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中国纪录片分析

2022-08-13

第一篇:辉煌中国纪录片分析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

崔予缨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杭州310005) 摘要:纪录片是一门影视纪实艺术,是现代电影的母体。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外推动力。而纪录片进入电视领域也为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各类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下的纪录片更加重视情节和内容的彰显,对技术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高科技有助于创作者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为纪录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群众基础;网络等新媒体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新纪录运动

一、纪录片— — 影视纪实艺术

纪录片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Documentary”.源意为纪录电影。可见纪录片在西方是一门影视纪实艺术,它是现代电影的母体,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细分为故事片、新闻片、科教片等不同的形式,这是电影时代对纪录片的一种演化。将“影视纪实艺术”这个名词进行拆分,我们不难发现纪录片在技术、内容和形式上的意义所在。

1.影视

纪录片被称为现代科学与工业基础上的影视艺术.是对经济基础最具影响力的上层建筑。影视纪实艺术在观念、形态、方法和技巧上的发展无时无刻都受到影视科技和影视传播手段的推动。

2.纪实

影视纪实艺术是近代科学和工业的产物,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影视纪实艺术的物质特性和技法。因为纪录的真实性,所以纪录片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它表现真人真事、反映生活、记录历史、非虚构非表演,无疑是影视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载体。

3.艺术

影视纪实作品的创作贵在有不同风格的显现,才能称得上是艺术,而创作者才能被称为艺术家。艺术需要想象与夸张,而纪实需要一种客观直接的记录,这样看来,纪录片需要“实”、“虚”的相得益彰才能更有效的表达。艺术家们不同的个性产生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观.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孕育不同的艺术风格,滋养形式各异的艺术表达,但是所有这类艺术的根基都源于纪录片的纪实特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产生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作品,就算是直接的表达。效果也差异甚大,它们以不同的艺术手段传播着知识、信息、提供审美享受。

二、从电影到电视

从原始电影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纳努克》再到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纪录片一直披着华丽而昂贵的胶片在电影院这个闺房中足不出户。直到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才使纪录片有了新的载体和形式。

电视技术为纪录片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将纪录片整体移植进那十几寸的小荧幕中,形成了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在中国可以说成长得十分迅猛,不仅成为电视荧屏上的支柱性节目,甚至出现了覆盖全球的专门纪录片频道;数以万计的电视台都有固定或不固定的纪录片时段;纪录片专栏也是普遍存在,数不胜数。如今。电视纪录片正呈现着五光十色、百花争艳的状态。电视的发展推动着纪录片的创作追赶世界的脚步,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手段、技法技巧,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艺术观念的演变而更新。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提供了外推动力,而纪录片进入电视也为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各类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相互靠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片更加追求客观记录的风格,纪录片更加注重情节化故事化的可看性。

1.探索时期

在中国,我们告别了影院时期的科教、政治纪录片不久.就直接进入了一个电视纪录片的初级时代。改革开放为模仿和学习中的中国电视带来了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那时风光文化片、历史纪录片、大型政论片等纪录片形式比比皆是。这一时期,屏幕上涌现出了大量大型电视纪录片精品,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一些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的电视纪录片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视编导们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是目光还都集中在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直到1991年,《望长城》改变了长期以来电视屏幕主观意识过强、说教味浓的局面,利用声画合一;保持自然的生活流程;主客观结合的情节设置等手段还原纪录片的本质,而且还运用了航拍等技术给了观众一个平日无法达到的视角,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中国新纪录运动— — 新表现形式带来的质变

但在这期间有一批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和一批独立的创作者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现在看来确是中国新纪录发展史上的一笔浓墨重彩。

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彼岸》、《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这两部作品就深深的打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烙印,这样的作品纪录了一批理想主义者因追求梦想而流浪的艰辛。也正是这样的纪录片使一些有才华的创作者从他们“精英”的小圈子中脱离出来开始关注真正现实的生活,走进了底层,视野变得更加广阔。他们用直接而有思想的镜头发觉中国现实的问题和人的问题,真正的关注现实和人,离开乌托邦的神话默默的浸入现实。这就是中国新纪录运动的精神意义所在。

直接的镜头会使生活本身变得毫无诗意,那些柔美的景象铸就的光环在这时的纪录片中已经荡然无存, 留下的是生活本身那些赤裸裸的粗糙和艰辛,但是镜头中多出来的是一张张真实的脸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那些复杂的话语权。没有过多的剪辑与特效,大量的长镜头与同期声的运用使纪录片对现实有了更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关注人性但拒绝主观的煽情.这无疑用更加客观的表现形式作用到了内容的质量上.一改当时中国电影的美化与逃避。

《八廓南街16号》是段锦川一部相当成熟的作品,他隐藏摄影机、排斥非现场音效、用剪辑来突出主题的风格,灵感来自于怀斯曼的纪录主义美学和直接电影的理念。在一个复杂的公共空间里,摄像机同时捕捉着有声或无声的信息,而作者隐藏在摄像机背后,这是一种客观的叙述风格.新纪录运动延续了直接电影的这一最鲜明的风格,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制造一个开放式的隐喻。

像这样体现当时生活现实的独立制作的纪录片还有很多,但是纪录片虽然要追求制作的独立和思想的独立。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个人的独立行为,需要商业运作和体制的支持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中国的纪录片又在“精英”的小圈子外迎来了新的挑战

3.转型使电视纪录片真正奠定了更广阔的群众基础 1993年,《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种每天八分钟的小短片在短时间内刷新了中国观众的电视屏幕.相同的节目样式也在各大电视台(频道)兴起。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过渡到了“人文关怀”。在这样的电视纪录片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降低的机位和视角,取消了以往主流媒体对平民阶级的剥削式拍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真正的关注,在内容上这无疑是更有力的表达。《生活空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节目中的名牌,它的诞生和成功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来自于新纪录运动的思想始于纪实但绝非止于纪实,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大量的蒙太奇运用、访谈的长镜头、运动的、放慢的镜头、还有偷拍与抓拍的技术利用、后期添加的特效等等,已经有了先锋的雏形和实验的风格和趋势。

三、表现形式究其目的实为表达

所有艺术的表现形式,如若探究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是内容的表达。在西方,纪录片和故事片是相互影响着的,纪录片从故事片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反之,故事片也从纪录片那里学到了有益的经验。当下的纪录片更加重视情节与内容的彰显,所以对技术上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1.镜头的表现

在表现真实的镜头运用方面,不应是简单的长镜头,应该根据纪录片的内容来决定是否适合利用长镜头。例如在表现的场面,特别是表现场面气氛的镜头,我们偏向于用大量的长镜头,而运动的、带有推、拉、摇、移、升、降、跟等拍摄动作的长镜头更具有鲜活的表现力。但是在表现一些特定的细节内容时,固定镜头会被有效的运用。无论是长镜头还是固定镜头,在纪录片中,每一个导演都非常重视镜头中纵深的处理.有效的控制景深,可以做到虚实结合.最后实焦在拍摄主题上的瞬间停顿可以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休止符,为一个段落画龙点睛。纪录片强调客观的纪录现实,同时也要有导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为观众更需要看到的是导演的思考。主观镜头是表现导演主观心理的最好形式,他可以带动观众进入现场,在心理上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中去,使观众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的思索和关注。

镜头的不同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影片风格,这在著名的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伊文思早期的代表作《桥》和《雨》的风格以运动镜头表现的造型结构和优美的画面著称。但是上世纪30年代,他把焦点转向了社会,对准了运动,轰轰烈烈的运动,大场面的镜头使他的纪录片风格发生了巨变。当伊文思迎来人生中最后一部纪录片作品《风的故事》的时候,他又回到了《雨》的风格和手法。

2.各元素的优化配置

中国的纪录片总是想通过解说词告诉观众应该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不仅扼杀了导演的意识,而且剥夺了观众的思想权利,这违背了纪录片的艺术特性。纪录片需要实证性的东西,例如材料、档案、现场等等.同时这些实证性的东西也需要技艺的加工才能称为艺术。纪录片的元素应该不仅仅只强调画面.它应该是一门音乐、声音、用光与画面结合的艺术。声音的收录和制作远远不只是技术上的调配,例如:同期声不只是声音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导演多年的功底,也许更是拍摄或制作瞬间的灵感与直觉。声音与视觉应该是表现一致的,视听两方面信息的结合才可以有效的表现其真实感。各方面的元素也应该被灵活的调动和运用,打破固定模式,摒弃不适当的规范,发挥纪录片的艺术个性。

除了画面中的必要元素之外,纪录片还可以应用一系列实验式的手法和技巧去表现导演隐藏起来的观点和情绪。并不是只有纪实手法才叫纪录片,也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片段将其有意义的组合起来.蒙太奇的合理运用会使纪录片更具可看性。这一点我们早在维尔托夫的《真理电影》中就有所见识,他运用了动画、特效摄影、重复曝光、手持拍摄等手法。而在1929年的《带摄影机的人》,他又充分的表达了“电影眼睛”理论的实践意义。维尔托夫重视剪辑,相对而言,现实的表现是次要的。创作者主要根据摄影师和观众的感受来创造影片的结构,视线紧紧盯着具体的拍摄对象,摄影师不断的移动、攀爬,从一个场面接到另一个场面,让观众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感受。

人眼在迷乱的生活中总是很容易失去原本要找寻的方向,而通过摄影机也就是“电影眼”可以找到主观与客观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眼睛”的理论适用于今天的电视新闻纪录片,我们用速度和机敏捕捉着生活的一个个瞬间,再用摄影机后面的那个头脑去连接相关的事件,深入挖掘每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为观众点亮一只“电影眼睛”,对于社会,这样的纪录片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3.形式作用于内容

纪录片表现的历史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它对创作者的要求是不能歪曲、不能捏造、不能虚构,但是并不代表不能突显、不能想象、不能再现。中国的纪录片总是和新闻报道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类片子不是纯报道性的新闻,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深入的报道,挖掘最根本的东西。很多时候纪录片承载了新闻报道的任务,这就需要电视编导要用各种手段维护新闻纪录片的可信性,尽量保证纪录片中纪录的事件都发生在当时、当地。但是对于一些已经发生过的重要信息也可以用补拍和再现的方式来实现一种客观的讲述,毕竟纪录片的真实不只是画面的真实,同时还有态度的真实与客观,只要创作者本着真实客观的态度去补拍或再现那些重要的信息,就不违背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纪录片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纪录,重要的是以什么样的视角去捕捉现实的存在,并以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人们认识社会所产生的过程才是记录的真正意义。

在让·鲁什和的《一个夏天的纪录》中,我们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电影”。这部影片摄制了一个中心问题“你快乐吗?”摄影师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巴黎大街小巷的很多人。人们答案的不可预测性和个性化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鲁什和绝不满足于追求这种表面的真实,而且采取了一些带有刺激性的方式使真实表露出来,他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的拍摄者.而是真正走到被采访人的空间里挖掘那一刻的真正的真实。《水和风》中那些极具表现力和张力的近景镜头:干裂的土地、枯竭的老井、饿死的牲畜,是牛山纯一扎根冲绳岛与岛民一起艰辛的生活而纪录下来的。影片中那些不幸的命运所展示出的勇气、顽强以及抗争是他真真切切感受过的。所以导演思想的介人是影片的一种表现形式,最终作用在影片的内容上才是真正的目的。

四、高科技催生全新制作

1.有线电视的时段细分随着有线电视频道和节目时段的细分,观众在选择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也越来越有针对性。中国纪录片的典型表达与分析不同的观众为不同的节目付费,而不同的广告商在为不同的节目时段付费。再加上全国各大电视台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在逐步的分离,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的起点、新的市场;同时,各种类型的电视纪录片生存的可能性被明显的暴露出来。

面对“娱乐至上”的电视时代,电视纪录片必须在制作上有所创新:吸收更广泛的题材;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运用更大胆的手法:增加更多样的元素⋯⋯ 体制外的制作更应该脱离保守主义的束缚,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可以有更多的表现形式。而且纪录片的形式也可以附着在其他节目形式上发挥其及时特色。

2.数字电视的点播功能 如果说电影是机械时代的产物,那么,应该说今天的电视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机顶盒和数字电视接收机已经随着新世纪的步伐走进了千家万户,高清数字电视的清晰度是普通电视的五倍,这对电视节目的画面质量是个考验。

另一方面,数字电视的点播功能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不同类型节目和同类型节目之间的竞争。作为节目形式存在的电视纪录片将服务于一批更加纯粹的电视观众,更有针对的制作应该是与受众群体的统一。而在这个呼唤个人化的时代里,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商业化的消费主义不断地在腐蚀着理想主义的美好,一些人在上一个时期的坚持和追求之后,他们会留下什么,而我们又会延续什么。

3.摄录设备走进千家万户

纪录片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各种摄录设备不断更新和降价。使小成本的制作越来越多见。由于摄录设备的便携性和可操作性,纪录片从精英化走向了平民化的路线,一些纪实爱好者正在集体无意识的加入到纪录片创作的团队中来。纪录片是生活的客观性和创作者的主观性的统一体,利用各种数码设备拍摄的小制作,可能是随时的、随性的、无意识的。没有被拍摄对象的不自然,没有拍摄脚本的限制,更多的是拍摄者灵光一现和大胆的尝试,从而营造出更多的发挥空间,这也许是实验式拍摄的最佳状态,不仅有创作者的实验,而且对拍摄对象来说也是一种实验。虽然这种拍摄融人的是更多的个人行为.很可能无法体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甚至不能称其为纪录片.但是这样的个人拍摄没有压力、没有范式、更先锋。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行为却可以为纪录片走过的那些沉重的足迹增加几分轻松的风景。

4.网络等新媒体提供新平台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为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网络的便捷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到最新的纪录片资讯,同时也能够找到那些由于体制原因无法从电视或电影院里观看到的纪录片。我们对纪录片的欣赏从追求全人类的共性转移到了小团体或个人个性的表达。

相对于电视和院线来说,网络是个更加自由化、国际化、隐私化的空间。网络视频没有节目播出的基本要求,不要求时长,不用审片,不插播广告,没有固定播出时间,网友可以随时上传自己制作的视频,并在论坛里进行讨论,接受来自天南海北的网友们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开放式的探讨空间是电视无法取代的.它更加灵活,更加容易沟通,没有过高的屏障也没有发言权的门槛。而对于纪录片的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途径,在一部部称不上成熟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灵感和思路。

五、总结

纪录片是影视纪实艺术,它对技术、手法、表现形式都有各自的要求。这些要求统一满足于同一部作品,就形成了一部真正的作品。纪录片始于纪实但绝不止于纪实。纪录片有思想、有态度,这是创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视角的体现。无论是纪实性拍摄、访谈式运用、现场录音或是长镜头,纪实只是一种手法,画面依赖纪实,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只停留在手法上。要用纪实的手法表达主观的态度和独立的一致,当然所有的前提是本着一个客观的态度。手法的探索之后。应该成长为思想的成熟,真正的纪录片应该让人们以思考者的角色进入其中。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为纪录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科技有助于纪录片创作者实现他们的想法,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创作降低了成本,扩大了群众基础。而网络给了纪录片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通过它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收集平台。纪录片开始了更加先锋的、个人的、实验式的探索。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与其他电视节目或电影不一样,他不仅是留给观众的,同时也是留给历史的,纪录片的涵义应该有更震撼的思想。利用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题材以客观的态度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甚至是激情,担负起对观众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石屹.电视纪录片— — 艺术、手法与中外观照【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吕新雨.纪录中国一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三联 书店.2003.

【3】迈克尔·拉毕格.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北京广 播学院出版社,2005.

【4】罗森塔尔.纪录片编导与制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6.

[5]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顾理辉

第二篇: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

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精选多篇)

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

从2014年5月13日起,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晚间的黄金时间段”魅力纪录”隆重推出《苦难辉煌》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总共12集,在播放期间的我都推掉了所有的宴请与繁杂事情,每天晚上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苦难辉煌》。以下是我观后这部纪录片后的心得体会:

《苦难辉煌》纪录片根据着名作家金一南同名着作改编,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该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了我们党和军队早年的革命史,围

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难辉煌》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该片首次披露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实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回答了在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各条道路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苦难辉煌》的多维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征程和革命精神;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但”看似写历史,实

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回答了1840年以来,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试过了,各条道路走过了,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的是这个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强意志。高扬的是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旗帜,鼓荡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苦难辉煌》以其全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激越的精神、深邃的思想把那段错综复杂、变革深刻、波澜壮阔的沧桑历史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

我们在观看振憾电视画面的同时,更多地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在和平和发展作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而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的教诲,传承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信仰,完成他们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

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我最重要的是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去工作,增加为群众服务意识。

苦难之后是辉煌,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青年!向上吧,青年!

以上就是我观看纪录片《苦难辉煌》的感想。

《苦难辉煌》观后感

在xxx党校参加xxxx培训班期间,收看了12集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该片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

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尤其是以全新的视角披露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中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个个片段,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刻画了党的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形象,让我们看到我党在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艰苦卓绝,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该片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但却回答了自1840年以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该片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坚强意志。

观看此片后我感触良多,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历史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最初只有50多个年轻人,28年以后竟然能够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军队,1927年成立,八一南昌起义后仅剩下800多人,22年后竟能够百万雄狮过大江。为什么当其他政治力量纷纷失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却能够迸发出如此巨大、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力量?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因为中国共产党最英勇、最顽强、最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忘我奋斗,最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们的党付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政治集团从未付出过的重大代价和巨大牺牲,最终为中华民族杀出一条血路,膛出一条新路,使这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这样惊心动魄、风雨飘摇的日子,那一定是坚定的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

从苦难走向辉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党的奋斗史中涌现出一大批的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生命,在党的成长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精神昭示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所换取的成果。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

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

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将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本身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将祖国的未来和自身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发扬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坚持正确的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仰磨砺意志 苦难造就辉煌

最近收看了12集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该片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尤其是以全新的视角披露了中国共产党

党史中鲜为人知的真实史料,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一个个片段,深入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刻画了党的多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形象,让观众看到我党在生死存亡之际,力挽狂澜,艰苦卓绝,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

该片虽然只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但却回答了自1840年以来,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该片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不断创造新辉煌的坚强意志。

观完此片我感触良多,作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应该怎样理解这样的历史

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最初只有50多个年轻人,28年以后竟然能够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军队,1927年成

立,八一南昌起义后仅剩下800多人,22年后竟能够百万雄狮过大江。为什么当其他政治力量纷纷失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却能够迸发出如此巨大、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力量?

我想,从根本上讲,因为中国共产党最英勇、最顽强、最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忘我奋斗,最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们的党付出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政治集团从未付出过的重大代价和巨大牺牲,最终为中华民族杀出一条血路,蹚出一条新路,使这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

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这样惊心动魄、风雨飘摇的日子,那一定是坚定的信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

才能使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

在《苦难辉煌》的序中有这样的话:“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国防大学原校长马晓天曾说过:“没有精神的崛起,任何民族的崛起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要感谢那些亡我之心不死的敌人吧,正是因为他们的贪婪健忘和愚蠢狂妄,使中国人民思想觉醒、精神崛起的时代即将很快到来!”正因为有了坚定的信念,不灭的精神,才使中国共产党渡过了各种艰难苦困,一步步地走向辉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党的奋斗史中涌现出一大批的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生命,在党的成长中发挥了砥柱中流的作用。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精神昭示了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中国

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所换取的成果。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

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当然与波澜壮阔的历史相较,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幸福起来的人们于是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弄成一部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放在那里无人问津。但我深深地认为:人活一辈子要有热情、有理想,有追求,不要说得太多,干得太少,要做

个能干实事的实干家。人间的苦难很多,但大多不能创造出辉煌,只有凤凰涅槃地对待苦难才能浴火重生创造辉煌。作为个人的我从不敢希翼前路一片阳光,也永远不敢存此妄想。但我愿一直保留自己最初的梦想和信念,并为之不断地努力实践,这样的人生才算是美丽壮阔。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将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

跑好属于本身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尽了百年的历程。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不能深刻地感触过去,怎能获得腾飞的翅膀?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金钱给我们带来富足生活时,我们可会翻开历史去看看,去充实一下心灵的空白,去缅怀一下无数先烈,告慰一下心灵那点空白。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苦难史。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但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两座大山,依旧压在贫苦中国农民的肩上,中国依旧千疮百孔,军阀割据,日本侵华,民不聊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民族由东亚病夫变为了东方巨龙,沉沦到百年的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革命理想与信念。正是当年那些拥有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共产党人,在经历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妥协、队伍的弥合分裂、以及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之际后,以巨大的牺牲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必胜决心与坚强意志。面对南昌起义即将崩溃的部队,朱德力挽狂澜。他激励部队,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黑暗也是暂时的,共产主义必定胜

利。在官兵都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群众情绪到谷底的时候,朱德指出了光明的革命前途,增加了群众的革命信念,保住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从此以后,星火燎原,这支南昌起义余部发展成为了所向披靡的人民解放军。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与百折不回。人最不可能避免的是失误,而人最可贵的则是改正失误。伟人从来不是不犯错误的人,而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纠正的人。土城失利,红军立即放弃北上改为西渡赤水。西渡赤水失利,红军立即改取川滇黔边境;入川失利,红军立即北上陕北。长征的艰难,就在于红军在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下,犯下了很多失误,打了很多败仗。但是,红军领袖是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他们脚踏实地、灵活变化着决策,一次次转危为安。工农红军凭借着战胜死亡的超强决心和寻求胜利的钢铁意志,练就了那个时代最顽强不屈与最光

彩夺目的生命力。

通过观看《苦难辉煌》历史记录片,使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动摇,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多党合作制度的原则不动摇。对于不幸生活在各和平年代的我们,一定要立足本职,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苦难与辉煌》观后感

观看《苦难与辉煌》,我看到了历史长卷中那段灰暗的一章。充满心酸,充满苦楚,但是又满怀希望,让我们看到多少前人为之洒尽热水,奋斗一生,。那是一段苦难的历史,是收获辉煌必经的历史,是一段被中国共产党书写的历史。让我们铭记住那段历史,久久不忘。

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飘荡的嘉兴南湖游船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与其信仰的主义就注定了她将历尽苦难。中国共产党从开始就不被看好,不被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看好,不被后来的老大哥苏联看好。她的苦难开始了。

蒋介石的枪杆子让年幼的共产党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然而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必定是血流成河。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大肆围剿让共产党饱受苦难,红军顽强击退了前四次围剿。但李德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损失惨重,红军不得不开始令后人惊叹的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是一路鲜血,一路苦难。湘江恶战的惨烈让红军损失过半,再加上长征终点的定位不准,长征路走的异常艰难。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的得意之笔,可渡来渡去却不知道到底要去哪;渡过金

沙江,现在用的是一个“巧”字形容,可有多少人知道部队靠着刘伯承弄来的六条小船渡江的艰辛;飞夺泸定桥,“飞”字将背挎大刀、腰插手榴弹的敢死队那种大无畏精神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现的酣畅淋漓,英雄的悲壮震撼人心;腊子口,沿悬崖峭壁攀岩而上迂回到敌人背后的勇士打通了前进道路,连敢横刀立马的彭大元帅都感叹道不知道战士们是怎样征服这一天堑,那些正面进攻和背后迂回的战士是经历了怎样的磨砺;过草地、翻雪山,队伍少衣缺粮,头顶上有敌人飞机、身后面有敌人追赶、脚下面还有沼泽雪地。地狱或许比长征路还太平吧?可是共产党人偏不怕蒋不信邪,一次次刷新行军速度,冲出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不仅凶残的敌人与恶劣的环境给共产党带来苦难,昔日的同志甚至是昔日党的领导人张国焘也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共产党是苦难伴随着走来的,尤其是洒满鲜血的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对于投机取巧之徒来说,长征路是一条死亡之路;但对于意志坚定者来说这却是一条凤凰涅槃之路。长征是宣言书,宣示共产党的革命信念;长征是宣传队,宣传着共产主义;长征是播种机,一路种下革命的种子。红军长征胜利了,革命力量保存了,星星之火就要燎原了!

共产党历经的苦难没有阻止她前进的步伐。在领袖们的历史直觉性下的引导下,在播种却不收获的英雄的浴血奋战下,中国共产党收获了辉煌。那一段苦难的、不屈不饶的、百折不回的实践,也成为了共产党人最富生机和最为鲜活的灵魂。

那一段跌宕起伏的激流已经流向历史的长河。现在很多人淡忘了那段苦难的历史,他们只顾享受着辉煌的现在。不知不觉中,自己那部热血奔腾、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成了一具枯燥、干瘪的室内标本,少有人问津。倘若人们除去个人富足便不再为其他事物感动,该怎样获得提拔的脊梁?

我们应该牢记那段苦难的历史,铭记那些矗立在战火中,披着硝烟的青春丰碑。是那段苦难的历史中那些年青战士以鲜血为墨绘出为了富足的新中国。爱自己的历史就应像鸟爱自己的翅膀,只有爱护自己的历史,我们才能获得飞翔的力量。

牢记苦难历史,珍惜辉煌今天。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用行动挑起历史赋予的重担,勤学苦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不懈奋斗!

工商1104班车军

110310094

第三篇:组织观看大型记录片《苦难辉煌》

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观看了《苦难辉煌》历史文献纪录片。

《苦难辉煌》纪录片是一部再现党的历史的作品,多维度、宽视野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征程和革命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理想信念坚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

通过现场观看学习使中心全体党员干部从对历史的回望中获得启示,倍受鼓舞,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洗礼。大家纷纷表示,将倍加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安宁生活,继承发扬和传承革命前辈坚定理想信念、追求真理、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立足本职,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环保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辉煌中国》观后感:辉煌中国 中国辉

《辉煌中国》观后感:辉煌中国中国辉煌

《辉煌中国》,在9月19日至24日每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

全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深刻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真抓实干。

通过收看《辉煌中国》专题片,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示五年来中国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

作为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肩负起建设新中国的重任,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富强、更加民主、更加繁荣。

第五篇:《辉煌中国》心得体会:《辉煌中国》“中国梦”的成绩单

《辉煌中国》心得体会:《辉煌中国》中国梦的成绩单由中宣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日起在央视播出以来引起热烈议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看了《辉煌中国》第一集《圆梦工程》很震撼、很振奋。

道路通,百业兴。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构建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时就将兰渝铁路列入了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

然而,公里的兰渝铁路需要穿越海拔米的秦岭,地势复杂多变。

被称之为鬼门关的公里胡麻岭隧道打了年才贯通。

兰渝铁路通车后,人畅其行,物畅其流。

兰州与重庆的铁路运输距离将由公里缩短至公里,客车运行时间由小时缩短为小时,货运年吞吐量达万吨。

届时,中欧班列的国际货物运输时间也将节省个小时,实现了时间的高效压缩,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如今,中国的高速铁路网已超过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超过了第二到第十名里程的总和,而且近六成是这五年建成的。

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高铁创造诸多世界奇迹,海南环岛高铁与大海美丽邂逅,兰新高铁尽览西部风情,哈大高铁冰天雪地里的黄金线路,京广高铁一日体验四季更替,宁杭高铁目睹江南水韵……不仅如此,中国还勾画出八横八纵的高速铁路网络新版图,目标在年将高速铁路网提升至万公里,覆盖%以上的大城市。

滚滚车轮将会滚动出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更滚动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空间、新动力。

中国高铁用装备技术、人才创新和营业里程创造出中国品质、中国速度、中国实力和中国底气。

《辉煌中国》是在回顾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晒出了中国梦的成绩单,是给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前的贺礼,同时也是一个砥砺奋进的起点。

展望未来,一个个伟大工程在祖国大地拔地而起,一条条高速路网纵横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让中国的经济血脉变得更加畅通,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新版图,共同描绘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篇:沪教版初三数学教案下一篇:海尔及其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