些机器在工作日内一般不能关停,每年夏季用电高峰的限电措施更是制约了许多企业的生产。

3、实现“机器换人”所占的机会成本大

“机器换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硬件的更新,也需要提供软件的个性化定制,需要有足够的技工和研发人员提供支撑。东莞市鞋机商会会长王精文说:“自动化生产不是上一台新机器,就能从1000个用工削减到300个用工,而是先减到900,再到800、700„„要花好几年。”由于考虑到当中的机会成本,使得一些企业宁愿转移到缅甸等国家,也不愿实现机器换人。

4、“机器换人”会造成失业率上升

三、建议

(一)引进设备,促进减员增效

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设备和技术投入,通过引进和利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和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等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进一步减少企业生产用工总量,优化工业工艺技术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质率,全面提高企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强化服务,加大推广力度

支持和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大力开展企业“机器换人”推广应用工作,为企业提供改造方案、设备采购、设备租赁、金融服务、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多方面服务,加大“机器换人”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三)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水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机器换人”应用企业自主研发专用装备,并在行业中示范推广,带动提升行业装备技术和制造水平升级。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等建设,开展重点领域、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改造升级。

(四)对外合作,增强技术支撑

鼓励企业开展对外合作,通过合作研发或委托开发,加强先进技术和人才引进。推动应用企业与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组成技术联盟,共同攻克关键技术,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机器换人”装备和技术支撑。

(五)“两化”融合,探索改造路径

推进“机器换人”和“两化融合”相结合,以“机器换人”为切入点,推动“两化”深入融合,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加大信息化投入,打造智能制造生产系统,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制造”和“智慧制造”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 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下一篇:《霸王兵器奥秘》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