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大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民国时期的法学教育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确立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既继承了中国封建社会已有的法律文化和法学教育思想,也深受近现代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法律制度与法学教育的影响,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求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中国近现代法学院校的从无到有,实现了教学课程及方法从机械单一到灵活多样,法学教育从雏形框架到体系模式的奠基塑型,优秀法学人才从凤毛麟角到群英荟萃的升华与蜕变。从整体上审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架构,梳理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基本模式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丰富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研究亦有助于丰富当代中国法学人才培养的实践。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旨在做到对其全面考量与整体把握。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结构展开,具体探讨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研究的选题背景、阐释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梳理已有研究成果、介绍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等。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这一部分主要从纵向上分析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系统梳理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历史脉络。民国时期的法学人才培养是在当时政治矛盾尖锐激烈、国内外战乱不断,经济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中国固有文化教育传统与舶来文化的冲突碰撞交融的特殊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先后经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曲折发展历程。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法学人才培养,是在动荡中建构,在艰难中前行的,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这一部分主要从横向上对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理念及目的、培养体系及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整体梳理与分析总结,对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学院校进行个案分析。民国时期的法学教育,基本形成了“养成硕学闳才”与“培养专门法政人才”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体系;确立了国立大学法学院系、私立法科专门学校、教会大学三位一体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归国任教法科留学生、国外法学专家及教师为主体的专兼职相融合的师资队伍,形塑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呼应的多样性的课程教学架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学人才。国立北京大学法学院、东吴大学法学院与朝阳大学是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典型代表,后两者素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美称,其法学人才培养已形成各自鲜明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和参考借鉴。第四部分,主要包括第六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进行概括总结,本部分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总结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当代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民国时期的法学人才培养既有其鲜明的进步性,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譬如封建传统思想观念延习,移植照搬西方法学色彩浓厚等,却打造了中国近现代法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模式,为中国现当代法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民国时期的法学人才培养,为当代中国法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提供的启示镜鉴主要表现在:即唯有坚持统一规划与重点发展相结合,规范办学与多样建设相结合,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公派留学相结合,理论涵养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才能激发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活力与创新能力,重朔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杰出的法学人才,增强中国法学教育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时期;人才培养;法学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教育史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关于民国时期法律教育和法学人才培养的研究

(二)我国关于民国时期法律教育和法学人才培养的研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基点及发展历程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基点

(一)近代以来法学教育体系的萌芽

(二)近代以来,法学专业人才的储备情况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的培养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学人才培养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学人才培养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学人才培养

第二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理念

(一)近现代中国法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演进

(二)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理念的源起

(三)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理念的构成

二、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各类法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及师资力量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以大陆法系为主的大学法学院系

(二)以英美法系为主的法政专门学校

(三)以国际交流为主的法科留学活动

(四)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特点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一)民国时期法学师资的构成

(二)民国时期法学师资的管理

第四章 民国时期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一、民国时期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定

(二)民国学制改革中关于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规定

(三)南京国民政府对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统一规定

二、民国时期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以大陆法系为主导的理论(法典)教学模式

(二)以英美法系为主导的案例(判例)教学模式

(三)实践训练:以模拟法庭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五章 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法学院校的个案研究

一、北京大学法学院

(一)历史沿革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教师队伍

(五)人才成长

二、东吴大学法学院

(一)历史沿革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教师队伍

(五)人才成长

三、朝阳大学

(一)历史沿革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教师队伍

(五)人才成长

第六章 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与评价启示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一)派生性强,原创性差

(二)环境复杂,发展艰难

(三)体量较小,贡献率较大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客观评价

(一)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进步性

(二)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三、民国时期法学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

(一)统一规划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强化法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性

(二)规范办学与多样建设相结合,确立现代化立体式法学院校体系

(三)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塑造中国特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四)自主培养与公派留学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师资力量

(五)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培育博学专长的复合型法学人才

(六)“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国际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法学大学论文提纲】相关文章:

法学论文提纲11-15

法学生论文提纲11-15

法学行政论文提纲11-15

法学社会论文提纲11-15

理论法学论文提纲11-15

环境法学论文提纲11-15

行政法学论文提纲11-15

宪法学论文提纲11-15

法学研究论文提纲11-15

法学专业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金融机构金融风险论文提纲下一篇:公司企业治理思考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