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探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系统教学法是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其中的每个阶段均为学习者提供特定情境的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具有注重信息传输系统、完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注意随堂记忆、允许免交作业、重视单元过关、明确教学目标和强调意义接受等特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探究论文 篇1: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音乐欣赏中的渗透探析

[摘要]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音乐作品的音响效果去触及人的心灵,让人和音乐碰撞,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舒缓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下面从大学生音乐欣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入手,分析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音乐欣赏中渗透的具体途径,希望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欣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最丰富多彩、最活跃的阶段,是实现心理断奶的关键时期,要摆脱个人在心理上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构建独立的心理世界。在该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相互交织,加上时代不断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而借助音乐欣赏,可帮助大学生抒发感情、释放情绪,恢复或形成良好心理状态,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音乐欣赏中去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和实践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音乐欣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释放心理压力

大学生时常欣赏一些轻松、抒情、欢快的音乐,可以将大脑高度的疲劳与紧张感清除掉,使大脑各个部位的抑制与兴奋能交替有序地出现,对大学生健康发展脑机能有利,并能使其心情愉悦,有效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健康[1]。

(二)改善自卑心理

自卑、情绪低落的大学生要增强自信,重视发挥自身潜能,勇于尝试、挑战。如果大学生有此类情绪,就可欣赏一些有鼓动性和号召性的军歌或哲理性丰富的交响乐,以激发自己的斗志,消除自卑的心理,在音乐欣赏中放飞心灵、开发潜能、找到自信、战胜挫折,逐渐成为身心健康、快乐生活、积极进取的人。

(三)培养健康情感观

大学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渴望爱情、憧憬未来,特别是恋爱问题,它困扰着很多大学生,培养其健康恋爱观至关重要。如今,通俗的、良莠不齐的爱情歌曲让大学生丧失辨别能力,如果音乐欣赏教师能加强引导,让大学生欣赏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的音乐作品,就能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观,树立健康恋爱观,理性对待情感。

(四)塑造完美人格

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们依托有组织的音乐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将现实生活反映出来,而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感、理解并揣摩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一种情感共鸣的状态。尤其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美好的音乐环境里追求美好未来,使大学生情绪稳定、精神饱满、意志坚强,保持鲜明个性,塑造完美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音乐欣赏中渗透的途径

(一)科学选择音乐作品,及时调节学生的情绪

要想在大学生音乐欣赏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选择音乐作品尤为关键。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较易遭遇学业与就业压力、家庭贫富差距、失恋等因素滋生的心理问题,慢慢形成焦虑、压抑、忌妒、自卑、过度愤怒、感觉社会不公等不良情绪[2]。但大学生在情感、情绪方面易激动,且极度强烈和不稳定,喜欢感情用事,很难理智控制自己。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系列情绪和心理问题,音乐欣赏教师要重视选择情绪向上的、积极的且节奏、旋律较舒缓的音乐作品,并通过引导大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来疏导其不良情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如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一直都崇尚中和之美,不管是音乐创作还是欣赏,都讲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强调含蓄,感受追求和谐的主体精神。这类典雅、含蓄的音乐作品对安抚大学生易怒、焦躁的情绪和心理有显著作用,还能帮助培养大学生儒雅、淳朴的性情。

同时,西方早期的一些古典音乐典雅、端庄、严谨,如莫扎特、海顿、巴赫等,他们的音乐崇尚自然、和谐,大学生欣赏这样的古典音乐能使其心境逐渐趋于平和;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则自由、奔放,有强烈的个性,对大学生倾泻压抑情感有利,促使他们得到心理平衡;一些好的通俗音乐作品在教师的精心选择下也可进入音乐欣赏教学,如《感恩的心》让无数大学生通过欣赏感人的、优美的歌声明白人不能一味怨天尤人,要学会感恩生活中的小事,用宽容、感恩、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维护健康心理。

(二)在欣赏中突出想与说,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极易忽略大学生的感受,直接向他们灌输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生在选择主题方面缺乏自主性、创造性。但音乐欣赏教学并非单方面的过程,是活动与体验的过程,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局限于听,还应重视结合想与说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深刻感受音乐内涵,陶冶精神情操[3]。其中,想就是大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要按照音乐旋律的变化进行联想、想象,这是大学生探索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能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对培养其发散思维有利。如《渔樵问答》,这是流传几百年的中华古琴名曲,曲调悠然自得,格调洒脱飘逸,大学生在欣赏时,其脑海中立即就会想象出隐逸之士向往渔樵生活的画面,此时教师应为学生介绍该乐曲的背景,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说指的就是教师要创设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把握大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当中,发表自己对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做到畅所欲言。每一个人在理解音乐作品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高校音乐教师要允许大学生交流自己欣赏音乐作品时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音乐作品欣赏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出大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力,培养大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与合作意识,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阔视野。如教师在引导大学生欣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之前,可要求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查找关于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生活及文化的资料,然后按照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让大学生在获取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逐渐变得自尊、自信,形成健康心理。

(三)设计音乐表演活动,辅助心理行为的训练

高校音乐教师要善于结合音乐专业和心理学知识为大学生设计符合其心理特征的音乐表演活动,联合心理咨询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助训练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心理行为的基础是心理素质模型,所以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行为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更多地要依赖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与体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说教课程,不能在口头上停留,而要深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实践操作中加强训练和巩固,这就使音乐欣赏教学有了用武之地。

在训练大学生调整积极情绪的行为时,音乐教师可选择娱乐训练法,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欣赏中。娱乐训练法指的就是教师按照大学生表现的不同消极情绪,选择恰当的娱乐方式,调整并改善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4]。通过设计一些娱乐型的音乐表演活动,不但能增加大学生的呼吸功能,消除其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他们将多余精力发散掉,对抒发健康情感、驱散愁闷、消除神经紧张等有利,从而克服羞怯心理。在娱乐训练过程中,音乐教师要与心理辅导教师协作,用音乐的娱乐性来设计和实施音乐表演活动,如设计音乐欣赏游戏,包括唱游活动、节奏训练活动、歌唱比赛等,配合心理辅导教师的要求,让需要接受心理健康行为训练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愉悦的、轻松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改善不良情绪,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情绪,使心理行为保持健康。

(四)构建第二欣赏课堂,调适心理并净化心灵

优秀的音乐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潜移默化为大学生构筑灵动的、纯净的内在空间,单凭几节音乐课是无法达到该效果的。因此,音乐教师要大力挖掘课外时间,为大学生构建第二欣赏课堂,使音乐文化氛围日益浓郁,促进大学生自觉调适心理、净化心灵。如教师可组织大学生参加音乐会,直接和表演者接触,真切感受音乐会现场优质的音响、舞美、灯光以及气氛等,让大学生感知真实、自然流露情感。音乐会能使大学生之间、大学生和表演者之间形成多层次交流,当学生看到他人在欣赏相同的音乐,其快感就会受到感染和刺激,这种集体的精神与心理体验能在崇高的音乐的引导下形成聚合力,让大学生群体达到心灵的契合,通过集体心理感召去净化个体心灵,从而共同升华。

教师还可采取电声传媒方式构建第二音乐欣赏课堂,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电台、电视等媒介传播的音乐是制作人精心设计、加工原音乐作品得来的,使原作品的审美价值更高,艺术特征也更加突出,从而让大学生在音乐审美中树立起客观、清晰的审美态度。如宿舍对大学生而言是特殊的、自由的环境,能让学生自主选择电声媒介的音乐节目,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电台或电视频道,或用音响播放录音带,其审美活动有很强的主动性与目的性,要求大学生要更加集中审美注意力,更具体地交流情感,音乐欣赏活动变得很自由、无拘无束。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收藏的、购买的唱片中的大多数曲目都符合自己的审美,所以他们很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创作者的生平等,在欣赏音乐时他们就能从舒缓精神、调节情绪的角度出发,不仅目的明确,且选择主动,对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结语

情感是音乐世界的主旋律,音乐是一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学科,作为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但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欣赏音乐,还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任,教会大学生欣赏积极的、健康的音乐作品,从而达到减轻自身压力、调节自身不良情绪的目的,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保持平衡,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ZK(#]朱燕聪.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音乐时空,2014(09):115—116.

[2] 印亭蓉.音乐治疗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04):342.

[3] 刘伟伟,余进文.音乐教育对引导重构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11):210.

[4] 白帆.在音乐欣赏模块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02):30—31.

作者:吴禺春

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探究论文 篇2:

高校音乐欣赏课系统教学法初探

摘要:系统教学法是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其中的每个阶段均为学习者提供特定情境的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具有注重信息传输系统、完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注意随堂记忆、允许免交作业、重视单元过关、明确教学目标和强调意义接受等特点。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运用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分为四个阶段:①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并进行知觉;②教师重点讲解,促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点;③学生整理吸收和记忆音乐欣赏知识;④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及时将作业反馈。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系统教学法;课堂设计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因为它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也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同时,它不仅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如何搞好高校音乐欣赏教育,以发挥其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1]

笔者认为,为了全面提高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在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采用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高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1. 系统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方法指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和手段等,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达到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我们知道,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活动,教学的基础是方法,教学的目标是理解与建构。而系统教学法就是把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其中的每个阶段均为学习者提供特定情境的教学模式。[2,3]

2. 系统教学法的特点

将系统教学法运用于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注重音乐信息的传输系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他认为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严格按照时间序列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环节或阶段,这八个环节或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于每个阶段或过程,学习者做出的八种心理过程是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其学习结果的反馈,实际上是从其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满足其愿望的过程。从整体上考察,我们可以认为这个连续的心理过程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本质。正因为这样,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教师对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从事具体教学时,应该把每堂课的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音乐信息的传输系统,并在其中的每个阶段都为学习者安排特定的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在每个阶段都能进行高效的学习。

(2)完善学习者的音乐欣赏认知结构。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所以,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音乐欣赏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音乐欣赏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促使他们的音乐欣赏知识系统化,并在今后自觉、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自己的音乐欣赏认知结构。

(3)注意音乐知识的随堂记忆。教师对于每节课都要经过精心设计,统筹全局,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随堂记忆、消化、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

(4)允许学生免交作业。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想尽一切办法促使他们在课内全部完成音乐欣赏教材中的习题;同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免交作业,但要指导他们对课堂作业互相检查,彼此判阅和修正;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选做音乐欣赏课外习题。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越做越好。

(5)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单元过关。在每个音乐欣赏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测验,以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杜绝问题积压成堆。教学中,教师在把握整体、兼顾全局的情况下,对各种教学客体分层,并对各音乐欣赏知识点利用有助于学习者快速理解的变式,适当变换讲解形式,使他们完全吃透、消化相应的知识模块。

(6)明确音乐欣赏课教学目标。在整个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并把它清晰、有效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会有明确的方向,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

(7)强调音乐欣赏知识的意义接受。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正因为他们的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所以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古今中外的无数教学实践证明,接受法最大的优点是不但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而且避免他们走很多弯路。但是,为适应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通常是进行有意义的、非机械的接受。因为通过有意义的接受,不仅可以使学生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有效发展其智力,进而培养全面能力。

二、音乐欣赏课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习者学习从本质上看,既是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即有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基于此认识,笔者把高校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阶段。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并进行知觉选择

每上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师首先给学生拟发自学提纲,让他们了解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进行表演、展开讨论等。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以推动他们有效地进行知觉选择。实际上,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产生注意,并能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音乐欣赏视听材料。学生在视听音乐欣赏材料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有关的图片、音乐故事等,辅之以生动形象的解说,帮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优美的音乐作品。

2. 教师重点讲解,促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点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解,详细解答疑难问题,以澄清模糊观念,加深对音乐欣赏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在讲解时,要注意横向串联精讲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纵向串讲音乐欣赏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音乐欣赏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时,要讲清音乐欣赏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音乐欣赏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达到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音乐欣赏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音乐欣赏知识的意义、结构和规律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领会音乐欣赏知识的过程中,要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音乐欣赏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音乐欣赏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音乐欣赏知识本质的过程。教师在教会学生理解音乐欣赏知识的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将个别概念和知识点类化、概括为普遍的音乐欣赏原理,或者将音乐欣赏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音乐欣赏规律解释个别音乐欣赏概念或知识点。总之,理解领会是音乐欣赏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 学生整理吸收和记忆贮存音乐欣赏知识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音乐欣赏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并给他们指出运用这些音乐欣赏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所在和产生错误的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并要求准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以帮助其整理吸收和记忆贮存音乐欣赏知识的目的:这几首民歌根据听到的先后顺序分别叫什么名字?各属于什么地方?各属于什么类型的曲子?各有什么特点?节奏有何区别?乐曲伴奏中各使用了哪些乐器?这几首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意境和思想感情?不同地方的民歌的表达方式与其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等等。这样,经过理解领会,学生的音乐欣赏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学生可保持和习得相应的音乐欣赏知识,进而实现学习音乐欣赏知识的期望。为了让学生保持音乐欣赏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地同遗忘作斗争。

4.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及时将作业反馈

很多学生反映音乐欣赏知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的音乐欣赏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欣赏音乐作品量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尽量提供给学生类型多样、有一定难度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做欣赏练习。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给他们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我们知道,学生已获得的音乐欣赏知识,要经过欣赏练习作业才能巩固,所以练习巩固既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学生提高、充实和巩固音乐欣赏知识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三、小结与反思

以上为笔者对在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运用系统教学法时,系统教学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的简单的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法,诸如常用的表演法、激励法、讨论法、讲解法和探究法等。笔者认为,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师所能控制的课程资源情况,把握整体,统筹全局,注重具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然,最为关键是要博采群尖,灵活运用,合理布局,始终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并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惠娟.提高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08,(6).

[2]张羿,杨槐.论系统教学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0,(5).

[3]张漪,莫晓晖.追求教学最优化系统教学法实践及体会[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1,(4).

作者:杨通俊

音乐欣赏与内在和谐探究论文 篇3:

论音乐欣赏的审美性与创造性

[摘要]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生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欣赏是获取美的体验过程。本文从审美体验功能效应和创造性三方面阐述了音乐欣赏的重要性,以及对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几点建议,旨在树立欣赏者正确的音乐欣赏观、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音乐欣赏;文化素质;艺术修养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生理性的满足的活动。音乐的实践活动包括创作、表演与欣赏,欣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部音乐作品如果仅仅经历了创作与表演,那么我们不能说它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因为创作与表演只形成了“生产”,而只有欣赏才能构成“消费”。这里的消费是指“作者与作品间的交流”。

音乐欣赏水平的高低不但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单就音乐欣赏本身来说,它就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

首先,如同戏剧、文学带给我们情感的渲泄和心灵的抚慰一样,音乐也带给我们同样的感受,而且比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具震撼力。因为语言和文字对于地域之间来说,差异性很大,要看懂外国的小说,欣赏外国的戏剧,首先得熟悉他们的语言才行,而这又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事,因此成了交流中最大的障碍;而音乐则不同,有人说它是“世界性的语言”,不同的音乐作品在国与国之间广泛交流,并不因为文化和习惯的差异而受限制。拿中国为例,有人爱听意大利的歌剧;有人喜欢德国的交响乐;有人痴迷韩国的流行歌……在音乐中,交流是无国界的!审美体验也因为注入了不同地区、民族的血液而变得丰富多彩。

其次,音乐欣赏的参与性极强。与欣赏音乐比较,欣赏戏剧时,观众无需发挥很多的想象力,因为不同角色的服饰、姿态和语言,在一出场,就给了我们最直接的视觉感受,不用我们再去虚构人物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被自然而然的带人情节之中,与主人公同喜同悲,这一切都是不自主的;相对于戏剧,文学的参与性略高一些,因为反映在读者脑中的毕竟是文字,要构成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必须加入联想和想象,但联想和想象的基础是文字,想象的空间、时间与之相对应,个人之同的差别不会太大;与前两者比较,音乐的想象余地最大,因为音乐语汇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所以它在人们脑海中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一组音符、一种节奏,一个动机,每位听众都会赋子它们不同的含义。这种极强的参与性,让听众将自已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至,这种审美过程的体验是戏剧与文学欣赏中无法获得的,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审美体验。

二、音乐欣赏具有一定的功能效应

音乐欣赏除了带人们美的感受之外,还有实际的作用。如同一部优秀的小说能给人以宝贵的启示、精神的激励一样,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样可以鼓舞人奋进。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使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最终粉碎了帝国王义的侵略;又例如一首轻柔恬静的摇篮曲可以产生催眠的效应;劳动号子坚实的节奏让人精神振奋,步调一致……这些都是比较浅显的例子,现在甚至出现了音乐治疗学:根据病的病因、病情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反复地听,可以对疾病(尤其是心理疾病)的治疗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这些都是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三、音乐欣赏的创造性

“生产制造对象,确定消费形式,创作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反过来又创造新的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从而形成“生产—消费—生产”的系统。

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构成了“生产—消费”这一完整过程,作为“消费”的音乐欣赏对音乐创作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作曲家创作了音乐,也创作了听众的欣赏需要,培养了听众的欣赏趣味和水平,起到引导作用;反过来,随着听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向作曲家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他们产生的创作动机。音乐发达地区的音乐欣赏水平就很高,反之亦然,这说明创作的欣赏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好比一个不懂文言文的人去阅读《古文观止》,一个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去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一样,毫无乐趣可言。所以,音乐欣赏能力直接决定着审美体验,能力越高,对音乐的把握越到位,从而获得的审美体验就越丰富。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指包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想象和判断在内的综合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一)多听:培养音乐欣赏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只有多听才能获得最直观的感受。首先是数量上的“多”: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听,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前提。其次是题材的“广”:不要只局限于某一类型的音乐,而应像“博览群书”一样“博闻群乐”。年轻人对流行音乐最熟悉不过了,有些曲子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国家,哪种风格,甚至是哪位歌手的特点。为什么,就是因为听的多。可是对于古典音乐就知之甚少了,有些人干脆说听不懂。其实不然,只是他们听得太少或者说了解得不够罢了。多听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限性,熟悉各种音乐形式,有对比才有认识。

(二)多看:提高音乐欣赏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1.音乐语言不管是反映在谱面上,还是反映在我们视觉系统里,都是高度抽象化的符号,不像文字语言那样直接,真切。所以我们先要认识、了解它。尤其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而言、熟悉节拍、节奏、曲式、音型、力度变化、织体结构、表现手法等基础语汇是提高欣赏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应尽可能的多看总谱,通过有形的音符,去琢磨无形的音乐之美。

2.要多看作品的简介,包括作曲家生平、传记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这些相关的文字记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实质和内涵。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等,把这些同音乐作品联系起来,就能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音乐想象必须以作品的时代背景为基础,切不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三)多思:培养音乐的想象能力

是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想象力,让音乐形象在自己的脑海里变得丰满、生动。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于音乐想象有很大的帮助。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就比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容易理解柴可夫斯基的《悲枪交响曲》。正如鲁迅先生对欣赏小说的一段看法:“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吧,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懂的,如果饿他几天,他就明白了。

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通过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音乐欣赏的培养实质上是对人的美育,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形成完美的人格,使情、智得到统一和完善。那么“古希腊人所理解的身心和谐的‘完人’,东方先哲们称道的文质彬彬的‘君子’……就再也不只存在于哲学家和圣贤们的头脑和言论中,而是活跃在生活中的普通人了!”

[参 考 文 献]

[1]龚文莉.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冯兰芳.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C].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3]王珍,汪海.基于音乐传播学视野的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探讨[J].Shandong Literature, 2009.

[4]冯蕊.从视听结合到视听融合[D].南京艺术学院,2010.

(责任编辑:魏琳琳)

作者:惠凡

上一篇: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分析论文下一篇:职业院校住宿生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