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纪录片赏析

2022-08-20

第一篇:美丽中国纪录片赏析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赏析

2011级车辆工程 莫永才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很久了,今天又重温了一集,我还是收到了很大的触动。《舌尖上的中国》一共有七集,主要中国各地的美食以及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赞扬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国的食物的文化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真正的展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老百姓千年来对自然的改造以及与生活的抗争。《舌尖上的中国》有几个镜头是十分让我触动的,一是在有一集结尾的时候,有一家人捧着食物,他们都露出了质朴而羞涩的笑容。这个镜头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觉得他们几乎代表中国农民的形象。他们勤劳、善良,与土地相伴一生,为充足的食物而感到无比的幸福。在几千年的历史里,直到今天大部分中国农民才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还有一个镜头就是挖藕工人们在结冰的水田里挖藕,每个人都在奋力工作,我感到了十分的震撼。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在结冰的水田里挖藕。

《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感受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我深深的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折服,有时想到外国的食物,我就觉得外国的食物实在是太烂了。《舌尖上的中国》也让我了解到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特别是各地的劳动人民为食物所做的各种改变更让我赞叹不已。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真正反映了老百姓的普通的生活,反映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表现出了中国老百姓的勤劳善良,不像以前的纪录片,总让我感觉是在歌功颂德,让人觉得中国已经一片繁荣富强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书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老百姓,他们会笑、会哭、会有对生活的不满,但他们从不放弃。

第二篇:纪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 影电视艺术形式” ,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 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 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 它更多地表现为单纯 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 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 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 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才能使创作进入审美的 层次。 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 “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动物、树和昆虫等非 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 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 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 ”他同时还说: “现今社会强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 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 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 的一种关怀。 ” 《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生态的纪录片。由 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 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 ,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 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诗一般的画 面、 伴之纯粹大自然的声音、 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之声相结合的美丽画面„„都给我们带来 了一种久违的震撼,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视听完美享受。 然而,不仅如此,纪录片《美丽中国》中更有一种陷于画面和音乐背后的、厚实的浓浓 的情怀,一种博大警世的人文关怀流淌其中,它不仅给我一种视觉的震撼,更让我有了对自 然的震撼与敬畏。 《美丽中国》中的人文精神。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清晰的人物对白,解说词只是展示 性的, 可以说主要是在用视觉语言和影像的力量展示着自然, 更展示着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些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 张家界深山溪水中的娃娃鱼,贵州山间的叶猴,茫茫雪山中被呼为“山中野老”的滇金 丝猴,迁徙途中在鄱阳湖歇脚的浩荡鸟群,上海郊区寺庙中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贵州岩 洞中的蝙蝠。 傍晚时分, 古老爹倚在窗前, 仰头远眺, 看着遮天蔽日从北方飞来的成群雨燕, 计算着它们南来的日子,并以此盘算着插秧的日期。金腰燕飞来的第二天,各家各户就一同 忙着把秧苗移到山间的梯田之中,而头上的雨燕也在忙着建筑新巢。 如此清晰逼真的视觉语言让我在体味生命力量的挣扎的同时, 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这 部 6 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动物、植物是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而珍贵的生命。在优美 的摄像的引导下, 渐渐走进了大自然的世界, 逐渐用一颗平等的心态感受着自然中生命的起 起伏伏。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美的享受,更融入了一种生命的整合:当我们知道 在拍摄后的几周后 400 余岁高龄的斑点龟死了时会遗憾; 在蛇岛上, 当我们看到鸟儿逃脱蛇 的攻击时会高兴„„影片中, 往南迁徙的鸟儿在枝头歇息, 透过画面观众看到伪装的腹蛇就 附着在同一棵树的树枝上,且仿佛那腹蛇一张口就要吞下鸟儿了,内心就会焦急万分,担忧 鸟儿能否躲过蛇的攻击。当看到有的鸟儿未能逃脱,只能成为腹蛇的食物时,令人感到无助 和无奈,并感受到了生物链的冷酷与无情。这一切令观众的心随着自然生命而跳动。 《美丽中国》中展现给观众的自然世界与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并无不同:孤独、疲惫、不 能支撑和致命伤害。 《美丽中国》用它的镜头告诉人们:自然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只不过与 我们生活的方式、地点不一样。也许是社会生活太过复杂和疲惫,我们早就忘了其实所有的 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应该发现,这个地球不仅仅属于我们,还属于动物,属于更多的 生灵。纪录片引导人们关注或者说重拾的,可能正是已被忽视掉的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生物之间奇妙的感应和联系。 如果每一个观众都在观后像珍惜自己一样善待动物, 那么这就 足以体现这部纪录片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解爱护珍稀动物, 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意 义,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美丽中国》中的生态平衡观。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物质享受和现代生活的 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和异化,人类的心灵越来越粗糙,感觉越来越迟钝,心肠 越来越坚硬„„于是生命的意识淡薄,悲悯情怀丧失,人文精神缺乏,人类成为唯一只爱自 己的冷漠动物。但是《美丽中国》 ,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中国自然视觉奇观,还 有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人们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与脆弱, 让冷漠已久的心灵变得湿润、 柔软。 这部长达 6 小时的大型纪录片的特点是以自然为对象, 以平等的视点关注人与自然界中的生 物。以纪实的手法和写意的风格,来抒写和展示自然的奇观和生命的奇迹,让观众有机会近 距离地观赏中国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生命,在观赏中感受自然的壮观、神奇与美妙,感受生 命的庄严、神圣与美丽,同时也对自然法则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美丽中国》把思考的领域从自然界扩展到人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它是 在借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观察人类的行为,反思人类未来的命运。或者说,它不是从人 类的角度看自然,而是从自然的角度解读人类,即将动物的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主角,从自 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的行为, 巧妙地将动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进行艺术化的对比, 用暗示和 警示的方法来审视人类的价值观念及许多悖论性行为方式。 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环境本来是 自然界最美好、最壮观的景象,而人类无止境的开发与建设却把这些美好近乎破坏殆尽,多 种物种濒临灭绝,美丽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最终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当我们从大自然的 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时, 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面貌与形态, 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自身结构和 内在关联,才能看清自己面貌的丑陋和行为的愚蠢。 《美丽中国》中人文精神指导和欣赏下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 纪录片创作者用以构成 视觉形象、表达制作思想的各种手段技法的总和。因此视觉艺术、画面思维是纪录片制作人 员应有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电视纪录片表达创意、展示故事的主要创作思维方式。对于纪 录片来说,视觉是第一性的。纪录片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因 此,视觉语言是纪录片思维品格表达的一种最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深厚的感情, 纪录片 《美丽中国》 用独具中国气质的磅礴、 浑厚、 包容的声音结合美丽的中国自然画面, 把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主题拍成了洋溢深厚 人文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其视觉语言充溢、表现着浓厚的思维品格。如大量的长镜头,跟 随对象的运动,用特效表现的风云变幻、万物生长,大量的航拍镜头展现出壮阔的美感、梯 田区的整体视觉冲击效果;运用自然光线、光度的强弱,光位的顺光、逆光、侧光,光比的 明与暗等,追求写实性;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自然中的不同场景,无不集中反映着人与 自然和谐这一伟大主题。同时,拍摄者在摄像时总是尽可能地亲近拍摄对象,获取最真实的 视觉画面、获取自然的最美好的瞬间。对于摄制者来说,它们已经不是单纯的物或景,而是 怀有情感的相互依存的“伙伴” 。 《美丽中国》 “创造和利用现实” ,以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来指导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运 用,而绝不是为纪实而纪实,做呆板、机械的原生态记录。如此生动的记录给所看到的人巨 大的启发。我们都应站起呼吁: “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那些历史悠久的自然人文景观! ”

第三篇:华公公考晨读:美丽中国申论范文赏析及好句积累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第一段:开篇点题。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第二段:分论点1──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论述了缺乏生态意识的危害,提出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可以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营造科普氛围。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第三段:分论点2──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两方面途径。提出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的对策。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

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段:分论点3──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分析了环境保护监察工作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的原因。提出要加大监管力度、增加处罚力度、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势等新举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第五段:总结全文。只有将生态意识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自觉的爱护环境,才能建设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文章结构】

一、开篇点题──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二、详细论证部分:

(一)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二)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

(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

三、结尾:总结全文。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大家要一起努力,建设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积累】

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 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

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 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

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第四篇:纪录片赏析作业

在音乐诱发的精神世界里舞蹈

——观《北方的那努克》有感

第一遍观看《北方的那努克》,由于对影片不甚了解。是抱着耐性来将之欣赏的。

经典的艺术品总有令人耐心咀嚼的种种高妙之处,所以当影片逐渐深入,自己已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沉浸于《北方的那努克》。

对于我来说,整个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背景音乐的选择与安排上。影片通过不同特点的音乐,表现不同特点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场景,将整个影片切分得错落有致。每一段剧情音乐的配制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主题并将之升华。

自然而平静地,悠扬的背景音乐烘托着影片人物的出场:一艘别具一格的船,将那努克的一家人悉数介绍登场。船在构造上的“深藏不漏”使得人物的出场引人入胜、忍俊不禁。之中那努克孩儿的光身出场,在我看来是一种古老文化“希望之光”永不陨落的象征,给人以鼓舞并发人深思。

接下来的一段音乐平静而幽美,加之细腻的画面,要引出的是那努克捕鱼的重点描写。在捕鱼时影片轻快的配乐与主人公熟练有趣的捕鱼动作的巧妙融合,令人印象深刻。在捕鱼结束时那努克脸上喜悦和满足的笑容很感染人,并无半

点炫耀之意,有的是满满的对于生活的知足与感恩。

接着开始描写爱斯基摩人捕海象的场景。背景音乐是激昂而澎湃的,人们在汹涌的海水中逆流划船,传达出他们与恶劣环境抗争时每一次出发都是视死如归。但紧接的音乐忽而变得神秘,海象默默的登场„然后是人们娴熟的捕捉,海象的挣扎,人与动物的厮杀,这一段音乐逆转直下,偏向被捕的海象,看着海象一点点放弃挣扎,接受被捕并即将被杀的命运,音乐里满是对海象的同情与惋惜。从这一段音乐的安排中,也可以看到影片作者拍摄此纪录片时公正的态度,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也是人类而觉得捕杀海象的残忍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社会,像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所有生灵还是都必须去遵守吧。再后来,捕食者们在切海象、吃海象时的音乐则突显了人类那种原始的无知所造就的残忍,微笑着的他们,满嘴血腥,贪婪而满足。

之后的这一节剧情不再是以背景音乐而是以画面构成为重点,运用大自然的宏大、人类的渺小作对比,来进行画面构图。描写了一些如冰屋制造的原始文化。表达了作者对那努克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然不屈于命运的赞美之情。

再次闪现出平缓而略带慧黠的背景音乐,要重点的描写的那努克父与子之乐,父亲给孩儿造冰雕,供孩子射玩,其乐融融,欢快而略带希望的音乐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后来一部分对人与狗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狗是爱斯基摩人的好朋友,好帮手,是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血肉部分,没有了狗们爱斯基摩人与严酷环境的斗争将步履维艰。

活捉海象是对那努克生活的原始文化的另一次细致的描写。音乐也从神秘、平静到激昂到亢奋到圆满结束,作者也给予了很好的布置,使人景交融,乐景相配。在分食海象的时候,狗的饥饿与人为了求生而不得不杀海象的冲突在这时人与狗的共同求生现实前得到了缓和。之后的那努克为小狗筑窝的爱心也再次显示出之前他搏杀海象时所产生的两种善与恶的人性的冲突。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冲突是存在的,对冲突原因的探究与了解,对解决与接收这种冲突时很必要的。

影片末用一定的镜头描写了狗矗立在寒风中的艰难,再次说明了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

最后用缓和、平稳的音乐描写了那努克一家一天结束,睡下。第二天,醒来。暗示了一种文化的存在,并维系之前进的动力跟现代文明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日出醒来,日落而睡。这都是生活,都是庞大而丰富的人类文明中的瑰宝。

在整个影片中,我看到的还有作者公正的拍摄态度,他不会因为自己是人类,而对那努克的某些生存本能给予肯定,作者理性的站在中立者的角度,该褒奖时褒奖,该批评

时批评,使得整个影片独立、自然并且富有知识性。出色的音乐背景,情节构成,使得整个影片妙趣横生。那努克在恶劣环境下累积出来的生存智慧给观众带来的惊喜比比皆是,他们在艰苦环境下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也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在赞叹人类文明的瑰丽的同时,向这些智慧、勇敢、可爱的人们给予最深切的敬佩。总而言之,观毕,这是一部令我回味无穷的好作品。

08广告班

0818131003

陈芳园

第五篇:纪录片精品赏析

论文

题目: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学号:

912113850117

姓名:

陈志岩

成绩:

无人区里的角斗士

——观看纪录片《平衡》有感

一部《平衡》,又让我们看到了西藏的无奈和难言之痛,一段段坎坷艰辛的巡山路,一个个辛酸苦涩的心路历程,平静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可西里,美丽与丑陋共生,正义与邪恶同在。

——前言

虽然藏羚羊分布区是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的高寒地区,但近10年来盗猎者手持武器、不断涌入藏羚羊栖息地或守候在藏羚羊迁徙路线上屠杀藏羚羊。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数量平均在20000头左右。此外,由于盗猎活动的严重干扰,藏羚羊原有的活动规律被扰乱,对种群繁衍造成严重影响。保护藏羚羊的事业任重而道远!纪录片《平衡》历时三年,摄制组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闯进“生命禁区”,将扎巴多杰和他带领的“西部野耗牛队”保护藏羚羊的艰辛历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利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下巡逻队可歌可泣的人物命运,试图从中寻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久久驻留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扎巴多杰那双忧苦的眼睛。 这双犀利的眼睛,屡次将盗猎分子抓获。这双眼睛,看透了一些东西,肮脏的、丑恶的。这双眼睛,时常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平衡。

这双眼睛,总是湿润。当说到,凶恶残暴的盗猎者将刚生下小羊的藏羚羊杀掉,眼看着小羊在母羊身边嗷嗷待哺,这双眼眼睛湿润了。当说到,他们已经几天被困在刚下过雪的草地里,饥饿就要夺走弟兄们生命,面前是他们用生命保护的藏羚羊群,他冒着内心的剧痛、良心的谴责、犯法的危险,为了弟兄们活命也要枪杀其中的一只藏羚羊,这双眼睛再次湿润了。当说到,他们的工作收入是卖掉缴获的藏羚羊皮的所得,对他来说,多么于心不忍啊,他的眼睛又一次地湿润了。

细细观察着双眼,上面布满了血丝,四周被粗糙的皱纹紧紧包围。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简朴使他的皮肤过早地失去了年轻的光泽,让他变得更加苍老。不只是容貌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杂乱和斗争,各种体制失衡带来的茫然、愤恨、压抑和苦恼。

无人区里的斗士

影片一开始,镜头对准索南达杰,那位战死在雪域高原,一直到死都紧握着枪杆子的猛士。索南达杰是我国首支武装反偷猎队伍的第一任书记,他的离去,留下了尚未成熟的“西部野牦牛”队,留下了自己未竟的事业。在他离去后,他的妹夫,扎巴多杰成为了第二任书记,继续在条件恶劣的高原无人区里继承索南达杰的遗志,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到,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他们生存条件的艰涩。1995年,扎书记第一次进入可可西里时,治多县委给工委的小车加了84公斤汽油。因为治多县市贫困县,这便是政府给西部工委野牦牛队惟一的资助。除了三支枪,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1995年 10月7日,在可可西里,在青藏公路八工区一顶帐篷内组建中国第一支武装反偷猎队——西部工委野牦牛队。野牦牛是高原的保护神,温顺忠厚、吃苦耐劳,但是一旦侵犯了它,即使是

一辆正在行驶的卡车,也会被它掀翻,扎巴多杰他们取这样一个队名,正是寓意着他们是高原藏羚羊的保护神,无论多么艰险,都永不退却!

在可可西里,他们不仅要和全副武装的偷猎者激战,更要和残酷的生存环境进行搏斗。有一次,扎巴多杰带队进入可可西里巡查时,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两根冰凉的火腿肠,有一天,他们竟然没有找到一滴水,第二天一早,渴了一天的扎书记一走出车门就趴在稀泥地上,埋头去喝车辙里积存的泥水,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吸起泥水来„„扎巴多杰曾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之所以不在县里的办公室里坐着,跑到这要命的深山来,一方面是为了一种亲情,我要为索书记报仇,这个帐我要记在所有盗猎分子身上;另一方面,我就不信中国没有环保,别人不做,我来做!”野牦牛队在方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地区巡逻,每次都要往返十几天,必须带够油料和给养,用扎书记自己的话说:"我不怕盗猎分子,他手里有枪,我的手里也有枪,我怕大自然。那里面几百里,一个人也没有。一旦天气变化或是车子陷了进去出不来,弄的不好真的会把人困死在里头。有一次,三个队员困在里面,走了三天三夜才走出来,耳朵冻的直流水,扎书记想起来就十分痛心。

用生命捍卫的事业

大自然的力量固然不可抗衡,在高原上与非法走私盗猎者搏斗固然凶险,但最让人痛恨的是那些敛尽人民财产,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影片的最后,扎巴多杰在镜头前的一段话情绪显得很激动:“我总觉得这点„„我到现在心里也有点不平,建立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弄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几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一个月的工资那不出来,出差费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这样工作(指冒死保护可可西里)„„干下来。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我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我辞职总可以,甚至开除后我还是干这个环保事业,我绝对要干下去了„„现在我也是难言之处多得很呐!!!”

从1995年9月到至今,“西部野牦牛队”共破获盗猎案62起,抓获盗猎分子240人,缴获各类枪支56支,子弹万余发,缴获各类车57辆,搜出藏羚羊皮3180张„„1998年,扎巴多杰曾赴北京各大学演讲,使长江源的保护和藏羚羊的保护受到了关注。当时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将要播出电影《杰桑.索南达杰》,由于扎书记下榻的招待所无法收看电影频道的节目,他决定找一家能看电影频道的餐馆吃饭。在景山公园西门附近找到了一家仅能摆放2张桌子的小饭馆,这里的黑白电视能看到电影频道的节目。当电影《杰桑.索南达杰》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扎巴多杰泪留满面,他哭着说:“只要有人理解,我死在可可西里也心甘情愿!”扎书记临离开北京时感慨地说:“还有很多同情支持者,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他真正感到保卫可可西里的事业不是孤立的。”

然而胜利在望,曦光就是前方之时不幸却发生了。在结束了北京寻求经费的活动回到青海家中的第二天,扎巴多杰被子弹近距离击破头部身亡。影片播到这里,我想每个观看者心里都特别的震惊,特别的压抑。我们悲愤,为什么那些盗猎者就如此丧尽天良泯灭良心?为什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个体对坏境保护的力量竟是如此地单薄?打击和报复竟是如此的猖狂,如此明目张胆?或许在盗猎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在脱离不了肮脏交易的官场环境下,在这样有着严重弊端的体制下,扎巴多杰等人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而他也只能含恨而终了。强杀案是意外也好,阴谋论也罢,事实是扎巴多杰之死可能永远就是个谜了,正如生态不会完全平衡,人性不会完全平衡,现实世界的各种结果也总是不平衡的。

还有那悲剧的野牦牛队,被拆并,被“秋后算账”,很难想像,什么样的交易才能够让当地政府对野牦牛队如此深恶痛绝,哪怕是中央领导的对野牦牛队的支持也仅仅只能维持一年的时间?

藏羚羊的保护

其实中国政府是很重视保护藏羚羊的,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也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藏羚羊种群活动实施监测。遗憾的是,虽然政府不断采取各种形式严厉打击盗猎藏羚羊的违法犯罪活动,非法盗猎藏羚羊和走私藏羚羊制品的活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境外存在着利润巨大的藏羚羊绒及其织品贸易,国际非法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正是由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一直存在着藏羚羊绒加工及贸易,并由此给盗猎分子带来丰厚的收益,刺激盗猎活动愈演愈烈;藏羚羊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地的经济状况困难;盗猎、运输。走私活动组织十分严密,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

国际社会也已经普遍认识到,不受控制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势必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物种的自然发展,甚至危及物种的生存;而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进行控制和对某些物种实行保护,仅依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和其他一些国家成立国际公约或者加大国际间合作的打击力度,相信相信非法盗猎藏羚羊的活动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当然,我们也要努力改正我们体制当中的弊端,为保护藏羚羊的事业扫清障碍,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控制。

后记

看《平衡》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心里一点也不平衡,有的人为了人类事业为了环保事业,用自己的生命在抗争,而有的人,却一直做着损人利己的龌龊之事。感谢《平衡》这部纪录片,让我们关注到了可可西里,关注到了野耗牛队,关注到了扎巴多杰。在可可西里,扎巴多杰已经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完成着自身美的塑造。这时的扎巴多杰,已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代表,在自己处境的一种不平衡中,用人类的共同精神,捍卫着人与生态的平衡,用人类共有的对自然美的理想捍卫着地球生命的平衡。

最后,想借用诗人臧克家的句子结束这篇观后感。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铭记,向斗士致敬!

上一篇:母亲节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名师故事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