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

2023-06-10

第一篇: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最终版]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文本稿)

100集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文本稿)1

《序·文人》

01.序(上)

02.序(下)

03.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上)

04.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中)

05.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下)

06.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上)

07.甲古文之父-王懿荣(下)

08.百代文宗-韩愈 《圣贤诸子》

01.至圣先师-孔子(上)

02.至圣先师-孔子(中)

03.至圣先师-孔子(下)04.亚圣-孟子(上)

05.亚圣-孟子(中)

06.亚圣-孟子(下)

07.千古智者-老子(上)

08.千古智者-老子(中)

09.千古智者-老子(下)

10.文哲大师-庄子

11.乱世哲人-荀子

12.复圣-颜子 《古代发明始祖》

01.文宗字祖-仓颉

02.人文始祖-黄帝(上)

03.人文始祖-黄帝(下)

04.尝遍百草亦始祖-炎帝

05.酿酒始祖-杜康

06.纸圣-蔡伦

07.科圣-张衡(上)

08.科圣-张衡(下)

09.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上)

10.中国科技圣人-鲁班(下)11.治水神工-大禹 《圣贤·宋词》

01.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

02.一代帝王之-尧

- 1

05.东渡使者-鉴真

06.唐代高僧-玄奘(上)

07.唐代高僧-玄奘(中)

08.唐代高僧-玄奘(下)

09.妈祖-林默

10.雄辩四方-晏婴

11.养生鼻祖-彭祖 《忠烈英雄》

01.民族英雄-于谦

02.民族英雄-岳飞(上)

03.民族英雄-岳飞(下)

04.民族英雄-文天祥

05.抗倭名将-戚继光(上)

06.抗倭名将-戚继光(中)

07.抗倭名将-戚继光(下)

08.武圣-关羽 《贤相忠臣》

01.包青天-包拯(上)

02.包青天-包拯(下)

03.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上)

04.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下)

05.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上)

06.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

07.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下)

08.千古一相-管仲

09.北宋名臣-范仲淹(上)

10.北宋名臣-范仲淹(下)

第一部分《序·文人》

序上

时空浩渺,无尽广大,泱泱中华,代有贤良。

千百年来,富饶的中华大地养育了无数的名人圣贤,在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政治家、军事家;循理论道,通事物之变的哲学家思想家;文若春华,思如泉涌的文学家、艺术家;创新涉险,锲而不舍的科学家、探险家;以身许国,抵御外侮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以及世世代代广为传颂的圣贤志士,恰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他们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奋力拼搏,奉献了自己的毕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以及可供后人借鉴的教训和经验。

- 3

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军事上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最早揭示战争奥秘,阐释战争与和平理论的世界级军事家孙子之口,记载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中,孙子的这部《孙子兵法》也名流千古。本片将告诉你这本被尊重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的书中的战争思想,解读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思想与孙子的和平主义的联系,以及孙子的战争思想给现代的战争带来的启示。

一篇《离骚》流芳万古,一片丹心永照千秋。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屈原,这位楚文化的骄子,却是官场失意人。吃粽子,划龙舟,寄托人们难以斩断的愁思,端午节成了世界最伤感的节日。曲折的人生,崇高的气节,忧国忧民,造就了他伟大的人品与文品。本片带你探访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世界,嗟叹“屈子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部《西游记》让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玄奘—这位中国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高僧,以坚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历尽千辛万苦,把佛教思想根植于华夏大地。在国人心中,他的影响,足以令他与文化先贤们同行。本片探访佛教圣地,追溯玄奘的身世。在这里,艺术的唐僧与真实的玄奘,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回顾历史,审视今天,展望未来,可以发现,中国历代圣贤的智慧,超越了时间、空间、种族和语言的界限,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九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却显得有些荒芜,人文精神的缺失将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作为传播文明的传媒,我们有责任建设人类的精神家园,摆脱迷信的阴霾。纪录片《中国古代名人圣贤》的面世,不仅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而对于传播文明的电视媒体而言,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上)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创立的墨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他的《墨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孙中山称赞墨子为世界平等博爱主义大家,与黄帝、华盛顿、卢梭并列为世界四大伟人。墨子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被称为“科圣”。

墨子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创说,学术空气十分活跃,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子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

相传墨子初学于儒术,但由于不满儒术提倡的繁琐的“礼”,学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说,创建了墨家学派。

墨子的学说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墨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主要反对派。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和“非乐”的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不会有强凌弱、贵作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

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都进行了揭发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

- 5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论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推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经验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主张以实证名,名副其实。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71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53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再加上《大取》和《小取》两篇,称网《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

《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性、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广泛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和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的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性的体系。

(下)

沿着今天山东省枣庄市枣滕公路,乘车登上罗汉山笃山口,一幅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象便展现在面前。这里群山绵延,葱蒼翠郁,夷河内流水潺潺鱼虾游戏。龙山脚下,工厂群立。村中的绿树与农家的红楼瓦舍相掩映,一望无际的山楂园和大园里茁壮茂盛的庄稼,随着微风的吹拂,婆娑摇曳,涌起阵阵碧波,。这就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和科学家—墨子故里所在地木石镇,墨子就诞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迷人的传说。

相传墨氏夫人30岁这一年,身怀六甲,夫妻二人面对龙山,每日烧香磕头,发誓许愿,把生儿子的希望寄托在神的恩赐上。这一天,墨子的母亲象往常一样,干完活中午歇息,不一会儿就朦胧入睡。只听到鸟鸣阵阵,优美动听,抬头见一只色彩斑斓,美丽无比的大鸟在自己头上盘旋,连叫数声之后,向龙山南头的山峰落去。突然,红光四射,一阵轰鸣,惊得她连忙坐起,只觉得腹痛难忍,不多时,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凤凰降落处,人们便称为落凤山。

现在的落凤山,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墨子纪念馆位于滕州市,是一座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的仿古式建筑,古色古香,端庄典雅。始建于1993年,建筑设计新颖,风格独特。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集学术研讨、图书资料收藏、科技教育、参观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园林式建筑群体。

它由东、西、北三部分组成。东院为墨子纪念馆,主要有墨子生平事迹展厅,科技军事成果展厅,研究成果展厅,王玉玺八体书古今名人评墨子书法展室,国际学术会堂,墨子像,《墨子》原著碑等。

馆内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雪松林立,景色宜人。馆内建有目夷亭、兼爱石、陈列室。陈列室内置放着有关墨子的各种版本的书籍。墙壁上悬挂八卦田及当代名字字画。滕州籍著名书法家马士晓书写的对联:“商族摇篮自古即称君子国,墨子故里迄今犹传兼爱风”,既古朴典雅,又充满着时代气息。还有墨子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王照善所塑。

西院为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滕州市墨子国际研究中心、山东墨子基金会办公区,建有名人题词碑

- 7

字学家,因而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伟大发现者,也就注定是历史的必然。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开始是安阳小屯村的农民耕作时,把发现的所有龟甲兽骨当作了毫无价值的废弃物。传说中,李成的偶然发现,只是把它当作了赚钱的药材。药店老板的发现却是认定它为龙骨,其功用仅限于药用价值。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患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龙骨”的药,立刻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其家人从药方抓药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查看,发现了中药里的“龙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镌有奇异的纹络。于是,他便抱病亲临药方叮嘱药方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

不多时,名扬京华的古董商范维清被引见到王府。这次他带了12片“龙骨”,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缩的眉头舒展了。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

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12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清六百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收购。随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在他壮烈殉国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王懿荣一边收集,一边开始了他的发现。

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地深研细究。随着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被破译,字与字连成语言的链条,一个个链条随即构成一片清晰的文化意象。他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终于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殷商王朝祭天成典的情景,祈求福祉的占卜辞令,政治经济的记载,金戈铁马的征伐。

(下)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最系统,臻于成熟的文字,洋洋洒洒,博大精深。可以毫无夸张地说,没有甲骨文就没有现代的民族文字,就没有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如果不是王懿荣,那么甲骨文的发现,还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甚至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将要重写。王懿荣鉴定和购藏殷墟甲骨文,对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和甲骨学的建立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懿荣也被后人誉为“甲骨文之父”。

金风送爽,明月如水,王府上高朋满座,名流如云。王懿荣把一块块精心整理过的龟甲兽骨送给大家传阅观赏。然后他兴致勃勃地举杯祝酒,郑重地告诉在坐的高朋名流,甲骨上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的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随即,京城文化界为之轰动,中国文化界为之震撼,世界学术界为之注目。

为纪念这位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爱国学者,1989年十月中国发现甲骨文90周年之际,山东省文物局、福山区人民政府,在王懿荣家乡建立了《王懿荣纪念馆》。

纪念馆分为五大部分:光辉生平、甲骨之父、千古忠烈、风范长存、佳作传世。展示了王懿荣的遗物,包括手扎、书信、著作、书法、甲骨文片等300余件,以生动翔实的资料闻名于世。

踏进馆内,抬眼望去,迎面的屋檐下横悬着十块黑底鎏金的匾额从西往东依次是:甲骨鼻祖、甲骨祖师、甲骨慧眼、一代宗师、千秋风范、甲骨之父、甲骨功臣、甲骨魂、甲骨先师、民族之魂。

三百多位海内外华人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甲骨文专家、历史学者、文物专家和文化名人,为纪念馆题词作画,在这同类纪念馆中是罕见的。

该馆现为山东省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烟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馆内核心的展室是“甲骨之父”,室内陈列着数百片镌有文字形状各异的龟甲兽骨,虽然真品廖廖,大多数是有代表性的出自专家之手的复制品,但是非常逼真,难辨真伪。四壁上主要展示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过程的图文。“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是刘鄂、胡厚宣、郭沫若等六位甲骨文研究巨匠的介绍与成果,甲骨文到现代文字一脉相承,进化演变图解等。

- 9

西南倾斜,象征着韩愈虽身归故里却始终不忘朝纲,挂念着长安的同僚忠贞不阿之心,总是担忧着国家社稷的兴衰。

韩愈的一生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无限仰慕和崇敬,他的伟大成就和贡献,千百年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极大影响。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国际上专门成立了“韩学”机构,掀起了研究“韩学”的热潮。周公国际韩学研究会就设在韩愈陵园。

近年来,韩愈陵园接待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来宾。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和拜谒韩园。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韩园题写了园名。

2005年3月,世界韩氏拜祖寻根大会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韩氏后裔参加了大会,弘扬了韩愈文化,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中原文化又一旅游胜地。

第二部分《圣贤诸子》

至圣先师—孔子

(上)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中国的一个神话,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并且注定继续延续下去的永不熄灭的精神灯盏。孔子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文化传统影响深远。自汉代起,他就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也被尊为“至圣先师”。

据考证,孔子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从此孔氏在鲁国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娶颜征在时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的一天清晨,一个背靠尼丘山,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普通小山村鲁源村,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生命。

在这个小生命诞生之前,他的父母来到了附近的尼丘山祈祷,希望能有个儿子,似乎是山神显灵,这个愿望果然实现了。他们兴奋之余,就给这个男孩儿取名孔丘,字仲尼,这个男孩子就是后来的孔子。

然而尼丘山没有给他们带来永久的宁静,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了,孔母颜征在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因而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一些早熟。他从小就对人情冷暖比较敏感,但他并没有养成孤僻和冷酷的性格,而是形成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执着上进的品格。

由于家境贫困,孔子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全部靠读书自修。他自幼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即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著书和计算等本领。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去世,孔子为母亲守孝三年。一个年仅17岁的少年,有着如此孝心感到了当地所有人,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之后,亓官氏生下一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

- 11

秋》,开创了私人编撰历史的先河。因为当时史书是由史官撰写的,即所谓官修。

据司马迁《史纪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乱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是不被接受,所以发愤修撰《春秋》寄托他的理想,表达了他对邪恶的嫉恨和对正义的褒彰。

孔子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

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作“麟”的怪兽,不久死去。孔子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于是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而欲,不逾矩。”

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即孔子73岁时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六年。子贡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忠心尊敬。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了《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晚年,鲁都的天空是蓝色的,白色的云朵像雪橇一样在天空散步。

师生之间没有精神障碍,大地沉静,季节如同一首绵延而有心动的解颐的乐曲。 战争的阴影只在心灵小憨片刻便消逝了,生命普通但又神圣而不可言喻。

(下)

孔子是春秋末年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品格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在对孔子追谥加封的同时,还经常派官员到曲阜祭祀,有时皇帝也亲自来曲阜顶礼膜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来曲阜祭祀孔子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六十多年后,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去世后,他生前住的三间房被辟为庙堂。最初祭孔,只是孔子子孙的家事,刘邦的到来,开辟了国家祭孔的先例。

孔庙从唐代开始扩建,今天孔庙的规模是在明代奠定的,孔庙内陈设孔子的衣冠礼器。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重修和扩建,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现今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空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多,面积9.6公顷。有门坊54座,房屋466间。其中有五殿,两院,一阁,一坛,三祠,两堂,两斋,十七亭。周匝垣墙,配以角楼。院内苍松翠柏,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小桥流水,飞禽低旋,别有意境。各类碑刻2000余块,为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到清代,大成殿斑瓦的颜色由绿变黄,这意味着,孔庙已经上升到了帝王规格。孔庙的主体建筑命名为“大成殿”,殿高24.8米,长45.69米,寛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命名为“圣时门”,这两个名字是从我国古代另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赞扬孔子的一段话中选出来的。孟子认为唯有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是圣人中最适合于时代者。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

- 13

大乐趣”。

晚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的各篇之中。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先秦中国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也是秦汉以后中国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发展的重要源泉。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秦汉,及秦汉以后其他思想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中国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长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一种特定规律。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经历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孟子这种忧患为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应该说,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忧患精神和自强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精英的血脉中,渗透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的血脉中,并扩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显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孟子“亚圣”的一生始终被战争所包围着,而这种战争成为了他民主政治思想,性善理论的缘起。通过硝烟四起的战争,孟子的一生及思想得到了真实的再现。相信,只有置身那诸子争鸣的动荡时代,才能真正领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中)

孟子作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即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即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的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为“四书”,其实践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即1330年,孟子被加升为邹国亚圣公,以后才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与孔子的思想主张合称谓“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他的教育思想,为几百年后的中国在封建王朝准备了思想武器和治国之道,并与孔子的思想一道,共同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

孟子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的注重和对人的评价的肯定,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他对教育作用的阐述,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议论,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见解,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孟子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山东邹城,这座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圣贤迭出,一代儒学大师—孟子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孟子故居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孔子和孟子作为中国历史中的“至圣”和“亚圣”,自古就广为人知。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十三公里的凫村内偏西,这里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在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曰“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一米,

- 15

孟庙,又被称为亚圣庙,在邹县城南,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庙呈长方形,院落五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为庙内的主体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孟子像。亚圣殿高17米,面积560平方米。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朱漆彩绘柱梁,大殿宏伟壮观。经历金、元、明、清各代,维修有38次以上。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寝殿、孟母殿、御碑亭等建筑,各具特色。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两块。

孟母殿在庙的吧东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

整个孟庙内古树蒼郁,葱茏茂密,堪称奇观。

孟庙可以说是一处古代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的艺术博物馆,同曲阜孔庙遥相辉映。

孟林位于邹县城东北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孟林的神道长约1500米,过“亚圣林”碑石后,有石铺雨道直通享殿。所谓“享殿”,本是帝王陵寝内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玉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内设置享殿,有尊敬圣贤如尊敬帝王之意。享殿为五楹单檐,造型简朴。享殿之后,才是孟子墓,墓前有巨碑一方,上刻“亚圣孟子墓”五字。享殿和墓地的周围,绿树掩映,芳草萋萋,环境宁静而幽雅。

千古智者—老子

(上)

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中国本土化宗教—道教思想的始祖和灵魂人物,是道教的创始人。

根据太史公所记,老子是楚国苦县人氏,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已无处可以考。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

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传说,一天清晨,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漂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李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出人意料地是,从此理氏便怀上了身孕。81年后初春的一天,天空电闪雷鸣,阴云密布,就在这一刻,理氏终于结束怀胎81年的痛苦,在一棵李子树下生下了一个男孩。随着一道闪电划过,天上九条青龙化作倾盆大雨,为新生婴儿沐浴净身。更为神奇的是,这男儿是从母左腋出,一生下就白眉白发,上唇还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一副小老头的模样,因此,李氏给他取名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就会说话,而且两只耳朵大得出奇,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因此,老子,又称李耳,子聃。聃,即耳长而大,古代把这种长相看作长寿之征。

小时候的老子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情都能给他以启示。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乡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个人能说会道,大声吆喝“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园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这个民间传说,虽然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确实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去体悟。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与孔子生活在同一个年代,比孔子稍稍年长些。当时的孔子已经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 17

孤立的,,事物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明万物之本性,析宇宙之生成,启绝学于后世,立道范于永恒,为人类文化之瑰宝,是后世较近接触这位神秘历史人物的一个比较明晰的途径。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义,实际上一直和儒家及后来的佛学一起熏陶冶铸着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远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工程、艺术,乃至千百年来无数彪炳一代的名人,为人处世,宦海沉浮。

其中阐述老子学说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庄子,他所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在“齐物我,等贵贱,天人合一”的逍遥自在中弯入了缩命的荒野,却也由此走上了一切不甘于俗世忧患纠葛,又企盼脱尘出俗的人群的心灵祭坛,走上影响千余年中国社会左顾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烟雾弥漫的空灵苍穹,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从此成为了一个如西方世界耶稣一样“三位一体”的“三清化一”的神仙鼻祖。

老子,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导者和解脱者,又是许多神仙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老仙。中国古代泛滥成灾的传说故事里,老子都是天地间第一个由人修炼而成的神仙。人们后来按照俗世社会的构架,建设了云霄之上的神仙社会以及天宫玉阕,构想了代表各阶层人群意念,成群结队的神圣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于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宫太上老君。

正是老子传说中的含混不清之处,和《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思想,为后来的道家所用,于是老子便有了宗教的色彩,成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开山祖师。

(下)

老子创道家学派,开文化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然而其人其事,仅仅在后世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点点的碎片。老子至今,在后人的心目当中,依然迷蒙着奇幻的光彩。也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

踏破铁鞋难觅道教圣地,辗转万里哪里才是老子故里。在老子出生地河南省鹿邑县,这座文明古老的县城里,至今仍然留下了很多老子遗迹和历代纪念老子的建筑物,如老君台、太清宫、洞霄宫、隐阳山、九龙井、孔子问礼处、濑乡沟、李母坟、老子牧牛场等等。

中国有崂山太清宫,沈阳太清宫,涡阳太清宫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纪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宫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乡的太清宫,历史悠久,且史料记载最为完备,并被当作唐皇族的家庙,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谒。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 5公里的隐山之上。太清,道家谓天道,传说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家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后改为老子祠。

唐朝的开朝元老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建起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前后两宫相距一里,中间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取老子“清静无为”之意。河上有会仙桥,将前后两宫联为一体。前宫住乾道,后宫住坤道,两宫占地八百余亩,楼台殿阁六百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前宫午门耸立,御道坦直。宫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等等。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前有铜柱八卦炼丹炉一尊。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实为老子“柱下史”职务的象征。殿东有水井一眼,传为老子出生时九龙取水沐体之处,故称“九龙井”。后宫有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两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自靖康之乱后,太清宫遭破坏,后又数度重修。

鹿邑太清宫自己古为全国道教著名宫观之一,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的灰砖砌成的八棱角高台。上有大殿、左右配殿各一间,四株唐柏苍翠葱茏。近几年来,老子故里的人民,各方筹集资金400多万元,积极开展了对老子纪念遗迹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将老君台、太清宫这两座古建筑修葺一新,重新修建了老君台碑坊、太清宫山门、陈亭、紫

- 19

庄子故里诱天下贤达,千古文哲领一代风骚。2000年九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专家论证认可,报国务院批准,庄子故里在今天的河南民权县顺河乡青莲寺村。千百年来,庄子故里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名贤志士瞻仰之地。

庄子故里有一水井深数丈,其壁坚如文石,光泽如黑玉,泉清而味甘,传说为庄子生活汲水之处,并有咏庄子井诗:“一抹林园带夕阳,名贤故里井泉香,居民莫作沧桑感,此水如今尚姓庄。”

在其南五公里的民权县,老颜集乡唐庄村东,有庄周陵园。陵园内现存墓冢高9米,周长88米。庄子墓前,阴刻“庄周之墓”石碑一通,为清乾隆五十四年即公元1789年冬立,此碑是全国为庄子立碑时间最早的一通。

有怀古咏庄周墓诗:“读罢南华锦绣文,焚香肃拜庄周坟,贤愚自古皆归土,谁似先生百世闻。”

乱世哲人—荀子

先秦儒家三个最伟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荀子名况,又号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荀子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游学列国,任楚国兰陵县令,并且终老于兰陵。

荀子是中国赵国末期的伟大思想家,他出于儒学,又批评吸收诸子百家之长,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而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于简单化了。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

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荀子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与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是有轻视感观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了“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重视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作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荀子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为建立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评价荀子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

荀子的一生一不为权,二不为钱,执著的为解除从春秋到战国,中华民族数百年分裂战乱之苦,建立统一的中华封建帝国,奔走于列国诸侯之间,无论是受到尊崇,或是遭到诽谤、污蔑,他都矢志不移真诚地为真理和理想而奋斗。在他掌握了“治土一方”权力的时候,他认真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他被罢官为民的时候,他著书立说,收徒授业。他既广泛吸取其他学派所长,又敢于面对现实,拨乱反正,标新立异,发现真理并坚持真理,具有不屈不饶的始创精神。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荀子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这二人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秦始皇从执政之日起,就启用李斯。李斯在秦国推行尊师荀况的帝王之术,富国强兵,法礼兼用的方略,力助他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完成了“字同文”、“车同辙”、“量同衡”

- 21

“仁政”、“礼治”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而颜子则是实践这一思想学说的最高典范。所以,后世也就把他当成了善良完人的典型,仁德君子的象征。故有“尊孔慕颜,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之道,有用力处”之说。

后世为祭祀颜子,修建了颜庙。颜庙又称为复圣庙。庙南北长243.7米,东西向,南端宽104.5米,北端宽87.5米,占地35亩。现存元、明、清建筑100余间,历代碑刻53通。

颜子名扬万古,德行彪炳千秋,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和学习颜子精神,对于塑造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古代发明始祖》

字祖文宗—仓颉

文字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标志,一个里程碑。中国人常常自豪地说,我们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这是五千年前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活动中心的炎黄部落已经产生了的原始文字作为依据的。中国的上古文字,据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发明的。

仓颉,姓侯刚,名史皇,出生地传为今河南省乐县一带,亦写作粮仓的仓。仓颉,后人尊称为“仓圣”。 传说中的苍颉貌若龙颜,有四目灵光,他常常仔细观察鸟龟背上的花纹,鸟类羽毛的文彩,山川起伏的现象,日月星辰的走势,而且在自己的手掌上现画图像。他智慧超群,见物过目不忘。年轻时黄帝派他管理仓储,赐名为仓颉。后来又任命他为史官。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之后,便可以广泛地进行感情交流了,可是由于没有文字,远古时,任何遇到重大的事情,只能用结绳纪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即大事结一个大结,小事系一个小结,或者在木头上刻记号。到了炎黄部落时期,由于社会活动变得纷繁复杂起来,仅凭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经常会发生失误,时间久了,也容易忘记这个结究竟表示哪件事情,所以就深感不便,迫切需要更方便的方法。因此,黄帝命苍颉造字作书以记事。

苍颉从地上鸟兽各不相同的足迹和天上日月星辰千姿百态的形状中得到启示,广泛的收集世间众多美丽的图像,开始创造出一批原始的象形文字。时间长了,这些形象便固定下来,最终成了人类可以通用的象形文字。此后,又通过形声、指事、会意等多种方式,利用已有的文字再造出新的文字,把文字像滚雪球似的愈滚愈多,文字就这样被发明了。

苍颉综合而成的文字,被后人称作“上古文字”,苍颉也被尊称为“字祖文宗”。 有关苍颉造字的传说,在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淮南子•本经训》:“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仓颉居阳武,卒葬于彭衙之利乡亭南”,这一墓葬经考证,在今天陕西省白水县的史官村,从汉代开始,这里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仓颉墓和仓颉庙,以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文字之祖。

白水仓颉庙现存建筑有正殿、后殿、前殿、献殿以及古戏台、钟鼓楼等等,造型古朴,雕刻精美。主殿内塑有“四目灵光”的仓颉文圣像。相传,像下面有一条隧道,可直通殿后的仓颉墓。仓圣像两傍有一副楹联,“明四目而制六书,万世文字之祖。运一心而赞两仪,千古儒士之师。”道出了仓颉造字的伟大功绩。

仓颉庙的殿宇建筑中,遍布着许多古老的彩绘与壁画,都与仓颉造字的种种传说作为主要内容。相传,仓颉造字成功后因为文字能穷天下之变化,记世间之罪恶,故而惊天地而泣鬼神,恶鬼在夜中哭泣,蛟龙都潜藏到水底。上蒼为了褒奖仓颉的功勋,特意给人类留下了一场粟米雨,这一天便成为了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节。

- 23

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几千年来,凡是中华儿女,无论他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认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祭黄帝诗中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伟,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是黄帝肇造了中华文明,是黄帝开创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基业。黄帝功德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下)

关于黄帝的故事,由于年代的久远,远古还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历史主要靠口口相传,因而充满了许多神秘的色彩。相传,黄帝活到110岁,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髯来迎接黄帝上天。这是天帝因他治理人间,开化文明有功,派下凡间接他去天庭的神龙。当时,他的群臣们和当地老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到桥山,把黄帝和老黄龙团团围住,不让他离去,当黄帝及其随从跨上龙背徐徐升天时,他的臣下和百姓有的拉住龙腿,有的扯住龙须,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须拔断了,衣靴拉掉了,一片哭声。

传说这泪水汇成了桥山脚下的一条河,后人称它为“沮水河”。黄帝也不忍离开天下百姓,他脱下自己身上的衣冠留给人间。于是,人们把黄帝的衣冠埋藏在桥山,这便是“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葬的就是黄帝的衣冠,所以黄帝陵前的碑亭内有一块巨碑,上书“桥山龙驭”四个大字。 坐落在桥山的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陵园面积10鱼亩,山环水抱,林木苍郁。桥山山顶上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处下马”。

陵前设有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的石碑,碑上刻有郭沫若亲书的“黄帝陵”三个大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四米。周围约五十米。陵前四十米处有一约二十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个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尊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现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聚集桥山,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在桥山黄帝陵下,就修建了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地加以修葺和卫护。轩辕庙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庙内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龛内有用墨玉克制的黄帝浮雕像。院东碑廊内树历代古碑50余幢,多是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与重修碑记,为历代举行祭祀黄帝的大典时所立。

其中有近代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和国民党首领蒋中正所立的祭碑。庙内还有“黄帝脚印”和“夸父逐日石”等景观。

整座黄帝陵园内气势宏伟,装严肃穆,古柏森森,郁郁葱葱,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最大的一株古柏在轩辕庙的左侧,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树龄已有五千年上下,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汉武帝挂甲栢,树身上斑斑点点,溢出的树脂凝结成片片麟甲,树干中间还似有铁钉断在其中。相传是汉武帝征讨朔方回来时,脱下身上的铠甲挂在树上造成的。

在黄帝陵的古柏群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两枝形姿独特的“龙角柏”。这两株古柏也不知生于何年,枯于何时,主干螺旋盘曲向上,直刺青天,像两只龙角,一左一右,长在黄帝陵的两侧,真是天工造化,古柏神奇。

当地的百姓有句民谚:“黄陵的古柏数不清”,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桥山古柏,已成为黄帝陵的一道风景,它也是古老中华生气勃勃,永葆青春的象征。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就是黄帝出生的地方。

五千年前,黄帝在这里定天文、创文字、造舟车、养蚕丝、建宫室、播五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黄帝故里就建于此。

它最早建于汉魏,历代都有修复。大殿内设置黄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绘黄帝功德的壁画。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皇帝的两个妃子嫘祖和嫫母。

- 25

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中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便去找黄帝了。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

于是黄帝便命杜康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起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儿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个“酒”字。黄帝和大臣都认为这个名字起得好。从这以后,我国古代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的始祖。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酒文化,纪念“酒祖”杜康而兴建的杜康仙庄,是中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区,是酒祖造酒遗址,是酒文化的发源地。

杜康仙庄为周平王封赐,座落在“酒祖”的故乡,洛阳汝阳县杜康村。该村三山环抱,一溪旁流。村南杜康河里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其中,酒泉沟一段,百泉喷涌,清冽碧透,夹岸树木葱郁,景色宜人。

酒泉沟旁有杜康祠,始建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近年来,当地企业出资重建了杜康仙庄。现在杜康仙庄占地800多亩,包括16个酒文化自然景观和22个酒文化人文景观。山门是琉璃瓦的朱红门楼,进入庄内有杜康祠、古酿斋、香醇园、酒泉亭、杜康墓园、知恩亭、爬山碑廊、雕栏池、酒功馆、酒过馆、七贤台遗址和饮中八仙殿等。

酒祖殿前中央有一石塔,上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酒祖殿两侧的石狮名为朝天吼,造型奇特,做工精细。其配座镌刻有八仙醉酒浮雕,各路大仙抱坛豪饮,俱成醉态。

杜康仙庄堪称是中国酒文化的乐园,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酒文化博览中心,外墙上21幅彩绘壁画分别描绘了历史上与酒有关的名人诗句,如李白、杜甫、陆游、屈原、李清照、白居易等等。画面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它们使杜康仙庄大放异彩,成为我国第一座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宝库。

历史上,杜康村民,岁岁贡酒浆,年年不纳粮。今天杜康是酒,杜康美酒行销全国,饮誉海外,人称“长寿酒”、“思乡酒”。

中华酒文化,从杜康滴出第一杯玉液琼浆开始,便绵延不绝。

纸圣—蔡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蔡伦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家,也是世界造纸技术的奠基人,世称“纸圣”。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即今天的湖南郴州市人,生于东汉永平四年即公元61年,卒于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讨人喜欢。

永乐18年即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宫,时年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东汉和帝年间任宫中尚方令,主管皇家器物的督造。因发明造纸术有功,东汉元初元年即公元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故他发明的纸有“蔡侯纸”之称。

中国古代是靠龟甲、兽骨、竹简、木牍、金石、縑帛来记录事物,传递信息的。后来,用笔写在丝帛上,可丝帛昂贵未能普及。到了西汉初期,已有用废旧布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

东汉定都洛阳后,蔡伦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他总结前代及同代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

蔡伦用廉价的树皮、竹叶、破布、鱼网等大众原料,造出了易于书写、装订、保存和传播的纸张。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革新技术。蔡伦的例一造纸术贡献是皮纸制造工艺的探索和推广。麻纸和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于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于迅速发展。

- 27

龙头的口中都衔有一颗铜丸,在底座的周围则有八只张着嘴巴的蛤蟆和龙头相对,以便随时承受从龙口中落下的铜丸。

地动仪的牙机制得非常精巧,全部装在仪器的内部,盖子盖得非常严密,连一点缝隙也没有,一旦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就会受到振动,结果就会有一个龙嘴吐出铜丸,让它下面的蟾蜍把铜丸衔着,尽管有一条龙的机关受到触发,但其余七条龙则会保持不动。因此,只要知道哪一条龙受到触发,就可以知道地震来自什么方向,根据所发生的地震的事实加以验证,地动仪所指出的地震方向和地震实际发生的方向几乎一点不差。

后人为了纪念张衡的杰出贡献,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并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张衡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他非凡的创造向人们展示他的丰姿异彩,他以杰出的机械制造和数学才能,再次显示出盖世奇才。传说他发明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和独飞木雕等。因其木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他同三国时的马钧一齐备后人称为“木圣”,受到了人们永久的尊敬。

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为3.1466,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 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地形图。

张衡不但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诗文俱佳,造诣精深,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最著名的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张衡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见的全才。在自然科学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数学、机械、气象;在社会科学方面,历史、文学、经学、哲学、礼法、绘画,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学方面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浑天仪、地动仪、独飞木雕等伟大发明,又在社会科学方面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二京赋》达到了汉代大赋长篇巨制的极致。

(下)

汉顺帝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饱经忧患的张衡,满怀着未酬之志,与世长辞,归葬于他情牵梦绕的家乡南阳西鄂,享年62岁。从此,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就安息在这片生他育他的丰壤沃土之中,以天地为友,同草木为伴,静观着人世间沧桑的变幻。

张衡墓位于今安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西北隅,距市区25公里。因张衡晚年曾担任过尚书的官职,故又俗称“尚书坟”。

这里,面山依水,景色秀丽。墓的西边是一片沃野平畴,新修的公路贯通南北,宛如锦带似的洱水自墓前绕流东行,两岸垂柳舞姿婆娑。墓北一箭之地便是平子读书台,相传是张衡幼年发愤读书钻研学问的地方。张衡墓原来建造宏伟,祠庙巍峨壮观,然而岁月悠悠,历经千余年,由于风雨的剥蚀,战乱的破坏,张衡墓的景况曾一度日渐荒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修了张衡墓园,近年经增建扩建,规模逐渐宏大。

张衡墓园现已辟为张衡博物馆。张衡博物馆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整体仿汉代建筑的外观,以红色为主体色调,来烘托墓园及博物馆庄严肃穆的气氛。

张衡博物馆总体规划占地约38000平方米,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大部分组成。墓园规划占地约15000平方米,其内雕梁画栋,肃穆典雅,既诉说了墓园及墓园主人的悠久历史和伟大,又烘托出后人对这位科圣的缅怀和敬仰。

进入重新修建后的张衡墓园大门,只见山门两侧各有面阔七间的仿汉门廊坊,顶部的望楼,东西对称,颇为壮观。两边依墙而建的廊坊里面,依次排列的仿汉圆雕石象生。东边一组是执戟吏:石羊、石马、石龙,西边一组为执盾吏:石虎、石蟾蜍、石牛,它们或立或卧,或啸或跃,忠实地陪伴着伟人张衡,直到永远。

墓园的主建筑是建造在自然台地之上的大拜殿。大拜殿为仿汉形制,烘托了墓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整个建筑气势磅礴,巍巍壮观,显示了大汉文化的博大与沉雄。拜殿的两侧是反映张衡最伟大发明的两个雕

- 29

尺,后人又称为鲁班尺,直到今天仍然是木工所使用的工具。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使木工工匠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而成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史书记载,鲁班还发明了石磨。石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巨大进步,对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促进作用。

鲁班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手工艺工匠和杰出发明家,相传他在机械、土木建筑、军事、和航天业等方面,也有多项创造和发明。

鲁班很早就被称为机械圣人,他制造的锁,外面不露痕迹,机关设在里面,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相传,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的木马车,这种木马车由木人驾御,装有机关,能够自动行走,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

据说,鲁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都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

在航天方面,他发明了鸟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

在建筑及雕刻工艺方面,有房屋、桥梁设计。刻制的立体石制九州地图和栩栩如生的木制凤凰等等, 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下)

中国虽然汉代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中国人精神上,历来却是多种信仰,不但有民间俗神,也有仙国诸神、佛教诸神及旻界鬼神,仅民间俗神中就有始祖庙、爱神、子孙娘娘、据家保护神、福运神、创业神及行业神。鲁班即为行业神中的一位。

生活中人们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住则须要土木建筑,而土木建筑的祖师爷就是鲁班,所以鲁班庙遍及天下。不过,一般鲁班庙附属于庙宇一隅,如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西道院竟先后建有两座鲁班殿。真正像盘山脚下蓟县城内,独门独院的鲁班庙,在全国并不多见。

位于天津蓟县县城内的鲁班庙,又名公输子庙,坐落在蓟县县城鼓楼北大街东侧,由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占地八百多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正中设板门和抱鼓石。次间外檐封护,开六角形花窗,大式硬山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前出廊。明间置斜格菱花格门,次间作槛墙,格扇窗。檐下拱一斗三升交麻叶,角科宝瓶下出单昂,内外檐施于彩画,牥心什锦云纹,画工精细,九脊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作法。东、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民间小式作法。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工料精细。

这座建筑是严格按照官式作法修建的,大殿木柱用的是铁糙木。此木比水重,较铁硬,蓟县本地并不出产,可能是皇家用料。木框架使用斗拱,在古代建筑当中称大式作法,民间是不能使用的。

鲁班庙使用最简单的一斗三升作法,即表达了工匠们对祖师的尊崇,又不太超越规制。殿顶采用歇山顶绿琉璃瓦,瓦顶式样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最高等级是庑殿顶,其次是歇山顶。琉璃瓦在民间不能使用,官制黄琉璃最高,绿琉璃其之。鲁班庙是尽量提高规格等级,但又不大破格,可谓匠心独具。

因多年来整个建筑被学校占用,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市文物部门除按原样整修油饰之外,尽量保持原样,使其仍有古建特色。并在大殿请该县泥塑专家于庆成重塑了鲁班像和四位弟子像。弟子手拿曲尺和线盒等工具,并在配殿中布置了鲁班生平事迹展。

看鲁班庙,尽管大殿为九脊歇山顶,且饰以绿琉璃瓦,也不过面阔三间,也没有佛家寺院中又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守护,又是大雄宝殿供奉佛祖那般宏伟气派。进了山门,被直通大殿,两厢几间配殿,整座院落,简明朴素,倒也和鲁班的身份相符。本来他就不是帝王天子,王公贵族,也不是仙宗佛祖,只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工匠,世称“天下之巧匠”。

在维修中,听当对群众传说,清初在遵化修建惠陵时,也就是同治皇帝的陵寝,工匠们节省了一些木料、砖瓦,在蓟县修了一座鲁班庙,,以求祖师庇护。这种说法在庙内尚存的清光绪三年,《重修公输子庙碑记》得到了旁证。据碑刻所以记,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当时正建惠陵,工程浩大,时间紧

- 31

次为照壁、佝偻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魏然耸立,殿背为龙吻鵄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大殿内有四副楹联:“江河湖汉四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万国衣冠拜冕旒,二仪清浊还高下。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这些都高度概括了大禹治水的业绩,表达了后人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

禹祠位于禹陵的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祠内左右置“大禹治水”、“计功封赏”两块砖雕,中立大禹雕像,高约2米,头戴笠帽,脚着草履,手拿石铲,目光炯炯,有开天辟地,重振山河的英雄气概,却又是一位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第四部分《圣贤·宋词》

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而深感自豪,中华大地被称作龙的土地,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徽号,溯本求源,龙图腾就起源于位居我国上古三皇之首的伏羲。

伏羲也称太昊,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同时,伏羲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有关伏羲的记载和话题,中国史籍说了几千年,中国人口头传了几千年,我们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时常为伏羲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所感召,所激励。伏羲代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又是涵盖着人类的初创性文化,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故事。

传说伏羲氏姓风,其母华前氏,是个部落的女首领。华前氏精明能干,她带领的部落,逐水草而居,四处游牧。他们沿着渭水黄河向东而来,到了河南濮城一带。华前氏,有一次到一个水草丰美的雷泽之内,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感到奇怪,便踏上去,自觉意有所动,情有所感,忽然红光罩身,从此有了身孕。华前氏怀孕十六个月后,生下了伏羲。

伏羲自幼就很聪明,经过母亲教育,树立了为民造福的抱负。青年时代就具备了圣者的德行。

由于伏羲在部落中的威望,他很快成了大家的首领。他即位之后,仍然同他母亲一样,为求部落生存,到处考察风土人情,为民兴利除弊。伏羲氏带领着他的部落循着他母亲过去东行的路线,顺渭水、洛水,沿黄河而下,到了河洛地区。以后,又迁徙到陈仓,建都于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因此,淮阳也被称为羲皇故都。

伏羲教人们结网捕鱼取火种,并教人们饲养牲畜,以供衣食之用,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庖羲氏”。 解决了温饱这个大问题以后,伏羲开始抽出时间处理一些政务。他定姓氏,制嫁娶,造书契,创历法,制乐器,以龙纪官。

伏羲在位一百四十五年,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总结成败得失,穷毕生智慧,参照千年白龟背纹,终画出先天八卦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卦衍生,包罗万象,含括世间因果关系。由此,人类的文化程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时光已经流逝数千年,人们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八卦台作为历史的见证,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后代的圣哲贤君,无不对伏羲在洛口这块神奇的高台上画成八卦推崇备至,潜心研究。以阴阳八卦而始中,经周文王演绎成六十四卦的《易经》,更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研究学科。千百年来,无数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平民百姓,都能从《易经》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伏羲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蒙昧跨入了文化的门槛。伏羲画八卦,结渔网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对先祖伏羲礼仪有加,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祠庙、陵地,以纪念这位圣者。据记载,春秋时期在羲皇故都,淮阳就已经有伏羲陵墓,后历代都有修复。

今存伏羲陵园是一座古建筑群,是明朝初年所建。占地500余亩,有内外两城,建筑很多。九龙照壁、

- 33

古代贤君—舜帝

舜,传说中的我国古代贤君,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生于山西蒲阪,被尧选为继承人。尧曾对舜进行过三年的考察,方命摄政。

毛泽东主席曾有诗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把舜尧比做古代的圣贤。

舜帝年轻时就,好学孝友,闻名四海。在他成为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后,更是以身作则,带领百姓发展生产,成效卓著。

在舜的时代,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都产生了一次较大的飞跃。在治国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并行,他虽贵为天子,但仍与人民同甘共苦。老百姓食有鱼肉,身有衣裳,不为冗繁的劳役所累,也不为批评国事而获罪。

舜在位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流放了“四凶”,任用了大禹治水,天下大治。

舜治天下的时代,人民知礼仪,天下信服,称得上政治清明,物质丰富,是一个从政治到生产、艺术都十分辉煌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个时代向前大大跨进了一步。

舜帝是我国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勤于民,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和惩恶扬善,举贤任能,以德化人,以德感人,以诚待人的精神,四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敬仰和尊崇。舜帝创立的道德文化与炎帝创立的农耕文化,黄帝创立的政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成为了三个远古文化的源头之一。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苍梧即湖南九嶷山,在今天的零陵宁远县地。

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夏朝时在九嶷山就建有了舜庙。在九嶷山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嶷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深切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始祖舜帝的景仰敬崇,深刻揭示了舜帝,舜文化跨越时空的无穷魅力。

1993年以来,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和社会各界投入3000万元抢修了舜帝陵,修缮一新的舜帝陵已成为永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成为华夏民族寻根祭祖的圣地

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王陵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区由陵山即舜源峰、舜陵庙、神道、及陵园组成,占地600余亩。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状,海拔600余米,气势恢宏。峰下竖一石碑镌隶属“帝舜有虞氏之陵”七个大字。人们至此仰望高耸入云,堆绿叠翠的舜源峰,无不缅怀始祖肃然起敬。

山北麓建有陵庙,陵庙坐南向北,规模宏大,按帝王陵园的规制布局,由午门、拜亭、正殿、寝殿、碑廊,牲亭、帝陵及东西两庑组成。午门城墙高耸,金碧辉煌城。楼上铸有一口大钟,击之,声传十里之遥。

拜亭气势雄浑,那是历代朝廷遣官祭舜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正殿是舜庙的主体建筑,斗拱重檐,蔚为壮观。殿前有汉白玉雕成的“九龙丹樨”。大殿粗壮的石柱上镌刻着一条条腾空欲飞的蟠龙。殿内供有舜帝像,殿壁上的大型壁画,概括了舜帝一生的经历和土地丰功伟绩。陵庙外有长200米的神道。陵庙祭碑廊内保存的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在古木参天的陵区内,陵庙建筑上的石雕、楹联,壁绘栩栩如生,令人流连忘返。

舜庙四周,竹笣松茂,古木参天,庙内有一棵千年古柏,仅剩一层老皮,可依然吐绿拥翠,堪称奇观。 舜陵后面舜源峰山顶上有两棵石枞,树龄已过千载,依旧虬根于岩,挺立悬崖,为舜帝陵遮风挡雨。另有斑竹、香杉簇拥在舜庙四周。相传,舜帝崩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闻讯赶来,走到九嶷山下泪尽成血,滴于竹上,形成为斑竹。香杉更为奇特,枝干树叶皆有异香,树梢夜晚有光,但移栽九嶷山外,香杉却不能成活。

- 35

相圣—伊尹

伊尹,又名伊挚。伊尹虽出身奴隶,却成为汤的谋臣,商的相国,历佐商朝三代,官拜时衡之职,其地位极高,权柄极大,被称为“相圣”。他比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还早二千三百六十三年,因此,历史上也称之谓“元圣人”。

伊尹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奴隶出身的宰相,也是商王朝的开国元勋,还是一代烹饪祖师。

伊尹自幼聪明勤奋,他虽然祖祖辈辈当奴隶,地位卑微,可他肯动脑筋,有志气,有抱负,注意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对当时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分析。后来,汤与华氏通婚,伊尹作为华氏的陪嫁奴隶,做了汤的厨师。后来伊尹被商汤重用,正式拜为右相,授予国政。从此,伊尹被辅佐商汤大力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使商的国力更加强大繁荣昌盛起来。

公元前1711年,商汤联合诸侯兴师讨伐夏桀,大获全胜,汤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辅佐汤王制定并健全了国家制度,使官吏尽心尽力为国家效劳。他注意体察民情,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注意发展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因此深受民众爱戴。

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汤的三个子孙人丙、仲壬、太甲继任商王。伊尹当了三代商朝相国,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尹活了一百多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圣人。 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圣贤之功德,在今天的河南虞城魏国堆遗址上建有伊尹祠墓。伊尹祠内一面影壁上,是对伊尹的生平简介。祠内三座祭殿由东向西分别是: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此三殿是元朝张之忠和侯有造所建,明历年间重修。

传说冼姑是伊尹的养母,伊尹出生后就被遗弃于今洛阳偃师一带一处桑林中,冼姑恰经于此,听到孩子的哭声,顿生怜悯之心,于是把孩子抱回家,母子二人居住于伊永之滨,所以他的名字叫伊,尹是官名。伊尹之所以成为一代名相,与冼姑的教诲是分不开的。人们为了纪念她教子有方,特建此殿。因为依尹谥号商元圣公,所以他的母亲称圣母冼姑。

伊尹夫人殿内有伊尹夫人像,她娴慧开朗,与丈夫同甘共苦,竭尽全力帮助丈夫共同献力于商,至今其助夫理事的精神,仍为世人所敬仰。

伊尹墓高3米,周长46米,周围有石砌墙,高2米。坟前墓碑为清同治年间所立,长方形,圆顶方座,碑高2.05米,宽0.48米,厚0.18米,篆字题名“商元圣墓”。

伊尹于商汤沃丁8年葬于此地,沃丁得力于伊尹辅佐,国泰民安。伊尹死后,沃丁难忘其恩,以天子礼葬之。

距此处向北2公里谷熟集原,为沃丁宫殿所在处,将伊尹葬于宫殿正南方的大门之外,用沃丁的话来说,是能望见其师伊尹,不忘辅佐之恩。

伊尹墓最为引人之处,在于墓地周围的柏林,有高大古柏近二百枝,苍劲挺拔,郁郁葱葱,最大株三人才能合抱。说起这些柏树的形成,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传说程咬金和唐丞相魏征是结拜弟兄,魏征死后就葬在魏国堆附近,程咬金带兵打仗路经此地,听说大哥葬在此地,异常悲痛,于是率兵连夜载植柏树以示纪念。由于军情紧急,又是夜间,错把伊尹墓当成了魏征墓,就这样,几百棵柏树便栽在了伊尹墓周围。这些柏树横竖不成行,疏密也不一样,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魏国堆的柏树—数不清”。

这些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柏树,为世人留下了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有历史典故,有爱情故事,个个引人入胜。比如,鸟柏渡江,闯王刀砍柏,雌雄二柏即相思树,母子柏,五龙柏,罗汉柏等等。

走出伊尹祠大门之后,正对照大门的是花戏楼,原为木式结构,在“文革”期间被破坏。1984年,由群众集资政府辅助重建起戏楼。

其楼坐南朝北,与伊尹祠隔街相对,总高11米,东西长19米,南北15米,各宽不等,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戏台进深11米,宽8米。后台两侧各跨耳楼,接通各室,并向北设有四个园窗,对称美观。戏楼分为两层,顶为五脊四山,飞檐挑角,陪衬绿色琉璃瓦点缀宝瓶走兽等,十分壮观。

- 37

(下)

李清照的前半生,也就是在她的四十三岁以前,可以说生活得很是幸福美满,是在一种优越浓厚的文艺书院中度过的。而她的后半生产,却是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难民队伍中熬过的。

由于金兵的南侵,宋高宗赵构为了维持小朝廷的偏安局面,向金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拱手出让给了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难当头之时,李清照的婆婆病故,夫妻俩奔丧南下,留在青州的金石图书,遭到一次兵变,全部被付之一炬。

这些国难和家祸,对于一个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公元1129年8月18日,赵明诚在混乱的局面中,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途中中暑因病逝于建康,即现在的南京,享年仅仅只有四十九岁。这对于李清照来说,无疑是至命的打击,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终身伴侣,还是一位志同道合的艺术知音。

李清照在晚年的难民生活时期,受尽了磨难和折磨,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生,各地漂泊,直到去逝。境况极其悲惨。因此,李清照的词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她的词一改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流露出她对故国往事的深情眷恋。

如她的著名词篇《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前轻盈曼妙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转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李清照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后被人称为“易安体”。假如说,李清照晚年的词作,由于受她“别是一家”的传统观念和“婉约”风格的束缚,而不能直接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话,那么在她的诗和赋中,就能看到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光芒。

她在《上枢密韩公

工部尚书胡公》的诗中写道: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

她诅咒金人,同情广大流亡的无家可归的人,期望南宋将领能够早日驱逐金兵,收复失地,告慰死去的父老兄弟。

李清照晚年的这些诗和词,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思想境界,与她出生于名门深闺,流入难民行列的生活遭遇密不可分。

李清照的文学著作,在南宋时已经刊行,有包括诗、文在内的《李易安集》和词集《漱玉词》,可惜这些集子已经失传。现行的各种版本有《李清照集》、《漱玉集注》、《李清照集校注》辑录词五十首左右。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能作诗、填词、写散文、骈文,又工于书法、绘画,而且在金石古玩的奖赏上更是行家。

她最大的成就在于词,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被誉为“词坛正宗”。

山东省济南市百脉泉公园,不仅涌泉遍地,泉清水秀,而且历代名人辈出,人杰地灵,这里也是“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故里。

- 39

不“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借歌词为陶写之具”。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为了一代词宗。

(下)

唐五代以来,词作品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主人公形象,即唐五代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著名词人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后,又拓展出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缅怀英雄时,想到的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凭吊赤壁时,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显示出英雄壮士的本色。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生风。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试弹幽愤泪空垂”的失落英雄。

被迫隐退以后,他更是变为了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不知筋力量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衰翁。虽然他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此次陷入失望之中。他在词中写到,“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公元1207年,68岁的辛弃疾带着满腔悲愤,含恨终老于江西铅山。临卒大喊杀贼数声,壮志未酬,令人扼腕。

辛弃疾在用武无地,报国无路,恢复无望的情况下,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填词,对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据唐圭璋所辑《全送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统计,辛弃疾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空前绝后的。

辛弃疾独创出“稼轩体”,词的风格特点是雄浑豪放,在词坛上和苏轼并称,继承了苏轼豪放词的风格,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稼轩词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因此,稼轩词也被人们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辛弃疾词作品的另一方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风景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如夜行上饶县黄沙岭写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飘泉居所写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傲然独立的英雄,竟有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也只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如《清平乐》中写的“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多情细腻。

辛弃疾的诗现保存有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类同与他的词。辛弃疾的文章现存有17篇,都为奏议启扎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的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邓广铭编著的《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南宋民族英雄,杰出的词作家辛弃疾,生前力主兴兵抗金,不为朝廷所用,罢官闲居上饶20多年,

- 41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多首,其中的很多诗篇,如今已经走出了国门,翻译成各种文字,受到不同国家读者的喜爱和传诵。

李白的名字也同他的诗歌一样,早已融化在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成为今天宝贵的文化财富与遗产。正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说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下)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绵阳的江油诞生了,故乡的水水水水孕育了他的盖世才情,他以自然天成,飘逸豪迈,雄浑壮丽的诗篇,登上了浪漫主义诗坛无人企及的顶峰。这些诗篇如长江大河,激荡着炎黄后裔的灵魂,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李白漂泊的一生中,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他魂牵梦绕的记忆。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一九六二年,李白故里的人们开始筹建李白纪念馆。一九八二年,这所融观光旅游、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名人博物馆正式开馆。

该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江油市昌明河畔,包括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太白诗书画院。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这里有宏伟的建筑群落,优美的园林风光,丰富的陈列收藏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江油李白纪念馆内,除了宋代在李白故居遗址修建的陇西院、太白祠之外,后人又建有李白衣冠墓、粉竹楼、李白胞妹李月圆墓。至今,江油市内有青莲故居、读书台、匡山书院、洗墨池、磨针溪等等三十多处李白遗迹,足可令人大发“思古之幽情”。

李白的出生地在江油市的青莲镇,青莲镇在唐代为“清廉乡”。据传李白自称“青莲居士”,即含有与家乡谐音的意思。到了宋代家乡人为了纪念李白,就把清廉乡,改为了“青莲乡”也就是现在的青莲镇。青莲镇有一处名为“漫坡渡”的景观,这里水清见底,相传是李白的母亲经常洗衣服之处。史料记载,李母洗衣时,有鱼跃入蓝内,烹食之,觉有孕,于是生下了李白。这则由来已久的民间传说,也使“漫坡渡”成为了青莲镇的代称。

陇西院是李白青少年时居住的地方,虽多次遭到战火的毁坏,但是历代都在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陇西院大门,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门口有一幅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

“粉竹楼”据传是李白为其妹李月圆修造的闺楼。传说李月圆常将脂粉水泼向楼下竹丛,年深日久,翠竹为白粉所饰,故有“粉竹楼”之称。

粉竹楼后面约500米,有一个直径约1米,水呈墨绿色的水池,人们认为这里就是李白和他的妹妹洗涮笔砚之处,所以就有了“洗墨池”这个名字。

陇西院的后面有李月圆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关于少年李白和一位老婆婆之间的故事。相传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陇西院前的小溪,人们称之为“磨针溪”,在溪边还建一个磨针亭。

隔溪不远是太白祠,祠内有陈列室和明碑。陈列室收藏有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诗词,明清版本李白诗词注疏,以及李白遗墨、遗迹的照片和拓片。

李白一生都爱皎洁的明月,并留下了许多关于明月的诗篇,如《月下独酌》吟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重现了诗人当年把酒邀月,怀古思友的意蕴。

在距李白故居不远,有几处遗迹,如邀月亭、月爱寺、指月庵等,都是传说中李白赏月读书之处。 李白宛如一颗闪耀的巨星,他的光辉照耀了整个盛唐,照耀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

- 43

(下)

诗圣杜甫,诗文千古,光芒万丈,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永远为后人所称道。在中华大地上,经常能够寻觅到诗圣的遗踪。

河南巩义是诗圣的故乡,杜甫的故里就位于市站街镇南瑶湾村。此地背依笔架山,前临广阔沃野,东泗河经此注入洛水。这里嵩、氓对峙,三河汇流,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河洛水土培育了诗人高尚的性情。诗人在长大后的颠沛流离生活之中,还写下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深情。

巩义市人民也为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杜甫就诞生在笔架山的一孔砖砌窑洞里。1962年杜甫故乡经过修葺,恢复了原貌,成立杜甫故里纪念馆。

杜甫故里是一个坐东向西,大门朝南的长方形院落。原有宅院长20米,宽10米,小青瓦门楼,院内坐西向东瓦房3间,硬山式瓦顶。室内陈列着杜甫诗集珍本,杜甫生平连环画和“三吏”、“三别”诗意画,以及杜甫铜像一尊。对面笔架山下的一孔砖砌窑洞深11米,宽2.9米,高2.7米,门额悬挂着郭沫若亲书“杜甫诞生窑”匾额。洞口为砖砌墙壁,前7米为明代砖劵。后13米系1955年仿明砖劵重修。大门外北侧临街房山墙上,嵌有清代洛阳知府张汉草书“诗圣故里”碑一通。故居路口有碑楼一座,内立清代碑刻,正面楷书“唐工部杜甫故里”。碑楼北侧嵌清代石刻一通,为“唐工部文贞公碑记”。

杜甫墓位于巩义市西6公里,康店镇康北村西岭上,已经重新修建扩充,占地40亩,并修建了仿唐式大门,树花岗岩杜甫像,建仿唐杜诗碑廊。东、北、西三面沟壑环绕,坐北面南,东西并列3个土冢,向东依次为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杜甫墓呈覆斗状,高10米,周长72米。墓前立有石碑二通,分别为“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和“巩县杜少陵先生墓碑记”。

杜甫虽然生于河南,他在四川生活了较长的时间,长期流寓绵阳三台、成都等地,现成都留有杜甫草堂供环绕瞻仰凭吊。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下的。遥想当年杜甫从自己的困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遭遇,唱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多次修建的。包括大庙、诗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内的一所优美的园林,总面积240余亩。草堂内楠木参天,竹梅成林,溪水蜿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其中大庙、柴门,是杜诗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诗史堂正中央是杜甫立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杜诗传人陆游、黄庭坚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本,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千百年来,诗圣杜甫不仅在国内受到人们的无限崇敬与热爱,在国际上同样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在1962年斯德歌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会上,杜甫被列为世界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

(上)

- 45

《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即1131年—1162年的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白居易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喻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 《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新乐府》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即为《新乐府》中的一篇。这些诗篇爱憎分明,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生活,他在洛阳共居住了18年,虽被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

两年后病终。死后,遵瞩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琵琶峰上的白园,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 白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时书屋等10余处。

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白莲。穿过绿荷摇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径,来到翠柏遮荫的山腰,有一座黄草覆顶的圆形亭子,这座朴素的圆形建筑叫“听伊亭”,又名“草亭”,是为纪念白居易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诗文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朗朗上口,洛阳为之一时纸贵。进入青谷区,瀑布飞泻,池水荡漾,竹林青风,白莲飘香,使人心旷神怡。

乐天堂依山傍水,面对青谷,是诗人作诗会友之处,室内自然山石裸露,汉白玉塑像潇洒自然,静坐山水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内涵。

诗廊立石38块,陈列有一些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琵琶行》等,还有中外名家书写的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还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读着这些千古传诵的诗句,越发敬仰这位在中唐时期鼎力推行新乐府运动,开一代诗风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文化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成对外开放。

墓体区位于琵琶峰顶,从牡丹坛拾级而上即可到达。一座半圆形的墓冢前,立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碑。这里除白居易墓,还有卧石碑、乌头门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

墓前型石铺地,幕后草坪如毯,周围苍松环立,翠柏成行,山花簇拥,庄严清丽,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站在这儿,东晀嵩岳少室隐约可见,西瞰长桥卧波水平如镜,北顾邙山蜿蜒起伏,南望窟龛密如蜂巢,游目驰怀,妙趣倍增,使人流连忘返。

诗坛宗匠—王渔洋

王渔洋,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桓台),清初著名诗人。 王渔洋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官至形部尚书,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在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诗坛半个世纪之久。其诗、文、词共数十种,达560多卷,浩瀚的诗文掩盖了他洁己爱民、廉洁奉公的政绩,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可以说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 王渔洋家学渊源,自幼熏陶,很早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

- 47

书法家—颜真卿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书圣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尔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开书法之新风。

颜真卿,字清臣,中国唐代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书法家,他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刚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宋代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公元709年,颜真卿出生在一个世代鸿儒的仕宦之家,其故里是古琅瑘临沂孝悌里,今山东省临沂费县。

他家学渊博,五世祖颜师古是北齐著名的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3岁丧父,少年时受母亲辛勤教养,学问渊博。颜真卿年幼时就酷爱书法,据传说因家贫缺纸笔,他常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后来,受到了草圣张旭和大书法家徐浩的传授,又结合隶书和北魏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他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被后人尊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硬瘦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儿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特别适作于榜书和磨崖书。今人用正楷写匾额时,都用颜体和魏碑体,原因即在于此。

《宣和书谱》说他的字是“点如坠石,画如烟云,勾如屈铁,戈如发弩,千变万化,各具一体”。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代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了自己的风格。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闻名于世的。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终年77岁。

颜真卿死后,三军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费县颜氏后裔众多,在其故里诸满建“鲁公庙”祭祀。宋代鲁公庙迁移县城东,成为了山东名胜。 颜真卿一生忠烈悲壮的事迹,更是提高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颜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因此,所谓颜法的定型化笔法,其艺术价值较少。但此笔法却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

费县是颜真卿的故里,颜真卿作为费县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成为费县县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如今在费县县城中心,树立有身高四米的颜真卿大型汉白玉大理石雕像。在费县沿河公园重塑了“唐鲁郡颜文忠新庙记”碑,在颜真卿祖籍即方城诸满六村,还修复了孝悌里碑坊和双忠桥等古迹。在颜真卿祖坟地重修了颜真卿墓。

颜真卿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的有130多种,对后世产生了既深且远的影响。现为好人重视的楷书有《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这些碑刻楷书,有个性,有特点,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创作出来的佳作,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兰亭序》。

- 49

第二篇:中国通史上课课件

第八章 唐文化圈的形成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内容提要】

一、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堀敏一

(一)日本

新罗遣大使奈末智洗尔,任那遣达率奈末智,并来朝。„„是时,大唐学问者僧惠斋、惠光及医惠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曰: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条

吉备真备(693-775)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 空海(774-835)随第17次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 鉴真(688-763)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搭第11次遣唐使船到达日本。“如一灯燃百千灯”——《唐大和上东征传》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

中央: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

1 省

一台:弹正台

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位阶制:

法律: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

教育: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经济:班田制

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

(二)新罗

实际上,唐初积极介入半岛事务,除了高句丽“倔强边徼”之外,新罗力求消灭对手、实现统一而精心实施的战略拉动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小甫

663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新罗完成统一。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政治制度

中央:仿照唐中书门下设执事省,其下设六部。 地方:州——郡 经济制度

仿照唐之均田制实行丁田制,仿照唐实行租庸调法和户籍制。

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诸 2 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三国史记》卷三八

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三国史记》卷四七

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不亦可用耶?——《三国史记》卷一○

二、唐朝文化之西传

贞观四年(630),灭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击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于交河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二年(648),设安西四镇(龟兹 、焉耆 、于阗 、疏勒 )。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王朝。

弓剑不离身。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高宗时期,“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中宗景云元年(710)四月辛巳,以嗣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

(一)唐、吐蕃对西域和陇右的争夺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开元十年(722),“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而小勃律所以成唐之西门也。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 3 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天宝六载(747),高仙芝破小勃律。天宝八载(749),哥舒翰克石堡城。唐在西域势力达到顶点。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二)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据《珍闻谐趣之书》等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的中国人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在撒马尔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第一座纸坊。造纸术在九世纪传入埃及,而后有长足的发展。十世纪以后,摩洛哥的首府非斯成了造纸业中心,造纸由此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等国。

三、唐代的外来文明

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时代。尤其是在宗教、艺术、器用乃至习俗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隋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其实,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张广达、王小甫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

4 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佛教之特性:统一性、国际性、自主(独立)性、系统性

唐代的雅乐和燕乐 隋唐燕乐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唐代的软舞和健舞

健舞:胡旋、柘枝、胡腾,均来自中亚舞蹈 白居易:《胡旋舞》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余里。 „„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2、难点是唐朝文化之西传和唐代的外来文明。

5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

1、试论唐朝文化在东亚之影响?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通过课后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难点和要点。

第三篇:读《中国通史》有感

读《中国通史》王红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史神话传说、古史传说、汉后神话传说等到近代1949年,作者从部族领袖、图腾祭祀、宗教神话、朝代更迭、帝位变动、农牧发展为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唯一没有历史断代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这是值得骄傲自豪的。追溯三皇五帝的古史神话传说,着笔于伟大无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中国通史》语言生动流畅,旁征博引皆为历史大家巨匠所著,详实有据,读之如六月怡冰、冬月抱炉,心旷神怡、九天之翔非不读者所能体会。不读史不如案牍白丁、不通史不知国家兴衰,古语《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重要可见一斑。

全书其实是在一个一个的故事、战争、历史人物中展开的,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朝代更迭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其实这和中国的另一部史书《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附二十四史书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史稿》.)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史书,,侧重不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官方语言的历史纪录.为上位者讳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特点之一,好多不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不然史官是要掉脑袋的,但也有例外,孔门72贤中的颜回子孙大多为后世史官,其性格古板,不趋迂回,正直刚阿,是为正史史官一股清流。而《中国通史》则是突破了以往的史书模式,叙述的重点已发生转变,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是扩展至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社会活动、宗教等,不再是单纯的以帝王将相为中心。

在读了少部分《中国通史》我感觉,锐气于胸,和气于心,义气与人,才气于事方为道。

读《中国通史》张亚林

《中国通史》作于吕思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作者当时在这部书中总结了哪些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的前途作了怎样的推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他认为中国古代有两大社会改革思潮:一是儒家(主要指经今文学家)主张“三世”之说,要求从“乱世”经历“小康”而到达“大同”的“太平世”,谋求恢复井田制,平均地权;一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实行盐铁等大工商业官营,管理民间的商业和借贷。法家的主张,汉武帝时桑弘羊曾经实行,但只收到筹款的结果,没有取得改革社会的成效。西汉末年王莽综合儒法两家主张,进行社会改革,结果完全失败,“乃是先秦以来言社会改革者公共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治者阶级总是要剥削被治者以牟利的”,因而不可能由他们来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

作者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而且认为“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这是其在近代所以易于接受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因”。这是作者从我国历来社会改革思潮的主流中,说明我们所以容易接受社会主义而加以推行的原因。怎样推行社会主义呢?作者在“实业”一章中,指出农工商三者之中,“农为尤要”,在叙述农业“自粗耕进于精耕的过程”之后,接着检讨“中国农业进化的阻力”,认为主要由于土地私有和小农制,其唯一的“出路是要推行大农制”,改变生产方式,效法苏俄的集合农场,使用耕作机械,化除农民私见,因为“生活变则思想变,生产的方法变则生活变”。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第四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让历史告诉你

——《中国通史》阅读心得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历史是原始人类与野兽、寒冷、饥饿的斗争,是封建王朝的金银酒杯与夜夜笙歌;历史是夜夜流淌着的期盼的热泪,是黑暗中透出来的缕缕晨光。历史是一位真正的圣人,它时时刻刻都可以以一位指导者的姿态促使现代人与民族的思考与创新。抱着对历史的这一份热爱,我最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

《中国通史》上至盘古开天辟地,下至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中的朝代更迭与风云人物的兴衰就在书中一幕幕地向我展开。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古代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到近代中华民国,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我看到了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辉煌值得我们一生去纪念,有多少沧海桑田是我们毕生也不能忘记、也会永远铭记在心的痛。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在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足以名垂千古的伟大人物。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代枭雄伟大的政治家曹操和嬴政;雄才伟略的谋略家张良和诸葛亮;文明中外的思想家孔子孟子;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博学多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或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或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这些所有的人,都在漫漫历史之路上谱写了灿烂无比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传奇、涂抹了绚丽的色彩。

历史的长河是源源不断地向前流淌的,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每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中国通史》这本书简单明了地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的延绵不绝的生命历程,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却足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那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与强大的力量,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不管是文化、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小到一个人、一件发明物,这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动的写照。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充满了风云变幻的,但无论历经多少挫折与艰辛,所有的行动都在暗示着民族的进步与崛起。中华名族为世界的文明增添了绚丽的光辉,这延绵不绝的历史也是伟大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象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正是这些充满变幻的历史情节,它们以一位圣人的姿态指导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今年正值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民国成立,后来又经历了那段或痛苦但又神圣的岁月,一个国家风风雨雨就这样沿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从过去走到现在,也许在苍茫的宇宙之间5000年也只是星光一闪,而对于一个国家,却是一页页血雨腥风与丰功荣耀的书卷,该真实而深刻地被每一个国人所记忆。以史为鉴,这也许是历史之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在历史中回忆,回忆一个祖国母亲的风云历程;人们铭记,铭记每一个历史时刻的转折。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了解风云真相;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坚定地携着故事走向未来。

第五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

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上一篇:周记800字高中记叙文下一篇:友谊的滋味作文55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