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

2022-09-26

第一篇:20世纪中国文学经验

为20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最终版)

1998-1999年文学争鸣实录•为20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

【作者】葛红兵

一、作 家

20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20世纪的时间段里,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

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书上流光溢彩的人倒是应当感到汗颜,他们应当羞愧而死。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了一种理念、一种意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人,又当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不是怯懦吗?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是他学医失败的结果,相比较而言,他的医学成绩实在是不敢恭维,甚至他所敬爱的藤野先生对他的医学课堂笔记和考试成绩也是非常不满意的,鲁迅的课堂笔记交到藤野那里总要被改得一塌糊涂,改动之多似乎鲁迅不会做课堂笔记。一个号称为国民解放而奋斗了一生的人却以他的一生压迫着他的正室妻子朱安,他给朱安带来的痛苦,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压迫者。因为童年长期的性格压抑以及成年以后长期的性压抑.鲁迅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性变态?高长虹对鲁迅的观察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道理?创造社作家说他“世故老人”,对于鲁迅的为人,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终其一生,他没有一个地位比他高的朋友,我们不必忌讳他的嫉恨阴毒,他的睚眦必报。仔细想一想难道鲁迅的人格真的就那么完美吗?他为什么在“文革”期间成了惟一的文学神灵?他的人格和作品中有多少东西是和专制制度殊途同归的呢?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哲学有多少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相同一呢?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相信过民主,在他的眼里中国人根本不配享有民主,他对胡适等的相对自由主义信念嗤之以鼻,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文革”中红卫兵那种造反有理的观念正是这种思想的逻辑延伸)。

让我们再看看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名人吧。丁玲,丈夫为国民党杀害,尸骨未寒她就在南京和叛徒冯达同居,并且在解放以后对深知她的底细的沈从文加以迫害,要知道沈从文曾经是她和胡也频有“大被同眠”之谊的好朋友,沈从文还在胡也频遇难以后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过丁玲。既然提到沈从文,就让我们说说这位极富天才的小说家吧,他解放以后曾经揭发他的学生萧乾和帝国主义有勾结,而萧乾呢?同样也揭发他的老师,以致于沈从文临死都不能原谅他,不要这个学生参加他的葬礼,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性命上的理由,逼迫他们这样互相揭发。老舍呢?他的死仿佛证明了他的清白,可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死不是对现实的抵抗,相反是对现实妥协屈从之后依然得不到现实的认可的产物。现在,人们都在赞美钱钟书,他仿佛已经是中国的“文化昆仑”了,甚至有人专门穿凿附会了一门神圣“钱学”,可是钱钟书这样的人,他在“文革”中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他实行的是乌龟哲学、鸵鸟策略,他假装专心于学术,对周围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事情视而不见,强权之下,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人格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有什么资格做“文化昆仑”?如果这样的人也能算是文化昆仑,那么我们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们太容易原谅别人,仿佛一份阡悔就可以将过去一笔抹去。巴金,他写了一份忏悔书,我们就原谅了他,重新拜倒在他的脚下;周扬,他只是检讨了一下,我们就认为他真的是好人了。中国的文人善于出尔反尔,你如何能信任他?如果再来一次“文革”,他们又当如何?难道还不是一个变数?唐弢这个将鲁迅当成师傅的人,一旦坐到牢里就彻底地忘记了师傅的好处,“文革”中他在四川坐牢的时候写交代材料,对鲁迅就采用了揭疮疤的方法。

让我们看看另外一些作家。端木蕻良对萧红、杨骚对白薇、茅盾对孔德浊都是始乱终弃的典型;郭沫若面对强权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敢保护,这样的人我们能希望他有什么信念?有什么意志?他能承担什么?能抵抗什么?又能维护什么?

想一想萨特,他借《苍蝇》、《脏手》两剧在捷克斯洛伐克演出之际,勇敢地走上舞台,公开声讨苏联的侵略行径,当法国左派的《人民事业报》受到法国政府的压制时,他挺身而出,走上街头叫卖,他还积极参加和声援1968年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对学生示威的行为表示赞赏„„同样是一个作家,和人家相比,我们这些作家有什么?人家那是20世纪的良心,我们呢?我们的作家在干什么?

20世纪中国作家总体人格形象不佳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一份反面意义上的人格遗产。当然这不能过多地责怪我们的作家。

“五四”启蒙主义者自我人格塑造的过程中遇到了“劳工神圣”观念的侵袭,他们的人格失位了,鲁迅这样的自我主义者尚且在人力车夫的面前感到自我的渺小,可见“劳工神圣”的这种观念对启蒙主义者人格自信构成了怎样的打击,而《讲话》发表以后,作家和劳动大众的关系更是由启蒙和被启蒙倒转成了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知识分子的人格彻底地被挤压而萎缩了,他们被迫接受了这样的自我意识:他们连工人和农民都不如,如果说五四时期是知识分子自己将自己当成了“小人”,而《讲话》以后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机构有理论、有组织地将知识分子当成了改造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已经毫无身份感了,他们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百姓,甚至将自己看成了比一般百姓更低贱、更无聊的阶层,这个时候你叫他们怎么形成自我意识,怎么对自己的人格提出要求?而到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更是被当成了专政的对象,平均每两年一次的知识分子修理运动,使知识分子被彻底地击垮了,中国作家的人格垮台了,他们失去了一个作家的良知,进而是一个人的良知,正义感消失了,勇气消失了,留下的是一份苟活于世的圆滑与世故。

圆滑与世故,这样的词语怎么能用到作家的身上?可是,你却不得不用这样的词语。问题是今天中国的作家,在自由来临,他们终于可以讲真话,做正经事的时候,他们依然没有醒悟,他们更世故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他们比谁都下海快,比谁都更计较金钱上的得失,作家穷了?前几年他们叫得特别响。是他们真的比工人、农民更穷吗?不是的,他们只是比那些发了横财的暴发户穷一点儿而已,可是他们会叫唤,我想问他们,他们凭什么叫穷,凭什么一个国家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养活他们?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他们凭什么向国家伸手?仅仅是因为国家养了他们养得不够肥、不够壮吗?一个作家,他应当用他的作品说话,用他的作品养活自己,而不是做机构的附庸,做一个办公室里的寄生虫,被政府养着的人只能叫公务员,他不配拥有一个作家的称号。

近几年文坛战事频频,硝烟弥漫,可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立场上的冲突,甚至连观点上的交锋都没有,有的只是义气之争,名位之争,他们正在重演“文革”中知识分子窝里斗的戏剧——我要提醒读者注意,“文革”中,作家的死亡(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的死亡)根本用不着专制者动手,真正痛下杀手的是作家自己,他们互相残杀,他们窝里斗,某种程度上说,“文革”的窝里斗,似乎还可以理解一些,那时的窝里斗就如同罗马奴隶角斗场里的斗奴,主子在上面看着,不斗不行.斗就是你死我活,那时的斗还有一个性命上的理由,现在呢?没有人要你斗了,可是还在斗,为了蝇头小利(有时候是一个奖,有时候是一个作家的头衔)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放弃了自己的使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人,甚至比一般人更低。而不参加窝里斗的人,在中国都做不了作家,他将被排斥在“作家”圈之外,像王小波这样的人,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说他是作家,他也领不到作家工资,死了肉体消灭了,就更不是什么作家了,现在许多人当他是作家来捧,实际上是臭他。

二、作 品

让我们来看看作品吧!20世纪给我们留下的大师级的作家太难找了,那么,我们能不能退而求其次,找到一些经典作品呢?它们完美无缺,看了让人欲泣犹止,它们代表了人类对自身感性生命的认同和张扬,代表了人类自我表达、自我认可的新的水平,它们发展了文学表现的能力,扩大了文学表现的范围,提高了文学表现的品位,进而它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崭新的表现图式,这样的作品有多少?

先说语感。我曾经将巴金《家》中的一段话朗读给我的学生听,结果学生们大笑不止,世界上还有这样不堪入耳的文字?竟然还是经典作品!在我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南方作家在汉语感上大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么是欧化味道太重,读起来像是翻译作品,要么是方言味太浓。巴金、鲁迅的语感都有这个问题。鲁迅作为一个绍兴作家,他的文白杂糅、半阴不阳的文字实在别扭,像是和读者扭着劲,有些作家的作品简直没法读,让人怀疑这些作家到底有没有操纵语言的能力,像《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中的小说卷,其中许多是不忍卒读的,如庐隐(来自福建)的《海滨故人》、冰心(也是来自福建)的《超人》等,北方作家在这方面好些,他们对现代白话汉语的把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白话汉语本身就是以北方方言为语汇来源的,这方面老舍还说得过去,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个人是真正说中文的中国作家,其他的作家都有点儿洋鬼子腔,或者是土老冒儿——他们没办法脱离他们的方言,或者脱离他们的外文阅读惯性,用真正的汉语言表达思想有疙瘩,周作人、鲁迅兄弟是这样,废名是这样,郭沫若是这样(如他的《喀什美萝姑娘》等等),巴金也是这样,当然,那时处于现代汉语创立期,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没有规则,没有范本,但是语感就是语感,鲁迅的涩、周作人的枯、巴金的嫩、郭沫若的粗、赵树理的俗、张爱玲的直„„总之,我无法找到真正文质彬彬的语感。现代汉语到底应当有一种什么样的语感质地呢?中国作家还没有什么人把握得好的,例如,贾平凹,本来他似乎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但是当他故意将自己搞成一个古色古香的人时,他的古不古、今不今的语感让人如鲠在喉,他的许多散文以及《废都》等小说就是如此。张承志写《北方的河》时语感很好,可是到他的小说封笔之作《心灵史》时,我们已经看到,他的语感丧失了,有的只是毫无节制的徇情,他失去了自控的能力,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了。王朔,我得说王朔是当代语感最好的作家,他的语言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他的语言是诞生在民间的、真正的中国民间的语言,是丰满的、健康的、富于生命活力的语言,没有假士大夫的腐气,没有假知识分子的酸气,没有小女人的鸹气,也没有老男人的霸气,他的颠覆性写作完全来源于他对语言的良好直觉,他的颠覆性姿态不是假装出来的,是根源于他在语言上的本能的,而且,王朔有多方面才能,他掌握语言的能力是杰出的,不仅他的叙事,而且他的抒情,描写都很过关。但是,王朔的叙事格局不够大气,这很致命。

再说文体。鲁迅的《野草》单独看无比伟大,太本质了,它将人的内在表现得很本质、很地道,但是和尼采一比较,我们就发现了太多的相似性;他的小说《狂人日记》等等,在中国是独创的文体,但是跟果戈理、安特莱夫等的血缘联系就使它们逊色了一截。只要我们看清了胡适和庞德,曹禺和奥尼尔,冰心和泰戈尔,巴金和左拉,艾青和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等等之间的特殊联系,上述中国作家在文体上的成就我们只能降一级来看。

上述情况,和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观念有联系——“拿来主义”的急功近利的引进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文体的症结所在,鲁迅实际上是一个半成品的大师,他的短篇小说我们可以列出许多绝对优秀的作品,但找不到一部让人一看就彻底奠定了鲁迅地位的,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篇,更没有长篇小说。鲁迅在文学上是半成品的大师,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否定是有力量的,但是他的“拿来主义”使他在否定东方的同时站在了肯定西方的立场上,现在看来这种“拿来主义”思想已经构成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总体欠缺,它使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处在西方化之中,没有对东西方的双重否定进而建立超越于东西方既有传统的第三种文学的气魄和胆识,因此,我们说鲁迅伟大,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鲁迅深刻,是指他的思想意义,特别是指他对中国传统的批判能力,单纯地从文学上讲,似乎说服力不够,有的人为鲁迅没有能得到诺贝尔奖抱不平,我说没有什么可以不平的,这很正常,鲁迅不该得。

正是这种拿来主义的写作方式,导致了中国文学在文体上的总体性欠缺,20世纪中国文学成了西方文学的子学。新时期以来,某些“新锐”作家言必称博尔赫斯、卡夫卡、昆德拉、罗兰•巴特„„让人笑掉大牙,真懂这些外国作家,让人还可以原谅,不懂的,瞎说八道,不以为耻,还趋之若鹜,让人恶心。但是中国新时期的文学似乎就是这样过来的,例如朦胧诗,实际上只是将诗歌回归到它正常的抒情体式上来,只是一次诗歌写作上的拨乱反正而已,根本不具有文学本体上的创造意义,至于新写实派,只是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世纪末翻版,现实主义回归派那就更不用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虚伪的假仁假道的写作,毫无立场,文体上更无创造性可言。也许值得一提的是先锋写作,可惜马原以后,中国的先锋写作成了马尔克斯这样的人在中国招收徒子徒孙的道场。如今,马尔克斯的亡灵不见了,先锋写作也就衰微了,先锋精神更是早已消弭不见,写作的写作学动机让位给了金钱、读者缘以及政治上的动机,文学上的先锋精神已经没落。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纵向脉络来看,抒情小说一脉,在文体上的创造性要强一些,例如废名、汪曾祺,但是这种小说缺乏大气,走了小说的偏门,不能说有多么不得了。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作家,是创造了既不同于中国文学史上既有表现图式,又不同于外国文学史上任何文学表现图式的独特的文学表现新图式的。大多数作家在二者之间选其一端而用之,是拿来主义的,而不是独创主义的,中国在20世纪根本就没有出现类似于普鲁斯特、马尔克斯、福克纳这样的具有独创性的文体家,也没有在文学表现图式的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经典的作品,最近看刘震云的系列长篇,《故乡面和花朵》是不错的,有一种文体上的创造性在里面,但是他的语式太过夸张,感觉铺张得太过,小说一有语言上的奢靡、浪费、狂欢的气氛就不对劲了,小说写得喋喋不休、像老女人的唠叨,让人受不了,恐怕这个路子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三、大结局

20世纪中国,有的只是两种写作。一种是青春期冲动型写作,写感性、写冲动,以情感为中心。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比较欣赏这部分文学,它至少是本真的、属人的,性成了反抗压抑的手段,感情成了生命的中心,个人成了价值的源泉。卫道士害怕这种文学,害怕人民认可自己的身体性欲望,害怕人民情感冲动。另一种写作则是思想型写作,这种写作被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称为“卖身契”写作。

总体上看,中国20世纪文学是思想大于审美的文学。那么,既然加世纪中国文学是思想大于审美的文学,到底中国20世纪作家中有没有诞生伟大的思想家呢?我看没有,这就是结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结局。等他们搞完了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他们发现已经是世纪末了,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

请原谅我的悲观和刻薄,自我陶醉从来只是政治官僚上报业绩时才会有的心情,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人都会对加世纪中国文学感到遗憾,那么多天才作家.在他们的盛年迅速地枯萎了,那么多有信念的作家最终成了良知的敌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荒芜的世纪里,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感到沉重吗?这是末世,一切腐朽的正日益暴露出它衰颓的面目,一切期待的正被更急切地期待,可是我们听不到新生的宣言、涅槃的预告,暖昧的依然暧昧,模糊的依然模糊。那就让我们回首往事,重温20世纪这个光怪陆离的时间段吧。让我们想一想这个行将离去的世纪,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遗产?

这注定是一份贫乏的遗嘱,反面教训多于正面价值。但是,新生的人们却注定将在这份遗产上开始他们新的文学纪元,他们必须接受这份遗产。

第二篇: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目录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

夏曾佑1865-1924《中国古代史》(《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孟森1868-1937《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

梁启超1873-1929《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1927《观堂集林》

陈垣1880-1971《明季滇黔佛教考》

岑仲勉1886-1961《隋唐史》

金毓黻1887-1962

李大钊1889-1927

胡适1891-1962

郭沫若1892-1978

顾颉刚1893-1980

范文谰1893-1969

钱穆1895-1990

傅斯年1896-1950

李济1896-1979

翦伯赞1898-1968

周谷城1898-1996

吕振羽1900-1980

向达1900-1966

侯外庐1903-1987

韩儒林1903-1983

尚钺1902-1982

齐思和1900-1980

邓广铭1907-1998

吴晗1909-1969

白寿彝1909-2000

邵循正1909-1973

夏鼐1910-1985

谭其骧1911-1992

唐长孺1911-1994

陈梦家1911-1966

胡厚宣1911-1995《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中国史学史》 《史学要论》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古史辨自序》 《中国通史简编》 《先秦诸子系年》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安阳》 《历史哲学教程》 《世界通史》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穷庐集》 《中国历史纲要》 《中国史探研》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朱元璋传》 《民族宗教论集》 《中法越南关系史末》 《考古学论文集》 《长水粹编》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尚书通论》 《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

第三篇:20世纪中国小说一百名

4. 《传奇》(作者:张爱玲) 7. 《台北人》(作者:白先勇) 9. 《呼兰河传》(作者:萧 红) 10. 《老残游记》(作者:刘 鹗) 11. 《寒夜》(作者:巴 金) 13.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 14. 《财主的儿女们》(作者:路 翎) 17. 《死水微澜》(作者:李人颉) 22. 《马桥词典》(作者:韩少功) 23. 《亚细亚的孤儿》(作者:吴浊流) 24. 《半生缘》(作者:张爱玲) 25. 《四世同堂》(作者:老 舍) 26. 《胡雪岩》(作者:高 阳) 27. 《啼笑姻缘》(作者:张恨水) 32. 《孽海花》(作者:曾 朴) 35. 《异域》(作者:柏 杨) 36. 《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39. 《长恨歌》(作者:王安忆) 40. 《吉陵春秋》(作者:李永平) 41. 《黄祸》(作者:王力雄) 42. 《狂风沙》(作者:司马中原) 43. 《艳阳天》(作者:浩 然) 44. 《公墓》(作者:穆时英) 45. 《旧址》(作者:李 锐) 46. 《星星月亮太阳》(作者:徐 速) 47. 《台湾人三部曲》(作者:钟肇政) 48. 《洗澡》(作者:杨 绛) 49. 《旋风》(作者:姜 贵) 50. 《荷花淀》(作者:孙 犁) 51. 《我城》(作者:西 西) 52. 《受戒》(作者:汪曾祺) 53. 《铁浆》(作者:朱西甯) 54. 《世纪末的华丽》(作者:朱天文) 55. 《蜀山剑侠传》(作者:还珠楼主) 56.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作者:于梨华) 57. 《浮躁》(作者:贾平凹)

58.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作者:王 蒙) 59. 《玉梨魂》(作者:徐枕亚) 60. 《香港三部曲》(作者:施叔青) 61. 《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 62. 《倪焕之》(作者:叶圣陶) 64. 《桑青与桃红》(作者:聂华苓) 65. 《蓝与黑》(作者:王 蓝) 66. 《二月》(作者:柔 石) 67. 《风萧萧》(作者:徐 讦) 69. 《地之子》(作者:台静农) 70. 《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 71. 《古船》(作者:张 炜) 72. 《酒徒》(作者:刘以鬯) 73. 《未央歌》(作者:鹿 桥) 74. 《沉重的翅膀》(作者:张 洁) 75. 《果园城记》(作者:师 陀) 76. 《人啊,人!》(作者:戴厚英) 78. 《狗日的粮食》(作者:刘 恒) 79. 《棋王》(作者:张系国) 80. 《赖索》(作者:黄 凡) 81. 《妻妾成群》(作者:苏 童) 82. 《霸王别姬》(作者:李碧华) 84. 《楚留香》(作者:古 龙) 85. 《窗外》(作者:琼 瑶) 86. 《沉默之岛》(作者:苏伟贞) 88. 《古都》(作者:朱天心) 89. 《尹县长》(作者:陈若曦) 90. 《四喜忧国》(作者:张大春) 91. 《喜宝》(作者:亦 舒) 93. 《将军的头》(作者:施蛰存) 94. 《蓝血人》(作者:倪 匡)

95.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趼人) 97. 《冈底斯的诱惑》(作者:马 原) 98. 《十年十癔》(作者:林斤澜) 99. 《北极风情画》(作者:无名氏) 100. 《雍正皇帝》(作者:二月河)

第四篇: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教学设计

<抗战歌曲联唱>教学设计

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秦春荣

活动内容:收集、视听、演唱20世纪抗战经典历史歌曲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抗战历史歌曲,从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重大事件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与音乐学科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为搜集到的历史歌曲配写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和演唱这些经久不衰的抗战歌曲,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3.在分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合作意识,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理解他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通过“今天重唱这些抗战歌曲有什么意义”活动,再现百年屈辱历史和现在繁荣、富强的崛起中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最后在共唱国歌中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实现情感教育。

活动重点 学生通过收集并选择学唱抗战历史歌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历史文化熏陶,在活动中触摸历史,在歌曲中演绎历史,在吟唱中感悟历史。由感性到理性,对中国近代抗战史上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感触的历史时期和事件进行再认识。

活动难点

配写背景介绍词。背景介绍词可参照教材八上14—16课提示,捕捉那个时代的特点和老百姓的心声。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展现学生的才华和智慧。

活动程序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依据班级活动主题确定本组搜集的歌曲的。

2.教师提出搜集歌曲要求:要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是经典传唱的歌曲。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选择展示方式。

3.为收集到的歌曲,撰写背景介绍,编排本组演示和演唱曲目的次序。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历史学习方法—在歌声中学历史。大家清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同一些歌曲联系在一起。如我们前两天刚学的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马赛曲》,今天就让我们重温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首首气壮山河的抗日歌曲吧!(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请大家展示课下搜集的时代背景和练唱的歌曲。)

联唱曲目可选择《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南泥湾》、《保卫黄河》、《八路军拉大栓》、《歌唱王二小》等。顺序可按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编排。 第一组:《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视频展示小组合唱) 时代背景:(学生代表展示)

1931年“九·一八”,没有太多的预兆,没有太久的准备,这一天就这样来临了,它把中华民族处推向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听,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满眼是国土的沦丧。它将同“九·一八”一起,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以饱含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全国人民尤其是东北同胞悲愤交加的心声,并在声泪俱下的悲痛中,蕴藏着起来抗争的力量,和为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不止的坚强决心。

学生展示完毕,师问:这首歌的曲调如何?为什么会这样的悲伤哀婉呢?(引导学生从历史课本中寻找,并在旋律中去触摸历史的声音。) 第二组:《游击队之歌》——为中华儿女传递抗战激情

学生展示时代背景:《游击队之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视频展示合唱)

第三组:《大刀进行曲》——为中华儿女吹响抗日号角 (视频展示并合唱)

师问:这首歌唱出了什么样的旋律气势?

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它以惊天地泣鬼神、气壮山河的气概,燃烧的激情,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军民为抗击侵略者去冲锋陷阵,并最终敲响了日寇必然灭亡的丧钟!

第四组:《八路军拉大栓》、《歌唱王二小》——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视频展示小组合唱,会唱的同学也可以跟着唱)

师问:除了嘎子、王二小这些小英雄外,你学过的或者你还知道有哪些革命小英雄?学生依次答出刘胡兰、董存瑞等,紧接着老师引导一个,机智勇敢,乐观向上的出色侦查员;一个,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的放牛娃,他们两个共同演绎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的时代最强音!千千万万的嘎子和王二小在革命的接力棒下,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薪火精神。 第五组:(视频展示并合唱)《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师问:“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得出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和国民党人共同谱写了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新篇章,它是“中国灵魂的怒吼”。

第六组:《南泥湾》——延安精神的象征

(学生代表展示时代背景):烽火连三月的故乡,没有在封锁的雨水里枯萎,而是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的歌声响遍祖国大地,延安精神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随着南泥湾的歌声被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第七组《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共和国

(学生只展示背景)师问:这首歌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定为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它的旋律是那样铿锵有力;它的旋律是那样嘹亮雄浑、激越悲壮,似冲锋的号角,如进军的战鼓,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勇气、斗志和信心,是我们中国人民心中的一首永远的歌,是我们中国的象征。

教师认真观看,在小组展示结束后提出“今天重唱抗日歌曲有什么意义?”的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为了拓展学生思维,展现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图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场景、屠呦呦获诺贝尔、里约女排获金、g20峰会、天宫二号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

结束语:同学们,刚才大家所展示的歌曲,只是抗战中的一个缩影,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抗日救亡。历史已成过去,历史不容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传承抗日精神,捍卫中华名族的尊严,去谱写中华名族复兴的新篇章,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呢?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已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同学们,还等什么,抗战的号角已吹响,全体起立,共唱《义勇军进行曲》中结束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无奈——抗争 (不屈不挠、团结一心、乐观主义精神)——传承抗日精神

第五篇:《20世纪以来汉语中的外来词浅析》

上世纪初始,兴起了外来词的研究热潮,在外来词的界定、来源等方面建树颇多。汉语外来词主要来源于英语、日语、韩语、俄语等,源自少数民族语言是一种特殊现象当然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在多次的学术探讨中,学者们对于如何对外来词分类,分为几类至今没有统一口径,所以最深入人心的分类方向还是外来词的译介方式。所以,本篇文章在综合学对界外来词来源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根据外来词的分类分别展开研究与探讨,尤其注重于字母词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对汉语外来词形成新的认识,便于生活应用。

关键词:外来词;现代汉语;语言接触;汉语影响

第一章

外来词研究概述

第一节

外来词的内涵及类型

一、汉语外来词的内涵

一直以来,学界对外来词的内涵问题,并没有一致权威的认定。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应该明确区分“外来词”、“外来语”、“借词”这三者之间的概念。通过对学术界各位老师研究成果的学习,我也根据实际情况获得一些想法,以下就是我对外来词的一点拙见。

我认为,三种概念是可以统称的,也就是说外来词既可以称为外来语,又可以称为“借词”,是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语音和形式都借鉴外民族语言从而表示一种新意义的词汇。其中,“外来词”这一名称最为普遍,也得到了学界大部分学者的认可,比如说:郑奠、高子荣等。我国当代语言学家史有为先生也认为,外来词与外来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共称的。包括最早叫“外来语”的是第一本现代汉语外来词词典。另外,岑麒祥先生使用的是“外来词”这一名称。由此可见,将“外来词”又称为“外来语”这一观点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可,我也十分赞同这种观点。最后,关于“借词”,有人提出了和史有为先生不同的想法。就比如说,黄、廖版本的《现代汉语》将借词作为外来词的一种别称;也有人支持将借词与外来词明确区分开来,持这种观点的有高名凯、刘正埮两位,他们认为借词只是临时借形的。通过分析就可以可以看出,主要的分歧在于借词的定义,高、刘两位生认为“借词”就是在学习外语以后将外语临时借用在我们生活中,只是拿来用用罢了。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肯定回答经常不说“是”,而是说“OK”,“OK”就是“借词”。我认为,他们二人只是从字面意思理解了借词,也不能说毫无道理,具体还有待我们学界进一步讨论。

综上所述,虽然一直以来对外来词内涵问题的研究都存在较大分歧,但是,根据学界各位的研究成果,可以下这样一个断言:赞同史有为先生的观点的学者是占很大比重的。在这里,我也借用史有为先生对外来词的定义,即“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外来词。”[1]

汉语外来词的类型问题

关于汉语外来词的分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首先,可以根据汉语外来词进入的时间分类,表现最突出的是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其次,从汉语外来词来自的语言来讲,英语、俄语、韩语等都很多;最后,根据翻译的方法分类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度,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中分了四大类。我将吸取前人经验,将第二种分类方法和第三种分类方法相结合在后文进行详细阐述。

根据汉语外来词进入的时间来分,这样的分发就带有一定的历史特征,与我们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很有可能带有宗教或者社会色彩,但是这样的分类方法的分类依据更加明确。根据汉语外来词的词源来分,主要问题在于外来词词源过多,这样的分类方法种类多而杂,但是,这样的分类更加详细,一目了然。最后根据译介方式分为四类,这可能是最贴合语言学界的分类方法,同样的由于对汉语外来词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执,那么,这四种分类方法是否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同,还存在一定的疑虑。

汉语外来词产生的原因及来源

汉语外来词产生的原因

内部原因

语言遍及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与人之间对话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词语也叫词汇在语言成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我们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外吸收外来词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充实汉语词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而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字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的表达。在社会科技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人们交流不断深入,形成了较为广泛的语言接触,各民族人们相互取长补短,使自身发展。英语是我国外来词最大的来源地,但我们都知道英语是拼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为了适应我国的汉字文化,我们便从读音、构词、书写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科技、文化这三个领域。例如:英语中的“TOEFL”是一种考试制度,在中国被音译为“托福”带有宗教色彩,表示一切顺利的愿望得以实现。再者,语言通过口耳相传传播非常迅速,大批量的中国国民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是外来词出现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倡导向苏联学习,所以,最先出现的是学习俄语的浪潮“布尔什维克”深入人心。后来,我国对外开放,学习世界第一大语言——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外部因素

历史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外来词的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近代以来,中国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他们不仅在国土上打上了印记。外族语言也强烈入侵中国,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就不得不学习、套用。例如:香皂、自行车等。第二,问题存在于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这三个地区与大陆在生活文化上有着特别大的差异,他们在教育上语言学习一直以英语为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在大陆沿海地区开放了一些特别行政区,两岸才加强了沟通,语言才能进一步交融先进入特区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例如:“巴士”一词来自香港。

社会发展的影响

外来词的出现是时代的要求,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每次社会大变革都会有影响,像我们之前谈过的由俄语到世界语的过度就是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另外,文化的发展对外来词吸收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文化的发展伴与科技的进步一脉相承。比如说,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全球化,传播媒介的进步。由印刷时代进入电报时代再到计算机时代,语言接触在一步步的加深,不可避免的吸收汉语外来词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最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也对此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必需有适合的名称,例如“基因”;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让我们的东西走出国门,就赋予他们一些新颖独到的“洋名字”,例如“真维斯”。

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汉语外来词,简单的说就是借自外民族的词,所以它的词源考证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众学者在汉语外来词研究领域一直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方向。但是,对于汉语外来词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历史文化领域,主要通过事物名称、人名、地名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其来源。

直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界的各位学者才开始专门从事外来词的研究,而最早出现的按照汉语外来词词源编纂的词典是高名凯、刘正埮两人共同编纂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笔者也将根据语言学界学者对于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从外来词词源方面在后文进行详细论述。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外来词,我们必须清楚这个词来自哪里,它本来的意义是什么,传入中国被赋予什么新的意义,两种意义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它是通过哪种方式译介的等等。

汉语外来词规范化问题

汉语外来词规范化问题是语言学界一直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只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和努力。汉语外来词规范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术语名词的规范上。但是,随着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外来词的规范问题解决也越来越迫切,当然由于数量的增加,研究难度也就越大。

外来词是对话交流的产物,其作用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民族语言作用于汉语外来词,造成汉语自身体系混乱;另一方面,汉语外来词也借鉴到了许多有益成分,增强了表意的功能,使表达更明确,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所以,针对汉语外来词的不同状况,汉语外来词的规范问题就迫在眉睫,只有明确的整理与规范,汉语外来词才能成为文化交流的优秀成果,促进文化健康发展。针对汉语外来词规范问题,我有以下建议:

坚持“洋为中用”,要准确分析外来词的来源、结构、意义等,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合理的吸收外来词,切忌一锅端。

有关部门制定出相关的外来词规范条例,严格根据条例筛选外来词,选择出真正有助于语言发展交流的外来词。

3.借助现代社会的媒体设备,对汉语外来词的规范与应用进行广泛传播使优秀的汉语外来词汇在潜移默化中进入社会,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丰富我国语言文字库。

综上所述,汉语外来词的规范问题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新的时期就有新的要求。所以,汉语外来词的规范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随着时代的步伐,在新的时期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让汉语外来词汇系统更完善。

源自英语的汉语外来词研究

源自英语的外来词的界定及类型

英语外来词的内涵研究。

关于“外来词”的内涵问题,我们之前也讨论过,主要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而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外来词是否借鉴了意义。为了讨论方便的需要,我们一般采用广义的说法,音意都是借鉴外民族的。众所周知,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而汉语的在世界上实际应用的人口最多,汉语与英语又都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它们不可避免的在生活与工作中产生接触,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两种语言为了表达需要而寻找的一些契合点。可以说,英语外来词在汉语中的队伍是相当强大的,尤其是字母词,字母词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不仅范围大,而且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生活中随处可见。既然使用的比较多,那么使用规范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本文也着重讨论字母词的研究。

英语外来词的分类(根据译介方式)

区分英语外来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从借入类型分,从构词类型分等等。我将从译介方式角度划分出来的类型做简单阐述。

英语外来词中的音译词研究

音译词,顾名思义,就是借自外民族词的时候主要借音,两个国家的某个词的音是相近的。[2]这样的词在英语外来词中的数目来说是很庞大的,最明显的是英语中的”coffee”在汉语中被译为“咖啡”。英语”coffee”的音标写为[k

fi],汉语中“咖啡”的拼音用国际音标可以写为[ka

fei],在读音上具有相似性即辅音相同。像这样类似的词语还有:bonsai:盆栽、ginseng:人参、kowtow:叩头、oolong:乌龙茶等等。音译词在外来词研究中一直作为一个很大的分类结果来研究,当然也取得一定成绩。

英语外来词中的音意兼译词研究

音意兼译词,也就是说汉语中的外来词既借用了英语中的读音也借用了英语中的词义。[3]这个分类名称,我是借自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第五版)中的说法,也是学界比较权威的说法。例如:英语中的”beer”在汉语中借为“啤酒”,英语中的”kar”在汉语中借为“卡车”,英语中的”card”在汉语中借为“卡片”,这些词里的第二个字,是我们对事物的称呼,目的是标注、解释第一个字。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语外来词中的音意兼译词和一般的意译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这里不做详细论述。

音译前后加注汉语语素词研究

音译前后加注汉语语素就是将外来词音译后外加了一个表示意义类型的语素。[4]例如:“桑拿”是英语”sauna”的音译,而借入到我们现代汉语中就被称为“桑拿浴”。“浴”在汉语中是洗澡的意思,“桑拿浴”是具体洗澡的方式。这样的词还有“的士”前面加注“打”成为“打的”,“巴士”加注汉语语速“大”、“中”成为了“大巴”、“中巴”。

借形词(字母词)研究

借形,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借鉴外族语的外表形式。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将英文单词用大写字母缩写或者英文字母与汉字相结合。例如:CD(compact

disc)、WHO(Word

Health

Organization)关于借自英语中的字母词到底该如何分类界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在第二节做详细论述。

源自英语的外来词的字母词研究

汉语字母词的名称、分类界定

汉语字母词的名称与界定

汉语字母词随着外来词研究成果的体现进入学习者的视野,同时得到了很多的瞩目,只是任何一个研究方向总不至于十全十美。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字母词的名称问题,依然是众说纷纭,有“字母词”、“汉语字母词”、“外文字母词”、“外语词”、“英文字母词”等。20世纪90年代刘泉涌先生第一个总结出“字母词”这一概念,但是,“字母词”得到大家的肯定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最早,刘泉涌先生曾主张过两种说法,即“汉语字母词”和“中文字母词”,但是,不管是“汉语字母词”还是“中文字母词”不都是“字母词”吗?一方面,这样的简称更加方便;另一方面,这一称谓更符合社会需要。来自英语中的字母词应该是所有字母词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甚至可以说随处可见。对于字母词的名称学界有这样不同的意见,同样的,关于字母词的定义问题,也是大家一直争议的焦点,几个派别形成了不同的看法。例如:刘泉涌认为字母词就是汉语中带有外文字母或者全部由外文字母组成的词[5];还有以胡明杨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词”要一分为三看待;而于根元又倡导二分法等等,学界对此的看法还有很多,争议大同样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汉语字母词的分类研究

一般认为,在构词成分中带有像A、B、C这样“字母”的词,我们就认定为“字母词”。闻静在《汉语字母词》研究中给出的关于字母词的分类研究是十分清晰明了的,这里我们借助她的分类方法,再进行补充。21世纪初,我国首次出版了特地集中字母词的辞书即《字母词词典》,借助我们汉语词语的结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复合式

有汉语语素参与构词的,即汉语+英文字母

如:卡拉OK、X光、维C、AA制

(2)缩略式

由英文缩略和汉语拼音缩略

如:英文缩略WTO、GPS、GDP

汉语拼音缩略RMB、GB

原形式

直接使用英语单词原形

如;CALL、OUT

汉语字母词的规范化

字母词是外来词的一种特殊形式,外来词的规范是语言学界一直以来在研究中想要有所突破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不可否认的是字母词的使用为我们的语言交流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同样字母词的滥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所以,字母词的规范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规范一个汉字从音、形、义三方面进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对字母词也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当然,关于字母词的规范问题,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多观点。例如:常霞认为当以柔为主,对外来词保持宽容态度;闻静从字母词的中介语状态出发,认为应该用一种动态的原则进行规范;柴静则认为规范讲求“度”的原则,规范既是规定更是引导。研究者主要思虑到语言的经济实惠性和字母词的活泼特点,从语音、形式、和词义三个方面提出了字母词适用的几条原则:定量、正音、定性、定序、释义。由此可见,语言学众学者对于字母词的规范问题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关于字母词的使用规范也存在部分异议,有人认为,字母词会破坏汉语形态,影响规范文明交际便不建议使用字母词。我认为,凡是都有利弊,只要正确引导字母词会是我们生活中交际的好助手。所以,到底该如何将字母词最适当的应用于实际生活,我们首先要做到对字母词使用的地点、人物、环境都要有清楚的认知,倡导严格遵守使用规则,切不可以以偏概全。总之,字母词规范问题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促进字母词的规范使用和良性发展。

日源汉语外来词研究

第一节

日源汉语外来词的研究背景及其产生

一、日源外来词的研究背景

到了1950年左右,部分语言学界学者把目光放到了对日源外来词的研究。日源外来词的研究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对于中国来说,日语是最为熟悉的外语,日语本来就是一种混合语,而且是在汉语的影响下才形成的,到了后来汉文甚至成为了日本唯一的官方文字。在日源外来词的研究方面,值得思考的是日源外来词到底该属于哪一部分,特别是19世纪末的这些外来词给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根据外来词的定义判定日源汉字词和外来词没有关系,他认为现在所说的日源汉字词只不过是为了交流方便而借用了一部分日语,不存在长期性,况且这些词也是日语翻译其他语言的,而非日语自身组成部分。但是,这只是少部分人的观点。还有些学者认为这种间接借自日语的词并不属于我们本民族语言,所以也是外来词。同样的,日源借词的分类问题大家也是各执一词,这种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位研究角度和观点的不同。引起我的关注的是:周刚、吴悦在《二十年来流行的日源外来词》一文中把日源外来词按照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具体的来说,从意义方面又分为:政治,例如“公选”;;文体,例如“芭蕾舞”;生活,例如“便当”等。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的分类和其他外来词也大同小异,无非还是语音与和语义的研究,其中,日源汉字词数量多,研究意见也就更丰富。同时也是日源外来词研究的本质和核心部分,例如“亲子”、“人气”、“写真”都是借古代汉语中现成的词来表达日语中新的认识概念。

总之,前辈们对于日源外来词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我们从中获取了不少经验,对于研究方向的明确有一定积极作用。大部分学者对于一个新的课题研究首先着手于概念的界定,日源外来词也不例外,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改革开放初期传入的日源外来词,而对于当代日源外来词研究的比较少。我相信,这会是日源外来词研究一个新的突破方向。

二、日源外来词的产生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语言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先锋,语言需要适应社会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取得新的成绩。词汇在语言各组成成分的繁荣与变化中是最为灵活敏捷的。所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日国际关系的进一步缓和,日源外来词的队伍在此刻壮大、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日本动漫文化的作用。

显而易见,汉语和日语都古老的汉字息息相关,像日语的平片假名是日语最基础的部分,到现在也存在着汉字的雏形,就如同汉字的偏旁部首。到目前为止,日语中的片假名还有不少与汉语相似的东西,包括平假名也是通过汉字的草书逐渐演化而来的。到了民国初年,维新派与革命派向日本学习,日源外来词在此时成为了汉语外来词的主要渠道之一。直到网络技术在全球的应用与发展,再次成为了日源外来词产生的一个平台。所以说,日源外来词的产生是具有一定时代背景的,并且不同时期的日源外来词也有不同的特点。学术界也正是发现了日源外来词具有一定的研讨意义,各位竞相查究成为一大热门,例如20世纪王立达先生所撰写的《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一文就是特地对此提出新的论断。如此看来,日源外来词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其流行语已经表现出了最显著、最活跃的特点,我们在研究中也该热烈讨论一下日源外来词的流行因素。

第二节

日源外来词流行的原因

日源外来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中国传播,与词汇本身的特点、传播的媒介以及社会生活环境都是密切相关的。现在,我将从客观原因、主观心理原因以及语言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客观原因

1978年十以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自此以后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论断就层出不穷,原来有的汉语语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人们表达的需要。随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一些新的观念需要我们有新的认识与表达,为了新的表达的需要,我们借助了外来新事物自己的名称。例如:

1.动漫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与发展

日本最著名的产业是工业和动漫,为了在走在时代前列,日本政府不断对动漫制作提出新的挑战,包括各国人民对日本动漫的好感度也在持续刷新。另外,在动漫的制作方面,日本也是全球领先的一个国家,不可否认,动漫文化的传播力度是相当大的。动漫作为一种通俗文化,方便传播也能激起阅读者的兴趣,青少年既是其主要的欣赏者又是主要的传播人群,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青少年人数比重也比较大,做一个调查便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对日本动漫的了解不亚于对中国文学名著的赏析。动漫进入中国需要有字幕组翻译,字幕组的翻译工作对日源外来词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桥梁,甚至有动漫爱好者不求盈利主动翻译只是为了动漫的传播。字幕组的翻译一方面能促进动漫传播,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观赏者的言语行为,将在观赏动漫中学习的词汇应用于生活并进行自我创造,新的外来词就这样流行起来。

网络技术的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遍布全球,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功能将信息带向千家万户。网络媒体就是动漫的主要传播媒介,所以动漫中的日源外来词就理所当然的进入我们的生活的,而动漫中的词语又具有潮流的特性。另外,一些动漫爱好者在网上的交流也能促进词汇的传播,近年来,大批网络词语的出现就来自动漫文化,例如:“萝莉”是指爱卖萌、超级卡哇伊的小女生;“二次元”指动漫、漫画的世界等。

主观心理原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很多年轻人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外出留学接受新的思想熏陶,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竞相模仿,因此这些新出现的词语就流行开来。日源外来词则多表现在日源汉字词上,已经把西方观念进行汉化了,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更容易接受。另外,人们为了追赶时代的潮流,再加上喜新厌旧心理的引导,外来词就流行起来。例如;

“服务、经济、政策、哲学”等一些术语都是从日语中舶来的。

语言发展的需要

好的语言交际不仅要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更要讲的生动有趣,吸引倾听人的注意力,巧妙应用外来词语可以让说话者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词语使表达更加生动活泼。

日源外来词符合表达的需要

新的词语必定符合语言的规律,也要符合汉语构词规律,更有实际交际效率的保证。外来文化来的许多新生事物用汉语是无法表达的或者解释的很繁琐,这时外来词的作用就体现出来。就比如说日本的动漫,很多流行元素无法用汉语表达,这时直接引用日源词语就可以方便好多,表达也能更清楚。例如,“正太”一词是指纯正可爱系的小男生。汉语中我们一般不说男生可爱的,就找不到这样的词来代替。还有“废柴”是指什么都不会的人,如果用汉语中的“废物”代替就无形中加上了贬义色彩。

日源外来词语与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词是日源外来词最完美的体现。汉字这一种方块字结构对日语有一定的浸染,日本的片假名就是借助了方块字结构。并且,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词汇也是汉语结构成分中最灵敏活泼的,外来的思想和概念便很容易的进入其中,再加上日语和汉字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源外来词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外来词来讲,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认可和传播,在中国的流行速度也就很快。例如:“腹黑”,我们很容易的就会联想到“一肚子坏水”,所以说,日源外来词对于我们来讲也更容易理解。

汉语外来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呈现出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虽然,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汉语已经是全国人民都在学习使用的语言,但是少数民族语代表着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也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至在少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很高的存在价值。在我国普通话工作的推动下,汉语外来词对少数民族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义两个方面。

汉语外来词对少数民族语语音的影响

汉语语音的主要特点是不存在复辅音的音节,元音是乐音且能普遍存在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少数民族语在汉语外来词的影响下:第一,增加了复元音。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出现了复元音,成为了鉴别突厥语族与其他语言最明显的特点。第二,增加了新的语音成分。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满语中,用新增加的语音成分拼写汉语外来语会更加准确。第三,改变了音位。在汉语外来词影响下土家语为了表达需要会产生新的因为变体。

汉语外来词对少数民语言词义的影响

汉语作为外来词进入少数民族语中词义发生的变化有:词义增加,词义减少和词义变更。比如:“匠”在汉语中是工匠的意思,借入少数民族语言布依族中不仅表示工匠还表示很能干;“桶”在现代汉语中指能盛东西的工具,在侗族中就仅仅代表油桶;“点心”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糕点,在朝鲜语中指的却是午饭。

少数民族语中汉语外来词的作用

汉语外来词成为少数民族语的基本词汇

少数民族语适用地方小,人数少,况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新旧事物交替出现,少数民族的语言就很难满足社会表达的需要,不得不寻找新的词汇来代替。小国寡民的社会显示出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少数民族想要进步就必须放弃保守与束缚,主动对外进行交流与合作。但是,国内各民族的交流和国际间的合作大同小异,要想互助首先语言必须统一,汉语普通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汉语外来词丰富了少数民族语的词汇,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楚准确。更有甚者,存在一部分少数民族伴随着汉语外来词的深入渗透,这些外来词俨然同少数民族语形成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同义词借用丰富了少数名族语言的语体特色

据了解,少数民族语的语言体系都很复杂。少数民族为了表达的需要,同义词不只是借用自己语言体系中没有的词,甚至是自己语言中有所保留的词也想用汉语中的词汇表达出来,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征。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汉语外来词是汉语经过筛选,适用于社会生活的一些词。这些词语的表达更贴切、意义更通俗,非常适合平时的人际交往。丰富的汉语词汇使民族语在口头和书面上都有显著进步,凸显自己的语体特色。

总之,汉语外来词根据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的特色拥有者不同的感染力。但值得肯定的是,汉语借词在少数名族语言中占据的数量庞大、散布范围广、历史悠久,已经成为民族语无法代替的要素。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能更好的融合,汉语借词将会是少数民族语言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会带领少数民族语言更完善。

上一篇:12月份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第十二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