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九州熊本青井阿苏神社,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和日本有田烧的兴起同在一个时期——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也正是日本著名人物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称霸的时代——日本安士桃山时代(1573年至1603年),所以青井阿苏神社建筑有着明显的桃山时代风格,多以实用性和坚固为主。

第一篇:建筑与欣赏论文范文

谈音乐欣赏与音乐欣赏教学

【摘要】本文梳理了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几个概念,针对音乐欣赏教学随意性、盲目性现象,着重分析了音乐欣赏能力的三个层次和音乐欣赏教学的三条路径,强调音乐欣赏是感性的体验,而音乐欣赏教学是理性的实践。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来,音乐欣赏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词“音乐欣赏”搜索2001年到2016年相关文章,共计10845篇,每年700多篇,绝大多数以非专业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为讨论内容,可见音乐欣赏已经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关注重点。

本文将进一步厘清音乐欣赏的相关概念,强调理性的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防止音乐欣赏的盲目和随意。

一、关于音乐欣赏

所谓音乐欣赏,是以具体作品为对象,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一种审美活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课程提出了“以美育人”的课程性质,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在课程内容中明确表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作为普通人的音乐生活中,相比较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音乐欣赏是最广泛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表演的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也影响着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正如美国音乐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关于音乐欣赏的能力

我们常听人自谦“我没有音乐细胞”,我们也非常熟悉马克思所说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谓“音乐细胞”和“音乐耳朵”应该是指一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

当我们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会果断地写上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可是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所指,我们常常表述模糊,这也导致目前音乐欣赏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失偏颇甚至极端的现象。

从前述的音乐欣赏的概念中看出,音乐欣赏的能力大概可以概括出三个层次:

其一,作为生物体的人通过听觉系统对声音物理属性的感知能力。要完成音乐欣赏,首先必须能感知欣赏对象的物理属性:音高、音程、旋律、音色、和声等等。当一个作品随着时间展开时,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元素都能让听者感受到,也就是说几个人同时聆听《命运交响曲》,并非每个人都听到了完整的乐曲,而是会形成自己的《命运交响曲》的“声音文本”这是音乐欣赏继续进行的依据。

这种能力有先天的成分,也与后天的生活实践和音乐的学习有关。

其次,作为文化的人对于他所感知的“声音文本”的音乐文化性的感知和综合能力。我们常说音乐是一种语言,虽然是模糊、不确定的语言,是语言就会有语义。音乐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自然带有文化属性。当人们获得“声音文本”后,自然会把其中的音响事件进行归类、分析、综合,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经验做出判断而产生情感反应。

在语言方面有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他乡遇知音。音乐则更复杂,在中国音乐中,一种音色、一段曲调、一种特殊的音程进行马上会产生一种音乐形象。而在西方音乐中,和声的进行或是音乐的某种体裁即能唤起人们的音乐想象等等。

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与后天的生活经验和音乐欣赏的训练。

其三,理性的满足。音乐欣赏的这种能力指的是在听觉感受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和作品文化背景的认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终端观照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很容易得出结论:绝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不只是音符的流动,它总是带着某种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印记和写照。

这种能力的获得更依赖与后天的学习,与前两种能力比较,这种能力更多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常被认为是音乐欣赏的高级能力。

三、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

音乐欣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被音乐包围着,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动的在欣赏音乐,如仪式音乐、背景音乐、电影音乐、广告音乐以及随机听到的电台音乐和网络上相互推送的音乐等等;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则是主动的音乐欣赏,如网络上点播某个作品、去音乐厅听音乐会等。

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音乐欣赏,无疑都与兴趣相关,兴趣决定欣赏的对象,因为不感兴趣的音乐要么是充耳不闻,要么会觉得不好听而产生不舒服的心理感受。

而音乐欣赏的教学应该是遵循某种逻辑的理性的过程。至于遵循的是怎样的逻辑,那要看教学的对象、目的和阶段等来设定。但无论如何有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是中心的任务就是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从前文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分析来看,音乐欣赏的教学可以遵循以下路径:

(一)音响文本感知能力的培养

完成音乐欣赏的活动首先就是要听到音乐——流动的音构成的旋律、音程、和声以及节奏、音色和速度、力度变化等等,甚至句子、段落以及调性、织体等,把演奏家演奏的或音响播放的音乐转化成自己的“音乐文本”,这是音乐欣赏的必经之路。这个“音乐文本”肯定少于实际的音乐作品,部分内容被动地或合理地充耳不闻了。这就好比面对自然百态,马致远只看见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样,这种选择性听到和情感与兴趣有关,但关键是听觉感知能力。显然这条路径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二)以“我”为中心的音乐形式感知能力的培养

“我”作为一个个体,既有生物属性又有法律属性,同时还有文化属性。每个人对于自己文化的了解是理所当然,也是情不自禁的。我们受本土的、本民族的、本国的文化的浸润,天然地和自己的文化具有亲和力。随着生活环境、方式的改变,很多依附于传统生活、自然存在的音乐形式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系统地学习、理解并传承,保持我们的文化属性。显然这条路径可以由近及远展开。

(三)对“他”的获得世界性认同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全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人的音乐文化既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有交流、获得认同的必要。这条路径既可以按照地理平面展开也可以历史纵向展开。

通过对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欣赏路径的分析,可以知道音响感知能力是完成音乐欣赏的基础。兴趣决定音乐欣赏实践的方向和层次,兴趣受先天的影响,也受家庭生活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后天培养,否则音乐欣赏的教学就失去了依据。同时也说明虽然音乐欣赏是很感性的体验,但音乐欣赏的教学则是充满理性的实践,我们既不能不顾学生的音乐感知水平、跨越学生的“音响文本”来夸夸其谈,也不能随心所欲把教师的兴趣强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汤彪.音乐欣赏的结构能力分析[J].音乐创作,2013,(1):184-185.

[4]刘巨渭.默观无限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吴勇,1967年,讲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作者:吴勇

第二篇:青井阿苏神社,欣赏日本建筑美学

九州熊本青井阿苏神社,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和日本有田烧的兴起同在一个时期——明末清初。这个时期,也正是日本著名人物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称霸的时代——日本安士桃山时代(1573年至1603年),所以青井阿苏神社建筑有着明显的桃山时代风格,多以实用性和坚固为主。

日本古代各个时代的建筑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像平安时代的建筑多以仿中国汉唐为主,室町镰仓时代的建筑融合了佛教的风格,而江户时代的建筑主要以市民风格为主。

我们似乎天然的对日本很熟悉,以至于每个人都说日本对中国建筑的抄袭工作做得很好,一望便知今日所见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可细究起来,两国的建筑还是有明显不同的。从青井神社就可以看出来,进入大门之前和之后,参道两侧的建筑基本都是不对称的,而在中国寺庙里,你一定会在鼓楼对称方向发现钟楼。中国人自古有对称性的偏好,大到皇宫小到民居,而日本却有非对称性的强迫症。有传说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为茶庭铺设踏脚石时,以豆子撒地来确保是奇数。事实上,每种外来文化都没有全然改变日本,它们反倒被日本重构,形成了今天的日本文化。虽然日本古代贵族喜欢中国文化,但是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岛国文化,他们并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却在被完全重构成拥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众所周知,青井阿苏神社是在全日本所有茅草屋顶寺院神社当中唯一被指定为国宝的神社。青井阿苏神社的屋顶基本多是茅草风格,明显同属于合掌造的民宅构造风格。合掌造(合掌造哆)是指日本一种特殊的民宅形式,从外观看以茅草覆盖屋顶,呈人字型的屋顶如同双手合十一般,于是就被称为“合掌”。茅草的屋顶通常坡度很大,非常陡峭,其实为了大雪不会堆积。

青井神社的房屋一般都离地有一定的高度,依然保留着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为高床式住居,这和中国南方土家吊脚楼非常相似。当然之所以为了离地有个高度,这是因为古时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或者雨大时房屋进水。日本古代神社建筑底部的支架通常是由木材建造,而木材极易受潮湿腐烂,所以日本神社有“造替”制度,每二十年重修一次。

日本神社文化

日本有大大小小的神社广布各地,神社文化也深深融入到日本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青井阿苏神社住着的是日本鼎鼎有名的稻荷神等神仙,神社建筑规制和常规神社类似,包括鸟居、石段、参道、手水舍、灯笼、拜殿(本殿)等。我主要从鸟居、稻荷神、以及日本老百姓的参拜礼仪,来解读日本神社文化。

鸟居:神域的入口

鸟居,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牌楼牌坊。如果一看到鸟居,大致上就清楚神社的大概坐标。如果在中国哪里看到牌坊,大概也会清楚有关地标。二者不同的在于,中国的牌坊是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或者是寺庙的山门。而鸟居其实有点像神话片里的神道结界,代表的是神域的入口,类似门及中国《聊斋》故事里的常提到的结界。

日本的鸟居有很多种,通常由一对粗大的木柱和柱上的横梁及梁下的枋组成。梁的两端有的向外挑,也有的插入柱身的。著名的如伊势神宫的鸟居,造型简练刚挺,寓巧于朴。自7世纪中国建筑文化的引入,鸟居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柱子有侧脚、横梁两端起翘,甚至有用斗拱的。青井阿苏神庙稻荷神的鸟居具备明显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特色“横梁两端起翘”。

如果在日本一看到红色鸟居,这个神社必然住着稻荷神,因为稻荷神主管五谷丰登和财富,所以他的鸟居也是最多的。当走过一道道神域大门,辛苦走过千万个台阶,才能亲见神佛的神圣感。

这里的鸟居一分为二,由两条通往同一个地方的隧道所组成,如此可以容纳更多的鸟居。

稻荷神:最贴近老百姓的神

青井阿苏神社稻荷神社应该是日本最多的神社,因为在人间分管的工作职责最贴近老百姓生活,所以在日本一共有3万余座稻荷神社。伏见稻荷大社是总社本宫,这种神社规制概念,和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很相似,比如总部和分部。

有很多人说稻荷神是狐仙化身,此次我特意求证了在日本神话专业学习的资深学者大森哥,他说这都是谣言,稻荷神不是狐仙,他长得什么样,没有人见过也没人知道,所以神社里供奉的是一面镜子,只有重大节日才可以亲见。

稻荷神社外正对着两个神龛,住着他的两随从,是白色的狐和狸猫。日本神话人物和中国也有明显的区别,日本神仙都是有动物随从的,喜欢带着动物团队作战。比如桃太郎出场就会有小白狗、小猴子和雉鸡。而中国神仙的动物一般都只是坐骑而已,并无一起作战的时候。

说起稻荷神,不得不聊一聊日本妖怪文化,这就要从日本的神道教开始。神道教属于日本本土宗教,源于萨满教,实际上就是泛灵论的产物,所以日本神社就是神道教工作人员办公场所。日本神道教的工作人员出身有氏族英雄、死去的祖先、大自然的动植物还有一些凶神恶煞。在日本大学,专门设有日本神话、日本妖怪类似的专业体系。

据说日本神灵大概有500多个,认真的日本人还专门设立了研究机构把妖怪分门别类,著成《日本妖怪物语》、《日本妖怪大全》等图书,还配有精美插图。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妖怪中,与水相关的妖怪非常多。比如豆子婆婆,是用筛子在水中捞人来吃的妖精;桥女则是为情投水自尽的女鬼;而活跃于江河之中的河童,其原型很可能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鳄鱼。

在日本,人们对妖怪没有忌惮,反倒是生活中喜爱的一部分。这点上,日本和欧美似乎也很有相通之处,比如万圣节老外都喜欢扮个魔鬼、妖怪啥的。

神社礼仪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仪式,神社参拜仪式,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经过鸟居的时候,通常要跪拜并默念自己的名字等基本信息。走参道的时候,注意不能走中间,而是要走路两侧,中间的路被称作“正中”,是神社神职人员比如稻荷神走的专用路。

第二步,先在神社前的“手水舍”水池边用一个长柄木勺洗手。比如右手握勺,舀水洗左手。

第三步,在神社拜殿前,把手拍几下“二礼、二拍手、一礼”,合十祈祷鞠躬。有的拜殿前还挂有很粗的麻绳,祈祷者摇动两下,撞得麻绳上的风铃发出响声。在日本很多神社,没有正殿,只有拜殿。拜殿有点像各种仪式的举办场所。有香资也可以“奉纳”。

很多神社拜殿内部供奉的主角都是镜子,这可能和“八咫镜”有一定关系。八咫镜和草薤剑、八坂琼曲玉并称日本三大神器。八咫镜来源于中国水镜。日本人认为镜子照物照人本身就很神秘,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忌惮晚上12点以后照镜子。在日本流行这样的说法:镜子可引来吉祥,映照出人心,可暴露恶魔的本质,预见生死吉凶。由此,日本至今有人认为镜子被破碎是不祥之兆,不能跨越镜子,非吉庆场合要把镜子遮盖起来等等。所以在日本的老式榻榻米民居里,你会发现镜子都会用雕花拉窗关上,我曾经晚上住店特意把拉窗给打开,因为关着的时候,总会感觉拉窗背后藏着什么。

日本人有在3月份开春来神社祈福孩子健康的习惯,所以这个时候很容易见到妈妈带着孩子拜祭神社。

据日本传统,新人们会在神社里举行婚礼,这个有点像中国人在宗祠举行婚礼一样,是日本婚礼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腾云

第三篇: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

摘要:音乐欣赏和教学的过程,都是包含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性动态过程,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心理因素对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和音乐欣赏教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联系。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包含着审美态度、审美期待、联想感悟、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等等,我们要在研究音乐特点的同时,注重音乐欣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选择音乐材料时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气质和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心理;音乐教学;分析;启示

中国分类号:G633.951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学校在美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气质培养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要教授给学生们基础的音乐知识和表现手法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概述

音乐欣赏是心理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将心理变化的发展因素列入到教学考虑之中,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掌握音乐欣赏审美的心理结构,也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奠定基础。

(一)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结构

欣赏审美心理的结构,指的是人们在欣赏和享受"美"的过程中,心理能力所能够达到的活跃高度,从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这种结构通常会由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和心理活动表达出来。从现代音乐发展的规律来看,音乐欣赏已经成为了一种审美行为的再创造活动,包含着复杂的变化心理,这种心理会注重审美态度、审美期待、联想感悟、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欣赏审美的心理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和微妙的联系。

(二)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发展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系统且连续的动态过程,是构成审美者心理运动的综合性要素,能够有效的将音乐欣赏审美活动从低级阶段推送到高级阶段。音乐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心理的变化过程,是使欣赏者对审美过程一个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感悟和体验。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过程划分成为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

(三)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音乐赏析活动认为,音乐欣赏审美的过程相较于音乐创造和表演活动,是被动的,是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想象力的,所以导致传统的音乐欣赏审美教学活动只是单纯的音乐表演教学。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艺术鉴赏要求的提升,人们对于音乐欣赏审美的层次已经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加深对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探究和教学方式的研讨,听众不应该是被动的,应该在学习和聆听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勇于将自己的感受与外界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推动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提升和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

二、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

(一) 初始阶段

音乐欣赏审美的初始阶段,是进入音乐审美最初级的阶段,是人们将心理机制进行调整的开始,是情感上的期待。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态度,促使学生进入到审美的氛围当中。

1. 音乐审美注意。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始,是审美者对审美主体的关注,是对音乐审美引起的注意。审美注意会激发审美者的热情,产生审美期待,开始审美行为。通过心理研究显示,影响审美注意的重要因素被称之为冗余度。冗余度是指审美者对音乐作品了解的程度,如果了解程度高,冗余度就相对较高,反之,当审美者对音乐作品不了解,对作品的演奏风格陌生,冗余度就相对较低。教师通过冗余度反映出的状态,就能够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审美注意程度和兴趣,从而制定有效的改善方法。

2. 音乐审美期待。当审美者产生审美注意之后,就会产生审美期待,对音乐作品产生出追求和憧憬,会产生出一种朦胧的兴奋感。审美者产生期待有两方面因素:第一,审美者在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脑海里不仅仅是空白的欣赏,而是会自然而然的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学涵养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这就形成了定向的审美期待。第二,音乐作品的作者、评价、介绍和标题等都会对审美者产生心理暗示,审美者会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产生审美期待。

(二) 高潮阶段

这个阶段是审美者形成审美经验的阶段,会为审美者营造出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审美者在这个阶段将经历音响感知和审美直觉等效果。

音乐感知是学生与音乐交流过程中最为直接的印象,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时一定要在课前选取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促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审美体验,音乐感知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通过声音建立的一种对艺术的情感,教师要通过培训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整体和形象的把握。

审美直觉是音乐经由学生听觉系统,进入到学生大脑,形成音乐欣赏意识的行为。学生会在一刹那间感悟到音乐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不经过任何思考的,是对审美直觉产生的最原始的情感,这对教师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和欣赏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 效果延续阶段

这个过程是在音乐欣赏过程结束之后,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的阶段。审美评价是审美者从上一个阶段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对音乐作品进行字数的判断与评价,是一个对音乐作品进行反思与回味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意义在于,不仅会加深音乐作品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积累审美经验,深化心理感知能力,还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审美欲望,从而加强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随着科学文化的深入发展,教师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和音乐欣赏教学手段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创新,深入探讨艺术行为和能力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音乐欣赏审美心理的养成,可以促使学生们进行自主的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行为,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相林.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审美心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王艺涵.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

[3]刘燕婷.乐感文化模式下的中国音乐审美心理[D].上海音乐学院,2009.

[4]沙欣.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李广.音乐欣赏与文化的关系[D].河北大学,2004.

作者:周露馨

上一篇:市场与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