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发展阶段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纪录片发展阶段

由《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的纪录片发展

在大众的翘首期盼中,《舌尖上的中国2》(以下简称《舌尖2》)终于定档2014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据悉,《舌尖上的中国2》将延续第一季的叙事风格,在拍摄制作上则比第一季更加精致大气,美食范围也更广泛。整部纪录片共7集,每集50分钟,分别从时节、脚步、心传、家常、秘境、相逢、三餐7个角度来讲述中国美食故事。对于这部承载太多期盼的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向媒体介绍到:“《舌尖2》就像好莱坞的模式,有的是家庭伦理片,有的是公路片,有的是黑帮片,剪辑特别精细,非常有利于在国际上销售。”他还不无风趣地说,“我们的单位时间信息量非常密集,1集1500个镜头,快赶上《爸爸去哪儿》了。”

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播出,瞬间在全国范围内获得热烈反响,为中国人献上了精神盛宴。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人们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可谓中国本土纪录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它的成功也让我们开始思考中国纪录片的发展道路。

一、《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

(一)主题易引起共鸣,有文化的追寻

《舌尖上的中国》在初次播出时收视率便超过了同期的电视剧,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选择了国人共同关注的主题——美食,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美食背后的中国饮食文化,是带给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对《舌尖》的喜爱原因的调查显示,35.64%的人选择了“蕴含中国美食博大文化”,21.17%的人选择“展现浓浓感人的思乡情”,只有19.53%的人选择“拥有事物绝美视觉享受”。

《舌尖》的导演陈晓卿说:“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美食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生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会在此片中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乡美食与家乡生活,唤醒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同时也就理解了他人同样的对于家乡的思念,无形之中增强了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会发自内心地钦佩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智慧,从食物中体味到中华民族的信仰。

(二)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

以往的人文类型纪录片大多是对主题本身进行直接的讲解,引用历史故事,表现方式较为局限乏味,而《舌尖》却对主题的描述视角进行了改变。“在片中,创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小处入手,讲究叙事情节化,同时没有完全依赖现实的素材,没有被现实淹没,而是尽量用理念去理解和表达现实,追求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这部纪录片的展现方式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叙述,而是更关注个体化的人,将每种美食都赋予一个有人、有物、有场景的故事,使纪录片更具有人情味,也使人们在领略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勤劳朴实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三)核心是真实

“真实,是纪录片的属性,是纪录片存在的基础。”《舌尖》的故事都是导演带领团队深入到当地发掘出来的,无论是打开蒸笼时冒出的层层热气,淘米时沙沙的声响,孩子吃到美食时脸上露出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还是简朴安宁美丽的村庄生活„„一个个真实的任务、场景,令人垂涎的天然美味,如道家常。拍摄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物,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故事,没有过多的花哨修饰,没有过多的大场面,真诚而温暖,使纪录片具有了生活的温情。真实的场景同样也让观众想起了自己家乡的故事,勾起了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网友“晓县”说:“《舌尖上的中国》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多种的美食,而是其中一个个真诚的消融,毫无造作,不是演员镜头前的虚假,不是寒暄的可以微笑,那样子的微笑一下子就令我泪流满面。”

(四)高标准,高技术 之前国家对于纪录片并没有特别重视,纪录片在中国电视也一直处于尴尬的边缘地带,而且设备成本非常高,这一切使我国的纪录片发展迟缓。但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以后,在国际传播的大语境下,资源和投入大为拓展,高清拍摄设备价格也日趋平民化,也打破了设备的高门槛。《舌尖》的制作团队就使用了全画幅小型手持式摄像机索尼F3,这种相机比大机器用起来更为灵便,能更好地满足现场跟拍,而且超微距拍摄、宽容度、感光度等均为上乘。除了索尼F3高清摄像机的运用,被摄影爱好者称为“无敌兔”的佳能5D2单反相机也见证了《舌尖》的成功。令贵州卫视《纪录贵州》纪录片导演胡柏炜印象深刻的是《舌尖》拍摄食物时70%以上的镜头是特写镜头,光圈很大,主体突出,背景很浅。他认为利用佳能5D2这样的高清单反相机来拍摄纪录片体现出该片拍摄团队的前卫创造力。

此外,《舌尖》的总导演任长箴也坦言这部纪录片以BBC为榜样,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大力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五)整合营销

《舌尖》的火爆离不开整个制作团队对其进行的精心的包装与整合营销。首先他们选择了新颖的名字,能够立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次是拥有央视这个最好的播出平台,且播出它的栏目《魅力纪录》长期以来也积累了不少的观众群,而且避开了竞争激烈的黄金时段,保证了它的收视率。再者,在播出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持续不断的讨论,一家微博营销公司宣传总监陈先生向记者分析道,制片人陈晓卿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超过16万,其中更有许多名人粉丝,经过口口相传,一条节目预告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就相当可观。配合纪录片每天一集,每集一个主题的讨论,更是形成了持续效应。《舌尖》首轮播出后同名书籍与DVD迅速出版,持续了这份美食文化热。

二、中外纪录片的比较

(一)市场化程度比较

美国代表典型的纪录片商业化运营模式,Discovery频道自开播以来便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它明确地确定了自己的受众群,即使那种受过良好教育,有求知欲望,有社会影响力和一定消费能力的观众。这个定位使它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坚守节目内容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Discovery同时也进行多渠道的品牌营销,2012年探索传播集团开创了市场神话,扩展到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8亿累积订户和140多个电视频道。与美国成熟的市场导向的纪录片产业相比,中国的纪录片在国内市场尚且偏向小众,更不要说向全世界普及了。

(二)纪录片质量比较

英国、日本代表的是公共体制支持的纪录片产业,尤其英国对公共服务原则的信奉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一直以来都凌驾在“自由市场”之上。他们的广播传统更倾向于展示文化遗产、构建民族身份以及社会责任与底层关怀,更允许社会批判性的纪录片出现在电视上,纪录片本身的社会文化价值非常高,而中国的纪录片,除了《故宫》和《舌尖上的中国》之外,并没有太出彩的展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优秀纪录片,对于中国传统价值的挖掘利用程度较浅。

除此之外,英美纪录片大都是高投入,拥有先进的设备与团队,据统计,Discovery每部纪录片的片比(实播片和实拍片的比例)一般为1:75,每部系列片平均成本均超过100万美元。且欧美纪录片目前已全部实现了高清播出,而中国除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有良好平台支持之外,地方电视台对于纪录片的制作还无法进行大手笔的投资,限制了设备与技术的更新换代。

(三)产业链的比较

国外的电影和电视纪录片经过许多年的运作,已经走上相当成熟的发展道路。他们有清晰的纪录片产业政策,产业已形成规模,投入与产量已非常高,且投资渠道多样,有完善的监管环境,完善的销售网络,纪录片受众成型。比如Discovery的纪录片节目运作特点是大制作和高投入,有着一套非常成熟和稳定的流程。选题注重事前调研,表现重注采用讲故事手法,运作注重以制片人为中心制,节目制作注重精品意识,投资当然也注重大投入和精准投入。BBC的纪录片在市场运作上也非常成熟。由于BBC是公营的广播电视机构,不能引入广告和节目赞助费,所以电视执照费和政府补贴就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另外,对外出售电视纪录片播放版权,也是BBC的重要收入渠道。

而在大环境上看来,中国纪录片既缺少政府专项公益基金的支持,社会融资空间也非常有限。我国的纪录片缺乏品牌意识,往往是为播出而制作,具有品牌战略眼光的制作机构数量较少。纪录片产业链尚不完善,产业链链条较短、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产业链开发不够,甚至部分产业链呈现缺失状态。

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家族频道

三、国内外经验对于中国今后纪录片发展的启示

(一)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完善产业链

一直以来中国纪录片都比较走小众路线,受众较少。所以应该首先向Discovery学习,进行专业深入的市场调查,确定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同时积极宣传纪录片,使其更加平民化,发掘中国的市场优势,让纪录片迈入公共时代。政府应该支持建立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链,积极组织社会招标,扩大纪录片制作平台,积极与国外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进行联合摄制,面向世界,积极扩展海外市场,主动将自己的优秀纪录片向国外推广,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并建立一整套市场运作的成熟规则。

(二)使传播平台正规化、多样化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播出,意味着中国国家媒体第一次有了全球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专业的纪录片频道,这对于国产纪录片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播出平台。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一个到两个这样的品牌纪录频道,向国内和世界推广。

在传统媒体发力的同时,也应该开发新媒体。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做了一个关于“纪录片观看渠道”的网上调查结果:网络70%、电视56%、音像出版物24%„„可见以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来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视频网络凭借高效性、互动性、时效性、自主性等优势可以一心大批社会中坚力量。因此应该有相关政策支持视频网站购买甚至自主制作纪录片,为中国纪录片市场注入活力。

(三)提高纪录片质量

技术层面来说,随着产业资金来源已从单一的电视台、政府投资走向更加开放的资本市场,政策、产业、环境的利好信息吸引着资本进入,制作方有了更多的资本去购买高端的设备,学习先进的技术,但产业还是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更多的与国外先进技术人才交流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尝试,打破其高门槛的限制。

同时,中国纪录片更应该重视作品内涵的提升。纪录片制作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和人文情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新时代中国的元素相结合,承载民族文化,体现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独特味道,用世界的方式看中国,用中国的内心说故事。

(四)建立良好的监督环境,保护知识产权

国家扶持建立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监督,保证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纪录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规范节目版权,既维护他人权益,又保护自身权益。作品中素材、资料、道具、音乐的使用、受访人的权益都应该清晰准确。只有在前期完善了作品版权,在后期市场化运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也才能在将作品推向世界时获得稳定的版权收益。

第二篇:中国会展产业发展阶段及发展概况

一 我国会展业的现状

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造条件;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会展数量、规模等持续扩大、中国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新特色;中国会展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继续加强,其中中国同类展会的主办单位联合办展,形成规模效益;国外展览公司改变策略,由展会移植变为并购展会或者与中国展会主办单位合作办展;中国展会水平和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其中品牌展会数量增加、会展观众组织等服务方式改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会展设施不断完善;中国会展主办者多元发展;中国会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活跃。

改革开放,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展览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形成行业。近几年来,展览业在以年均20%(估计数)速度发展。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展览业的直接产值约60亿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5%。如果按照德国科隆的一项分析计算标准,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为9%,那么,中国展览业的间接产值约为500-600亿人民币。 1 会展城市

目前,中国展览业是遍地开花。就展览规模和实力而言,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的展览中心城市,分别占全国展览市场份额的25%、18%和8%;大连、长春、青岛、南京、苏州、合肥、杭州、宁波、厦门、西安、武汉、南宁、昆明、重庆等成为地区展览中心城市;此外,一些地、县、镇也兴建展览场馆、举办展览会,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展览城市,比如潍坊、义乌、顺德、乐从、东莞等。

据北京统计,北京会展业每年解决1.76万人就业,人均产值3.1 万美元(是北京人均产值水平的10 倍)。全国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项目的250家展览公司中约130 家在北京,北京注册的展览公司约200 家、展览施工公司200 家,为展览服务的设计、广告公司约800 家。另据统计,2002年北京共举办会议71053个,举办展览1298个,展览总面积为339.9 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总收入20.8亿元。据上海统计,上海目前平均每周办展6 个。

2002 年,上海会展业直接收入18 亿人民币,交易额达500 亿。据广东统计,2002 年规模会展就有200多个,单向成交额达3000 多亿元(不含广交会)。

考察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会展产业带的发展。中国会展业作为都市型服务业,已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迅速崛起,使中国会展业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形成了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为会展中心城市组成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它们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级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以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上述五个区域的发展要齐头并进并不现实,以梯度形式进行则不失为一种相互竞争和相互拉动的良好策略;而从各区域来看,则应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各会展产业带自身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等,构筑各自的区域创新系统,以促进区域会展经济的腾飞,以促进我国会展产业进一步发展。 2 会展项目

中国的展览会项目数量据有人统计已达8000 个,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展览会有3000 个。仅从数量上看,可能已居世界第一。其中一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包括综合性质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以及一批专业性质的展览会比如中国国际机床展。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览会,号称中国第一展,在可以称作世界第一大国际贸易展。最近一届广交会规模达36万平方米(两期两地合计),参展的有48 个交易团、10195家企业,展位18400个,参展商品达12万种,海外采购商超过15万人,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每届"广交会"可为广州带来约30亿元的收益。(数据来源:文涛咨询) 3 展览场馆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展览场馆建设不多,著名的有苏联援助的4 大展馆: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已被拆除),此外,还有中国农展馆以及一些地方展馆。这些展馆主要用于举办宣传性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兴建了一大批展览场馆。目前广东建成展览场馆最多。广州广交会展馆面积约17 万平方米,并正在兴建世界第

二、亚洲第一的展馆,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第一期15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也建有一批展览场馆。上海目前已建有5 处展览场馆,今年扩建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面积将达25万平方米。此外,许多地方有一大批在建和将建项目,据称,潍坊市将建设超大型展览场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约有150个展览场馆,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而据德国统计,德国仅有展览场馆24个,总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场馆是汉诺威展览中心,展馆面积约47万平方米。国际博览联盟主席安格斯去年末在日本展览业年会上发言,预计中国展览场馆的规模将在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

3 会展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随着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其功能也从原来简单的市场交换,逐步延伸到其他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科技功能、教育功能等。

所谓会展政治功能,是指会展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宣扬一定的政治主张与观点。

现代会展自诞生以来,就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会展与政治有紧密联系,但并非所有的会展活动都具有政治功能。特别是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和地区,除政治性会议外,会展活动更多地体现出其自身所特有的经济特性,目的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即便是举办大型纪念或庆祝活动,也都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会展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政府在会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使得会展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我国目前的会展活动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根据展会的内容和形式,简单地把我国具有政治功能的会展分为3类。

1.政治性会展。主要是指那些纯粹以政治为主题或是带有政治题材的,并以获取政治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会展活动。这类政治性会展包括政治成果展、政党集会、英模报告会等,其政治功能显而易见。目前国际会展大部分是科学和商业性的,与政治等方面关系不大,但在我国政治性会展所占比例稍高一些。

2.公益性会展。主要是指大型体育活动、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特定领域的效益并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型纪念和庆祝活动包括国庆庆典、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等,其目的在于获取政治效益。大型体育活动包括奥运会、全运会等,由于它具有广泛的影响,吸引全球的注意力,尽管活动本身排斥政治,但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政治的影响。

3.商业性会展。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并兼顾社会效益。之所以说其具有政治功能,主要是因为我国不少商业性会展,多有政府的参与和介入。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部门在会展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商业性会展活动中的种种政府行为,反映出其政治功能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强政治功能的商业性会展是我们研究分析的重点。 4 会展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会展产业正在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从前瞻的视角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会展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群体,会展经济与其他经济类型互为发展。科学发展观是要达到行业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会展经济发展应包含这一产业所有链条、环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建设会展场馆,培育会展公司等单方面的进步;它应该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升。会展经济发展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会展是会议、展览和节事活动的整合形态,它不仅仅是经济活动,体现对利益的追求,它同时也是社会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经济、社会、科教、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向往。

二、发挥政府对会展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培育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此报告提出三点具体建议:第一,建议政府部门能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中国会展业进行宏观规范,同时减少对会展活动的直接参与和管理,使会展业各个主体能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竞争。第二,共同研究制定中国会展产业政策。第

三,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会展中心场馆、会展业和相关服务业能有积极性办好会展活动。

三、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战略。

会展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规模经济”,同时,也是一种“品牌经济”,就会展城市而言,要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条件,选择能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的重点,加速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的会展公司。就展览项目而言,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不断进行展会活动的创新,争创名优品牌,提升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筹建全国性会展协会,促进中国会展产业化。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政府行政机关主要通过制定规则来调控市场,而市场的自律则主要依靠由企业构成的行业协会组织来进行。中国应该借鉴那些展览发达国家的行业管理经验,在认真分析研究我国会展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尽早成立全国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相关中介机构的行业自律作用,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加强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协调会展活动。

五、有意识有目的推进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这其中包括会展产业链上的分工专业化、会展活动服务专业化、会展项目运作的专业化。

六、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给会展带来的契机。

5 个制约因素影响中国会展业发展

处于新兴产业阶段的中国会展业,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就会展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为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结合采集的数据和报告研究结果,报告认为中国会展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第 一,当前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型量的扩张,亟待实现注重内在质量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二,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行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都需要调整。第三,中国会展业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会展业全国体系的形成。

第四,中国会展业相对低下__________的市场开放度,阻碍了行业内资本市场的形成,使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第五,中国会展业的自身建设还非常薄弱,亟待建立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体系。我国会展业存在的以上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体制问题。只有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我国会展业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4 我国会展产业的潜力与机会 在会展业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会展业的产值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2%左右。而目前我国会展业的总产值约100 亿元人民币,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7%左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这既是发展差距,更是潜力所在。

第三篇: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辛 鸣

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提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什么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与其他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这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阶段性特征”,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所以,今天主要讲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地面对。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第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很单一,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予承认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个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所以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特别强调高度统一,当时中国人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蓝颜色的。外国人到中国来一看,像是蓝色海洋,就说中国人是蓝蚂蚁。为什么是蓝蚂蚁呢?大家都知道,蚂蚁是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当时中国社会的高度组织纪律性恰恰就是来源于社会结构的异常单一。

改革开放20多年后,中国社会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座谈会上说,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比如民营企业家阶层、职业经理人阶层、科技经营者阶层等等。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就是党的文件,这个说法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中央文件上正式承认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这个提法出现的意义是重大的。

2002年修改《宪法》的时候,关于“人民”的定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2002年之前的《宪法》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指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人士。在2002年的《宪法》里,人民的内涵扩充为工人、农民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新兴社会阶层等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家千万不要低估这种说法的变化。这个提法确定之后,中国社会的状态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些年东南沿海闹民工荒,这是因为20多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一直都很低。按理说,一个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应该随着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应提升。20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是相当快的,但工人的工资水平一直提高不起来。为什么提高不起来?因为东南沿海的那些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其主要竞争优势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如果给工人加工资,民营企业家的利润就少了。这种状况如果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是不可想象的,敢对工人兄弟不好,企业还想不想办下去啊?政府一声令下,说加多少就得加多少。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是不可能那样做的了。因为劳动力的价格是接受市场的调节。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政府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向民营企业家们施加这样的压力了。因为那些民营企业家会说,工人和企业家对你中国共产党来说,对你政府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给农民工加100块钱,农民工的日子好过了,我们活不下去了。虽然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不同阶层可以有机结合、互相融合,但到具体的经济政治实际中就不那么简单了。事实上是有冲突的,甚至还是比较强烈的冲突。

面临这些冲突我们怎么办?只能靠兼顾、靠协调,再也不能搞一刀切、清一色,因为社会结构已经多元化,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在说“团结”这个词的少了,说“和谐”这个词的多了,因为团结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大家可以紧密无间地走到一起;而和谐是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利益,大家互相磨合,互相妥协。

第二,社会需求逐渐提升。

我们可以说,经济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人民群众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实现了小康,已经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在我们刚刚满足于和陶醉于经济建设取得这么重大成就的同时,突然发现有种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了,百姓对政府好像越来越不满意了,越来越不买账了,抱怨的情绪越来越大,叫苦的声音越来越大。

有一个地方,干群关系一度特别紧张,我们就过去搞调研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去了之后,从县委书记到乡镇书记乃至村干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的老百姓都没良心。我让乡镇干部找几个没良心的百姓,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没良心。结果那群乡镇干部就有点不乐意了,认为我有点不相信干部。我说调查研究就应该把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人都了解到才对啊。面对我的坚持,乡镇干部不好说什么。就找吧,但他们也有小九九:如果找一些到外面打过工、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伶牙俐齿,万一说些不好听的话大家都下不了台。就给他找那些没出去打过工、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量他也说不出什么来。于是,乡镇干部就带我们去见了一个60多岁的农民,一看就是一个很不善说话的农民。但乡镇干部还是打起了预防针,对他说,这是中央来的大领导,想问你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和看法,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我感觉有点不太对味,马上接上去说,我就是党校的一个老师,就跟你们村里的教书先生一样,我就是想跟你聊聊天,你看行吗?老农说,好啊。

还比如,过去这些年,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有时稀里糊涂的不讲法律、不讲民主,再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只要一不按照法律来做事情,老百姓就

会拿起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大家设想一下,在十多年前,我们搞拆迁,有哪个老百姓会拿着《宪法》去捍卫自己的权益啊?但现在钉子户越来越多,钉子户多固然对我们搞经济建设的同志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但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繁荣发展进步来说,却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社会民众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在逐渐增强。我国的下一轮发展必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往前走,我们必须要适应这样的变化。

第三,社会状态更加开放。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具体来说,有两个

特点。

一是中国社会现在的人口流动规模、频率、范围都是空前的。目前中国社会有1.5—2亿人在流动,这种人员的流动让社会状态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是高度停滞化的社会,一个工人年轻时到一个工厂里做工,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工厂里干下去。当时中国老百姓要想流动不容易啊,出门坐个火车都需要开介绍信。当年文化大革命搞大串联时,外国人看起来好像中国已经内乱,其实中国社会的内部控制依然相当有效,原因就在于户籍制度高度固定化的社会控制模

式。

30年来,人员的流动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曾经去重庆的一个乡村,村党支部书记就告诉我,我们支部名义上有25个党员,除了5个65岁以上的党员在家里外,其他的党员都在外边,很多党员的党费都收不上来,他们一会儿在深圳,一会儿在北京,后来我都不知道他们在哪。这种社会人口的流动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是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难以考虑到的。

尽管这种流动性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但压力还不算太大。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另外一个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出现,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开,资讯的无障碍传播让我们突然发现,今天的社会就像是在一个玻璃罩下。过去进行社会管理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如果发生了负面性的事件,按照传统的模式,通常是先把事情捂住,然后慢慢在内部化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由于负面消息的出现而打乱我们的部署以及引发不

必要的社会恐慌。

近两年来,中国社会不断发生贵州翁安、甘肃陇南、湖北石首等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刚刚出现时,《人民日报》、中国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都没有正式报道,但没过两、三天,很多老百姓就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知道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今天的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透明了,出现问题已经捂不

住了。

在捂不住的状况下,如何适应这种社会的变化来进行社会管理?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现在我们也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只要一个地方一发生群体性事件,党报、电台、电视台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因为我们意识到如果不正面发出声音,讲述真相,那些稀里糊涂的渠道传播的信息可能更加麻

烦。

从过去捂着盖子到现在主动公布,这个改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社会状态的开放。中国社会经过30年的发展,社会状态越来越开放,面对这种开放的社会,我们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理念、开放的行为来继续现在的发展。

第四,发展方式开始转变。

回顾中国社会30年的发展,我们在发展模式上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之路,采取了一条非均衡发展战略。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但时过境迁,问题就凸现了。

高投入,只要把钱投下去,这经济发展还能不起来吗?从去年的金融危机就能看出来,金融危机这么大的事儿,国际社会都开始叫苦不迭了,连美国面对金融危机都无可奈何了。可是我们中国却能做到一枝独秀,因为我们可以投入大笔的资金,4万亿的财政拉动加上10万亿的信贷投资,不管是危机还是疲软,经济也能发展起来。高投入对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显性效应,但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高投资拉动,发现已经不可能持续下去了,这些年来通过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投资率已经达到了54%,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GDP是靠钱投下去堆出来的,我们能有多少钱这样堆啊?在经济发展初期,通过这样的方式搞增长,人们还没什么异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搞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也都需要钱,都使用高投入这样的办法就会入不敷出,所以高投入的发展模式

一定要改改了。

高消耗,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们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对资源消耗型依赖很大,这种粗放型的资源浪费导致我国资源消耗过快,现在仅国内资源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国际资源也开始告急了。现今中国到国际市场上去买什么,什么马上就会涨价。我们差不多把国外的铁矿石给买成天价了。我们跟澳大利亚铁矿石三巨头谈判,死活谈不下来,为什么谈不下来?因为人家心里清楚,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铁矿石,而中国缺乏铁矿石,所以凭什么不卖高价啊?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石油资源越来越紧张,现在已经有接近一半的石油要靠进口。那么我们能不能到海外去买到油气资源,到海外去开采石油呢?2004年,有一家美国的油气公司要卖,我们的中海油去买,出价也不低,比同时竞标的壳牌和美孚要高出5个点,按理说应该是稳操胜券的,可到最后,美国说,不卖。不是经济原因,而是政治原因,美国不允许中国有稳定的海外油气资源。没办法,转过头我们来跟俄罗斯谈判,让俄罗斯的石油管道经过咱们东北,结果从2005年谈到现在,油还没有过来。所以说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很难

维持了。

关于高污染,大家都是有切身体会的。搞个造纸厂,倒是能换点花花绿绿的钞票,但大管子把废水都排到河里去了。搞个水泥厂,也能换点钞票,但大烟囱把废气排到空中去了。结果这些年来经济是增长了,但青山绿水越来越少了,蓝天白云越来越少了。小时候,抬头还能看到星星眨眼睛,现在抬起头看来看去,能看到星星眨眼睛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了。

目前,中国有16个城市被国际社会评为已经完全不适应人类生活的地方。全世界评出25个,我们占了16个。当然这样的评选未必具有权威性,我们中国也不能全盘接受,但一定要记住毕竟无风不起浪啊。我们承认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但是当浪费、破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会反过来把我们的一切努力全归零。所以这种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也不能持续下去。

有同志说,污染怕什么,污染之后咱们可以治理啊,北京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北京这两年的空气质量确实不错,北京大气治理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大家知道,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终将使我们

居无定所。

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8%,为什么这么高?除了刚才讲的“三高”之外,还有一条原因是我们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由于我国财力物力有限、生产力水平有限,所以我们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很快,外国人到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一看,一个个惊讶地说,你们的城市建设不比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差。

北京的四号线地铁,我去坐了一次,感慨很深。目前来看,全世界基本上没有哪一条地铁能跟四号线比,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纽约地铁,那简直不是人坐的地铁。但有一利总有一弊。中国这么巨大的成就来源于这些年来我们把大量的财力、物力都集中在城市,这同时就意味着中国还有庞大的地域会失掉营养。有外国人到我国西部跑了一圈之后跟我说,中国要崩溃了,中国农村哪是人呆的地方啊?外国人有造谣之心,但同样也是无风不起浪啊。

中国的城乡二元差距现在是越来越大了。坦率地讲,中国的城乡二元格局是计划经济时就已经奠定了,但城乡二元差距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过。中国农村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我们的发展只是让少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获得了超常规的收益,而让更大部分地区和更大多数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那么这样的发展是否具有合法性?是否具有说服力?我们已经意识到今天的中国如果再按照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方式往下走,将会造成城乡严重对立。

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发展方式已经非改不可了,再也不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非均衡发展了,因为这样下去是支撑不了多久的。

第五,发展环境更加复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融入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加入WTO,参与全球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年中国共产党刚刚取得政权时,美国对我们施行的是遏制战略,不跟我们交往,想把我们给困死。后来我们跟苏联合作,结果没有多久,我们发现这位老大哥老想占我们的便宜。最后我们只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这意味着我们跟世界是隔绝的,世界上发生什么事情跟中国没有关系。

大家如果有兴趣去查看过去的《人民日报》,会有一种很新鲜的感受。过去,如果说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我们的《人民日报》虽然不叫幸灾乐祸至少也是兴高采烈地发文说,资本主义又发生经济危机了,这表明帝国主义在一天天烂下去,社会主义会一天天好起来。但是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刚刚打喷嚏,中国就感冒了。今天的中国跟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这种紧密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回顾中国对外开放之初的一些情况是很值得琢磨的。按道理说,当时的中国跟国际社会隔绝了接近二十年,我们有朋友也都是亚非拉的一些穷朋友。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成见很深、矛盾也很深,可是当年中国跟美国建交却出奇地顺利。为什么?当年的国际格局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属于两军对垒,打得是紧锣密鼓,资本主义的代表是美国,社会主义的代表是苏联。中国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但当时中国已经跟苏联分道扬镳了,如果美国能把中国拉到他这边来,就相当于凭空增加了一股新生力量。因此,虽然当年中国无论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实力都不够强大,但中国的倾向能改变美苏之间的微妙平衡。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跟美国说建交就建交,而且美国是高高兴兴地跟中国建交,美国希望中国参

与进来,制衡苏联。

紧接着中国改革开放了,国际社会也随之对中国放开,当年中国想买美国日本的汽车彩电,要多少有多少,日元贷款、美元贷款说来就来。在那个阶段,中国在国际上走到哪儿都特别受欢迎。当时中国产品质量并不高,但卖多少,国际社会买多少;三十年后,中国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了,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了,但国际社会并没有更加欢迎,而是动不动就给我们扣上倾销的帽子。

现在我们周边国家,包括越南、日本都因为领海问题、资源问题跟我们吵个不停,为什么敢吵?这跟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有一位文化学家在一篇报告里说,一个社会尤其东方社会,不管其体制多么专制,与西方社会有多么的不同,但如果这个社会中的百姓喝着可口可乐、穿着牛仔裤、听着摇滚乐,这个社会与西方社会已经没有多大的不同了。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中人的生活模式、行为观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运行状况。中国社会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为了维护自己民族权利而不惜以身抵命的劲头被逐渐转化了,我不是说这种劲头有多好,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劲头,在国际社会中是得不到尊重的。中国到国际社会做打工仔是受欢迎的,想跟人平起平坐就不行,这就是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面临的苦恼。如何在开放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战略考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结构、社会需求、社会状态、发展方式、国际环境这五个方面都与3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积极地应对这些变化,不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可能,甚至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都

将得而复失。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比如改革开放30年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就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它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片段,这个阶段上面还有更大的阶段,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相当于从两岁的孩子变成五岁的孩子,尽管五岁的孩子跟两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依然处于幼年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看到中国社会变的同时,又必须看到中国社会的不变。邓小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有100年。现在看来,恐怕还会更长一些。正因为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必须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很多问题,不能因为已经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就否定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这基本判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

中国目前依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初中期、信息化产业化刚刚开始。从中国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目前中国依然处于下中的位置,2008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200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570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52%,而发达国家在3%左右。

这就要求在进行政策的选择和判断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位置,不能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这场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异口同声地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打击很厉害,但中国经济没受多大影响,因此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帮助世界经济复苏。中国能怎么帮呢?无非是让我们多投一点钱,帮助世界把经济发展起来。可是大家要知道,中国的钱是给世界各国辛苦打工赚来的啊!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按照国际经济发展惯例,尤其是美国经济发展惯例,美国面对经济衰退,总要通过运作新的产业来刺激经济发展,2000年是互联网产业,2002年是房地产业,最近美国又提出低碳经济。现在好多人都在跟着喊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那些高排碳的产品和产业,让产业尽可能在低碳状态下运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对于防止全球变暖是有好处的,从大道理上讲一点错都没有。问题是要想做到低碳经济,必须得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强大的低碳经济金融框架以及强大的低碳经济从业人员,美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做了准备,而以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还是很难达到的。如果中国现在贸然跟着美国搞低碳经济,不仅力不从心,这个过程还会成为美国社会对全球社会进一步进行技术掠

夺和经济掠夺的新手段。

大家可能认为我这么说有点危言耸听,其实刚才的话题换一个角度讲就更明白了。世界上不同的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就好比世界上的不同动物,美国像老虎,中国可能就是兔子,兔子善于跑。但美国说,你为什么要跑呢,跑是懦弱、没本事,你应该拿出力量来跟我们掰腕子。大家想想,如果兔子跟老虎掰腕子,结果会怎样?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适合

自己发展的方式。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

经过3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个提高是跟过去贫困状态相比而言的,但是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但这些年来有很多同志借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去办一些超越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事。国家的钱必须花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因为目前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依然比较低,所以要搞民生建设,但现在有些民生建设有一点变味,有些地方的经济适用房在200平米以上,这样的经济适用房是给那些普通

群众住的吗?

前几天我看了一条消息,说中国一跃即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头号的奢侈品消费大国,这个消息准不准?我相信是准的。为什么呢?咱们中国目前能够消费国际奢侈品的群体为数不少。不仅在国内消费,还到国际上去消费,在伦敦邦德街上有很多国际高端品牌,简直就是奢侈品一条街,那里不像中国大商场,商品都在一个个小院子、小房子里卖,那里几乎所有的售货员都懂中文,因为人家说就是为中国人卖的。可是大家想想,就算真正能够消费那些奢侈品的人有一千万、两千万、一个亿、三个亿,从绝对数量上看能超过美国人,但那也只是中国13亿人的一个零头。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只考虑少数人的生活水平,而把绝大多数给排斥在外,那么它就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由于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做政策、制度安排时一定要考虑最大多数群体,我们的生活水平低档一点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我认为,中国目前搞低水平的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或许才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可是现在一些地方在考虑问题时,动辄就是达到所谓的高标准,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落后,这不能说全错,但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五十年、一百年后能不能过上

这样的日子。

第三,制度化水平依然比较低。

30年的改革开放说到底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和建立,我国的制度化水平跟过去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制度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恐怕要再过上五十年,甚至八十年才有可能形成比较成型的、比较规范的制度体系。今天,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上给打破了,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但从建立到完善将是一条比较长的路。

事实上,我们的制度建设是很落后的。就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例,按道理讲,市场经济体制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也有17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应该做得差不多了、完善得差不多了吧?其实远远不够。人民群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意见越来越大。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好,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一大财富。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如何有机结合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结合不好是会出大问题的。

刚开始搞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派一些干部到国外去考察,他们回来说,西方市场经济搞的政府官员一点权力都没有,因为他们不能与经济接轨,必须跟经济保持一定的距离。西方市场经济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要保持适度的空间,不像我们中国是直接参与和领导市场经济。

这些年来,腐败现象很厉害,群众对党员干部意见很大。我们承认,跟计划经济时期相比,这个阶段腐败现象确实比较严重,这跟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一个干部看上了自己办公室里的办公桌,趁一天月黑风高偷偷搬回家了,但搬回去后,心里还不踏实,因为那办公桌的腿上还写着“组织部办公室”。可是市场经济却给了一些党员干部权力变现的捷径,这些年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但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很多的民营企业家以极低的成本把国有企业买走,价值一个亿的企业,账面价格一千万就买到手了。国有企业卖的便宜,绝对不是因为民营企业家强买强卖,而是因为代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部门的负责人想卖得便宜。由于类似这些因素的存在,中国社会这些年来有一些群体在获取财富时并不像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是通过劳动合法经营致富的。

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运行,因为我国的体制制度还不规范,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但这也不能全怪我们,西方市场300年才成熟,我们是比西方市场经济要求还要高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走

了17年。

上述“三个比较低”说明中国社会尽管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多我们称之为“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社会还依然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做一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很多要求、任务,我们还必须按照小平同志的要求继续往前走。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回应

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过也有没有变的,如何把握变与不变是我们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判定已经变了?如何判定没有变?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度?说到最后就一个原则,就是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做到决策着眼于最

广大群众的利益。

如何体现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一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发展。

过去这些年中国社会不能说不重视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每天都把发展挂在嘴边,我们的发展成果也是很明显的。但在取得明显发展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情,就是群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比如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为什么现在医疗机构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群众看病却越来越难?为什么现在学校越来越豪华、规模越来越大,可是上学越来越贵?我们发现这个里面有一个误区,这些年来,我们在追求发展的时候,把发展当成了目的,为发展而发展,以为只要建起了高楼大厦就叫发展,有了GDP就叫发展,却忘了这些发展的成果是否真正能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比如,北京的商品房价格这么高,我估计很多人不靠父母想买套房子是难上加难,但北京缺房子吗?不缺!目前北京的房地产空置率在50%以上,也就是说,有很多房子盖起来还没有卖出去,有很多房子盖起来卖出去了但没有人住,因为房子从居住的功能变成了投资的功能甚至变成了投机的功能。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的,而是用来保值增值的,甚至是用来套利的。如果我们的发展允许这样的状况出现,这种发展还是为广大人民发展吗?

二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

中国社会是很重视发展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越到后期我们的发展越是力不从心、得不偿失。发展了半天,突然发现资源没有了、环境破坏了、城乡二元对立更加严重了,这样的一种发展,还能持续下去吗?我们说不能,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甚至还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我们还以非均衡发展为例。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车给推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何尝不是中国农民用血肉和生命奠基的呀!那么我们执政以后,为农民做了些什么?一个人要讲良心,一个政党更要讲良心,虽然用讲良心来衡量一个政党,这样的标准似乎太低了,但要做到也并不容易。扪心自问,什么才是中国共产党真正的立身之本啊?别看现在这些大款、大资本家以及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都跟共产党走的很近,那是因为你是执政党,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我们该干什么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对中国来说,是下一个阶段实现长治久安、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今天要向同志们讲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仅是想告诉同志们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社会应该怎么办?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也就是我今天所讲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搞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诞生了她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30年的改革发展,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一大贡献,是难得的精神瑰宝,正因为这个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才会有

如此之快的发展和如此重大的成就。

大家知道,邓小平理论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很大的差别。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无非就两条,第一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经济运行方式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离开这两条搞社会主义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邓小平理论恰好是对这两条的创新、超越。小平同志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可以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什么邓小平这样讲,我们不仅没有把他看成是“挂羊头、卖狗肉”,没有把他看成是修正主义,反而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最大创新和突破?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有一个前提,小平同志说,毛主席说的那两条一点错都没有,但他所说的那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没有入门的社会主义,是站在社会主义门槛上的社会主义,既然我们是不够格的、没有入门的、站在门槛上的,那么对于一些不是社会主义的做法,也可以拿过来,为社

会主义所用。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理论去应对、去指导,所以我们要有新的指导方针,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背景下的一个中间段落,所以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而不是互相偏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合三为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体系。

今天讲了这么多,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地位,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来自哪里?它来源于科学发展观的创始者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心。

(报告人系中央党校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第四篇: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与酝酿期(97-2000年):爆炸式发展的夏天 亚马逊网络书店(1995年)的冉冉升起,使电子商务成为了经济活动的热点,大量风险投资涌入电子商务,网络概念股在美国受青睐,电子商务出现爆炸式发展。

2:调整蓄势阶段(2000-2003年)——寒冬 由于扩张速度快,资金投入多,电子商务问题暴露,物流、管理问题突出,网络股出现炮沫经济,国际股市从5000点跌破到2000点,资金撤离,网站开始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电子商务发展经历了寒冬腊月,超过1/3的网站销声匿迹了。

3:复苏与回暖期(03年-05年)—高速发展的春天 经过严峻的市场考验,电子商务网站开始务实经营,SRS的出现、911事件的发生,禽流感病毒的传染、非典流行使得电子商务又卷土重来,电子商务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这个阶段对电子商务来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 第一个变化:大批的网民逐步接受了网络购物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高速的扩张。 第二个变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从B2B电子商务中获得了订单,获得了销售机会,“网商”的概念深入商家之心。

第三个变化:电子商务基础环境不断成熟,物流、支付、诚信瓶颈得到基本解决,在B2B/B 2C/C2C领域里,都有不少的网络商家迅速的成长,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经验和资金。

4:电子商务纵深发展期(2006-现在):做大做强的夏天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数不清的传统企业和资金流入电子商务领域,使得电子商务世界变得异彩纷呈。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99年~02年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里中国的网民数量相比起今天是在是少得可怜,根据2000年年中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网民仅1000万。而且这个阶段,网民的网络生活方式还仅仅停留于电子邮件和新闻浏览的阶段。网民未成熟,市场未成熟,以8848为代表的B2C电子商务站点能说得上是当时最闪耀的亮点。可惜8848最终逝去,萌芽期的电子商务环境里没能养活几家电子商务平台,只是孕育了一批初级的网民。这个阶段要发展电子商务难度相当大。

2、03年~06年高速增长阶段

当当、卓越、阿里巴巴、慧聪、全球采购、淘宝,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字成了互联网江湖里的热点。这些生在网络长在网络的企业,在短短的数年内崛起,和网游、SP企业等一起搅翻了整个通信和网络世界。以前程无忧网络招聘为例,在这个以专门发行招聘报纸的企业,03年初的时候还是投报纸广告送网络招聘会员,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投放网络招聘广告赠送报纸招聘广告,可见变化之巨大(这个例子说明的就是网络应用的发展对传统业务的影响深远)。

这个阶段对电子商务来说最大的变化有三个:

第一个变化:大批的网民逐步接受了网络购物的生活方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高速的扩张。

第二个变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从B2B电子商务中获得了订单,获得了销售机会,“网商”的概念深入商家之心。

第三个变化:电子商务基础环境不断成熟,物流、支付、诚信瓶颈得到基本解决,在B2B/B2C/C2C领域里,都有不少的网络商家迅速的成长,积累了大量的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经验和资金。

3、07年~10年电子商务纵深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天下。数不清的传统企业和资金流入电子商务领域,使得电子商务世界变得异彩纷呈。

首先:阿里巴巴、网盛上市标志着B2B领域的发展步入了规范化、稳步发展的阶段;淘宝的战略调整,百度的试水意味着C2C市场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优化和细分市场。

PPG、红孩子、京东的火爆,不仅引爆了整个B2C领域,更让众多传统商家按耐不住纷纷跟进。

07年~1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将达到新的高度。虽然还不至于会颠覆人们的生活习惯,我们一定会看到更为精彩绝伦的新鲜事,会看到一个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不断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回到上文的问题,拥有一定规模实力的传统企业,以及慢慢成长起来的中小网商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可以预言,由传统企业延伸过来的电子商务公司和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中小网商将会是未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力量。

原因有三:

1、 对于B2B电子商务平台,承载其盈利模式的90%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随着B2B领域的竞争格局趋于暂时的稳定,B2B领域的规模扩张将会降温,取而代之的是结构优化和业务深挖。

2、 在C2C领域,随着B2C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市场管理的日益规范,纯C2C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也会放缓。

3、 B2C领域,随着传统企业的资金涌入,会获得高速发展。而且,拥有独立品牌、优势货源、良好口碑、服务完善的各行业B2C商家会为整个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盛况。

第五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 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2009年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暨扭亏增盈再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在集团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和完成全年“三大目标”的冲刺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既是三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也是扭亏增盈再动员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前三季度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查找工作差距和不足,部署四季度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为实现全年工作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前三季度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全社会用电需求持续下滑,发电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对发电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上去年大幅亏损造成的压力,发电企业进入了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期。

9个多月来,面对异常严峻的挑战,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八万多员工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全面贯彻党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工作会议确定的“

1、

2、3”工作思路和“攻坚年”的总体要求,以扭亏增盈和防控风险两项工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主动顺应新形势、新情况,积极应对新问题、新困难,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继续保持了生产经营的稳定局面。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安全生产保持平稳,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各种风险得到控制,经营情况逐步好转,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扭亏增盈成效明显。亏损面较大、亏损额较高是困扰经营工作的首要问题,扭亏增盈是今年集团公司两项重点工作之一。面对电力需求下降和电煤价格继续上涨的双重压力,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不气馁、不懈怠,振奋精神、积极应对,从增发电量和控制发电成本两方面全力以赴狠抓增收节支。三级责任主体普遍加强了经济活动分析,针对具体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集团公司和各分子公司加强了对增收潜力较大和亏损严重的重点企业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和要求。各发电企业千方百计控煤价、增电量,降成本、减亏损。1-9月份,集团公司发电量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同比增长8.07%,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6.1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70%;从4月份开始实现了当月盈利,结束了连续14个月亏损的局面,累计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

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防控风险是今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了风险防控力度,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了集团公司风险库;进一步建全了风险防控体系,完善了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系统;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编制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启动了二级责任主体全面风险管理试点工作,为建立覆盖集团公司三级管理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大了对经营及财务指标监控的力度和分析的深度,加强了对重点企业、重点指标的分类指导,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加强了资金管理和运作,合理调度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启动了困难企业的借款重组,以同期最低票面利率完成了集团公司2009年中期票据的发行工作。目前集团公司现金流充足,流动性较好,资产负债率攀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1-9月份,在新增装机容量1015.79万千瓦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仅上升了0.61个百分点,财务风险总体上处于可控状态。以落实国家审计署审计决定为契机,针对经营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制定了整改方案,提出了整改措施,按时完成了整改工作。系统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依法经营水平、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根据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市场风险加大和资金紧张的状况,积极调整投资策略,根据效益预期、风险等级和进展情况,对电源项目采取有保有压的策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减少48.5亿元。对于有限的资金,严格把握投资方向,有效控制投资节奏,优先保证接近投产项目、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煤炭产业的资金需求,确保了在建和计划投产项目的建设进度。多伦煤化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鄂尔多斯铝硅钛等一批多种产业项目经核准已开工建设,孔兑沟煤矿、阜新煤制天然气等一批煤炭、煤化工项目前工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电力需求下降导致大批火电机组低负荷运行,进一步增加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集团公司从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扭亏增盈的高度出发,加大设备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能耗及排放指标的调度与管理,重点强化了对“千家企业”和指标差距较大企业的监控与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1-9月份,集团公司供电煤耗同比降低7.43克/千瓦时;发电厂用电率同比降低0.41个百分点;单位火力发电新鲜水取水量达到国家标准;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同比分别下降了0.

13、10

2、0.

57、0.30克/千瓦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比2008年末分别提高了3.9和1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保持稳定。电网负荷过低、机组启停调整频繁,重点电煤合同迟迟未签、电煤供应失去基本保证,使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电网负荷连创新高,电煤供应矛盾进一步加剧。国庆保电涉及面广、任务艰巨,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集团公司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精心组织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质。坚持从基层、基础、基本功抓起,加强班组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从确保国庆期间安全可靠供电出发,完善预案,强化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安全生产水平得到新的提高。1-9月份,集团公司系统共发生机组非计划停运58次,同比减少了27次;非计划停运累计3893小时,同比减少了333小时;完成机组等效可用系数94.52%,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没有发生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重大及以上设备事故,继续保持了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经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国庆期间的保电和安保工作,做到了生产安全、信息畅通、队伍稳定、秩序良好。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完善集团化管理体制,增强防控风险能力,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加快了资产整合步伐。通过对境外资产的整合,强化了对海外投资、贸易的统一管理,增强了海外公司的实力,为集团公司更加广泛地开展境外业务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国内资产先后成立了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煤业有限公司、新能源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广东分公司和能源化工公司。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新组建的公司充分发挥了在内部管理上承上启下,在外部发展上开疆扩土的作用,密切了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增强了集团公司在该区域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新能源和多种产业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集团公司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通过资产整合和新公司的组建,使集团公司的战略布局更加科学,战略方向更加清晰,也提高了决策效率,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为防范风险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丰硕。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统一部署,集团公司从3月上旬开始,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全系统党员中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统各级党组织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要求,严格遵循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牢牢把握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活动主题,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开展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各级领导班子总结经验、查摆问题,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对查出的问题通过梳理汇总为30个整改事项,明确了整改责任,制定了整改方案。为检验整改情况,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各分、子公司和基层企业,深入生产一线,掌握企业发展、结构调整、扭亏增盈、队伍建设等一手资料,帮助基层企业分析和解决在促进科学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几个月来,各项整改工作扎实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富有成效的整改工作为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树立了新目标、铺就了新道路,提供了新保障、奠定了新基础。

进军世界500强工作扎实推进。集团公司加强了对进军世界500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及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制定并细化了增收方案,分解下达了增收项目和增收目标,明确了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制定了相关奖励办法。集团公司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对增收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解决增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燃料系统还自我加压,主动提出提高增收指标。本部各部门与各分、子公司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推进增收项目,开辟增收渠道,落实增收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多种产业增收明显。1-9月份,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增幅达到28.70%,其中多种产业增幅173.04%。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认清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应对当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度下滑,发电量出现了连续14个月的负增长。今年6月份以来,虽然扭转了负增长的局面,但增幅较小,1-9月份仅增长1.4%。与此同时,发电装机容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月全国投产机组4911.53万千瓦,预计全年将新增机组8000万千瓦左右,增幅超过10%。发电量增长低于装机容量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下降,1-9月利用小时为3352小时,同比减少283小时;火电为3515小时,同比减少284小时。发电能力处于相对富余状态,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营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电煤价格在去年大幅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使发电企业的经营困难和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大。今年前9个月集团公司虽然扭转了去年严重亏损的局面,但盈利能力仍然不强,整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面对当前的电力供需形势,社会上对近几年发电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集团公司内部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还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要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电力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认清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及成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在今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发电企业的发展既要遵循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电力工业发展的行业规律,我在讲党课中对这些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并在系统内形成了共识。

一是适度超前发展的规律,电力工业必须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规律,电力工业的发展受到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不能超出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三是以外延发展为主的规律,增加发电能力主要通过扩大装机规模来实现。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的规律,没有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传统发电机组的效率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也不可能有新能源发电的大发展。五是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规律,电力既具有商品的共同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用性和公益性;其价格既要反映成本和供求关系,但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最近经过进一步思考,觉得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安全第一的规律。安全第一是各种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安全在电力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远高于其他产业。因为重大电力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威胁职工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波及到全社会,甚至造成社会的灾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电力事故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

上述6条规律是电力工业特有的发展规律。用这些规律审视集团公司近7年的发展,应当说集团公司的发展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认真践行“提供清洁电力、点亮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把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突出地位,在创造“大唐速度”的同时打造“大唐质量”,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促进了企业与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改变了组建之初的“三多三少”局面(即:在电厂分布上,中西部地区多,沿海发达地区少;在机组结构上,老小机组和空壳电厂多,大机组少;在盈利能力上,无电价的全资电厂多,有合理电价的机组少),而且创造了发展速度最快、结构调整最优、装备水平最好、能耗降幅最大这“四个之最”,奠定了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速度最快。集团公司用四年时间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翻一番、再造一个大唐的目标;到今年9月底,发电装机容量从组建之初的2384.75万千瓦增加到9287.89万千瓦,为组建时的3.89倍。成为亚洲最大的发电企业,是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发电集团。

二是结构调整最优。集团公司水电装机容量从组建时的271万千瓦增加到到1403.82万千瓦,是组建时的5.18倍,并建成了国内第二大在役水电站——龙滩水电站(490万千瓦);风电从无到有,装机容量达到236.03万千瓦,增长速度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并建成了世界第一大风电场——赤峰赛罕坝风电场(67万千瓦);亚洲第一个且单机容量最大的上海东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今年9月份第一批机组投产发电;核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发电均实现了“零”的突破,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由组建时的11.37%提高到了17.69%。资产分布由14个省区市扩大到28个省区市,填补了所有沿海发达地区的空白。

三是装备水平最好。60万千瓦及以上等级火电机组由组建时的2台增加到56台,占火电机组的比例由组建时的5.68%提高到44.48%,机组台数和所占比重均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纯凝火电机组单机容量由组建时的17.89万千瓦提高到35.47万千瓦,比组建时提高了近一倍,居五大发电集团第一;热电联产机组由组建时的360.2万千瓦增加到2041.4万千瓦,增长了4.67倍。

四是能耗降幅最大。供电煤耗从组建时的371.18克/千瓦时下降到330.23克/千瓦时,累计降低了40.95克/千瓦时,累计降幅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脱硫机组容量由组建时的25万千瓦猛增到6776万千瓦,增长了270倍,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超过88%,到今年年底,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脱硫装备率将达到100%。脱硝机组从组建时的空白增加到700万千瓦,在建脱硝机组容量约1000万千瓦。单位火力发电量烟尘、废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率分别比组建时下降了84%、83%、82%、50%,污染物排放控制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这“四个之最”是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主要成果,也是我们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企业发展一般规律和电力工业发展特殊规律的集中体现。发电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充分认识电力工业发展的特殊规律,而且要认清本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7年,在战略上分属于两个阶段,前三年是创业阶段,后四年是快速持续协调发展阶段,但总体上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决定了处于这个时期的企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投资规模大。电力产业资金密集,快速发展需要巨额资金作支撑。二是资产负债率高。电力产业除了资金密集型特点外,项目资本金比例也比较低,负债规模必然大于一般产业,快速发展必然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三是回报周期长。电力项目的回报周期一般在15年以上,建设期只有投入,不会产生效益;项目投产初期由于还贷压力大、财务费用高,往往效益也较低;项目盈利的黄金时期是在投产

三、五年之后,所以在建规模大、新投产项目多必然影响企业近期的盈利能力。四是安全风险大。在建规模大,增加了施工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加上大机组的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对干部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安全风险。

上述四个特征是电力工业发展规律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必然反映,具有普遍性。从中可以看到,发电企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一个工作异常繁重的时期,是一个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时期,也是一个经营风险和安全风险较大的时期。但这个时期又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不承担快速发展带来的艰难和风险,就不会迎来企业盈利的黄金时代。就集团公司来说,如果没有近7年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解决组建时的“三多三少”问题,就不会创造出今天的“四个之最”,也不可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既然企业快速发展时期的盈利能力不强、风险较大,但又不可逾越,那么既要保持快速发展,又要严格防控各种风险,就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投资规模大带来的资金不足和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说到底是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只要盈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就会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就能化解资金供需矛盾,就能避免经营风险。所以,必须把扩大装机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规模的扩张要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通过盈利能力的增强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审视发展项目的经济效益时还要有辩证的眼光,既要看到当期效益,也要看到长远效益;不能不顾当前效益地盲目发展,也不能只顾当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发展速度必须服从于发展质量,速度必须以质量为前提。没有质量的速度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造成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增加企业的负担和风险;而只讲质量,没有适当的速度,则会坐失良机、丧失发展机遇。所以,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进一步加快发展,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才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大与强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企业规模大固然不一定强,但企业要真正做强却必须具有一定规模。作为属于装置性产业的发电企业要做强,更是必须以较大规模为基础。一个市场份额无足轻重、没有影响力的发电企业,资金利润率再高,也很难称得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电企业做强的基础是做大,没有较大规模就没有带动力和影响力。做强是目标,不强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做大归根结底是为了做强。在做大的同时注重做强,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只要我们妥善处理好上述三个重要关系,就一定能够有效防控快速发展时期的各种潜在风险,继续推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集团公司正处于组建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集中表现为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亏损面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与发展速度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不发展或发展慢,可能面临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这个观点可以从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经营情况中得到印证。集团公司前五年规模与效益始终保持同步增长,发电量、销售收入、上缴税收、实现利润和劳动生产率这些重要指标均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只是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大,电力市场发生逆转,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持续大幅回落;同时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上网电价又不能同步上调,才导致集团公司出现前所未有的整体性亏损。今年6月份开始,电力市场出现转机,结束了持续14个月的全社会用电负增长局面,集团公司实现了扭亏为盈。1-9月份,实现利润8.36亿元,同比减亏54.67亿元,经济效益出现明显好转的趋势。相信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将逐步增强。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企稳,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全年“保八”已经没有悬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的关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受基数较低和装机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发电量和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特别是电煤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难。由于冬季供暖储煤、小煤矿整合及煤炭行业限产保价等因素的影响,电煤价格仍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电力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电价形成机制将逐步走向科学、规范,电煤价格也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特别是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度过,集团公司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好。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组建以来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改变“三多三少”的局面;不经历艰难的快速发展过程,就难以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超前思维意识,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提高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的能力。面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大惊小怪,丧失信心,因为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暂时现象;但也不能麻木不仁,盲目乐观,而必须妥善处置、积极应对。概括地说,就是要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继续把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困难,严格防控各种风险,确保集团公司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三、四季度重点工作

盘点9个多月的工作,成绩很大,来之不易。“三大目标”中,装机容量翻两番和提前一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现在看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经营上的困难仍然很大,虽然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但盈利的基础还很不稳固,9月份与8月份相比,实现利润大幅减少,搞不好仍有返亏的可能。发电量和营业收入两大指标完成情况滞后于时间进度。因此,四季度的任务非常艰巨。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四次考察大唐为动力,要认识到总书记四次到大唐考察,是对大唐全体员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是对大唐7年来发展的充分肯定。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对大唐的发展乃至对整个电力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化鼓舞为动力,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的高度,加强技术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把总书记的要求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同时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工作,坚定信心,奋发努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扭亏增盈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全年“三大目标”的圆满实现,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总书记对大唐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四季度的工作重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27个字”,即: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

增电量,降成本,提效益。就是要以增加发电供热收入、降低燃料成本、压缩各种费用为重点,多管齐下,精细管理,全面推进增收节支、扭亏增盈工作,进一步缩小亏损面、提高盈利能力,确保年度利润预算目标的实现。

一是要全力以赴提高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增加发电供热量。要集中精力,集中物力财力把送出工程等影响新机出力的问题尽快解决好,把新机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加强与电网调度部门的协调沟通,要抓住经济回暖的有利时机,在确保计划电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争取计划外电量,做好电量替代和转移工作,充分发挥大机组消耗低、排放少的优势;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与调整,始终保持设备安全、经济、健康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热电联产机组多的优势,有效利用冬季供暖时期和以热定电的政策,力争多供热、多发电。尤其是设备利用小时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企业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把前9个月的电量损失补回来。

二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节支工作的重点是降低燃料成本。在政府部门“放手”煤价的情况下,要继续加强与煤炭企业的协调,在探索与重点煤炭企业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平抑煤价、保障供应的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拓宽采购渠道,实行比质比价,力争电煤价格稳中有降;要发挥集团化整体优势,尽最大可能实现区域煤炭统一结算,加强纵向指导、管理和横向沟通、对比,增强与煤炭企业议价的话语权,强化对各发电企业煤价的约束控制力;要加强燃料管理,严格燃料入厂煤验收工作,防范重大利益流失和腐败现象发生。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电网企业及热用户的协调,在加大电热费回收力度的前提下,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尽最大努力减少跨区送电、优惠电价、电热费拖欠等不利因素对经营工作的影响。同时,要严格控制其他可控成本,严格控制预算外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严禁在年底巧立名目,突击发钱、花钱,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

降煤耗,减排放,保任务。就是要巩固和扩大节能减排成果,提高认识,抓住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主要指标有:供电煤耗330克/千瓦时;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状的20家发电企业“十一五”期间节能量202.2万吨;除列入关停计划的机组外,火电机组脱硫装备率达到100%;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93.4万吨以内。这其中有的指标是国家的要求,有的指标是我们的自我加压。从前三季度的工作看,总体上完成这些指标的情况较好,但也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确定因素。与国家签订“千家企业”责任书的20家发电企业总体节能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实现,但有个别企业提前一年完成自身的节能目标有较大难度;集团公司“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预计可以提前一年完成,但由于有1家企业被国家环保部通报批评、14家企业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这15家企业如果整改不力遭受处罚,将直接影响国家环保部对集团公司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核定。这些问题说明,还有部分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进展不平衡。

系统各企业要切实增强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强化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治理,始终保持节能设备和环保设施的持续投入、可靠运行,始终保持设备在最经济、最环保的方式下运行。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用电量逐渐回升、机组负荷率提高,冬季气温低和集中供热、机组效率高等有利因素,加强设备调整和运行调度,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确保集团公司节能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与考核力度,高度重视环保核查、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坚决杜绝被环保部门通报或惩罚的现象再次发生。要深化系统内及同业间的对标工作,加强对“千家企业”的检查指导,查找差距,弥补不足,改进管理,不留死角,确保集团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平衡发展、整体推进,确保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拓市场,增收入,达目标。就是要积极开拓新的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增产增收措施,坚定信念,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营业收入,确保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

进入世界500强,是今年的“三大目标”之一,也是检验“攻坚年”总体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我们进军世界500强,不是一味求大,更不是出于虚荣,而是要利用这一权威排名,提升“中国大唐”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为打造“中国大唐”百年老店奠定基础。利用世界500强这一全球平台,也便于实现国际对标,查找我们在发展战略、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研发创新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集团公司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对于明年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在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已作了详细的分析。集团公司今年的营业收入突破这一门槛有难度,但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前三个季度,随着各种增收措施的落实,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同比、环比增幅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全社会用电量回升以及各种增收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营业收入增幅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应当说集团公司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希望很大。我在这里再一次强调,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不变。系统各企业要上下协同,全力以赴,一鼓作气,再接再厉,抓住四季度有利时机,在多供热、多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多种产业的增收措施,努力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的实现。

在全力以赴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1.继续确保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

前三个季度安全生产保持了稳定的局面,但也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和设备问题,三季度机组非计划停运累计时间约是整个上半年的1.2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进入第四季度,发电供热任务重,在建规模大,投产机组多,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安全生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冬季供暖期异常天气多,极有可能给发电设备造成损坏,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生产的难度。系统各企业要居安思危、警钟常鸣,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针对季节特点,加强设备管理,规范作业行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供暖期即将到来,要抓紧时间对发电设备和供暖设施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维护和必要的调试,特别要加强对户外设备、设施防寒防冻措施的检查,确保不发生因设备损坏而导致的机组停运和对外停热事故。

2.进一步抓紧抓好工程建设

按目前工程进度,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翻两番”目标在11月上旬即可实现,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冲刺1亿千瓦。集团公司本部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密切配合、协同攻坚,切实解决好电网送出、设备供应等制约项目投产运营的问题,确保这两个目标都能如期实现。

3.抓住机遇做好项目储备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每一次经济萧条的结束都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这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必要的干预政策,通过调整财政和金融政策缓解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通过新技术革命发展一批新兴产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从而摆脱经济危机,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国民经济尚处于回暖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新上项目困难,行业预期收益下降、企业投资积极性受挫这一时机,拓宽视野,广泛调研,积极寻找新的项目,按照国家鼓励政策,重点储备一批水电、风电项目和火电的上大压小、西电东送、热电联产、煤电一体化项目,想方设法扩大对稀缺的煤炭、运力等资源的占有额度。在此基础上,要把每一个待开发项目的前期技术经济研究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做到位,为增强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迎接新一轮经济和电力增长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4.抓好多种产业项目的基建和试生产工作

目前,集团公司有多个多种产业项目处在紧张的建设期,部分项目已经或即将转入试生产,其中既有煤矿、煤化工等高危行业的项目,也有粉煤灰生产硅铝钛、海运船舶等陌生领域的项目,国家对其安全生产许可、设计审查、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而且项目的基建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的专业性极强,要求极严、标准极高。有关企业要认真加强学习,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多种产业项目基建、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要重点抓好多伦煤化工项目的试车工作。三级责任主体的领导小组、工作组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对试车工作的领导,要重点检查整套系统是不是具备了试车条件,相关人员是不是具备了相应专业技能和从业资质,相关规程及预案是不是完备而且有效,相关安全措施是不是落实到位,要严格把关,加强督导,确保多伦煤化工试车成功。

5.加快海外项目的开发力度

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的空前重视促进了各种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为电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集团公司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领先能源集团,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住机遇,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要在建设好、运营好现有境外项目,发展好、巩固好现有海外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外经贸合作和境外项目开发力度,就有关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电力需求等方面开展广泛的调研,通过分析、比较,做到在发展区域上有所选择,在发展重点上有所侧重,在合作伙伴上有所甄别,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选择一批优良的境外项目,为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做好充足的项目储备。

6.继续抓好多种产业的增收工作

多种产业增收工作对集团公司今年能否进入世界500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放缓限制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要达到预期的入围门槛,关键在于多种产业能否创造更多的收入,必须在多发电、多供热,最大限度地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认真落实多种产业增收方案。集团公司本部各部门要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加强对增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各分、子公司要树立大局观,打破局部利益界限,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燃料统一结算工作力度,并在项目总承包、集中招标采购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各专业公司要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提高产能和产量;各发电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所在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有效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确保增收目标实现。

7.完成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要根据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报告和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的要求,抓紧做好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大唐东营风电场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集团公司的实际出发,围绕“科学发展上水平、打造百年大唐”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三阶段的基本思路、原则和实现途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两步走”的阶段性目标,特别是要细化“第一步”的行动计划和具体目标,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安排好项目,明确奋斗目标,继续保持集团公司新能源发展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这项工作争取在11月份完成初稿,12月份的工作务虚会上征求意见。

此外,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深化对电力和煤炭市场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认真谋划明年工作思路,为开好2010年工作务虚会做好准备。

前三季度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四季度的任务更加艰巨。扭亏增盈和实现“三大目标”已经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和率领全体员工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实现全年“三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下一篇:祖国好山河寸土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