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管理对策探讨

2022-09-11

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在地震监测技术尚不能解决准确预测地震这一问题的今天, 提高地震预报管理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在地震技术专家继续坚持预测研究的同时, 有必要加强地震预报管理研究, 提高管理水平, 以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害。

本论文主要对地震预报管理展开分析讨论, 以期从中找到可行有效的地震预报管理模式与经验方法, 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 我国当前地震预报管理中的问题

(1) 地震预报管理法律法规与地震预报实践不相适应。

我国地震预报管理是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形成的法律法规。从1977年8月2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地震局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暂行规定》、1988年国家地震局修改发布《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到1998年8月《地震预报管理条例》顺利出台, 地震预报管理从部门规章上升到国务院法规, 标志着我国对地震预报的管理逐步规范化管理。但是, 基于地震观测技术尚处于科学探索阶段, 地震预测还是世界上科学难题, 地震预报管理活动常常会遇到法律法规部分缺位或可操作性不强, 甚至没有法律法规依据。

(2)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制约地震预报管理能力的提高。

我国地震预报管理体制即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 由中国地震局系统和地方政府系统组成。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 管理本辖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受中国地震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双重领导, 以中国地震局领导为主。各地、市、县级地震局受本级政府的直接领导, 接受省级地震局的业务指导, 主要负责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 是地方政府系统地震预报管理工作的基层单位。这种由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地震预报管理体制当初是从发挥两个积极性出发, 但实行至今, 地、市、县级地震局这一地震预报管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远没有发挥出来。地方各级政府对“预防为主, 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没有科学认识, 没有在人、财、物对地震工作加以支持。

(3) 地震监测预测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地震预报管理活动的前提是地震预测。地震观测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地震预测水平的提高, 从而带动地震预报管理水平提升。因此, 有必要讨论我国地震监测预测队伍的数量及整体素质, 以下分地震科研、地震监测、群测群防进行探讨。

2 地震预报管理策略与建议

(1) 建立地震信息公开制度。

汶川地震发生后, 由于震前没有发现显著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 没有做出临震预测, 地震监测信息 (观测资料) 又没有完全公开共享, 地震部门成为众矢之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地震局关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年判定结果和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将成都——龙门山中南段地区确定为2006~2020年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 相当于该区域的长期预报意见;然而这个文件属于机密件, 不向社会公开发布, 政府也来不及做足防范措施。总结反思阶段已过去, 现在是政府和地震部门建立地震信息公开制度的时候了。

(2) 建立政府部门会同机制, 落实抗震设防行政监管。

将抗震设防要求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 需要站在国家层面建立部门会同机制, 强化抗震设防行政监管。一是地震和建设等部门共同拟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 有国务院颁布, 明确部门职责和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二是各行业部门会同地震部门制定和修订行业抗震设计规范, 保持与抗震设防要求衔接。三是地震部门牵头制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超越概率水准国家标准, 提高各类建筑工程防范地震风险的能力。

(3) 建立开放的地震联合预测机制。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不是以行政区划为转移的, 有可能落在某一省份, 有可能发生在两省甚至三省的交界区域。在协同编制地震监测规划的基础上实行观测资料共享, 各省分析预测人员, 包括科研院所、高校研究人员, 自行分析研究, 提出各自的预测意见, 共同会商。预测意见相互碰撞交流, 取得共识, 增加可信度。有了联合预测机制, 避免同一重点监视防御区同一时段发出截然相反的预测意见, 地震预报决策就无法做出。

(4)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为克服沿袭行政区域划分的地震预报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以省一级地震工作机构为基础, 市县地震工作机构为补充, 在地震监测预测、地震防御、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地震监测规划编制协调机制。地震监测规划整体布局不合理有待完善的重大原因是缺乏协调机制。国家规划地震监测规划与各省地震监测规划, 以及临近省份之间的规划衔接等都需要协调。规划协调得好, 监测台站布局合理, 优势互补, 既强化了地震监测效果, 又不至于重复投资建设造成浪费。

(5) 强化抗震设防管理。

汶川地震带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之一是:抗震设防和地震科普宣传图等震灾防御工作室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经济损失最为有效的途径。美国、日本对划定的重点防御区, 强化建筑物抗震设防, 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 一般7级以下的地震, 人员伤亡都比较少。因此强化抗震设防管理成为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防御的工作重点。

3 结语

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地震预报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由于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 法律法规与现实管理活动难免存在不相适应;地震监测规划布局不够科学合理、群测群防工作没有发挥作用是没有临震预报的主要原因, 而长期预报效益没有发挥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政府防范措施不到位;由于缺少风险评估机制, 而且警报措施不足从而余震警报失效, 引起恐慌。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 本文尝试提出了现阶段地震预报管理对策建议, 初步探讨了地震预报管理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对于我国地震预报管理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是值得推广的。

摘要:地震预报管理工作对于地震灾情的救援及损失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重点对地震预报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从信息公开机制, 预报协调、预防协调及预报设备管理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给出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地震预报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与措施建议,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防范,地震预报,预报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章立.地震预报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7.

[2] 陈颙, 陈运泰, 张国民, 等“.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J].灾害学, 2005, 20 (1) :1.

[3] 刘鼎文.地震预测若干基本问题的辩证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 1983, 19 (4) :23~24.

上一篇:会计环境变迁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下一篇:基于软件工程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发流程构建