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动物研究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海洋动物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常规实验课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已成为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其中,病证结合模型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医药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而且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也日益成熟和完善。

第一篇:海洋动物研究论文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省的海洋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挖掘海南省潜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并与海洋旅游资源相融合,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其品味,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海洋文化;海洋旅游;途径

F2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海南发展海洋旅游带来了机遇。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游客大量涌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海洋旅游基本是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对文化元素的融合较少。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活泼,旅游因文化而丰富深刻。为了实现海洋旅游的经济效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持海洋文化的完整性,并使得海洋旅游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有机融合,使海洋旅游产品要更多体现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度假、娱乐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包括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海底旅游和海岛旅游等。其中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中,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关系,并融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等各项要素与文化中加诸于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

2.3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影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者不单纯是文化的旁观者,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从精神层面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驱动力是对于社交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很明显这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元素才能体现的。大众旅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灵魂,发展海洋旅游则要把海洋旅游资源的阳光、沙滩和海水与历史人文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具有丰富内涵的新的旅游组合资源,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效益。

3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3.1 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也是中国最大海洋省份,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海南的热带海岛景观富甲天下,拥有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陆地面积的60多倍,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具有世界规模的海滨度假休闲康疗旅游胜地。海南岛的海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20多个,为海上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海洋文化资源潜力巨大

海南海洋历史文化无论是海南的海洋自然历史,还是海南的海洋人文历史,都是构成今天人们对海南海洋资源所有认识积淀的要素。首先,海南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文化,海南居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岁月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寻求当地独特生活体验的游客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次,海南的宗教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天妃信仰、妈祖文化不但一直传承于渔民的生活中,还在海南的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已经开发完成的南山寺佛教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3 海洋旅游发展呈现新动态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海洋旅游开发的步骤越来越快,更多的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动态:一是海岛旅游,特别是无人岛备受旅游开发商的青睐,但碍于制度约束,现在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二是海上旅游活动,海南有着极佳的港口区位优势,所以为邮轮旅游和游艇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而也为旅游者带来了新的旅游方式。

4 海洋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

4.1 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品质

随着近年来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海水污染、沙滩泥质化、生态系统失衡。此外,由于旅游产品中文化元素体现不够,海南许多社会风俗习惯被外来旅游者干涉并改变,旅游者对海南海洋文化感受性体验降低等,也就导致海洋旅游产品单一,品味不高,难以开发较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重游率不高。

4.2 重基础设施,轻文化市场培育

海南省目前的海洋旅游发展中,重点建设的还是滨海的豪华酒店、规模渐大的码头港口、不断引进新的水上运动项目等,很多时候都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反观海洋文化市场建设非常缓慢,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海洋文化的代表,虽然丰富了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但是在新的海洋旅游开发中,旅游文化体现的非常少。而能体现海洋文化的海洋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旅游者的海洋旅游体验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旅游活动,能体现独特海洋文化内涵的项目比较少,游客的文化记忆较浅。

4.3 融合途径创新不足

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的元素,把海洋旅游资源的各种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重新组合成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海南目前的旅游活动中,文化的要素植入的太少,游客在体验的时候只是单纯参与饮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至于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等,游客并不明确。

4.4 软件环境与制度规范需加强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但海洋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广,涵盖的市场层次、管理部门较多,交叉重合现象普遍,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难以适应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例如海洋文化旅游的市场管理需要旅游、文化、海洋、港口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加强。

4.5 复合型人才不足,专业教育薄弱

海洋旅游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规律,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平台,企业没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而专业的院校教育又比较单一薄弱,只能在某个方面能发挥其作用,做不到面面俱到,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

5 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5.1 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体现海南海洋旅游的国际地位,就需要在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展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海南旅游文化。同时在提高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知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的品味和层次,让中外游客在度假旅游中感受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和人文素养。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的项目有25个,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所以应鼓励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同时对于其他海洋旅游产品可以把海南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风渗透其中,文化需求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海洋文化元素的植入,既能吸引游客对文化的追求,也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5.2 从双向融合向多元融合延伸

促使海南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向多元融合延伸,充分利用海南的海上区位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政策,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无居民岛观光等海上休闲旅游,同时积极挖掘历史、民俗、民族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等优势品牌,搞活文化会展旅游。特别是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此外,还可以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它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5.3 推进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为突破原有的行政部门分割造成的管理难题,建议构建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定期沟通协商处理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条件成熟时,对行业管理中的职能划分进行优化,保证海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机制顺畅,管理效果突出。

5.4 全方位构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满足海洋旅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政府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统一规划,并健康有序、系统化的进行;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既可以与市场同步,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技能,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学校则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加强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5.5 积极营造市场发展所需软环境

首先,创新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创造可预期的经营环境中,并协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做过多干涉。其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监督市场运作,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使合理化竞争,保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洁.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生态科学,2002,21(2).

[2]汤学敏,胡麦秀.海洋文化要素在滨海旅游中的作用——以舟山群岛为例构建文化承载力模型实证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8).

[3]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

[4]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0.

作者:巩慧琴 鲍富元

第二篇:浅析动物实验学及动物模型研究

【摘 要】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常规实验课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已成为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其中,病证结合模型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医药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而且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也日益成熟和完善。就目前主要的两种病证结合模型研究思路而言,大体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见诸报端。但还有不少模型研制的重要环节尚需改进和突破,如病证结合点的拓展、多因素复合法的时序性以及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等问题仍严重制约了病证结合模型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动物科学 实验 模型

一、 动物实验学

(一)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性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开放实验室是指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外,实验室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等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开放的时间和资源面对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更多地强调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培养。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实践活动的良好条件,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从而实现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二)开放性实验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开放实验旨在增强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实验中心今后要积极完善实验仪器配备,并在使用实验室的时间上适当延长,向更多的本科生开放。

(2)增加开放项目,如增加科学研究型、创新型、以及与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的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3)参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的老师积极努力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的实验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总之,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引导到实验、学习和科研中来;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终身受益。

(三)强化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拟对所开设的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进行了重大改进,去掉了原来的几个陈旧或过于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增加先进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为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物模型的制作与研究

(一) 造模用动物的选择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所用的造模动物既要满足对造模药物敏感、模型特征出现迅速、持续和稳定的要求,又要满足易于造成所要研究的疾病和相应证候特征的要求。

不同品系、不同性别的实验动物对造模因素的耐受程度和敏感度不同,所以同等强度的造模因素作用于不同种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上所表现出来的造模效果也是不相同的。另外,人和实验动物宏观和微观的疾病变化规律也不完全一致。要找与人体组织器官相似的动物来复制模型,或者是某个系统,甚至是某个器官相似的动物用作造模动物。最好是找宏观、微观变化规律都相似的动物。例如弗氏完全佐剂和II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根据动物易感程度的不同,前者造模常用Wistar大鼠,后者用DBA —/1、N FR/N、B 10.G近交系小鼠。又如许文玉等制作冠心病血瘀证动物模型,选用中华小型豬作为模型动物,因实验小型猪的心脏解剖结构及侧枝循环与人类相似;被毛稀少,皮肤组织结构和人最相似,便于观察皮肤变化;还可按中医辨证施治要求作舌诊观察,用相机记录病程中舌象的变化;多次反复大量采取血液和其他体液,便于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和其他生化指标。

(二) 建立规范的病证结合模型评价体系

缺乏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一直是借用西医病模型于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和中药药理研究时所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要求模型符合中医理论,而建立在中医证模型基础之上的病证结合模型也毫无疑问的需要符合中医理论。一般定义一个成功的动物模型有两个要求:①病因应是所造证候的主要形成病因;②采用的病因所致的病理变化应当是所造的证候。这些条件都仿佛是默认了人和动物生理病理的一致性,但人和动物毕竟是有区别的,人体的证候规律在动物机体上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模拟,不可能完全对等,完全遵循临床标准对于实验动物可能缺乏可行性。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是严格遵循中医证候诊断的全国统一标准,将其定性的问诊内容代以定量的同等意义的指标测试,对动物模型进行中医证候的评价。

(三)展望——加强疾病的本质和中医证候物质基础的研究

要制作出比较理想的病证结合模型并形成比较合理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于疾病和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研究。随着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以及中医证候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这对我们进一步改进病证模型造模方法是很有帮助的。例如,研究表明血清Sa 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为95.8 %,其有可能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一个特异性指标用于模型评价。又如,通过对中医证候本质的深入研究,观察到肝阳上亢证与植物神经功能及前列腺素代谢间的联系;血瘀证与血小板结构、功能、代谢间的联系;肝气郁结证与神经内分泌紊乱的联系。沈自尹从脏腑辨证思路着手,对“证”的研究通过“形见于外”探求“藏居于内”的本质,设立统一辨证标准,选择符合“形见于外”肾阳虚证而无其它证夹杂的典型患者,结果发现肾阳虚患者普遍有尿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下的现象。王立新等人发现,肾阳虚模型动物的代谢网络明显偏离正常,而用温阳中药干预后,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回归至正常范围,呈现网络修复的结果。这都为病证结合模型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悦,袁丽杰.提高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质量的做法与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21(2):190-191.

[2] 屈会化,赵谈,曲荣波,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早期中医证候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5):446448.

[3] 谢毅强,牛乾.代谢组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4):533535.

[4] 张庭廷,李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教育科研,2009,3(1):87-99.

作者:朱安未

第三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建设关系研究

摘 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是人类面对新时期海洋生态危机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求解。海洋循环经济与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二者互为条件,协同发展。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生态安全建设的前提和途径,建设海洋生态安全、打造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未来发展必须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海洋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收稿日期:2011-09-26

作者简介:唐元哲(1987-),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基本概念

1.海洋循环经济。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 cycle)经济的简称,它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核心内涵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

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环境经济学》主编朱坚真认为,海洋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海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海洋资源—产品—海洋资源再生”过程,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沿海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其特征是海洋资源的低投入、高效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缓解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及沿海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1]。在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海洋生态安全。关于海洋生态安全的研究,国内学者张素君认为它是指以“海洋生态”代表的事物所处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平安的,是受到保护、没有危险,或者说暂时不会受到危险威胁的。张珞平认为,海洋环境安全是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我们应考虑海洋环境安全,而不是海洋污染或被动的海洋环境保护[2]。综上所述,海洋生态安全是指海洋环境及海洋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海洋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人类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保持着正常的功能与结构 [3]。

二、海洋循环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安全建设关系

1.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是海洋生态安全建设的前提和途径。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生态安全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必然选择。蔚蓝色的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但是当前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却是危机四伏。从总的变化态势上看,2009年,中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98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监测的18个生态监控区共21个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中,约76%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呈现出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水体富营养化及营养盐失衡、河口产卵场退化丧失或改变等,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环境污染、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主要生态问题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沿袭依靠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则会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系统的的恶化。推行海洋循环经济,依据“3R”原则尽可能的减少海洋废弃物的产生,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海洋资源的循环发展,才能实现海洋生态安全建设的新发展。

2.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是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海洋孕育着一切生命,人类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海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海洋。但是,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生产观和形而上学的技术观的盛行导致当前海洋生态平衡遭受到了巨大破坏。至此,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海洋生态安全的理念。海洋循环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根据“3R”原则,从源头上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减量化”;在过程控制上执行“再利用”原则,尽可能延长资源的使用周期,避免原料过早成为废弃物;在输出端控制上“再循环”。海洋循环经济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反馈式闭循环系统的构建最终都是为了建设一个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海关系。因此说海洋生态安全建设是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3.互为条件,协同发展。 海洋循环经济与海洋生态安全是海洋—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二者协同作用是复合系统有序演化的客观需求。根据协同论(synergetic)观点,协同是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 [4]。协同作用是指诸多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 [5]。复杂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均存在着协同作用。因此,海洋—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具有协同作用。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作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反之,就会造成整个系统内耗增加,内部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在整个复合系统下,只有重视海洋循环经济与海洋生态安全的联系性,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协同作用,推动系统的自组织。

三、现状分析

1.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 964亿元,比2004年的12 841亿元大幅增长约1.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比2004年的3.9%大幅提高5.63个百分点。中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造船业产值世界第二,商船拥有量世界第三,海洋经济发展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已位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偏上水平。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海水繁殖和养殖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海洋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由“七五”初期的51∶16∶33,优化升级到2004年的30∶24∶46,2009年显著提高至5.9∶47.1∶47。当然,当前的海洋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立法不健全,存在很多法律空白;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

2.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现状。目前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大多数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海洋及海岸带栖息地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海洋荒漠化,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的资源多样性减少。海洋生态危机不断加剧,威胁着全球生态系统。第一,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衰退。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人类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还能够提升开发量的渔业储量只占24%,52%的渔业储量已被完全开发,不能再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人类过度捕捞以及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导致经济物种资源严重衰退。第二,陆源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现代工业生活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的废弃物和垃圾,已经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因此造成大量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蓄积,形成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的局面。据统计,中国 270 个排污口设置在海水增养殖区邻近海域,70 个排污口设置在风景旅游区邻近海域,多数功能区的水质劣于国家标准,处于极差和差的等级比例分别为 36%和 22%。排污口附近养殖区环境退化,养殖生物受到极大影响,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风险加大。排污口附近的旅游风景区、海水浴场、港口环境恶化趋势严重。第三,溢油事件致使部分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根据国家海洋局每年发布的海洋灾害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统计到中国近海重大溢油事件为5起,2005年这个数字到了16起,同比增长 2.25 倍,即 225%。2011年6月的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泄漏的石油漂浮在海面上形成的油膜可以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窒息死亡,同时对周边的海洋渔业、养殖业是毁灭性的灾难。有毒物质进入海洋生物食物链,不仅不利于海洋生物,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不断制定综合性的专门的海洋生态安全保护的法律,同时,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要将各级政府、公民在海洋生态建设中的责任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违法犯罪的惩罚力度上要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对于各种破坏生态环境,违反海洋生态法律的行为,不仅仅要经济处罚,还要结合行政处罚,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结合刑事处罚严格执行。

2.建立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考虑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6]。目前的海洋经济发展评估体系中,往往忽视了对自然资源造成的稀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建立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对我们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正确、真实的评估利益得失,反映当前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

3.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建设海洋生态安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科技突破来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我们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和海陆共享的循环经济技术,在此基础上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海洋循环经济技术。重视海洋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升海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坚真.海洋环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44.

[2] 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254-256.

[3] 杨振姣,姜自福,罗玲云.海洋生态安全研究综述[J].海洋环境科学,2011,(2):287-291.

[4] 魏宏森,曾国平.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15.

[5] 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6.

[6] 朱坚真.海洋环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68.[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唐元哲

上一篇:高中生德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营改增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