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47例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2022-09-11

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临床最主要的病原菌。其感染有难治性, 持续性的特点, 近年来新生儿感染有上升趋势。为调查我院新生儿科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感染的发病情况, 临床特点, 药敏的敏感性现状。我们总结了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的病原学检测确诊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将符合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诊断标准, 并经病原学检测证实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47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对47例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患儿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细菌药敏结果、治疗及转归作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47例患儿中, 男33例, 女14例;足月儿25例, 早产儿22例。入院日龄<7d的24例, >7d的23例。原发病:早产儿22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例,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4例, 低血糖、先天性心脏病各2例。

2.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鼻塞、咳嗽27例 (57.4%) , 唇周发绀26例 (55.3%) , 气促24例 (51.1%) , 拒乳11例 (23.4%) , 发热7例 (14.9%) 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20.09/L 11例 (23.4%) , CRP增高者35例 (74.5%) 。X线表现:双肺或单肺斑片状阴影21例 (44.7%) , 双肺纹理模糊20例 (42.6%) , 双肺或单肺斑片状阴影伴肺不张2例 (4.3%) 。

2.3 细菌药敏结果

47例患儿共检出47株肺炎克雷伯菌株, 其药敏结果见表1。47株菌株有23例为院内获得性感染, 24例为院外获得性感染 (入院当天获取标本并确诊) 。经超广谱-内酰胺酶检测, 20株为阳性, 阳性率为42.6%。

2.4 治疗结果及转归

首先按经验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随后根据痰培养药敏结果适时调整抗生素, 必要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47例中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其余46例全治愈。

3 讨论

肺炎克雷伯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 为人呼吸道, 消化道及周围环境的常属菌, 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 是最常见的产ESBLs细菌[1~2]。口咽部定植是克雷伯肺炎发病的重要条件,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细菌便可经呼吸道进入肺内引起肺部感染。在临床上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3]。从本研究中获知:患者原发病越重, 获得感染的可能性越大。47例患儿中伴有程度不同的原发性疾病35例占74.4%。其中23例为院内感染引起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肺炎, 而早产、低体重儿17例占73.9%。

本组资料表明:大部分感染不具有典型性, 多以鼻塞、咳嗽、呼吸急促、唇周发绀、纳差等表现, 与一般呼吸道感染无区别, 故需要仔细观察病情, 早期发现, 及时血常规及病原学检测, 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以取得救治成功。耐药性高, 治疗较困难, 是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一大特点[4~5]。肺炎克雷伯杆菌易产生-内酰胺酶 (ESBLs) 和BushI组-内酰胺酶, 导致细菌对青霉素, 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内酰胺菌素产生耐药。本组资料显示47株病菌中已有20株产生ESBLs, 药敏显示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达100%;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头孢吡肟等耐药率达70%以上。导致临床用药困难, 住院周期延长,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组病例对亚胺培南敏感率达100%, 但此药抗菌谱广, 价格贵, 易造成二重感染, 也对患者经济造成负担, 造成医疗费用的增高。对于氨基糖苷类敏感率达60%以上, 由于其肾毒性损害, 对新生儿不作为临床常用药;喹诺酮类敏感率达90%以上, 但由于动物实验对软骨生长有抑制作用, 一般情况也不作为首选药物, 非不得已, 应由家长同意方可使用。

摘要:目的 了解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的临床特征。探讨该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确诊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47例患儿临床特点及药敏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中有37例伴有基础疾病。临床征状以咳嗽, 唇周发绀, 呼吸急促为主。47例中, 超广谱-内酰胺酶 (ESBLs) 检测阳性克雷伯杆菌为20例, 对多种抗生素均有交叉耐药性。所有检测菌株对氨基糖甙类、奎诺酮类、ESBLs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及碳青霉类抗生素敏感率较高。结论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 多有伴随疾病, 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依靠病原学检侧并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治疗应根据药敏测定结果 , 合理选择有效抗生素, 防止耐药菌株产生。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李龙, 李明珠, 古丽巴尔.45例危重新生儿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分析[J].新生儿科杂志, 2004, 19 (4) :172~173.

[2] 夏世文, 付春花.2003~2005年新生儿感染常见致病菌及耐药性的变迁[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 (5) :271~273.

[3] 常明, 杨莉, 顾绍庆.机械通气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9, 16 (5) :447~449.

[4] 杨军, 赵宏, 封志纯.机械通气早产儿下呼吸道定植细菌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7, 14 (5) :390~392.

[5] 刘宝风, 李立芳, 贾融和.早产儿医院细菌感染病原学分析及预防[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7, 22 (2) :110~111.

上一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下一篇:将新媒体融入到平面设计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