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023-05-30

第一篇: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营造课堂氛围、建立课堂规则、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巧用多媒体、利用地图五个方面谈一谈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由于地理在中考中分值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随着教导处新学期课改的推行,如何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摆在了我们地理教师的面前,任务明确、形势紧迫,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是很多地理教师探讨的问题,但现实是多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的是中庸的教学法,即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是按规定完成应上完的内容,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却没有去进行研究,到了后来,毫无疑问,学生的成绩是不理想的。其实,之中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去研究或没有找到适宜的地理教学法,没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内容,掌握内容,运用内容。各种专业的书籍上都介绍了很多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的很少,所以,要想真正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要靠一线的教师去潜心的研究,体会,找出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方法可循的。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学的双方都要对教学过程熟悉,准确地进行定位,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样教学过程才会相得益彰。要达到上述结果就必须加强师生交流,教师要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师生互动应该做到“七动”,即动情、动脑、动耳、动眼、动手、动口、动身,师生围绕着教学目标,一起动脑思考。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设置悬念,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动耳倾听,动手演示,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情地思考,并动身到野外去调查、观察、实践,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资料,联系生活、生产,获得知识的能力。“七动”中第一要素是动情,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慈爱的表情,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认真地对待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加以讨论;与学生交换“位置”进行换位教学;让学生的思想如脱缰的野马从课本奔到课外,从书本奔到实践,从现在奔到未来,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二、建立课堂规则,把握关键,上好第一堂地理课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初中地理教师每周要面对众多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不能建立有秩序的课堂环境,那么课堂会让我们精疲力竭,我们精心准备的课程,也将付之东流。所以我认为,上好第一堂地理课,及时让自己的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应做什么和应怎么做,要求学生在第一节地理课中记住必要的课堂规则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当学生们遵守这些规则的时候,教师能及时给予表扬,而当他们违背这些规范的时候,给予及时纠正。如果教师能监督得力、落实到位,多数学生是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的由“他律”发展为“自律”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 让我们的学生在习惯养成中终身受益。同时也有利于我们透过课堂规则和策略,为自己和学生建立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

三、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四、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牢记三个代表和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与时俱进,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

【3】闫德智,查书平,胡峰训.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0).

【4】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下)[J].人民教育,2001(07). 【5】褚旭.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第二篇: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为例谈开去

宿松县程集中学:石张林

【内容提要】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即遵循“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知新”的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的情境,精心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先学后教

先教后学

温故知新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也就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一名一线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也应该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网上学习余文森老师的视频课,往日的困惑渐渐清晰起来,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即遵循“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知新”的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的情境,精心设置激发学生兴趣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就活起来了,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下面我以《经济生活》第三课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谈谈如何遵循教学的三条“铁律”进行有效的教学。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先学”。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和教材P.20—21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逢新年,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送小礼物。前几年送贺卡,现在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但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1) 这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消费心理的影响? (2) 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类事情? 材料二:小强的裤子怪怪的,膝盖和大腿上一个又一个的破洞,屁股上还两个骷髅图案,进出教室时总是引起同学们注意。

(1) 是什么消费心理驱使小强购买这条裤子? (2) 我们如何看待他的消费行为?

材料三:手机在同学们中已经是公开使用了,但手机的档次越来越高,这种风气使得一部分家长苦不堪言。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1) 我们怎样看待这种风气呢?

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认真阅读教材文本和上述情境材料和问题,获取相关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教师“后教”。

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十五分钟后,教师提问,请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适时、适当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总结消费心理的四个表现并适度地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针对学生的片面认识,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在此基础上讲解做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正确的原则,一是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反对盲目从众、不提倡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那些支出无计划,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消费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的行为,是缺乏理智的。也反对过于紧缩消费,因为过于

1 紧缩既不利于人们的需求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在这一原则上,向学生强调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三是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针对这一原则的教学,充分利用好P.22的探究活动材料“你愿意支持‘筷子革命’吗?”学生阅读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是归纳出绿色消费的内涵,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二是引导学生思考政府应该如何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对此,组织学生阅读第四个探究活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所给的材料,并由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进行回答。教师做好以下点评,首先,“有剩余才有面子”的观点是一种落后的消费观念。我国人均资源是有限的,就餐时应当提倡节约、适量。如果有学生提出吃不完“打包”,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打包”避免了浪费,是一种好习惯,值得肯定,但“打包”毕竟是盲目消费的结果,所以点餐时要理性消费,避免浪费。其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

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离不开“温故知新”。

在课堂教学中是选择“先学后教”还是选择“先教后学”的教学程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定,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或者是合作学习能够获取的知识,可选择“先学后教”的模式,而不能够获取的知识就要采取“先教后学”的模式。学生的“先学”不是放任自流地学,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先学”,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去体验,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解决。而教师的“后教”不是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和强调,而是针对学生的片面认识、错误认识,易错点、易混点进行剖析、纠正、强调,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的学来实施。针对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先教”,然后才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去学、去练习、去巩固、去加深。但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离不开“温故知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是在学完“消费及其类型”后进行的,“消费及其类型”是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学习“消费及其类型”的目的和落脚点。已学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的基础,所以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都离不开“温故知新”。在学完“消费及其类型”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两个框题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加深学习,实现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懂得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和“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转化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信心;加强宏观调控,控制物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这样不仅仅延伸了教材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既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又要注意灵活运用教学的相关策略,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要追求效果,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第三篇: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言语是构成语文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言语的表达形式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方法,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理解和掌握了言语的表达形式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谓学阅读学的是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阅读中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读书习惯。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有了大量的阅读训练,语感自然也就有了。

一、细读文本,多元理解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非常重要。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教师本人对文本理解的透彻了才能预想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解读。因此我每每拿到一篇课文,总是认真品读,思考这篇文章在言语形式方面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从文的章结构到行文线索以及命题立意亦或遣词造句等方面我都要考虑到。

1、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设定教学目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写人的文章,要关注细节,诸如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动作的刻画等等;叙事的文章,我们要关注情节的发展、文章的结构、主要人物以及详略的分配;写景的文章,我们要关注描写的顺序、优美的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诗词,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以及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等等。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一是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个性特点等等,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言语形式有独到的、深刻的发现。二是要了解文章的写作年代,这对于了解那个年代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好处。三是要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把主要人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二、抓重点词语,以点带面

一篇文章篇幅较长,我们不能面面俱到的把每一个词语都分析的透彻而是应该有所选择。找那些在言语表现形式独特的最能表现文章情感的语句重点教学。

1、抓文章的文眼,点睛之笔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教学《葵花之最》时最后一句‚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抓住‚最高‛让学生去体会这个‚最高‛具体指什么?一是葵花生长的海拔高,惊人的生命力让我们肃然起敬;二是边防女兵的品格高,在这样的艰苦的环境中驻守着,这是多么高尚的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呀!他们才是最高的人。通过抓‚最高‛一词,学生们对边防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升华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到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喻人的方法。抓住这样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淳厚的人文感觉。

2、抓文章中典型的、优美的句式、语段

教学《百合花开》一课时,我就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因为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是为了表达百合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念头那就是 ——我要开花。这种强烈的念头,正是用这样一组节奏感强,表达的感情强烈的排比句式表达出来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轮读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时也学习到了排比句式的好处。课后的小练笔中孩子们写下了诸如:‚我要考大学,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聪明的头脑;我要考大学,是为了完成作为一个优秀中国人的使命;我要考大学,是由于自己喜欢以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要当班长,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担当班长才能;我要当班长是为了完成作为一个优秀少先队员的使命;我要当班长,是由于自己喜欢以管理班级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从孩子们的片段练习中,我们已经有了成就感,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排比这种修辞方法,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3、抓新鲜的、独到的、个性化的语言

例如《鸟是树的花朵》中‚鸟是树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这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多重修辞方法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鸟儿在一年四季中给人类带来了美丽和欢乐的感激和赞美。抓住这种新鲜的、独到的、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积累,对催生学生个性化的语言大有益处。因为学生天生就会模仿,有了这样的积累他们也会写出:‚鱼儿是水的花朵,五颜六色的花朵,游来游去的花朵,吐着水泡的花朵,各式各样的花朵……‛‚白云是天空的花朵,飘来飘去的花朵,变化多端的花朵,奇形怪状的花朵……‛

4、抓文章的谋篇布局,特殊的写作手法

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注重写作手法的学习。《有个孩子叫咪咪乔》中插叙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爸爸妈妈这些成人对咪咪乔满不在乎,而女儿却把咪咪乔看出有生命的宝宝,这种反面衬托出童心的可贵。《黄河象》中倒叙手法的运用,突出了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的样子特点,这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是需要学生们去学习的。《再见了,亲人》中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面对面的与‚亲人‛倾诉,感情表达的是那样的真挚、强烈。前三个自然段都以反问句结尾,相同的句式,相同的结构方式,都是为了表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那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呀!

5、抓富有特点的人物对话,心理描写

《船长》中船长和大副的对话没有任何提示语,是因为情况危急,因此他们的对话简短有力,却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因为在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位沉着镇静,勇敢果断的船长。《穷人》中对女主人公桑娜心理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了桑娜那颗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无比的心灵。

三、有取有舍,把握重点

语文课文就如我们的数学例题一样,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很多方面的言语表现形式值得学习、积累。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有所取舍,切记‚贪多嚼不烂‛不要每篇文章都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只要训练学生一两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就可以了。

(1)理解课程标准,以课标为导向。

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抓关键词句的理解,要抓篇章结构,要领悟文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品的情感……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中应该必须要遵守的。

(2)联系文章的重点内容,有详有略。

《母鸡》中选择第九节作为重点教学‚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因为这一段提到了母鸡成为了母亲,所以它不再是母鸡,而是母亲,作者的情感也由鸡到人,表达了对天下所有的母亲的赞美,崇敬,这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设计巧妙,融方法于教学中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不是这边教,学生那边就得会用,是急不来的事,得小火慢工。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专门给学生总结、概括写作方法,机械‚告诉‛,而是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

教学中我尝试的方法有:

1、从理解文本的内涵入手,相机学习言语的表达形式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如教学《三人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背小周行,背小周、黄元庆行,拖指导员行。然后再来品读最后一段的‚在那白云下面,一行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理解天上的‚人‛字形大雁,其实就是象征着革命烈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永不分离。学生们只有先理解了文章的故事情节,才能对这一象征意义有所感悟。

2、由学习言语的形式切入,将言语内容的理解渗透其中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三小节时,问学生:同样是写雪为什么落在不同的物体上时用的动词却不一样呢?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让学生明白作者描写了雪景色彩的变化之美,也可见作者用词的巧妙,以及匠心独运!

五、具体方法

1、巧妙练习。《鸟是树的花朵》的题目很有韵味,很有美感。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到题目的巧妙?我在学完全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

鸟是树的花朵,鸟为什么是树的花朵?鸟是树怎样的花朵?这个题目好在哪儿?因为鸟给冬天的树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鸟和花在颜色上、形状上是那么的相似。鸟是树一年四季的花朵。这个题目写出了作者对鸟的赞美和喜爱。由此你还联想到了什么?雪是冬天的精灵;小草是大地的地毯;鱼儿是水的花朵……这样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诵读感悟。

如《唯一的听众》中描写老妇人的语言非常优美,让学生反复美读。这样诗一样的语言,我们只须反复诵读,领略文字之妙、语言之美。正所谓,学生理解不了,就让他们读出来,以读代讲。

3、学会鉴赏。《秋天的怀念》中,最后一段对菊花的描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品读,发现,这不单单是在写菊花,其实是借菊花表达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那热烈开放的菊花也象征着作者已经摆脱了心理的阴影,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要快乐勇敢的活下去。学习作者侧面衬托的写法,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提高阅读的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探索,认真研究的话题。

第四篇: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有效“讲授”——讲的精一些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能够更好地剖析课标与吃透教材,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优化的教学策略等,是教师协作探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集体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如:在备《空气》这一节内容时,对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怎样让学生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呢?在集体备课时有一老师提出:增加一个演示《白糖与铁屑的混合 》的实验,将白糖与铁屑混合后,再将磁铁放在混合物的上方,学生可观察到磁铁将铁屑吸引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能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2.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应该在备课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备好学生。备学生主要是针对两个层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有学习障碍两个方面。老师要认真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然后了解学生学习习惯等情况,在对不同班级的授课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讲授第四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

二、有效“提问”和“讨论”——问的巧一些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在备课、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换位思考,预想学生的提问,教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会想哪些问题?”。“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对学生采取“微笑、激励、共鸣”,促使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学习。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1、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

2、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应用,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时,可利用学过的“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现象的不同”,提出:其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续的遐想中。

三、有效“实验”——做的美一些

1、不断地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一般而言,教材中的实验比较典型,这些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进度的问题,会把一些基本的演示实验省略不教,上课就是纸上谈兵,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停留在理论的表层。既然学生看不到实验现象,就谈不上实验结论的推导,科学的思维品质更是无从谈起。只有学生真切的体会实验的发生和过程,才会理解物质之间的变化,才会开始学会学习化学,如果只是口说无凭、甚至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达到简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学生便对学习丧失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化学教师的作用除了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更在于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

四、有效“反思”——想的多一些

因为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要回顾课堂中的不足和亮点,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效果。

1. 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身为教师一直在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是非常关键与必要的,反思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①预设教学效果很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好;②预设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教学效却不好③预设教学效果不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④预设教学效果不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很好。教师按照以下四种情况分析自身属于哪一种,然后剖析其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然后找到改进的方案与措施,唯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教师课后的听课反思

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就是在听课反思中发现教学的种种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本学科听课,也可以跨学科听课,不断地进行听课反思,积累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就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前提,有了教学目标,也就有了教育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按计划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进程。学生也就可以在这样的基本框架内去学习和体验。这些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构成了整个成长历程的总和。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却没有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教师很随意,想怎样上就怎样上;学生也很随意,玩得开心就很满意。经常会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一节或是枯燥无味的文化课,或是乱成一气的游戏课。我们说,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要的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基本条件、认知结构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一)、 教师角色定位

在有效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为自己正确定位,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

1、角色转换

我们以前的课堂只需要“传授”,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照本宣科”,一句一句的教,不照顾个别特殊的学生,对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然而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传授者”向“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2、方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几乎是“口耳相传”,教师往往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而学生则是完全地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课堂也出现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由教师一人“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加强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明确自己的任务导向,把课堂教学组织好,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师应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际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的速度、难度及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行为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老师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教师的教学行为切实地关系到每位学生。如何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发展。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5、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自如的技能,而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策略。

(二)、学生角色定位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3、学习策略

(1)、 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2)、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上一篇:专业满意程度调查报告下一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