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海洋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省的海洋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挖掘海南省潜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并与海洋旅游资源相融合,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其品味,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海洋文化论文范文

海洋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探索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海洋强国的践行者,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利用我国悠久的海洋文化,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包括电视广播、公共网络平台、线下课程、海洋文化宣传月以及海洋社团等线上和线下宣传方式,全面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意在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关键词:海洋文化;大学生;海洋意识;海洋社团

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马汉在其著作《海权论》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政策的提出,海洋意识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大学生作为未来海洋强国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显得非常重要,这能够有效提高国民的海洋意识水平,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1 我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了解、认识、利用等从而创造出有关海洋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我国海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夏禹治国已有“四时之禁”,如“夏三时,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管子·八观篇》),通过限时捕捞和限网捕鱼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中国使臣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东南部和斯里兰卡。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达55个国家,促进海洋贸易和海洋文化交流与发展。严复学习马汉的《海权论》之后,深受启发,认为海权具有“国振驭远之良策,民收航海之利资”的双重效果。孙中山先生访问欧美国家,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若,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勝者,其国力常占优胜”。毛泽东总结历史教训,重视海军建设,提出“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还多次视察海军,将人民海军喻为“海上长城”,高度重视海上国防。邓小平站在经济发展的视角,科学地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明确指出,当前世界各国将国家的科技、经济以及战略转向海洋,我国要强大,就必须走向海洋。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近海防御”战略等思想。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我国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为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依据,为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识和现实意义。

2 新时代利用海洋文化对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可行性

2.1 大学生具备学习海洋文化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文化熏陶,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大学生进行海洋文化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将专业知识与海洋文化学习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创新意识强的阶段,这个年龄的学生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学习能力非常强,这为进行海洋文化渗透和熏陶打下了基础。

大学生具有丰富的学习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快餐文化的兴起,大学生网络学习渠道丰富,当下最流行的APP如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成为大学生快速学习的重要网络平台,同时公网号、朋友圈、微信、微博等也是大学生热衷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文化教育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大学生海洋文化的线下学习和熏陶机会也非常丰富,一方面可通过课内教学包括专业课和选修课进行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实习、校园物质文化等对途径进行学习与锻炼。

2.2 海洋强国建设对大学生海洋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九大开幕式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的建设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海洋硬实力非常重要,但海洋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重视,公民的海洋意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与推进。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对海洋文化的了解以及海洋意识强弱一方面会影响海洋强国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海洋强国的建设为大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大学生要全面了解海洋,包括海洋文化、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全面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海洋相关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3 利用我国海洋文化进行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的措施探索

3.1 加强线上海洋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3.1.1 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进行海洋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增强大学生海洋意识,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具有重要的作用。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应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海洋文化相关宣传,从而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首先,通过海洋公益广告片以及各类海洋相关专题片、纪录片等,深入传播海洋文化,增强大学生海洋强国自信,营造良好的海洋舆论环境。其次,通过专题性节目进行海洋文化宣传,例如“讲好中国海洋故事”“回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杰出人物”等形式进行海洋文化宣传,用典型事例讲述中国海洋故事,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海洋的认知。再次,通过我国沿海各地风土人情进行海洋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利用我国沿海各地的海洋文化、风土人情、历史人文等内容进行宣传,通过镜头领略海洋的奇特魅力。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带领大学生去感受祖国疆土的浩瀚与奇妙,了解海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而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3.1.2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海洋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海洋的认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类网络宣传平台,例如,抖音、B站、快手、QQ、微信、微博、博客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代智能手机、电脑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大学生已成为网络宣传覆盖面最广的群体之一,这为大学生进行海洋文化宣传奠定了基础。高校教育与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广、应用简单方便、宣传能突破时空限制、宣传成本低等显著优势,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文化宣传。首先,利用社会公共平台如抖音、B站、快手、微博、博客等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文化宣传,进行专门的关于海洋文化知识推送;其次,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公众号,微信等平台及辅导员、班主任或教师的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海洋文化知识宣传,让学生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从而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再次,通过与涉海机构合作为学生建设灵活开放的海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利用涉海机构优质的网络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大学海洋知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通过班级专业负责海洋文化建设的人员对社会公共网络平台的关于海洋资源、文化等进行班级通用网络平台进行转载,加强班级海洋文化的宣传,打造线上海洋文化教育宣传平台,全面提升未来海洋强国主力军——大学生的海洋意识。

3.2 加强线下海洋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3.2.1 大学课程中融入海洋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课程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和选修课的作用,进行海洋文化宣传与教育。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在思政课教材中融入海洋文化素材。增加海洋发展历程、海洋战略变化、历代领导人对海洋的认识,让大学生了解新中国海洋的发展;结合《联国海洋公约》,让大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全球海洋发展情况。增加国内有关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大学生海洋保护意识;结合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历史由来,寻找历史依据,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大学中开设海洋相关的公选课,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海洋文化与科学”“国家海洋政策与法规”等公共选修课,系统地向学生传输有关海洋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可以通过制作海洋科学相关的慕课,拓展海洋文化教育的渠道,使更多非涉海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海洋知识。

3.2.2 海洋文化宣传月,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随着海洋强国的提出,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校应重视海洋文化的宣传工作,举办海洋文化宣传月活动。确定海洋文化宣传月时间、制定海洋文化宣传月活动方案,并适时对海洋文化宣传月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级进行奖励,提高大学生参与海洋文化宣传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海洋文化宣传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首先,可以通过海洋文化知識竞赛、海洋文化知识演讲等活动形式举行,通过竞技性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海洋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认知海洋;其次,可以培训海洋文化宣讲团进行全校海洋文化宣讲,从而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高校成立教师海洋文化宣讲团和学生海洋文化宣讲团,对宣讲团进行集体培训的基础上在海洋文化宣传月中让宣讲团入学院入班级进行海洋文化宣讲,让全校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在海洋文化宣传月中都能进行海洋文化的熏陶,提高师生的海洋意识;再次,可以通过海洋文化报加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校园报是学生自己撰写自己编辑的一种文化宣传方式,这种文化宣传方式易于被同学接受。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报纸的海洋文化宣传功能,每年在海洋文化宣传月定期印发海洋主题的校园报纸,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文化宣传和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3.2.3 通过高校社团海洋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

高校社团在高校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专门成立以海洋宣传为目的的校级社团,承担高校的海洋文化宣传工作。各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海洋社团,举办各种海洋相关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优秀海洋人才,支持学生社团每年围绕海洋开展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海洋文学作品大赛、海洋摄影大赛、电影节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高校海洋社团应充分利用海洋日、科普日、科普周等时间节点,通过充分利用社会海洋力量参与海洋文化宣传、海洋国策宣传、海洋科学宣传等工作,也可以借鉴国内一流建设高校海洋社团的工作经验进行海洋文化宣传,例如,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利用海洋社团面向校内举办海洋科普展、海洋文化创意作品展等多样的海洋文化活动,进行海洋文化的宣传教育,在大学中营造海洋文化宣传和海洋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纾舒.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6,(4):32-41.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OL].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

[3]陈秀.加强电视媒体海洋宣传的策略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6):57-58.

[4]吕健,江秀利.新时代海洋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6):14-17.

[5]邓洋洋.关于高校大学生社团利用网络平台宣传的思考[J].新西部,2017,(4):112-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我国公民海洋意识培养的路径与方法研究”(GD16XGL18)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李小霞。

作者简介:李小霞(1981-),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广东海洋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与职业指导。

作者:李小霞

第二篇: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海南省的海洋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新挑战。挖掘海南省潜在的海洋文化资源,并与海洋旅游资源相融合,有利于丰富海洋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其品味,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海洋文化;海洋旅游;途径

F2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海南发展海洋旅游带来了机遇。海洋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游客大量涌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海洋旅游基本是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对文化元素的融合较少。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旅游而生动活泼,旅游因文化而丰富深刻。为了实现海洋旅游的经济效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保持海洋文化的完整性,并使得海洋旅游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有机融合,使海洋旅游产品要更多体现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度假、娱乐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旅游包括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海底旅游和海岛旅游等。其中滨海旅游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2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中,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关系,并融合历史、地理和生活等各项要素与文化中加诸于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和海洋经济文化等。

2.3 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影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者不单纯是文化的旁观者,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从精神层面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驱动力是对于社交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很明显这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通过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元素才能体现的。大众旅游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奇心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灵魂,发展海洋旅游则要把海洋旅游资源的阳光、沙滩和海水与历史人文要素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具有丰富内涵的新的旅游组合资源,进而产生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效益。

3 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

3.1 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也是中国最大海洋省份,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全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海南的热带海岛景观富甲天下,拥有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陆地面积的60多倍,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具有世界规模的海滨度假休闲康疗旅游胜地。海南岛的海岸有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20多个,为海上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海洋文化资源潜力巨大

海南海洋历史文化无论是海南的海洋自然历史,还是海南的海洋人文历史,都是构成今天人们对海南海洋资源所有认识积淀的要素。首先,海南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文化,海南居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的岁月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寻求当地独特生活体验的游客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次,海南的宗教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天妃信仰、妈祖文化不但一直传承于渔民的生活中,还在海南的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已经开发完成的南山寺佛教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3 海洋旅游发展呈现新动态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海洋旅游开发的步骤越来越快,更多的群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海南的海洋旅游发展呈现出新的动态:一是海岛旅游,特别是无人岛备受旅游开发商的青睐,但碍于制度约束,现在处于蠢蠢欲动的状态;二是海上旅游活动,海南有着极佳的港口区位优势,所以为邮轮旅游和游艇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从而也为旅游者带来了新的旅游方式。

4 海洋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

4.1 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品质

随着近年来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海水污染、沙滩泥质化、生态系统失衡。此外,由于旅游产品中文化元素体现不够,海南许多社会风俗习惯被外来旅游者干涉并改变,旅游者对海南海洋文化感受性体验降低等,也就导致海洋旅游产品单一,品味不高,难以开发较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游客的重游率不高。

4.2 重基础设施,轻文化市场培育

海南省目前的海洋旅游发展中,重点建设的还是滨海的豪华酒店、规模渐大的码头港口、不断引进新的水上运动项目等,很多时候都是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反观海洋文化市场建设非常缓慢,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蓝色海洋文化的代表,虽然丰富了海洋旅游的文化内涵,但是在新的海洋旅游开发中,旅游文化体现的非常少。而能体现海洋文化的海洋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旅游者的海洋旅游体验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的旅游活动,能体现独特海洋文化内涵的项目比较少,游客的文化记忆较浅。

4.3 融合途径创新不足

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的元素,把海洋旅游资源的各种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重新组合成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海南目前的旅游活动中,文化的要素植入的太少,游客在体验的时候只是单纯参与饮食文化或者宗教文化,至于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等,游客并不明确。

4.4 软件环境与制度规范需加强

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和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但海洋文化旅游的涉及面广,涵盖的市场层次、管理部门较多,交叉重合现象普遍,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难以适应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例如海洋文化旅游的市场管理需要旅游、文化、海洋、港口等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应的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需要加强。

4.5 复合型人才不足,专业教育薄弱

海洋旅游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熟知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规律,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和能力。但中国目前尚缺乏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平台,企业没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而专业的院校教育又比较单一薄弱,只能在某个方面能发挥其作用,做不到面面俱到,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

5 促进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途径

5.1 找准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体现海南海洋旅游的国际地位,就需要在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展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海南旅游文化。同时在提高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知识,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的品味和层次,让中外游客在度假旅游中感受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魅力和人文素养。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的项目有25个,一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所以应鼓励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同时对于其他海洋旅游产品可以把海南当地的特色文化和民俗民风渗透其中,文化需求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海洋文化元素的植入,既能吸引游客对文化的追求,也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5.2 从双向融合向多元融合延伸

促使海南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向多元融合延伸,充分利用海南的海上区位优势和国家给予的政策,积极发展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无居民岛观光等海上休闲旅游,同时积极挖掘历史、民俗、民族等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等优势品牌,搞活文化会展旅游。特别是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此外,还可以发展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它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5.3 推进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构建

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主管部门、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为突破原有的行政部门分割造成的管理难题,建议构建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定期沟通协商处理海洋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条件成熟时,对行业管理中的职能划分进行优化,保证海洋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机制顺畅,管理效果突出。

5.4 全方位构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满足海洋旅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实行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计划。政府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统一规划,并健康有序、系统化的进行;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既可以与市场同步,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掌握最新的技能,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紧缺人才;学校则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加强人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

5.5 积极营造市场发展所需软环境

首先,创新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海洋文化旅游企业创造可预期的经营环境中,并协调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系,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不做过多干涉。其次,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监督市场运作,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通过政策和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使合理化竞争,保证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洁.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生态科学,2002,21(2).

[2]汤学敏,胡麦秀.海洋文化要素在滨海旅游中的作用——以舟山群岛为例构建文化承载力模型实证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28).

[3]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3).

[4]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0.

作者:巩慧琴 鲍富元

第三篇:海洋文化产业风起潮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21世纪是文化世纪!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

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必然导出一个重要的命题——21世纪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

文化的意义当然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我们已经走出空谈性命义理的道学陷阱,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的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一艘泰坦尼克号,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一部《海底两万里》,带给人们多少惊诧和兴奋的记忆。而今的文化餐桌上,在面对《哈利·波特》冲击波之后,人们饶有兴味地谈论《向东是大海》、《下南洋》、《秋喜》。这些都是关于文化产业的话题。海洋文化产业不仅风声水起,而且风起潮涌。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按照同心圆分类法,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外围层、相关文化产业层三部分,图示如下。

文化产业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的重要产业领域。海洋文化产业借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迅速发展、方兴未艾,是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业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实业界的强烈兴趣。

按文化产业同心圆分类法的窄口径计算,2010年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3255.33亿元。按宽口径统计增加值约为8093.33亿元(含滨海旅游业),预计“十二五”增速在12%左右。

海洋文化产业是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涉海新闻出版业、涉海广电影视业、涉海演艺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涉海洋庆典会展业、涉海工艺品业、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等领域。我们预测,“十二五”期间海洋文化产业将呈现滨海旅游业、新闻出版业、广电影视业、体育与休闲文化产业、庆典会展业五龙竞进的局面,到“十二五”末总产值可逼近1万亿元。

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与推动。而海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成长性的朝阳产业,顺应了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和文化世纪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再就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特征而言,第三产业、服务性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海洋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休闲产业和体验经济的发展,成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力的重要动力。

我们已经进入休闲主流化时代,一个休闲主流化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近。

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用50年的时间使休闲生活走出边缘地带,中国人找回休闲生活,开始享受休闲生活快乐。休闲主流化无疑给滨海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

在休闲产业这个大系统中,休闲旅游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滨海休闲旅游业又是这个子集中的一元。滨海休闲旅游业特性和价值可用“五性十二能”来概括:五性——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保健性、参与性;十二能——压力释放功能、情绪放松功能、机体保健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精神净化功能、审美陶冶功能、知识拓展功能、技艺提高功能、新奇刺激功能、人生阅历功能、意志砺炼功能、热情唤起功能。

滨海旅游业除了打休闲牌外,还可打体育牌、科普牌、历史文化牌、民俗文化牌、军事文化牌、体验牌。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李尔摩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从穴居时代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生产商品而成为舞台的提供者。

由于一项服务被赋予个性化之后,变得值得记忆,所以一项服务的顾客定制化,就使它成为一种体验。如果顾客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那么体验本身也就可以看成某种经济上的给予。正如服务经济的地位高于产品经济一样,体验经济高于服务经济,它创造的价值来自个人内在的反应。

体验性海洋旅游产业因游客的主体性、创造性、表演性而具有吸引力。如:角色——在疍家船上当船老大、当新郎,海捕海钓——渔民的感觉,海鲜厨艺和小工艺制作——体会创造,滨海游艺——令人心跳的经历,参与性特色歌舞表演——寻找快乐……

除滨海旅游业外,涉海影视业也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人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海底两万里》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涉海的不少,有神话题材、军事题材、渔民生活题材、改革开放题材等。

要采取有力措施,引领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要结合海洋文化产业的特点确定重点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门类,推动海洋新闻出版发行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海洋文化节庆会展业、滨海体育与休闲娱乐业、海洋文化旅游业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第二,要优化海洋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带、海洋产业区、海洋文化产业核心城市建设。支持建设海洋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创意内容生产,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效益,扩大规模,促进海洋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要培育海洋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格局。

第四,要健全各类海洋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海洋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第五,要提升海洋文化创意产品能力。要多维度开发海洋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要积极推动城市创意型行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立一批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聚集区,聚集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开发自主创意产品。

第六,要加强海洋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海洋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跟踪监测和分析研究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和信息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到文化的功能性特点,我们在进行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兼顾经济性和社会性、公益性和功利性,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利用与建设的统一,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开城

上一篇:恢复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宪法监督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