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探索与实践

2022-09-10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内容, 还需要提高实践能力[1]。该课程学习难度大, 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大影响, 因此, 我们应重视该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电类及相关专业人才[3]。在笔者长期从事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地大胆尝试和探索, 提出新的教学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 传统的教学模式

“电子技术基础”作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教学方法既有与一般教学方法的共性, 又具有体现自身特点的个性。教学方法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输知识技能;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围绕教师转”, 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被激发出来, 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不断扩招, 不断扩大的招生数量势必会带来入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如从前, 一方面, 学生入学时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在下滑, 另一方面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却逐年提高, 为解决这类矛盾, 急需探索具有新思路、新措施的新的教学模式[4,5]。

2 运用“点-线-面-体”教学法,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2.1 提倡“点-线-面-体”教学法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 首先应从教学方法入手,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体系, 强调点带线、线带面、面带体的“点-线-面-体”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着重于拓宽学生视野,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体系, 构建整体知识结构, 杜绝“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现象, 突出同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不同课程之间联系, 树立“大工程”、“大系统”概念。例如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三极管为中心将全书分为基本放大电路、功放、反馈、运算电路等六大部分, 这样只要同学抓住三极管这一核心, 由一点 (三极管) 连线伸展形成平面 (六个部分) , 再由平面带全体 (将各章节内容充实) , 这样“点-线-面-体”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全方位把握知识体系, 另外, 又将整体课程形象地比喻为扬帆远航的舵手, 学会后如同掌握人生航船的航向, 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各种类型的个体培养成对国家人民有用的人才, 应着力推广实施多元化教学,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平台, 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要求, 努力做到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主要体现在分层次、分阶段、分级别三方面, 现具体阐述如下。

分层次是指按照同学今后发展不同分为深造型、就业型;偏理论型、偏实践型和二者兼顾型, 就前者同学引导他们注意研究内容的理论深度, 公式推导, 而后者则以实际应用和训练动手能力为主, 加大实验及应用实例讲解。

分阶段:将一学期的课分成若干阶段, 每段学习完成后及时归纳知识体系, 并给出自测题目以供对该阶段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这样可以做到“段段清”。这样顺理成章的学到期末, 学生并不觉得课程难学。

分级别:即常说的“分级教学”, 跟据学生基础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适当增加课程难度和信息量, 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则注重双基教学, 当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减授课难易程度, 最终争取使得基础好同学“吃好”;中等同学“吃饱”;基础差的同学“吃够”。

3 适应当前发展, 努力培养“三双”型人才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应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以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着力探索新型“三双”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师”“双语”“双会”。

所谓“双师”是指高校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应努力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理论知识的“工程师”可以独立完成较复杂系统的设计工作;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即可以作为“技师”, 实际操作该系统并不断改进完善之, 这就是所谓“技师”+“工程师”的“双师”培养模式。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加强学生动手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潜力。我校建立了多个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如电子技术应用工程实践实训基地, 主要让同学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实验箱”自主设计各种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相对应的电子线路;EDA工程实践基地学生主要学习PROTEL, EWB, MAXPLUS_II等软件, 使学生毕业后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校的“电气工程实践”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所谓“双语”是指英语+汉语教学, 这里指的双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选用英语教材或用英语讲课) , 但和上述双语教学并不矛盾, 重点强调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适当增加专业术语的英文, 进而进一步扩展到国外芯片的英文说明, 最后使学生尽快掌握参考外文资料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面。当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情况增加一方面或几方面, 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逐步熟悉英文环境, 因为毕竟电子行业国外发展较国内更快些, 让学生尽早涉及英语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有利;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 环境条件的限制, 内容上可多可少, 时间上可随时插入。经过几届同学试用效果较好, 笔者认为远期效果更佳, 特别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或深造会大有裨益!

所谓“双会”是指使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一方面, 高校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教师的首要的任务是使授课对象学会所传授的知识, 但我认为这只是初级的阶段,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里我要说每位教师都希望他的学生将来比他更优秀, 因此只单单停留在“学会”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学会怎样由未知到已知, 在教学中应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多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在学生毕业之时, 我们才可以放心的让他们步入社会, 去续写开拓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前程。

4 教学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在同学中有较好反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经过一学期学习, 多数学生头脑中已构建起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

(2)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普遍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 表现在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积极性及人数逐年提高。

(3) 学生成绩普遍提高, 不及格人数明显减少。

以上是该教学法的优点和所取得的成效, 但还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 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现象成绩好的同学更优秀, 可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上获奖, 但也有个别同学成绩不理想, 虽有进步但成绩依然较低。

(2) 由于个别学生基础相对较差, 上述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对其收效甚微。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正努力寻求改进方法, 当然, 也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5 结语

为解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差距, 使毕业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为就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笔者提出了一种“点-线-面-体”立体化教学法, 构建“三双”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综上所述, 电气信息类专业应当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努力培养出通专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从当前实际出发, 提出了“点-线-面-体”立体化教学法, 努力培养“三双”型人才, 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关键词:教学改革,“点-线-面-体”教学法,“三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颖, 侯建军, 黄亮.“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30 (2) :4~7.

[2] 刘军红, 马海杰.电子类课程“三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6:99~100.

[3] 邓元庆, 关宇.电子系列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与示范教案[J].中国电子教育, 2006, 3:58~62.

[4] 刘春颖.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全方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3:98~99.

[5] 唐莺, 飞兵, 单庆晓.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J].教学研究, 2006, 29 (2) :152~153.

上一篇: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探讨下一篇:浅谈野外地质钻探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